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唐朝》听讲笔记4

                                      第四讲 沧海桑田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的遗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些遗迹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见证着山河易主的过程,后人来到这些遗迹,往往会产生浓重的沧桑之感,久久不能释怀。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催生了一首首伤感悲凉的怀古诗,直到今天,读起来依然让人感慨万千。那么唐诗中有哪些著名的怀古诗?唐代诗人在历史遗迹前抒发了什么深沉的感慨呢?

  唐朝的怀古诗非常多,我们先从唐朝人对于古代的历史重视哪些内容说起。在山西有一条河叫汾河,也叫汾水,汾水向西南方向流,一直流进黄河。在汾水的南岸有一个地方,汉朝时候叫它汾阴,山的北边叫做阴,水的南边叫做阴,汾阴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山西的万荣县。这个地方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在汉武帝的时代,这里发现了宝鼎,是古代传下来的很宝贵的鼎。鼎是重要的文物,是国家的重器,所以汉武帝很高兴,就在这里建了一个祠堂,来祭祀当地的土地神。汉武帝一生中曾先后五次到汾阴这个地方去,皇帝经常去的地方,当然就很重要,当然会很繁荣。但是历史是会变化的,沧海桑田,时间的长河流逝了,地方就起变化了。九百年以后,到了唐代,汾阴这个地方不再有汉朝那种繁盛的局面了,它变成了一个很普通的地方,汉朝的那些古迹,汉武帝建的那些祠堂,统统都没有了。所以初唐有一个诗人,名叫李峤,他路过汾阴的时候,感慨万分,他想起这个地方在当年是那样的繁荣昌盛,连大汉皇帝都先后五次驾临这里,来举行祭祀土地神的大典,但是现在这里既偏僻,又荒凉。他放眼看去,看到了什么呢?在阵阵秋风中,一行行的大雁从汾水上空掠过,向南飞去。李峤就写了一首诗,叫《汾阴行》。这首诗很长,我只念后面的四句,很容易懂。他说:“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就是满眼都是壮丽的山河风景,但是看了以后使人伤感,泪水落在衣服上面。富贵也好,荣华也好,能维持多长时间呢?在汉武帝的时代,这里真是富贵荣华的地方,但是现在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如今的汾水上还有什么?年复一年,只有大雁向南飞去。大雁飞过的地方当然是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地方,所以这里很冷清,很荒凉。这四句诗里,包含着对于古代曾经有过的那些繁华场面如今都已消失的一种感慨,包含着一种吊古的情怀。这四句诗在当时就很感动人,唐玄宗晚年,在安史之乱的前夕,那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快要动乱了,唐玄宗听歌手唱歌,唱的就是这几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他听了以后就流泪了,他非常感动。为什么感动?唐玄宗可能想到古人的富贵荣华不能维持长久,今人又怎么能够例外?我现在也是享尽富贵荣华,但也可能不会长久。他心有感触,就非常感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匆匆地西奔,在逃往四川的途中又一次听人唱这首歌,又一次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唐朝诗人面对汉朝遗留下的古迹来进行怀古,这样的怀古诗深深地感动了当时的读者。

  唐玄宗自己听李峤的《汾阴行》,他缅怀汉武帝留下的古迹,他感到伤感。没想到时间过得飞快,很快他本人的事迹也成为他的后人怀古的对象。过了九十多年以后,晚唐诗人杜牧路过骊山的华清宫,骊山上有个华清宫,是唐玄宗跟杨贵妃一起游玩、享乐的地方,现在还保存着,宫里面有温泉。杜牧路过华清宫,就写了一首诗,因为他想起了当年唐玄宗、杨贵妃他们在这座宫里的情景。这首诗很短,就四句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站在骊山顶上回望长安,一片锦绣,长安是一个很繁华的城市,是大唐帝国的首都嘛,非常繁华。骊山上重重叠叠地建满了宫殿,有很多重的宫门,然后一重一重的门都打开了。所谓“次第”就是顺着次序,这一扇门开了,接着后面的一扇门又开了。一扇一扇的宫门都打开来干什么?为什么这个骊山上的华清宫的很多宫门一道一道都要打开呢?原来山下来了“一骑红尘”,“一骑”就是一人一马,一个人骑着一匹马,这个“骑”字念jì。一个人骑着马从山下飞奔而来,所以一道一道的宫门都打开了,好让他通行无阻。这个人来干什么?他一路飞奔而来,皇帝居住的宫殿打开了一道又一道的宫门让他进来,他是来递送紧急的军事情报吗?有什么重要的公文要呈送给皇帝吗?都不是。只有杨贵妃知道是为了什么,所以杨贵妃在山顶上笑了。杨贵妃看到一个人骑着马从山下飞奔过来,扬起一路的尘土,就回眸一笑。杨贵妃笑什么?原来来人是来进贡荔枝的,他要把新鲜的荔枝送到骊山上,让杨贵妃享用。据历史记载,杨贵妃最喜欢吃鲜荔枝。荔枝从树枝上摘下来,三天以后色、香、味全都没有了。而古代没有冷冻设施,所以一定要尽快送到长安,这样的鲜荔枝才好吃。荔枝是产在南方的水果,唐玄宗时进贡的荔枝,主要是南海沿岸所产的,从那个地方摘下荔枝,要在几天之内送到长安,送到骊山上的华清宫里让杨贵妃品尝,当时的办法只能是人马接力,一路飞奔。就是在前方安排人马等着,等上一匹马奔到,下面一匹马接着再跑,一路上片刻不停,这样才能保证在几天之内送到长安。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很大的祸害,杜甫的诗里曾写过:“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为了赶送鲜荔枝到长安,成百匹的马累死在山谷里了。连马都跑死了,人受到的伤害是何等惨重?所以当杜牧来到这座华清宫,他想起当年的事情,想起唐玄宗、杨贵妃他们的荒淫无耻,为了要吃鲜荔枝,竟动用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来运送。骊山上的宫门一路打开,一个人骑着马飞奔而来,大家还以为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原来不过是送荔枝而已!你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她吃点荔枝干不也可以吗?或者她自己跑到南方去吃一点鲜荔枝好了,何必千里迢迢用人马接力的方式来运送?这是不管百姓死活,这是劳民伤财,这是糟害百姓!杜牧当然会把唐玄宗、杨贵妃的荒淫无耻与后来的安史之乱联想起来,所以他感慨万分。这是怀古诗的一种写法,就是诗人来到某个地点,想起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心中感慨,就写诗来抒发这种吊古的情怀。

当然,正像咏史诗那样,唐代的怀古诗也往往与诗人自己的生平遭遇密切相关。当诗人来到某些古迹时,曾在那里活动的历史人物,曾在那里发生的历史事件,如果与诗人的遭遇有某种相似之处,那就会在诗人内心产生深刻的共鸣。在这种情境下写出来的怀古诗,就会具有格外深沉的抒情意味。

  我们下面看一首传诵最广的唐代的怀古诗,这首诗非常有名,就是陈子昂写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北京的古迹,它座落在北京的南边,幽州是北京的古地名。这座台有很多的别名,它又叫“燕台”,北京这一带地方在古代曾是燕国,燕国的一座台,所以叫燕台。它又叫“蓟北楼”,因为是在蓟州北边的一座楼。它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叫“黄金台”。在公元696年,也就是陈子昂36岁那一年,他来到了幽州,登上这座幽州台,他感到无限的感慨。感慨什么呢?陈子昂此行,是跟着唐军来征讨契丹的。他跟随一个叫武攸宜的将领来攻打契丹。当时北方有一个民族叫契丹,那场战争是契丹挑起的,契丹先来侵犯唐帝国,武则天派出大军回击契丹,陈子昂就跟着来了。陈子昂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他非常有见解,他到了前线就向主帅武攸宜提出很多好的建议,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可是武攸宜一概不予采纳,所以陈子昂很失落。他觉得我有这么好的谋略,有这么好的建议提出来,主帅都不予采纳,于是感到很失落。陈子昂怀着这种心情登上了这座黄金台,也就是他说的幽州台。

  黄金台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它是跟古代的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建造这座台的燕昭王。战国时候的燕国原来很弱小,燕昭王发愤图强,要想使国家强盛起来,他说我怎样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呢?他有一个老师叫郭隗,郭隗就劝他,第一要务是人才,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人才,你要招揽人才,把别的国家的人才都吸引过来,燕国就会强大了。燕昭王又问怎样才能招揽到人才呢?郭隗就劝他修建一座高台,把黄金堆放在台上,所以叫黄金台。不是用黄金筑成的台,而是在台上放着黄金。郭隗建议,只要有人才前来,就把黄金送给他,表示重用。修建了黄金台以后,郭隗说,一时招不到好的人才,你就先从我开始吧。于是燕昭王就请郭隗登上黄金台,说这是一个优秀人才,赏给他很多黄金。这个消息传开去,各地的人才都投奔燕国来了,燕昭王就招到了著名的军事家乐毅,还有剧辛等著名的人物,后来燕国就强大起来了。所以黄金台是一个发生过历史故事的地方,是古代一个有为的君主筑台招揽人才,然后使国家强大起来的一个古迹。

  因此当陈子昂登上这座幽州台后,他心里就感慨万分,他觉得我怀才不遇啊,我没有碰到燕昭王那样的时代,我来此登台,可是这座台已经很荒凉了,台上根本没有黄金,甚至连人影都没有,我登上来了也是白登!所以他就写了一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往前看,看不到古人,燕昭王啊、乐毅啊,他们都远去了,都不在了。我往后看,后面有没有继承者呢?也没有,现在既没有那样的杰出人才,也没有那样的开明君主。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宇宙是茫茫无边,我独自登上此台,真是太寂寞,太孤独了!陈子昂的这首诗当然是在怀古,他当然是在缅怀燕昭王和乐毅那一批历史人物,但是更主要的,他是抒发内心的失落之感,所以他才会慨叹当代已经没有这样的人物了,现在只留下这样一座荒台,供人登览,使人伤感!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最负盛名的怀古诗。读者也许会说,这是一个唐代的英雄人物在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英雄惺惺相惜,是一种特殊背景下写出来的怀古诗。那么假如是一个普通的诗人,不像陈子昂那样胸怀雄才伟略,这样的诗人来到古代的杰出人物留下的古迹时,他会不会有所感慨呢?他能不能也写出一首优秀的怀古诗呢?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最著名的就是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我们知道,孟浩然一生没有做过什么重要的事业,他甚至没有任何机会让别人见识他的才能,所以他到底有多大的才能我们无从知道,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无所作为的隐士,一个身世普通的诗人。孟浩然是长期隐居在襄阳的,襄阳郊外有一座山叫岘山,有一次孟浩然与几位朋友一同登上岘山,他想起在晋代曾经有一个叫羊祜的人也登过岘山,内心非常的感慨,他就写了这首诗。前面的两句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就是人世是不断地变迁的,一代一代地新陈代谢,这样就构成了一部历史。后面的两句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他说我在岘山上看到了后人为羊祜立的石碑,我读了碑文以后,非常感动,流泪不止。孟浩然为什么要感动呢?他登上岘山看到纪念羊祜的石碑,他感动的是什么呢?我们要从羊祜说起。

羊祜是晋代的一个大臣,也是一位名将,他长期驻守在襄阳。羊祜曾经登过岘山,有一天,羊祜带着很多部下以及门客一起登上岘山,他登山远眺,非常感慨。他说,自从有宇宙以来,这座山就坐落在这里了(我们知道地壳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从古到今,像我们一样登到山上来看风景的人不知有多少,但是他们一个都没有留下姓名来,想起来真让人觉得悲伤。我们今天来此登山,后人也会很快把我们遗忘的。羊祜说了这番话后,他的部下有一个叫邹湛的人,就对羊祜说,你已经做了一番事业了,你官做得很大,又为地方上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会记住你的,你的英名必将与这座山一样传至永远。像我们这样的人,才真的会像你所说的那样呢!因为我们是无名小辈,什么事业也没做出来。果然,羊祜死了以后,当地百姓感激他,怀念他,就在岘山上为羊祜立了一座碑,是纪念羊祜的功德碑。后人来到岘山上,一看见这座碑,就想起羊祜,大家就伤心流泪,这块碑就被当地的百姓叫做“堕泪碑”,就是使人掉眼泪的碑。

  当孟浩然登上岘山的时候,他看到了纪念羊祜的碑,他就想起羊祜,他想起羊祜与邹湛的那番对话,想起当年羊祜他们登山时的伤感的情怀。应该说,羊祜的感慨其实也是一种怀古的情怀,所以孟浩然的伤感已是双重的怀古情怀,难怪这首诗是这么深沉动人。孟浩然当然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到一个古迹,想到曾经有某个有名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有他遗留的流风遗韵,他就会产生缅怀古人的心情,这是产生大部分怀古诗的一个背景。

  这样一来,我们已经比较清楚,怀古诗发生的背景一定是一个有古迹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古代曾经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留下了古代的宫殿或古战场的遗址,或者古代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曾在这里活动过,留下了他们的故居,或是他们的坟墓。凡是有这些古迹的地方就是产生怀古诗的环境,诗人走到这里,缅怀历史,他们就会写诗表达心中的感受。那么,产生怀古诗最集中的地方在哪里呢?在唐代,哪一座城市最能触发诗人的思古之幽情呢?

  中国大地,到处都是古迹,因为我们的历史悠久。我到美国去看过,才一百多年的房子就当做古迹,就要挂牌纪念。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啊,一百多年的古迹简直算不上是古迹,我国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迹比比皆是。但是我今天只想重点介绍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那就是南京。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那里建都。南京这个城市有一个特点,可能是其他城市没有的,它有很多别名,就是这个城市在历史上并不叫南京,它叫金陵,它叫秣陵,它叫石头城,它叫建邺,它叫建康,它叫白下,等等,它有很多很多的古地名。在不同的时代,南京有不同的地名,其中有不少地名是因为改朝换代才叫出来的。所以南京留下了特别多的古迹,唐代的诗人在这座城市里也写了特别多的怀古诗。我这样说不是因为我住在南京,而是因为我们读唐诗的时候,会发现有许多的怀古诗是写南京的。那么诗人们在南京怀古的时候,他们心中的感慨是什么呢?我们先从南京的历史说起。

  南京最早的地名叫金陵,它为什么叫金陵?传说战国时候,楚国有一个国王叫楚威王,楚国的中心地区在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楚威王走到南京这个地方,看到这里有王气,王气就是帝王之气,就是预兆着这个地方要出帝王,楚威王当然不愿意了,楚国的中心在郢都啊,他当然不愿意金陵这个地方也出王,他想镇压住这里的王气,就派人在南京的山里面埋了黄金,传说是铸了金人埋在地下。埋在地下干什么?要把这里的王气压住,用黄金把它镇住,让这里出不了帝王。所以人们就称南京为“金陵”,就是埋着黄金的一个山陵。

  战国以后,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派人在全国各地察看,让那种看风水的人,当时叫“望气者”,到全国各地观察动静。望气者一走到南京这个地方,就看到这里有帝王之气,就是南京这里要出帝王。秦始皇当然不愿意了,他的首都在咸阳啊,怎么能允许别的地方也出帝王,影响他的统治呢?所以他就下令在南京挖河,要把那里的地脉挖断。看风水的人讲究地脉,地脉被挖断了,王气当然也就不存在了。于是南京就有了今天的秦淮河。为什么叫秦淮河?是秦朝挖的淮河,人工开掘出来的一条河。当然,秦始皇就不许这里再叫金陵了,把它改名成“秣陵”,“秣”就是喂马的牧草。秣陵,意思是这些山陵上只长一些喂马的草,不是什么金陵了。

楚威王到底有没有在南京埋金,秦淮河到底是不是秦朝挖掘的,现代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唐朝人都是这样传说的,唐代的诗人都是相信如此的。我并不相信风水,我不想在“百家讲坛”宣扬风水的说法,但是说来也奇怪,虽然古人都说金陵有帝王之气,但自从楚威王在那里埋黄金镇住王气,秦始皇来开挖秦淮河把地脉挖断,后来历史上凡是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的。我们数一数,从东吴开始,三国时候东吴的孙权就建都在那里。然后是东晋,然后是南北朝的宋、齐、梁、陈,然后是唐末五代时候的南唐,就是李后主那个王朝,然后就是明代,然后是太平天国,除了东晋,东晋以南京为首都,大概勉强超过了一百年,其他的朝代都是只有几十年,甚至只有十几年,全是短命王朝。就是说南京这个地方有很多朝代建都,但是国运都不长。最有意思的是明朝,本来明朝有两百多年、接近三百年的历史,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建都在南京,但是到了燕王朱棣,就把国都迁到北京去了,所以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也是短命的。那么,这跟历史上的埋黄金、挖秦淮河有没有关系呢?我不敢说有关系,但是结果就是这样,南京始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都城。

  这样一来,在南京这个地方就上演了太多的兴亡故事,一个朝代兴了,在这里建都,但是很快又亡了,南京一幕一幕地演出着朝代兴亡的故事。当唐代的诗人来到南京,在这个地方写怀古诗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有王气,但是在这里建都的王朝都不长久,亡国的悲剧一幕又一幕地上演。中唐诗人刘禹锡有两句诗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他说的是什么呢?他说的是晋朝的军队来攻打东吴,浩浩荡荡的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最后攻下了石头城。孙皓,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举着降旗出来投降,金陵王气就没有了,暗淡了,消失了。晚唐的许浑也写了咏金陵的诗,他说“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他说的又是什么呢?是隋朝的军队来消灭陈朝,陈叔宝,也就是荒淫无耻的陈后主,他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再也唱不下去了,因为这里的王气又一次告终了。因此,当大诗人李白登上南京郊外的凤凰台的时候,他举目眺望南京城,他望到了什么呢?他的诗里说望到了两个景象,一个是“吴宫花草埋幽径”,另外一个是“晋代衣冠成古丘”。就是东吴遗留下来的皇宫,现在已经荒废了,宫里面长满了野花野草,连那些幽静的小路都被埋起来了。野草长得连路都看不见了,可见有多么荒凉。那么晋代留下了什么呢?是成片的“古丘”,也就是坟墓。晋代有那么多的衣冠,那么多的历史人物,现在只留下一片荒坟。可见唐代的南京在李白眼中是相当荒凉的,到处布满着荒凉的历史遗迹。难怪诗人们在南京写的怀古诗总有一股悲怆凄凉的意味呢!

  听众朋友如果到南京去旅游的话,大家就会发现,不管是大地名还是小地名,南京有很多地名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且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一个伤感的历史故事。南京城外有紫金山,也就是钟山,它的城墙是石头城,也叫鬼脸城。这个紫金山跟石头城,本来是形势险峻、非常雄伟的地方,诸葛亮说:“钟山龙盘,石城虎踞。”虎踞龙盘,形势既雄伟又险要,很适合建都。但是建都在南京的王朝都是短命的,所以钟山也好,石头城也好,当后代的诗人来此凭吊古人的时候,首先想起的是这里不断地上演亡国的故事,使人倍觉伤感。李商隐问得好:“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我们更不用说玄武湖啊,台城啊,秦淮河啊,乌衣巷啊,那些地名每一个都包含着一部兴亡史。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唐代的诗人在南京写的怀古诗中有哪些好作品,当然好诗实在太多了,我不可能一一的讲,我只举两个例子。

  第一首诗是刘禹锡写的。刘禹锡写过五首关于金陵的怀古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叫做《乌衣巷》。“乌衣巷”是南京的一个古地名,现在还在南京的城南。乌衣就是黑衣服。刘禹锡的这首诗很短,我先念一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咏的是秦淮河边上的一条巷子,巷子附近有一座桥叫“朱雀桥”。中国古人认为东有青龙,西有白虎,北有玄武,南有朱雀,所以凡是南边的城门都叫朱雀门,南京也是这样。朱雀门外面有一座桥,架在秦淮河上,就叫朱雀桥。在六朝时候,在东晋和宋、齐、梁、陈的时代,那里是非常繁华的地方。当时的朱雀桥上有一个城楼,上面有铜铸的两只大雀,就是谢安亲自建造的,是非常繁华的地方。在东晋、南朝的时候,乌衣巷是当时门第最高的王、谢两家人居住的地方,一家是王家,另一家是谢家,他们是南朝身份最高贵的贵族。王、谢两家的身份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只要看两个例子就知道了。王家在东晋最早出的一个宰相叫王导,西晋灭亡后,王导等人拥戴着司马睿南渡到江南,建立了东晋,当晋元帝司马睿坐在龙椅上举行开国典礼的时候,竟然叫王导一起坐在那把龙椅上。所以老百姓都说:“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这个东晋的天下是谁的?是王家跟司马家两家人家平分的,皇帝姓司马,皇家简称马家,另外一家就是王家,可见王家的地位有多高!

当时的另外一个高门贵族就是谢家。大家肯定知道淝水之战的故事,淝水之战时,北方前秦的军队往南打过去,在安徽的淝水与东晋的军队相遇,在那里打了一仗。淝水之战是晋军取得了胜利,把前秦的军队打败了,从而保卫了东晋。淝水之战中,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宰相是谢安,是谢家的人;在前方冲锋陷阵的大将是谢玄,又是谢家的人,可见谢家是何等重要的人家,他们家里尽出功臣,保卫国家,建了大功。

  所以,王家跟谢家,在东晋,在东晋之后的宋、齐、梁、陈,都是门第最高贵的人家,地位非常之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们是高级干部中的高级干部,最高级别的高干。这条乌衣巷就是当时的高干子弟聚居的地方,王家和谢家,一条巷子里只有他们两家住在那里。因为王、谢两家住在乌衣巷,所以他们的子弟叫做“乌衣子弟”,就是高干子弟的意思。大家不要误会,不要以为当时的贵族子弟都穿着乌衣,乌衣就是黑衣服。不是的,东晋、南朝的时候黑衣服是贫贱的人穿的,穷人穿的,地位低的人穿的,贵族不穿。那么为什么王、谢两家聚居的巷子叫乌衣巷呢?原来乌衣巷这个地名是古地名,它的得名是在东吴的时代。当时孙权修筑了石头城,派一支军队驻扎在那里,就在乌衣巷那一带,当时的兵士都穿黑衣服,所以那个地方就叫乌衣巷。到了东晋,王、谢住到这里来了,但这个地名一直没有变。地名虽然叫乌衣巷,但是住在这里的贵族并不穿乌衣,乌衣巷只是一个地名。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这首诗。第一句是“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曾是非常繁华的地段的一座桥啊,怎么会桥边长满了野草花?显然这不是人工栽种的花草,而是野生的草花,可见这地方已经不那么繁华了。“乌衣巷口夕阳斜”,一缕斜阳的光照进巷口,这儿还有当年的繁华气氛吗?没有了,这儿已经很冷落了。三、四两句写得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前这个地方是王家、谢家居住的地方,是高门贵族聚居的豪华场所,但是时代变迁了,现在这里住的是普通百姓。燕子一年又一年地飞来,从前是飞到王、谢的家里去,现在却是飞到寻常百姓家里去了。燕子喜欢在人家的梁上做窝,古人认为燕子今年在这里做窝,明年还回到老地方来做窝,燕子是依恋故居的。晋朝有人写了一篇《燕子赋》,说有一个人为了要试验燕子是不是回到老地方,就在秋天燕子快要南飞时,把他们家梁上的燕子抓住一个,剪掉一点爪子做记号。我们现在给鸟做记号是用一个铝圈套在脚上面,古人没有铝圈,就剪掉一点爪子再放飞。到了来年春天,燕子飞回来了,主人一看,果然是那个剪掉爪子的燕子又回来了。刘禹锡的诗里说,乌衣巷原来是王、谢这样的高门贵族住的地方,但是现在已经变成普通老百姓的家,只有燕子不管你是富贵人家还是贫穷人家,它还是一年一度地飞到这里来。当然,从谢安建造朱雀桥到刘禹锡写这首《乌衣巷》,南京乌衣巷

  时间已经过去了四百八十年,不是说当年的那个燕子还活着,他的意思是说燕子始终都会飞来,自然是不变的,但是六代豪华的景象已经不存在了。人们感叹南京城的历史,往往会说“六代豪华”,这个词里包含着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这是唐代诗人在南京怀古时的典型心态。

  在历史遗址前抒发心中的沧桑之感,是唐代怀古诗中最常见的写法。对于六朝故都的南京城,诗人的感慨当然离不开对六代豪华的追思。但是大家都这样写的话,显然会落入陈陈相因的俗套。那么,唐代诗人是如何用独特的艺术构思来推陈出新的呢?

  唐诗中还有一首在南京城写的怀古诗,其感情色彩跟刘禹锡的《乌衣巷》非常相似,但是写法却不一样。这首诗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选在《唐诗三百首》里的,就是晚唐韦庄写的那首《台城》。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的题目叫做《金陵图》,这是编书的人弄错了,其实韦庄的诗集中另有一首《金陵图》,而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台城》。“台城”就是南京玄武湖旁边的那一段古城墙,这在六朝时候是首都的城墙,明代的城墙也建在这里。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里,韦庄走到台城根下,看到台城北侧的长江边上,十里长堤,杨柳依依,还听到一声声的鸟鸣。韦庄感慨万分,他觉得自然是不变的,到了春天,南京城依然是一派春色,但是六代繁华已经像梦境一样永远消逝了。这首诗也只有四句,就是:“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呢?它有没有浓重的沧桑之感呢?让我们从第二句的一个异文说起。所谓“异文”,就是诗歌的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版本。

二十年以前,我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旁听一个洋教授讲唐诗,有意思的是,这个教授不是叶嘉莹先生那样的华人学者,而是一个盎格鲁?撒克逊人,他用英语给研究生讲唐诗,我很感兴趣,很想听听怎样用英语讲唐诗,我就去旁听了。大家在练习外语听力的时候,肯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段听力材料里有某个单词不断地重复出现,你就比较容易听懂。这个洋教授那天正好讲到韦庄的这首《台城》,他讲啊讲啊,我听到他不断地说到一个单词,叫crow,他说crow、crow。crow是什么东西?crow就是乌鸦。他为什么老讲乌鸦呢?我想这首诗里并没有说到乌鸦啊,只有第二句说到“鸟空啼”,鸟为什么一定是乌鸦呢?但是他就是不停地说乌鸦,他确实是很能讲,滔滔不绝,大意是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乌鸦的乌字。他说,你们想想,乌鸦是一种什么样的鸟?乌鸦的颜色是乌黑的,鸣叫的声音是很枯燥的,沙哑的,中国人都认为乌鸦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大家看到乌鸦都很讨厌。他说,你们想想,原来是六朝繁华的南京,到了晚唐,韦庄来到那里的时候,虽然是春天,江南的春天应该鸟语花香啊,但是居然城墙边上只有一只乌鸦在那里啼叫,而乌鸦是一种象征着灰暗、衰败、凄凉的鸟,所以南京的景象是多么凄凉。所以他说,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乌鸦的乌字,这个“乌”字就是这首诗中的“诗眼”!

  他讲了个把小时,讲完了,也下课了,他看到我坐在旁边,就问我,莫教授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你讲是讲得很好,但是据我所知,这首诗里并没有“乌”,只有一个“鸟”字。他说怎么可能呢,回过身就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一看是台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他翻到那一页,果然是印着一个“乌”字。台湾的书都用繁体字印,“鳥”字少了一横就成了“烏”字。所以我劝大家,如果你想要买几本古典诗词的书,最好买我们中华书局出版的,或者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江苏的凤凰出版社出的,校对得比较精。有些非正规、非专业的出版社印的书错字太多,给我们提供的文本不可靠。我就告诉那个洋教授,韦庄的这句诗里不可能是“乌”字,只可能是“鸟”字。理由很简单,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要讲平仄的,这一句的平仄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就是第五个字只能是仄声字,不能是平声字,而乌鸦的“乌”是平声字,“鸟”才是仄声字,所以这里用“乌”字的话,平仄就错了。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用在一句七言诗的结尾,唐朝人叫做“三平调”,三平调是不能出现在绝句中的,只能写在七言古诗中。晚唐的韦庄这样的诗人更不会犯这种错误,韦庄是非常讲究音律的诗人,他还擅长写词,他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这句诗只可能是“六朝如梦鸟空啼”。说实话,出于维护中美人民友谊的愿望,我当时没有说另外一句话,其实我更想告诉他的是什么呢?我更想说的是,这首诗好就好在一个“鸟”字!因为假如换成一个“乌”字,改成了“六朝如梦乌空啼”,这首诗就没有味道了。韦庄想表达什么?韦庄走到台城下面,他看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他看到的正是春色依旧,大自然是亘古不变的,到了春天依然是细雨霏霏,南京城下杨柳依旧,啼鸟也依旧。韦庄感叹的是六代豪华不再存在了,曾经有过的南京作为首都的那种繁荣的局面,已经像梦境一样永远消逝了。正像清初的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韦庄正是用鸟鸣柳绿的春色来反衬南京城的冷寂,用亘古不变的自然来反衬转瞬即逝的人事,这也就是深沉的沧桑之感。

  当我们路过一处古迹,我们想到古代曾经有过的那些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就很伤感,或者想起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有一些伟大的人物在这里活动过,现在都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就会缅怀历史。

  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是古迹,保护古迹最好的办法就是修旧如旧,或者根本不去修它,让它保持原来的苍老面貌。要是修整一新,成为焕然一新的假古董,那就索然寡味了。古迹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对于历史的缅怀,是在悠久历史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寄托。断墙残壁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们来到这种地方,会产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从而引起对我们的悠久历史的深情缅怀,即使它会带来一些伤感,但依然是非常美好的审美享受。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读唐人的怀古诗,我想理由就在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唐朝4沧海桑田
语文教学: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告别死记硬背,身临其境,孩子爱上读诗
古典诗词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