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君世世为兄弟------苏轼苏辙的手足之情31
与君世世为兄弟------苏轼苏辙的手足之情
      我们从上节课开始了关于人格修养的系列。为什么以苏轼为例?王国维曾说屈原、陶潜、杜甫、苏轼四个人,即使没有文学天才,凭着他们的人格也可以永垂千古,我们说这四个人当中最具人格魅力的,又首推苏轼。还有这么一则逸闻趣事:苏东坡以礼部员外郎身分被召回朝廷,回京路上,遇见当日在狱中负责看管他的狱吏,狱吏很尴尬,苏东坡就给他讲笑话:“从前有一条蛇,咬死了人,被捉到了阴曹地府,要判死刑。那条蛇对阎王爷说:‘诚有罪,然亦有功,可以自赎。我确实有罪,但我也有功劳啊,应该可以赎罪吧?’阎王爷问:‘你什么功劳?’蛇说:‘我的蛇黄可以治病,曾救活不少的人。’一查,是实情,就免了这条蛇的死罪。又牵来了一头牛,这头牛用角撞死了人,牛说:‘我的牛黄也可以治病,也救了不少人。’这头牛也被赦免了。又带进来一个人,小鬼说:‘这个人杀了人,应该偿命。’那人胡说自己也有黄。阎王爷十分生气:‘蛇黄牛黄皆入药,天下所共知。汝为人,何黄之有?’那人很难为情地说:‘某别无黄,但有些惭惶。’”你看,苏东坡既不是记恨旧仇,也不是一本正经地讲道理宽慰,他自有独特的方式对付这种令人尴尬的事,十分轻松地就消化了矛盾,解除了对方的心理负担。这则逸闻记载在宋人孙宗鉴撰的《东皋杂录》这部书里,《宋史艺文志》小说类录有这部书名,但上面的故事不一定是史实,更多的记载说,“乌台诗案”时御史台监狱的狱吏对苏东坡很照顾,每天给他打热水洗澡,还给他传递信件。可不管怎么说,体现的是化敌为友的人格魅力。
      苏轼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现代作家林语堂先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美国以英语出版过一部《苏东坡传》,他在序言里引了这段话,然后评论说:“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而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如此人生该是何等地让人羡慕啊。林语堂的这部《苏东坡传》在欧美很畅销,上世纪末,台湾出了两种译本,受到海峡两岸读者的热烈欢迎。这说明苏东坡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各个民族、各个阶层都推崇,儒家讲忠恕,佛家讲慈悲,西方讲博爱,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这里必须说明:当政治斗争特别激烈你死我活的时候,双方谁都不会迂腐地遵循这类说教;而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和平共处合作双赢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民族明智的政治家们一致选择的时代,我们应该更提倡“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那样一种精神境界。这两句诗出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题三义塔》,这是1933年应日本友人之约而作的一首七律,在中日之战正酣之际,显示着不同寻常的远见和胸怀。
      以上我们讲的是苏轼对待政敌的态度,最先讲这方面内容,是因为如果对敌人都这么宽容大度,那么对亲人、对朋友、对其他所有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就一定更具爱心了。刚才提到的苏轼那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对他的弟弟苏辙讲的。提起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之情,真可以说是千古佳话。苏轼比苏辙大两岁,两人同科考中进士,这在当时是很轰动京师的事情。兄弟二人性格迥异,一个豁达豪迈,一个内向沉稳,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哥哥的官越做越小,晚年六十多岁了,还被贬到了远得不能再远的海南岛,弟弟的仕途则顺利一些,官位最高做到副宰相。他们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代文章大家,给这两个儿子取名很有讲究,他有一篇短文《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意思是车的轮子、辐条、车盖还有车底四周的木框,都各有职能,而车轼,好象没什么用。可是去掉轼,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子了。轼儿啊,我怕你不能掩饰自己啊。车子一走就能留下车辙,而说到车的功用,与辙没关系,可是车翻马死,灾祸也轮不到辙。车辙善于处在祸福之间。辙儿啊,我知道你能避免灾祸。
      真是知子莫若父,他这两个儿子各自一生的际遇,无论光荣还是坎坷,都函盖在他们的名和字里。苏轼字子瞻,取自《左传》中“登轼而望之”,瞻就是远望。苏轼确有高瞻远瞩雄视天下的视野,确有坦荡真诚、毫不外饰性格,使他一生历尽坎坷磨难,连《宋史苏轼传》都发出这样的感慨:“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而《苏辙传》最后的评语是“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论轼英迈之气,闳肆之文,辙为轼弟,可谓难矣……独其齿爵皆优于兄,意者造物之所赋与,亦有乘除于其间哉!”
      苏轼苏辙兄弟为人处世上互为知己,诗歌创作上互做知音,几十年诗文往来从未间断。苏轼每到一地,必定有诗文寄送给苏辙。《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中以苏辙的字为题的诗,比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有104首,查苏辙的《栾城集》,对兄赠答、步韵、应和的诗词有130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有首古风,第一句就是“二苏上连璧”,这是对苏轼苏辙兄弟并驾齐驱驰骋文坛的赞语。他们在互相赠和的诗词中彼此激励和慰藉,饱含深深的手足之情。
      熙宁四年(1071)七月,苏轼携眷离京赴杭州任通判,这时苏辙在陈州(河南淮阳县)充任教授,苏轼特意取道陈州与苏辙共度中秋后才走。临别时,兄弟二人难舍难分,苏辙一直送兄长到颖河下游八十里的颖州(今安徽阜阳),又与他们的老师欧阳修共同过了半个多月。分手前夜,兄弟二人在颖河的船上吟诗论政,彻夜未眠。苏辙劝兄长要出言谨慎,苏轼对弟弟说:“可是我只要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嘴里吃到苍蝇一样,非要吐掉不可。”苏轼的这种性格终于导致了他“乌台诗案”中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出狱时苏辙去接,见了面弟弟用手掩哥哥的嘴,示意再不要口无遮拦,谨防又因言致祸。这是后话了,我们接着说在这个不眠之夜,就在这颖河船上,苏轼写了两首五言诗《别子由》,其中有这样几句,可以看出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苏轼到了杭州以后,兄弟两人书信不断,到年底,腊月二十三,苏轼寄给弟弟两首七绝,其二是: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意思就是让弟弟放心,我这里很平安,刚刚祭完灶,还请了邻居喝酒。苏轼对弟弟的感情非常深,在给友人的诗中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三年杭州任满,苏轼向朝廷申请去山密州,因为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由杭州赴密州时,苏轼本想绕道去看望弟弟,可是冰封了航道,没能去成。苏轼到知州任上不久,密州蝗灾四起,百姓民不聊生,苏轼组织灭蝗,沿着城墙拣拾弃婴,最后与百姓一道挖野菜,终于度过了饥荒。到了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苏轼回想起上一次与弟弟共度的中秋,兄弟二人已经五年没有见面了,百感交集,酩酊大醉之后,创作了那首传唱千古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话说得一点也不过分,不仅限于词,包括所有的诗和赋,以至古今散文,凡写中秋写月亮的,有哪一篇哪一首,能比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更美?情感更深?整阕词怎么好法,什么浪漫色彩啊清丽雄阔啊,都不用在这里讲,这样的赏析文章太多了,只提最后两句,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能肯定,古今诗词散文写中秋写月亮的无计其数,可是没有能超过这首《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在这就指那一轮明媚的圆月),这样的意境,并不是苏东坡的首创,前人有过。说起来中国人似乎对月亮情有独钟,全世界其他各个民族对月亮的吟诵,加到一块,恐怕也不足汉语言中的咏月诗歌的零头。最早的咏月诗《诗经》里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月儿出来明晃晃啊,月下美人真漂亮啊。举止从容身轻柔啊,让我心里好忧愁啊。”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民歌和文人创作中,美人明月连绵不绝。盛唐时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非常著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在苏东坡之前。在苏东坡之后,杨万里寄给陆游七律的颔联是“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元时戏剧家白朴一首词中有“别后相思何处,月明千里乡关”,这些句子,都是表达月下怀人情感,都相当不错,有的还相当脍炙人口,可是如果拿它们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较,用不着分析,只凭感觉就能分出高下,无论文辞之美还是感情之深,没有能超过苏轼之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早已经升华扩展为普天之下古往今来所有有情人相互之间的由衷祝愿。
      但是,我们知道,苏轼在写这两句的时候,心中所思念的只是弟弟苏辙,这首词词前有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氏兄弟两人自幼一起成长,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在苏辙看来,平生有兄长一人的关爱就足够了,他在一首和苏轼的诗里说:“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可是实际上在他们的后半生当中,苏轼不断地惹上麻烦,倒是这个弱弟总在关照着老兄。这一切从“乌台诗案”开始。
      驸马都尉王诜是苏轼的朋友,得知了要缉拿苏轼进京的消息,立刻派人通知了在南都(今河南商丘)为官的苏辙,苏辙急忙派家人星夜兼程赶到湖州,告知了兄长,后来奏请朝廷纳还一切官职为兄长赎罪,并把兄长一家老小和仆妇几十口接到南都照料,最后苏轼贬往黄州,又是苏辙亲送嫂夫人及侄儿去与兄长团聚。
      当初苏轼在狱中时,精神压力非常之大,从御史台官的审讯逼供就能看得出来,这些人是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于是跟儿子苏迈暗中约定,平时送饭只送肉菜,一旦有坏消息就送鱼。一次苏迈必须到远处去借钱,委托朋友送饭,忘了交代那个约定,这位朋友偏偏就送了鱼去,苏轼大吃一惊,以为必死无疑,绝望之中写下了两首绝命诗,其中第一首是写给弟弟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据已逝的一位大家启功先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前一“世”当为“此”形近之误,应该是“与君此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我个人觉得启功的推测正确。但是以讹传讹,现在大家都只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两行诗虽然可能是小有错误,却仍然成为了千古传唱的名句,祈望生生世世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令人钦佩而又自愧,据说神宗皇帝看了都为之动容,决意不杀害苏轼。苏轼晚年又被贬到广东惠州和现在的海南岛,他一家几十口人,又是由苏辙来照管,而当时苏辙也是受牵连被贬的,俸禄减了很多,他又非常清廉,两家上百口人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观众朋友如果想更多地了解苏氏兄弟的手足之情,我建议你读读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七千多字,详细记叙了兄长一生的经历和兄弟之间的深情,读来真可说是催人肝胆。《宋史?苏辙传》最后论赞“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其中所谓的近古,是指《宋史》成书之际和那以前的相当一段时间,没有预言后世,只可惜,后世简直可以说是越来越罕见,直到几乎一切都商品化的当代社会,更是近于绝迹,实在可悲,而这也正是苏轼苏辙兄弟展现给历史的手足情分和人格光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07.08.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足情深——读苏轼(兄弟篇)
苏轼苏辙,兄弟知己: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千古兄弟情
历史上的今天——1039年3月18日,北宋文学家苏辙出生
苏辙:如果我是东坡的大哥该有多好
大江东去浪淘尽,手足情深传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