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满城春色宫墙柳------谈陆游爱情悲剧的特殊性 23

 

陆游,字务观。以前我从来不讲名啊字啊号啊等等,哪年生哪年死也不讲,这些东西翻开词典打开电脑就有,但是陆游的名和字今天得讲讲,因为争论太多。首先陆务观到底是读观看的观还是读道观的观,从宋代到今天,一直都在争论,各自都有很充分的理由,从来没形成过一种压倒多数的意见,这个我们不管,甭管读观还是读观,都不影响陆游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一历史地位。再有关于陆游名字的来历。说法也有几种,其中最生动最让人容易记住的,是陆游母亲生他之前曾经梦见了秦观秦少由,于是以秦观的字为名,叫陆游,以秦观的名为字,叫陆务观,这种说法,在宋人笔记里就有,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盖母唐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韦居安《梅磵诗话》中也有类似说法,但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凭,现在学者们多数持否定意见,但其名和字究竟从何而来,又众说纷纭,我们这个课不参与讨论,观众朋友只要知道所谓陆母梦见秦观一说,当故事听可以,别信以为真。不过陆游很钦佩秦观倒确实是真的,他有七绝《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

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看来陆游很以他的名、字正巧与秦观相同而自豪。

陆游还以他的家世和祖先而自豪。他有一首七律《草堂》,尾联是“浩歌陌上君无怪,世谱推原自楚狂”,这个“楚狂”,唐宋诗人经常提到,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王唯“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他们都是拿典故来作比,而陆游不是,他干脆说自己就是楚狂接舆的后代,“世谱推原自楚狂”,陆游自注:“《陆氏旧谱》云:本出接舆后。”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查一查。“接舆”出自《论语》: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楚狂是不是名字叫接舆?第二,是不是姓陆?

清代曹之升《四书摭余说》:“《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那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出来了,所谓接舆,就是接车,它不是名字。我以前讲过,清代经学蔚为大观,学者考证非常严谨,得出的结论往往无可辩驳,这就是一例。清以前牵强附会的太多了,西汉刘向《列仙传》说:“陆通者,云楚狂接舆也,好养生。”“陆通”之姓名显然是由“接舆”附会而来,“陆通”才能“接舆”,路不通,接什么车?那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出来了,所谓陆通,是西汉刘向的牵强附会,不能由此认定姓陆名通。《列仙传》,书名就告诉你,那更是小说家言,今有论者却引来说“姓陆名通字接舆”,那是拿小说当历史了。

陆游当然不知道清代人的考证,所以他相信所谓陆通是他的远祖。陆游在诗文当中还说过晋代大诗人陆云、唐代名相陆贽是他的近祖,到底是不是没法考查了,因为唐末的黄巢起义把大批贵族官僚几乎斩尽杀绝,五代十国更乱,战火燃烧大江南北半个多世纪,魏晋以来旧氏族基本上被消灭了,宋代程祁曾很无奈地说:“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程氏世谱·序》),所以,北宋初年一些大家族重新修订的族谱,很不可靠。虽然没法考查陆云、陆贽是不是陆游的祖先,但他也确实是生于名门望族,以上四代都是达官,这个记载明确无误:高祖陆轸,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由农家子弟中进士,仁宗时做过吏部郎中,赠太傅;曾祖陆辍,国子博士,以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也是进士,著述甚丰,成为陆氏家学,主张富国强兵,拜尚书左丞,赠太师、楚国公;父亲陆宰,以恩荫补官,继承陆氏家学,做过淮西常平使者、京西路转运副使,赠少师、会稽公,所交游者均为主战派,南渡后,受投降派排挤,居家不仕。陆佃陆宰的诗也很出色,七律尤工。

这样的家世,对陆游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培养了陆游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给了他渊源深远的文学素养和诗人气质,陆游作品的爱国精神和艺术成就,最初的源头就是他的家世。但是这样显赫的家族历史,也给陆游,特别是青年时期的陆游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即他必须光宗耀祖,必须科甲或恩荫走上仕途,建功立业,这不但是长辈对他的希望,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出生的第二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变,有着“儿时万死避胡兵”的惨痛经历,20岁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抗金复国的壮志,而实现壮志,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唯一途径是作官,在那个时代报国安民和追求功名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但是有追求,就必然有舍弃、有牺牲,对于陆游来说,最大的牺牲,莫过于舍弃了他的幸福婚姻和爱情。

大家都熟悉陆游那首唱出了无穷忏悔的爱情悲歌《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语言比较浅显,不必多讲,现在电影电视剧再加上好多文章好多老师的讲解,把所谓“陆游与唐婉”的故事弄得差不多凡是中国人都知道,我就说说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最早记载这首《钗头凤》本事的,是与陆游晚年同时的陈鹄,他在《耆旧续闻》里写道:

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云:“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笔势飘逸,书于沈氏园。辛未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遣遗黄封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阙。未几,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这个陈鹄说曾亲眼看到《钗头凤》题于壁间,而且“淳熙间,其壁犹存”,还讲了陆游夫妻的被迫分离和后来相遇,但注意,他只说“去妇”、“其妇”,没有姓名。

第二个记载这故事的是刘克庄,他也与陆游晚年同时,在《后村诗话续集》里写道:

放翁少时,二亲教督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与妇诀。某氏改事某官,与陆氏有中外。一日通家于沈园,坐间目成而己。翁得年甚高,晚有二绝云:……

刘克庄在这里也提及陆游早年婚变,但只录晚年的《沈园》二绝句,没说有《钗头凤》一词题壁,他只说“某氏”,也没有姓名。

第三个讲这个故事的是宋末元初周密,在《齐东野语》所讲的跟现在所传的就差不多了: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姪,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

注意,有姓了,唐。而且成了表妹。这时候,陆游已经死了70年。

至于名,“婉”,出来的也实在太晚,已经是中华民国了,商务印书馆1935年排印丁传靖(此人1930年去世)编的《宋人轶事汇编》20卷,这部书里有:“放翁出妻姓唐名琬。”陆游死了700多年后,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妻子叫唐婉,而差不多凡是中国人都知道了唐婉,则是只不过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我这样讲“陆游与唐婉”的来龙去脉,不是讽刺后人编故事,人们太喜欢这首《钗头凤》了,太同情陆游伉俪两人的爱情悲剧了,所以不断地再创作,编成戏,编成电影电视剧。当然,有编得好的,也编得不好的,有的就整个编成个“孔雀东南飞”的翻版,好象陆游的爱情悲剧完全是陆母造成的,这个不对。要知道陆母是北宋名臣唐介的孙女,出身于名门望族,受过严格良好的家教,不可能象平民小户出身的焦仲卿母那样乖张刁悍不通情理。而且这样反封建的主题,也太一般化了,反映不出陆游爱情悲剧的特殊性。

陆游爱情悲剧的特殊性在哪?就在于我前面讲过的,他是为了追求功名,实现抗金复国的壮志,从而舍弃了牺牲了他的幸福婚姻和爱情。

陆游19岁时的初婚,也正是他的初恋,多年后他有很多的诗追忆那其中的幸福和甜蜜。陆游记梦诗曾有这样两句“玉珠眉黛翠连娟,弄翰闲提小碧笺”,从中我们可以想象陆游的新婚妻子是多么美丽,文才情韵又是何等不凡。

《剑南诗稿》卷五有《同何元立赏荷花怀镜湖旧游》,诗中说:

少年欺酒气吐虹,一笑未了千觞空。凉堂下帘人似玉,月色冷冷透湘竹。

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不须更踏花底藕,但嗅花香已无酒。

这首入律古风作于孝宗淳熙元年(1174),陆游50岁。从“怀镜湖旧游”和“凉堂下帘人似玉”来看,是陆游追忆婚后生活。燕尔新婚的陆游,年少贪酒,游湖赏荷,沉溺于月色湘竹画船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竟夜不归。幸福是真幸福,但恐怕也要荒废了学业吧?

《剑南诗稿》卷十九有陆游63岁时作的两首绝句,小序说到“余年二十时尝作菊缝枕诗,颇传于人”,说明他20岁时曾有一首(也可能是几首)“菊缝枕诗”,当时还“颇传于人”,但是《剑南诗稿》所载陆游36岁以前的诗仅49首,没有“菊缝枕诗”,说明诗人在编辑自己的诗作时给删除了,但从他63岁时所写的绝句可以推想当年诗作的大概面貌: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閟幽香”、“说断肠”、“锁蛛丝”、“清香似旧时”等等都明确无误地表明当年“颇传于人”的应该是闺房吟唱的情诗。妻子缝菊枕,丈夫赋情诗,确实是象当时宋人笔记所说“琴瑟甚和”、“伉俪相得”。但是这种对儿女之情的眷恋,会不会妨害了对功名的追求呢?

家族的历史,不允许陆游放弃功名,父母双亲更容不得陆游荒废学业。刘克庄的记载里有“二亲教督甚严”、“恐其惰于学也”,陆游被期待在仕途上有所进取,而不是成为诗人,他的父亲陆宰对于“菊枕诗”这类缠绵是不会容忍的。陆游83岁时还有一篇文章回忆说:“一时公卿与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乾陵斧柏之忧,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虽设食,率不下咽引去。先君归,亦不复食也。”这样一位时时以国仇为念的父亲,自己无法实现的壮志,必然寄托于儿子(今天人们也是这样),陆宰绝不会听任陆游沉溺于儿女之情。那么父子之间会不会冲突呢?在今天会,换一家也会,而陆游则只可能是“不敢逆尊者,与妇诀”。注意,刘克庄说得很清楚,是陆游“与妇诀”,不是父母赶走的。这里的“不敢逆尊者”,既出于传统的孝道,更因为成就功名光宗耀祖的内在渴求,正象陆游后来在一封信里所说:“士以功名自许,非得一官,则功名不可致”,而此时的陆游恰恰连续两次科举落榜,由此产生的焦虑,难免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再有从父辈继承来的抗金复国匡时济世志向,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暂且套用一下今天的语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以今证古,当初的陆游未必没有类似的豪情。

问题是,倘若这“自由”真可争,争到了,所抛总还算值得,而陆游抛了以后怎么样呢?空怀一腔抗金热血,屡遭排挤打击,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仍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复国理想没能实现,那么当初的抛弃还有什么意义呢?越是垂暮之年,他会越发感到牺牲的不值,越发感到尤其是对怏怏而卒的爱妻太不公,所以怀念歉疚之情就越加充溢于诗文,有关“沈园”题词的诗至少十几首,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直到陆游生命之终的前一年。

绍熙三年(1192)陆游68岁,写有一首律诗,诗前序言说:“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龛一炷香。

如果以一个字来给此诗命题,那就一定是“悔”。我们有理由这样推论,除了父母方面的原因之外,当初的离异,陆游自己更应该负相当大的责任,否则,不至于如此的追悔莫及。

庆元五年(1199),陆游75岁,写过两首绝句: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清末到民国时期,有一位著名诗人陈衍,编有《宋诗精华录》四卷,他说“古今断肠之作,无如此前后三首者。” 我们只选读此前后三首断肠之作吧,这就已经足可以让我们体会折磨了陆游60年的忏悔之情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07.07.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游《钗头凤》诗词讲读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两首《钗头凤》,五首陆游诗:陆游与唐婉的凄美爱情
陆唐爱情传千古 当年沈园知何处?
情人节谈情说爱
【梁庄诗话-001】陆游篇&蜗居漫时光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