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代诗人 边塞诗派
导读:它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这一派诗人并非有一个自觉的组织,只是在同一历史时期有一批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在诗人们个性各异的诗风中又呈现出某种共同的时代风格,边塞诗人笔下多的是悲壮的景象,边塞诗人基本是中原北国的一群豪侠型诗人群组成,”这首让李白也低头的诗歌好在什么地方呢?它写于诗人失意南游之时,诗人将狂侠之气,这是诗人那狂生意气的绝妙体现,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杰出诗

第四章 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派,是指开元、天宝年间以表现边塞的军事战争,描写边塞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光,为其主要题材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因而人们又称它高岑诗派。这一派诗人并非有一个自觉的组织,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只是在同一历史时期有一批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在诗人们个性各异的诗风中又呈现出某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精神特征。大量创作边塞诗的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崔颢。

该诗派产生的土壤当然是开元、天宝年间的社会现实。唐帝国此时经过上百年的统一,唐玄宗前期二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内的经济迅速攀上了唐朝的顶峰,随着经济的繁荣军事也日益强大,要求收复武则天时期失去的大唐土地,打开西北边疆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的呼声越来越高;西北边疆的游牧民族常常到中国四处骚扰,保护边疆人民生活的安宁也成了当时的重要国策;加之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频繁地发动对外开边战争,用无辜人民的鲜血扩大大唐帝国的版图。四境的战火就成了边塞诗的温床。

人民过一百多年太平安定的生活,对“和平”并不像六朝人那样看得宝贵,他们有些人还耐不住安定平稳生活的单调,因而向往绝域苍茫的边塞,喜欢紧张激烈的战争,举国上下都洋溢着尚武的热情,投笔从戎成为文人的一种时髦,当时只要皇帝发一道征兵诏书,《资治通鉴》卷二0一引刘仁轨的话说:“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王昌龄《闺怨》中的少妇也“教夫婿”到边塞去“觅封侯”。其时有些“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以尽快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一半是为了猎取功名,一半是为了寻求刺激,浪迹边塞和歌颂战争就成了一种时尚。

在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中,如果说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反映了盛唐社会和平安宁、风雅闲散的一面,那么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则表现了盛唐人并吞四海的雄心和立功塞外的壮志,表现了一代开拓者慷慨激烈的情怀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比起山水田园诗来,边塞诗更能反映那个蓬勃向上的时代。王孟等人的山水田园诗让人能感受到盛唐社会宁静明朗的气氛,他们往往把我们带进风景清幽的名胜,引进古雅精巧的八角凉亭,偶尔才让我们看几眼莽莽的大江和巍巍的山脉,而边塞诗则让人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让人看到那个时代昂扬的斗志与进取的精神,在人们面前展现出金戈铁马杀气满天的战场,乱云飞卷雪海无边的塞外,狂风四起乱石横飞的沙漠。边塞诗人笔下多的是悲壮的景象,多的是塞外的奇观,多的是浪漫的气息。他们既遣责侵略战争的残忍,痛悼死者的无辜,喊出“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人道主义呼声,更反映了边塞将士为保卫祖国拔剑起舞的气势,我们能在边塞诗中听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能看到“四边伐鼓雪海涌”气壮山河的场面。

第一节 王昌龄、李颀与崔颢

边塞诗人基本是中原北国的一群豪侠型诗人群组成,他们都是北方人,或从小生长在北方。其性格都豪侠浪漫,生活中都不拘小节,都有才气更有野心,我们来看看史书上对这些人的记载。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旧唐书》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在《上吏部李侍郎书》中自称“久于贫贱”,青少年时期在家苦读,稍后在西北边塞浪游,足迹遍及泾州、萧

关、临洮、玉门一带。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二十二年应博学宏词试登科。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等职。

李颀,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唐才子传》载:“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调新乡尉。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及第。《旧唐书-文苑传》说他“有俊才,无士行,好 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惟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四五娶。”《唐才子传》载“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禀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 王之焕,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才子传》载:“少有侠气,所从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中折节工文,名誉日振。”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旧唐书·文苑传》载:“少豪荡不羁,日以 酒为事。??枥多名马,家有妓乐。翰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疾之。”并说他常“撰乐词以叙情,于席上自唱自舞,神气豪迈”。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进士及第,当时的并州刺史张嘉贞“伟其人,厚遇之”。文坛盟主张说更“奇其才”。

这些人无不志大心高,企望立致卿相富比王侯,赤裸裸地艳羡宝贵荣华,对才气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如李颀的《缓歌行》:

小来托身攀贵游,倾家荡产无所忧。暮拟经过石渠阁,朝将出入铜雀楼。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可死。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屐。男儿立身当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业成功就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娥眉梳坠马,美酒清歌曲房下。文昌宫中赐锦衣,长安陌上退朝归。五陵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此诗作于李颀及第后在京城任校书郎一类微职时,他一生从未有过“文昌宫中赐锦衣”的荣耀,《唐才子传》惋惜地说:“惜别其伟才,只到黄绶。”刚一释褐便夸耀想象中未来的“尊荣”,在这貌似庸俗浮躁的表白中可见到他为人的天真与狂态。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狂侠之气,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了横绝一世的气慨,踔厉风发的热情,豪侠勇武的气息。

崔颢从军后所写的边塞诗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王威古》等诗几乎都是写勇猛轻身的游侠: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诗中的游侠不仅有插羽鸣弓的勇猛,也不只有马上倾酒野中割鲜的粗豪,更有报国赴难的献身精神,这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深度。他最受人推崇的是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唐诗纪事》载,李白游黄鹤楼看到此诗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让李白也低头的诗歌好在什么地方呢?它写于诗人失意南游之时,诗人将狂侠之气,歌行体调引入律诗中,前四句一气鼓荡而下,奔腾流走,“黄鹤”二字连用三次,“空”字也连用二次,首联一二句的五六字同出“黄鹤”,声调拗峭,第三句又连用六个仄声字,第四句以“空悠悠”三个平声字煞尾。他根本不顾律诗的什么平仄要求,也不管它什么对偶的规定,只顾自己的意兴一气说下去,读来觉得气盛神旺,这是诗人那狂生意气的绝妙体现。奔腾直下势不可当的语气,巨大的时空跨度,使诗歌显得滔滔莽莽,气势雄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颈联“晴川”、“芳草”以其工切整饬的对偶使前四句鼓荡而下奔腾之势得以顿挫,如果一味用散句说下去,全诗就会出现声调流荡无止,没有停蓄顿挫就会声嘶力竭,中间换一口气让诗歌出现波澜,也为下一次

的高潮蓄势。五六句写楼头之所见,“芳草”隐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曲。黄鹤去而不返,弥衡因狂丧命,正值春草萋萋,他因写《鹦鹉赋》的狂生弥衡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很自然地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不如归去的浩叹。尾联虽写去国怀乡之情,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然气象开阔,显出那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气魄。五六句在章法上似断实连,暗中成为贯通前后的关锁。

方东树《昭昧詹言》:“此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

李颀最擅长的是七言古诗。他的边塞诗数量不多,但气魄雄肆,格调悲壮,《古从军行》不是只夸耀游侠的勇武,对“眼泪双双落”的“胡儿”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大量的开边战争有一种悲剧性的体验,对这种战争的意义与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提高了边塞诗的格调与境界。他的《古意》也是一篇较有个性的边塞诗,写出了男儿生性的勇猛,也写出了他为国的忠诚,更写出了复杂的精神世界: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最负盛名的是他那些为狂生才士写照的送行诗,如《别梁鍠》将梁的骨鲠之气和傲岸之性,写得活灵活现,“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抗言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这首诗在结构上跌宕跳脱,开始一大段写梁的外貌、个性、气质和为人,中间突然插入六句议论,最后两句才折入“别”意。他的另一代表作《送陈章甫》在结构上也有同样的特点: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大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楚人,开元年间进士,他长期隐居嵩山,有一次考试本已及第可“因籍有误,蒙袂而归”。他曾据理力争,吏部无言以对,后请执政破例录用,此事使他名扬士林。由此可见陈为人的倔强。此诗前后两段从望中景物寄惜别之意,中间突接八句写他的为人、外貌、才学、志节和人生境界。前后两段写景与中间写人之间似乎断而不连。可如果细读便不难发现,写人的八句突出陈为人的坦荡磊落,个性的豪迈不羁,及其眼下的怀才不遇,从而首尾景物的情调也出现了陡转,前四句说离别的夏日大麦金黄,枣花飘香,一路青山作伴,连嘶马也思念旧乡,情调好象欢快轻松,第三段“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景变得阴沉险恶,与中间一段怀才不遇处境相吻合,一直逗出最后两句“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的挂念和担忧。景物随人物命运和处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断续相生的意脉表现了他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拗峭遒劲的力度。这种结构的特点在李白诗歌中发展到了极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杰出诗人,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崔颢、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都有交往,他和李白、孟浩然还非常动人的友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得情深意切。

王昌龄和崔、李一样豪侠倜傥,但他同时又有崔、李所不具备的细腻深沉的一面。加之他“久于贫贱”的家庭环境,走上社会后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既使“多知危苦之事”,也使他比崔李等人多了一层忧患意识,更使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解悟,因而他豪侠却绝不轻浮,粗犷而又不失其细腻。

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但写得最多也最好的是边塞诗和妇女题材的诗歌。他的边塞诗

在盛唐独树一帜,他把雄健粗犷的语言、大开大合的结构让给高适,把奇异的边塞风光、奇峭的诗歌风格留给岑参,自己专拣短小的七言绝句,歌颂边塞将士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描写征夫思妇两地缠绵的思念,风格含蓄、美丽而深沉。

他的边塞诗另一个不同于崔、李又不同于高、岑的地方,是他很少从个人功名的角度写从军的意气,他一开始就有一种宏观的视野和深沉的历史意识。如《出塞二首》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时在北方筑城防外族或外国入侵,“秦时明月”与“汉时关”互文见义,大意是说今天的关塞以及关塞上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关塞与明月。戍边的将士对明月与关塞格外有情。明月是经常伴随他们的伴侣,关塞则是他们生活和战斗的地方。明月和关塞曾目睹过多少战争呵!诗人一开始就把我们引进历史的遂道,接着又把我们领向广阔的空间:“万里长征人未还”。戍边的将士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自然想到还家的快乐,可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呢?“万里长征”是说戍边的距离之遥和戍边的艰苦,“人未还”是说戍边战士未来命运的险恶。诗人没有写个人在战争中的悲欢离合,而是对整个民族未来表示忧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打动人的主要是它在阔大的空间和久远的时间中,容纳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意境开阔高远,感情含蓄深沉,特别是具有极强的历史使命感。

王昌龄的七绝于雄豪中见细腻,于俊爽中寓蕴藉,意象逐渐加密,意脉也开始变得曲折跌宕,将他的七绝与王之焕和王翰作一比较就更能看清他在诗句与意脉方面的拓展。如《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些诗有的写将士的忠勇,有的写两地的思念,有的写得以雄壮为主,有的更显得细腻。

王昌龄对七绝的另一创获是他以连章体的形式,对边塞的征战生活作多层面多角度的表现。使短小的七言绝句能表现重大复杂的题材。他不仅用连章体绝句写边塞战争,也用这种形式写宫词,如《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秋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前人称王昌龄的“宫词细于毫发,不推为第一婉丽手不可”(谭元春《唐诗归》)。此五首比《从军行七首》意象更密集,意脉更隐曲,因而诗境朦胧幽怨。大部分诗歌基本上不直接表露感情,诗情全从意象的组合中见出,即前人所说的情隐景中。

他的送别诗也很有特色,常在水、云、月等凄迷幽微的意象中烘托出缠绵的别情的深挚的友谊: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远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

摇枻巴陵州渚分,清江传合便风闻。山长不是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边塞诗派
出塞(古文学)
《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点评,赏析)_唐诗三百首_习古堂国学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中华经典诵读之《出塞》
(24)2018年4月10日出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