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点燃激情,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注入教师的激情,才能激活学生的激情,才会使师生丰富的情感洋溢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与文本对话,并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进而传递人性,表现活力。  

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呢?

一、要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

在年复一年单调而艰辛的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会出现职业卷怠,甚至会没有工作热情。工作一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动力,也就没有了创造。教育专家薛瑞萍说:“现在的我,明白教育仅靠激情和爱是不够的。可是,我珍惜激情。

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纯粹到有点冒傻气的激情,教师就不可能有定力潜心修炼,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注入理性和艺术的成分。

在我眼里,教师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到教育眼睛就发亮,心胸就发热;另一种是除此以外的。我想,成就一个教师的因素有很多,但‘发亮’和‘发热’绝对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薛瑞萍所说的“发热”“发亮”,指的应该是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有激情的语文教师,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

我相信,老师只有有献身教育的炽热情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有不知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会拥有幸福感,才会产生快乐感,并且这种幸福和快乐会传递给讲台下的孩子们,泽被孩子们的整个人生。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赵谦翔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正是凭借对语文教育的满腔热忱,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司汤达曾经说过:“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创造天才的各种材料熔于一炉。”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智力开发和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对于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激情的支配下,常常能发掘出巨大的潜力,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教学获得巨大的成功。

二、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

“言为心声”。语言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韩军老师上课时,总是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沉曲折的诵读开始,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以及燃烧的激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字正腔圆、抑扬缓急、如歌如泣、声情并茂的吟咏中走进课文,投身课文,与作者同爱同恨,同笑同泣。

于是,在他的朗诵中,学生感受到了大堰河的善良纯朴以及对乳儿的拳拳之情,听到了诗人发自肺腑的对乳母挚爱的呼唤——他的朗诵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也点燃了听课老师的激情,师生的情绪完全随着他时缓时急时高时低的声调在波动,完全沉浸在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韩军正是用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朗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是韩军独特的语文教学魅力。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善于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因为,这既能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又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激情之火越烧越旺

语文学习是多元的。单一的教法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就像万花筒一样,能让学生着迷,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激情之火越烧越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虽无定法,但必须讲究教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每节课教师都要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还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课堂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的确,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法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针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法,如诵读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

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以色彩缤纷的图画、情感四溢的音乐、活泼多样的练习方式,变抽象为形象,化繁复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始终有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富平县曹村高级中学)

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亭旁小学

摘要: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是以需引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要学”,怎样让趣从学生“我要学 ” 中来。其次是用讲故事、编儿歌、玩游戏、开展比赛等方式以趣激趣。再次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增趣。最后是以思生趣,用智力活动的本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不管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都应该鼓励学生学得有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就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的喜好,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对此,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体会到可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以需引趣  

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  

(一)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要学”。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所以,人要主动地适应社会,能够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很好地交流,很好地打交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就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就不能够生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必须学习,学习与人打交道的技能,学习谋生的手段。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习语文是我们打开这些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我们文学修养提升、性格塑造和灵魂觉悟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了我们生存得更好、活得快乐的需要。  

(二)怎样让趣从学生“我要学 ”中来 

首先便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会充满激情的和热烈的。是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怎么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呢?学生没有束缚了,自由起来了,而现实的情境又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课堂能不活跃起来吗?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者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积极地活动,快乐地运作;在目标达成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制定出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我常常创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价值引导,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自由的构建、快乐地发展!  

二、以趣激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意的激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耍,有意记忆比较弱,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无论是输入新语言材料的环节,还是操练、运用语言材料的环节,教师都要通过组织适合儿童年龄,心理的生理特点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学唱歌、画画、讲故事、表演等来吸引儿童自觉不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尽量不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任务。  

(一)讲讲故事,编编儿歌。  

1、讲故事  

小孩子天生就爱听故事、讲故事。故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中,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例如拼音教学中,我在教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拼写规则,就编了这么个故事:小i、小u、小ü三个小朋友出门去玩,但年龄太小,不认识路,这时,来了大y、大w两个大哥哥。大y对小i说:“我是大y,你是小i,你跟我走吧!”他们就组成了“yi”。大w对小u说:“我是大w,你是小u,你就跟我走吧!” 他们就组成了“wu”。 小ü没人带,急得哭了。大y说:“别哭,别哭,我来带你,不过,你先得把眼泪擦干。” 小ü连忙擦掉两点跟大y组成了“yu”。就这样,在故事中,学生很轻易地记住了这些抽象枯燥的拼音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我自己编故事的同时,我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学习内容编进故事情节中,虽然学生编的故事有些简单,但充满了童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编儿歌  

儿歌是一种具有音乐特色,易学易记的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喜欢。因此,我在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儿歌。如“小ü碰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等等。通过儿歌,不仅使学生记住了生字,而且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 

(二)玩玩游戏,学玩结合。    

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学玩相结合。备课、讲课要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性,设计教案要考虑游戏性,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通过游戏的展开,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教学《贴鼻子》一课时,我创设了游戏环节:教师首先在黑板正中贴上图片“没有鼻子的娃娃脸”,邀请同学参与活动,同学们的兴趣高涨,当其他同学做游戏时,下面的观众激动得为他指点迷津。通过游戏再进行写作,有了实践活动的经验,写作的难度降低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  

当然课堂上穿插游戏之所以能调动学生,是因为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它象一块磁块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热情。但游戏必须具备知识性,游戏内容要体现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切勿华而不实。  

(三)开展比赛 互相竞争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理想的学习,是怀揣着希望上路,让学生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尝试和持久地努力。  

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竞赛。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例如:作文比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听写比赛等等。进行听、说、读、写、练习这些活泼多样的趣味性竞赛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例如为了使学生从小就打好语文基础,我特别注意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要对学生进行听写比赛,全部写对的同学,将会在教室园地的“攀登梯”上再登一级台阶,期末进行总结,表彰奖励,虽然是一个日常的竞赛,但学生格外重视,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好,可见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情增趣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成语“爱屋及乌”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生动而典型的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 

可见情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如何以情增趣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没有人会拒绝一颗关怀自己的心,学生也不例外。当教师发自内心地真诚对待学生,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时,教师就能在感情上赢得学生的信赖,激起他们对老师的亲近感和依赖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的学习效应,学生自然也很乐意接受这位教师的课。这样一来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与学就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增强。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增趣。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教材的内涵,表现出教材的特色。  

在教《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我从“情”入手,抓住文章的感情线索来组织教学。一方面用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来激情,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他们入情。读完后,学生还沉浸在课文的情境里。教师和学生相视了片刻后,我才让他们说说心里的感受,他们毫不掩饰地说他们的心里一直很激动。我接着问:是什么使你们如此激动和感动。学生回答,是文中人物对国旗那种深深的依恋和强烈热爱感动着他们。我再来问我是以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的?我在感情的表达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味了一下,分析我对两次“我多想去看看”处理不同,一次比一次表达得更强烈。我又追问:为什么这样读,由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采用朗读与品词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由动情——入情——激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文本来调动学生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增趣。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身上会产生效果,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才能得到健康成才。 

四、以思生趣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的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脑子自己转起来,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营养,获得语文能力。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一) 鼓励质疑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而且小学生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什么都抱有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提倡让孩子们多问,更让他们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学生初步读课文后,大多对“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这句话提出了不少疑问:(1)陈赓受谁的“骗”?(2)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3)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抓住这些学生感疑惑的地方为探究点,以“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小红军设“骗”、陈赓的识“骗”,最后来让学生品“骗”。抓住“骗”确立了本文的探究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满足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学生探究的情绪高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  

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师有一定的规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精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张的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共涉及了三个问题: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因为鱼画得栩栩如生。)为什么聋哑青年能将鱼画得栩栩如生?(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样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实,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方式和途径,从而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学习之后能获得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充分达到“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的目的,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路华 北遥编《中外名人名言大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郭黎岩主编《教师心理素质专题》当代世界出版社  

李洪玉 何一粟著《学习动力》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桂兰姜红娟 龚国成主编《情商与非智力因素训练新概念》西藏人民出版社

点燃课堂生命之火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作者:朱海燕   文章来源:荣成市蜊江中学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以为自己兢兢业业、勤勉律己,怀有一颗奉献的职业良心,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不惜收敛起笑容,一副严师形象,压抑学生活泼的性格,压制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学是紧紧围绕着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虽然班级管理评比和教学成绩不错,但是,我从学生眼里很少看到对学校对学习对教师的热爱,看到的是有些学生对学校的冷漠,对管理的抵触,对学习的厌恶,对教师个体的厌烦,对苦口婆心的说教嗤之以鼻,学生与老师之间纯美的情感渐行渐无。

使得我对教师这份工作的热情也一点点冷却。见证着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和无奈,担心着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担忧着社会精神层面上的空虚与匮乏,我不仅对教育的实质产生了怀疑。教育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也曾苦苦思索,虽然也经历过几多教学改革,我看到的大多是“热热闹闹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应试教育”的场面,所谓的改革只是赚得了些表面的热闹罢了。  

威海市教研中心审时度势地开展了“构建生命课堂,促进师生成长”的课题研究。通过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生命课堂的实践,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命化课堂的构建首先让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认为这一先进理念没有轰轰烈烈赢得表面的热闹,而是实实在在转变着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观念和方式。  

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教会我们要唤醒生活体验、开展实践活动、个性化认知对话空间的营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而“生命化”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中,这一课堂有着怎样的氛围,是怎样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什么,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地方,不论是情感上的,还是知识上的,还是能力上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在课堂的交流和提高,在一种教学民主化的氛围中得到收益,这种成长是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是师生获得生命体验的地方,让课堂走向生活,让教师走下圣坛、俯下身子与学生共处一个高度,辅佐着学生的成长,完全改变了以前教师的霸权与唯我的地位。可以说生命化课堂理念改变的是教师,受益的将是代代中国人。  

一、生命化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尊重、关爱  

大家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关系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师的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命化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等几个环节。生命化课堂中,教师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学生设计教案,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生成的课堂),围绕本学科的特性、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还要注意哪些教学行为是有益于学生的发展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如何重视孩子的生命体验,焕发孩子的对他人的、对生命的、对自然的尊重与关爱。

这样课堂教学中老师就能更好的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反应,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我们的课堂会充满人文关怀,课堂就会和谐温暖,学生的心中就会愉悦,在这样的生存空间,学生的生命质量就会提升。我听的几节地理课上那些教师在授课中始终面带微笑,亲和力很强,课堂气氛一直是宽松的、和谐的。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美,教师一直在启发、诱导,或找其他同学帮忙,没有听到训斥和批评。学生一直放的很开,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回应,其中一位老师的课上,地理科代表的发言相当积极,最后高举双手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那种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听课的老师发出善意的微笑。

可见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是多么的宽松与和谐,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多么的积极和高涨。我观察,老师们总是善意而信任地注视着学生,满脸的微笑,微倾的身体,中肯而鼓励的评价让学生把她当作了知心人,这样的课堂才会放飞生命、放飞理想。这才是生命的回归和展示,这才是新时代敢于探索和勇于展示的气势。  

2.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动态、自主  

随着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研究的深入,摸索并构建出一个课堂模式—— “1/3模式”, 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1/3模式不是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一个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概念,是一个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重点突出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这个模式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具体指导学习方法,适当的时候运用合作交流的形式,为更好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展开讨论、辩论等形式。  

为适应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师备课时首选动态设计,即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进行预设(课堂生成)。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要求教师既要静态掌握学科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机动的调控能力,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在(1)课前的学习准备:老师要设计预习提纲,学生根据课本或资料或上网查找资料解答问题,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及掌握。不能解决的等到课堂上讨论或求助老师。(2)上课时的小组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小组成员角色分工大致为: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检查员,也可根据学习任务采用其它的分工方式。每隔一定的时间,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互换。(3)课后探究活动: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课堂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人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生命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各种学习活动(听、说、讲)提高学生学科素养,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能丰富学生情感,这些方式都能展示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地理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在导入上很有特色,用几张荒漠和冰原的照片让学生叙述看到的地理景观,导入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让学生看图片说出各地的气候特点再推断出农业特点,可以说简洁明了而富于逻辑性。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使学生专注于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完成课前预习,同学们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最后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中也以学生为主,以地图为载体讲述,有的地方要学生补充完善。这样的课堂既丰富了学习内容,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提升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课堂最大限度的保证最多数量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以最集中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是取得较高课堂效率和较好成绩的原因。教师在尊重的基础上更多的信任学生,激励学生,等待学生,给学生一片思维的空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又敢说,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3.教者与学者的关系——平等、和谐  

“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教师不会有受制于教参、学生不会有受制于教师的感觉,教师或给学生当指导,与学生商讨,或帮助解决问题,或鼓励激发学生,但决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的评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同时,教师作为一个对话者,在课堂上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并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将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受到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等乐趣,从而摆脱了以前重复教参知识的厌烦感和失落感。学生可以就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向教师或同学提问题,可以讨论、争辩。课堂就会因为有了多维的对话体系和多样的活动方式变得活泼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生关系的转变还得益于多元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使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成长。生命的课堂,强调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对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对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评价。课堂评价多用口头评价方式,每一个教师在评价时应该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个体学习特点灵活地选择,以优化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尊重性、指导性、激励性。评价语言已经由“很好!”“很棒!”这些概括的干巴巴的话语转向:独特的观点、丰富的内容、声音的亮度、课外知识的丰富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建起周评价表,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表中的内容分为作业、成绩、卫生、课堂表现几个方面,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用智慧星图案贴在表上,使学生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激励。每周评选优秀小组,每月评选优胜小组并张榜公布。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评价体系,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方式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的过程。  

二、对生命化课堂的新思考:  

1.生命化课堂并非适宜低年级学生  

生命化课堂是学生获取学习能力最完美的载体。但我要说得是生命化课堂在初中低年级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地理教学效果欠佳。大家都知道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初一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做详细的讲解、演示,而且思想的渗透、知识的讲解、方法的引导、技能的训练等方法熟练之后,学生们才能掌握知识规律,知道如何操作,学起来才能有得心应手的感觉,这个过程老师讲的多免不了有传授之嫌。比如初一地理的经纬线的特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地图上方向的判定;学习某一地理事物应掌握的方法: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地势特点、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工业特点等,这些内容必是掌握方法、抓住规律后才能更好的运用,才能有效率自主学习及拓展运用。可以说如何建构初中低年级有效的生命化课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不能惠及每个成员。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个性、有差异的群体,在学习中难免存在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有时侯,小组合作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到每一个成员,急燥了老师,悠闲了学生,课堂往往郁闷拖沓,收效甚微。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结合小组合作评价体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合作学习真正变成学生人人参与的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同时要给成绩不好的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先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  

3.评价语言匮乏,是非不明  

生命的课堂,学生是主角,在自主学习时,总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出现欠缺甚至错误,而老师的评价既要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与高度评价,又要对探究结果给予明确的判断。在很多的课上,不论学生回答正确、恰当与否,教师总堆起善意中肯的笑容,中性地赞扬:“ 很好!”“ 你真棒!”“真聪明!”“太了不起了!”简单的赞扬会导致孩子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造作的赞扬容易让学生滋生自满情绪;错误的赞扬会导致学生是非不明。构建生命化课堂,要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主要评价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探究的深度,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情感体验;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当学生囿于知识层面,生活经验,而出现误读,曲解 ,老师坚决表明自己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由全班同学讨论,让这种错误的观点在同学们的推理判断中得到明辨,否则就是对学生生命的不负责了。  

4.忽视交往技巧的训练,个人修养差  

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生命化课堂教学中突出的是小组合作交流,就要教会学生一定的交往技巧,形成和谐、团结、向上的小集体。但据我观察在课上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同学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发言后,如果回答的不完美甚至错误,就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夹带着嘲笑、挖苦、讽刺,同组同学就会不断埋怨,甚至谩骂。这不仅是一个个人修养的问题,也是个人交往技能的欠缺,更能影响小组合作的成效。看来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在课堂上要多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打断他人的发言,尊重他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会学生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  

5.生命化课堂,教师是退后不是退出  

生命化课堂中,老师虽已淡出舞台,从事幕后指导工作,会产生一种误解:生命化的课堂,学生的活动占着主角,老师讲的越少越好,只要学生动起来就是一堂好课。就会形成一种错觉 “只要动,不要懂”。 有的课堂,看不到老师,不知他在哪个角落,热热闹闹的讨论时,见不到老师的身影;发现问题,听不到老师赞许的话语;针锋相对辩论时,看不见老师欣慰的眼光和中肯的评价。生命化课堂中老师并非不观察、不启发、不总结。不要忘了,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使每个学生不断产生上进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才能使课堂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评课的艺术
让激情充满课堂让课堂收获高效
努力激发学生爱语文
浅议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
新理念,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