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何须如初见,但求相知两不厌

篇首语:古语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够成为夫妻,是弥足珍贵的缘分。时下的年轻人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与二三十年前已有很大不同,但对于爱情的热切渴望,古今中外从没有变过。所以,人生何须如初见,但求相知两不厌。恋爱诣在结连理,携手一生共婵娟。


  传统文化对婚姻的要求可谓方方面面,有类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对适龄男女必须结婚的要求,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婚姻要件的要求,有婚后不能生育孩子可以驱逐妻子的要求……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例,一个“命”字似乎就排除了婚姻当事人自己选择的权利,缺乏这个要件的婚姻是不被社会认可的。如果男女因为感情而选择“私奔”,那么将面临着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殴打致死或者投井溺死。即便在婚姻内部,性也只能屈从于生育的目的,性欢娱被排除,甚至被看做是罪恶之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避孕、堕胎等技术出现,人们(主要是女性)有机会对自己的性、身体以及生育活动进行控制,这对婚姻和生育的关系一致性产生了影响,而人工授精、克隆技术则彻底颠覆了婚姻和生育的一致性,生育不再必须以婚姻为基础。伴随着同性恋逐步被认可、接纳乃至同性婚姻合法化,婚姻的性别基础也进一步被瓦解。这也让建立在生育、性别基础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传统婚恋文化失去了正当性,不再具有普遍的强制性。

  从婚姻基础的演变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婚姻,更多地承担着生育的职能,婚姻的价值也立足于此,个人的幸福和选择都要服从于家庭、国家的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自由等因素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个人谋求幸福的正当性不再因为家庭、国家的利益而被否认。

  现如今,恋爱自由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同居、试婚、不婚等多元化的方式,使得年轻人不再将结婚作为唯一选择和情感的最终归属,社会公众对于多元化婚恋模式的认可和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因为现代法治理念强调:只要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人有充分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和自由。这也就意味着,选择结婚还是单身或者其他伴侣关系,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等等,都应该是个人的选择,只要没有触犯他人权益,都应该得到社会尊重,而不应该受到干扰。

      总体上来看,虽然传统婚姻模式当前仍占主导地位,视单身为公害甚至强调要对大龄未婚青年“判刑”的呼吁、歧视不符合传统标准的婚恋形式等现象在当前社会依然非常普遍,并且市场会呈现新方式,婚姻的幸福在于爱情的夙愿仍然遭遇着社会挑战,但是婚恋选择已经不断沿着尊重个人意愿回归,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有关平等、自由原则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
 
      婚恋观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在社会现阶段,婚姻仍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最终是否选择婚姻,或者选择何种形式的婚姻,关于婚姻的考虑都难以逃避。

  众所周知,婚恋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人们据此来选择自己的婚姻状态。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人生历程、社会经验不同,三观必然千差万别,反映到婚恋观上,自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及样貌。

  在当今中国,我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现实等各种途径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婚恋选择,有“有情饮水饱”的“爱情至上主义”,有“克己复礼”的禁欲主义,有“物质高于一切”的拜金主义,有“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潇洒主义……我们越来越发现,所谓“标准”的婚恋模式并不存在。这,正是开放社会下的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由于每个人对于婚姻的定义不同,有些人选择利用婚姻关系改变家庭、命运,有些人则对此嗤之以鼻,无可厚非的是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都无权干涉他人。这世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婚恋形式,我们并不认同,但这不能成为轻视或者鄙视他们的理由。那些用自己的婚恋观来观照并“谴责”他人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因为你的选择不应成为别人的标尺。

  我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漂亮女性,她每次的恋爱对象都很丑,家境也不好,没有钱,她最后决定结婚的对象除了有上述“瑕疵”外,更重要的是比她大11岁。当我问她为何偏爱这样的男性时,她的回答是:“因为这个人让我感到安全,他能给我我想要的那种女王般的感受。”传统的观点总是认为“郎才女貌”才相配,这样的组合在世俗的眼光里,可能是大大的不幸,然而他们现在很美满,因为两个人都能在婚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思想,因此也无法迫使别人拥有和我们相同的婚姻观。对于每个人而言,自有法度道德标准来规范他们超出人类接受能力的部分,我们没有权力用自己的思维来为他人编织所谓的婚姻标准。在我看来,拜金也好,爱情至上也罢,利用婚姻改变命运亦无妨,无所谓正确与不正确,也不要搞什么整齐划一的一刀切,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无论做何选择,只要不违背人伦法度,不伤害他人,都是值得尊重的。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和多元,现代人应该有包容的气度,应该善用换位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包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婚恋观,甚至保护那些拥有比较特殊婚恋观的“正常人”。 


  选择现实主义只因爱情幻灭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看着格林童话,想象白马王子驾着祥云找到自己,带来幸福和美满。后来的后来,我们长大成人,看着身边周遭,知道了白马王子也只是普通人,幸福要靠自己创造。”——这是一位儿时伙伴改编的歌词。她说,这是现代女孩寻找伴侣时观念转变的写真:从幻想到现实,从依赖到独立。我认同。其实,现实、独立没什么不好,也算是突破传统角色期待吧,只是,突破了这种期待的女孩往往背负着社会的道德审判,更有过了度的,直接从浪漫主义投入现实主义的怀抱。

  现实主义代表一——“后微物质女”。她们是这样一群女孩:经济独立,对爱情曾全心付出不计较得失,对婚姻曾奋不顾身不顾物质限制。然而,当外因致使爱情出现危机后,她们开始相信爱情不可靠,物质才可靠。说她们是“微物质女”,是因为这群人本身经济条件不错,不需要依附于他人,有独立思考能力,能辨青红皂白,与“拜金女”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海归女H与相恋两年的男友回国,在人地两生的上海打拼,想靠自己能力闯出一片天地。一度,男孩因考虑职业发展方向而辞职在家,经济负担全落在H身上,H却无所谓,常说:“我出门养家,他负责顾家也没什么不好。”虽然月月光,但“女主外,男主内”的日子一样有滋有味。就在两人决定走进婚姻时,状况出现了。男孩的父母坚决反对,理由是正因为有了这样主外的女人,男人才落魄至此,说什么也要拆散两人。这样的反对有些无理取闹,男孩周旋于父母与女友之间,渐渐疲沓,终于提出分手。一时间,H崩溃了:除了坚定走在一起的爱,自己从未对他索求过什么,难道这样的要求都过分了吗?在上演各种狗血桥段后,两人分手已成定局。H打来电话向我诉说:“我不相信爱情了,爱情太脆弱,还是找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吧!至少,‘有成’说明他有一定的抗压性,不会因为外界的风吹草动而摇摆;‘有成’,就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双方都不会太亏。”如今的H,每个周末都在各种相亲局中穿梭,虽然脸上依然挂着笑容,找对象的排序标准却变了:经济条件优先于一见钟情。这个故事到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眼里就变成了:太要强、讲物质的女孩找不到真爱。

  现实主义代表二——“1/3糖主义女”。她们是这样一群女孩:有点自私,在好东西面前,连分一半好处给男方都嫌多,先霸占2/3,留1/3给伴侣。她们多半都曾任劳任怨,遭遇伴侣的背叛后,开始事事为自己着想,做好随时脱手的准备。这种女孩的爱情故事一般始于显性利他,完结于显性利己。不过她们也不太受人待见,因为社会习惯于见到隐忍的女人、默默奉献的女人,这样赤裸裸的自私,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眼里只有批判:把这种女人娶回家就是遭罪。

 
  “拜金思想”使婚恋更像一桩生意
  现在,拜金思想仿佛统治了一切。人们凑在一起,话题总是围绕着票子、车子、房子转——市民闲谈,不是说这个发了,就是聊那个赚了;同学聚会也不免俗,总有人试图用看似不露声色的方式,显摆自己“低调奢华有内涵”,而所谓的“内涵”,通常是自己的位子、票子和车子。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那些张罗着找对象的男女们,也被拜金思想统治了。

  出于人的本性,我们对男女婚恋,从感情上说最希望的还是找到情投意合的人,与相知相爱的人能够相守一生。这种“纯爱模式”,以校园恋情为代表。很多大学情侣,恋爱关系确立很久,还不知道对方的家庭到底如何,双方的事业和前途也是完全未知的。

  而走出校园后的婚恋,则更像一桩生意,婚恋流程与“纯爱模式”几乎截然相反:两人还没谋面,就先打听清楚对方的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级别,作为确定见面与否的重要因素;才见过一两面,就能够迅速摸清对方的薪酬、福利和家底,据此来决定是否继续发展。

  很多青年男女,你问他们择偶时最看重什么,他们常常心口不一,嘴上说更加重视感情因素,想找到对自己好的人,实际操作时首先关注的却往往是物质条件。是什么撕裂了他们的婚恋观?是横流的物欲极大地冲击了我们的感情世界和精神世界。君不见,很多人经常一边义正词严地强调“感情怎么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痛骂那位宣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性;一边却在悄悄寻找属于自己的“宝马车”。

  想起一个笑话。一个财主宣称“豆腐就是我的命”,可当桌上有肉时,他却拼命吃肉,豆腐碰都不碰。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豆腐的确是我的命,但是我看了肉,连命都不要了。”

  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正统的,认为真情最可贵,被金钱所左右的婚恋选择是可耻的。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对我们进行反教育,告诉我们,与其选择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感情,不如抓住实实在在的金钱和利益。所以,很多年轻人正在做跟这个财主一样可笑的事情,虽然高调宣称婚姻必须建立在真情的基础上,但他们牢牢抓在手里的,却往往是真情以外的物质。

  但是,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即使住着黄金铸就的婚房,如果房子里没有了真情,里面得有多冰冷?


     绝对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当作理所当然
     生活中常常听到这类观点:
    “两个人出去,男人应该买单。”
    “情人节不是都该送礼物吗?”
    “洗衣做饭带孩子,这就是女人应该做的!”
     男女交往最大的忌讳大抵在此:错把那些不求回报的爱,当作了“你本应该”,却从来不问自己为对方做过什么。

      有人曾把恋爱关系比作“壁垒”。没人能在爱情中坐享其成,对伴侣的付出要进行适当回应,这种“互动式”的好就是你的“爱情壁垒”,会提高伴侣拒绝诱惑的能力。就好像销售都会花很多心思和客户维系关系。一点点精力代表的是一点点诚意,会增加客户对其他竞争者的抵抗力。世界上恋人之间的关系本就应该是平等的。能全心全意对你好的,除了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三个人。


     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全心全意让对方幸福
     太多连自己人生都无法掌握的人,却想要牢牢控制住对方。

     曾看过一则新闻,上海一护士,在婚房装修、嫁妆等事情上与男方有分歧,婚期因此被推迟。后来女生怀疑男方家人给他介绍了新的对象,对男友产生怨恨,在给他服用安眠药后,注射大剂量胰岛素致其死亡。这位护士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报道中,对女生有这样的描述:她在婚房装修、送嫁妆买车事情之中必须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来,态度之强势,遍布她的许多行为:翻看男友手机,对男友婚期推迟后还过得挺滋润暴怒……控制欲极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过度的占有欲就是把伴侣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求对方事事服从自己,被违逆就会暴躁易怒。这种畸形的爱让人感到恐怖。

     泰戈尔说,爱不是占有,也不是被占有,爱只在爱中满足。

     爱一个人是宁可牺牲自己都不让对方受伤害,而不是宁可毁灭对方也不让。

      适当的占有是爱情里的调味剂,但若任其疯狂生长,就会吞噬掉理智,毁灭了爱的温情。《围城》里孙嘉柔故作温柔、费尽心思接近方鸿渐,婚后却把她的控制欲暴露无遗。孙嘉柔对其工作去留问题、回家的次数、夫妻争吵的方式都要进行控制,她希望能征服他,希望方鸿渐能听话。她从知书达理变成了蛮不讲理、尖酸刻薄,让方鸿渐感觉进入了一座被围的城堡,两人婚姻走到尽头。

      心理学上有一种心态叫作托付心态,以为在一起就可以将自己的人生与其绑定,要求那个人照顾自己的喜怒哀乐,履行一些行为模式。有托付心态的人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无时无刻从伴侣身上吸取能量。

     “爱情大概是这世上最变化多端也是最循规蹈矩的存在,一开始只想多看你一眼,于是想每天多看你很多遍,于是占有、争执、歇斯底里。可是我们都忘了,一开始,我只想多看你一眼。”


     不要把最差的脾气给最爱的人
     《非暴力沟通》中曾说过:“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伤人的话总出自温柔的嘴,如同刀枪剑戟,戳人无数。

     台湾节目主持人寇乃馨在一档节目中讲过语言暴力。她说自己和老公黄国伦都很强势,吵起架来互不相让,一定要分出胜负。有一次太生气,寇乃馨说自己一定要打败他,一定要说出让他最痛的话。然后她做到了。她指着他说:“黄国伦,你哪一点比得上我寇乃馨啊,你知不知道你离过婚,你是二手货,你配不上我。”黄国伦没有回嘴,只是收拾自己的行李走到门口,然后说:“乃馨,有些话是不能说出口的你知道吗?”

      然后他走了三天,音信全无。讨好外人,怒怼亲人,是太多人的行为方式。把最差的脾气都给了最爱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给了陌生人。
 
     极其愤怒的时候情绪变得不受控制,无脑的话脱口而出,怎么痛快怎么讲:
     “你滚”
     “我要跟你分手”
     “你凭什么管我”
      然后用尽对他(她)的了解,说出那句最能戳到他(她)软肋的话,一击致命。

      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你只能伤害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肆无忌惮、口无遮拦的表达方式只会一点点瓦解对方心底的柔软。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非常关心一个人,却常常把关心表达成指责,明明互相深爱却总是变成互相伤害。

     黄执中在《奇葩说》中讲:情侣本来是最亲密的关系,可是为什么往往伴随着争吵?由于不把自己当外人,亲密感最容易受侵犯,以至于把对方的个体性理解为背叛。“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不幸福的根源在于贪得无厌,欲望和能力不匹配
     世间哪有两全法,才华横溢的带不出去,肤白貌美的灵魂无趣。勤俭持家的太现实;罗曼蒂克的又太作。白玫瑰太寡淡,红玫瑰又过分俗艳。

      反过来看,女生也是一样。男朋友发红包你嫌不用心,天天陪你又觉得男人没事业没出息;不苟言笑你嫌没魅力,八面玲珑你又怕太花心;一边追求精神独立,一边发朋友圈晒想要哪款口红。很多人对伴侣的要求,单拎出来看都不高,但就得要一个全。

      有些女生,常常拿自己的男朋友和“别人家男朋友”比较:A的男朋友又给她买了什么,B的男朋友又如何贴心,C的男朋友又如何条件优越……你觉得每一个优点都有身边对应的实例,却不知在你这样的比较下,打造出来的男朋友幻想不是真的,是集齐所有优点的完美存在。

     生活欠我们一个完美,我们欠爱情一个知足。

     叔本华说过:“每一个人的完美优点是与某一缺点相关联,反过来说,每一缺点又与某一优点相关。”

     他待人温柔,同时可能会有点优柔寡断,他干脆利落,可能有些时候会看起来不近人情。

     爱一个人就要面对彼此的全部,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被誉为七十年代台湾第一美女的女星胡因梦,有绝世美貌,而且在文学、戏剧等方面皆有造诣。当年她离开辅仁大学时,校内就流传:辅仁大学再也没有春天了。她与才子李敖热恋期间李敖也赞美过她:“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然而才子佳人的组合并没有走到最后,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

      李敖曾在记者会上说过:“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了……”

      可这世间哪有完美的伴侣,我们终日要面对的,都是枕边那个平凡的人。少年会发福,美人会迟暮,谁都不是完美无缺,在爱情里追求根本无法兼得的事物,只是徒劳一场空。心中向往的和手里拥有的,有时彼此对立,无法并存。

     《东京爱情故事》里有句话:“现代人不缺爱情,或者不缺貌似爱情的东西,但是寂寞的感觉依然挥之不去。我们可以找个人来谈情说爱,但是,却始终无法缓解一股股涌上心头的落寞。爱情不是便当,它们依然需要你的郑重其事”。

      葛优吐槽过一些现代婚姻的状态:“只是先结婚玩玩,反正离婚很容易。现在离婚之后心理还特别放松,反正还有机会,可以再找”。然而,他自己和妻子贺聪过了三十年的丁克生活,依旧恩爱如初。葛优逢人就夸老婆好:“我老婆人聪明嘴也甜,家里家外都能干,别人老说我配不上她。”
 
      人生从来没有只如初见,葛优和贺聪也是如每一对普通夫妻般,在围城里,日日相处,只是他们更谙相处之道,所图不过“舒服”二字,说话舒服,过日子舒服。

      中国的婚恋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媒体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个时代的婚恋观,折射出人们的社会观念,反映社会现实,交织着各种社会问题。在当今社会,传统婚姻形式不再是个人的唯一选择,婚恋观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


  多元婚恋观乃社会变迁的产物
  长期以来,老百姓的婚恋都是一个比较私密的话题。如今,婚恋逐渐跨出私人领域,迈入公共空间。不论是“剩男剩女”的大行其道,还是“富豪相亲会”的甚嚣尘上,抑或是娱乐明星的分手“传奇”,婚恋成为一场以情感之名的社会焦虑。

  层出不穷的婚恋话题,不过是婚恋观的外部投射。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婚恋观日益多元。换言之,婚恋观的演变,是公众对当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与策略,是社会转型整体之痛的缩影。

  首先,婚恋商品化和市场化,使得婚姻进入的成本大为提高。不论是购买新房,还是聘礼,抑或是置办酒席,婚姻的“门槛”不断提高,一般的城市家庭需要拿出两代人的积蓄才能完成这一目标。在商品化进程中,金钱成为情感表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甚至成为衡量生活好坏的重要标准。于是,对所谓更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浸润甚至异化了人们的婚恋观,让部分人的情感生活变得庸俗而乏味,滋生出“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极端个案。

  其次,社会联结纽带的松弛,让家庭本位逐渐转向个人本位。在传统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某种意义上就是家庭本位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逐渐得到强化,人们更加关注主观感受和婚姻生活的质量,在婚恋活动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与话语权。从这个角度上说,婚恋观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此外,社会流动受限,导致“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越来越流行。面对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和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人们在择偶的过程中会谨慎地考察对方已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阶层渐趋固化,使得“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一方面因匹配性、稳定性高而受到部分人的追捧,另一方面也让一部分条件差的草根人士感受到强烈的剥夺感。

  沉重的现实,让一些父母发出“谁来娶我的女儿”的呼号,也让一些青年人萌生“去哪里安放我的情感”的惆怅与失落,这样的无奈与艰辛,是当前部分人婚恋困境的一个缩影。尽管如此,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相亲活动常态化也好,“半裸婚”也罢,为了寻找到生命中的那个人,为了“在一起”,人们不断付出,直至最终收获。

      总之,多元婚姻观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是一种正常现象。与其抱怨与批评,不如包容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失去对美好婚恋的信心与希望。


      爱欲于人,犹如逆风持炬,不懂相处,常有烧手之患。
      婚姻若能悉心经营,懂得换位思考、包容忍让、真心付出,幸福其实很简单!!!
      总而言之,人生何须如初见,但求相知两不厌。恋爱诣在结连理,携手一生共婵娟。


                                                             素材源自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防5个错误婚恋观 别毁掉你的爱情
柯云路:婚姻中最难防范的小三儿(图)
深读《我们仨》:杨绛的婚恋观,颠覆了我们对择偶的认知
相亲时,让大龄剩男反感的三连问,剩女却直言:不能怪女人太现实
人生最大的投资,便是选对伴侣
00后性别比失衡最突出,男人:终于到了我们的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