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膜拜莫高窟    作者: 寅公

              膜拜莫高窟

              ——情归西部之十

                                     作者: 寅公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与其它石窟相比,敦煌彩塑千姿百态,丰富多采,并具有塑绘结合、互为一体的特点。表现为雕塑与绘画的一体结合,雕塑与绘画的局部结合,雕塑与绘画的一壁结合及雕塑与绘画的整窟结合。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是莫高窟的重要组成部份,占据着主要位置,这部分与墨画相比显得稍为次要。在莫高窟浩瀚的艺术之林中,彩塑、壁画是颇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形式。敦煌彩塑与壁画相比,虽然其光辉被壁画盖过,但敦煌彩塑的艺术成就同样是非常卓越的。莫高窟现存彩塑2415身,基本保持完好的原作1400余身,这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宗灿烂的艺术瑰宝。莫高窟以彩塑为造像的主要手段,因为鸣沙山岩质疏松、石质较脆,不宜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而泥塑其实可以比石雕塑造得更加精巧细腻,加上高超的敷彩技艺,敦煌的彩塑造像便在芸芸石窟造像中独树一帜了。特别是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卓越精湛。那么庞大的艺术宝库,是经过不知多少代艺术家辛苦的创作积累而成的,他们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芳名。我们知道的,只是一些石窟开凿的组织者和出资开窟的供养人。

    莫高窟塑像最大的高达36.5米,而最小的仅有10厘米。窟中雕塑和壁画融为一体为莫高窟的一大特色,例如佛、菩萨、弟子、天王用泥塑,天龙八部和飞天龙女等则用壁画表现;或者菩萨用泥塑,顶上圆光、身上飘带则以壁画代替。壁画分为佛像画、佛经故事画、民间神怪画、经变画、佛教史迹为画、供养人像、装饰图案七大类,内容以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经变故事主。莫高窟中的彩塑像,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是人们佛教活动时的主要崇拜对象。莫高窟的早期造像,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北朝时期的彩塑人物主要有佛和菩萨像,如未来的弥勒佛,过去的释迦与多宝佛像,现在的释迦牟尼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以及位于中心柱四面的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等情节内容的塑像等。这些主像的身旁一般都有侍从的菩萨像,组成了一佛二菩萨的三身组合形式。到了北周时期又增加了阿难、迦叶两位弟子。在塑像的配置方面,既突出了主体人物,又使整尊塑像的结构形式统一和谐。隋唐以来,出现了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
 



    彩塑比较直观,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可以让人一饱眼福。莫高窟现存彩塑从北魏到宋、元,显示出各个时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匆匆一瞥,竟可以透彻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其丰富内涵,堪称是一部中国古代千年佛教彩塑史。早期的彩塑主体造像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但是只要当地的人动手去模仿、去制作,就必然会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参与进去。北魏时期的塑像,明显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人物的面貌、衣饰和技法都带着西域特征。表现手法也比较简单,有佛、菩萨、交脚弥勒等。大多体态健硕,面像丰圆略长、鼻隆眼鼓、肩宽胸平、脖颈细长,衣服折波,紧贴在身,给人薄纱透体之感。北周塑像出现了“面短而艳”的风格。人物高鼻深目,具有西域民族的特征。西魏的塑像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与气度,融入了浓郁的中原文化。隋代是敦煌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此时的彩塑已经完全离开了墙壁,充分发挥了彩塑的主体性、独立性的特长,开创出体态丰腴的雕像壁画,采取独特的“仰视法”,风格上追求雍容厚重。隋代塑像改变了北魏秀骨清像的风格,塑像变得丰满,头大腿短是隋朝外形的显著特征,隋代后期的大部分彩塑,已经接近标准的中国人的身体比例了,衣线折纹也变得柔和而实在。而唐代塑像气势恢宏,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在艺术技巧上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此时期彩塑的体积、规模和数量空前增多,体裁广度和艺术成就都超越前代,后世也无法超越,盛唐之风深深地体现在敦煌彩塑艺术中。唐代塑像造型洗练,比例适度,面如满月,云髻峨峨,肌体肥胖,神情恬淡,反映出“浓丽丰肥”的时代风格。看到唐代的塑像,你不用查辞典,马上就会理解什么叫“燕瘦环肥”了。特别是唐以后的许多优秀作品,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艺术家们都注重了写实倾向,在人物的神情、体态、肌肉和衣涵等方面似乎“灌注”了生命,人物的线条表情都非常柔和,不论是轻倩柔媚的菩萨,还是刚强威猛的金刚、力士,总给人一种亲切感,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娴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实感。这些塑像与西壁、顶部的壁画、地面上的莲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天堂。我们一行人被几尊特大型的雕像引起啧啧称赞声。

    我们来到267-271这一组洞窟中最早的禅窟。据有人考证,这就是乐僔或法良坐禅用过的地方。进入窟内,有股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四壁辉煌的壁画,窟顶绚丽的华盖,地上满铺的精美花砖,特别是静穆的佛陀,面含微笑的菩萨……这一切都使人仿佛置身于超然世外的净土世界,不由对佛国世界充满了向往。这就是敦煌艺术的环境艺术的杰作。
 


    96号洞窟就是莫高窟的象征——九层楼,是莫高窟的精华所在。它开凿于初唐,原为四层,晚唐年间建成五层,宋初重修。现在的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窟内供奉着世界上第三大坐佛——弥勒佛。佛的世界据说有三大佛:掌管过去的过去佛是燃灯古佛,掌管现在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如来佛,而掌管未来的便是这位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从外面看,这座塔形九层木结构建筑,呈塔式层层朱红色飞檐凌空,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下七层依着山壁,上两层呈上翘的星状顶盖,洞内平面为方形,窟身为方锥形,窟顶为漏斗形。此楼巍峨壮观地保护着塑像,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为了窟内光线充分,在大佛正面留有小门和几处明窗,游人可由此近距离地瞻仰大佛的面容和身体。从大佛殿正殿入内,因距离太近,猛抬头,只见一斑,再举头仰望,是高达36.5米的弥勒坐像,两膝间宽为12米,彩色石胎泥塑,为莫高窟的第一大佛,象座大楼耸立在洞内。巨佛面部表情端庄妩媚,微露凌然之气,肌体丰腴,外袍衣角处雕龙绘彩,建于唐朝武则天时代,鼎盛与气派不言而喻。导游介绍说,泥塑虽然巨大,但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人物造型丰满圆润,手法细腻写实,技巧趋于成熟,彩绘精致富丽。特别是那只肥硕阿娜的手,每个手指都富有韵律感。佛左手手指微曲,手心向上,右手手心向前,这姿势不知佛家作何解释。坐佛面容慈祥宽厚,与乐山大佛相似。如果用泥巴和麦草可以做出丝绸质感的衣服穿在佛像身上的话,那么古时工匠们的艺术水平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唐朝佛教盛行时期的作品。当时流传武则天乃弥勒转世,佛像身着龙袍也证实了这是政治需要大于宗教需要。而当时人们对未来的崇拜之盛由此可见一斑。这尊巨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经导游提醒,我注意到佛像两只手的工艺相差甚远。原先的左手看上去手指细长、造型饱满而柔软,但后补的右手则僵硬粗大,完全不得要领,已经是败笔了。一眼就可看出哪些是唐时哪些是清代的了。当看到那截然不同的艺术手法时,我的内心里不得不涌出一丝的恐慌,若干年后,若还有人来修整这些破损了的佛像,还会有哪个神工巧匠能够保持它原来的模样?

    彩塑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据导游介绍,大佛为石胎泥塑彩绘。即以原山的砂砾岩的坯子,外用泥塑上细微部分,最后以颜料绘彩。所以大佛的开凿工艺,乃集石刻、雕塑、绘画于一身,而且八百多年尚能保留,其艺术成就是很难估计的。
 



    敦煌彩塑有立体性圆雕和附属性影塑之分。立体性造像都是身体紧贴墙面的高浮雕,千佛、菩萨、弟子像,附属性影塑有供养菩萨、飞天千佛等。特别是唐代的敦煌飞天,最引人注目。在492个洞窟中,洞洞有飞天仙女飞动的身影,那4500多个如燕的身影在飘浮着、舞蹈着,凌空飞翔,可以说“敦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升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既有人间的真实感,又有仙界的神秘感,充分反映了一种太平盛世的恬然自信,它把宗教、艺术、政治、哲学、文学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博大浑圆,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互为衬托,美得令人圣洁,令人心仪。

    130号和148号中都是很大的如来塑像,不同的是一个是坐像,一个是卧佛。130洞的坐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相当壮观。它也用了96洞的做法,外面凿了三层崖壁,再建木质阁楼,将佛像隐蔽在内。据说130洞的建造年代为武则天时期,距今也有八百多年了,但佛像至今还保存得相当完好。亦是面宠丰满、长眉细眼、神情庄重之中带着怡然的微笑。它坐姿四平八稳,双腿下垂,两脚着地,轻柔而自然,质感很强。此佛也是石胎,工匠们使用沙漠边缘的干草包裹搭上木架,再敷泥成为雕塑品,最后彩绘制成。那佛的手指传说有四个关节,这尊坐佛五指兰花,而每根指头微微翘起,很优雅的形态,被以后的佛像塑造者模仿。普通人的指头是无法翘起来的。第148窟,开凿于盛唐。窟顶绘千佛,虽经1200多年仍色彩鲜艳。主室佛坛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像,长16米。释迦牟尼佛面型丰满、双眼微闭,枕右手侧身而卧,卧姿安然,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宛如熟睡一般,出神入化地刻画出了佛祖坐化时安详自然、泰然而往的心境。这描述的是如来临终前的情景,佛教中说是涅磐,是指释迦牟尼80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72身(经西夏重修)。他们神情各异,悲欢不一,表示他们对佛法的理解有深有浅,对生死的不同态度。所谓人死上天堂,无非是死者的风貌存活于活者心中,活者一种良好期望和祝愿而已。修行较高者神态平静,而尚未脱离尘俗清恩的,以为佛祖真的死了,嚎啕痛哭。还有佛身下的,竟有翻筋斗者,是佛的反对者们。整个画面动静对比,丑恶良善表现逼真。
 


    进入158窟,我看到了达摩师祖的涅像。相传,佛教弟子乔达摩。西达多(释伽牟尼)在房中诵诗颂经,忽一日,他顿觉感悟,便离家出走,静座于一棵菩堤树下,饮食不尽,49天之后,得道成佛,成为佛教的宗师。此时,他横卧于窟,洒脱飘逸,宁静详和,面带微笑。这尊卧佛像,长度15米,可比一节列车车厢。佛像中形体多巨大,表现了佛的无量。卧佛头长圆,面部表情自然,十分安详。长卧佛旁还有72罗汉,72个神态不一,因此也是很有价值的洞窟。这个洞窟和其他洞窟的结构不同,平面方形,窟顶为长横长方盅形顶,整个洞窟像一个巨大的棺材。佛主的神情自然恬静,在佛教里人死就称之为“涅磐”,是说佛教徒修行到了最高境界,他的一生都无需要再受苦受累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享受去了。佛经中说,涅磐并非死亡,是无数生死轮回后获得的一种新的精神境界。所以这个卧佛像神情自若,心绪坦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佛像周围举哀的弟子们,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绪。他们虔诚站立,面色清秀,神态各异。有人悲哀,有人大哭,有人幸灾乐祸。有形喜于色者,放开喉咙仰天大笑,为师父升天而快乐;有悲壮无比者,默默地流着忧伤的泪水,为师祖的先去而痛苦。那优美的造型,巧妙的构图,合理的布局,柔和的色彩,真是妙手偶得,巧夺天工。女佛翩然酣睡千年,人间沧桑訇然巨变,她可知否?

    对待生死,对待身外的功名利禄,如若佛一般的沉静豁达。人,也不会活得这样累。人又何必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呢?可惜尘世中有多少人能洞悉明察呢?
 


    在众多的禅定佛中,以北魏第259窟北壁东侧第一龛的禅定佛最为生动。这身佛像身披通肩袈裟,流畅的阴刻线条,表现出自然的衣纹,恬静淡泊的神情中流露出睿智的光芒,他那削瘦的面庞,沉思的眼神,似乎表明对佛教哲理的领悟。而最迷人的莫过于他嘴角微微显出的一丝笑意。这含蓄的一笑,富于浓郁的东方色彩。一些西方人认为他很象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从时间概念而言,应该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象这身北魏佛像的微笑。当达·芬奇完成《蒙娜丽莎》时,敦煌的禅定佛已经微笑了一千多个春秋了。

    在第427洞,那里有9个高大的彩塑。它们披着极为华丽的装饰,画着精美的衣料。那金面的塑像上的金子已被什么贪欲的人刮去了,却依然庄严而动人。

    我们来到48号洞窟。洞里很暗,摸索着走进去,闻到一股陈旧的腐味。导游解释说,文物是娇贵的,见到光和氧气会很快褪色、变质的。此外,还参观了第55洞,内塑像为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分坐左中右。中间的现在佛即释迦牟尼。这个洞窟为宋代开凿,很能代表宋代的雕塑艺术水平。

    窟洞内,要求不准带像机拍照,贵重物品随身携带外亦不准背包。随着人潮进得洞窟,是一个一个的洞口,不是门里门外都是人,就是一把铁将军把着,可见其珍贵与闻名。对那些艺术瑰宝,我们只能仰视与惊叹!有道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俺等俗人,只能看看热闹而已。

    莫高窟彩塑最好的是45窟。接着我们又来到了45窟,没进门,导游就告诉我,这是盛唐时期的洞窟,里面的一组彩色泥塑,堪称是敦煌雕塑精品之最、中国式佛像的经典。进了洞窟,导游还没来得及打开手电筒,混暗的灯光中,我已依稀看见了正面佛龛中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的七尊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的坐像。神情慈祥而不失庄严,有一种博爱与宽大为怀的气概,让人可亲可敬。释迦牟尼坐在八宝座上,袈裟随身形自然垂落,将脚部覆盖,但脚形壮的起伏透过袈裟显露出来。两个弟子,一是饱览人世沧桑、超然深邃如哲人的大弟子迦叶,他目光深沉,满脸皱纹,微耸眉头,身体干瘦,站姿拘谨,显得老成持重;而小弟子则是年轻、英俊、单纯的阿难,他脸庞丰圆,眉清目秀,体形略胖,身着金线红袈裟,站姿潇洒,给人亲昵的感觉。阿难聪明乖巧,是释迦牟尼最宠爱的弟子。两个菩萨垂目低头、腰带轻束、披帛绕臂、丰肌秀骨,尤其是腰间裙带中松垂的腹部,表现得生动逼真,使人倍感亲切。微有变色的观音的紫色的躯体,有鲜红的嘴唇,似乎微启眉睫地望着我们。两天王则是双目圆睁,脚踩恶鬼,显得威风有力。这组彩塑,色彩鲜明,将盛唐时期极盛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敦煌彩塑中的艺术精品。然而当导游打开手电并把灯光打到佛像上时,我的目光突然呆滞了,我实在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我看到了1尊绝美的佛像!“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我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了,“我相信这是我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雕塑、最美的佛像!”这是佛祖右手中间的1尊站立佛像,导游告诉我,那是观世音菩萨,接着她便给我讲解起这七尊佛像的典故,然而我的目光已离不开这尊观世音菩萨了,(即使她的灯光没有打在观世音菩萨身上),也听不进导游的讲解了。我知道,在这样完美的艺术品面前,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窟中彩塑和壁画融为一体,佛像居中,两侧为弟子、菩萨、天王侍立一旁,天龙八部与飞天龙女用壁画表现。整个画面雍容华贵,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神态各异,高矮胖瘦,血肉丰满,安详、微笑,狰狞由表及里反映内心,不愧为盛唐艺术价值极高的杰作。一尊塑造于盛唐时代的观世音菩萨,依然是不露声色的平静神情,然而人性化的色彩却通过高髻、蛾眉、红唇,婀娜的身段、修长的手臂、柔软的肌肤传递给每一个观赏者。
 



    当洞窟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时,我首先对着中央打坐的佛祖深深地作了一个揖,口中念念有词道:“佛祖啊,请你多担待一点,我实在是太喜欢你的菩萨弟子了,请您老多多海涵!”。

    这是一尊同真人一样大小的彩塑,挺拔的站姿呈“S”形,头略偏,腰微扭,脸形浑圆饱满,弯眉细目,粉面朱唇,脖项有三道弧形折纹,裸露上身,披巾斜挂,璎珞垂胸,肌体富有女性丰满之美,但双乳并未高高凸出,只是大块隆起,呈丰厚柔韧之美,远远看去,健康俊美的躯体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传说中的观世音菩萨是阴阳合体的,而这尊佛像所展现的正是刚柔相济的观世音。

    我知道,我所迷恋的并不是美丽的外表,而是她那和谐迷人的神情,那是一种真正超尘脱俗的悠然神情,似笑非笑,似乐非乐,却又融合了人世间的万种风情!望着她那和谐的神情,我的灵魂早已经脱离躯干,心灵仿佛游弋在梦境一般,眼前的菩萨已然已不是天上的圣明,而是活生生的人世间最可亲、最可爱的朋友,而她那微微伸出的右臂,仿佛在期待着你的拥抱……我坚信,她是活的!

    看着眼前的至爱,我不由得寻思感慨,唐代的艺术家究竟是怎样塑造出这尊精美绝伦的旷世杰作,难道人世间真有过如此可爱的菩萨化身?如果没有人世间菩萨的化身,艺术家究竟该有怎样超然的心境,才能塑造出如此动人的形象?我深信,这尊佛像所展现的人性之美,已经远远超过西洋的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大卫,这实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煌煌五千年文明的骄傲和自豪!

    凝神注视着我的至爱,我已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意识……

    至此,我已心悦诚服地膜拜在敦煌的脚下了……

    

    2006年3月14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整理资料之七(敦煌雕塑)
2020-14T 《莫高窟》特种邮票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带你解读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简介
暴走西北三省—甘肃【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