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隋唐四十七

  李安期是隋朝内史李德林的孙子,安平公李百药的儿子。李安期为人机智精警。一次,有一位候选的官员没有入选而被打发回家。这位落选的官员说;"我被放回去,羞于见到来京那条路啊。"李安期问:"你从哪条路来的?"这人回答说:"从蒲津关来。"李安期说:"那么你就取道潼关去吧。"这人说:"回到家中见到妻子感到羞耻。"李安期说:"你的妻子原本跟你非常熟悉,肯定不会耻笑你的。"还有一个落选的人,将应试选官的档案拿来给李安期看。李安期看了档案中该人的考卷说:"你的书法功力稍微差些。"该人回答说:"应试那天我从马上掉下来把脚跌坏了。"李安期问:"脚跌坏了怎么会影响你写不出来好字呢?"于是,在试卷上批示道:"刚才看了你的试卷,不但是跌伤了脚,你的内心也受到了损坏。"该人羞愧地走了。还有一个候选官员叫杜若,被安排在芳州为官,这个人既感到羞愧又不服气,找到李安期来述说。李安期说:"你没有听说过芳州盛产杜若吗?"这个人说:"我这株杜若可以赠送给您。"李安期说:"此时不是彼时。"这个人说:"此若不是彼若。"李安斯听后笑了,为这位候选官改任别处。还有一位吴郡的候选官员,在前任时,档案上记载有酗酒的前科。李安期看后说:"你在前任上有不好的表现啊。"这位吴郡的候选官回答说:"我就知道有人使暗枪伤我。"李安期说:"为你拔除暗枪。"这人回答说:"你是大贤人啊!"李安期说:"你能有勇气参加候选,还给你一个好官的名声。"这人说:"都怪你来晚了。"李安期听后笑了,选任他一个新的官职。

   张文瓘(公元605—677年),字稚圭,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出生于清河郡(今邢台市清河县)张氏的名门望族。该族原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文瓘出生在世代为官的家庭里,自幼就饱读经书深明礼义。他孝敬母亲,尊敬兄长,以孝友闻名乡里。 李世民登位之后的贞观(公元627—649 )初年,张文瓘通过明经科考试,被补作并州参军,步入了仕途。当时,英国公李绩为并州长史,他协助李绩料理军政要务,无不得心应手。李绩夸赞他为当代的管仲、萧何,说他有名相之才,并对他以深厚的礼遇相待。

    张文瓘屡经升迁后,成为朝中的水部员外郎。当时,他哥哥文琮是户部侍郎。因按照当时的制度兄弟不许并居台阁,张文瓘又被调任云阳县令。他在云阳为官清正廉明,治理得政通人和,深受百姓称赞。唐高宗李治的龙朔(公元661—663年)年间,因他政绩显著,屡加升迁,官至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不久,又迁升为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张文瓘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大理寺卿,依旧参知政事,成了主管审理刑狱的宰相。他上任后,不到十天,就把多年堆积下来的四百余件疑案审理清楚,无一不当之处,使许多冤案都得以平反昭雪,真有罪者,按律治罪也毫无怨言。当时的人们都夸张文瓘执法公平而宽恕,称其为张青天。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张文瓘被任命为侍中,兼太子宾客。大理寺所辖各狱中在押的囚犯,听到张文瓘已改任,不再掌管刑狱的消息后,都大放悲声,痛哭不止,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张文瓘身为一个主管刑狱的宰相,经他审理定罪的犯人,竟对他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真是举世罕见的一大奇事。由此可见,张文瓘真不愧是被人称之为有管仲、萧何之才的贤臣名相。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一代名相张文瓘与世长辞。他享年七十三岁。死后高宗皇帝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又因张文瓘生前辅佐皇帝能够尽忠尽孝,其精神可嘉,特颁诏书,命其陪葬昭陵,也就是让他安葬在唐高宗的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的坟边,使其继续为大唐皇室尽忠尽孝。这是封建帝王对开国元勋、辅国元老死后的最高待遇. 由于清河有张文瓘和张锡三任宰相,显贵无比,因而在唐朝被列为十柱国之首位,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郡望。他们的后人也以清河世泽,唐相家声引以为荣。

     赵仁本,陕州河北人也。贞观中,累转殿中侍御史。自义宁已来,诏敕皆手自纂录,临事皆暗记之,甚为当时所伏。会有敕差一御史远使,同列递相辞托,仁本越次请行,言于治书侍御史马周曰:食君之禄,死君之事。虽复跋涉艰险,所不敢辞也。及回,事又称旨,擢吏部员外郎。乾封中,历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寻转司列少常伯,知政事如故。时许敬宗为右相,颇任权势,仁本拒其请托,遂为敬宗所构,俄授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咸亨初卒官。

 

  阎立本(约601673), 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 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后人说他师法僧繇,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 阎立本除了擅长绘画外,而且还颇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阎立德殁,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咸亨元年(670年)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十月初一日(6731114日)卒。

  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传为阎立本的作品保留到至今的有《历代帝王图卷》,就是古代画家企图表现性格特点的重要作品。这一画卷共包含了十三个帝王的肖像:前汉昭文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蒨、陈宣帝顼、陈废帝伯宗、陈后主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其中前六人距阎立本时代较远,后七人则较近。陈叔宝及杨坚父子等人,阎立本都有可能亲自会见过,宇文邕虽是他的外祖父,因去世较早,恐未及见,但对他的了解可能是较真实具体的。

  阎立本成功地刻画了帝王们的个人性格。画中不仅表现了画家对他们的了解,并且表现了画家对于他们的评价。据过去史书的记载,魏文帝曹丕是博闻强识,才艺兼备的。晋武帝司马炎是深沉、有度量,而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事业。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粗野强梁,没有文化,然而是很有策略、很有能力的人,他从叔父手中夺回了政权,进一步统一了整个北方。隋文帝杨坚是一个有名的,表面上平和,而心中有计谋多猜忌的人。隋炀帝杨广,据史书上说是美姿容,很聪明,但又浮夸、空想、好享受。陈文帝陈衍也是美姿容,有学识才干,很干练。这一切都和阎立本的表现相符合。

  阎立本是从拥护统一,赞美稳固的政权的立场出发描写这些帝王,这一立场是符合初唐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要求的。阎立本对于曹丕、司马炎、字文邕、杨坚等统一了天下,或促成了统一的趋势的帝王,除了表现出他们的个人特点外,也表现了他们共有的一种庄严气概。而陈叔宝是所谓亡国之君,阎立本则处理成以油掩口的委琐之态以表示对他的蔑视。至于偏安江南的其他陈朝的帝王们就都缺少英雄气概,但江南的陈蒨是一个建立基业的帝王,陈顼是一个纵容政治败坏而无办法的帝王,两人也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历史上的帝王们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偶然性因素,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的范围内是体现着历史发展的,而经他们之手所实现的统一与分裂、偏安等不同的政治情势对于人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阎立本对他们的描绘联系着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也就是通过了个人的性格刻划而企图实现概括广阔生活的目的,这样的创作是从人物肖像画的最高要求出发的。阎立本力求描绘出带有特征性的细节以表现一定性格的一定精神状态,例如曹丕的锐敏的挑衅式的目光,显出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气。陈叔宝两眼无神,软弱松弛。杨坚头部微颔,眼光向上平视,具有一种深沉有计谋的神情。

   画家所选择的有特征性的细节,主要的是在面部,特别是眼睛和嘴。眼睛除了天生的尖圆长宽等不同外,更显然可以看出内心的心理状态经常表现的不同,而筋肉因习惯性的动作而形成的特点,嘴部表情或用力,或放松,对这些部位都特别着力地加以刻划。此外,如胡髭,因人而有软硬、疏密的不同,头身的姿势和面部筋肉、骨骼、皮肤也显然可以看出各人的差异。皮肉有松有紧,有硬有软,有粗有细。字文邕的粗野和陈蒨的文雅,极其明显地表现出面部筋肉的不同,几乎能够令人感觉到一个是白净光细,一个是黑而粗糙。

其他,如侍从有男,有女,服饰器物中有的挎剑,有的执如意,也都有烘托性格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阎立本还保持了南北朝绘画风格的若干残余,如相类似的长圆的头型,侍从占较小的比例,姿态及表情也有僵硬的痕迹,衣褶的处理的规律化,人体比例不全正确等等,这一些都说明写实的能力虽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了进步,而犹待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即使在主要的人物形象上,概念化的痕迹以及未能尽情描绘的生硬感觉也还是存在的。然而,技法上已大大发展了单线勾勒的表现能力,因描写对象而使用不同的线纹,如眼、鼻、嘴、耳、脸的轮廓、衣耦,用了粗细不同的线描,并达到了表现体积感的目的。《历代帝王图卷》的这一些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据记载,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曾画《魏徵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徵敢于直谏,从而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曾画《永徽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则是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阎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曾在长安慈恩寺两廊画壁,颇受称誉,《宣和画谱》所载宋代内府收藏阎氏作品,道释题材占半数以上。他又工写真,下少肖像画是为了表彰功臣勋业而创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绘《秦府十八学士图》系表现秦王李世民属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写真,图其形貌,画卷中对每个人的身材、相貌、服饰、年龄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刻画。贞观十七年(643)又奉诏画长孙无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24功臣像于凌烟阁,成为继汉代麒麟阁、云台画功臣像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画创作活动。唐代凌烟阁画像早已不存,北宋元祐五年(1090)游师雄曾据流传粉本摹勒上石,现尚有少部分石刻画像流存于陕西省麟游县,计存萧璃、魏徵、李绩、秦叔宝4像,皆为主身执笏肃立,惜面部形象残毁,据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咏及凌烟阁肖像为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秦琼)、鄂公(尉迟恭)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可知是非常传神的。阎立本还曾奉诏为唐太宗画像,后经人传写于长安玄都殿东壁,一时传为名迹。

  阎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图绘唐太宗李世民及众臣,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间,御府尚藏有阎立本作品四十二件,其中有《王右军(羲之)像》、《窦建德图》、《李思摩像》、《凌烟阁功臣图》、《魏徵进谏图》、《步辇图》等。现存相传为阎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步辇图》、《职贡图》等。《步辇图》描绘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会见的情景,是反映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

  传为阎立本的作品还有描绘汉至隋代l3个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描绘边远民族及国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现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以巧计从和尚辩才处赚取王羲之书法名迹《兰亭序》的《萧翼赚兰亭图》(此图有两卷,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虽然这些作品与阎立本的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时期绘画的风貌。

    郝处俊(607年-681年),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其父为郝相贵,许圉师的外甥,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十岁早孤,好读书,嗜《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吏部侍郎高士廉很看中他。做过甑山(汉川)县令,故时人郝甑山。累迁吏部侍郎。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年七十五岁。郝处俊下葬后,有一书生路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有二子:郝北叟,司谏郎;郝南容,秘书郎。后来其孙郝象贤造反失败,武则天下令将郝象贤的尸体割裂分解,再挖掘郝处俊的坟墓。

    来恒(—6781118日)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唐高宗年间官至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来恒祖籍南阳新野,为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九世孙。高祖时期来成为北魏新野县侯,后降于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家。父来护儿是隋朝忠臣,曾担任左骁卫大将军、左翊卫大将军、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封荣国公,恩礼隆密,朝臣无比。

    隋大业十四年(618),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弑隋炀帝。来护儿不屈于叛军,被宇文化及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来恒的大哥散骑郎、朝散大夫来楷,二哥果毅郎将、金紫光禄大夫来弘,三哥武贲郎将、右光禄大夫来整。来家只有幼小的来恒和来济幸免于难。

    来济在唐朝曾担任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封南阳县侯。来恒曾任河南道黜陟使,唐高宗仪凤元年至仪凤三年出任宰相。643年,来济劝谏唐太宗不要处死废太子李承乾,655年,身为宰相的来济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因此,来济被流放庭州,662年,阵亡。来恒的父亲来护儿本是骁将,而来恒、来济都以才学相称,相次为宰相知政事。当时虞世南的儿子虞昶没有学术,历任将作少匠、工部侍郎,主管工匠。许敬宗说:来护儿的儿子作宰相,虞世南的儿子作工匠,文武之分怎么会是天生的?”676年三月初五,身为门下省副官黄门侍郎的来恒,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二月二十五日,唐高宗任命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直到678年,来恒去世,当时他仍是宰相。

     薛元超(622—683)字公升,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薛收子。历官太子舍人,预撰《晋书》,给事中、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东台侍郎、简州刺史、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武则天听政,乞归。薛元超祖父薛道衡仕隋,官至内史诗郎,父薛收,唐初曾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颇受崇重,但不幸早逝。那时,薛元超仅三岁,幼年的薛元超生活是孤独的。薛元超9岁得袭父爵,及年长,好学善于文辞,很得唐太宗的器重,并令他尚唐太宗故弟巢王李元吉女和静县主为妻。这时,薛元超也已不断迁升至太子舍人,参与《晋书》的修撰。

  唐高宗即位以后,薛元超迁转绐事中。给事中为谏官,任内他多次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受到唐高宗的称赞和采纳。不久,他又转迁中书舍人,并加授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永徽五年(654年),薛元超因母丧去职。第二年,他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任内曾引荐寒士任希、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10余人,都是一时人选,颇为人们所称道。之后,他出任为饶州刺史。不久,薛元超又拜封为东台(即门下省)侍郎,时右相(即中书令)李义府获罪流配福州(今四川西昌县)。这时,薛元超特为李义府请求马匹,结果事情不成,反而获罪,被贬为简州刺史。薛元超在简州任职约1年。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牵连获罪,流放嶲州。

  上元元年(674年),薛元超遇赦还归京师,拜正谏大夫。上元三年(676年)又迁升小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唐高宗常到骊山温泉一带狩猎,届时各蕃国酋长持弓箭跟从的很多,薛元超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上疏切谏。唐高宗接受了他的谏劝。这一时期,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经常被召入宫中参加唐高宗与诸王的私宴。唐高宗还很推重薛元超的文学和理政之才,有一次他骨对薛元超说;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之后不久,唐尚宗就拜薛元超为中书令(宰相),兼左庶子。唐高宗经常来往于洛阳(东都)和长安两地。一次,唐高宗行幸洛阳,留薛元超在长安辅太子监国,并下敕说: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

    薛元超在长安辅太子监国期间,太子经常外出特猎,怠于政事。对此,薛元超特上疏谏止。唐高宗在洛阳得知薛元超尽于责职,特派人对薛元超厚加赏赐,同时又把太子召到洛阳。 薛元超在留守长安期间,还表荐郑汲玄、邓玄挺、崔融等人为崇文馆学士,都很称职。弘道元年(683年),薛止超因病致仕,朝廷特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当年冬他就去世了,终年62岁,他先后,朝廷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

 

    李义琰(-688年),是魏州昌乐人,他的先辈是陇西的名门望族。考中进士,递补为太原尉。李绩是(太原)都督,他手下属僚官吏惧怕他的威势,唯独李义琰敢于当廷(与他)争辨是非曲直,李绩对他很是敬重。李义琰升为白水县令,负有能吏之名,(被朝廷)提拔为司刑员外郎。李义琰身体魁梧长相英俊,学识广博,有智谋有见识。循例升为中书郎。上元年间,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右庶子。唐高宗想让武后执掌国家政权,李义琰与郝处俊力争,事情才得以平息。章怀太子被废弃时,大赦宫臣的罪行,太子庶子薛元超等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唯独李义琰因认为自己有错而哭泣,王公大臣们都认为他有忠义之心。每当皇帝召见问事,李义琰定然鲠直切峻而不回答。李义琰宅院没有正堂屋(?),他的弟弟李义琎为他买来建厅堂的木材送给他。李义琰说:皇上让我做宰相,我自己尚且惭愧(认为自己不合格),更何况要营造华美的屋宇呢,这是加速我的祸患,哪里是爱我呢?李义琎说:凡是出仕为官仅做县丞廷尉级(小官)的,尚且推崇府第高舍,兄长您官位那么高,怎么可以逼迫下属呢(意思是你不盖,你的手下怎么办呢)?李义琰回答说:不是这样。事情难以全都遂愿,事物从来不可能两样都兴盛。我为官已经地位高贵,又扩大我的住房,如果没有美德,必定受到灾殃。最终也没有答应(建房事)。后来那木材年久腐朽,就被丢弃了。

     高智周(602---683年),常州晋陵人。少好学,举进士。初补越王府参军。迁费县令,与丞尉均分俸钱,政化大行。人吏刻石颂其美。寻授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预撰瑶山玉彩、文馆辞林三迁兰台大夫,以儒学为东宫侍读。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请假归葬父母,因称疾去职。俄起为寿州刺史,为政宽厚。每行部,必先召学官,见诸生,试其讲诵,问以经义及时政得失,然后问及垦田狱讼之事。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俄转御史大夫,拜右散骑常侍。又请致仕,许之。卒于家,谥曰定。

  高智周是义兴人,青少年时同安陆的郝处俊、广陵的来济。富阳的孙处约同住在石仲览家里。石仲览是宣城人。而在广陵安了家。为招待他们四个人几乎使家庭破产,所以他们几个人交情很深。曾有时晚上躺在床上,趁还没有睡着,各自谈论起自己的志向。处俊先说:我哪怕只掌权一天就满足了。智周、来济们的愿望也是如此。处约在被中突然起来说:大丈夫作一个重要大臣或许是难,我只想作一个通事舍人,在皇宫内跑腿学舌,发号施令就满足了。仲览平常就很看重这四个人,曾经到相面先生那里去,相面先生都说这四个人都是贵人可当大官,又看了看仲览说:你会因为他们而发达。后来都各自到州郡里当官了。来济做了吏部长官,处约任瀛州书佐。有一次选拔推荐官员时,随着选官批注,来济见了处约的名字,立刻拿起笔来说:可以满足他的志向。就批注为通事舍人。批注后走下台阶,与处约同叙当年的志向,也是一时的美谈。智周曾经出家作了道士,同乡的人都爱惜他的才学,勉励他考进士,考中了,被授予越王府参军,多次升迁作费县县令,与佐官平均分俸禄,又升为秘书郎,又升为中书侍郎。掌管政事,拜为银青光禄大夫。智周聪慧过人,满朝大臣无人可比,可以一天背诵几万字,能背诵碑文翻转棋局。但他对官职的事看得很谈泊,经常要求辞职回乡。死后赠给他越州都督的官爵,谥号为定。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裴炎(-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山西省闻喜县),是唐周鼎革之际的著名宰相。裴炎为人,旧史称寡言笑,有奇节。裴炎出身于当时著名大族洗马裴氏家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陕西省富县)折冲都尉,洛交府是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弘文馆是设在门下省的贵族子弟学校,学生止30名。无论是四品官员的子弟,还是弘文馆的学生,凡有这种身份的人,按照当时法律都可轻易获取官职,而裴炎却胸怀远大,笃志10年,勤学不倦。史文强调他尤晓《春秋左氏传》,自然是指他深明春秋大义,能恪守君君,臣臣之道。 裴炎后来举明经及第,初仕濮州(山东省鄄城)司仓参军,以后历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时已是唐高宗晚年,裴炎在当朝大臣之中,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入相的第二年,即永隆二年(681),由黄门侍郎迁侍中,具体主管了中央三省之一门下省。永阜元年(682)唐高宗幸东都(洛阳),留太子李哲守京师(长安)命炎与刘仁轫、薛元超为辅。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患病,裴炎随太子赴东都侍疾,年底唐高宗病重,命太子监国,裴炎奉诏与黄门侍郎刘齐贤,中书侍郎郭正一并于东宫平章事,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终的当天晚上,召裴炎入,受遣诏辅政。

  唐中宗李显即位,裴炎迁中书令。裴炎在朝廷上的举足轻重,于下例可见一斑:唐朝旧制,宰相议事地点在门下省,号称政事堂。裴炎之前的重要宰相如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虽然各自本官为司空、仆射、太子太师,也都兼知门下省事,至裴炎以中书令为审相,却把政事堂移到中书省,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成例。唐中宗登基伊始,就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宰相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认为这不合法统。韦玄贞刚刚由普州参军提为豫州刺史,马上又拜侍中还有那位乳母儿子由白丁拜五品官,别人会怎么看呢?因而固执不肯从命。唐中宗发了怒,议: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这就更离谱。裴炎无奈,只好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立即召集百官到亁元殿,命裴炎与中书侍郎刘讳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虞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下殿,幽于别所,另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这样一来,武则天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临朝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

  武则天自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经营30年,至此开始了她真正圣衷独断的时代,史称则天朝,并进而为改朝换代做准备。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武则天虽然也向人们解释自己临朝称制的原因是:皇帝谅暗不言,吵身且代亲政。但司马昭之心路入皆知,朝廷内外的紧张气氛有增无减。武则天为防患未然,从废太子李贤身上下手,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去巴州(四川省巴中县)将他逼死,开了杀戒。当武则天听从武承嗣的主意,要追王自己的先祖,立武氏七届时,裴炎起而坚决反对。唐朝是李姓江山,武则天是李家儿媳,拄即封建礼制,另立武家宗庙就是僭越,会威胁到李唐社稷,因此裴炎向武则天说:太后母仪天下,宜以至公而不应示人以私。并且摆出血淋淋的历史事实教训武则天:独不见吕氏事乎!”武则天解释自己和吕后不一样,是追尊死人,存残殊迹,没什么害处。裴炎仍然坚持: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武则天不悦而罢,暂缓建武氏庙,但仍追尊自己五代祖宗,在文水老家立了祠堂。

  废太子李贤死后,李氏宗室中还有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两人比较年长。这两人是唐高祖的儿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屡次劝说武则天寻机将他们杀掉,以绝宗室望。武则天向大臣们提出此事,显然她是想动手的。刘祎之、韦仁约都默不敢言,又是裴炎独固争,以为不可,使武则天愈衔怒

  终于,当徐敬业扬州起兵,公开打出反武旗号之后,武则天问对策,裴炎说: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令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监察御史崔詧上言: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裴炎被捕下狱,由左肃政大夫(御史大夫)蹇味道和侍御史鱼承晔审鞠。

  裴炎公认是社稷元臣,受遗诏辅政,被捕下狱引起朝廷震动。当时除了凤阁舍人李景湛附和崔詧证炎必反之外,支持裴炎的人还是多数.纳言刘景先和风阁侍郎胡元范,左卫率蒋俨都为裴炎辩护。胡元范说,炎社稷重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听知,臣明其不反。武则天对他们说: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胡元范、刘景先等说;若炎反,臣辈亦反矣。武则天仍讲,朕知炎反,卿辈不反。一时文武之间证炎不反者甚众,在外防御突厥的单于道安抚大使、右卫大将军程务挺也密表中理之。武则天一概不纳,斩裴炎于洛阳都亭驿前街,距下狱不过10天。

  裴炎在狱刚烈不屈,有人劝他委曲求全,他不愿折节苟免,说:宰相下狱,理不可全。临刑向受株连的亲属诀别说;兄弟官皆自致,炎无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窜,不亦悲乎!”籍没抄家,无儋石之蓄。裴炎一案,凡是为他申辩过的官员都受到惩处。宰相刘景先贬吉州长史,后被酷吏陷害入狱,自缢而死。凤阁侍郎胡元范流琼州而死。郭侍举罢相后又贬岳州刺史。程务挺被诬与裴炎、徐敬业潜相接应,于军中处斩。程务挺是当时名将,领兵防边,突厥甚惮之,相率遁去,不敢近边。……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

 

  裴炎之死是李武唐周鼎革之际牵动政治全局的一件大案,尤其是与徐敬业扬州起兵在时间上又相契合(扬州起兵10日,裴炎下狱,20日,战事正紧张时,裴炎被处斩),人事上也不无联系(裴炎外甥薛仲璋参与了扬州起兵),历来为人们意见分歧,争执不一。《新唐书·裴炎传》记载: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下。会久南,太后不出而止。认为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朝野佥载》卷五更记徐敬业准备起兵时,令骆宾王画计,取裴炎同起事。骆宾王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教裴炎庄园小儿和部下童子诵唱,藉以说裴炎与徐敬业合谋,扬州起兵,炎从内应。裴炎并有回书给徐敬业,只写青鹅二字,武则天解此暗语说:此青者十二月.鹅字者我自与也。但是《旧唐书》却不记以上所说裴炎谋兵变或他与徐敬业合谋的事,《通鉴考异》也认为新传与《朝野佥载》的记述,皆当时构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实也。

裴炎死后,当唐中宗复位诸武仍掌权时,大赦天下,而裴炎仍与徐敬业一样被排除在赦免之列以外。到唐睿宗时,裴炎一案才得到昭雪,并专门下制称赞他:文明之际,王室多虞,保义朕躬、实著诚节。同时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长子裴彦先为太子舍人。《新唐书》中,从子裴伷先传在其后。

     崔知温(626—682),许州鄢陵人。祖父崔枢,是司农卿。父亲崔义真,为陕州刺史。崔知温开始任左千牛一职。麟德年间,多次调动后做到灵州都督府司马。州界上有吐谷浑、斛薛部落一万多帐幕的人马,屡次侵扰掳掠当地的居民,百姓们都只好废弃农业,练习骑射来防备侵犯。知温上书请求把这些人迁徙到黄河以北去,斛薛人不愿意迁移。当时有个将军契苾何力替他们向高宗讲情,于是崔知温的奏表被搁置起来。崔知温前后共上书十五次,皇上终于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当地百姓才能安心从事耕种收获。后来斛薛人进京朝拜,还趁路过灵州之便来拜谢他说:从前承蒙您上奏让我们迁往黄河以北,当时确有怨恨之心;然而迁移后的牧场土地肥活,水草丰腴,部落一天天富裕,这是当初蒙受您的恩泽的结果。说守伏地叩拜而去。知温第四次迁官任兰州刺史,碰上党项族三万多人来侵犯州城,城内精壮士兵较少,众人十分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崔知温让人打开城门以迎贼寇,贼兵恐怕有埋伏,不敢冒然进城。不久权善才将军率领大军来救援,大败党项贼兵。善才准备趁党项人投降之机,把他们全都活埋了,以杜绝后患。崔知温说:不进击已溃逃的军队,这是古人善战的举动。杀戮到没有活人留存,那祸害将延及子孙后代。加上这儿溪谷深邃高峻,草木幽深繁茂,万一发生变故,将后悔莫及!权善才认为崔知温的分析很正确,接受了他的意见。善才又想分出五百名投降的人给知温,知温说道:我前面所谈论的有关安危的对策,是从公事出发,哪里能图谋私利呢!坚决推辞不接受。党项人被打散的剩余兵士因此都来投降归附知温。知温后升任尚书左丞,转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兼任撰写国史的事,永隆二年七月,升任中书令。永淳三年三月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追赠荆州大都督。

     岑长倩(?691),荆州人,早年父母双亡,由叔父岑文本抚养。曾任兵部侍郎,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岑长倩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垂拱年间,自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迁为内史。垂拱四年(688年),李唐宗室起兵反武则天,岑长倩出任武则天后军大总管,征讨越王李贞,获胜。天授元年(690年),岑长倩拜为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武承嗣之下。天授二年(691年),加岑长倩特进、辅国大将军。同年,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列名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岑长倩认为皇嗣(时为李旦)已在东宫,不可更立,拒不在奏表上署名,并奏请查办上表者,因此得罪武承嗣及族人。加之他反对武则天诏天下建大云寺,有忤武氏,遂罢相,出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未达前线就被召回,下狱,酷吏来俊臣胁诬其与地官尚书路辅元、纳言欧阳通等谋反。岑长倩被诛杀。五子同时遇害。景云元年(710年),睿宗李旦复位,追复岑长倩官爵,备礼改葬。

     郭正一,定州鼓城人。(《旧唐书》作彭城人。此从《新唐书》),生年不详,卒于唐睿宗永昌元年。(补疑年录及历代名人年谱作生于周建德元年,卒于唐永徽四年,年八十二岁,不确。此从中国文学者生卒考及参旧唐书本传)少以文辞称。贞观时,由进士历弘文馆学士。永淳中,迁中书侍郎。执政颇久,明习故事,文辞诏敕,多出其手。武后称制,罢为国子祭洒。出检校陕州刺史,为周兴所诬构,被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二十五:唐高宗废黜太子李贤与裴行俭再次平定突
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一个牺牲品,褚遂良
读通鉴(601)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狄仁杰——好运的背后是什么
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唐朝宰相裴炎的“打手”人生
狄仁杰与武则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