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竹枝词窥趣(14)

夸张,也叫夸饰,是诗词创作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夸张可以把细微的事物放大,因而比直观事物更清晰更显明更具生动形象效果,从而达到让人为之震撼的目的。

再比如清代道光年间举人易本烺所写《京山竹枝词十八首》中,有一首针贬贪官污吏的诗作,也同样用白描加夸张手法。如这一首: 

           毕生冰雪几摩挲,介骨清才唤奈何。 

           不信催租能败兴,满城风雨负他多。 

这诗是用来讽刺官员假名目催租的。前二句描述这官员原本也是够清贫、够廉洁的,可后来也就因贪起见竟乃疯狂催租搜括民财。结句便也是极度夸张,说好象整个县里的老百姓全都亏欠他的,亏欠的程度比那风雨还要多。这么一夸张,便具有放大恶行的效果。据县志记载,当时的县令读了易本烺的竹枝词,羞愧得登门谢罪并有所收敛。说明这位官员还不是心肝黑透不可救药者,至少比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员好,还知道认错。

(5)咏物诗咏出“物趣”者,多半用拟人法。例如,长阳当代诗人徐长清(网名拍岸)有竹枝词《吟狗》一首,便用拟人手法:

            见威见猛见忠贞,不趋荣华弃主贫。

            看尽凡间多少事,有歌唱狗不唱人。

前二句夸狗的威猛与忠贞,夸狗没有势利眼,夸狗从不因贫富贵贱而选择或离弃主人,这是以人的品德写狗。后二句抒发感慨,尽管“有歌唱狗不唱人”有过于偏激的瑕疵,却可能还是真情实感。毕竟这世间“人性”不如“狗性”的渣滓还很多,有些虽非渣滓但一时受蒙蔽也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文革”就是最好的例子。记得曾读过画家韩美林一篇回忆文革中罹难而如何与一只狗朝夕相伴的故事,写得相当感人。那时的韩美林就认为“人性”不如“狗性”,所以他只画小动物而不画人。当然现在是否已改变看法就不得而知了。改变看法也是正常的,因为现在人们已给予他足够的荣誉和尊敬。

徐长清的这首《劝梅》仍然是拟人笔法:

            野草坛间抹绿痕,残花堪笑一枝伸。

            违时该谢须当谢,莫误诗人赋早春。

这劝梅,其实便是劝人,该退位的时候就爽快地退吧,你老占住位置,后面的人怎么上得去呢,诗人要咏唱的主角已不再是你了,适时的知退是明智的。与《咏狗》相比,这《劝梅》的柔情多一些,愤激少一些。《劝梅》是善意的开导,《咏狗》是辛辣的讽刺。但都用拟人手法。

有人曾认为竹枝词不能用于咏物,看法未免过于片面。实际上,明清时期各地出现的标为“杂咏”的竹枝词中就有大量咏物的诗作。至于咏物能否见趣,不在你用绝句还是用竹枝词。前面我们已列举过的咏鞋、轮胎,及这里的咏狗、劝梅,也都是竹枝词中咏物见趣的佳作。只要能把握在俗与雅之间,就不会混同于绝句或打油诗了。

(6)咏相思的诗咏得乖巧多用谐音法。例如,曾建开《袁河竹枝词》(四首)之四:

          河边结网柳风迟,杨柳柔如小妹姿。

          鱼网张开千孔目,横也丝来竖也丝。

这结网的小妹,在想着她的心上人,所以鱼网张开来后,“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横竖都是“思”。用“晴”代言“情”,用“丝”代言“思”,用“莲”代言“怜”、“恋”,用“藕”代言“偶”,是竹枝词中最常见的谐音法用字。这种谐音法的使用,有二个好处。一是含蓄。不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说出来,这符合诗贵含蓄的品质。同时,因为这要表达的意思是藏在谐音字里的,而谐音字是在诗句的逐层推进中顺势而出来的,这使得全诗一脉相连,气血贯通。试想此诗前三句尽讲结网之事,结句却突然讲思念之情,这诗便支离破碎不连贯了。二是对于那些羞于说出口的话题,可以说得轻松,不必难为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写相思、咏恋情、诉怀念的竹枝词特别爱用谐音法的原因所在。比如,代诗人倪瓒竹枝词》中的这一首: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这诗用“藕”代言“偶”,根无藕,犹言寻不到我。用“丝”代言“思”,网费丝就是枉费思。这诗表达的是一位女子因为情郎没有如期归来相思愁苦而心生怨恨的情感。前二句叙事而用比喻,后二句言情而用谐音,全诗写得情意殷切而见诗趣。

(7)咏离别的诗咏出柔情多用折柳意。例如,清代诗人严荪友《万柳堂竹枝词》之二:

            问讯平泉金柳枝,陌头飞絮可同时?

            移根独近金茎露,不向春风管别离。

不向春风管别离,就是说它(柳)一向是管别离的。古人送别,喜欢折柳相送,似乎很早以来便已成为习俗。据说那是由于“柳”与“留”谐音,遂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同时,杨柳易活,折柳相赠,寄寓祝福,有希望远行人能很快适应异乡水土之深意。总之,汉代已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汉以后,写《折杨柳》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非常多,柳几乎成了离别的代名词。“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唐代诗人咏折柳诉离别情的诗作更为普遍,尤以王维的《渭城曲》最有名。由于折柳在古人的情感意识中已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容易引发思想共鸣。竹枝词也不例外。但也多有人反其意而用之。如清代诗人厉太鸿《西湖柳枝词》有一首这样咏道:

        路旁烟态罥朱楼,长送行人千里游。

        愿作涌金门外柳,生来浑不识离愁。

不识离愁,大抵也是司空见惯了的缘故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禹锡一首情诗《竹枝词二首·其一》暗含2个谐音,一语双关,刘禹锡的文字游戏,真是绝了!
道是无晴却有晴(图)
谢老师说诗词:竹枝词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三
关于风筝的诗
刘禹锡,铮铮铁骨,写《竹枝词》让人惊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