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形式”正名

“形式”和“形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形式化”即所谓的“形式主义”,说的是一种片面地注重形式不管实质的工作作风,或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维方法。而“形式”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形式化(形式主义)”是有害的,而“形式”却是必须的,不管在那个方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式有时候是一种“利器”。譬如人的穿戴。从礼仪的角度来说,出席庄重的场合肯定要穿西装,系领带,有时候还要求穿燕尾服,打领结。如果在一些正式、典雅场合穿着坎肩、短裤出现,不但没有礼貌,而且有被看成精神病的危险。换成户外运动又是另一种情形,一套完整的运动装备不但关系到登山的速度,甚至牵涉到生命安全问题了。

“形式是固化了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形式更需要勇气和智慧。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以自己非凡的远见与魄力,力排众议,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不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使赵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并有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国人向来有“重名不重实”的倾向。在外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一种改变,都会引起非议、排斥甚至冲突。比如当满人入关建立清朝的时候,要求统一发式,变束发为绑辫子,“剃一半留一半”。结果在执行的时候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流血事件不断,死了许多的平民和知识分子。后来清政府发了狠,做出“非此即彼”的死命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历时数十年才得以彻底执行。

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清末,剪去辫子又成了大事。一些仁人志士为了宣布与腐败的清政府决裂,剪掉了辫子,结果被视为离经叛道,得了个“假洋鬼子”的绰号,有的甚至被驱逐出家庭。鲁迅对此有痛切的体会,为了更好地革命,曾经劝青年人不必急着将辫子剪掉,反而被青年人认为是“心口不一”。

 

联系到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上来。

想改,有一千种办法;不想改,有一万种借口。

    按兵不动或者消极应付的人其实并没有多少“既得利益”可守,只是一种单纯的惰性,是对新鲜事物的一种本能的排斥。就如同穿惯了旧的鞋子不想换哪怕是更高级、更名牌的鞋子一样。尽管明知道新鞋子更能体现身份和风度,但短暂的“不应期”却忍受不了。于是,就找出各种理由去拒绝。

对课改最有杀伤力、也最似是而非的评价便是照准一些具体的措施开刀,以“不适合学科特点”、“太形式化”来作为论据。说到底,这又是一种可怕的轮回。

拿“模式”来说,最反对模式的人恰恰是旧有模式的坚定执行者。一些以单纯讲授为主的课堂其实是在贯彻几十年前从苏联舶来的凯洛夫的“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教学模式。我甚至怀疑,长期以来学生课外作业过多的根源就在这个模式上,因为它就是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并将大量作业压到课外的。

从“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是一场革命。要变革当然要借助必要的形式,就像取得政权就要有枪杆子一样。小组合作的学习组织形式、“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借助网络平台的观课议课、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来实现内省与自我提升……所有这一切,都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成长”起来。

假如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仅有理念本身,而缺乏承载理念的形式,寄希望于每个人的“自觉”与“自悟”,一开始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企图以此实现教育目的的“殊途同归”,无异于天方夜谭和痴人说梦。这就像“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一样,一个人空有思想,不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恐怕谁也不会知道,更谈不上认同了。

很多名校的成功证明,高效课堂模式必须经历从“继承”到“生成”的过程。这和练字是一个道理,没有“临帖”就不会有“破帖”。

高效课堂“共同体”要求学校要用四个月时间进行“临帖”,这个阶段叫“继承”;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这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这个特色是“同质异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在形态上。没有批评就没有超越,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生成,“临帖”是为了“破帖”。但一开始就忙着批判,结果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批判地学往往呈现为“貌似有见地”。另外,即使是批评,也要“行动批判”,而不是指手画脚瞎白话。原地踏步者坐而论道,以智者自居,其实所有的唾沫星子加起来,不如主动改革者的一个浅浅的脚印更有价值。

从杜郞口中学改革伊始,严格限定老师讲授的时间,甚至拿着秒表计时。这当然是为了改变“满堂灌”而不得已而为之的非常措施,属于必要的“矫枉过正”。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正在不断调整中变化着,比如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它只是规定了课堂45分钟的比例,按271来执行,划分为“10+30+5”,即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但有时候,一些看似死板的措施其实是孕育着高效的。

还是以昌乐二中为例,他们是要求每节课都要板书“学习目标”的。学习目标包括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切忌模棱两可。板书要认真、工整、醒目,写在黑板右上角,不能擦掉。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对于这样一条规定,恐怕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太“形式化”。其实细想一想,我们的课堂真的做到了每节课都有学习目标了吗?老师知道,学生知道吗?这些目标是教参上的,还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归纳提炼的?学习目标是有了,但能做到具体、可测吗?那些一讲到底、连练习与反馈都不肯留给学生的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没有认真备课,只求“讲完”不管“效果”的表现。

我们听课的时候都有深切的体会,如果执教者不印发教案,不出示学习目标,即使是同学科教师,在课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回不过神来,不理解那些教学设计的意图。连老师都这样,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知道一节课具体学啥”的情况下,又会怎样呢?所以,板书学习目标的这种“形式”,对学校而言,体现出的是改革的勇气;对老师而言,是一种教学责任担当,是已经认真备了课的标志,学生自始至终知道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课堂肯定不是低效的。

一切智慧都是行动的智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有些措施还不成熟,需要每名老师先按要求“做起来”,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任何的消极应付和不负责任的抱怨,伤害的,学校的发展;降低的,是自己的人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体系 倚涧清风老师的网校Office
教师教学技能大全(共七项)
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区域篇 | 突破模式以后,它们在课改进程是如何“各显神通”的
关于我校推进高效课堂模式的几点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