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白:我偏要醉酒到天明(一)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一个眉目清秀、朱唇皓齿的翩翩美少年,扎着还未成髻的小辫,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庄子·逍遥游》,他似懂非懂,不时询问父亲,字句间的奥义屈理,或有所思,便停下来,闪着清亮的眸子,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幸睹鲲鹏的英姿。

他不知道,从那一刻起,逍遥于九天的鲲鹏早已驻进了他的心里,在他未来的人生里带他遨游天地,潇洒太虚……他就是李白。

西风猎猎,衰草斑斑,细碎的枯石飞滚着,土黄的墙壁笼罩在一片晦暗中,天地之间一片萧索。在大唐国的西北边塞,一座叫碎叶的小城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父亲李客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久违的欣悦,一扫多年来因祖上犯罪流落他乡心头久蒙的阴郁的尘灰。母亲前夜梦见太白金星划过夜空,坠入怀中,父亲李客因此给儿取名李白。

父亲李客,一生不求仕进,隐于红尘之外,却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时常亲自管教孩子们读书。705年,这一年李白四岁,父亲李客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举家迁蜀,定居在四川昌明一个叫青莲乡的地方,并开始教授李白诵读启蒙书籍,接触儒道经典。

李白天资聪颖、巧慧伶俐。八九岁时,就能诵读《诗》《书》及诸子百家的文章了。其中,尤慕老庄,对道家黄老之术充满了神秘的崇拜与向往。他天真的的小脑瓜里时而对儒家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歆羡不已,想象着男儿当如是,辅佐贤君,建一番丰功伟业。时而又对墨家的侠客文化心生羡意,十五岁的他开始向父亲李客学习剑术,时常腰佩龙泉剑,阔步逐青云,意气风发。时而又幻想着化身为一只大鹏,振翅而飞,扶摇直上,神游太虚,与道家的神仙们欢言交游。

718年,李白十八岁。十八岁的少年,本应该是青春萌动、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的年纪。但李白志不在此,这一年,他隐居大匡山,摒弃世俗,隔绝纷扰,潜心读书。这期间他只留恋于三件事:书本、山水和剑术。他读书,在书山文海里仰望古人的英姿,揣思圣哲的至理;他游山玩水,在山水云雾间体察天地的广袤、大道的精深;他练剑,在刀光剑影下,吞吐山河之志,挥洒勃发的意气。

720年,二十岁的李白游历至成都,拜见益州长史苏颋。苏颋可不简单,他自幼聪明过人,有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年纪轻轻便进士及第,一路做到了宰相。在当时文坛,可谓执牛耳者。此时他刚刚罢相不久,入蜀任益州长史。

苏颋见到李白,抬起头仔细端详着这个眉清目秀、柔和的面庞里透着几分刚毅和不凡之气的青年。他读过李白的诗赋后,颇为惊讶。但他深知,过早的赞誉不仅不能成就一个人,反而会过早将其捧杀。作为一个饱经世事风雨、频历宦海浮沉的文坛前辈,他抑制住了自己的溢美之词,爱惜般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后生,道:你是天造之才,若能继续勤学苦读,可比司马相如,将来展翅之时,定能一飞冲天!苏颋的话意味深长,却精准无误地号准了李白的人生之脉。

受到文坛领袖苏颋的如此高度赞誉,李白欣喜若狂。但他似乎有点得意忘形,没有听出苏颋话里的重点,没能揣摩清楚苏颋话中的深意。

他继续环游巴蜀周边各地,广谒文人雅士,毫不遮掩自己的才华。他写诗,诗里都是“豪气干云,上天入地”的架势,十里开外就能闻见诗里的“牛气哄哄”。

他来到渝州,谒见渝州刺史李邕。李邕可是个牛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年纪轻轻便才名远播。当时,不少名贵为求其书帖碑文,不惜豪掷万金,而且还得排队!李邕又素负美名,好结交天下名士,广纳门客,且因家底殷厚,遇贫寒才士能倾囊相助,因而桃李遍天下,常以战国信陵君自比。李白初出茅庐,不拘礼俗,在李邕面前也不讲客气,开口便高谈阔论,纵论天下之事。李邕对这个年轻后生的傲慢无礼感到颇为不悦,言辞间流露出鄙夷的神色。这似乎刺痛了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脆弱的自尊心,李白当即写下一首诗——《上李邕》愤然而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暗讽李邕轻慢后生。他日一旦风起,我李白一定能扶摇直上,翱翔九天,就算风停歇下来,我扇一扇翅膀都能把沧海里的水簸干。你们这些人听我的高论,都以为我大言不惭,冷笑置之。你们可知,孔子都曾经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可别瞧不起年轻人!

这次谒见,碰了一鼻子灰,怄了一肚子气,李白终于想起了苏颋意味深长的那句话——“若广之以学,可比肩相如”。他恍然大悟,原来苏颋是希望他能潜心学习,不要过早地展露锋芒,折伤羽翼。

李白了然,他返回匡山,继续埋头苦读。这一读,就是三年。

第一次碰壁,也让李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赞美的艺术。世上的文人之间,要么“文人相轻,互不待见”,要么“惺惺相惜,互相欣赏”,从来没有见过一人很欣赏另一人,而另一人回之以轻视的。李白明白了:要想获得别人的掌声,得先学会为别人鼓掌。要想获得别人的赞赏,得先赞赏别人。要想他人为自己美言,得学会吹捧他人之美。别只顾着吹自己的牛,还得学会拍他人的马。从此,李白学会了一项高级技能——用才华拍马屁。

长安,大唐的国都。冠盖满京华,高楼连苑起。年轻的玄宗皇帝雄才大略,选贤举能,广纳谏言,励精图治。短短几年,大唐历经了武周王朝短暂的插曲后,迅速恢复到了贞观年间的治世景象,全国上下一派祥和,都城长安更是繁华至极。大街小巷,四通八达;香车宝马,川流不息。碧树成荫,楼台掩映。白天香烟馥郁、箫鼓喧腾。夜晚灯火盈门,笙歌四起。才子名士,风度翩翩;王孙贵胄,潇洒自如;布衣平民,喜悦和乐;巾帼红袖,仙姿悠悠。时不时能看见异邦来朝,首尾相接如龙的车队,扬起的灰尘遮蔽了天空,又迅速湮没在人声鼎沸中。一个伟大的时代,睁开惺忪睡眼,伸了伸懒腰。

这仅仅是“开元盛世”的冰山一角,玄宗皇帝李隆基深知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他喜才爱才、惜才用才。在开元六年特设丽正修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广纳天下贤才,为己所用,为国效力。天下才士在盛世明君的感召下,无不跃跃欲试,心向往之。

消息如同深山中蝴蝶扇动翅膀漾出的微波,在遥远的山河彼岸吹卷起狂烈的飓风。隐居匡山读书的李白,也渐渐感受到了举国上下的文人才士们血液里流动的壮志雄心。言谈和诗文,散落如雪,纷至沓来,仿佛召唤着这只蛰居山中等待振翅而飞的大鹏。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终于按捺不住了,他抬头仰望湛湛蓝天,一只雄鹰盘旋着,发出响彻山谷的嗷叫。他自觉,展翅的时机到了!他毅然提笔写下“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诗句,挥别大匡山,买舟东下,开始了他辞亲远游的干谒求仕之旅。

说到李白的求仕之路,不少人纳闷:凭借李白出众的才华,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其实不然,不是李白不想参加,而是不能参加,更准确地说是没有资格参加。唐朝将百姓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前两类是良民,后两类是贱民。李白的父亲李客随祖上流放碎叶,以经商为业,李白属于工商贱民里的商人子弟。而唐朝法律里又明确规定,商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于是,李白想入仕,科举考试这条道路就被自己的出身封死了。那么只能走另外一条路了——干谒名贵以求举荐。

二十四岁的李白,借着峨眉山清冷疏朗的月光,沿长江漂流而下。“夜发清溪向山下,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第一次走出巴蜀,走出山外的山,水外的水,李白欣狂不已。舟行过三峡,两岸连山,渐渐矮下腰身,钻入大地。从来身在峻岭间的李白,眼前屏山一朝退去,发现天地竟然如此宽阔,兴奋不已!至荆门留下了著名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个初出茅庐的山里孩子,初见世面,惊喜、紧张、又带着说不出口的脆弱,念起了故乡的山水。仿佛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每走几步,都要回首看看身后的母亲。

行至江陵,李白偶遇并结识了道士司马承祯。这个司马承祯可不是一般的道士,他曾受到三代帝王接见。开元九年,唐玄宗曾亲谴使者,迎其入宫,亲受法篆。皇帝亲自“开光”并颁发“证书”,这等待遇在唐朝几百年历史上,独此一人。此时,司马承祯正欲前往衡山,途径江陵,李白闻之,亲往求见。李白素爱寻仙访道,对道教偶像级的宗师司马承祯早就钦慕不已。他提前写就《大鹏遇稀有鸟赋》,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一面吹捧司马承祯仙风道骨世间少有,一面抒发自己渴望大鹏展翅的宏伟志向。会面时,李白呈上自己的诗文,司马承祯看了,惊叹不已!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互相欣赏的二人互戴高帽,结成忘年之交。

要想获得别人的掌声,得先学会为别人鼓掌。要想获得别人的赞赏,得先赞赏别人。要想他人为自己美言,得学会吹捧他人之美。别只顾着吹自己的牛,还得学会拍他人的马。这一次,李白似乎尝到了其中的甜头。这“一招鲜”,能吃遍天吗?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白一个也没落下,他先隐居大匡山勤修苦学,读万卷书;再辞亲远游,周游山川,行万里路。李白不凡的气度,一半是书里读来的,一半是双脚走出来的。

724至726年,李白出川蜀、游荆湘、历吴越,脚步遍及长江两岸。每到一处,李白必做两件事:一、拜谒当地文人名士,广事交游;二、学习当地地方民歌,创作诗文。他至渝州,作《巴女词》;至荆州,有《荆州歌》;至吴越,有《越女词》。这种“文化的自觉”让李白的诗歌多了一种“入乡随俗”的亲近,更多了一股乡土的魅力。李白走到哪儿,他的诗歌就传唱到哪儿。

不得不感慨李白的聪明,每到一处,从学习写作民歌开始。须知古代没有文学杂志或者诗刊这样的载体,全国发行,广为流传。更没有电视广播网络微博朋友圈这类的媒体,能自我宣传,一日千里,天下皆知。古代,写出诗歌还不行,必须有人为你“传递”出去,如何传递?文人间的互相赠诗是一种方式。没有素质地见石就刻、见墙就题是一种方式,把山河大地当作自己的草稿纸,但凡是佳作,能获得过往之人的欣赏也能起到一定的免费宣传的效果。李白与其第三位夫人宗氏就是这么认识的,还留下了“千金买壁”的故事:

话说一日李白酒后兴至,提笔便在墙上乱涂乱画了一首诗,刚写完小腹胀痛,一泡尿憋得急,慌忙躲到一旁墙根树后小解。一农人过而见墙上被人涂得乱七八糟,怒而欲将墙面砸掉。一位端庄秀雅的妇人急忙阻止,她看过墙上的诗,非常喜欢,舍不得被砸掉,花千金买下墙壁。李白出来相见,后来宗氏就成了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

第三种方式就是,写作流行歌曲的歌词。什么最流行?艺妓口中的曲,百姓口中的歌。艺妓口中的曲流行在中上层社会,百姓口中的歌流行在下层社会。李白每到一处便学习当地民歌,并填写新词,创作新诗,可谓是诗歌传播学上的“农村包围城市”。

726年,游历到扬州的李白大病一场。人在生病的时候,总是最脆弱的。李白亦然,卧病扬州,思量着出蜀已有两三年,山河走遍,马屁拍遍,钱财散尽,一官半职仍不见踪影。如今狼狈一身,残病扬州,无人恻隐,不禁悲从中来。在给蜀中的旧友赵蕤的诗中李白不禁感慨: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卧病的李白,感觉自己像吴会之地的一片浮云,漂泊无依。功业无处成就,岁月催人老去。雄心壮志即刻放弃,衰老疾病日剧一日。我就是把珍贵古琴,放入空匣无人弹奏,心怀长剑,却挂在空壁无所可用。这一刻,他的心,似玻璃,碎得一塌糊涂。

幸得好友孟少府悉心照料,李白的病才渐渐痊愈。可病愈后的李白,瞬间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撒开腿奔向了自己的梦想。

孟少府和安州都督马正会关系不错,强烈建议李白去湖北安陆投靠马公以求引荐。李白遍马不停蹄地出发了。

途径襄州,李白拜访并结识了自己的文学偶像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早已诗名远播,此时正隐居襄阳。李白见到孟浩然,就像是脑残粉见到了偶像。他毫不矜持地对孟浩然表达爱慕之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最爱的就是孟夫子你了!你风流倜傥、天下闻名。不爱官冕,摒弃尘杂,归隐山林。对月饮酒,非凡高雅。迷恋花草,胸怀豁达,淡泊名利,不事君王。你的品格似高山,我怎能仰望?我只能在此长揖,遥敬你的芬芳!

这马屁拍得孟浩然都五体投地,脸红不已,孟浩然不得不收下李白的膝盖。二人结成忘年交。

727年,二十七岁的李白终于抵达安陆。早已钱财散尽的他,若不是依靠友人接济,早就当尽一生长物,流落街头了。人生似乎永远没有最糟糕的时候,生活随时可能趁火打劫。在这落魄潦倒的人生低谷,安陆一个许姓的大户人家,看中了李白,欲招李白为婿。

许家这位许芝员外来头可不小,许芝的父亲是许圉师,曾做过宰相,许圉师的父亲许邵又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同学。许邵曾被封为安陆郡公,在安陆这块地方,许家一直门庭显赫。许芝看上李白,似乎看起来是李白走狗屎运了。其实,也不尽然,据说许芝之女,相貌丑陋,已过了许嫁的年纪,再不嫁出去,恐怕要枯老闺中了。另一方面,招婿入赘,就是做“倒插门女婿”,对男子来说,并不是件光彩的事。古代除非家里兄弟多到穷得养不活,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入赘做倒插门女婿的。

堂堂七尺男儿,也算是一表人才,第一次婚姻,遇上这样的事情,李白也犹豫了。但在好友孟少府的极力支持和孟浩然的好言劝说下,李白答应了。考虑到李白当时潦倒落魄的处境,入赘许家更多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纵然无奈,也或许是他当下最好的选择了。

许家门庭显赫,李白走干谒之路以求晋升,攀上许家这门高枝无疑是雪中送炭。其次,辞亲远游多年,钱财散尽,寸禄不沾,山穷水尽,这或许是“柳暗花明”的不二选择。

李白入赘许家,做了许家的乘龙快婿,但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攀上高枝,立刻就能登堂入室,跻身名贵。李白反倒被许家的大舅哥嫉妒上了,许家这位大舅哥担心李白掺和进来瓜分许家家产,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挤兑和讽刺李白。李白觉得憋屈窝囊,决定敬“鬼神”而远之,于是和夫人搬去了白兆山桃花岩一处别院,过上了耕读隐居的生活。

岳父大人许员外也想让自己的“乘龙快婿”快点成龙,给予了其丰厚的嫁妆和钱财,并多处疏通关节。安州都督马公也有意成人之美,一次宴会上,马公特意让许员外的女婿李白以宴会为题作序一篇,在名贵面前表现一番。李白也不负众望,提笔便写,洋洋洒洒,一挥而就。马公读来,赞不绝口,且有意提拔。但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只是点头附和,皮笑肉不笑。这个人就是长史李京。

长史这个官,算做是都督府的佐官,仅次于都督马公之下。虽然官职大小不如都督,但管理的事情就庞杂具体得多,相当于都督府的秘书长。一个单位,通常“一把手”只管吃喝宴乐,“二把手”才是真正地掌事者。这个李长史,就是真正管事的“二把手”,他,却不怎么待见李白。

是夜,月明星稀,长空朗朗。李白和众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李白仿若有一种飘飘欲仙登堂入室的错觉。

翌日酒醒,李白却不知已经浑浑然犯下大错!

原来,酒宴之后,李白大醉,歪歪斜斜地上马,摇摇晃晃地回家。只听得前方车轮,清脆地碾过青石板,声音越来越大。迷迷糊糊的李白想一探究竟,却发现马车里坐的是都督府的主簿魏大人。登时,李白惊出一身冷汗,立刻下马跪拜谢罪,遭来的是一顿呵斥!

按照当时规矩,李白这一介平民,逢见长官,须下马在十丈之外避退让路。李白却不懂规矩,以下犯上,醉酒冲撞长官。

这事传到李长史那里,便成了“目无尊长,有意冲撞”。李京要求李白写一篇认罪书,听候发落。写过无数华章丽句的李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双手还有写检讨书的时候。李白自认倒霉,规规矩矩地写了一篇“认罪检讨书”,窝囊地呈了上去。一连几天,这事没了音讯,李白自以为有惊无险,算是逃过一劫。

他万万没想到,这篇“满纸窝囊言”的检讨书却呈到了马都督手中,马公阅后,长叹一声,意味深长。本来想提拔举荐李白的念头,顿时,熄灭了下来。

被李长史摆了这么一道,李白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只能对月空叹,借酒消愁。多日痛饮,烂醉如泥。

吊诡的是,没多久,这个李长史竟然高升了!他调离了安州,转任过来一个裴长史。原本如一堆死灰吹不起的李白,心底的希望,忽然又燃了起来!他欣喜不已,因为据说这位裴长史可是一位极富才情、豁达大度、好客惜才之人。时人形容他“车如流水马如梭,裴公门下宾客多。只需裴公一句话,胜似大比登高科”。这一刻的李白,彷佛看到了一束梦想的光茫,照进了自己黯淡的人生。

李白精挑细选,打点好诗文,塞进行囊,兴致匆匆,朝裴长史府上而去。心里头幻想着裴长史读完自己诗文后满意的笑容。他摩挲着口袋里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希望裴长史能“惠以大遇”……但结果再一次让他失望透顶。

“流言蜚语”总比“嘉奖美言”传播得快,在李白的叩门声响起之前,李白酒后“犯夜”,“目无尊长”等流言蜚语早已传到裴长史的耳中。纵使李白叩破指骨、磕破额头,等待他的都是一句冷冰冰的“谢客,不见!”。

李白再次燃起的希望,终于被彻底浇灭!这一次灭掉的,不仅是他的希望,还有他的尊严和耐心。他心灰意冷,步履沉重,惶惶然,拖着疲惫的身子,向北寿山走去。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火红的云层里透着惨白的光亮,像一根扎在人胸口冰冷的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人论世
李白是你想象中的李白吗?
古人若有「五一」咋游:跟着李白游河南
想不到你是这样的李白(二)李白的“大事年表”1
李白四次婚姻背后的辛酸
李白的人生地理(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