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市农业与观光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 2007-08-09 15:20:00  来源: 搜狐
一、都市农业的概念与功能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对内为现代化都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功能,对外为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但二者还有不同点,城郊农业主要是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商品性消费需要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边地区。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主,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在大城市地区,可以环绕在市区周围的近郊,也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至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一些具体经营方式,不能说它们本身都是都市农业,根据目前的经验分析,只是大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能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
2、都市农业的功能
1)生产功能,也称经济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地区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
2)生态功能,也称保护功能。农业作为绿色植物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织部分,它对保育自然生态,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起重要作用。
3)生活功能,也称社会功能。农业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活动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观光休闲农业和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
4)示范与教育功能。都市郊区农业具有“窗口农业”的作用,由于现代化程度高,对其他地区起到样板、示范作用。作为城郊高科技农业园和农业教育园,可为城市居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
总之,都市农业的功能主要是:充当城市的藩离和绿化隔漓带,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和摊大饼式地连成一片;作为“都市之肺”,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的文化与传统,特别是发挥教育功能。
3、都市农业的意义
都市农业是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一种文化性强、有大自然情趣很浓的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发展都市农业具有如下意义:(1)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为农副产品带来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农业产品的知名度。(3)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4)可以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创造条件。(5)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6)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
二、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
“都市农业”的提法出现于第二次大战以后。都市农业是伴随着世界上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早在1959年,美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环境写学者欧文·霍克为阐明芝加哥市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发表了题为“预测芝加哥区的经济活动”的文章,指出必须在都市周边地区和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使用了“都市农业区域”这个词;1969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斯顿·布鲁斯在他的题为“环境污染:经济与政策”一文中提到了“都市农业生产方式”一词;1977年,美国农业学者艾伦·尼期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一文中指出,在日本事实上也存在着“都市农业的的模式”。特别是80年代以来,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国家的学者,随着新兴城市的崛起,也相继开展了都市型农业研究。至此,都市型农业已成为各国特大城市,现代化大都市农业厂家发展趋势和方向。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urbangriccltureSuport Group),1996年3月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部(Globd Facility forurbangriculture)广泛开展都市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目前,都市农业已在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得到推广。
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曾经使大量农田变为非农业用地,城市污水污染农田,加之农民也期望耕地转为非农业业用地以迅速致富,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在大城市中是被吞没、被废弃的。这样做的结果,带来建筑过密,空间和绿地过少,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改善城市环境就必须扩大绿地,而绿地不仅是市内的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范围内的农田、山林、以及城市周边的绿化。因此就提出了建设“有农的”城市,发展城市农业和都市农业。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各种物质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郊农业提供新鲜安全的食品、优良美好的环境,丰富多样的农业活动,为城市人们离开大城市,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体验农业文明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都市农业的提出,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期望和探索,它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由原来的相互排斥、对立、变为互补、融合;农业的存在,对健全优美的城市已成为一种客现需要。
三、都市农业的特点与类型
1、都市农业的特点
1)直接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充分利用大都市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来发展现代农业,如四通八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这些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2)直接吸纳大都市工业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城乡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增加了城市工业在现代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方面对农业投入的驱动力,可以迅速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3)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优势,进入和占领国内外市场,可以利用大都市的信息优势和辐射功能,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
4)直接受大都市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采取与大都市相适应的农业结构和经济管理方式,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快,农业内部经营也普遍引入和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
5)直接接受大都市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与大都市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集约化、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高。
6)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先进科技手段和科技人员指导,有利于发展高科技农业和生态高效农业,实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
7)综合发挥农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都市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市民喜欢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绿化、美化市容,以及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重要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景观,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和游乐场所,给城市添加了美丽的绿色景观。
8)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
2、都市农业类型
按农业功能划分
(1)农业公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把公园与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建设,利用农业生产基地来吸引市民游览,主要是供观赏和旅游,面积比较大。一般选择依山傍水,有林草的地方,以地形和农产品种类而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农业公园分专业性农业公园和综合性农业公园。(2)观光农园。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开放农业园地,让市民观赏,采摘或购置。有的主要是供观尝农村景观或生产过程,有的可以购买新鲜产品(如花卉),有的还可以参加采摘果实。有的农户开放自家的花卉种植温室,有的观光农园集中区建立了展览室,让游人在观赏之余还能增长知识。(3)市民农园。这种类型特点是,让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市民承租农地,直接参与农业植栽,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过程。市民家园一般设在市区较近、交通、停车都便利的地方。农园经营者把整个园地划分若干块,分别租给不同的市民,供他们进行耕作体验,有的可以解决一些吃菜或就业问题。(4)休闲农场。这是一种综合性休闲农业区,以吸引旅客住宿为特点。农场以生产果、菜、茶等农作物为主,经过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农场原有的多种自然景观资源,如溪流、山坡、水塘,以及植物、动物、昆虫,引进一些游乐项目,开发为休闲农场(或度假农庄),把市民的观赏景观、采摘果实、体验耕作、住宿餐钦和娱乐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适应他们度假游乐的需要。如日本的“民宿农场”,澳大利亚的“度假休闲农场”。
(5)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授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北京的少儿农庄。(6)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功能等于一体,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接受游人的观尝,有的属于封闭型,不接待游客。(7)森林公园。这是一个以林木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景观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在适当位置建设狩猎场、游泳池、垂钧区、露营地、野炊区等,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署、科学孝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8)民俗观光园。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提供可过夜的农舍或乡村旅店之类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泥土气息,以及别居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9)民宿农庄。主要是为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城里人租住农村房屋,迁居农家。这些人中有教授、导演、设计师、工程师等,他们在城里均有较好的楼房,但非常向往农村的风光,游览田园景观,希望在林间散步,呼吸着农村新鲜空气,过着宁静淡泊、无噪音、无污染的世外挑园式生活。
按区域划分
(1)中心区农业。本类型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和集约程度最高,通常以公务和商业零售活动为主。这里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屋缘(屋顶、阳台、宅院)、闲置地、院区和园区,具有较高价值和需要较多投资的农业。其中很多采用小型温室农业系统的形式。这类农业最容易受到城市改造的吞噬。(2)走廊区农业。本类型是位于高速公路或铁路两侧的交通地带的农业,属于高集约发展地区。这类农业处在交通设施发达、与市场联系便捷、居民密度较高的有利环境;走廊地区的农业结构,可以经营观赏性园艺、温室蔬菜和花卉、放牧、家禽、微型动物,以农家产品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主。这类农业容易被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建设所取代。(3)隔离区农业。本类型农业地处交通走廊之间,呈楔式地分布,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在城市化迅速成长的时期,这里往往是城市住宅、工业、绿化等建设发展的主要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有可能从农业用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所以要注意保护农业。(4)外缘区农业。本类型是相对稳定的农业区,也是都市农业土地、就业、产出集中地区之一。外缘农业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运输效率和自然条件特征。外缘区农业的特点是以大量中小型农场的形式,按照都市区市场的需要,要以生产鲜活农产品为主;这一带的农业家庭比一般农区有更多的非农业就业四、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1、日本的都市农业
一般认为都市农业概念最早起源于日本。早在1930年《大阪农会报》上介绍了北中通村(现泉佐野市)的都市农业。1935年,日本著名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引用了具体事例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函义。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关“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于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意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得以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下来。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农经界把它概括为城市农业,后又称都市农业。
在日本,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计划内的农业区及都市近郊的农业。通过对都市农业多年的研究,日本学者发现,农业在都市化地区起着重要作用:1)能给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2)能改善都市的生态环境,3)灾害发生的疏散空间,4)为城市居民接触农业提供最佳场所,5)农地为都市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6)农业是弥补都市设施单一化的重要空间,7)都市农业具有都市“后花园”的功能。
日本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有二种:一是市民农园。不少农家的土地,除留有少量自己耕作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城市市民业余耕种。市民农园比较注重参与性,市民可以亲自购苗、施肥、种菜、浇水、尝试农田管理,参与农业技术展评会。除综合性的市民农园外,有的地方还专门为老人与儿童设立了专业性比较强的农园,如老人农园、学童农园等。二是农业公园(或称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内容丰富,蔬菜、瓜果、花卉、树木均可入园。农业公园有三个特点:一是发展特色农产品,二是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
当前日本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有如下特点:(1)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提高大城市地区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向绿色和保健农产品方向发展;(3)农业生产手段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4)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完善;(5)农业生产经营向网络化发展。
2、台湾的都市农业
我国台湾地区吸收欧洲、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从80年代开始发展都市型的休闲农业,认为都市型的休闲农业是指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都市农业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综合于一体的产业。
台湾都市农业的形式主要是休闲农业。其发展原因首先是由于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城市人口的比重在80年代末已超过80%,农民收入与市民收入之间差距缩小,人们的旅游需求迅速增加。但受地理条件限制,户外休闲游憩的空间不能成比例地增加,因此,旅游市场产生缺口。这就使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面临着一次市场契机。另一方面,台湾的农业成本偏高,农业面临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而生产性的、初级的农业,在台湾的发展空间也已被缩小,特别是谷类粮食作物农业受到很大影响。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需求,推动了农业的转型。这个转型就是将农业产销、农业加工及游憩服务三个层级的产业结合于一体,使农业成为具有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功能的企业。这样都市农业超出了农业生产的内涵,向第二产业延伸,同第三产业结合,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台湾都市农业的形式有:休闲农业区、观光农园、市场农园、农业公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台湾都市农业发展至少包括三个阶段:在人均产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以市民到农村观光旅游为特点的农业会迅速发展起来,在达到7000美元的时候,就会上升到名副其实的休闲阶段,市民不仅到农村旅游,而且最主要是在农场食宿。目前台湾已经达到13000美元,开始进入了度假农业阶段。一些家庭农场逐渐从一般农场演变为休闲度假农场。比如东部宜兰县的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中部嘉义县的龙云度假区,南部台南县的马濑农场等。
台湾的休闲农业比较规范,从申请到建设都经过法律程序,管理也有休闲农业管理法,规划与布局比较合理,功能定位好,有利于吸引游客,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台湾都市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是:1)游人八成集中在周末和假日,而九成的农园是每日开放,这就产生了农园经营的人力忙闲不匀,游客季节分布不均,无法构成全年均衡经营;2)有的缺乏乡土文化内涵,仅靠农产品利用型观光农园的游憩活动无法完全满足游憩的需求;3)设施及活动过于人工商业化,偏向经营观光游乐区开发行为;4)普遍缺乏教育功能。
3、北京的都市农业
北京是我国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又是文化古都,国际、国内交往中心。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西两面有燕山和太行山山地,东南为华北平原。北京市总面积1680km2,其中山地占62%,平原占38%。全市总人口11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3.4万人,占31.9%,城市人口797.1万人,占68.1%,另外还有流动人口300万,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北京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具有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
都市农业具有以下功能:
(1)食品生产基地功能,为首都市民提供优质、营养、安全和多种的鲜活食品及其制品。目前郊区向首都提供的商品菜可占全市需求量的70-80%,猪肉占60%左右,鲜蛋、鲜奶和淡水鱼在数量上可满足城市需求,只是在品种和季节上还需调剂;(2)生态屏障功能,通过建设近郊平原、中郊平原、远郊山区三个绿色环带,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城乡环境;(3)休闲度假功能,也称生活功能。在城郊为生态片林、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市民农园、休闲度假村等观光、休闲农业区,人们可以丰富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达到利用田园环境休憩健身的目的。
都市农业类型
(1)观光农业园。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如海淀区的樱桃园,大兴区的庞各庄西瓜园,顺义区的甜瓜园、平谷区的桃园等。在节日里,一家人或亲朋好友到农园观光,看看碧绿发青的蔬菜,五彩缤纷的鲜花,亲手采摘水果,尽情享受田园风光,呼及新鲜空气。(2)垂钓乐园。北京郊区建设400多个养鱼垂钓区,有的建设了垂钓宫,专门开展垂钓活动。如房山长阳碧溪垂钓园、丰台区南宫村垂钓园、海淀区垂钓园等,有的一年四季都找到钓鱼的好去处。(3)观光牧场。开放具有观赏性牧场、养殖场,让游人参观、喂食、拍照、购物,充分体验牧业生活风情。京郊区的跑马场、狩猎场、牧禽养殖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4)森林公园:京郊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2个市级森林公园,还有2个自然保护区和7个森林旅游风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成为首都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旅游、野营、避署、科考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如延庆县的松山自然保护区、大兴区的半壁店森林公园。(5)租赁农园。将农园划分成若干小块,分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团体。平时农园由农场管理者负责雇人照顾,假日交给承租者享用。如通县徐辛庄镇京东果牧场推出了“学作农民”系列活动,向城里人出租菜田、果树,承租者可以从事农业活动,享受田园快乐。菜田租金每平方米10元。(6)少儿农庄。是孩子们接近大自然、亲自参加劳动而开辟的园地。如昌平县小汤山镇办的“灿烂阳光少儿农庄”,分饲养乐园、集体农庄、童话作坊、时尚大棚、垂钓池塘等,孩子们可以在娱乐中长知识,在动手中长能力。(7)民俗观光村。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开发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修建简易而整洁的游憩场所,让游客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土风情。如密云县的民俗村,怀柔区的乡村情趣园。(8)民宿农庄。选择自然风景和农业景观好的地方,为城里人兴建新居,为他们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快乐提供场所。如通州区的毛家疃村和怀柔区的交河界村,已成为城里退休人员的“新居”和“教授村”。(9)高科技农业园。这类农园是人工利用高新技术在特定的大棚内、温室内种植,所采用的方法类似工厂方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工厂化农园。如北京海淀区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
都市农业布局
(1)近郊区。距城5-10公里,交通便利,接近消费群体,农业以园艺农业及高档次果、菜种植为主。都市观光农业以观赏旅游、体验农作为主,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园及市民租赁农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2)中郊平原区。距城15-30公里,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景观明显,是首都粮、菜及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都市观光农业以休闲、农作体验、教育为主,重点发展观光采摘园、瓜菜采摘园、教育农园、租赁农园、垂钓乐园、高科技园等体验、休闲型项目。(3)远郊山区。距城30-100公里,山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民风古朴,都市观光农业以观光旅游、休闲疗养、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重点发展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果品采摘等生态、文化旅游型项目。
4、上海的都市农业
上海市是一个特大城市,拥有1300万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郊区农村人口413.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2%,农村劳动力23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62.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6.9%。上海市人口稠密,高楼林立,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突出。市民长期生活在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的市区,渴望回归大自然,因而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强烈要求。上海农业必须加快从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才能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都市农业发展目标和功能。上海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配套,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农业,并使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和农产品贸易中心。建设一种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使之形成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大农业系统。经过10-20年的努力,使上海的农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大都市农业水平。
都市农业功能:(1)生产功能。为都市提供名优特、鲜活嫩的农副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同时,通过利用外资和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创汇农业;(2)生态功能。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清、净、美、绿的特色,建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农业和谐的生态环境,发展有“农”的城市,使城市充满生气和活力。(3)生活功能。在农业区开辟景观绿地、市民农园、花卉公园、教育公园等,为城市发挥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功能,让市民体验农耕和丰收的喜悦,增进情感和身体健康;让青少年接触耕种文化,在回归自然中获得新的生活空间。
都市农业类型:(1)设施农业——以大棚、温室为主体的保护地栽培,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2)观光农业——以森林绿地、花卉、特色农业栽培为主,辅以其他的山水自然风光或旅游景观,构成综合型的旅游资源;(3)绿色农业——主要是成片的高科技农业开发区,实行产、加、销综合经营,生产无公害的洁净农产品;(4)庄园农业——以大户承包的经营方式,其中即有经营粮田,也有经营经济作物的,成为专业化生产的庄园;(5)市民农业——由市民参与或租赁耕种的某种农作物;(6)加工农业——以当地的主导农产品为原料,实行产、加、销一条龙。
(1)内圈,主要是都市隙地农业区,由城市延伸包围而成。它的主体功能是调节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着重发展设施化、园艺化和观赏性农业,以生态性,生活性农业为主,为市民和市区提供优美洁净,返朴自然的休闲、游乐和体验农业的场所。(2)中圈,即近郊农业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和辅城周围的农业区。这一区是上海都市农业的标志区域,它主要依靠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的武装,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和高产优质高效的种植业,如蔬菜、花卉、瓜果、名优特农产品,生产结构由传统大宗的农产品结构调整为多元化的种养结构,生产手段达到较高的现代化、集约化程度。这一区域也将成为都市“市场农业”、“教育农业”、“体验农业”的教育基地。(3)外圈,即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浦江上游农业区。基本上属于远郊区农业,这是上海都市农业的广阔腹地,也是上海“米袋子”、“菜蓝子”工程的重要基地。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均衡、稳定地为市区提供鲜活副食品和满足农民口粮自给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科技贡献率,调整种养结构、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农业、观光农业、深加工农业,成为调节大都市与自然生态关系的重要绿地。(4)都市农业带,即在由市中心直达10个区县的快速干道两侧,形成都市农业带,如林果带、休闲别墅群、现代农业示范区、园艺化农业带、市民观光农业带等。
五、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基本思路
1)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因此,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收入水平,决定着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水平。根据中国国情,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刚刚解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坚持生产鲜活农副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三功能相结合,根据区位特点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建设绿色无污染型、观光休闲型和生态环境型的现代农业。
2)要正确处理发展都市农业与搞好农产品生产的关系,即不能设想把整个郊区都开发成观光休闲农业区,因而忽视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也不能借口只满足城市对食品的需求,而不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绿色农业。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合理安排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3)要注意发展都市农业与全市、各县区发展旅游业密切结合,以旅游业发展带动都市农业发展,以都市农业促进旅游业发展。为便于组织客源,新开发的都市农业景点,最好配置在旅游区内或旅游热线上,以形成规模优势。
4)要竖都市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城市与郊区结合,要把开发农业和保护农业结合起来,防止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变为娱乐性开发性行为。
2、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
1)农业圈层模式。以市区为中心,向外递延,以距离市区的远近为主要分区标志。把都市农业布局分为近郊农业圈、中郊农业圈、远郊农业圈。
2)农业区域模式。按照大城市和都市地带的不同功能分为四类区域,即中心区农业,交通走廊区农业、隔离带地区农业、边缘远郊区农业。
3)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农业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种植区、养殖区、水产区、林业区、花卉区、蔬菜区、绿化隔离带。还有的分为蔬菜高科技示范区、特色粮油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4)农业旅游模式。按照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之功能,可以分为观光农业区、休闲度假区、农业经营体验区、农业景观及自然生态区、公园绿化区。
2)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资源要转化为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产品,就要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规律性加以艺术创意,这种创意过程,就是农业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过程。都市农业是产生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区域,是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为主要目的。
都市农业园区分二类,一种是开放性的非主题公园类型的都市农业区,一种是封闭性的主题公园式的都市农业园或休闲农场,前者属大地域、大范围、大景观的都市农业规划,景观规划要体现地方的农田、农村、农业风光,农业产品。后者除生产活动外,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活动。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6个结合:1)农业经营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2)农业经营与康体健身相结合;3)农业经营与农业体验相结合;4)农业经营与农业文化展示相结合;5)农业经营与别墅建筑要求相结合;6)静态项目与动态项目相结合;7)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结合;8)农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3、主要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领导。特别要加深认识郊区发展农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认识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及其综合效益。政府各级有关领导、城市市民、城郊农民都要把创建都市型农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农业充分发挥满足城市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以及绿化、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
2)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目前不宜过多地发展自行采摘、承租农地等体验型项目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项目,以防投资、管理和经营带来的困难和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开发项目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目前一些县区把若干邻近的景点连成片,成为一条专线或一片专带,这是很有前途的。这就特别需要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合理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尽量延长可观赏期。规划中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同时要把都市农业规划与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结合起来。
3)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都市农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充满绿色、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都市观光农业园区,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需要有不同的目标市场。要根据旅游客源市场,确定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和规模。积极发展市场农业和创汇农业。
4)都市农业要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发展都市观光农业,要扬长避短,表现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也不要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高消费。从发展趋势看,要注意开发农业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开发农村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民风文化旅游。
5)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广开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要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比重。除农民自筹和政府扶持外,还可通过搞投份制、设立基金、吸引外资等形式广开财源。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除生产性投资外,对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工程,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其次科技投入,以高科技武装农业,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形成都市农业科技配套工程。建设高科技园区、高科技设施、高科技产品、高市场占有率。
6)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建设。要加强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建设相适应的饮食、住宿、休闲、度假等多方面设施,为游客提供方便、卫生、舒适的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引进来和送出去培养相结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技术。
7)制定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实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政策。政府调控主要表现为对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倾斜。要制定都市农业保护法,首先要制定保护农田的基本条例,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生产风险基金、市场风险基金。制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要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可考虑由农业、旅游、文化、工商、价格等部门协同运作。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国家。中国即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人文景观,还有独特的城郊农业景观,今后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绿色食品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强,因而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展望未来,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在中国大地上已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发展成为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市农业
【田野·休闲农业】造最有趣的休闲农庄,你必须知道...
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浅析
都市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