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工707论坛

什么是“安全”? 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平安,没有危险或不受威胁的。就是说干所有事都平平安安,没有任何威胁就是安全。
如何抓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消除和减少企业安全事故?这是企业安全管理者普遍关注的疑问,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
为什么有些企业安全工作抓得比较好、有些抓得比较差?为什么有些企业虽然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并投入大量精力仍然效果不佳?这说明,要抓好安全工作,仅仅靠工作热情和思想重视还不够,还需要掌握安全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成效。领导重视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前提,科学的方法是抓好安全工作的保障。
从安全管理技术的理论上讲,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和预防。只有建立一套遵循“PDCA”循环理论的科学完整的安全管理闭环系统,并严格遵照执行,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危害识别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是制定防范措施和预防事故的前提,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基础,有效的安全检查技术是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保障。因为只有认识了事故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才能制定出有效防范措施。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经验教训而总结出的全面系统的事故预防措施,而有效的监督检查则是保证安全措施严格执行的关键。在科学的安全管理闭环系统中,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安全检查是这套系统的三大核心。
安全管理和预防事故闭环系统图
第一章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第一节 什么是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基础知识介绍)
风险评估(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较早盛行于欧美各国,在日本为了顺应人们的心理称为安全评价。在我国多年来习惯称之为安全评价。不管是安全评价还是风险评价,其实质是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或工业生产中潜在危险进行预先的识别、分析和评价,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一、危害(危险)因素与危害辨识的基本概念
l、伤亡事改
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2、职业病
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3、危险、危害因素
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4、危害辨识
识别危害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直接原因分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防护缺陷(防护不当);电危害(漏电);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X射线);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作业环境不良(缺氧);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标志缺陷(无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煤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里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作用;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因素。
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1、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
三、风险评价(危险评价、安全评价)
(一)基本概念
风险评价作为预测、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将传统管理方法的凭经验进行管理,转变为预先辨识系统的危险性,事先预测、预防的“事前过程”,它是HSE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预防事故的具体体现。
对于风险评价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不同的文件、文章有不同的定义。
1、HSE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定义;评价危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关于印发(安全评价通则)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3]37号)中将安全评价定义为: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有的专家、学者作如下定义:
对系统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系统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或工业生产中潜在危险进行预先识别、分析和评价,为制定基本防灾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风险评价的分类
安全评价(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可在系统的生命周期即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报废或企业经营活动的任一阶段进行,内容相当丰富,随着评价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也不相同。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安全评价的分类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印发(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2]45号)和《关于印发{安全评价通则)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3]37号)中,将安全评价分为安全预评价、专项安全评价。并将各类安全评价做了如下的定义:
(1)安全预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2)安全验收评价
在建设项目竣工、试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针对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4)专项安全评价
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2、人们习惯常用的分类
安全评价的分类方法很多,除上述分类方法外,下面还有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1)按评价对象系统的阶段可分为;事先评价、中间评价、事后评价和跟踪评价;
(2)按评价性质可分为;系统固有危险性评价、系统安全状况评价和系统现实危险性评价;
(3)评价的内容可分为;设计评价、安全管理评价、生产设备安全可靠性评价、行为安全性评价、作业环境评价和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性评价;
(4)评价对象可分为;劳动安全评价和劳动卫生评价;
(5)评价方法的特征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
3、从企业HSE管理角度,安全评价(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可分为:
(1)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预先评价。
主要目的是在新项目建设之前,预先辨识、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并针对主要危险提出预防或减少危险的措施,制定改进方案,使系统危险性在项目设计阶段就得以消除或控制。
(2)役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安全评价。
根据系统运行记录和同类系统发生事故的情况以及系统管理、操作和维护状况,对照现行法规和技术标准,确定系统危险性大小,以便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退役系统或有害废弃物的安全评价。
退役系统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分析系统报废后带来的危险性和遗留疑问对环境、生态、居民等的影响,提出妥善的安全对策。
(4)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
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对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如火灾爆炸危险性、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险性以及腐蚀危险性进行评价。
(5)系统安全管理绩效评价
这种评价主要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从系统或企业的安全组织管理,安全规章制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作业环境管理等方面来评价系统或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
(三)风险评价的特点
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其主要内容和实质不外乎以下4个方面;危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价(危险定量化及与基准值比较)、危险的控制。危险的识别是分析所研究对象存在的各种危险;危险的定量则是研究确定这些危险发生的频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一般将定量化的危险称之为风险;与基准值比较是将这些风险与预定的风险值相比较,判断是否可以接受;最后即是根据风险能否接受而提出的降低、排除、转移风险的对策。
风险评价的系统、预测和定量的特点从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它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对传统安全管理体制的冲击,促进了现代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它对现有安全技术的成效作出评判并提示新的管理对策,促进了安全技术的发展。
与传统的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相比,风险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l、确立了系统安全的观点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日趋复杂和连续化生产的实现,系统往往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研究每一个子系统,另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接点”往往会被忽略而引发事故,因而“接点”的危险性不容忽视。风险评价是以整个系统安全为目标的,因此不能孤立地对子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而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才能寻求到最佳的、有效的防灾途径。
2、开发了事故预测技术
传统的安全管理颇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即从已经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教训,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事故的代价太大,必须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风险评价的目的是预先发现、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于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控制这些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3、对安全作定量描述
风险评价对风险和危害、安全生产善状况作定量化分析,把安全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数量指标,从而为安全管理、事故预测和选择最优化方案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章 事故规律分析与预防
危害识别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是制定防范措施和预防事故的基础。提高对事故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搞好企业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找出了企业的隐患源、风险和存在的管理疑问,就能较好的指导制定出切中要害、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较好的预防和消除事故的目标。
一、基本术语
1、事故
事故是指一项主观上不愿意出现,导致人员伤亡、职业病、设备损坏、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等的不期望事件。
2、危害
危害是指某种事物所具有的造成伤害的固有的性质或能力,它本身或者与其它因数在一起,成为可能造成事故的根源或潜在可能。
3、风险
风险是指某种事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结果的严重性。是失效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和形成失效的概率两者的乘积。
风险度R =风险的可能性 L ×风险的严重性 S,分类见下表。
可能性L
风险度R

严重性S 可能性很小 可能性较低 有可能发生 很可能发生 时有发生
1 2 3 4 5
轻微事故 1 1 2 3 4 5
一般事故 2 2 4 6 8 10
较大事故 3 3 6 9 12 15
重大事故 4 4 8 12 16 20
特大事故 5 5 10 15 20 25
R 判定准则:
风险度 轻微的风险 可容许的风险 中等的风险 重大的风险 不可容许的风险
R 1—3 4—8 9—12 15—16 20—25
L判定准则:
L 风险的可能性
1 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同行业曾有发生
2 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但曾在其他单位发生过
3 有可能发生,本单位发生过
4 很可能发生,本岗位发生过
5 发生的机率很高,本岗位时有发生
S判定准则:
S 人员伤害情况 职业健康影响 环境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 企业形象受损情况
1 可能造成1—2人轻伤的轻微事故 仅限本岗位人员受到轻微健康影响 临时、很少排放无毒污染物,仅限少数员工受到轻微影响 ≤0.5万元 基本不受影响
2 可能造成3—4人轻伤的一般事故 少数岗位人员受到一定健康影响 临时、偶尔排放有毒污染物,厂区内员工多数受到一定影响 0.5万元<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受到内部个别员工投拆
3 可能造成5—10人轻伤或1—2人重伤的较大事故 少数员工造成轻微职业中毒 临时、偶尔排放中等污染物,临近居民受到轻微影响 5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受到多数员工投拆,本单位形象受到影响
4 可能造成11人以上轻伤或3—9人重伤或1—2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多数职工轻微职业中毒或岗位职工职业病 持续排放大量无毒污染物,临近居民受到影响 1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受到外部人中投拆,给油田造成一定社会影响
5 可能造成10人及以上重伤或3人及以上死亡的特大事故 可能造成员工严重职业中毒或职业病发生 持续排放大量有毒污染物,受到比较严重污染 >100万元 受到多数外部人员投拆和地方政府干预,给油田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危害”和“风险”的区别:“危害”是指对伤害的潜在能力的描述,“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下形成危害的概率。
二、事故规律分析
有关事故的致因理论,国内外有许多的理论。如事故系统论、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等。事故系统论认为事故是由“人、机、环、管”四个要素即“4M”要素构成。也就是人的不安全、机的不安全、环境不良、管理欠缺四个要素构成。
一般来说,引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三是作业过程失控;四**理缺陷;五是技术缺陷;六是社会环境。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作业过程失控是三个直接原因,管理缺陷、技术缺陷和社会环境污染是三个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9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安全意识差,二是安全技能差。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有九种形式。
① 管理者违规用工——管理者的不安全行为
管理者违规用工的行为有以下情况:
一是使用不符合规定条件者,如使用童工、病人及未办理规定用工手续者,原因主要是降低成本等。如2003年安全用工检查,油田29个二级单位持证上岗率仅为84.1%,其中:精蜡厂新上岗40名特种作业人员,只有30人取得了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二是安排超时、超负荷疲劳用工,如安排驾驶员不休息连夜疲劳开车执行任务。
三**理者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
② 操作者不具备上岗技能和资质
一是不具备上岗资质,无证上岗或有证不实。如花钱就能买到汽车驾驶证;宝浪项目经理部“1.15”事故,死者为炊事员转岗,未培训。
二是不具备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③ 违反操作规程,危害自己
A. 未较好的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如1999年8月,南机厂李定敏因未戴安全帽,被行车吊钩砸伤头部死亡。
B. 未按操作规程操作设备。
如2003年3月,测井三利公司李涛在压入卷材头的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采取边压入、边打开开关,被打卷机将其左臂卷入受伤。
C. 未经允许开展工作,如未经允许开动、关停、移动设备。
D. 未对第三者告知有危害他人的危险。如维修电路时,应防止第三者合闸送电危害维修工。
④ 违反操作规程,危害他人
A. 未对第三者告知危险,给出“禁止进入、禁止使用”等提示标识牌。如起爆作业不通知和疏散作业区内人员,在公路上修路、挖沟没有设立禁止、警示标识等。
1997年8月,精蜡厂安排油田机械厂职工到已停用的一配电室安装玻璃,但在未通知施工人员离开的情况下再次送电,造成一人烧伤。
B. 离开工作岗位,使设备处于危险状态。如驾驶员离开驾驶室时不关闭发动机、拉紧手刹车等。
⑤ 使用有缺陷的设备
A. 安全装置、附件不齐全。如安全阀失灵、护罩不全等。
B. 设备带病运行。如汽车刹车不灵等。
⑥ 未正确操作设备
A. 使用方法不正确。如将扳手当榔头使用。
B. 使用用途不正确,如将不防爆的电机用在易燃易爆场所。
C. 使用技术参数不正确,如使用额定负荷5吨的吊钩吊6吨货物等。
⑦ 组织管理差、协作配合乱
A. 协作配合混乱;乱指挥、盲目干;
B. 协作配合失误;瞎指挥、错误干,帮倒忙。
⑧ 思想麻痹大意
A. 低、老、坏作风和习惯。如经常发现的闸刀盒无防护盖、保险丝用铜丝替代、白棕绳当保险带等。
B. 安全意识淡薄。如司乘人员不系安全带,强超抢会等。
⑨、违反管理规定和劳动纪律
A. 进入未授权的区域。如未经许可,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未办理作业票,就进入罐内作业。
B. 开展未授权的工作,如未经允许对运动的设备进行服务及保养。
C. 酒后上岗;
D. 禁烟区吸烟;
E. 开不安全的玩笑或恶作剧。
2、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有7个方面)
① 高危物品防护不良。如雷管、**、易燃易爆化学品等,这些高危物品存放保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
② 装置设计缺陷
装置设计的先天不足、系统不匹配、超负荷;设计的人—机界面不合理,设计的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等。
③ 装置安全设施缺陷
安全设施、附件不齐,如安全阀、报警装置、无护罩、栏杆欠缺不良等。
④ 质量缺陷
A.原材料质量差,以次充好,埋下隐患;
B.制造质量差,如焊接不牢;
C.检验、验收把关不严,不合格产品进入。
⑤ 设备缺陷,带病运行
设备性能不良,如润滑不良、过热、异常响声等。
⑥ 装置老化,超负荷运行
如装置老化、过期、报废再用等。
⑦ 作业场所安全状态不良
A. 作业场所为安全风险大的场所,如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等。
B.照明通风不良;
C.场所狭窄、杂乱,布局不合理;
D.安全通道被侵占或堵塞;
D.安全标志缺陷。
⑧ 作业环境安全状况不良
A. 恶劣的气候,如高温、雨雪、大雾、暴风、冰雹等露天作业;
B.粉尘、辐射、噪声、振动超标,造成精神疲劳、精力分散;
C.废气、废水、废渣超标,造成健康损害。
3、作业过程失控(主要有3个方面)
生产作业过程是指人和设备结合为某种目的而工作的过程。如车工操作机床生产零件、驾驶员驾驶车辆拉运货物等。生产作业过程失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人们不期望的无序、紊乱和失控状态。生产作业过程失控往往引发、导致发生事故。
① 人的原因造成的作业失控。如人的智力、精力等原因造成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如起钻过程中数错单根没有及时刹车,导致碰天车事故。
② 物的因素造成的作业失控。如汽车倒车时看不见车后情况,车后是盲区,易造成倒车事故;起吊作业时因检查无法发现的原因造成吊钩断裂酿成事故;冰雪路面行车时刹车和方向失控造成事故等。
③ 技术原因造成的作业失控。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达不到而存在的技术缺陷引发的作业过程失控。
A.执行了有缺陷的工艺,如采用落后、淘汰的工艺作业。
B.执行了有缺陷的施工方案。
C.执行了有缺陷的操作规程。
4、管理缺陷,主要包括:
① 领导对安全工作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领导对安全生产不重视、不支持,企业的安全工作肯定搞不好。但光有思想上的重视,而没有相应的管理技能,安全工作依然搞不好。领导重视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而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是抓好安全工作的保障。
领导不重视安全工作的原因:
A.缺乏认识。如某些领导大脑没有安全的基本概念,不知道怎么管理,不知道什么是惧怕,靠拍脑袋办事(实际上是安全上的无知);
B.认识不高。没有真正从以人为本的高度,从遵守法律、尊重**、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对待安全工作;
C.认识错误。如片面认为安全只有投入,安全投入不能带来直接效益,安全只**理行为而不是直接增效的手段;安全投入的效益滞后,不能在短期内显形,影响政绩;
领导不重视安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A.自身未尽职尽责。不学习安全法规,不研究安全疑问;下面反映的疑问不及时解决;本单位出的疑问没有从深层次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总是以安全风险不可避免为借口逃避责任。
B.资源上支持不到位。
——人的方面:如机构不健全,安全机构随意撤、减、并;安全人员随意调整,认为安全管理不是一门技术,安全工作谁都可以干,有经验就行;安全人员兼职多、不培训取证、凑合上岗等;
——财的方面:如不按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强调资金不足或成本紧张,以各种借口少投入或不投入资金治理隐患、整改不安全疑问等;
——物的方面:如不配备基本装备,安全工作缺乏必要的手段等。
C.行为上的“形式主义”严重。如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只说不干,只安排不落实,有开头无结果;检查应付了事,只有过程,不重质量,不求结果。
D.管理上的“短期行为”。生产与安全相矛盾时,重生产,轻安全;不注重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害怕安全培训耽误生产时间,能压则压,能拖则拖;
E.事故处理上的“好人主义”。事故分析不深不透,不能举一反三;事故处理不敢动硬;不愿从自身开刀。
② 组织机构、管理网络不健全
如许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0.6%的配备标准。
③ 规章制度不健全
④ 责任制不落实
⑤ 安全管理者素质差
⑥ 安全投入不足,隐患治理不力
⑦ 作业人员缺少培训和选择
⑧ 生产管理缺陷,如工业动火、临时用电、破土作业、起重作业、进入设备作业、有毒有害作业等6种特殊作业,不按规定审批和现场监护;未制订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包括:岗位人员基本要求、危害识别、作业程序与安全操作方法、异常情况判断及应急处理措施)。
5、技术缺陷,主要包括:
① 施工设计缺陷
如施工方案、措施不合理。
② 操作规程缺陷
如操作规程不合理,新设备、新工艺未制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③ 应急预案缺陷
如消防、井控、防洪防汛、抗震、化学危险品、抢险救灾应急预案未编制或编制的预案不完善,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处理不当,恶化或扩大事故。
④ 技术标准缺陷
6、社会环境
① 社会行为对安全生产造成的压力
如不经过正规培训,通过关系掏钱买驾驶证开车;在资质认证时把关不严,为不具备某种作业基本条件的队伍或人员颁发了资质证等。
② 工作单位对员工造成的精神压力
如竞争上岗、转岗分流等压力的影响。
③ 家庭对员工造成的精神压力
如家庭是否幸福、和谐、愉快等。
④ 工作环境对员工造成的精力压力。
如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
四、事故预防措施
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找到了引起事故的6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因此制定消除引起事故的6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的措施就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从管理上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制订出一套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的措施。
2、制订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如加强用工合同、持证上岗、定编定责管理,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等。
3、制订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措施。如加强危害识别、风险评价、隐患治理工作,以及加强生产现场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管理工作。
4、制订消除生产作业过程失控的措施。如加强设备安全设施、报警装置,以及纠错功能的建设,从技术上提高设备的纠错功能和防误操作能力。
5、制订消除管理缺陷的措施。如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等。
6、制订消除技术缺陷的措施。如完善各项技术标准,提高设计水平、施工方案水平和操作技术规程的水平。
7、制订改善社会环境的措施。利用各种手段改善和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作的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指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企业预防事故的一套科学完整的措施,是企业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于2002年正式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可以说,《安全生产法》就**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总纲。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各国和各个企业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而目前国际上石油石化行业通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的、公认的、科学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HSE体系。
一、“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有10项要素,建立的核心是领导承诺,实施的核心是风险评价。10项要素构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循环,紧密相关,相互渗透。
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领导承诺包括:对法律法规、责任目标、持续改进的承诺。
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组织机构职责包括:各级安全管理网络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力、信息、技术资源。
文件控制包括:文件分类、编写、更改、审批、发放、报废。
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风险评价包括:评价对象、范围、方案、方法、准则、报告编制。
隐患治理包括: 隐患的识别、评价、立项、审批、实施、验收。
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包括:企业员工和承包商、供应商的安全用工、安全合同、资质审查、持证上岗、培训教育、监督检查、业绩考核。
5、装置(设施)设计与建设
包括:安全装置(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
6、运行和维修
包括:生产、维修作业全过程活动的有效安全控制。
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包括:变更范围、类型、申请、审批、分析、实施、验证。
应急管理包括:应急组织、管理对象、预案、演习。
8、检查和监督
包括:检查组织、形式、标准、频次、纠正、整改、验证。
9、事故处理和预防
包括: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及事故预防。事故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考核和改进)
审核**理者代表组织对体系运行的检查;评审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体系运行进行的评定。审核与评审的区别在于,行为主体、目的、程序和方法不一样。通过审核、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实施改进。
二、企业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
1、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主要负责人职责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① 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②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③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国家规定,企业必须按上年度销售(劳务)收入总额的5‰提取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用于隐患的整改。
集团公司规定,每年按期末固定资产原值和存货帐面平均余额的4‰上交安保基金。
④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⑤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⑥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A. 事故的分类管理
集团公司将事故分为8类。安全处负责人身事故、爆炸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的管理;卫生处负责职业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爆发流行事故的管理;公安局负责火灾事故的管理;机动处负责设备事故管理;生产、勘探、开发、炼化、基建等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本专业(系统)生产事故的管理。
B. 事故报告的时间、内容要求
各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上报,并在24小时以内将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造成的后果、原因初步分析、已采取的措施等以《事故快报》形式报告安全处,同时报告事故专业主管部门。由油田统一对集团公司、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事故报告。
C. 事故报告的人员要求
集团公司规定,发生死亡1—2人的事故,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油田主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处长及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到集团公司汇报;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由油田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处长及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到集团公司汇报。
2、安全生产法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责任
《中华**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共7章、97条,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安全责任如下:
第5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16条: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18条: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国家规定为上年度销售或劳务收入总额的5‰)。
第19条: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20条: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第21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23条: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31条: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第41条: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3、企业领导承担的主要安全生产责任
企业行政一把手: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对HSE人、财、物的保障及有效实施负领导责任。
党委**: 对HSE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负监督责任,对领导干部HSE持证上岗负领导责任。
主管生产(安全)的领导(HSE管理者代表): 对企业HSE体系的有效运行负领导责任。
主管人力资源的领导:对企业从业人员(含外雇人员)的安全用工(合同、保险、资质、技能、定员、工时等)符合安全法规要求负领导责任。
主管计划的领导:负责将隐患治理项目纳入计划落实整改,对因隐患治理资金不落实、隐患治理项目不按期、按规定完成并导致事故的发生,负直接领导责任。
主管财务的领导:负责安全资金的筹措,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对HSE资金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影响安全隐患的整改并导致事故的发生,负直接领导责任。
工会主席:对员工HSE权益督查维护不力引发的重大责任事故负领导责任。
其他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HSE联系点安全用工(用工合同、持证上岗、定编定责等)、分管单位(系统、部门)重大隐患治理、重大责任事故负领导责任。
三、国家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
国家实行的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国家安全监督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名称 承担主体 工作性质 任务或方法

法规依据
监察 安监部门 强制性行政执法 审查批准、现场监察和行政处罚 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规
监督 社会、公众、工会组织等相关方 公众权力与义务 经常性的社会舆论媒体宣传、投诉、举报等 国家相关法规
检查 各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 发现隐患、督促整改和检查落实 团队、周期性、自上而下的巡视检查 安全生产法等法规,地方、行业规定
评价 有资质的安全评价组织 监察指导下的第三方中介技术服务(强制) 定量风险识别、安全评价与控制(合同约定) 安全评价导则等相关法规标准
评估 生产经营单位 有组织的企业自我管理 部门统一布置,企业定性自评和按要求上报 有关规定和文件
认证 认可的认证机构 第三方中介技术服务(自愿) 合同约定对法规和承诺的符合性审核 审核规范或标准
行政许可 国家、省市安全生产主管部门 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强制性行政执法) 开办企业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生产经营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风险抵押 生产经营单位 强制性 收取安全风险抵押金,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转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 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提取
安全费 高危行业生产 强制性 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四、企业员工的8项安全生产权益
1、知情权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等如实告知劳动者。
2、获得教育培训的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3、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参加企业安全生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定期向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倾听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5、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权
对于违章指挥和事故隐患不排除、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作业,有权予以拒绝。
6、紧急撤离权
劳动者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7、批评、检举、控告权
劳动者有权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8、获得赔偿权
劳动者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伤害,可依据国家关于工伤保险的规定获得医疗救治及经济补偿。

第四章 企业安全检查技术

什么是安全检查?安全检查的内容、方法及原则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达到检查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企业内部的安全检查方法是,上级组织人员到基层现场去进行检查,到了基层后,先去看一看现场,然后再看一看资料,随后开列一串疑问清单给基层,最后要求基层要抓紧时间把这些疑问整改好,然后就结束了检查。长期以来,这种检查方法对促进基层的安全工作,加强基层的安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检查后往往又回潮,同样的疑问,屡说不改,或屡改又犯。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检查出的疑问如“三违”、“低老坏”和“隐患疑问”不能根治?如何才能治标治本?如何进行安全检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检查的本质是“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前提是“谁主管、谁负责”,关键是“一级查一级、层层抓落实”,核心是查出的疑问“四不放过”。
一、安全检查的任务及类型
1、安全检查的任务
安全生产检查的任务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1963年,国务院就对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通过安全检查,找出危险,指出消除或控制的方法。因此,安全检查后,有两点要求:一是指明危险的状态并进行纠正,二是改进操作和条件。
2、安全检查的类型和形式
(1) 安全检查按性质可分为6种类型
① 法定检查:由执法机构、部门遵循安全法则的要求进行的检查。如安全阀、锅炉、压力容器等的定期检验;如安全资质认证、安全持证上岗及车辆年审等。
② 外部检查:由中介机构、保险、咨询单位开展。
③ 行政检查:上级管理人员巡视。
④ 投产检查:对新的或重新调试的设备检查。
⑤ 例行检查:由主管在适当的时间内按计划开展。
⑥ 岗位巡回检查:由岗位人员在上班期间对本岗位范围的工作进行的检查。它是岗位人员按标准的程序、时间、路线、内容进行的巡回检查。
(2) 安全检查形式
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的形式有例行性检查、定期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和群众性普遍检查等4种形式。
① 例行检查
是指安全技术人员、车间和班组干部及职工对安全工作所进行的日查、周查和月查,其目的是辩别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检查加以控制和整改,以防止事故发生。
② 定期性安全检查
是企业或主管部门根据生产活动情况组织的全面安全检查,如季节性检查、季度检查、年终或全年检查等。
③ 专业性安全检查
是根据检查的内容进行的专项工作检查。如用工安全性检查、物态安全性检查、作业安全性检查、管理安全性检查、安全管理效能检查、岗位责任制检查、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等检查。
④ 群众性检查
是指发动群众普遍进行的安全检查。
二、安全检查的原则
对于企业内部开展的安全检查,怎样进行安全检查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应掌握以下的原则。
1、“一级查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
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检查,即岗位自查,基层督查和上级核查三个层次。
岗位自查:是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巡回检查及重点要害部位的重点检查。
基层督查:是基层管理者对岗位工人巡回检查及重点要害部位巡检情况的例行的监督检查。
上级核查:是上一级对下一级履行安全责任制情况的检查,是通过到基层抽查发现的疑问来检查下一级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管理疑问和技术疑问。
原则是:上一级查下一级,基层查岗位,层层抓落实。
2、“全面覆盖、各负其责、互不代替”的原则
全面覆盖是指,每一个装置、每一个要害部位等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检查覆盖完,不留死角和漏项。岗位工人是本岗位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各负其责是指,每一级的检查都有自己重点和责任,重点是一级检查一级的工作落实、疑问解决、责任追究情况,而不是上级代替下级检查发现疑问。通过到基层检查发现疑问,目的是检查发现上层管理疑问,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现场疑问看管理疑问,通过基层看上层疑问。重在检查的质量,而不在数量。
3、查出的疑问“四不放过”的原则
安全检查出的隐患疑问“四不放过”的原则是指,隐患疑问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责任岗位不落实不放过;解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责任追究不落实不放过。
过去,我们只对事故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而对检查出的疑问只是提出整改要求,没有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这就是检查出的疑问不能彻底根治以及事故时有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们总是在说,要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下。而检查出的疑问,本身就是事故的“萌芽”。我们没有将疑问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等于我们没有消灭事故的“萌芽”,没有将“根”拨掉,没有真正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家的安全生产方针。什么是预防为主?消灭事故的“萌芽”就是预防为主,对疑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来处理就是体现预防为主。
4、安全管理方面的几个理论:
(1)海因里希(W.H.Heinrich)法则
从事故的几率来说,海因里希(W.H.Heinrich)法则认为:事故的几率是1∶29∶300(见下图)。即在发生的330起同种危害事件中,其中将会有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300起没有造成伤害。换句话说,就是在330起事故隐患和危害事件中,其中会有一起严重伤害事故,29起轻微伤害事故,300起侥幸逃过,而这300起危害事件中,也同样存在造成严重伤害事故的风险。
1 严重伤害次数
29 轻微伤害次数
300 无伤害的事件数
事故几率图
该法则提醒我们,事故(事件)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稍多,而造成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在无伤害或轻微伤害的背后,隐藏着与造成事故相同的数百次原因因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好坏的疑问)。关于这个“300起无伤害事件”通常我们也称之为隐患。以前我们根本没当一回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它已向我们发出了危险的信号,只是你的机遇较好,幸免没有发生严重伤害事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故与隐患只有一步之遥!
(2)“4M”理论。
通常把产生人为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背景因素的分类如下:
a、人(MAN)。人是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若人际关系良好,则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协同步骤、密切配合,故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b、机械(MACHINE)。机械是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形状和配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是否有安全装置等。
c、环境(MEDIA)。环境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以及作业方法和作业顺序等软件系统,还应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d、管理(MANAGEMENT)。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
对于安全生产工作而言,事故往往发生在人(MAN)、机械(MACHINE)、环境(MEDIA)、管理(MANAGEMENT)这四个方面的最薄弱环节。因此,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就必须对企业进行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以找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最薄弱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这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
(3)“水桶”理论:

是由经济学中“水桶”理论引申而来。所谓“水桶”理论,是指决定一个水桶的盛水量,不是最长的那块板子,而是最短的板子。就企业管理而言,管理团队各方面工作或者团队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素质,就像做水桶的板子,最短的板子决定了整个团队的“盛水量”。在管理上意味着,首先要发现和不断更换最低的那块桶板,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水平。
最近,在企业界又流行一种“水桶底”理论,就是说,如果整个管理团队是水桶板,那么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就是这个水桶的桶底,一块板子短一点,虽然盛水量少一点,但毕竟还能够盛水;如果“水桶底”腐烂了或短了一块,那么水桶里有多少水都会漏掉,一滴水也盛不住。
4)、实践经验:
根据管理学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由三个方面决定,即他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意识。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人的行为习惯。用图简单的描述如下:



从上面的几个理论可以看出,在事故预防工作中,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无伤害和轻微伤害事件的发生,对存在的隐患疑问追根求源,分析存在的原因,查清责任,做到“四不放过”。而不是在发生了事故之后才去追究其疑问存在的原因。
为此,我们必须对存在的不安全疑问要当作事故来抓,认真分析、追究其发生原因,及早采取改进措施和对策予以消除,才能真正做到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从2004年1月份起,我们正在按照这个思路去做。
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各专业主管部门开展专业安全检查出的疑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存在疑问的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负责。
三、安全检查的方法
遵循下面的思路,将有助于改进检查的方法:
1、制定检查计划方案
在任何检查开始之前,要对下列重要疑问作出规定。这些规定,对于检查的质量及检查能否达到其目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些疑问是:
① 哪些事项需要检查?
② 表中所列项目的哪些方面需要检查?
③ 什么样的状态需要检查?
④ 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检查?
⑤ 由谁来进行检查?
2、使用“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
2004年已作了安排,将按队种编制安全检查表和检查标准,使任何一个人拿到检查标准后就知道如何检查、检查什么。同时,我们还要成立安全专家队伍,配备相应的工具,利用专家型人员检查,发现深层的安全技术疑问,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果。
① 安全检查表的优点
A. 能够事先编制,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有经验的人员来编写,做到系统化、完整化,防止遗漏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
B. 可以根据规定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检查遵守的情况,提出准确的评价。
C. 检查表的应用方式是有问有答,给人的印象深刻,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检查表内还可注明改进措施的要求,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查改进情况。
D. 简明易懂,容易掌握。
② 安全检查表编制
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回答“是”或“否”。“是”表示符合要求,“否”表示存在疑问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所以,在每个提问后面也可设改进措施栏。每个检查表均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以便分清责任。
③ 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主要依据
A. 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国家及有关部门发布了各类安全标准及类似的文件,这些是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一个主要依据。
B. 国内外典型事故案例。搜集国内外同行的典型事故案例,从中总结出不安全因素和经验教训,作为安全检查的内容。
C. 隐患识别和风险评价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3、检查人员的要求
① 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包括:技术标准、法规、有关设备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及规则。
② 制定并使用检查表
检查表用来确定要点并记录结果,但必须与检查的内容一致。
③ 会记笔记
通过现场做记录和笔记,便于检查后整理到检查表中,并给出书面正式报告。
④ 善于查阅和应用存档报告
在开始一个新的检查之前,最好能够阅读一下过去所发现的疑问。这种做法将有助于检查那些过去的检查评述是否已按要求采取了行动。
⑤ 善于思索和提问
在检查中,不仅要看,而且要问。如问岗位工人“出现了情况怎么办?”之类的疑问,以及了解存在的疑问、意见和建议。
⑥ 善于发现和跟踪
在发现有隐患、违章及安全疑问时,要追查而不能只是记录在表上。
⑦ 随时纠正危险
在检查中凡是碰到危险的情况并构成了对人员及财产的严重风险时,应随时纠正而不要等到有书面报告后处理。
⑧ 随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在检查过程中,对于不安全的行为随时记录在案并进行纠正。如不使用安全装置、不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及在禁烟区吸烟等。
⑨ 尽量做定量测试
在适当的地点,应对作业场所的状态做定量测试。这些测试结果,可以作为今后检查时进行比较的一个基础。没有定量的结果就难于管理。
⑩ 检查风险评估
在检查过程中,对风险评估的核查应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安全检查重点内容
1、检查人的不安全行为
① 安全用工。包括用工合同、持证上岗和定编定责等。
② 岗位职责履行情况。
2、检查物的不安全状态
① 现场安全标准化,是否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② 安全装置、安全附件是否齐全完好,重点要害部位安全运行情况;
③ 危害识别、隐患治理落实情况。
3、检查生产作业过程
① 操作规程、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情况;
② 劳动纪律执行情况;
③ 生产运行情况。
4、管理方面
① 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是否健全;
②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执行情况;
③ 事故及疑问“四不放过”处理情况。
5、技术方面
① 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标准是否合理;
② 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是否齐全、符合实际。
以上5个方面的检查,有两项属于管理检查,需要有责任心的人员进行;三项属于技术性检查,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进行。虽然有些人没有专业技术知识,但可以借助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帮助进行深层次的安全技术性检查。现有的综合安全检查是以管理检查为主,兼顾安全技术检查;平时的安全检查,是以专业安全检查为主。真正的安全技术检查,体现在安全技术评价、评审。

企业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技术探讨
前言
什么是“安全”? 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平安,没有危险或不受威胁的。就是说干所有事都平平安安,没有任何威胁就是安全。
如何抓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消除和减少企业安全事故?这是企业安全管理者普遍关注的疑问,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
为什么有些企业安全工作抓得比较好、有些抓得比较差?为什么有些企业虽然领导高度重视安全并投入大量精力仍然效果不佳?这说明,要抓好安全工作,仅仅靠工作热情和思想重视还不够,还需要掌握安全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成效。领导重视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前提,科学的方法是抓好安全工作的保障。
从安全管理技术的理论上讲,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和预防。只有建立一套遵循“PDCA”循环理论的科学完整的安全管理闭环系统,并严格遵照执行,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危害识别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是制定防范措施和预防事故的前提,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基础,有效的安全检查技术是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保障。因为只有认识了事故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才能制定出有效防范措施。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就是人们经过长期经验教训而总结出的全面系统的事故预防措施,而有效的监督检查则是保证安全措施严格执行的关键。在科学的安全管理闭环系统中,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安全检查是这套系统的三大核心。







安全管理和预防事故闭环系统图
第一章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第一节 什么是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基础知识介绍)
风险评估(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较早盛行于欧美各国,在日本为了顺应人们的心理称为安全评价。在我国多年来习惯称之为安全评价。不管是安全评价还是风险评价,其实质是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或工业生产中潜在危险进行预先的识别、分析和评价,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一、危害(危险)因素与危害辨识的基本概念
l、伤亡事改
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2、职业病
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3、危险、危害因素
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4、危害辨识
识别危害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一)按直接原因分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防护缺陷(防护不当);电危害(漏电);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X射线);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作业环境不良(缺氧);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标志缺陷(无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煤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里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作用;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因素。
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1、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
三、风险评价(危险评价、安全评价)
(一)基本概念
风险评价作为预测、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将传统管理方法的凭经验进行管理,转变为预先辨识系统的危险性,事先预测、预防的“事前过程”,它是HSE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预防事故的具体体现。
对于风险评价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不同的文件、文章有不同的定义。
1、HSE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定义;评价危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关于印发(安全评价通则)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3]37号)中将安全评价定义为: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有的专家、学者作如下定义:
对系统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以保障安全为目的,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系统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或工业生产中潜在危险进行预先识别、分析和评价,为制定基本防灾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风险评价的分类
安全评价(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可在系统的生命周期即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报废或企业经营活动的任一阶段进行,内容相当丰富,随着评价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也不相同。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安全评价的分类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印发(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2]45号)和《关于印发{安全评价通则)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3]37号)中,将安全评价分为安全预评价、专项安全评价。并将各类安全评价做了如下的定义:
(1)安全预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2)安全验收评价
在建设项目竣工、试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针对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4)专项安全评价
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2、人们习惯常用的分类
安全评价的分类方法很多,除上述分类方法外,下面还有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1)按评价对象系统的阶段可分为;事先评价、中间评价、事后评价和跟踪评价;
(2)按评价性质可分为;系统固有危险性评价、系统安全状况评价和系统现实危险性评价;
(3)评价的内容可分为;设计评价、安全管理评价、生产设备安全可靠性评价、行为安全性评价、作业环境评价和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性评价;
(4)评价对象可分为;劳动安全评价和劳动卫生评价;
(5)评价方法的特征可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
3、从企业HSE管理角度,安全评价(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可分为:
(1)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预先评价。
主要目的是在新项目建设之前,预先辨识、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并针对主要危险提出预防或减少危险的措施,制定改进方案,使系统危险性在项目设计阶段就得以消除或控制。
(2)役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安全评价。
根据系统运行记录和同类系统发生事故的情况以及系统管理、操作和维护状况,对照现行法规和技术标准,确定系统危险性大小,以便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退役系统或有害废弃物的安全评价。
退役系统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分析系统报废后带来的危险性和遗留疑问对环境、生态、居民等的影响,提出妥善的安全对策。
(4)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
化学物质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对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如火灾爆炸危险性、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险性以及腐蚀危险性进行评价。
(5)系统安全管理绩效评价
这种评价主要是依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从系统或企业的安全组织管理,安全规章制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作业环境管理等方面来评价系统或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
(三)风险评价的特点
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其主要内容和实质不外乎以下4个方面;危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价(危险定量化及与基准值比较)、危险的控制。危险的识别是分析所研究对象存在的各种危险;危险的定量则是研究确定这些危险发生的频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一般将定量化的危险称之为风险;与基准值比较是将这些风险与预定的风险值相比较,判断是否可以接受;最后即是根据风险能否接受而提出的降低、排除、转移风险的对策。
风险评价的系统、预测和定量的特点从一开始就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它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对传统安全管理体制的冲击,促进了现代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它对现有安全技术的成效作出评判并提示新的管理对策,促进了安全技术的发展。
与传统的安全分析和安全管理相比,风险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l、确立了系统安全的观点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日趋复杂和连续化生产的实现,系统往往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研究每一个子系统,另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接点”往往会被忽略而引发事故,因而“接点”的危险性不容忽视。风险评价是以整个系统安全为目标的,因此不能孤立地对子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而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才能寻求到最佳的、有效的防灾途径。
2、开发了事故预测技术
传统的安全管理颇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即从已经发生的事故中吸取教训,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事故的代价太大,必须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风险评价的目的是预先发现、识别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便于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控制这些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3、对安全作定量描述
风险评价对风险和危害、安全生产善状况作定量化分析,把安全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数量指标,从而为安全管理、事故预测和选择最优化方案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章 事故规律分析与预防
危害识别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是制定防范措施和预防事故的基础。提高对事故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搞好企业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找出了企业的隐患源、风险和存在的管理疑问,就能较好的指导制定出切中要害、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较好的预防和消除事故的目标。
一、基本术语
1、事故
事故是指一项主观上不愿意出现,导致人员伤亡、职业病、设备损坏、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等的不期望事件。
2、危害
危害是指某种事物所具有的造成伤害的固有的性质或能力,它本身或者与其它因数在一起,成为可能造成事故的根源或潜在可能。
3、风险
风险是指某种事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结果的严重性。是失效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和形成失效的概率两者的乘积。
风险度R =风险的可能性 L ×风险的严重性 S,分类见下表。
可能性L
风险度R

严重性S 可能性很小 可能性较低 有可能发生 很可能发生 时有发生
1 2 3 4 5
轻微事故 1 1 2 3 4 5
一般事故 2 2 4 6 8 10
较大事故 3 3 6 9 12 15
重大事故 4 4 8 12 16 20
特大事故 5 5 10 15 20 25
R 判定准则:
风险度 轻微的风险 可容许的风险 中等的风险 重大的风险 不可容许的风险
R 1—3 4—8 9—12 15—16 20—25
L判定准则:
L 风险的可能性
1 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同行业曾有发生
2 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但曾在其他单位发生过
3 有可能发生,本单位发生过
4 很可能发生,本岗位发生过
5 发生的机率很高,本岗位时有发生
S判定准则:
S 人员伤害情况 职业健康影响 环境影响 直接经济损失 企业形象受损情况
1 可能造成1—2人轻伤的轻微事故 仅限本岗位人员受到轻微健康影响 临时、很少排放无毒污染物,仅限少数员工受到轻微影响 ≤0.5万元 基本不受影响
2 可能造成3—4人轻伤的一般事故 少数岗位人员受到一定健康影响 临时、偶尔排放有毒污染物,厂区内员工多数受到一定影响 0.5万元<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受到内部个别员工投拆
3 可能造成5—10人轻伤或1—2人重伤的较大事故 少数员工造成轻微职业中毒 临时、偶尔排放中等污染物,临近居民受到轻微影响 5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受到多数员工投拆,本单位形象受到影响
4 可能造成11人以上轻伤或3—9人重伤或1—2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多数职工轻微职业中毒或岗位职工职业病 持续排放大量无毒污染物,临近居民受到影响 1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受到外部人中投拆,给油田造成一定社会影响
5 可能造成10人及以上重伤或3人及以上死亡的特大事故 可能造成员工严重职业中毒或职业病发生 持续排放大量有毒污染物,受到比较严重污染 >100万元 受到多数外部人员投拆和地方政府干预,给油田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危害”和“风险”的区别:“危害”是指对伤害的潜在能力的描述,“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下形成危害的概率。
二、事故规律分析
有关事故的致因理论,国内外有许多的理论。如事故系统论、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等。事故系统论认为事故是由“人、机、环、管”四个要素即“4M”要素构成。也就是人的不安全、机的不安全、环境不良、管理欠缺四个要素构成。
一般来说,引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三是作业过程失控;四**理缺陷;五是技术缺陷;六是社会环境。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作业过程失控是三个直接原因,管理缺陷、技术缺陷和社会环境污染是三个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9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安全意识差,二是安全技能差。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有九种形式。
① 管理者违规用工——管理者的不安全行为
管理者违规用工的行为有以下情况:
一是使用不符合规定条件者,如使用童工、病人及未办理规定用工手续者,原因主要是降低成本等。如2003年安全用工检查,油田29个二级单位持证上岗率仅为84.1%,其中:精蜡厂新上岗40名特种作业人员,只有30人取得了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二是安排超时、超负荷疲劳用工,如安排驾驶员不休息连夜疲劳开车执行任务。
三**理者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
② 操作者不具备上岗技能和资质
一是不具备上岗资质,无证上岗或有证不实。如花钱就能买到汽车驾驶证;宝浪项目经理部“1.15”事故,死者为炊事员转岗,未培训。
二是不具备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③ 违反操作规程,危害自己
A. 未较好的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如1999年8月,南机厂李定敏因未戴安全帽,被行车吊钩砸伤头部死亡。
B. 未按操作规程操作设备。
如2003年3月,测井三利公司李涛在压入卷材头的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采取边压入、边打开开关,被打卷机将其左臂卷入受伤。
C. 未经允许开展工作,如未经允许开动、关停、移动设备。
D. 未对第三者告知有危害他人的危险。如维修电路时,应防止第三者合闸送电危害维修工。
④ 违反操作规程,危害他人
A. 未对第三者告知危险,给出“禁止进入、禁止使用”等提示标识牌。如起爆作业不通知和疏散作业区内人员,在公路上修路、挖沟没有设立禁止、警示标识等。
1997年8月,精蜡厂安排油田机械厂职工到已停用的一配电室安装玻璃,但在未通知施工人员离开的情况下再次送电,造成一人烧伤。
B. 离开工作岗位,使设备处于危险状态。如驾驶员离开驾驶室时不关闭发动机、拉紧手刹车等。
⑤ 使用有缺陷的设备
A. 安全装置、附件不齐全。如安全阀失灵、护罩不全等。
B. 设备带病运行。如汽车刹车不灵等。
⑥ 未正确操作设备
A. 使用方法不正确。如将扳手当榔头使用。
B. 使用用途不正确,如将不防爆的电机用在易燃易爆场所。
C. 使用技术参数不正确,如使用额定负荷5吨的吊钩吊6吨货物等。
⑦ 组织管理差、协作配合乱
A. 协作配合混乱;乱指挥、盲目干;
B. 协作配合失误;瞎指挥、错误干,帮倒忙。
⑧ 思想麻痹大意
A. 低、老、坏作风和习惯。如经常发现的闸刀盒无防护盖、保险丝用铜丝替代、白棕绳当保险带等。
B. 安全意识淡薄。如司乘人员不系安全带,强超抢会等。
⑨、违反管理规定和劳动纪律
A. 进入未授权的区域。如未经许可,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未办理作业票,就进入罐内作业。
B. 开展未授权的工作,如未经允许对运动的设备进行服务及保养。
C. 酒后上岗;
D. 禁烟区吸烟;
E. 开不安全的玩笑或恶作剧。
2、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有7个方面)
① 高危物品防护不良。如雷管、**、易燃易爆化学品等,这些高危物品存放保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
② 装置设计缺陷
装置设计的先天不足、系统不匹配、超负荷;设计的人—机界面不合理,设计的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等。
③ 装置安全设施缺陷
安全设施、附件不齐,如安全阀、报警装置、无护罩、栏杆欠缺不良等。
④ 质量缺陷
A.原材料质量差,以次充好,埋下隐患;
B.制造质量差,如焊接不牢;
C.检验、验收把关不严,不合格产品进入。
⑤ 设备缺陷,带病运行
设备性能不良,如润滑不良、过热、异常响声等。
⑥ 装置老化,超负荷运行
如装置老化、过期、报废再用等。
⑦ 作业场所安全状态不良
A. 作业场所为安全风险大的场所,如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等。
B.照明通风不良;
C.场所狭窄、杂乱,布局不合理;
D.安全通道被侵占或堵塞;
D.安全标志缺陷。
⑧ 作业环境安全状况不良
A. 恶劣的气候,如高温、雨雪、大雾、暴风、冰雹等露天作业;
B.粉尘、辐射、噪声、振动超标,造成精神疲劳、精力分散;
C.废气、废水、废渣超标,造成健康损害。
3、作业过程失控(主要有3个方面)
生产作业过程是指人和设备结合为某种目的而工作的过程。如车工操作机床生产零件、驾驶员驾驶车辆拉运货物等。生产作业过程失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人们不期望的无序、紊乱和失控状态。生产作业过程失控往往引发、导致发生事故。
① 人的原因造成的作业失控。如人的智力、精力等原因造成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如起钻过程中数错单根没有及时刹车,导致碰天车事故。
② 物的因素造成的作业失控。如汽车倒车时看不见车后情况,车后是盲区,易造成倒车事故;起吊作业时因检查无法发现的原因造成吊钩断裂酿成事故;冰雪路面行车时刹车和方向失控造成事故等。
③ 技术原因造成的作业失控。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达不到而存在的技术缺陷引发的作业过程失控。
A.执行了有缺陷的工艺,如采用落后、淘汰的工艺作业。
B.执行了有缺陷的施工方案。
C.执行了有缺陷的操作规程。
4、管理缺陷,主要包括:
① 领导对安全工作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领导对安全生产不重视、不支持,企业的安全工作肯定搞不好。但光有思想上的重视,而没有相应的管理技能,安全工作依然搞不好。领导重视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而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是抓好安全工作的保障。
领导不重视安全工作的原因:
A.缺乏认识。如某些领导大脑没有安全的基本概念,不知道怎么管理,不知道什么是惧怕,靠拍脑袋办事(实际上是安全上的无知);
B.认识不高。没有真正从以人为本的高度,从遵守法律、尊重**、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对待安全工作;
C.认识错误。如片面认为安全只有投入,安全投入不能带来直接效益,安全只**理行为而不是直接增效的手段;安全投入的效益滞后,不能在短期内显形,影响政绩;
领导不重视安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A.自身未尽职尽责。不学习安全法规,不研究安全疑问;下面反映的疑问不及时解决;本单位出的疑问没有从深层次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总是以安全风险不可避免为借口逃避责任。
B.资源上支持不到位。
——人的方面:如机构不健全,安全机构随意撤、减、并;安全人员随意调整,认为安全管理不是一门技术,安全工作谁都可以干,有经验就行;安全人员兼职多、不培训取证、凑合上岗等;
——财的方面:如不按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强调资金不足或成本紧张,以各种借口少投入或不投入资金治理隐患、整改不安全疑问等;
——物的方面:如不配备基本装备,安全工作缺乏必要的手段等。
C.行为上的“形式主义”严重。如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只说不干,只安排不落实,有开头无结果;检查应付了事,只有过程,不重质量,不求结果。
D.管理上的“短期行为”。生产与安全相矛盾时,重生产,轻安全;不注重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害怕安全培训耽误生产时间,能压则压,能拖则拖;
E.事故处理上的“好人主义”。事故分析不深不透,不能举一反三;事故处理不敢动硬;不愿从自身开刀。
② 组织机构、管理网络不健全
如许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0.6%的配备标准。
③ 规章制度不健全
④ 责任制不落实
⑤ 安全管理者素质差
⑥ 安全投入不足,隐患治理不力
⑦ 作业人员缺少培训和选择
⑧ 生产管理缺陷,如工业动火、临时用电、破土作业、起重作业、进入设备作业、有毒有害作业等6种特殊作业,不按规定审批和现场监护;未制订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包括:岗位人员基本要求、危害识别、作业程序与安全操作方法、异常情况判断及应急处理措施)。
5、技术缺陷,主要包括:
① 施工设计缺陷
如施工方案、措施不合理。
② 操作规程缺陷
如操作规程不合理,新设备、新工艺未制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③ 应急预案缺陷
如消防、井控、防洪防汛、抗震、化学危险品、抢险救灾应急预案未编制或编制的预案不完善,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处理不当,恶化或扩大事故。
④ 技术标准缺陷
6、社会环境
① 社会行为对安全生产造成的压力
如不经过正规培训,通过关系掏钱买驾驶证开车;在资质认证时把关不严,为不具备某种作业基本条件的队伍或人员颁发了资质证等。
② 工作单位对员工造成的精神压力
如竞争上岗、转岗分流等压力的影响。
③ 家庭对员工造成的精神压力
如家庭是否幸福、和谐、愉快等。
④ 工作环境对员工造成的精力压力。
如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
四、事故预防措施
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找到了引起事故的6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因此制定消除引起事故的6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的措施就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从管理上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制订出一套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的措施。
2、制订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如加强用工合同、持证上岗、定编定责管理,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等。
3、制订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措施。如加强危害识别、风险评价、隐患治理工作,以及加强生产现场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管理工作。
4、制订消除生产作业过程失控的措施。如加强设备安全设施、报警装置,以及纠错功能的建设,从技术上提高设备的纠错功能和防误操作能力。
5、制订消除管理缺陷的措施。如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等。
6、制订消除技术缺陷的措施。如完善各项技术标准,提高设计水平、施工方案水平和操作技术规程的水平。
7、制订改善社会环境的措施。利用各种手段改善和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作的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指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企业预防事故的一套科学完整的措施,是企业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于2002年正式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可以说,《安全生产法》就**家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总纲。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各国和各个企业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而目前国际上石油石化行业通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的、公认的、科学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HSE体系。
一、“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有10项要素,建立的核心是领导承诺,实施的核心是风险评价。10项要素构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循环,紧密相关,相互渗透。
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领导承诺包括:对法律法规、责任目标、持续改进的承诺。
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组织机构职责包括:各级安全管理网络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物力、信息、技术资源。
文件控制包括:文件分类、编写、更改、审批、发放、报废。
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风险评价包括:评价对象、范围、方案、方法、准则、报告编制。
隐患治理包括: 隐患的识别、评价、立项、审批、实施、验收。
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包括:企业员工和承包商、供应商的安全用工、安全合同、资质审查、持证上岗、培训教育、监督检查、业绩考核。
5、装置(设施)设计与建设
包括:安全装置(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
6、运行和维修
包括:生产、维修作业全过程活动的有效安全控制。
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包括:变更范围、类型、申请、审批、分析、实施、验证。
应急管理包括:应急组织、管理对象、预案、演习。
8、检查和监督
包括:检查组织、形式、标准、频次、纠正、整改、验证。
9、事故处理和预防
包括: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及事故预防。事故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考核和改进)
审核**理者代表组织对体系运行的检查;评审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体系运行进行的评定。审核与评审的区别在于,行为主体、目的、程序和方法不一样。通过审核、评审,提出改进意见,实施改进。
二、企业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
1、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主要负责人职责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① 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②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③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国家规定,企业必须按上年度销售(劳务)收入总额的5‰提取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用于隐患的整改。
集团公司规定,每年按期末固定资产原值和存货帐面平均余额的4‰上交安保基金。
④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⑤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⑥ 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A. 事故的分类管理
集团公司将事故分为8类。安全处负责人身事故、爆炸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的管理;卫生处负责职业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爆发流行事故的管理;公安局负责火灾事故的管理;机动处负责设备事故管理;生产、勘探、开发、炼化、基建等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本专业(系统)生产事故的管理。
B. 事故报告的时间、内容要求
各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上报,并在24小时以内将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造成的后果、原因初步分析、已采取的措施等以《事故快报》形式报告安全处,同时报告事故专业主管部门。由油田统一对集团公司、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事故报告。
C. 事故报告的人员要求
集团公司规定,发生死亡1—2人的事故,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油田主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处长及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到集团公司汇报;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由油田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处长及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到集团公司汇报。
2、安全生产法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责任
《中华**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共7章、97条,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安全责任如下:
第5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16条: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18条: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国家规定为上年度销售或劳务收入总额的5‰)。
第19条: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20条: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第21条: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23条: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第31条: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第41条: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3、企业领导承担的主要安全生产责任
企业行政一把手: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对HSE人、财、物的保障及有效实施负领导责任。
党委**: 对HSE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负监督责任,对领导干部HSE持证上岗负领导责任。
主管生产(安全)的领导(HSE管理者代表): 对企业HSE体系的有效运行负领导责任。
主管人力资源的领导:对企业从业人员(含外雇人员)的安全用工(合同、保险、资质、技能、定员、工时等)符合安全法规要求负领导责任。
主管计划的领导:负责将隐患治理项目纳入计划落实整改,对因隐患治理资金不落实、隐患治理项目不按期、按规定完成并导致事故的发生,负直接领导责任。
主管财务的领导:负责安全资金的筹措,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对HSE资金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影响安全隐患的整改并导致事故的发生,负直接领导责任。
工会主席:对员工HSE权益督查维护不力引发的重大责任事故负领导责任。
其他领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HSE联系点安全用工(用工合同、持证上岗、定编定责等)、分管单位(系统、部门)重大隐患治理、重大责任事故负领导责任。
三、国家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
国家实行的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国家安全监督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名称 承担主体 工作性质 任务或方法 法规依据
监察 安监部门 强制性行政执法 审查批准、现场监察和行政处罚 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规
监督 社会、公众、工会组织等相关方 公众权力与义务 经常性的社会舆论媒体宣传、投诉、举报等 国家相关法规
检查 各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 发现隐患、督促整改和检查落实 团队、周期性、自上而下的巡视检查 安全生产法等法规,地方、行业规定
评价 有资质的安全评价组织 监察指导下的第三方中介技术服务(强制) 定量风险识别、安全评价与控制(合同约定) 安全评价导则等相关法规标准
评估 生产经营单位 有组织的企业自我管理 部门统一布置,企业定性自评和按要求上报 有关规定和文件
认证 认可的认证机构 第三方中介技术服务(自愿) 合同约定对法规和承诺的符合性审核 审核规范或标准
行政许可 国家、省市安全生产主管部门 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强制性行政执法) 开办企业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持证生产经营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风险抵押 生产经营单位 强制性 收取安全风险抵押金,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转作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所需资金 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提取
安全费 高危行业生产 强制性 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四、企业员工的8项安全生产权益
1、知情权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等如实告知劳动者。
2、获得教育培训的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3、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参加企业安全生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定期向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倾听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5、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权
对于违章指挥和事故隐患不排除、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作业,有权予以拒绝。
6、紧急撤离权
劳动者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7、批评、检举、控告权
劳动者有权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8、获得赔偿权
劳动者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伤害,可依据国家关于工伤保险的规定获得医疗救治及经济补偿。

第四章 企业安全检查技术

什么是安全检查?安全检查的内容、方法及原则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达到检查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企业内部的安全检查方法是,上级组织人员到基层现场去进行检查,到了基层后,先去看一看现场,然后再看一看资料,随后开列一串疑问清单给基层,最后要求基层要抓紧时间把这些疑问整改好,然后就结束了检查。长期以来,这种检查方法对促进基层的安全工作,加强基层的安全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检查后往往又回潮,同样的疑问,屡说不改,或屡改又犯。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检查出的疑问如“三违”、“低老坏”和“隐患疑问”不能根治?如何才能治标治本?如何进行安全检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检查的本质是“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前提是“谁主管、谁负责”,关键是“一级查一级、层层抓落实”,核心是查出的疑问“四不放过”。
一、安全检查的任务及类型
1、安全检查的任务
安全生产检查的任务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止事故发生,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1963年,国务院就对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通过安全检查,找出危险,指出消除或控制的方法。因此,安全检查后,有两点要求:一是指明危险的状态并进行纠正,二是改进操作和条件。
2、安全检查的类型和形式
(1) 安全检查按性质可分为6种类型
① 法定检查:由执法机构、部门遵循安全法则的要求进行的检查。如安全阀、锅炉、压力容器等的定期检验;如安全资质认证、安全持证上岗及车辆年审等。
② 外部检查:由中介机构、保险、咨询单位开展。
③ 行政检查:上级管理人员巡视。
④ 投产检查:对新的或重新调试的设备检查。
⑤ 例行检查:由主管在适当的时间内按计划开展。
⑥ 岗位巡回检查:由岗位人员在上班期间对本岗位范围的工作进行的检查。它是岗位人员按标准的程序、时间、路线、内容进行的巡回检查。
(2) 安全检查形式
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的形式有例行性检查、定期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和群众性普遍检查等4种形式。
① 例行检查
是指安全技术人员、车间和班组干部及职工对安全工作所进行的日查、周查和月查,其目的是辩别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检查加以控制和整改,以防止事故发生。
② 定期性安全检查
是企业或主管部门根据生产活动情况组织的全面安全检查,如季节性检查、季度检查、年终或全年检查等。
③ 专业性安全检查
是根据检查的内容进行的专项工作检查。如用工安全性检查、物态安全性检查、作业安全性检查、管理安全性检查、安全管理效能检查、岗位责任制检查、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等检查。
④ 群众性检查
是指发动群众普遍进行的安全检查。
二、安全检查的原则
对于企业内部开展的安全检查,怎样进行安全检查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应掌握以下的原则。
1、“一级查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
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检查,即岗位自查,基层督查和上级核查三个层次。
岗位自查:是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巡回检查及重点要害部位的重点检查。
基层督查:是基层管理者对岗位工人巡回检查及重点要害部位巡检情况的例行的监督检查。
上级核查:是上一级对下一级履行安全责任制情况的检查,是通过到基层抽查发现的疑问来检查下一级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管理疑问和技术疑问。
原则是:上一级查下一级,基层查岗位,层层抓落实。
2、“全面覆盖、各负其责、互不代替”的原则
全面覆盖是指,每一个装置、每一个要害部位等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检查覆盖完,不留死角和漏项。岗位工人是本岗位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各负其责是指,每一级的检查都有自己重点和责任,重点是一级检查一级的工作落实、疑问解决、责任追究情况,而不是上级代替下级检查发现疑问。通过到基层检查发现疑问,目的是检查发现上层管理疑问,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现场疑问看管理疑问,通过基层看上层疑问。重在检查的质量,而不在数量。
3、查出的疑问“四不放过”的原则
安全检查出的隐患疑问“四不放过”的原则是指,隐患疑问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责任岗位不落实不放过;解决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责任追究不落实不放过。
过去,我们只对事故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而对检查出的疑问只是提出整改要求,没有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这就是检查出的疑问不能彻底根治以及事故时有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们总是在说,要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下。而检查出的疑问,本身就是事故的“萌芽”。我们没有将疑问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等于我们没有消灭事故的“萌芽”,没有将“根”拨掉,没有真正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家的安全生产方针。什么是预防为主?消灭事故的“萌芽”就是预防为主,对疑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来处理就是体现预防为主。
4、安全管理方面的几个理论:
(1)海因里希(W.H.Heinrich)法则
从事故的几率来说,海因里希(W.H.Heinrich)法则认为:事故的几率是1∶29∶300(见下图)。即在发生的330起同种危害事件中,其中将会有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300起没有造成伤害。换句话说,就是在330起事故隐患和危害事件中,其中会有一起严重伤害事故,29起轻微伤害事故,300起侥幸逃过,而这300起危害事件中,也同样存在造成严重伤害事故的风险。
1 严重伤害次数
29 轻微伤害次数
300 无伤害的事件数
事故几率图
该法则提醒我们,事故(事件)发生后带来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稍多,而造成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在无伤害或轻微伤害的背后,隐藏着与造成事故相同的数百次原因因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好坏的疑问)。关于这个“300起无伤害事件”通常我们也称之为隐患。以前我们根本没当一回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它已向我们发出了危险的信号,只是你的机遇较好,幸免没有发生严重伤害事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故与隐患只有一步之遥!
(2)“4M”理论。
通常把产生人为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背景因素的分类如下:
a、人(MAN)。人是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若人际关系良好,则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协同步骤、密切配合,故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b、机械(MACHINE)。机械是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形状和配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是否有安全装置等。
c、环境(MEDIA)。环境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以及作业方法和作业顺序等软件系统,还应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d、管理(MANAGEMENT)。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
对于安全生产工作而言,事故往往发生在人(MAN)、机械(MACHINE)、环境(MEDIA)、管理(MANAGEMENT)这四个方面的最薄弱环节。因此,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就必须对企业进行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以找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最薄弱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这是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
(3)“水桶”理论:
是由经济学中“水桶”理论引申而来。所谓“水桶”理论,是指决定一个水桶的盛水量,不是最长的那块板子,而是最短的板子。就企业管理而言,管理团队各方面工作或者团队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素质,就像做水桶的板子,最短的板子决定了整个团队的“盛水量”。在管理上意味着,首先要发现和不断更换最低的那块桶板,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水平。
最近,在企业界又流行一种“水桶底”理论,就是说,如果整个管理团队是水桶板,那么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就是这个水桶的桶底,一块板子短一点,虽然盛水量少一点,但毕竟还能够盛水;如果“水桶底”腐烂了或短了一块,那么水桶里有多少水都会漏掉,一滴水也盛不住。
4)、实践经验:
根据管理学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由三个方面决定,即他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意识。正是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人的行为习惯。用图简单的描述如下:



从上面的几个理论可以看出,在事故预防工作中,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无伤害和轻微伤害事件的发生,对存在的隐患疑问追根求源,分析存在的原因,查清责任,做到“四不放过”。而不是在发生了事故之后才去追究其疑问存在的原因。
为此,我们必须对存在的不安全疑问要当作事故来抓,认真分析、追究其发生原因,及早采取改进措施和对策予以消除,才能真正做到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从2004年1月份起,我们正在按照这个思路去做。
4、“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各专业主管部门开展专业安全检查出的疑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存在疑问的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负责。
三、安全检查的方法
遵循下面的思路,将有助于改进检查的方法:
1、制定检查计划方案
在任何检查开始之前,要对下列重要疑问作出规定。这些规定,对于检查的质量及检查能否达到其目的,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些疑问是:
① 哪些事项需要检查?
② 表中所列项目的哪些方面需要检查?
③ 什么样的状态需要检查?
④ 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检查?
⑤ 由谁来进行检查?
2、使用“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
2004年已作了安排,将按队种编制安全检查表和检查标准,使任何一个人拿到检查标准后就知道如何检查、检查什么。同时,我们还要成立安全专家队伍,配备相应的工具,利用专家型人员检查,发现深层的安全技术疑问,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效果。
① 安全检查表的优点
A. 能够事先编制,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有经验的人员来编写,做到系统化、完整化,防止遗漏导致危险的关键因素。
B. 可以根据规定的标准、规范和法规,检查遵守的情况,提出准确的评价。
C. 检查表的应用方式是有问有答,给人的印象深刻,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检查表内还可注明改进措施的要求,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检查改进情况。
D. 简明易懂,容易掌握。
② 安全检查表编制
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回答“是”或“否”。“是”表示符合要求,“否”表示存在疑问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所以,在每个提问后面也可设改进措施栏。每个检查表均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以便分清责任。
③ 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主要依据
A. 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国家及有关部门发布了各类安全标准及类似的文件,这些是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一个主要依据。
B. 国内外典型事故案例。搜集国内外同行的典型事故案例,从中总结出不安全因素和经验教训,作为安全检查的内容。
C. 隐患识别和风险评价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3、检查人员的要求
① 必要的知识和经验
包括:技术标准、法规、有关设备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及规则。
② 制定并使用检查表
检查表用来确定要点并记录结果,但必须与检查的内容一致。
③ 会记笔记
通过现场做记录和笔记,便于检查后整理到检查表中,并给出书面正式报告。
④ 善于查阅和应用存档报告
在开始一个新的检查之前,最好能够阅读一下过去所发现的疑问。这种做法将有助于检查那些过去的检查评述是否已按要求采取了行动。
⑤ 善于思索和提问
在检查中,不仅要看,而且要问。如问岗位工人“出现了情况怎么办?”之类的疑问,以及了解存在的疑问、意见和建议。
⑥ 善于发现和跟踪
在发现有隐患、违章及安全疑问时,要追查而不能只是记录在表上。
⑦ 随时纠正危险
在检查中凡是碰到危险的情况并构成了对人员及财产的严重风险时,应随时纠正而不要等到有书面报告后处理。
⑧ 随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在检查过程中,对于不安全的行为随时记录在案并进行纠正。如不使用安全装置、不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及在禁烟区吸烟等。
⑨ 尽量做定量测试
在适当的地点,应对作业场所的状态做定量测试。这些测试结果,可以作为今后检查时进行比较的一个基础。没有定量的结果就难于管理。
⑩ 检查风险评估
在检查过程中,对风险评估的核查应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安全检查重点内容
1、检查人的不安全行为
① 安全用工。包括用工合同、持证上岗和定编定责等。
② 岗位职责履行情况。
2、检查物的不安全状态
① 现场安全标准化,是否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② 安全装置、安全附件是否齐全完好,重点要害部位安全运行情况;
③ 危害识别、隐患治理落实情况。
3、检查生产作业过程
① 操作规程、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情况;
② 劳动纪律执行情况;
③ 生产运行情况。
4、管理方面
① 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是否健全;
②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执行情况;
③ 事故及疑问“四不放过”处理情况。
5、技术方面
① 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标准是否合理;
② 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是否齐全、符合实际。
以上5个方面的检查,有两项属于管理检查,需要有责任心的人员进行;三项属于技术性检查,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进行。虽然有些人没有专业技术知识,但可以借助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帮助进行深层次的安全技术性检查。现有的综合安全检查是以管理检查为主,兼顾安全技术检查;平时的安全检查,是以专业安全检查为主。真正的安全技术检查,体现在安全技术评价、评审。
[分享] 企业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技术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控制
安全标准化十二大要素相关材料目录
注册安全工程《安全管理》考点知识归纳,掌握这些今年安全妥妥过
4、危险源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工作履职考核清单及行动计划表(14页)
2014年注册安全案例考试内容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