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后果来教育孩子,比家长说教和督促更管用,可惜很多父母做错了

最近,我们的小区的家长群里,一个让全世界父母都纠结的问题,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孩子上学忘记了带作业或者课本,送还是不送?

群里的家长看到这个话题,仿佛炸开了窝,纷纷开始吐槽:

“我们家孩子一周能忘带作业2、3次,恨不得把作业本贴他脸上,他才不会忘记!”

“我们家丢三落四的,作业、画笔、手工工具……什么的都能忘带,爷爷奶奶每周都要跑几次学校送东西。”

“这算什么?我家孩子有一次连书包都没带……”

“小孩记性怎么这么差,我们不仅经常忘带东西,出去玩还经常丢东西,也是醉了~”

这些问题,是不是你也遇到过,也让你很纠结呢?熊孩子们总是没记性,一遍遍叮嘱、一遍遍提醒,依旧丢三落四!

而这些吐槽的家长针对孩子忘带作业这件事,也持两种不同观点:

1、支持送作业:

不送作业的话孩子就有可能被罚站、被批评,影响一天心情,不能正常上课学习,这不就恶性循环了吗?不如把作业赶紧送去,等放学回家后再好好地批评教育。

2、支持不送作业的:

要是总是忘带作业,就不应该送,让他吃几次亏,被老师骂几次,他就记住了,以后自己就会记得提前准备好自己上学所需要的东西。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送,帮孩子先解决眼前困难,回头再教育?还是狠心不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惩罚教育”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

可能有很多家长会选择给孩子把作业送过去,但放学后,会对孩子进行训斥和说教,甚至会因为这件事,对他进行惩罚:晚上不允许玩游戏、禁止吃零食一周……

这种做法,就是明显的“惩罚教育”。在斯金纳等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中,惩罚(Punishment)是指对个体的行为,施予痛苦或者剥夺利益,以使其不再从事该行为的办法。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到这样的口头禅:“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那么我就怎么怎么样。

如果你不自己吃饭,就不允许用iPad玩游戏;

如果你考试不在前三名,就不带你去迪士尼乐园;

如果你现在不做作业,就取消你今晚的饭后零食;

如果你再顶嘴、再强词夺理,这个月的零花钱就全部没收!

……

这些话估计很多父母都非常熟悉,并经常运用在教育孩子的点滴细节中。

这些惩罚式的教育简单、粗暴,看似很管用,往往一次两次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种通过伤害孩子感情或者身体为代价的做法,容易引起孩子更极端的情绪:反抗、憎恨、疏离甚至报复。

他们可能表面上遵照我们的要求做了,但内心是抵制的,不仅抵制我们的命令,更会抵制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他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心里可能会这么想:

父母是我们的老板,我要想办法,要怎么做才能不激怒他们;

他们太讨厌了,下次我要学聪明点,一定不能被他们发现;

哼!他们这么对我,我也不会让他们好受,明天我就装病或者不好好吃饭。

……

一次次的惩罚教育,可能就会让孩子产生这些逆反的心理,甚至给孩子造成了情绪的阴影和学习的障碍,并且阻隔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如果不能惩罚孩子,那怎么才能让他们按我说的做?

让“后果”来教育孩子,比家长说教和督促更管用

没有人喜欢自己被催促、安排和控制,我们大人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如果孩子没带作业,给孩子送过去,就是担心孩子会受到批评,这是家长保护孩子的本能。

但是一次两次的送作业,不仅孩子意识不到要学会自己带作业的这种“成长”,你能保证你永远都不因为此事发火吗?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妨“让后果来教育孩子”,只有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所引发的后果时,才能懂得道理。

当我们往一个杯子里倒了太多的水,水会溢出来,这教会我们,下一次不要倒太多水。

如果我们碰触烧热的炉子,结果烫伤了手,这教会我们,加热的炉子一定要注意。

当我们因为不专心开车,结果造成了交通事故,这教会我们要小心驾驶。

……

无论别人多么频繁地给我们指出这些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孩子没有学会自律的唯一原因是因果关系没有达到足够有效的配对,而这通常是父母的干扰引起的。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11岁的宁宁每天起床后总是磨磨蹭蹭,经常错过校车。妈妈怕孩子迟到挨批评,就开车送她上学。但越是这样,宁宁就越磨蹭,到后来几乎每天都需要妈妈送她上学。

直到一天,妈妈终于明白自己可能就是宁宁上学磨蹭这个坏习惯的帮凶。于是一天早上,她决定不再帮助她赶校车或者送她去学校。

当宁宁意识到自己又要迟到的时候,慌慌张张地求助妈妈,妈妈却让她冷静下来,告诉她今天车送去检修了,没办法送她,只能让她自己想解决办法,并让她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赶上校车。

几分钟后,宁宁实事求是地说:“今天肯定是迟到了,只能让妈妈去老师办公室开一张迟到证明。”当天,妈妈陪宁宁坐着公交车来到了学校,拿到了迟到证明。

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错过校车。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犯了错,或者行为失常的时候,我们家长总觉得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来帮孩子记住教训。比如帮孩子解围、惩罚他们、对他们进行无休止的说教。

相比之下,将孩子暴露在自然后果之中,则要求我们退后一步,让生活成为孩子的老师。只要这些“后果”在安全范围内(没有生命危险、道德危害),都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的,然后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对其提供鼓励和指导。

因为, “惩罚教育”和“后果教育”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而学会自保。而后者则会让孩子学会自律,进而成长。

所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个话题,我建议家长:

不送!不带作业的后果自然会让他长记性。最无效的做法是,送了还要回家责骂他,这样他除了多一份对你的抵抗外,并不会过多反思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后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惩罚”孩子用这10个方法,简单!粗暴!有效!
教育孩子未必要惩罚
孩子写作业的那些事
让孩子尝尝“自作自受”的后果
惩罚孩子用这八种方法,您的孩子以后绝对是个有教养的人
父母惩罚孩子的八大学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