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残酷的实验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胆子小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景:

其他小朋友都在热热闹闹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着你的大腿不放,越劝越往后躲;

一见到陌生人就不敢出声,回答别人的话,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

从来不敢一个人睡觉,一定要开着灯,还要妈妈抱着才能安心睡着……

为什么我家孩子如此胆小,怕这个怕那个,到底有什么可怕的?

其实,孩子的胆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时候胆小都来源于生活,孩子的胆小,多半是被父母养出来的!

孩子胆小,来源于恐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包含本能的恐惧和与知觉、经验相关联的恐惧。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恐惧对象——

是什么呢?

1-6个月的宝宝害怕突然发出的或者分贝巨大的声响,有时候大人在安静的环境中突然说话都会吓得宝宝'激灵'一下。6-9个月的宝宝除了上述对声音的恐惧,开始对陌生人产生恐惧感,也就是俗称的'认生'。1-2岁的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在母亲离开时哭闹不止。很多职场妈妈深受这种分离反应的影响。2岁以后,孩子对具体刺激产生的恐惧感大大减弱,而对个人想象出来的东西的恐惧感大大增强,比如黑暗、坏人、死亡等等。

这些恐惧大多会在孩子正常的发育过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时引导,不会留下终身的负面影响。

胆小不是天生的

说到孩子恐惧感的形成,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学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

1920年,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开始使用幼儿研究恐惧感的形成。

华生找来了他的实验对象,一个名叫小艾尔伯特的孩子,并支付给他母亲每天1美元的报酬。

刚开始,华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动物,小艾尔伯特非常喜欢,不停触摸它们,并没有感到恐惧。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在两个月后,华生开始了正式的实验。华生把小白鼠递到小艾伯特的面前,当小艾伯特要接触小白鼠时华生就在他背后敲打铁棒,铁棒发出刺耳的响声,吓了阿尔伯特一跳,他放弃了触碰小白鼠,并大声哭起来。

这样重复几次后,就算华生不敲打铁棒,小艾伯特看见小白鼠也会害怕的转身爬走。

这也就意味着,阿尔伯特已经把小白鼠和巨响联系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小白鼠就代表着巨响,因为对巨响感到恐惧,也就对小白鼠产生了恐惧。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后来华生又发现,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惧开始泛化,甚至对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都会感到害怕。

这个恐怖的实验,持续了整整3个月。

最终,华生得出结论:

情绪,包括恐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人类就像机器,环境怎么塑造、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华生的这个研究性实验对小阿尔伯特造成了伤害,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实验和研究是以伤害小朋友身体和心理为代价,因此该实验也被列为世界上最残忍的实验之一。

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了育儿经—哭声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闹,不要立即安抚,等他哭1-2分钟后,再给予安慰。这种方法的确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会变得很乖,美国的妈妈们省心又省力。这样的方法,在美国妈妈中间迅速传播。

然而,那些孩子长大后,哭声免疫法的弊端终于暴露无遗,这些缺乏情感关照的孩子,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马伊琍就曾发表长文,讲到哭声免疫法对她大女儿的伤害。

“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

而我就固执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

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后听我妈的劝,把她的床紧挨我的大床,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其实生活中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而哭泣的情况不少见,面对孩子的恐惧,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大惊小怪,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殊不知,对于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的孩子来说,这些恐惧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多么难以磨灭的印象。

孩子的恐惧更多来源于家长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孩子胆小与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过度吓唬孩子

我们大人有时看孩子不听话,会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或者“你不好好洗手,医生就会给你打针了!”诸如此类的恐吓语言,让孩子不寒而栗,当他们见到警察、医生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恐惧。

2.受大人恐惧的影响

还有的是因为家长害怕,影响到了孩子。有一个妈妈很害怕狗,一看到狗就会抱起孩子赶紧跑,孩子想摸摸小狗,就告诉孩子“小狗会咬人,很可怕的!”

作为孩子最亲近和信任的人,妈妈认为危险和恐怖的事情,孩子自然而言地也将其列入黑名单。

3.对孩子过度保护

带孩子去公园,不让孩子滑滑梯,唯恐孩子摔着碰着。严禁孩子去海边,担心掉下去等等。

这些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你是否正在做呢?

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不敢尝试与实践,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

4.给孩子贴“胆小”的标签

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梅子的儿子今年4岁,上幼儿园小班,除了很少与班上的同学交流,生活中也恐惧与家人之外的大人交流。这让梅子很恼火,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梅子只得跟人说,我家孩子太“胆小”了。

在童年,父母贴的标签,往往伴随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等于给孩子下了定义,这样的定义,会给孩子极大的暗示力量,孩子在你威胁的口吻中逐渐变得胆小。所以,请不要给他下定义贴标签,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孩子胆小,需要家长的引导

大多数的胆小行为,都有办法消除,现在家长调整教养方式还来得及。

1.父母的示范作用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孩子遇到某一样未接触过的事物,心里会产生恐惧。想向前走一步,但是又不敢。

这一个时刻,正是孩子的'心理临界点',每一个父母都应该了解。因为这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克服恐惧,能否战胜困难。

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学柔道,教练叫孩子上场,孩子迟迟没有动。不论妈妈怎么鼓励,孩子就是不肯到教练身旁。他只敢待在场地旁边,看着同龄的小朋友对打。

这时,妈妈主动提出让教练教她,妈妈让孩子在旁边看着。妈妈训练了几个回合之后,孩子终于提出自己也要训练。

其实,孩子害怕的是自己在训练过程中会受伤,但是,有了妈妈的示范,孩子大概就能预知自己之后的训练情况。

父母的示范,可以减少孩子的恐惧,孩子会勇敢地向前走出一步。

2.让孩子认识害怕

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只是被大人吓唬得害怕,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随意用一些带刺激的语言吓唬孩子。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我们可以给他讲一些道理,告诉孩子他的害怕是他自己想象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

比如见了警察会害怕,告诉孩子警察不会随便抓人的。比如见了医生会害怕,告诉孩子打针是有一点疼,但只是暂时的,他的好处是会让身体好起来。

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我们不要表现得过于紧张,我们的过度关注,可能会让孩子更加恐惧。

3.给予鼓励和勇气

在一个孩子6岁之前,最好是通过最能信赖的大人的引导,去接触新的或者可怕的事物,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

这是因为5到7岁的孩子,常常会由于前额皮质缺乏整合能力,而无法表现出勇气。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孩子将恐惧作为主导,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最后提醒父母,孩子胆小子跟内向是两件事,胆小胆大是个情绪指标,内向外向也只是性格指标,如果孩子只是性格相对内向,家长要做的是接纳。对于胆小的孩子,则要了解孩子恐惧的事物以及来源,帮孩子一点点消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避免养育一个胆小的孩子?一个心理学实验给出了4条忠告
这个无比残忍的实验,拯救了千万家庭,却毁掉几代生命……
这3个著名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养育子女最残酷的真相
不满周岁的婴儿成实验对象,这个实验带给了他一切的恐惧
一个神奇的心理学实验,竟帮父母把“学习火儿”戒了!
把婴儿当成实验动物!变态心理学家:我能把人类训练成任何样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