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怀瑾先生推崇的古代商人(上)

南怀瑾先生常常告诉工商界的朋友,做生意要效仿几个人。第一个是姜太公,姜尚;他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发展渔盐之利,让齐国富起来,前后达八百年之久。第二会做生意的是管仲,他政治上很了不起,可是做生意没有本事。他的成功是为国家做生意。吕不韦是做非法生意最成功的;范蠡和子贡是真正的儒商……南怀瑾对历史上的商界人物,有其独特的判断和认识。

 

在一次对商界的演讲中,南怀瑾语重心长地对听众说,要做企业家,就要研究历史的经验。要真的研究工商界的发展,就要好好去研究管仲。他认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有,文化就谈不上。他说:“我常常感到,国家忘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忘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他把经商致富和国家文化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看成事关国家兴旺的大业。把工商业提升到这种高度来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在南怀瑾推崇的商界人物中,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国家事业为重,通商是为了兴国,如姜子牙、管仲,以及最早提倡“实业救国”的大清状元张骞。二是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能肩负历史使命的,如支持孔子事业的子贡,赞助秦修长城的巴清。三是有着非凡商业智慧,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商业才俊,如卜式、盛怀宣。

 

姜太公:通商兴国的商人祖师爷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众所周知的成语。说起姜太公,许多人自然会想起“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这件事显示了姜太公与众不同的思维。他不用诱饵,直钩垂钓,即所谓“愿者上钩”。

 

据史书记载,姜太公,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一书中这样评价姜太公:“‘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才能称呼的。”

 

在大众的历史知识里,姜太公的主要成就似乎就在于政治军事,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为什么南怀瑾称他为商人的祖师爷呢?

 

2004年9月,南怀瑾在上海兴国宾馆应邀给清华大学EMBA学员讲课时,曾这样解释:“我常常告诉工商界的朋友,做生意要效法几个人。第一个是姜太公,姜尚。周朝建立后,他的封地是齐国,就是今天山东胶东一带,那个时候是苦寒的地方。姜太公到封地去,走到半路心中很不舒服。有个人告诉他,你那么大的功劳,封你到齐国,机会难得,你不去,上面的老板不高兴啊!姜太公一听就去了。他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发展渔盐之利,打渔、晒盐,拿来贩卖,齐国就富起来了。齐国富了以后,由姜太公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前后八百年,中国最繁荣的市场,就是齐国的首都临淄(现在山东淄博)。”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一书中,也写到过姜太公在齐国“海水煮盐”的故事。有关姜太公经商的历史,其实在《封神演义》也有记载。

 

姜太公32岁时到昆仑山太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学道,虽然学道30年,却被师傅认为“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于是派他下山辅佐周文王去夺商汤的天下。姜太公下山后,寄住在商朝都城朝歌的一位老朋友——宋异人的家里。

 

在妻子马氏的安排下,姜太公编扒篱(扒草工具)到京城去卖,然而一天也没有卖出去,姜太公由此总结出了一则经验:把农村用的东西拿到城里去卖,没有确定目标市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之后,姜太公还贩卖过面粉,最后也没赚到钱,还损失了两筐面粉。宋异人没办法,便将自己在京城的的饭店让给姜子牙经营,结果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来吃饭。因为天气炎热,猪羊肉臭了,酒也酸了。宋异人还给过姜太公50两银子,让他带着助手去贩卖牲畜,结果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被官家没收了牲畜,还差点吃了官司。

 

姜太公对天文地理很熟识,于是便开了个算命的馆子,居然一连五个月都没有生意。后来终于有了转机,他一连算准了两个人的命,算命的价格一下子从20文升到了5钱,在京城开始有点名气,也过上了一段受人尊重的日子。

 

姜太公的从商之路是坎坷的,但从中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特质:面对困境,百折不挠。这或许也是南怀瑾推崇姜太公的另一个原因吧。

 

纵观姜太公一生的建树,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外,姜太公还被人们奉为武神、智神和“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姜太公去世后,后人编写了他的很多神话故事以歌颂他的高尚人格。到了明代,许仲琳编写的《封神演义》,把姜太公说成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这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也反映出姜太公在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南怀瑾称姜太公为“商人祖师爷”,又给姜太公增添了一道光环,相信三千多年前的姜太公一定会感到欣慰。

 

管仲:为国谋利的商界教父

 

“我们要真的研究工商企业的发展,要好好去研究管仲。管仲的历史故事很多,我提醒大家注意两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认为经济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不发展,人民不富有,文化就谈不上。‘仓廪实,衣食足’只是手段,好的政治可以自然达到仓廪实,衣食足。再譬如他的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所谓四维,譬如房子的四个栋梁;‘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四个柱子没有搭好,文化没有建立好,国家就很危险。礼、义、廉、耻这四个内容太大了。你们做工商业发展,管仲也是做工商业出身的。”

 

这是2007年7月,南怀瑾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师生讲课时对管仲的介绍。其实在很多场合,南怀瑾都是用这样肯定和欣赏的视角来介绍管仲的。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管仲在齐国担当宰相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

 

南怀瑾在《中国式管理》的演讲中这样评说管仲:“中国有一个大政治家,也是政治哲学家,比孔子年代稍早,同时比他更有实际从政经验的人——管仲。管仲的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管、教、养、卫’。政治上讲管理,但是光管理是不行的,还必须教育辅助。管理带着独裁性,只有对物品,才能单用管理;对人事,单说管理,也太无情了。所以要另外配合教育,乃至和员工福利有关的‘养’、‘卫’,如此才能有健全的人事结构,才能发挥团结精神,创造绩效。”这段话虽然讲的是管仲的政治才能,但也夹杂着对他在政治才能中透出的商业管理才华的肯定。

 

在历史上,“管鲍之交”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也讲到管仲做生意的事。对于这一段历史,南怀瑾是这样解读的:

 

中国第二个会做生意的是管仲。他政治上很了不起,可是做生意没有本事。他年轻时做生意,靠他的好朋友鲍叔牙。鲍叔牙出钱,大概是鲍叔牙做董事长,管仲做总经理,差不多每次都蚀本,可是后来他做了宰相就不同了。我们说到好朋友,有商界的朋友,有政治关系而变成好朋友,但是千古以来,讲朋友的关系,只有这两个人——管鲍之交。管仲年轻时跟鲍叔牙做生意,蚀本的都是鲍叔牙,而赚了钱,他却取走差不多三分之二,鲍叔牙都不见怪。最后他被俘虏,被推荐做宰相,还是靠这个朋友鲍叔牙。可是管仲临死的时候,齐桓公问他,你要走了,哪一个可以替你做宰相?齐桓公第一个提出鲍叔牙,管仲说不可以,他太爱干净,太正了,太善恶太分明了,对于坏人不能包容,绝不可以做宰相。我们年轻时觉得,那么好的朋友,你死了,怎么不能推荐他做宰相?实际上他是在保护鲍叔牙,万一做不好,会被杀头。所以说,管仲是第二个做生意最成功的,他为国家在做生意。

 

南怀瑾常说“经纶天下,济世救人”,还说人生的三大错误莫过于“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南怀瑾先生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在乱世纷纭中读书悟道,创办过纸质传媒,收容过地方武装,广交三教九流朋友。他冷眼观世,自称“买票不进场”,一生无党无派,但与政界、军界、商界、学术界都有很深的交往。在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他急流勇退,辞别台湾,远走欧美;到了桑榆晚景,他又在太湖边开讲座,会朋友,穷究经典妙义;他对《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对《古今图书集成》,对管仲都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做生意最成功的人。这不是学院式的高头讲章,而是以历尽沧桑、繁华落尽的超脱旷达,追求大智慧、大从容解读。

 

范蠡:让经商成为乐趣的商圣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只有三个人被尊称为商圣,他们分别是:范蠡、白圭和胡光墉。其中颇受南怀瑾推崇的范蠡,是传说中的中国文武四大财神之一,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因其经商才能独具一格,被后人誉为千秋商祖。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楚国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人。范蠡曾经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安军的方策。后来,范蠡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并与文种先后离楚入越,被越王允常任命为大夫。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故,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被尊为上将军。

 

在南怀瑾眼里,富可敌国的范蠡显然是一个为求大利益而抛弃小名利的圣人。他能在身居高位、家财万贯时毅然弃之,勾画另一种人生,不能不让人称绝。范蠡不追名逐利,“三聚三散”财富的经典故事为世人所传唱。

 

范蠡真的是不求利吗?其实不然,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写了一封信给越国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另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文种不听范蠡的忠告,后遭越王勾践猜忌,伏剑自尽。同为越国重臣,一功成身退而生,一身在高位而死。这让我们看出了范蠡的大智慧,即知道如何保全自己,这不也是一种利吗?生命,难道不是人生的大利?

 

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偏爱黄老道家思想的司马迁,推崇的经济专家,第一位是姜太公,第二位是范蠡,第三位是子贡。这三人也恰恰是南怀瑾所推崇的。

 

据有关文献介绍,范蠡的经商思想主要表现在“计然之术”中,即商贸活动必须要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把客观规律应用到经济现象的不断变化之中,以掌握市场趋势,适应市场需求。范蠡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即判断价格的涨落: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一贵一贱,极而复返”,这是很符合现代市场取胜规律的。

 

据此,范蠡提出了一套“积贮之理”,即在物价便宜时大量收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再卖出去。由此可见,范蠡确实是一代不同凡响的商业奇才。后人曾根据范蠡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经商十八则》、《陶朱公商训》,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在山东一带,范蠡经商的传说很多,其中范蠡贩马就是很能说明范蠡经商才华的一个故事。

 

传说范蠡在吴越生活了数十年,他深知那里需要好马,而在北方,好马并不难收购。但问题是,马匹的运输很困难,从北到南,千里迢迢,不但运输费用高,路上盗匪也很多,这桩挣钱的买卖中隐藏着无限的风险。

 

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很有势力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因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所以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住的地方附近。榜文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了一马队,开业期间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果然,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请范蠡帮运麻布。于是,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范蠡因卖马赚了一大笔钱。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双赢的商业故事。南怀瑾推崇范蠡,不但因为他拥有经商的大智慧,还因为他有倾财赈民并助人致富的社会责任感。南怀瑾建议现代的商人们要多学学范蠡的经商之道,自然也包含让现代商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不忘乐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不忘回报社会。

 

子贡:亦文亦政的儒商鼻祖

 

旧时,大凡经商之人都会在自己的商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这里的“陶朱”指的是春秋时的范蠡,“端木”则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

 

提起子贡,人们更多的想到的便是他是孔子的弟子,孔子七十二门生中比较有名的一个。也正因为此,他身上的光芒或多或少被孔子遮盖着。其实孔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名扬四海,和子贡的帮助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周游列国并招了三千多学生,规模之大,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衣食住行的费用又是从哪里来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说得很明白:“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子贡就是孔子人生事业的主要赞助商。这也是南怀瑾推崇子贡为儒商鼻祖的原因之一。

 

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春秋时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到了30岁时方取名为子贡。子贡出生于商业世家,师从孔子之后,子贡又返回吴国去做官,并在曹、鲁两地从事商业经营。在孔子最有才德的七十二个学生当中,子贡是最富有的。

 

在司马迁看来,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这正好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子贡靠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服膺孔教,资助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因此,我们可以说子贡是货真价实的“儒商”、文化商人。

 

南怀瑾是这样介绍子贡的:我希望大家要学的一个儒商,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今天山东孔子的坟墓,就是子贡出钱修的。孔子死后,弟子们找了一块坟地,就是后来葬汉高祖的那块地。大家没钱修墓,就等子贡来。子贡他来了一看,这块地不行,只能葬帝王,不能葬我们老师。大家说那你来找吧!子贡就在曲阜找到现在的地方。其他学生葬完老师都走了,子贡还“庐墓三年”,在孔子墓旁边盖了一座小房子,守老师的坟墓三年。

 

子贡是个真正的商人。有一本书叫《越绝书》,后来司马迁写《史记》也参考了这本书。书中讲了一个故事:鲁国衰落了,齐国要出兵打鲁国。孔子是鲁国人,他说这怎么办?子贡就说,老师,您年纪大了,我去。孔子说,你肯去太好了。子贡一出来就挑起了吴越战争,然后又挑起吴国打郑国,国际战争一挑起来,齐国就不能出兵打鲁国。子贡的本事很大,每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诸侯都盛大欢迎。他的生意、学问、声望,影响国际。所以,大家要学子贡。

 

我们可以看出,南怀瑾推崇子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他的学识、政治外交能力、理财经商能力,更包括他高尚的道德素养。作为儒商始祖,子贡还奠定了中华儒商的文化基础,即他的经商理念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主要是:

 

一、恪守诚信。子贡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子贡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

 

二、和谐共处。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子贡信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三、义利兼顾。子贡“不受命”、义中取利、把握商道规律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

 

四、崇仁立德。子贡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师从孔子多年,在道德、学识、能力都非同一般,很好地做到了富而不骄,富而好礼。

 

五、利用资源。子贡打着孔门高徒的旗号在各国从事商业活动,这种商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是一般商人无法比拟的。

 

子贡,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儒商鼻祖,因家累千金而又不失名声,不仅在他的时代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敬,还被后来历朝历代的商人奉为楷模。中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的名联。唐、宋、明、清等朝代还追封子贡“黎侯”、“黎公”、“先贤端木子”等尊号。南怀瑾推崇子贡,其中奥妙是显而易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怀瑾:世界上有几个人的文章值得关注
商人治国,后果堪忧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六十三:牛山脚下的管仲墓
欲成大事者,为什么必须懂得以德报怨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华夏第一相的悲催之路,看懂就成功在望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