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从廷杖之辱到龙场悟道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传》这样记载王阳明: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 ”云。

王阳明一生思想的转折点是“龙场悟道”。正德元年(1505年)十五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当时围绕在武宗身边的是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人称“八虎”。“八虎”操纵武宗,把持朝纲,擅权跋扈,气焰嚣张。1506年冬,戴铣、薄彦徽等20名正直大臣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结果却被打成死囚。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武宗皇帝看了王阳明的奏疏后极不耐烦地对刘谨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正愁没有办法,这下正好大权在手,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廷杖四十。廷杖之刑始于东汉,明代自朱元璋时成为常刑。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载:“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迭帕,示辱而已。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但明代偏偏一改“刑不上大夫”的古训,非要从肉体到精神彻底地折杀、羞辱知识分子,专制由此可见。

王阳明被脱衣廷杖后贬至贵州龙场(贵阳府修文县治,现为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充当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锦衣卫一路追杀王阳明。所幸王阳明逃脱了追杀,于第二年到达龙场就任。龙场地处西南边陲,蛇虺魍魉,虫毒瘴疠。在龙场艰难而又宁静的环境里,王阳明开始反思自己此前的所作所为。一天半夜里,昼思夜想的王阳明终于在睡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当时他从睡梦中跳起来,欢呼雀跃地大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荒芜的龙场,给了哲学家心性的自由,成了王阳明“运思”的天堂。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对王阳明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他找到了“行道”的新路线。不再寄希望于皇帝从朝廷来发动政治改革,而是转向民间社会,对老百姓施教说法,掀起一个由下而上的社会改造运动,也可以说是“觉民行道”的思想启蒙。

七年后王阳明对自己这次带有传奇色彩的悟道经历这样总结:“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王阳明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生体验后,五十岁时他画龙点睛地将自己的学说总结为“致良知”。他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学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纸上学问,而是融入了个人独特人生体验的“生命的学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龙场悟道,一场另辟蹊径的“知行合一”
潘长宏读书有感:王守仁入仕被贬悟道
《困》: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王阳明》第二集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道?
经过生死蜕变终成圣人——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心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