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书香飘逸在快乐的阅读之旅上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的是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但作为小阶段的课外阅读,教师和家长不能有太强的功利性。小学生课外阅读,应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为孩子的终生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大量的阅读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对课外阅读可谓推崇备至: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真正的阅读

近年来,很多老师也意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校园读书计划”、“建设书香校园”、“班级读书会”等相继在各个学校出现。但是,推进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还是新兴事物,一些学校、一些老师及家长的操作方法与理念是相背离的,先从几个真实的事例说起: 

事例一: 

一位朋友给孩子买了一套《智慧背囊》。《智慧背囊》这套丛书每个故事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故事本身”,短小精悍而又蕴涵丰富哲理;二是“轻轻地告诉你”(即评点),语言非常优美。朋友要求孩子阅读此套书时要背诵故事和评点,理由是如此好的故事和评点背诵下来,会大大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成为孩子习作的好素材。

事例二: 

假期里,一位老师布置三年级的学生回家阅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并要求做两类阅读作业:一类是有关名著的知识题,比如有一题是《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   ,“智绝”是   ,“义绝”是   ;一类是做相关的阅读摘抄。分析第一类题,即使整体阅读了名著,也是很难直接在名著中找到答案的;而第二类题,学生只需随意打开书,不用阅读,找点所谓的好词佳句即可。结果对孩子的阅读调查发现,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他们压根就没有认真去阅读。

事例三: 

一位老师在网上如此写道:长期以来,我为班级学生爱读书、乐读书而沾沾自喜,为他们一学期几本的阅读笔记而自鸣得意。但是今天一位学生家长的话却把我的骄傲消灭得无影无踪。闲聊中,我问他:你感觉孩子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哪些缺陷?他的答案很诚恳:主要是在课外阅读上。你看他看的书也不少,但我总觉得没有用。一本《草房子》,他三个小时就能读完。写的读后感套话一连串。老师让他摘抄优美的句段,他这一段那一段的,速度极快,根本不去比较哪些才是真正的值得积累的好句好段。

从以上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与家长对阅读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一些教师将课外阅读狭隘地理解为一般的阅读和写作,急功近利地将读书作为提高写作的工具。将阅读与写作,简单化为随便读一本书,然后写(抄)一篇读后感。殊不知,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兴趣作为动力,潜移默化,积沙成山。否则,在教师和家长精心布置的成才规划中,在电子游戏和影视网络构筑的诱惑世界中,以及在日渐浮躁的社会大氛围中,孩子与书本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2、学生所读的书籍有问题,它们并不最适合于具体某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学生在阅读初始阶段遇到的障碍,主要是由读物内容过深导致的,如大量用典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以及语言凝炼的古诗词等,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一本非拼音读物则会让所识之字寥若晨星、又未曾学会使用工具书的一年级小学生无从读起。此外,字体太小,排版不合理,插图无趣也是构成小学生阅读障碍的点点滴滴的外因。要是学生经常在阅读中遇到诸如此类的障碍,他们的兴趣就会日渐降低。

3、所读的方式有问题,没有通过“师生共读”或“亲子共读”实现“共同生活”。可以说,没有共读,就没有把课外阅读指导真正地落到实处。共读的实质是“通过共读共写共同编织,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实现师生-亲子-生生间真正的共同生活”。

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书本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的过程,它是滋润人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或家长将课外阅读狭隘地理解为一般的阅读和写作,急功近利地将之作为提高写作的工具,把它简单化为随便读一本书,然后写(抄)一篇读后感那么,课外阅读就成了语文教育的点缀孩子将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并很快会厌倦阅读。教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才能真正地把孩子们引上阅读之路,让从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呢?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对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做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一)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孩子们一听说我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我给学生讲《五条尾巴的小鱼》,他们边听边笑,听完了后,有的说:“真有趣,真有趣!老师,再讲一个吧。”于是我就说:“《五条尾巴的小鱼》是《小巴掌童话》里的一个故事,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这《五条尾巴的小鱼》一样有趣,如果你们有兴趣,课外可以让爸爸妈妈买一本过来给你们读读。”第二天早上,我发现班级里已有三个孩子把这本书买来了,还正在津津有味地读呢!

(二)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应该先通过自己的阅读为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先于学生去阅读,先于学生被感动,然后给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只有自己经常阅读、经常推荐、经常和学生交流分离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浓浓的阅读期待。比如:我和孩子们一起读完《夏洛的网》、《苹果树上的外婆》等书后,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与他们交流,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另外,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特别崇拜老师,喜欢学习老师的行为。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喜欢的老师已读了某一本书,便会学着去阅读。前不久的一次午间大阅读,我在台前读着“彩乌鸦系列”里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我时不时被书中的情节逗笑,坐在前排的胡培东看到了,课后过来问我:“老师,我看你时不时露出笑脸,是不是这本书很好看?”我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告诉了他。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已经买了这本书并快要读完了,还感谢我向他推荐了一本这么好看的书。

(三)同读一本书,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让学生勤于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只止于读,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交流既是对读的升华,更是对读的促进。每周四,我会常常安排上一节全班同读一本书的的读书交流活动课。活动分四步:说(读与创结合)、诵(读与诵结合)、谈(读与思结合)、议(读与赏结合)。人人有机会上台,个个参与表演。上台的学生,首先述说自己一周来读了哪些课外读物,可以实物展示,也可以用投影列出书名,甚至可以用图画来描述,以表达自己的创意;接着选择自己读得最仔细的一篇或一段朗诵给大家听,可以自带配乐,也可以请同学当场伴奏,来演给大家看(理解不深,必然也读不出味来);然后,再用两三分钟来谈谈自己读它的收获和感受,以说出自己的思考;最后,全班再来对所有上台发言的同学做一番评议,推选出读得细的、感受深的、表演好的,可以得到老师一本本子,或一支笔,或一本书之类的奖励。奖品虽不丰,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学们铆足了劲,读起书来格外勤奋,读书交流会也一次比一次精彩。

(四)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我经常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同时,学校里、班级中热爱读书的孩子也是学生很好的学习榜样。我也常常让这些在阅读方面已取得初步成绩的孩子上台向学生介绍成功的经验,让他们谈在阅读中感受到的快乐,提高其他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我也利用自己爱读书的优势,常常在早上、课间、午间在教室里阅读,使学生的内心生发出一种向老师看齐的内驱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会读”

学生光“想读”还不行,还要有科学的读书习惯与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因此,老师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阅读就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甚至还可能受不良书本的毒害,那就得不偿失了。

洛克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培养学生坚持读书的习惯,需要老师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强化手段。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阅读的行为强化,我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帮助学生确定阅读书目,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可半途而废。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明确读书时间,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确定一定时间内的读书数量。由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培养和熏陶的结果,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自身阅读的盲目和怠惰,我进一步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在一、二年级时,我设计了“好书天天读” 阅读卡,其内容主要包括“书名”、“阅读时间”、“家长签名”等三项内容,通过家长的督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到了中年级,我设计了《小海豚遨游书海》的阅读记录册,其内容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及出处”、 “好词佳句收藏”、“好书推荐”、“家长签名”、“老师评分”等等。这样,老师可以采取检查学生的卡片记载情况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阅读情趣和阅读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积累、诵读、写作等习惯。

(二)培养学生学会选择读物的能力。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菲而丁也说过:“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我害。”这充分说明了选择课外读物对学生非常重要。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

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所以,我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是坏书,不可以读,并给他们讲清理由,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及阅读水平的读物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明确这些规律,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就能有的放矢了。如在一、二年级时,我就指导学生和家长选择阅读情节生动有趣、语言较简单、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可爱、善恶易辨、想像力丰富的故事,以及优秀的绘本,这些书既适合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到了三年级,我根据他们的阅读水平及他们的年龄特征,向他们推荐阅读“彩乌鸦系列”和国际大奖小说。每学期开学初,我结合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书目、网上的资料及自己的阅读经验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课外书籍确定下来,并打印成份,发给学生和家长

另外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也是学生的必读书目。在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好奇心、求知欲很强,于是我就介绍一本书,让他们课外去读。如教完了《狮子和鹿》后,我向学生介绍《伊索寓言》;教完了《假如》之后,我便介绍学生读《马良神笔》;学习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学生阅读这些课外读物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拓宽了他们学习语文的途径。

我还告诉学生及家长,在购买读物时,要留意出版社和纸张的印刷质量,勿买盗版书。

(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

理想的阅读习惯是追求生活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阅读方法。但阅读本身也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所以也需要小学生做必要的阅读常识性指导,掌握读书的一般方法。

一方面,我向学生介绍读书的一般方法。例如在读的方式上可采用精读、略读与速读等,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运用划、圈、点,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摘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断,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对于一些优秀的精美的篇章,鼓励他们多读多背,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使之成为自己的终身“营养”。 对于感受较深的故事,鼓励他们写一写读后感。教会他们善用工具书,养成在阅读中有效借助并利用工具书的习惯等。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上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学生遗传、家庭教育的差异,学习基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让一些基础较差、底子薄的学生先选择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小故事来读。因为难易适中,学生一般都读懂,即使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产生一种“成就感”,产生了继续读书的愿望。

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乐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阅读氛围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较之单纯说教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一)让学生有时间读书

新课改告诉我们,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地位;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烦琐分析,烦琐提问,烦琐练习,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时间。认识到了这点,我就时时提醒自己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重在课外。所以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课外阅读有时间。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尽量减少学生课外抄抄写写的作业,使学生能有更多自由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重要的要做到日不间断和日积月累。因此,在软性规定的同时,我也作硬性规定,一、二年级时,要求每个孩子保证有二十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到了三年级,我便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书四十分钟。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二)建立班级图书专柜,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肖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进行交换,我们还都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处思想,我们进行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是的,你有一本书,我也有一本书,我们交换过来看,就变成了我们都有两本书。每个学期,我都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近半年买来的并已看过的书带到学校里来,放到班级图书柜,借给班级同学看。本学期,学校举行了“红领巾图书跳蚤市场”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看过的已不再读的书捐给班级,再统一出售。在活动中我班共卖得380元钱,征得家长同意后,我把些钱作为充实班级图书的经费,专门用来买书给孩子读。同时,我们也同年段的班级换书看,如因为“全班同读一本书”的需要,我们班孩子买了《火鞋与风鞋》,三(4)班的孩子们买了《苹果树上我外婆》,我们在看完后收齐,两个班进行调换阅读。

(三)提倡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就其形式来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读书。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是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因此与家长配合是很有必要的。为了落实好课外阅读,我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填写调查表、给家长致信等途径让家长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课外读物。第二,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阅读。第三,家长在家里要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第四,开展亲子共读,读完后与孩子谈一谈故事的情节及书中的人物,与孩子一起写读后感等。第五,家长要及时填写《课外阅读记录表》,在相应栏内填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书名,阅读时间,进展情况等,要向老师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读书情况。

总之,在课外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让我们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更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外阅读金点子一
一年级班主任必备兵法
家长该怎样指导孩子看课外书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书香伴童年,智慧享一生
一年级五班下学期班队工作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