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诗词美文与诗词中人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公元前11世纪时就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伟大诗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之后,又在汉代出现了汉乐府民歌。这种诗歌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高度繁荣,《全唐诗》凡900卷,目录12卷,共计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这充分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晚唐时文人、士大夫开始染指于词的创作。其后,词在宋代兴起,成为有宋一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之后,诗词创作更是兴盛不衰,佳作层出。本篇只选择中国古典诗词花海中的几朵奇葩,以飨读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张九龄
== 诗词美文 ==
 小议《诗经》的抒情风格
《诗经》总的艺术特点是其散发着浓郁的写实主义的精神。写实与写意相对,前者直接描写现实的世界,后者描写臆想的时空,间接反映现实。或曰《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实现实主义最基本的特点是塑造典型的形象来涵括某一时代生活的本质,这在《诗经》中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其实倒是汉乐府民歌的传统。
《诗经》注重表现现实,这个传统后人谓之“风雅”,因为风诗主教化,雅诗主政治,都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强。因为风雅的目的在于加强政教,所以其联系现实,不喜欢联系现实中的稀奇罕见的内容,而喜欢描写日常事物。同时,在描述中为了使吟咏的政教思想更加强烈而直感,《诗经》之风雅不喜欢叙述现实的事迹,而喜欢抒发诗人爱憎喜怒的情感。在《诗经》中,真正的叙事诗是罕见的。大多数诗篇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不过是为抒情言志提供一个舞台或者说标靶。但是这样一来,就形成一个难题。就是诗歌所描写的过于平常琐细,如何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呢?那些明清来华的传教士就经常责备《诗经》以下的中国诗枯燥乏味。>>>>点击详细
 读诗品词"话燕子"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燕子和麻雀虽说没有鸿鹄那样的大志,但它们未尝不是天地间可爱的生灵。
燕子引发了多少缠绵的相思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人独立,而看到燕双飞,便心逐相亲相爱的飞燕,撩起伤春怀人的绵绵意绪。伊人不见,那孑然独处的凄清况味,那尽日凝伫真是感人肺腑,摄人心魄。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终日凝目谛视,不见那忘归的心上人的踪影,空自怅望,黯然凄怆,神思恍惚,惆怅难遣,禁不住哽咽自语,托燕寄意,问询燕子,在你飞来的路上是否碰到了我的心上人。这种萦绕心头、攒聚眉头的刻骨相思,这种卓绝神韵、旖旎风情,现出她的一片痴情,一往情深。
燕子又引发出多少深沉的哲思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堂,百姓家,这是多么不协调的画面构置,燕子是这幅画中的动点、亮点,她见证了一代声势显赫、权倾一时的封建豪门由盈及亏的悄然更迭、升沉嬗变。燕子依旧,而繁华事散,人事已非,诗人目随飞燕,吐一声悠悠不尽的兴衰之叹,抒一腔绵绵不绝的沧桑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徘徊小径,看繁花纷谢,唯有徒唤奈何,猛然间看到燕子翩然飞来,紧蹙的眉宇立刻舒展开来,抑郁的情绪也顿时活泛开来。是啊,美丽终会消逝,无法阻止,无法挽留,但同时也会有生机出现,有希望到来,新的美丽又会诞生,生活不会归于虚无,总能在我们的面前展开新的境界,我们又何必要满腹忧愁?还是开怀一笑吧。
燕子还跟读书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书人仕途失意了,喜欢拿燕子说事。“燕子知时节,还从旧宇归。新人方按曲,不许傍帘飞。”燕子应节而至,飞回老家。可旧宇易主,新主人正按曲抚琴,朱帘隔断,不许它进来。诗人托燕兴感,诉说蹭蹬人生路上无人援济的多舛运命。“边云楼阁无栖处,更傍谁家门户飞?”这失意苦语,和泪渗血。沉沦寒士,深感旅况维艰,前路茫茫,欲官不能,欲隐不甘,彷徨无依,栖栖惶惶。士人郁郁不得志,借燕发端,渲泄幽愤,燕子成了熨贴他们受伤心灵的触媒。
读书人春风得意,也喜欢拿燕子作比。宋代陈文惠得宰相吕申公举荐,幸蒙拔擢,他因而才华大展,政绩斐然。他饮水思源,以感恩之心,借燕抒怀,歌以咏志:“二社良辰,千家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隐许为邻,潇湘烟瞑来何晚?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风云际会,幸运眷顾,扬才显志,遂心如愿,在唐诗宋词中,“燕子”多多,可像这样开心的“燕子”实在太少了。>>>>点击详细
 明清八大家之张惠言《相见欢》简析
年年负却花期! 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注释】负却花期:谓辜负了大好春光。只合:只得。梅花雪:谓初春时梅花在寻中傲然挺立。梨花月:谓梨花在月光的照射下更加楚楚动人。
【鉴赏】这是一首惜春词,采用的是直抒胸臆、借物抒情的手法。 首句“年年”二字透露出一种自责的心情,由于错过美好春光,因而每每满怀愁绪,二、三句进一步强化这种惆怅。下片,用梅花雪,梨花月这两幅象征春景的图画来渲染惜春之情。美景总是稍纵即逝,让人留恋不己。于是感叹春光之易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伤春惜时之情达到顶点。>>>>点击详细
 宋词赏析之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无归。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这是一首抒怀词。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上阕写景。首句顿入,起调突兀,俊骨雄风,已自夺人。千峰连亘如屏障,一座孤城,日未落而城门紧闭。也突出布防将士的备战警惕。下阕抒情。表达将士功业未立,无计归家的责任感,披露爱国衷肠。不愧苍凉感慨的豪士之伟词。这首词开启了苏辛豪放派的先声。>>>>点击详细
== 诗词中人 ==
 上官婉儿:周旋于大唐权力高层的才女
回望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不仅仅只有那些挥斥方遒的男儿,才华横溢的文字,有时也出自柔弱女子的笔下。本书通过描述中国历史上一批才女的绝世才情与悲剧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她们的哀伤、忧愁和美丽,从而体会到钟灵毓秀的才女们如幽香之兰、寒香之梅,穿越时空,依然余香不尽。本报摘选其中讲述唐代才女上官婉儿故事的一节,以飨读者。
出众才华得到武则天赏识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女人们比较有地位的一个朝代。唐朝时的公主、贵妇很多,十分大胆开放,并且参与政事,权力很大。
让我们来看一个一生始终接近于最高权力中心,曾像神话中的文魁星一样掌管天下文宗的美貌才女。>>>>点击详细
 谁是李清照词中神秘的卷帘人?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这一首著名的小词,其中“卷帘人”所指究竟为何人,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侍女,一说是词人丈夫。历来谈论到这首词的论者,似乎均一致认为是侍女,只有今人吴小如先生别出心裁,认为是指词人丈夫赵明诚(见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258页)。
我以前也一直认为是侍女,2005年出版的拙著《诗意人间》一书里,我还猜测是“一位略有些迟钝的丫环”。现在,我要修改这个说法。依我的最新考察、解读,侍女、词人丈夫两种说法都不对,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词人自己,也就是李清照本人。>>>>点击详细
 帝王词人:李煜幸与不幸的一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部《问君能有几多愁》将李煜这个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亡国之君的故事展现在大众眼前。场景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痴情风流的才子皇帝让多少后人叹息,惋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为他带来了无数赞誉,也带来了最终死亡的凄哀苍凉的千古绝唱至今还回荡在人们耳边。
诗词惹来的灾祸导致他屈着身子死亡。他那不平凡的死,是他几十年不平凡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的必然结果。他的死让人不由想起了卡夫卡的一句名言:“他死了,耻辱却留在了人间。”>>>>点击详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
揭秘:谁是李清照词中神秘的卷帘人?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
诗词赏析唐宋词: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曲《辛弃疾词全集》生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