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13)

 

贾宝玉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第三十六回,有一段贾宝玉和袭人的对话,大致是这样的: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是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么!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汗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着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袭人忽见说出这些疯话来,忙说困了,不理他。那宝玉方合眼睡着,至次日也就丢开了。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其实就是否定无论是来自文臣还是武将的功名,并且很鲜明的表达自己的理想。尽管,贾宝玉抨击文臣武将以及功名利禄的言辞是极其偏激的,至于为何如此偏激,我将在下一篇文章说到。这篇文章要说的,是贾宝玉的人生理想。

首先,贾宝玉以抨击和否定文臣武将的功名利禄仕途之心作为确立自己人生理想的基础,因此,抨击越激烈,否定越彻底,其在否定的废墟之上建立的理想也才显得更加坚实。

其次,那么,贾宝玉的人生理想到底是什么呢?

他那段设想自己死后的情景,很飘渺,也很有些神话色彩。其实,恰恰就是贾宝玉人生理想的“具象”。

贾宝玉的人生理想,很简单,就是:为女性而死,为他所喜爱的女性而死。

这样的人生理想,虽然还很朦胧,还很幼稚,但它是贾宝玉一生理想的基石。当他通过贾蔷与龄官的爱情领悟到“各人该得各人的眼泪”之后(见拙文《贾宝玉的爱情观怎样从朦胧到自觉》),就为他在明白自己该得的眼泪是林黛玉的眼泪之后,为他的人生理想的升华埋下了伏笔。

也就是,从对女性的博爱发展为对林黛玉的专爱,进而在林黛玉死后“撒手悬崖,出而为僧”,与这个世界做了最终的了断,实践了对林黛玉的爱情誓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的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远远超越于那个时代的,甚至在今天,也是走在前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贾宝玉是可敬的,也是幸福的。

 

几句话:

短短五天,我没有想到,一次不经意的参加2010新浪草根名博评选,竟会让我的灵魂经受一次如此巨大的震撼。其实已经是第6名了,我知道,仅凭我的能力,到不了这里,但是现在,对我来说,入选与否已经无所谓了。我在乎的是有那么一大帮朋友在关注我,支持我,其实是在关注《红楼梦》,关注曹雪芹,我知道,是我沾了他们的光。但我为此而感到幸福。这是最大的肯定。谢谢,谢谢朋友们。

    风之子遥向长空,叩拜三首,有朋在远方,不亦乐乎?

《红楼梦》之龄官用生命为爱歌唱

     《红楼梦》的叙事,令人叹服不已,其信息量之密、想象空间之大,真的是叹为观止。

关于第三十六回,有一个问题,龄官再怎么爱着贾蔷,也不至于那么讨厌贾宝玉,而且,贾宝玉是主子,很得宠的主子,她怎么就敢这样得罪贾宝玉呢?别忘了,贾宝玉正是关切的提醒她下雨了快去躲雨的人呢?龄官何至于如此讨厌贾宝玉吗?

我们仔细阅读文本,会发现,龄官之所以不给贾宝玉唱戏,除了心情不佳之外,确实还真的是有状况。有什么状况呢?

她的所谓“嗓子哑了”的托词,绝非信口雌黄,而是真真的。而且,绝对不仅仅是嗓子哑了那么简单。因为接下来,她在和贾蔷的对话中已经说明了,自己确实在生病,而且病得不轻,是“咳嗽出两口血来”。这可不是什么小病,而是在那个时代不可医治的痨病,可以夺人性命的肺结核。

处于这样的身体状况,龄官心绪不佳,不为贾宝玉唱戏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如果龄官仅仅是不为贾宝玉甚至不为娘娘(贵妃贾元春)唱也就罢了,她却可以为一个人唱,那就是贾蔷。

小说里写到,“蔷二爷来了叫她唱,是必唱的。”

从贾蔷和龄官的对话来看,似乎龄官对贾蔷也没多好,但其实不是。龄官确实是深爱着贾蔷的,不仅仅是在地上划“蔷”字忘了下雨这样一般的爱意,而是不顾性命的为了爱人的歌唱。我们想象,贾蔷和贾宝玉一样,也是爱听戏的。于是,即便是已经“咳嗽吐血”了,龄官也仍然是愿意为贾蔷唱戏的。她那里是唱戏,分明是为了爱而用生命在歌唱!

这样的爱情,难道不令我们动容!?

    比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又逊色多少!?

贾宝玉的言辞为何这般偏激?

和很多朋友一样,对于第三十六回贾宝玉与袭人交谈一段,我也觉得是极为偏激的,这折射出贾宝玉本人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偏激。原文如下: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是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么!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汗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着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袭人忽见说出这些疯话来,忙说困了,不理他。那宝玉方合眼睡着,至次日也就丢开了。

很显然,就是曹雪芹本人也觉得这话“过分”,因而借袭人的口说这是“疯话”。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只是“表象”。贾宝玉的这番疯话,其实是很有来头的。而它的偏激,正好说明了它的来头。

首先,我想说的是,贾宝玉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或者说,曹雪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中国的女权主义文学先河,可以上溯到《诗经》和汉乐府(秦罗敷就是一个典型形象),继而在《金瓶梅》那里获得世俗的生存环境,但真正集大成者,乃《红楼梦》也。因此,《红楼梦》在特定的意义上又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品。

其次,我想说,偏激正是女权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因为,女权主义是基于男权社会提出来的,它面对的是人类社会几千年的男权史,因此,要否定男权社会,就必须要“矫枉过正”,就必须要“先打碎再重建”,就必须要“偏激”,不“偏激”,不足以打破男权社会的笼罩。而且其实即使偏激,现实中也没有能够彻底打破男权社会的束缚。比如,女权主义文学对男性社会的一概否定,比如“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都是女权主义对男权社会的试图与之共同毁灭的“疯狂反抗”。而这种反抗,必然是偏激的,所谓压力越大,反弹就越猛。同样,我们也可以在贾宝玉对男权社会功名利禄文臣武将的彻底否定之中看到那种女性被压抑数千年之后特有的激愤和不满。

第三,我想说,贾宝玉的偏激是很有道理的。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那些面临灾难时只求一死以留英名的文臣武将们确实有其虚伪和极端不负责任之处。贾宝玉的指责,表面是指真的男子汉,不应该弃国家民族于不顾,而更为根本的出发点在于,这样的男子,对国家民族不负责任,其实对家庭对妻子儿女更是冷酷无情。他们的死,不仅暴露出对国家民族的无义,更暴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无情。在中国,自古家国不分,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是有内在逻辑的。就是说一个人,提高自身的修养之后,首先要照顾好家庭,其次才谈得上治理国家,然后才是实现天下大同。试问,一个人,连妻子儿女尚且弃之不顾,焉能期盼他救国家于水火!?一个对家庭尚且不负责任的人,会对国家有什么责任!?这就是贾宝玉那篇“疯话”的真正内涵。

只有理解了上述三方面的内涵之后,我们才可以理解,贾宝玉为何是那么的偏激,因为,自古以来,女性为男权社会牺牲了太多太多,因为自古以来,男性弃女性于不顾甚至加害之太多太多,这样的男性,不惟于家无助,于国更是无望,难怪贾宝玉要如此激愤和不满了。

    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红楼梦》之龄官和贾蔷的爱情故事

龄官和贾蔷的爱情,虽然已经有两篇文章(见拙文《谁的爱情令贾宝玉成为看客?》、《《红楼梦》之龄官用生命为爱歌唱》)说到,但感觉仍不尽兴。因此,准备就在这篇文章里,好好的说说龄官和贾蔷的爱情故事,以及大致的走向。

此二人的爱情,其实着墨不多,但却极其精彩。

之一,为龄官在地上划“蔷”字竟至下雨而不知;

之二,为宝玉欲听戏,遭龄官拒绝,贾蔷卖鸟逗龄官开心,二人一番纠结,宝玉方明白划“蔷”之意,从此自悟“各人还得各人的眼泪罢”。

这两个故事,其实是有相当关联的,几乎是因果关联,曹雪芹写在这里,一则为推进宝玉爱情观之成熟(见拙文《贾宝玉的爱情观怎样从朦胧到自觉》),二则,即便是独立来看,也算是大观园中又一位奇女子的爱情故事。曹雪芹创作设计之匠心独运,实在是罕见。

关于龄官和贾蔷的爱情,我们必须紧扣住一个“点”来展开。那就是,相对于宝玉和黛玉,这两人应该是存活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之中的,而且,二人可谓朝夕相处,相交无碍。可是,龄官为何还如此痛苦呢?为何要雨中划“蔷”而不自知,为何要与贾蔷一再怄气,为何要感叹小鸟悲惨的命运,为何要痛恨自己唱戏的职业,为何要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呢?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龄官和贾蔷爱情的悲剧性也就呈现出来了。

首先,作为富家公子的贾蔷和作为戏子的龄官是不可能真正“结合”的。贾蔷虽然表面上父母双亡,但自小是被贾珍养大的,而且是宁国府正派玄孙,实则是贾珍的私生子(见拙文《红楼梦之贾蔷是贾珍的私生子吗?》),很得贾珍宠爱。贾蔷的婚事,自然必须得到贾珍的许可,以贾府的门第以及贾蔷的身份,贾珍断不会允许贾蔷和一个贾府买来的戏子结婚,这是要被世人耻笑的。

龄官的痛苦就在于,她不是要和贾蔷玩玩,而是一心一意要嫁给贾蔷,长相厮守,不仅有感情而且有名分,而这些,贾蔷是给不了她的,所以,她的爱才会如此痛苦,她才会哀怨与自己的身世,痛恨自己的职业,虽然与贾蔷相守而更其不堪。

其次,正是在这种思念的折磨下,龄官得了痨病,这就造成了另外一种的不可能。即即使退一步,不求名分,与贾蔷在一起也成为泡影。因为那“咳嗽出两口血来”的病可不是一般的病,在当时是致人性命的病。一旦发现,就要被隔离。晴雯就是被王夫人污蔑为得了痨病而顺利赶走的。而三十六回已写,龄官生病,王夫人是派了医生来看的。而我们也可以想见,一旦确诊为痨病,龄官的命运也就和晴雯一样,是被以隔离的名义,打发出大观园了,如此一来,龄官就和贾蔷“生离”了,之后,便是“死别”。

所以,至第五十八回,解散这十二名戏子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龄官,曹雪芹虽没有明写,却是早已经香消玉损了。因为,就有一个暗示,藕官就曾祭奠死去的菂官。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此十二名戏子已非元妃省亲时贾蔷采买时的十二名戏子了,其间有的已经死了,又填补上的。此皆曹雪芹之“虚化艺术”所致也。

龄官的命运及其与贾蔷的爱情故事,大抵如此。


《红楼梦》之龄官为何死得悄无声息?

其实我在写拙文《谁的爱情令贾宝玉成为看客?》的时候,就产生了疑问。在三十六回以前两度出场的龄官,也算得是配角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了。可是为什么在其后乃至第五十八回戏班子解散的时候,都没有再写到龄官呢?她到底怎么样了?是死了还是被遣散回家,最终和贾蔷团聚了呢?

关于龄官的结局以及与贾蔷的爱情,我在此前的《《红楼梦》之龄官贾蔷的爱情故事》里已经说了,龄官是因痨病病死的,其与贾蔷的爱情也就这样结束了。但是,问题还在,为什么其后曹雪芹就再也没有写过龄官呢?作为一部小说来说,这是不应该的。

第一个反应就是,是不是曹雪芹漏写了呢?是一个创作的疏忽呢?

仔细想想,曹雪芹在开篇所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言犹在耳,不能忘记。这种表述说明,《红楼梦》已经创作完成,是一部基本完整的小说,只不过作者仍处于不断的修改完善之中而已。而对于如此细致的修改,我不相信,曹雪芹会出现如此重大遗漏。

而再三玩味,突然发现,龄官的命运和结局,其实已经在第三十六回“暗写”了。

其一,龄官的“咳嗽出两口血来”已经暗写了其得痨病而死的悲惨结局。

其二,晴雯因被诬为“女儿痨”而被王夫人撵走的事例也在暗写真的得了痨病的龄官,在王夫人派医生过来看视后、确诊后,肯定会隔离并撵走龄官,道理简单,龄官可是要时时唱戏给贾府的主子们甚至进宫为贵妃贾元春唱戏的,得病唱不好事小,传染才事大。而古代的医学,尚没有发展到现在我们对于肺结核的认识,有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之别,一旦发现,肯定统统隔离,而且即使我们现在也知道,非传染性肺结核也是可以演变为传染性肺结核的,所以,龄官得了痨病,命运只有一种,就是被撵出贾府。

其三,在第五十八回解散戏班子的时候,有一个藕官等人祭奠死去的从来没出现过的菂官的事情,试问,菂官的事情曹雪芹都写,怎么可能忘记大有黛玉之态的龄官呢?不可能,肯定另有深意。而深意就是曹雪芹借藕官祭奠菂官的事告诉我们,龄官已经死了,病死了。

其四,在三十六回贾蔷和龄官对话一段,我们必须要注意龄官把自己的身世同那只会唱戏的小鸟相比拟的话,这其实就是一个暗喻。小鸟会唱戏,龄官是唱戏的,小鸟离开了父母孤苦伶仃,龄官也是离开了父母孤苦伶仃,小鸟唱戏是被逼的,龄官唱戏也是被逼的,这些都是在那段对话里面可以推演出来的,由此我以为,在那时,小鸟就是龄官的一个“喻体”,因此,当贾蔷怕龄官气恼而放走小鸟的时候,小鸟的命运也就决定了,正如龄官所说,一个从小被关在笼子里训练成只会唱戏的小鸟,离开了笼子,它能生存吗?显然不能,小鸟虽然被放,其实是死路一条。而此时,也就是曹雪芹在隐晦的告诉读者,龄官被发现得痨病之后,被撵出贾府之后,虽然出了贾府这个牢笼,但也是像小鸟一样丧失了生存能力的,也是死路一条。

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其实,龄官就是一只被买来关在笼子里训练成会唱戏的小鸟,小鸟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在逗主子开心的时候主子们才会关注一下,其余的时候,人们并不关心它的存在,她生也好、死也好,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像尘埃一样卑微,没有人会注意她的存在,曹雪芹就是用这样含蓄而冷酷的笔法在告诉我们,龄官死了,死得悄无声息,没有痕迹,虽然她是那么美丽,可是,就像从来没有在这个冷酷的世界存在过一样。

    这就是悲剧,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悲剧。它同样,会把你的心撕碎,会把你的眼泪逼出来!

《红楼梦》之贾芸送花是献媚吗?

传统的红学研究,是把贾芸作为反派人物来分析的。而我,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为贾芸是个大大的正派人物(见拙文《曹雪芹为何要成就贾芸小红的爱情》)。他的认贾宝玉为父(见拙文《贾宝玉为啥收贾芸做干儿子?》),他的千方百计从王熙凤那里弄到差事,他和小红的爱情(见拙文《曹雪芹怎样成就贾芸小红的爱情》),都是美好的。

至第三十七回,有贾芸专门派人给贾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的事情,又被传统红学家们侮为“恬不知耻的献媚”。

但是,我却不这样看。

我们应该注意到,就在贾芸专门致信给贾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的时候,也恰逢贾探春专门致信贾宝玉,提议起诗社。这两件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的。

果然,之后,这两盆白海棠,就成为了大观园诗社第一次活动的创作主题,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和贾探春都以白海棠为歌咏对象,写出了很精彩的诗篇。

由此,可以断定,贾芸的送花,与诗社的颂花,都是大雅之举,而正是贾芸的送花无意之中促成了这次诗社的主题。请看第三十七回的标题: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说的就是这事,这首起诗社,用的就是贾芸送来的白海棠为题,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讽刺之意来。

贾芸与王熙凤交往,送的是值钱的药材,与贾宝玉交往,送的却是鲜花,这说明,贾芸对王熙凤和贾宝玉是很了解的,面对俗人的时候,他就是个俗人,面对雅士的时候,他也是个雅士。由此可见,贾芸此人,确实不是个“凡人”。而这样的高雅之举,怎么会是献媚呢?

我以为,在此,曹雪芹写贾芸送花,不是要“贬”贾芸,而是要“褒”贾芸。

《红楼梦》之贾政连升三级

第三十七回开篇,很简单的一句话:“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其实暗含着一个对于贾府来说巨大的利好消息,那就是贾政连升三级。

还记得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贾府吗?那个时候贾政的官衔是工部员外郎,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员外郎,相当于副司长,也就是副厅级,职位很肥,但官阶不高。

此后,贾政一直就是这个官衔。

而到第三十七回,曹雪芹轻轻一笔带过,贾政被当今皇上钦点为学差。学差是什么职位?在清朝,学差又称为提督学政,是皇帝选派到各省专门监督管理学校和科举考试的官员。

可不要小看这个提督学政的官衔,虽然实权不大,油水不多(对于贪官例外),但是官阶不低,其实是和一个省的提督巡抚并行的官职,享受钦差待遇,直接受皇帝领导,不受当地督抚节制,这体现了清代对于教育和科举的重视,这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一个省的教育长官也就是正厅级官员。也就是说,贾政从副厅级一下子晋升为正省级了,正儿八经的连升三级。

贾政连升三级,对于贾府来说,应该是好事、大事呀,然而,曹雪芹为什么就这样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呢?

大家都知道,从第二回到第三十七回,贾府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第十六回,贾政的长女贾元春,因得到皇上的宠爱,从女史被册封为贤德妃,成为了贵妃娘娘,而贾政就是国丈。

很显然,这样的晋升是“不正常的”,是沾了贵妃娘娘贾元春的光的,因此,在曹雪芹看来,是不光彩的,所以,很心虚的一笔带过,而且连“提督学政”这样风光的名字都不用,只用了“学差”这样平凡的字眼。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提督学政这个官职,也有其特殊性,虽然在三年任职期间地位等同于督抚,但其官阶还是未定的,也可以是一品,也可以是之前的品级,但任期满之后,一般皇帝都有升迁的,也就是说,皇上虽然要提拔贾政,还是顾及了朝议,留有余地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贾政任职提督学政回来以后是否升官来看皇帝对贾府的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了。

薛宝钗和贾宝玉、林黛玉“斗诗”

第三十七回,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贾探春的倡议下,大观园起了诗社。然而,如果大家以为诗社是什么纯粹的风花雪月的事情,那就错了。在表面轻松的局面下实则暗流汹涌。这不,薛宝钗和贾宝玉、林黛玉就“明火执仗”的“干”了起来,而且,是用“诗”干的。

先来看薛宝钗的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关于这首诗,脂砚斋有非常精到的评论,认为借白海棠自喻,“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这话不假,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已经把宝钗自视甚高自我爱惜的姿态写得明明白白了。而且不惟如此,宝钗还说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意思是借白海棠素洁的美丽自喻,认为人也是一样,只有朴素和淡定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而成天多愁善感哭哭啼啼的人只会互相伤害。很显然,薛宝钗在赞美自己的同时,也在贬斥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卿卿我我吵闹不休。所以,脂砚斋指出,“淡极”为宝钗以花自赞,而“愁多”则是“讽刺林、宝二人。”

很巧的是,薛宝钗后面,就是贾宝玉的诗歌,那么,贾宝玉是什么态度呢?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谁说贾宝玉是呆子?贾宝玉聪慧得紧。薛宝钗的意思,他是懂的,而且,贾宝玉也很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薛宝钗诗的开头是“珍重”是“昼掩门”,是足不出户,那么,贾宝玉就评价了,“掩门”的结果就是“重门”深锁,而且容颜惨淡,所谓“秋容浅淡”就是“愁容惨淡”的意思,秋景萧瑟,容易引发人们的哀愁,所以“愁”者,秋之心也。这是有原始文化的内涵在里面的。不仅如此,贾宝玉更进一步说到: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大家还记得贾宝玉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薛宝钗大怒的情形吗?“出浴太真冰作影”是贾宝玉再一次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借杨贵妃一生荣华宠幸皆成泡影的事来说薛宝钗,不动真情(宝玉和黛玉的真情)、不懂真情,一切只是“影”是虚度,是毫无意义。薛喻雪,冰也,指薛宝钗。而他向往的是“捧心西子玉为魂”的境界。

还记得小说介绍林黛玉时有一句话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的“捧心西子”说的就是林黛玉,而“玉为魂”则是在明白的告诉薛宝钗,黛玉为我洒泪,并不是使“玉”多了“渍痕”,而是因为“玉”(我贾宝玉、我的心)就是林黛玉的“魂”呀。贾宝玉明明白白的表达了自己对林黛玉坚定不移的爱情。

这个时候,林黛玉还没写出来呢。对于之前贾探春、薛宝钗和贾宝玉的诗的评价,则更绝。“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

如果只论诗歌的好坏,宝钗的绝对比探春的好,可是,宝玉却说是探春的好,这已经鲜明的表现出宝玉对宝钗批评的坚决反击了。而紧接着,该林黛玉写诗了,宝玉的表现更为鲜明,几乎是林黛玉写一句贾宝玉就叫一声好,那种知己的态度已经是昭然若揭了。贾宝玉为何如此?无非,还是要表明一种态度。

那么林黛玉的诗又怎么样呢?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说黛玉是宝玉的知己,这话确实不假。请看:

薛宝钗是大白天都要关门的,贾宝玉不赞同关门,于是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半开着帘子半开着门,刚好和薛宝钗背道而驰,而且是“碾冰为土玉为盆”。你薛宝钗不是说“淡极始知花更艳”吗?我偏要说,此花只有“三分白”,不是白到极致,而且这花最动人的不是在它的颜色,而在它的品质是“借得梅花一缕魂”,是梅花的品质,是傲雪的品质,恰与“碾冰为土”的气势相呼应,把贾宝玉的反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和层次。

难怪,评选的时候,当主评人李纨力排众议(众人公推林黛玉)推举薛宝钗为魁首,贾宝玉却还要说:“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

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可见宝玉与黛玉的相知,以及对黛玉的支持。与此相对的,是对宝钗的排斥。

    当然,这里面,还不仅仅是薛、贾、林三人的“斗诗”,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至于是那些内涵,我紧接着就要说到。

《红楼梦》之李纨为何推赏薛宝钗?

    上一篇《薛宝钗和贾宝玉、林黛玉“斗诗”》说到,就在大观园首次发起的海棠诗社,隐藏着薛宝钗与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一番争斗,当然这种争斗是意识形态的,而不是硝烟弥漫的,造成的是人心理的紧张。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被这场精彩纷呈的战斗所迷惑,这段描写里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这就是曹雪芹叙事功力所表现出的魅力。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纨。

我以为李纨在此的表现,预示着她在八十回以后的所作所为。那么,李纨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首先,李纨力排众议力挺薛宝钗而力压林黛玉。

第三十七回写诗的情况,大家已经看得清清楚楚。贾宝玉、贾探春都是写诗的高手,贾迎春、贾惜春虽不善写诗,但以她们的文化修养,欣赏诗歌是没问题的。薛宝钗的诗写出来,虽然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但是林黛玉的诗写出来的轰动程度是远远超过薛宝钗的。先是贾宝玉忘情的叫好(贾宝玉叫好不惟因爱着林黛玉,而是林黛玉确实写得好),接着是: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

也就是说,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四首诗,大家公认的是林黛玉第一,而就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客观的评价,确实也是林黛玉的写得好。

但是,其次,就是李纨一人,凭借着她是这届诗社的唯一评委的身份,硬是力排众议,否定了林黛玉的诗作,而推举薛宝钗的诗歌第一。

而且,第三,李纨否定林黛玉和推举薛宝钗的诗歌的理由非常蹊跷。

请大家注意,就在林黛玉的诗歌还没有写出来的时候,李纨已经是“要推宝钗这首诗有身份”了。而林黛玉的诗写出来后,李纨也不过是找了个“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的托词来做理由。风流别致以及含蓄浑厚,只是两种风格而已,风格并没有高低,正如李连杰说的,武功本身没有高低,个人达到的境界才有高低。那么评价宝钗和黛玉的诗,不是看两种风格那种更好,风格本身无高低,而是要看,黛玉之风流别致,宝钗之含蓄浑厚到底谁达到的境界更高而已。

黛玉的风流别致不用说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样的诗句,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出来的。宝钗的呢,她那首诗真的很含蓄浑厚吗?我觉得不是,是刻薄尖酸和自视甚高,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薛宝钗和贾宝玉、林黛玉“斗诗”》里分析过了,自我表扬不说,还连带着挖苦讽刺别人,最起码的就不厚道。

所以,很明显,李纨的评价是瞎扯淡,是已经脱离了一种客观的评判标准,而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了。

这还不打紧,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李纨为何要这么做?

我以为,这同样是有意味的。请注意李纨对宝钗诗的评价,是有“身份”。身份和诗歌到底扯得上多大关系呢?不是瞎掰吗?不是。其实李纨之所以推举薛宝钗的真实意图已经被曹雪芹点出来了,就是因为薛宝钗的“身份”(王夫人已经以金玉良缘的方式暗中认可的身份),或者说未来贾府少奶奶、贾宝玉儿媳妇的身份。如此一来,一切真相大白矣。

1.前面拙文《王熙凤的得势与李纨的失势》已经说过,李纨因丈夫贾珠之死不得不退居二线,把权力让给王熙凤;

2.李纨对于王熙凤的掌权是心有不甘的;

3.李纨已经被“定位”了,只能寡居以教养儿子贾兰,这就是贾府给她的空间,不可更改;

4.但是,李纨从心底里又看不惯王熙凤的嚣张和乱权;

5.于是,在唯一可以取代王熙凤的贾宝玉的妻子人选问题上,李纨终于找到了可以“复仇”的机会,那就是力挺薛宝钗取代王熙凤(其实拙文《红楼梦之贾兰为何非拐卖巧姐奸兄》、《红楼梦之谁是拐卖巧姐的“奸兄”》说过,李纨贾兰坐视巧姐被拐卖而沉默就是一种报复);

6.假设薛宝钗当政,以她的周全,肯定可以更多的关照李纨、贾兰母子,而不似现在这般王熙凤式的“嘴甜心苦”般的冷漠,居然家宴连贾兰都忘记叫,非得贾政过问才行(见拙文《谁是《红楼梦》中最冷漠的人?》)。

于是,我以为,八十回以后,真正帮着王夫人出主意、支持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的,其实不是王熙凤,而是李纨。这也是后来李纨得以在贾府事败被抄后依然可以培养贾兰成才的重要原因,也就在同时,李纨也就扳倒了王熙凤。因为她由此而得到了王夫人的眷顾。

而王熙凤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不会希望处处比自己强而又热心事务的薛宝钗来当贾宝玉的妻子从而取代自己的(见拙文《王熙凤的人生理想》、《王熙凤如何在贾府立足?》、《王熙凤与秦可卿为何要好?》)。而且那时候,王熙凤早已经东窗事发,面对着贾琏的指责和王夫人的不满,那里还有资格参与这样的事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贾母到底有多爱林黛玉?

这是一次“回头读”,因为翻检龄官的故事,偶然发现了一处遗漏的心得。原来就感觉到的,可是千头万绪问题成堆,就忘了,现在补上。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第二十二回,有这么一个情节:

贾母深爱那做小旦的和那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的。因问他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了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给他两个,又另赏钱。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不敢说。湘云便接口道:“我知道,是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众人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像他!”一时散了。

其实这个像极了黛玉的小旦,就是龄官。

现在不说龄官,要说林黛玉。试问,在十二个聪明伶俐的小戏子中,贾母为何独爱龄官?

很明显,接下来,王熙凤的发问和史湘云的回答已经使答案揭晓了,那就是龄官酷似林黛玉,第三十回就明明白白的写到:

“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

在我看来,曹雪芹如此写,不仅要写龄官之酷似黛玉,更要写贾母对林黛玉之爱,已经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只要有谁长得像自己的外孙女的,就格外的疼爱垂怜。

拙文《贾宝玉真的很“花心”吗?》曾经说过,贾宝玉也是一样,他真正喜欢的女孩子,都和林黛玉扯得上干系。秦可卿是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香菱是有秦可卿的品格,柳五儿也很像林黛玉。龄官呢,也是如此。至于晴雯,因为最像林黛玉,就早早的被贾母内定为贾宝玉未来的妾了(见拙文《袭人和晴雯的地位究竟谁高?》)。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贾母和贾宝玉一样,都有一种极为相似的爱一切与林黛玉有关的人物的情结。

还记得第五十七回紫鹃一句林妹妹要回扬州的玩笑话把贾宝玉弄得疯疯癫癫的事情吗?换做别人,早被惩罚了,可是,贾母一看是林黛玉的大丫鬟紫鹃,也就只有埋怨几句罢了。

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做什么?”

    这些,都折射出,贾母对林黛玉的爱,是不容置疑的。我想那些认为贾母不爱林黛玉甚至讨厌林黛玉的诸如高鹗之辈,实在是有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味道了  

《红楼梦》之谁的心气最高?

 读到第三十七回,突然有一种“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感觉。就好比读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高手之外还有高高手,层出不穷也。《红楼梦》也一样,那些美丽的小女子,一个个,却原来皆是不凡之人呐。

     在此之前,读《红楼梦》不知多少回,此次重读,至三十七回方明白,《红楼梦》中、贾府之第、大观园之内,心气最高的,不是林黛玉,也不是薛宝钗,当然更不会是贾迎春、贾惜春以及薛宝琴等人。是王熙凤?是秦可卿?这两人都是要立志做贾府宁荣二府的“内当家”的女中豪杰了呀,可是,还不是。因为她们的格局,和一个人比起来,还是太渺小了。

     林黛玉,虽然冰清玉洁才高八斗,却天生的超然物外,此生只在意一个男子,那就是贾宝玉;薛宝钗呢?虽然颇具男儿丈夫的气度和风范,偶尔也会抒发一下“好风凭好力,送我上青云”的壮怀,但其实依然只着眼于自保和生存。就是这两个最杰出的,也不及此人。对了,还有妙玉,可惜出家人早已经只能心如死灰了。

好了,不兜圈子,此人,不是别人,就是继贾元春成为皇妃之后的贾府出的另一位王妃贾探春。

关于贾探春的不凡,拙文《谁是《红楼梦》最具远见卓识女子 》已经论述过了。今天,就从她在海棠诗社所作的那首诗说起。

说实话,贾探春的诗做是做了,可是得到的关注却是最少的,甚至不及贾宝玉的,虽然她的诗比贾宝玉的写得要好。但是,我要说,若论诗的艺术性,贾探春的可能不如黛玉宝钗,若论诗歌的胆识气度,则该推探春第一。难道不是吗?薛、林、贾三人,纵使精明也枉然,都耗在“内斗”上面了,所以终不免堕入“小鸡肚肠”的格局。

那我为何说贾探春的诗歌格局最大呢?

先看全诗: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要说聪明,大观园内几乎没有一个糊涂人。黛玉聪明、宝钗聪明、迎春惜春聪明,就是李纨也聪明得紧,可是,谁有贾探春聪明呢?

首先,请记住,贾探春是第一个写诗的,她写诗的时候,薛、贾、林三人还没写呢。

其次,即使这样,对于薛、贾、林三人之间那点“肚皮官司”,那点“破事儿”,贾探春是知道的,是了解的,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贾探春也是预料到了。真的那么神吗?还真就那么神。

第三,因为,若果不信,请看她写的诗,说的就是这三人,贾探春“于无声处”之中就把这仨给评论了。

所谓“玉是精神难比洁”说的就是她的哥哥贾宝玉,说他虽然见解不凡才华横溢但终究厮混春闱毛病不少;

所谓“雪为肌骨易销魂”说的就是她的表姐薛宝钗,说她虽然注重道德操守但终归心机太深容易伤人;

所谓“芳心一点娇无力”说的是她的另一位表姐林黛玉,说她虽然冰清玉洁孤芳自赏却可惜过于柔弱不能自持了。

相比下来,我们看,贾探春对林黛玉的评价是惋惜多于指责,毕竟是“芳心”呐。而对于宝钗则是批评多于赞赏,对于宝玉则是恨铁不成钢呀。

这样的评价,是不是非常公允客观而又有点高高在上的“王者气象”呢?

还不算,还有对这三人的纠葛的总结,所谓“倩影三更月有痕”。请注意,“倩影三更月”是一个复合句,暗含两句话即“倩影三”和“三更月”,前者就暗指薛、贾、林三人,而后者指诗中的时间。

于是,这句诗的大意就出来了,那就是:薛、贾、林三人的感情纠葛,都伤害到了这三个如月亮一般高洁的人,最后谁都没有赢,所谓“三败俱伤”是也。

大家想想,这是多么精到的评判呀,短短四句诗,就基本概括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命运纠葛及结局。

这样的先见,几乎和她在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时所作出的预判是一样的精湛呀:

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是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和面对贾府的衰败贾探春的痛苦无助一样,此时贾探春表现出的是对这三个亲人的忧虑,所以,这首诗的结尾同样是凄凉的: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不要再说那些得道成仙相守百年的痴话了,这样的多情,而面对的只是黄昏,只是不可避免的衰落呀。

难怪,贾探春在海棠诗社是如此的淡定,别人看不出她的诗歌的深意她不恼,众人说林黛玉的诗歌好她就说好,也确实好,李纨力挺薛宝钗她同样没意见,因为她知道,这一切心机,包括贾、林、薛甚至李纨的,纵使高明也枉然。都是到头一场空。因为第五回太虚幻境里,那些判词,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这就是贾探春,一个聪明到别人都看不出来的境地的姑娘。这样的姑娘,难道不是世外仙姝?我以为,是的。这样的姑娘,居然连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没放在眼里,不是她的心气最高,还会是谁呢?

《红楼梦》之海棠诗社充斥着阴谋

 

有朋友已经说了,对我的红楼阴谋论感到厌倦了。可是,就在这位朋友说过不久,我依然又看出了阴谋。在通过对海棠诗社的一系列分析之后,我突然发觉,整个海棠诗社其实就是一场李纨和薛宝钗精心策划的阴谋。

不是吗?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

首先,发起诗社的人是贾探春,这不假,有她写给贾宝玉的亲笔书信为证;

其次,可是,很快,这位发起人就被李纨取代了,李纨以毛遂自荐掌坛和充当评委的举动,以助兴的名义,取代了贾探春;

第三,李纨为什么要取代贾探春?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内定”薛宝钗为冠军。

这三个判断,基于以下分析:

1.为何单单薛宝钗知道李纨要来?

话说贾宝玉接到探春的请柬,兴冲冲的赶到秋爽斋,只见宝钗、黛玉、迎春和惜春都已经到了,于是,大家开始商量怎么起社,这时,薛宝钗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

宝钗道:“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

果然,就像是约好了似的:

一语未了,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很哪!要起诗社,我自举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做诗,瞎闹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着你作兴起来。”

这段场景,实在暧昧得很。

其一,发起人是贾探春,而且贾探春之前说了“我不算俗,偶然起了个念头,写了几个帖儿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说这话的时候,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迎春、贾惜春都到了,而且,贾探春也说“一招皆到”,也就是一招呼都来了的意思。作为发起人,自己请了那些人,是很清楚的,这话不应该是词不达意的。这说明,贾探春并没有请李纨。李纨是不请自到。

其二,即便要说还差人,等等再商量的话,也应该发起人贾探春说,而不该薛宝钗说,薛宝钗也是被邀请的人呀。

其三,那么,薛宝钗为何会说这样的话呢?这表明薛宝钗此时已经知道李纨要来,而发起人贾探春还不知道呢。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只有一种可能,即:李纨知道这事,是薛宝钗告诉她的,李纨来,是薛宝钗邀请的。也就是说,之前,在薛宝钗接到请柬之后,是亲自告诉了李纨,并邀请李纨,甚至是商量过什么的,是预谋好的。

2.那么,李纨来干什么呢?

很显然,李纨是来取代贾探春并进而为薛宝钗撑腰的。

其一,开门见山,自荐掌坛。

这段原话,已经引在上面了,好一个“我自举我掌坛”,一句话,就把诗社的领导权给篡夺了。

其二,当仁不让,充当评委。

紧接着,李纨更是毛遂自荐,不写诗,而要评诗。而且,大权独揽。本来可以迎春惜春和她三人做评委的,以迎春惜春的学识,评个诗是没问题的,而且三个评委也更公正。可是,李纨才不干呢,她居然自封自己为唯一的评委,而给迎春和惜春安了两个闲职,一个出题限韵,一个誊录监场,真是厉害呀。

其三,事实也证明李纨大权独揽是有深意的,也就是以社长和评委的身份力挺薛宝钗而力压林黛玉。就是因为她一人是评委,才得逞的。我们想,如果迎春惜春都是评委,这两人都是说林黛玉的诗歌好的,那如何了得,2:1,一切预谋都就落空了。好厉害的李纨,不,应该说好厉害的薛宝钗,因为这一切,都是她事先和李纨商量好的。

3.李纨的态度十分可疑。

本来作为评委,客观公正是第一要务,可是李纨不是。就在只有贾探春、薛宝钗和贾宝玉作出诗来,林黛玉尚未作出来的时候,李纨已经急切的表现出要推举薛宝钗为诗魁的明显意图来,说薛宝钗的诗“有身份”。这种明显的偏袒几乎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在林黛玉的诗作出来众人喝彩不断的时候,她又以“风格论”(本来风格本身就无高低之分)的胡诌来否定了原本写得最好的林黛玉(见拙文《红楼梦之李纨为何推赏薛宝钗?》)。这样的态度,联系之前薛宝钗的未卜先知,难道没有问题?

却原来,就是薛宝钗想在大观园的首届诗社中夺魁呀,因此才请来李纨帮忙的。却原来,大观园的首届诗社——海棠诗社,充斥着阴谋与算计。

林黛玉,焉能不败!?

李纨为何封薛宝钗为“蘅芜君”?

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关于拙文《红楼梦之李纨为何推赏薛宝钗?》里论述到的李纨力挺薛宝钗的事件,现在看起来,非但不会是假的,而且不是孤立的。因为,就在起诗社之时、作诗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大家互相其雅号。我们必须注意到,薛宝钗的封号,就是李纨给起的,而且这个封号,意义非常,叫“蘅芜君”。

现在从结果(李纨力挺薛宝钗)倒推过去,会发现:

其一,李纨要力挺薛宝钗的迹象从起雅号的时候就开始了。

我们来看,李纨先给自己起了个“稻香老农”,贾探春给自己起了个“蕉下客”,贾探春给林黛玉起了个“潇湘妃子”,薛宝钗给贾宝玉起了个“无事忙”和“富贵闲人”,薛宝钗给贾迎春和惜春起了个“菱洲”和“藕榭”。那么多人当中,李纨给谁起名都没心得,就是给自己和宝钗起名最有心得,这说明什么?说明对于宝钗的起名,李纨是费了思量、花了心思、动了脑筋的。

其二,这“蘅芜君”的雅号是极尽赞美之能事的。

这个“君”可不是君子的君,而是君主的君。所谓“蘅芜君”有两层意思:

1.薛宝钗住蘅芜苑,是那里的主人,自然可称“蘅芜君”;

2.薛宝钗稳重大方,是王夫人心目中贾宝玉媳妇的不二人选,是荣国府未来的少奶奶,是王夫人的接班人,是要取代王熙凤的荣国府“内当家”的,她不是荣国府未来的“君主”是什么。

所以,我们看,李纨对于薛宝钗的定位,是与她的婆婆王夫人一拍即合的,也是极为深谋远虑的,在这个时候就拉住未来的接班人,意味着就为自己和儿子贾兰将来的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长远立足打下了坚实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而这,与此后李纨在林黛玉的诗还没写出来就先入为主要推举薛宝钗的行为是有着非常严密的一致的行为逻辑关系的,或者说,在起雅号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次海棠诗社的冠军,已经被“内定”了。林黛玉写得再好,冠军都不会是她。只能是薛宝钗。

而且,李纨之所以力推薛宝钗的原因就是这诗“有身份”,请问什么身份?那就是李纨在作诗之前给薛宝钗的“蘅芜君”的身份呀。

李纨这场戏(见拙文《《红楼梦》之海棠诗社充斥着阴谋》)演得,可谓井井有条丝丝入扣呀。

薛宝钗为何处心积虑要夺海棠诗魁?

在明了海棠诗社虽然由贾探春发起,但其实已经沦为薛宝钗和李纨导演的一场阴谋之后,疑问接踵而至,薛宝钗,为何处心积虑要夺海棠诗社的魁首呢?

这个问题,必须得弄明白,否则,很难理解薛宝钗的真实为人。

首先,薛宝钗不管是出于家庭利益还是个人利益,都是想嫁给贾宝玉的,这点,毫无疑问,而且,我已经在拙文《薛宝钗到底爱不爱贾宝玉?》、《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薛宝钗到底想不想嫁贾宝玉?》和《如何客观看待薛宝钗》中详细论述过了。

其次,薛宝钗要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她需要战胜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与贾宝玉心心相印的林黛玉。尽管有姨妈王夫人的支持,但以薛宝钗的性格,还是想赢得贾宝玉的心,所以,全面超越林黛玉是薛宝钗的目标。

第三,薛宝钗的人品声望已经在林黛玉之上了。这几乎是贾府上下的公论,早在第五回就有这样的公论: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一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把那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儿倒且靠后了;就是宝玉黛玉二人的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

第四,然而,林黛玉的文学才华却也是贾府公认的。小说第七十六回,曾经补记过元妃省亲时的一段往事:

“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

这段叙述表明。即使在薛宝钗来之后,林黛玉的文学才华依然没有受到质疑。也就是说,薛宝钗要全面超越林黛玉,接下来,就应该在文学方面打败林黛玉。

第五,而在元妃省亲时举办的诗歌赛中其实林黛玉和薛宝钗只是打了一个平手,贾元春的评价是终是薛、林非愚姐妹可比也。林黛玉虽然帮贾宝玉作杏帘在望一首被元妃指为三首之冠,但毕竟是带宝玉而作。也或许,就是薛宝钗知道林黛玉帮贾宝玉代作而获褒奖,才决心打个翻身仗的?

第六,而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姐妹第一次起社。我们知道,任何赛事,都是第一届的第一个冠军可以载入史册,名气最大,传播最广的。

因此,一直未能在文学方面正式战胜过林黛玉的薛宝钗才会和李纨如此联合,导演了一场自己夺魁的盛会。以为由此即可以一举压倒林黛玉。由此,我们不得不也感叹薛宝钗在贾宝玉身上用心之深呀,这一切,全是为了能够嫁给贾宝玉。

    可惜,冰雪聪明的薛宝钗忘了,即便她全面战胜了林黛玉,也战胜不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这就是薛宝钗的悲剧。

林黛玉的“潇湘妃子”有何深意?

在大观园起海棠诗社的时候,贾探春给林黛玉起了一个诗名叫“潇湘妃子”。于是,就有朋友借此认为,八十回以后,林黛玉很可能给贾府的至交北海静王做了妃子。证据有四:

1.潇湘妃子,妃子嘛,只有王爵以上的人家的妻子才可以称为妃,这说明林黛玉很可能嫁给了一位王爷;

2.北海静王曾经赠给贾宝玉一串珍贵的念珠,贾宝玉又想把它转赠给林黛玉,这行为有点“牵线搭桥”的作用,类似于贾宝玉把蒋玉菡赠的汗巾系在袭人身上,最后成就了蒋玉菡和袭人的婚事;

3.小说中也确实写了,北海郡王死了一位妃子,肯定要续弦的;

4.以林黛玉的人品才华,除贾宝玉外,也只有北海静王这样的人物才能般配。

这样的推论,表面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1.这种推论否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生死不渝的爱情,是严重违背曹雪芹原笔原意的;

2.为什么我们看见贾宝玉把北海郡王赠予的念珠给林黛玉,而看不到更重要的林黛玉是摔了说什么臭男人用过的我不要这样的言行呢?袭人是系上了蒋玉菡的汗巾,而林黛玉摔了拒绝了,这是本质的区别呀,说明即使后来有贾府想把林黛玉嫁给北海静王的念头,也被林黛玉拒绝了呀(见拙文《林黛玉嫁给了北静王?》);

3.北海郡王作为王爷,是妻妾成群的,死一个妃子,没多大影响,不一定就需要续弦,这和一般的人家还不同。

所以,我以为这样的推论是不成立的,也是断章取义和一厢情愿的,我们分析一件事情不能孤立的来看,而要上下前后左右的联合起来看。

那么,贾探春给林黛玉起个“潇湘妃子”的名号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必须注意,林黛玉对于这个名号是很满意的,表现是“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这样一个名号,竟然让一贯心高气傲的林黛玉无话可说,也再一次证明了贾探春的水平真的很高呀。

不妨先来看看原文:

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仔细分析上面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实有很深的意思:

第一,潇湘妃子的典故来历是当年舜的妻子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因思念丈夫而洒泪染竹成斑竹的神话故事,这里其实是暗喻着林黛玉对情人贾宝玉的深情以及“还泪”;

第二,所谓妃子一说,有美誉的意思,不能过于做实;

第三,但是退一步,荣国府的“小皇帝”是谁呀?难道不是贾宝玉吗?贾宝玉不是贾母、王夫人乃至荣国府贾府的“小太阳”和“小皇帝”吗?如果林黛玉将来给贾宝玉做妻子,难道不是荣国府的第一少奶奶——贾府的“妃子”吗?

第四,最重要的,贾探春虽然没有明说,但其话语之中已经是把林黛玉内定为她哥哥贾宝玉的妻子了。请注意:

1.虽然贾探春巧妙的用了一个“林姐夫”来指贾宝玉;

2.但是,我们更要看到,贾探春的话有另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将来林黛玉即使嫁人了也依然住在潇湘馆,那是什么意思呀?一般女孩子出嫁时要住到婆家去的,但贾探春分明说了,林黛玉结婚以后,更爱哭,会把潇湘馆的竹子染成斑竹的。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林黛玉结婚以后依然住在贾府,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林黛玉嫁给贾宝玉,自然就不用搬出去,还住在潇湘馆了。

所以,贾探春的这个雅号和这番话,深深的打动了林黛玉的心,说中了她的心事,所以林黛玉才会“低了头方不言语”。

这,才是潇湘妃子的真正含义呢。

《红楼梦》之贾探春起诗社的弦外之音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也许都能记得这样一个情形,那就是在整部小说中真正首倡并组织诗歌活动的,其实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贾元春,另一个则是贾探春,尽管贾探春被李纨篡位夺权。但大观园诗社的真正首倡者,依然是贾探春。且看那封写给宝玉的倡议书: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未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俟。此谨奉。

此间雅意雅量,早已经超然于胜负利益之外。

无独有偶,在贾妃省亲的时候,她也自谦不擅长吟诗作对,但要试试宝玉和姐妹的诗才,也举办了一次诗歌赛。

别忘了,贾元春是皇贵妃。而此后,大观园众姐妹中有此雅兴及雅量(不在乎别人比自己强)者,非别人,乃探春也。而贾探春,后来也成了王妃。这,难道是一种巧合?我以为,不是。

    关于贾探春成为王妃的暗示,在前八十回,早已经非止一端,我以为,曹雪芹设计让贾探春来发起倡议组织大观园诗社,也是贾探春具备王妃素质将来要成为王妃的暗示之一罢。曹公之著文,真可谓一笔一墨不废。

    时下经常见到一些作者,常常忍不住在书里站出来,叉着腰,对自己笔下塑造的人物大加臧否。这是极不高明的,需要向曹雪芹老先生学习。记得我曾经说过(见拙文《曹雪芹怀着感恩的心写《红楼梦》》),曹雪芹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批评也罢表扬也好,都是极为含蓄的。以至于有好多朋友深陷其中而不能自觉。

比如,很多朋友就觉得曹雪芹其实挺欣赏袭人的。其实不是,曹雪芹对袭人的批判甚至讽刺,首先是以事实来说话的,其次就是借很多曲折事来说事儿,你不多咂摸几遍,是尝不出滋味来的。

可还记得?袭人前脚刚给王夫人打小报告,赢得王夫人信任,后脚就挨了贾宝玉的“窝心脚”(晴雯语)。这表面看起来是误打误撞甚至毫无关联,但仔细想想,未尝不是曹雪芹对袭人打小报告的“恨意”的一种曲折表达。

这不,在第三十七回,曹雪芹又开始拿袭人开涮了。请看:

“及至到了太太那里,太太正和二奶奶赵姨奶奶好些人翻箱子,找太太当日年轻的颜色衣裳,不知要给那一个;一见了,连衣裳也不找了,且看花儿。又有二奶奶在傍边凑趣儿,夸宝二爷又是怎么孝顺,又是怎么知好歹,有的没的说了两车话。当着众人,太太脸上又增了光,堵了众人的嘴,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像这个彩头。”晴雯笑道:“呸!好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秋纹道:“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晴雯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秋纹忙问道:“给这屋里谁的?我因为前日病了几天,家去了,不知是给谁的,好姐姐,你告诉我知道。”晴雯道:“我告诉了你,难道你这会子退还太太去不成?”秋纹笑道:“胡说!我白听了喜欢喜欢,那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我只领太太的恩典,也不管别的事。”众人听了都笑道:“骂的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袭人笑道:“你们这起烂了嘴的!得空儿就拿我取笑打牙儿,一个个不知怎么死呢!”秋纹笑道:“原来姐姐得了!我实在不知道,我陪个不是罢。”

这段话说的是,袭人自得到王夫人信任以后,得到的待遇越发优厚了。这不,王夫人正把自己年轻时穿过的衣服挑好的给袭人呢。秋纹碰巧得了几件高兴得什么似的,于是宝玉房里的丫头们就议论开了。结果,绕来绕去,借不晓真情的秋纹的一个顺口“那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我只领太太的恩典,也不管别的事”,于是,一个绝妙的嘲讽形成了:

众人听了都笑道:“骂的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

借众人的口,记住是“众人”而不是晴雯,袭人就成为了王夫人的“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曹雪芹在这里借“众人”的口,“笑骂”袭人是王夫人豢养的一条“哈巴狗儿”。

    理解了这些,难道我们还会以为曹雪芹很欣赏花袭人吗?

贾宝玉送花为何让贾母王夫人如此感动?

第三十七回,有这么一档子事,说的是贾宝玉把院内新开的花折了两枝送给贾母和王夫人,竟然惹得贾母和王夫人大为感动,而且感动的程度,确实有些夸张的成分。请看:

袭人道:“家常送东西的家伙多着呢,巴巴儿的拿这个。”晴雯道:“我也这么说,但只那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我送去,三姑娘也见了,说好看,连碟子放着,就没带来。你再瞧那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收来呢。”秋纹笑道:“提起这瓶来,我又想起笑话儿来了。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那日见园里桂花,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才开的新鲜花儿,不敢自己先玩。’巴巴儿的把那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给太太。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了。可巧那日是我拿去的,老太太见了喜的无可不可,见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的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和我说话,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说我'可怜见儿的,生的单弱。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气。几百钱是小事,难得这个脸面。及至到了太太那里,太太正和二奶奶赵姨奶奶好些人翻箱子,找太太当日年轻的颜色衣裳,不知要给那一个;一见了,连衣裳也不找了,且看花儿。又有二奶奶在傍边凑趣儿,夸宝二爷又是怎么孝顺,又是怎么知好歹,有的没的说了两车话。当着众人,太太脸上又增了光,堵了众人的嘴,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像这个彩头。”

这里面,贾宝玉的一个寻常之举,居然惹得贾母和王夫人如此高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枝花,何至于此呢?

细细把玩之下,恍然大悟矣。

首先,我们知道,桂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一种有着吉祥意义的花,而贾宝玉折桂花送贾母和王夫人的举动其实就是“折桂”呀。这里面其实隐含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贾宝玉在含蓄的告诉贾母和王夫人,你们放心,我自然会努力学习将来“高中”“折桂”的。这种意思,即便贾宝玉本意没有,但客观上是有的。

而贾母和王夫人虽然溺爱贾宝玉,但从心底里还是希望贾宝玉发愤图强,有所作为的,进而成为贾氏宗族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尤其是王夫人,她的一生都指望在这个儿子身上了。

因此,应该说,贾宝玉的乖巧的“折桂”行为,真正做到了两位长辈的心坎上了。

其次,我们知道,贾母和王夫人是“面和心不合”的,但唯有在宠爱贾宝玉上,高度一致,这也是这婆媳俩最大的共同点和利益共同之处。

贾宝玉,难道会不知道?肯定知道。因此在祖母和母亲面前,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但作为自己最亲的亲人,贾宝玉是希望她们和和睦睦的。于是,贾宝玉在向贾母和王夫人表达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同时,又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器皿来摆放这两枝花,即上述袭人、晴雯、秋纹等说到的——联珠瓶。

何谓联珠瓶,即两瓶连成一体,取珠联璧合之意也。

也就是说,贾宝玉借这次献花,在含蓄的劝告两位长辈不要闹别扭了,要为了我贾宝玉而和睦相处,这样我贾宝玉才能安心和快乐呀。

    这样的富有含义的送花,这样的乖巧懂事,恐怕也是贾宝玉罕见的一次“良心发现”和“亲情大泛滥”,所以,才会把看懂了其中意思的贾母和王夫人感动得不行,就连平时不起眼不入眼的秋纹也跟着沾了不少光呢。

《红楼梦》之晴雯顶撞的不止是袭人

关于晴雯之死,我已经有好几篇文章(《谁是黛玉之外最爱贾宝玉的女子》、《红楼梦中晴雯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吗》、《红楼梦里袭人是怎样除掉晴雯的?》、《袭人和晴雯的地位究竟谁高?》、《晴雯嚣张与袭人隐忍的心理分析》、《王夫人诬陷晴雯得痨病有何深意?》、《王夫人查抄大观园时真不知晴雯吗》)论述过了,但是,到第三十七回,我发觉晴雯之死的原因,除了晴雯为贾母内定的贾宝玉未来之妾,袭人欲取代之,王夫人也相中袭人,晴雯长得极像林黛玉,晴雯刀子嘴得罪很多人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条,而且是很严重的一条,那就是,晴雯不仅仅顶撞袭人,而且顶撞王夫人。这就很危险了。

这不,就在秋纹因为得了王夫人几件旧衣裳的恩典而喜得眉开眼笑的时候,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晴雯姑娘又开腔了:

晴雯笑道:“呸!好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秋纹道:“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晴雯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这是多么火辣多么直白的不满呀。你听听,“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这个“他”,指的就是袭人,就因为王夫人抬举袭人,晴雯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即使是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这里,晴雯矛头所指已经不仅仅是袭人了,而是王夫人了。还不止这些,紧接着,晴雯又说了:

“我偏取一遭儿。是巧宗儿,你们都得了,难道不许我得一遭儿吗?”麝月笑道:“统共秋丫头得了一遭儿衣裳,那里今儿又巧,你也遇见找衣裳不成?”晴雯冷笑道:“虽然碰不见衣裳,或者太太看见我勤谨,也把太太的公费里一个月分出二两银子来给我,也定不得。”说着,又笑道:“你们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一面说,一面往外跑了。

这时候的指责对象,几乎就是冲着王夫人去了。大家想想,贾宝玉房里的众丫鬟都在,袭人也在,这是公众场合呀。有谁敢这样议论主子?而且是王夫人这样的主子?只有晴雯敢。晴雯几乎把王夫人偏袒袭人那几招都给抖落出来了,加工资,给衣服,那样晴雯不知道。

唉,这个傻丫头,其实贾宝玉房里的丫头,谁不知道这点破事儿呢?即使知道了,也不过是起哄的时候众口同声的说袭人是王夫人的“哈巴狗儿”而已(见拙文《看曹雪芹怎么拐着弯儿骂人》),谁敢这样站出来说话呢?

而且,这里面,有袭人,还有和袭人好的麝月,而这个傻丫头就压根儿没想到这些。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以王夫人的为人,听到有个丫鬟敢于这样议论自己,她会怎么想?而这个丫鬟的命运又会是什么?

撵出去,已经是最轻的了。

贾宝玉送花受谁的启发?

直到读到贾宝玉折了桂花送给贾母和王夫人,以尽孝道,博得贾母和王夫人的赞美。才突然发现,贾宝玉这厮,其实是向自己的干儿子贾芸同志学习呢。

还记得此前贾芸特地派人送了两盆珍贵的海棠花给贾宝玉,以尽“儿子的孝道”吗?

请看原文,贾芸这两盆海棠花,送得是何等的风雅,直可以和贾探春发起诗社的倡议相媲美呢:

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洪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前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妨碍不便,故不敢面见。谨奉书恭启,并叩台安。男芸跪书。

请注意,贾芸送花的帖子,和贾探春发起诗社的帖子,刚好是“前后脚”。而也正是这两个帖子,促成了大观园诗社的成立和首届海棠诗社的举办。不可不谓是壮举。有人谓之献媚,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关于这点,我已经在拙文《《红楼梦》之贾芸送花是献媚吗?》里详细论述了。

现在要说的是,其实贾芸的送花,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启发和教育了贾宝玉这个“做爹”的公子哥儿,该如何尽孝道。

于是,才有了海棠诗社之后的,贾宝玉亲自折了园里新开的桂花,用联珠瓶装了,给贾母和王夫人送去,以此尽做儿子做孙子的孝心呐。

这其间的启迪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一个是两盆,一个是两瓶,而且都是花,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而且都是送给长辈,这是多么的相似啊。

而也正是从这些相关联的描写中,我进一步认定,曹雪芹也好,贾宝玉也好,都是很赞赏贾芸的,是不会贬低贾芸的。

贾芸认年纪比自己小但辈分比自己大的贾宝玉做父亲,在有人看来不堪。可是:

第一,我们要理解贾芸为生存的难处,你看他为了弄到种花的差事,费了多大的劲呀,又是借钱又是送礼又是赔小心的。

第二,我们更要看到,贾芸对贾宝玉的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真心的。严格说起来,贾芸根本没得到贾宝玉什么好处。但是他却做到了一个儿子该做的,给贾宝玉送花,贾宝玉被马道婆诅咒,重病不起,也是贾芸守护着,八十回之后,还有“仗义探庵”的壮举,这些,实在比贾府那些真正的有血亲的父子关系要真挚和感人得多,也不比任何一对亲生父子差呀,这样的感情,真的就因为没有直系血缘而值得质疑吗?

我以为,不能。

或许,在贾宝玉心里,或者说在曹雪芹心里,一辈子没有亲生儿子的贾宝玉或者曹雪芹就是把贾芸看成自己的真正的儿子的。

曹雪芹为何详写宝钗帮湘云策划诗社?

我曾经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说过,曹雪芹的叙述艺术中有很独特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暗喻式”叙述法。怎 么说呢?就是说,有很多事情的真相,他不写,而是通过紧接着的另外一件事情来“暗喻”,来做“互为本文”的叙述。

比如,关于贾珍和秦可卿的“爬灰”事件,就隐藏在王熙凤玩死贾瑞、贾琏偷情、王熙凤无意间察觉以及王熙凤与尤氏的“互补关系”之中,详见拙文《揭秘“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真相》。

而至第三十七回,我再次发现了曹雪芹的这种写法。

之前关于海棠诗社的情形,我接连写了《《红楼梦》之海棠诗社充斥着阴谋》、《红楼梦之李纨为何推赏薛宝钗?》、《李纨为何封薛宝钗为“蘅芜君”?》和《薛宝钗为何处心积虑要夺海棠诗魁》来论述,认为是薛宝钗和李纨精心策划的一场“局”。但依然有朋友们认为我是推断的。确实,也只能推断,因为曹雪芹确实没明写,不推断还能做什么呢。

但是,再往下读,我就发现了“暗喻”薛宝钗策划海棠诗社的另一个证据。那就是,在紧接着的菊花诗社,曹雪芹就详细写了薛宝钗与史湘云详细筹划的过程,从吃什么到写什么,都经过了薛宝钗和史湘云其实是薛宝钗的周密安排。

由此,再联系之前薛宝钗和李纨在海棠诗社的种种反常之举,以及那句暗指李纨要来的“忙什么,人还不全呢”的话,以及李纨像应声虫一样马上出现的场景,以及作为邀请人的贾探春并不知道李纨要来(因为贾探春压根儿没邀请李纨)而薛宝钗却知道李纨要来,以及经薛宝钗暗示来了的李纨力压林黛玉力挺薛宝钗的事实,可以认定,曹雪芹之所以要祥写薛宝钗帮着史湘云周密筹划菊花诗社,有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要用这种“互证式”的写法告诉我们,之前的海棠诗社,薛宝钗也是这般如法炮制的。

还记得海棠诗社的主题是怎么确定的吗?

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很好,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呢?”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做诗?”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做。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寓情,要等见了做,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菊花诗社的主题又是怎么确定的呢?

湘云只答应着,因笑道:“我心里想着,昨日做了海棠诗,我如今要做个菊花诗如何?”宝钗道:“菊花倒也合景,只是前人太多了。”湘云道:“我也是这么想着,恐怕落套。”宝钗想了一想,说道:“有了。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要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就用'字,虚字便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虽有这么做的,还不很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也倒新鲜大方。”湘云笑道:“很好,只是不知用什么虚字才好?你先想一个我听听。”

这样的经历,虽然对的人不同,但何其相似乃尔。这其实已经表明了,这两次诗社的谋划是“如出一辙”的,之前,海棠诗社,薛宝钗和李纨的商量情景没有出现,那是因为有违曹雪芹含蓄温婉的写作风格,太过于不堪薛宝钗和李纨,但是,曹雪芹却通过“极为相似的”菊花诗社的筹备情况告诉了我们,在海棠诗社的背后,曾经发生过什么。

那么,薛宝钗精心策划的海棠诗社她夺冠了,而同样经她精心策划的菊花诗社为什么她没有夺冠呢?

    我们下次再说。

薛宝钗帮湘云起菊花诗社到底是帮谁?

    表面上看起来,小说第三十七回,薛宝钗帮史湘云策划菊花诗社的事情,确乎是薛宝钗在帮助史湘云,小说里写了,就连史湘云本人也是这么认为,并因此而感动得一塌糊涂:

湘云忙笑道:“好姐姐!你这么说,倒不是真心待我了。我凭怎么胡涂,连个好歹也不知,还是个人吗!我要不把姐姐当亲姐姐待,上回那些家常烦难事,我也不肯尽情告诉你了。”

那么,薛宝钗是真的在帮史湘云吗?

这件事情,我以为应该这样来看:

一方面,薛宝钗确实是在帮助史湘云,因为史湘云父母双亡,很不受叔叔婶婶待见,根本没有能力(主要是没钱)来做东,举办一次诗社,而薛宝钗确实是又出钱又出力,实实在在的帮助了史湘云,使得盛况空前的菊花诗社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薛宝钗当然是帮助了史湘云。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看到,薛宝钗此举,是个“双赢”之举,在帮助史湘云的同时,她更好好的帮助了自己,使自己的好人品得到了一次更好的宣扬的机会。

不是吗?我们来看,大家难道真的以为这次诗社是史湘云办的吗?不是。

其一,且看薛宝钗第三十七回是怎样帮史湘云筹划吃螃蟹的:

宝钗听说,便唤一个婆子来:“出去和大爷说,照前日的大螃蟹要几篓来,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你说与大爷:好歹别忘了,我今儿已经请下人了。”那婆子出去说明,回来无话。

我们应该注意:

1.薛宝钗向哥哥薛蟠要螃蟹,是以自己的名义要的,所谓“你说与大爷:好歹别忘了,我今儿已经请下人了。”

2.这样的说话,为了要螃蟹,虽然也合情合理,但不要忘了,薛宝钗就住在大观园,薛宝钗的丫鬟婆子和贾府的丫鬟婆子是可以随意往来随意聊天的,也就是说,史湘云所谓做东请大家吃螃蟹的真相,几乎就是一个“假象”,大家都很快就会知道,这其实是薛宝钗借史湘云之手请大家吃螃蟹呢。

其二,且看第三十八回吃螃蟹宴的效果:

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具各色盏碟。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边另有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贾母忙笑问:“这茶想的很好,且是地方东西都干净。”湘云笑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道:“我说那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

这史湘云请大家吃螃蟹,受到称赞的确实薛宝钗,奇怪了吧?其实也不奇怪,上面不是说了吗?以贾母的精明,她难道会不知道一史湘云的能耐,搞不出这个螃蟹宴来?贾母明白,这一切,都是薛宝钗的功劳,而且安排的如此周到,于是,才有了“我说那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的对薛宝钗的称赞。

也就是说,一次螃蟹宴吃下来,最大受益者其实还是薛宝钗,史湘云不过是幌子,而且使得无论是表面受益的史湘云和被请来吃螃蟹的以贾母为首(贾母已经定调了)的大伙都对薛宝钗称赞不已。

事情如果到这儿,也还说得过去。毕竟,薛宝钗也不能白帮这个忙。但是还不止呢?下面的事情就超出了帮忙的范畴了。

其三,薛宝钗不仅帮着史湘云张罗吃喝,赢得了好评,而且借出诗题限韵再一次准备为难林黛玉,为自己的继海棠诗社夺魁之后的菊花诗社夺魁而精心准备。且看第三十七回:

这里宝钗又向湘云道:“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那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呢?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倒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把那于身心有益的书看几章,却还是正经。”湘云只答应着,因笑道:“我心里想着,昨日做了海棠诗,我如今要做个菊花诗如何?”宝钗道:“菊花倒也合景,只是前人太多了。”湘云道:“我也是这么想着,恐怕落套。”宝钗想了一想,说道:“有了。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要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就用'菊’字,虚字便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虽有这么做的,还不很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也倒新鲜大方。”湘云笑道:“很好,只是不知用什么虚字才好?你先想一个我听听。”

紧接着,薛宝钗刚催就取消了“限韵”:

湘云依言将题录出,又看了一回,又问:“该限何韵?”宝钗道:“我平生最不喜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以此难人。”湘云道:“这话很是。”

1.很明显,在这次菊花诗社的出题限韵中,薛宝钗同样实现了自己的意图,那就是对诗歌的题目的“新巧”以及不可用“险韵”都作出了限定。

2.我要问,这样限制对谁有利?对薛宝钗有利还是对林黛玉有利?很显然,是对薛宝钗有利。

大家也许还记得海棠诗社中李纨及众人对林黛玉诗歌的评价,那就是“新巧”呀。请看:

李纨等看他写的道: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显然,无论是贾宝玉的“从何处想来”,还是众人的“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还是李纨的“风流别致”,说的其实就是林黛玉诗歌的“新巧”和“险韵”呀。

也就是说,林黛玉擅长于此,而薛宝钗却擅长于“含蓄浑厚”,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风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么,薛宝钗此举显然就是要抑制林黛玉的长处而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了。这样的安排,自然是对薛宝钗有利了。

3.我们更要看到,菊花诗社的试题及限韵,是在明确了薛宝钗帮史湘云搞定螃蟹宴之后提出来的,这颇有点“利诱”的味道呀。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史湘云此时自然只有“答应”的份了。

4.还有,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上次海棠诗社,李纨已经明确了贾迎春和贾惜春的职责,这“限韵”的职责可是贾迎春的,而且贾迎春“限韵”从来都是即兴翻书的。可是,薛宝钗在这里却堂而皇之的和史湘云就把“韵”的问题可定下来了,完全把贾迎春晾在了一边。这样的意图,可是太明显不过了。

所以,综合上述种种迹象,可以肯定,薛宝钗帮助史湘云策划菊花诗社,真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呀,她帮史湘云是假,给自己打广告才是真,而且,计划着在菊花诗社继续打压林黛玉,争取蝉联冠军呢。

    这样周密的安排,薛宝钗要不夺魁都难?可是,她还是没能如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次再说吧。

薛宝钗为何没能在菊花诗社夺魁?

    大观园的第一、第二届诗社,薛宝钗都费尽了心机,应该说,第二届菊花诗社下的功夫更大(见拙文《薛宝钗帮湘云起诗社到底是帮谁?》),可是结果却很惨。第一届海棠诗社,薛宝钗力压被普遍看好的林黛玉夺魁(见好拙文《《红楼梦》之海棠诗社充斥着阴谋》),可是,第二届菊花诗社,薛宝钗却几乎是名落孙山了,排名在林黛玉、史湘云和贾探春之后,只在宝玉之前。

    这是为什么呢?

    表面看起来,李纨这次力挺林黛玉的三首诗排名一二三名的原因是这样的:

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

说实在的,这样的评价标准,表面上是堂而皇之,但实则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首先,大家可还记得,海棠诗社,李纨推举薛宝钗而力压林黛玉的理由是什么吗?

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这说明,李纨看中的风格是含蓄浑厚,而不是风流别致呀。怎么到了仅隔几天的菊花诗社,李纨的审美取向和兴趣爱好陡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呢,突然推崇起林黛玉的“纤巧”来了。

其次,但是,我们只要细细研究林黛玉排名一、二、三名的诗作马上就会发现,林黛玉的诗歌,根本谈不上“纤巧”,反而是在“含蓄浑厚”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点,我以后会说到)。也就是说,李纨对于诗歌的审美取向和兴趣爱好并没有发生改变。

第三,因此,李纨才会不得不推崇林黛玉的这三首诗了,这是因为:

1.说明林黛玉的诗才已经折服了李纨,不论是海棠诗社的“风流别致”的诗歌还是菊花诗社“含蓄浑厚”的诗歌,林黛玉都能作得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不得不让李纨叹服;

2.事情仅仅过去几天,李纨也不可能表现出对薛宝钗的令人发指的偏袒,仅仅是作为一种平衡,李纨也不得不推林黛玉为诗魁了。毕竟,林黛玉还有一个贾母罩着,太过分了,也说不过去。

第四,所以,李纨推举林黛玉为菊花诗魁的理由,所谓“新巧”,不过是个幌子而已。所以,当林黛玉以嘲讽的口吻“将军”李纨时,李纨的窘态已经暴露无遗了:

黛玉道:“我那个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远!”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角噙香’一句也敌得过了。”

而李纨之所以要坚持林黛玉其实“含蓄浑厚”的诗歌是“风流别致”的,是“新巧”的,是因为她企图要维持自己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歌风格的“定位”,掩饰自己曾经对薛宝钗的偏袒。她试图告诉大家,海棠诗社,薛宝钗夺魁,是因为她“含蓄浑厚”的风格战胜了林黛玉“风流别致”的风格,而菊花诗社,林黛玉之所以夺魁,是因为她“风流别致”的风格战胜了薛宝钗“含蓄浑厚”的风格,她是很公正的而已。

然而,林黛玉这次作诗,根本不“风流别致”,反而是“含蓄浑厚”,这说明什么?说明林黛玉是诗歌的全才,是大观园的第一诗人。

就这样,林黛玉虽然在海棠诗社中因为“风流别致”的风格而败北,但这次菊花诗社,她却以“含蓄浑厚”的风格再次博得众人的赞赏,而且,逼得李纨不得不以“新巧”的名义把诗魁的头衔授予了林黛玉。这其实,展现是林黛玉远胜于众人甚至薛宝钗的诗才。说林黛玉是大观园第一诗人,应该没人可以反对了。

当然,细读之下,我发现,李纨之所以要推举林黛玉,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薛宝钗在无意之中冒犯了李纨或者说得罪了李纨。不过,这是下一篇文章的事了。

薛宝钗怎样在菊花诗社中冒犯了李纨?

拙文《薛宝钗为何没能在菊花诗社夺魁?》论述了薛宝钗为何没能在菊花诗社夺魁的种种原因,然而,我以为,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薛宝钗在与史湘云筹备菊花诗社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李纨这个“社长”的存在,无意之中得罪了李纨。

如果大家以为我又是危言耸听,那么,就请听听我的分析吧。

还记得海棠诗社时李纨毛遂自荐“掌坛”时的话吗?不妨把关键的话例举出来大家看看:

第一句是“雅的很哪!要起诗社,我自举我掌坛。”

第二句是“就是这样好。但序齿我大,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管教说了大家合意。”

第三句是“还要推我做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藕榭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

这三句话,其实是李纨关于大观园诗社的“人事任命”。其中很关键的,比如“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比如对两位副社长的任命等等,都是要体现李纨对诗社的控制权。

我们知道,第一次海棠诗社,薛宝钗是主动找李纨商量,并请李纨出山的。这样李纨当然满意,当然要力挺薛宝钗而力压林黛玉,正像有的朋友说的,投桃报李(见拙文《红楼梦之李纨为何推赏薛宝钗?》和《《红楼梦》之海棠诗社充斥着阴谋》)。

但是,我们也知道,第二次菊花诗社,李纨这位社长,马上就被薛宝给架空了,薛宝钗在背着李纨的情况下,已经与史湘云把一切都商量好了,怎么吃螃蟹,怎么出诗题,甚至怎么限韵,甚至取消用韵等等,都已经与李纨无干。

我们想,前脚还和李纨打得火热请李纨出山主持,后脚立即把李纨忘记得干干净净,换谁会有多乐意呢?

这样一来,我们当可以看到,薛宝钗不仅把迎春“出题限韵”的职责给抢了,而且把李纨这个社长也给“闲置”了。其实,迎春的职权也是李纨封的,架空迎春,也是对李纨的权威的冒犯呀。李纨任命的,薛宝钗不感冒,就是李纨本人,薛宝钗也不感冒,而且李纨才刚刚为了薛宝钗而在海棠诗社“两肋插刀”呐。这对于曾经风光但已经被贾府“闲置”了很多年的李纨来说,肯定是相当不爽的,甚至是触痛了伤疤的。

于是,李纨的态度马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直接把薛宝钗的诗评为倒数第二,直接打入“冷宫”了。当然,林黛玉的诗本身也是没得说的。但,这是题外话了。

正因为这样,就连被李纨取代的贾探春也感觉到过分了,于是,小小的安慰了薛宝钗一下,说“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等等,以免薛宝钗过于难堪。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菊花诗社的评诗过程中,李纨和林黛玉说过话、和史湘云说过话,和贾宝玉说过话,唯独没有和薛宝钗说过话,这就是玄妙之机呐。

李纨这个女子,我们可不要小看了她呀。没有她,那来的贾府被抄而贾兰可以独保,可以读书成器、入仕做官,并最终成为重振贾府的新一代掌门人?



薛宝钗为何不惜在菊花诗社冒犯李纨?

我一直在想,薛宝钗是一个何等精明的女孩,怎么会就这样去“忽视”李纨“冒犯”李纨呢(见拙文《薛宝钗怎样在菊花诗社中冒犯李纨》)?

然而,当我们再仔细的回过头来,去审视她在李纨的鼎力支持下夺得海棠诗社诗魁的经历,就会发现,薛宝钗虽然夺魁了,但以她的自尊自爱和自重,内心的滋味是很不堪的。

第一,她的夺魁明显的有些难以服众。

小说里写了,海棠诗社,林黛玉的诗引起的轰动最大,而称赞林黛玉诗歌的是贾宝玉、贾探春、贾迎春和贾惜春,都是文化人,都很有鉴赏力,即便后来李纨仗着嫂子的身份和社长的势头压人,让薛宝钗夺了诗魁,但那样的夺魁,是多少有些打折扣的,是多少有些不能服众的。

第二,李纨支持薛宝钗的方式过于直白。

不管是自荐掌坛,还是分派工作以及弹压贾宝玉的反对意见,李纨都是倚老卖老的态度,甚至有些蛮不讲理,所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根本不能以理服人,薛宝钗以这样的方式被推举为诗魁,也未见得满意,因为李纨的偏袒的态度,太过于明显。

第三,李纨力挺薛宝钗力压林黛玉的理由过于牵强。

关于这一点,拙文《《红楼梦》之海棠诗社充斥着阴谋》以及说过,李纨,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到不是谦虚,原本就不太懂诗,居然以风格来据顶高低,严格说来,这是相当不通的。我们说风格本身没有高低,只有达到的风格的层次和境界又高低,可惜李纨居然以“含蓄浑厚”风格胜过“风流别致”风格作为理论,不要说贾宝玉、林黛玉、迎探惜等人,就是薛宝钗本人也觉得不通呀。

我想,正是因为上述三点,使得薛宝钗觉得自己的夺魁实在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说白了,就是薛宝钗觉得让李纨来当自己的“托”档次太低了,有损自己的声誉。于是,她决定“抛弃”李纨。于是,当史湘云来的时候,她才决定在“懂诗”的史湘云身上下下功夫,在帮助拉拢史湘云的前提下筹划菊花诗社,争取再来一次堂堂正正的夺魁,好堵大家的嘴,好彻底战胜林黛玉。

可是,薛宝钗过于轻视了李纨这个人了。这绝对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主儿。薛宝钗完全置李纨这个社长于不顾以及之前海棠诗社对李纨的亲热(见拙文《红楼梦之李纨为何推赏薛宝钗?》),都让李纨觉得无法忍受。

你想撇开我,我偏不!于是,在大家作诗的时候,李纨还是出现了,而且,以跟海棠诗社一样霸道的作风,否定了薛宝钗,力挺了林黛玉,算作是对薛宝钗“背信弃义”的报复。

这就是薛宝钗与李纨这两个女人在几天之内的“恩怨情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里的知识”
红楼梦穿越篇:大观园起诗社,微信群评高低
《红楼梦》知识
你读《红楼梦》已经达到什么境界?用这些题测试一下就知道了!
高一年名著知识竞赛决赛题及答案
【教育读书】红楼一梦300年,100道题证明你曾读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