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15)

   

史湘云和翠缕阴阳论的高妙之处

    前四十回的细读即将完成,这是对之前细读中遗漏的一个问题的补充分析。

       大家还记得吗?在第三十一回,有一段史湘云和翠缕由于看见贾府大观园中一棵石榴树而引发的关于阴阳的讨论。这段叙述,说实话,当时那么一读就过去了,只是觉得好笑。

可是,现在回过头来品味,就觉得不是那么简单了。还是先看看原文吧:

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湘云道:“花草也是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要说和人一样,我怎么没见过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呢?”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爱说。这叫人怎么答言呢?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就是一生出来人人罕见的,究竟道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些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况且'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个字:阳尽了就是阴,阴尽了就是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一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第一,这里说的是贾府里有一棵石榴树,长势特别好。可千万别忽略了这个细节,还记得贾元春判词里的一句话 “榴花开处照宫闱” 吗?我敢肯定,这个描写,就是和第五回贾元春的判词相呼应的。也就是说,贾府生长的这棵石榴树长势旺盛,开得鲜艳,最后竟至于引起了皇宫的注意。这其实就是暗指贾元春的入宫及成为皇妃。

第二,当然,这里面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此时说这棵石榴树如此繁盛,其实就是暗指贾元春在皇宫里面地位如日中天,正得宠呢。

第三,而由此引发的史湘云和翠缕对这颗石榴树长势旺盛的原因分析,所谓阴阳交合之论,其实就是暗示着贾元春的因得宠而即将怀孕以及因怀孕而更加得宠。请注意史湘云的提示“花草也是和人一样”,其实就是暗示这棵石榴树的喻体就是贾元春。而阴阳交合之论与石榴因“多籽”而被赋予的“多子”的含义,就是指贾元春将来必因“气脉充足”、因“赋阴阳二气所生”而有身孕(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元春之死真相》)。

当然,这里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还有,因为接下来,史湘云和翠缕说着说着,又扯到了史湘云的金麒麟,然后捡到了贾宝玉丢失的金麒麟。请看:

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要问,因想不起什么来,猛低头看见湘云宫绦上的金麒麟,便提起来,笑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还是母的呢?”湘云啐道:“什么'公’的'母’的!又胡说了。”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沉了脸说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说出好的来了!”翠缕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扑嗤”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湘云拿着绢子掩着嘴笑起来。翠缕道:“说的是了,就笑的这么样?”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家说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正说着,只见蔷薇架下,金晃晃的一件东西。湘云指着问道:“你看那是什么?”翠缕听了,忙赶去拾起来,看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湘云的麒麟瞧。湘云要把拣的瞧瞧,翠缕只管不放手,笑道:“是件宝贝,姑娘瞧不得!这是从那里来的?好奇怪!我只从来在这里,没见人有这个。”湘云道:“拿来我瞧瞧。”翠缕将手一撒,笑道:“姑娘请看。”湘云举目一看,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心里不知怎么一动,似有所感。

请注意那些富有意味的语句,什么人分公母呀,麒麟也分公母呀。如果我们认可之前关于贾元春的分析,那么,接下来这段话,也就是阴阳论还暗示着八十回以后、贾宝玉出家落魄并与史湘云团聚之后,贾宝玉与史湘云患难与共的“既成事实”的夫妻生活,没有夫妻之名却有夫妻之实(见拙文《贾宝玉送史湘云金麒麟是啥意思?》)。

也就是说,史湘云和翠缕的阴阳之论,一头牵着贾元春的得宠和与皇帝的性关系和即将怀孕,另一头则牵着贾宝玉和史湘云的将来的夫妻生活。

    这就是典型的《红楼梦》的多重暗喻的手法

《红楼梦》之“虎兕相逢”与“双悬日月”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迷津。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迷津”这个词。在我上大学的年代,正是先锋主义文学批评盛行的时代,我的老师有几位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先锋派评论家,而在这些评论家的口中,“迷津”是一个很时髦的词。

     然而,不管“迷津”这个词如何时髦,《红楼梦》确乎就是一部伟大的迷津。

     我是在细读完前四十回的时候,在分析史湘云的行酒令“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候突然顿悟的。这种顿悟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不仅仅是顿悟到史湘云的行酒令是在述说贾元春的悲剧(见拙文《《红楼梦》之史湘云的行酒令》),而且顿悟到了贾元春之死的大致脉络,而理解这个脉络的关键有两点:第五回贾元春判词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以及史湘云行酒令中“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就是曹雪芹,这就是曹雪芹给我们的关于贾元春之死的谜语。在第五回判词中,他点出了贾元春之死的直接原因,那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为了解开真相,我先来说说何为虎兕?

虎者,贾府也。我们也许还记得,贾府的开创者宁荣二公即是武将出身的,是因军功而受封的国公,焦大不就是曾经在战争的死人堆中把宁国公冒死背出而备受优待的吗?第七十五回,贾珍借习武为名邀约纨绔子弟聚众赌博之所以得到了贾政的赞许,为的也就是贾府“况在武荫之属”。也就是说,贾府起家,是武将起家的。而且,能够以军功至国公的爵位,肯定是有很大的武功的。而中国古代对于能征善战的武将的习惯性称呼就是“虎将”,所谓“将门虎子”。

那么兕呢?相关资料解释是一种犀牛类的怪兽,也是猛兽之一吧。

大家试想,虎兕相逢。也就是老虎和这种猛兽想逢是什么结果呀?肯定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也就是说,这兕,肯定是指虎(贾府)的敌人,那么贾府的敌人是谁呢?之前我在拙文《红楼梦之谁是贾府最危险敌人?》已经说过了,贾府真正的敌人就是派长史来荣国府找贾政贾宝玉索要蒋玉菡的忠顺亲王府。

我们说“兕”这种称谓既是指它的凶猛,也带有贬义的意思。这很好理解,曹雪芹是站在贾府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自然要把贾府的敌人来个“妖魔化的表达”了。

由此,贾元春死于“虎兕相逢大梦归”的真相就基本明朗了,她是在忠顺亲王对贾府的一再揭发和迫害中被折磨难产而死的(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元春之死真相》)。关于这一点,之前,我已经有过多篇文章论述,不再赘述。

讲清楚了“虎兕相逢”,就该讲“双悬日月”了。

原句“双悬日月照乾坤”出自李白的诗歌《上皇西巡南京歌》的“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这里说的是唐玄宗因马嵬坡事件引起兵乱避难蜀中,而他的儿子唐肃宗却即位了,因此称之为“双悬日月照乾坤”,这里李白确实有指唐肃宗篡位的意思。

因此,我们虽然没必要像刘心武那样的去穿凿历史,认定在清代是废太子要造康熙雍正乃至乾隆皇帝的反,但还是可以认定为史湘云所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和李白所指一样,是指一次宫廷政变的。那么,发动宫廷政变的是谁呢?就是第十三回秦可卿葬礼上提到的“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

请注意几点:

1. 义忠亲王这个封号是带有褒义色彩的,恰如水泊梁山众好汉的“忠义厅”,所指乃是这位王爷是忠义双全的,是好王,至少,对于贾府来说,是相当赞赏的;

2. 义忠亲王居然被称为“老千岁”,表明其政治地位和皇室血统是很高贵,几乎仅次于皇帝;

3.可惜这位老王爷“坏了事”,对于一位如此位高权重的王爷来说,能让他坏事的理由可不会太多,一般只可能指政变或者至少是与皇帝政见不和,产生了分歧甚至是争执;

4.偏偏贾府和义忠亲王的关系很好,这里从薛蟠给义忠亲王准备棺椁一事就可以看出来,一般这样的大人物是把自己的后事看得很重的,不交给信任或者交厚的人是不放心的;

5.由此反观另一位亲王忠顺亲王,区别就出来了:一是义忠和忠顺的封号是不一样的,是有着微妙的区别的,说白了,义忠是褒义,而忠顺则有些许的贬义;二是虽然忠顺亲王也是千岁,但从未见小说里贾府的人称这位王爷为千岁,这又和贾府对义忠亲王的态度有微妙的区别;三是贾政明说了,贾府与忠顺亲王府“素无往来”,说明关系根本不好。

这下,大致的脉络就理清楚了:

所谓“双悬日月”就是指当今皇上和他的长辈义忠亲王老千岁很可能政见不和,发生了激烈的对立和争执,至于是不是政变,不好说,但很可能使朝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造成了“双悬日月”的混乱局面。而“双悬日月”就是皇帝要给义忠亲王定罪而夸大的罪名,也就是扰乱朝政、扰乱视听。

而在这场政治风波中,由于贾府与义忠亲王老千岁素来交厚,忠顺亲王则紧跟皇帝,由此导致了忠顺亲王借此机会向贾府下黑手,这就是“虎兕相逢”。

由于贾府本来就被忠顺亲王收集到了很多有损“皇室和朝廷声誉”的不伦之事,甚至被污蔑参与叛乱(比如贾珍的为聚赌而召集的聚众习武活动以及贾政等人的诗赞林四娘等活动,这两件事本来没问题,但要把它说成有问题也不是难事)的证据,所以,贾府也随后被忠顺亲王给扳倒了。

而贾元春,就在这种高度的精神折磨中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难产而死,使得皇帝最终痛下决心,查抄贾府。

    由此,贾元春之死的真相以及贾府之败的真相就大致清楚了。

谁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红娘?

问题是这样引起的。第四十回,林黛玉一句酒令“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突然使我想到一个问题,贾宝玉和林黛玉有红娘吗?如果没有,这句话就是诉苦,不是矫情了(见拙文《《红楼梦》之林黛玉的行酒令》)。而答案是有,这个红娘,就是晴雯。

大家还记得否?第三十四回,有这样的描写:

袭人回明香露之事,宝玉甚喜,即命调来吃,果然香妙非常。因心下惦着黛玉,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拦阻,便设法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袭人去了,宝玉便命晴雯来,吩咐道:“你到林姑娘那里,看他做什么呢。他要问我,只说我好了。”晴雯道:“白眉赤眼儿的,作什么去呢!到底说句话儿,也像件事啊。”宝玉道:“没有什么可说的么。”晴雯道:“或是送件东西,或是取件东西,不然我去了怎么搭讪呢?宝玉想了一想,便伸手拿了两条旧绢子,撂与晴雯,笑道:也罢,就说我叫你送这个给他去了。”晴雯道:“这又奇了,他要这半新不旧的两条绢子?他又要恼了,说你打趣他。宝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绢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巾,见他进来,忙摇手儿说:“睡下了。”晴雯走进来,满屋漆黑,并未点灯,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晴雯忙答道:“晴雯。”黛玉道:“做什么?”晴雯道:“二爷叫给姑娘送绢子来了。黛玉听了,心中发闷,暗想:”做什么送绢子来给我?“因问:“这绢子是谁送他的?必定是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黛玉听了,越发闷住了。细心揣度,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关于这一段文字,拙文《贾宝玉为啥选中晴雯做信使?》、《晴雯怎样“点醒”了贾宝玉?》已经很详细的分析过了:

第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关键时刻的联系,主要是依靠晴雯,背着袭人;

第二,晴雯不但可靠,而且还经常点醒贾宝玉和林黛玉,对二人施以援手。

这样看来,其实过程已经有了,就差点题了,晴雯其实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值得信赖的传情的红娘。理解了这一层,就更能理解王夫人为什么要先拿晴雯开刀了吧。

哪一位香港影星的名字出自《红楼梦》?

越读《红楼梦》就越能感受到强大的渗透力。

香港著名影星方中信的名字,原来竟然出自《红楼梦》。

我一般不看港台电影,但也知道方中信是近几年来走红港台和大陆的绅士型男。看见到方中信这三个字后就觉得这名字取得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直至在《红楼梦》中偶然发现出处。

第五回红楼十二曲之终身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说的是贾宝玉在婚后依然思念这逝去的林黛玉,而与薛宝钗格格不入。“方中信”之名,即来源于此。既能迎合姓名之朗朗上口,又能于《红楼梦》中循迹,更能反用其意,由不信变为信,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其红学功力,可见一斑。

如果不是巧合,可知:

1.方中信的家庭应该出自书香门第,有国学渊源;

2.方中信的长辈——祖父母或者父母辈,必有痴迷《红楼梦》者。

由此可见,《红楼梦》在国人心目中的影响力,虽港澳也不能免矣。

嗟乎,莫不是人生处处有红学哉?

此为游戏小文,博诸君一笑尔。 

 

补记:由于本人对娱乐圈的了解有限,对方中信本人也了解有限,所以此文错漏颇多,经过朋友们的帮助,才知道,取“方中信”此名的,应该是香港女作家亦舒。这样看来,也是成立的,因为亦舒也是红迷呀。朋友的指正文字,现抄录如下,以彰我之荒谬,呵呵。

《红楼梦》之巧姐的“柚子”与板儿的“佛手”

关于这个问题,很早就有朋友提出来了。今天来正式回答。

小说第四十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玩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大姐儿便要。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给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给他才罢。那板儿因玩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见这个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

这段描写,有朋友以为预示着巧姐和板儿的姻缘。不是吗?八十回以后,刘姥姥解救了巧姐,而判词也显示,巧姐最终终老山村,成为一靠纺织为生的村妇。巧姐的名字还是刘姥姥给取的呢,而板儿刚好是刘姥姥的外孙,于是这个情节恰好暗示着在“佛手”(佛的有缘之手)牵引下,巧姐和板儿的结合呢。粗看起来,这种解析是很有道理的。但仔细研究,就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佛手”和“柚子”的文化含义。

“佛手”,确实有佛法无边,一切皆有佛法决定的意思。和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这里的“佛手”,是有前世注定、佛法无边和指引普渡的意思在里面的。

而“柚子”呢?一般而言有两层意思,一是谐音“游子”,即离家之人;二是团圆之意。这两层意思是有因果关系的,正因为游子远离家乡才会渴望团圆。

其次,在明了了“佛手”与“柚子”的意思之后,再联系巧姐和板儿的行为,其隐在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

1.请注意,巧姐出来抱着的是“柚子”,这其实是暗含着巧姐今后命运的一个征兆的,那就是她差点被王仁和贾芹拐卖,成为无家可归的“游子”;

2.而就在这时,巧姐看到了板儿的“佛手”,于是哭着要要。于是“众人忙把柚子给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给他才罢。”而板儿对于“佛手”也玩厌了,觉得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这样一来,板儿和巧姐的命运暗示立即发生了转换。巧姐的“游子”身份转换给了板儿,板儿拿到了柚子,变成了“游子”。也就是说,八十回以后,巧姐因为刘姥姥的解救避免了背井离乡,而板儿却成为了游子而背井离乡了。

    所以,这里预示的不是巧姐和板儿的婚姻,而是巧姐和板儿的命运。这其间,肯定发生了一连串的因缘巧合的事情。至于是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稍后再讲。

《红楼梦》之板儿“佛手”的玄机

要搞清楚板儿玩“佛手”这个细节,还得先了解板儿的“佛手”从何而来。第四十回,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等来至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傍边挂着小槌。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槌子去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给他,说:“玩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这样一来,很清楚了,板儿的“佛手”是从探春处得来的。也就是说,是从探春这里得来的“佛手”指引下,与巧姐换了“柚子”(见拙文《红楼梦之巧姐的柚子与板儿的佛手》)。

而就在此时,我却发现了板儿与探春的另一层隐含的关系。

其一,请注意“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这样的话语,不知道大家读出了“东床”之意?《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有这样的话:“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所谓东床,女婿也,典故出自东晋的王羲之。

其二,我们更要注意,板儿是从探春那里拿到了“佛手”之后,紧接着转入描写“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的。而且,板儿为“东床”之纱帐所吸引跑过去看,为此还挨了刘姥姥的打。

这样的细节,我以为,不会是没有深意的。它其实蕴含着板儿将来成为了贾探春的女婿的意思。也就是说,联系拙文《红楼梦之巧姐的柚子与板儿的佛手》来看,八十回以后,板儿非但不会与巧姐结婚,反而是与贾探春的女儿(或者是名义上的女儿)结为了夫妻。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我们知道,贾探春是远嫁到海域番邦做了王妃的。那么,板儿是如何能够与海域番邦的王妃贾探春扯上关系的呢?板儿又如何去到海域番邦的呢?当然,这是下一篇文章的事了。

《红楼梦》之巧姐、板儿和探春的命运沉浮

我始终坚信,任何一个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场的人物,在八十回以后,贾府巨变的大灾难中,都是要出彩的。巧姐和板儿也是。这两个在前八十回懵懂不知世事的小孩,在八十回以后,因为与贾府的关系,经历了命运的沉浮。

而这样的猜想,绝非空穴来风。如果大家认同拙文《红楼梦之巧姐的柚子与板儿的佛手》和《《红楼梦》之板儿“佛手”的玄机》关于巧姐命运的转换、板儿与贾探春的瓜葛以及之前的一些文章的分析的话,那么,以下的推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八十回以后,贾府被抄。贾琏、王熙凤随之下狱。暂时没有干系的王夫人、邢夫人、尤氏以及薛宝钗、李纨、贾兰、巧姐一干人等,只得迁居秦可卿之前托梦给王熙凤置办的祖产田庄,过起了乡下人的日子。为节省开支,加之邢、王的矛盾,各家各户单过。

了解了王熙凤一系列胆大包天做法的贾琏,在贾府被抄之前,即已表达了准备休妻的想法。怎奈王熙凤乃王夫人之侄女,一时难以如意。

身陷囹圄的王熙凤此时在狱中自知罪责难逃,加之东窗事发,羞愧难当,血崩之症发作,沥血不止,死期将至。唯有挂念女儿巧姐,又知姑母王夫人薄情如斯,亲孙贾兰尚且如此,况巧姐哉?遂通过前来探视的贾芸和小红,带话给兄长王仁,乞其看视外甥女巧姐,最好将其移至外祖母王子腾王家。

其兄王仁,正深恨贾府对其酬馈过薄,其妹王熙凤失势,使其蒙受羞辱,加之其父早已不得势,此时更加艰难,屡遭王子腾及其家室白眼,在王家已无立锥之地矣。得此机遇,遂假意答应,而心中已生拐卖巧姐之心。

巧姐七八岁,已略懂人事。父母被拘,羞愧难当。墙倒人推,早已经有人不把她看在眼里。王夫人也是略略照顾而已,不耐烦之情溢于言表。此时舅父到来,欲取其至外祖家抚养,巧姐以为有靠,王夫人觉得正好卸去包袱,也就应允了。遂命一直经营祖产田庄的贾芹陪王仁一起送去。

贾府事败,贾芹早已经萌生去意。王仁和贾芹,一丘之貉,早已经沆瀣一气,正好合拍。于是二人合谋,决意在途中将巧姐拐卖,平分所得,各奔前程。二人将巧姐骗至城中,寓居于小客栈中,联系卖家。不期,被巧姐偶然察觉,暗自叫苦,只是自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一时也不知去处。

贾芹王仁巧姐寓居客栈之旁,做小生意的,正是刘姥姥,租了客栈的房间做买卖。刘姥姥早已闻知贾府事败被抄,心内焦急,正寻思帮忙,偶见巧姐,何乃面熟如斯,遂趁贾芹王仁外出寻找卖家之机,搭讪巧姐,一问之下,果然是恩人之女,自己取名的巧姐儿。遂告知身份,与巧姐相认。

巧姐遇见刘姥姥,如见救星,也顾不得许多,告知其舅其兄欲拐卖之心,姥姥大惊,忙去田庄告之,恰遇李纨,李纨一来害怕王仁贾芹回来报复,二来早已经对王熙凤取而代之不满,对巧姐得宠不满,不敢也不想应允,且李纨自领着贾兰单过,更不愿多事转告王夫人。刘姥姥看看无望,顾不得许多,返回城中,抛下买卖,携巧姐溜出城去,至乡下避难。为怕生事端,竟然连女儿女婿板儿也没有告知。而此时的刘姥姥女儿女婿并板儿,只以为是老人走失。

贾芹王仁回来,不见巧姐,责问店家。店家谓之不知,但看见与隔壁做生意的刘姥姥搭讪良久。二人此时才注意隔壁的人家,但见隔壁尚有人口,还有一小儿,不看则已,一看惊惧,贾芹日在大观园行走,依稀认得是刘姥姥的孙子板儿,又见刘姥姥女儿女婿,也在呼天抢地的寻找刘姥姥。王仁贾芹遂知,巧姐已经在刘姥姥的帮助下逃走。二人暗骂,怎奈拐卖人口,也不是什么见得人的事情,遂一不做二不休,寻机骗板儿至房中,囊之,偸运出城外狂奔数百里买之,以为补偿和报复,二人得钱,分之而走。王仁浪迹天涯不知所终,而贾芹则和他在田庄祖庙中厮混的盗匪联络,落草去了。

买板儿之人,乃是来自海域番邦的客商,刚好生意做完,拔锚启程,回海域番邦去了。板儿由此流落异乡。

来到海域番邦的板儿为生存,只得任劳任怨,倒也颇得商家赏识,若干年后,用积攒的工钱,自赎其身,白手起家,自立生存,在海域番邦做生意过活。

板儿年轻,始终决意回到中土,怎奈路途遥远,一时未能成行。一日,板儿偶遇王妃贾探春的仪仗,觉得好面熟。经打探得知王妃来自中土,加之板儿随姥姥进大观园时,已经记事,还记得探春。他乡遇故知,板儿感叹不已,遂斗胆寻机相认。贾探春相问之下,板儿道明身世,贾探春始知此子乃昔日游大观园之板儿也。贾探春遂知贾府事败被抄之事。冥冥之中的缘分,使得贾探春对板儿倍加欢喜,而如今板儿经历一番磨练,也是一表人才,于是探春奏准藩王,将藩王前故妃之女,赐婚配与板儿。

却说刘姥姥之女儿女婿,自从板儿失踪之后,遍寻未果,也无可奈何。后女儿女婿也回至乡下,方知姥姥解救巧姐一事,说起板儿失踪,感叹一番,巧姐认板儿父母为父母,相依为命过活。刘姥姥害怕贾芹等人报复,决定迁居他乡。

贾探春得知贾府事败多年,其心未死,苦告藩王上奏,欲省亲。藩王敬探春才华,颇为倚重,夫妻甚笃,遂应允,以朝贺为名,附带省亲。那时贾府衰败已经多年,贾宝玉早已出家。不知所终,薛宝钗已死,王夫人、薛姨妈也郁郁而终,只有李纨含辛茹苦,教育贾兰得以中举入仕。

恰逢藩王奏到,考虑安抚番邦,今上着贾兰迁回荣国府,恢复贾府之宅,赐予高官,被流放发配的贾政、贾赦、贾珍、贾琏、贾蓉、贾环、贾雨村、薛蟠等人着赦免其罪,回原籍居住,可惜,贾赦、贾琏、贾环已经客死他乡。并准藩王及王妃之奏。

贾探春省亲,看到的是旧家园,却不是故人。只有成人的贾兰以及垂垂老矣的李纨,众姐妹不在,贾母不在,贾宝玉不在,贾环赵姨娘也不在了(贾府事败之前,赵姨娘与马道婆串通事发,被废而亡。贾环因与贾赦勾结,牵连入狱,被发配而死),只有父亲贾政尚在,已满头银发,垂垂老矣。探春感叹物是人非,唯有空垂泪而已。而板儿,作为藩王驸马,随行省亲,可是,来到乡下,却再也找不到刘姥姥与父母。省亲只是带来了贾府的中兴,探春和板儿依然故人难寻,只得怏怏而回,从此板儿也死心塌地留在了海域番邦。贾探春省亲归去不久,李纨即老病而死。

    贾府因贾探春省亲以及贾兰的崛起而中兴了,这事后来也传到了刘姥姥等人的耳中。可是,巧姐为当初李纨贾兰母子坐视王仁贾芹阴谋而不管的事实,早已经看破世事,又打探得母亲王熙凤早已经惨死狱中,父亲贾琏和贾政、贾珍、贾赦、贾蓉、薛蟠一干人等被流放,发配充军,也客死他乡,遂不肯再回贾府,且一生未嫁,终老乡野。倒是刘姥姥长寿,竟然活到了99岁,无疾而终。

    巧姐与板儿的命运,正如“佛手”之牵引,“柚子”之转换,和刘姥姥说的一样,全从一个“巧”字上来。巧姐脱离虎口,却失去了荣华富贵;板儿入虎口,背井离乡,却得富贵。人生之梦幻,莫衷一是也。

林黛玉讥讽刘姥姥很可恶吗?

在好多人看来,讥讽刘姥姥为“母蝗虫”是林黛玉最大的污点。果真如此吗?不妨来看看四十二回的原文:

黛玉忙笑接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了。”

首先,可以看出,看不起刘姥姥的,不惟林黛玉一人,还有薛宝钗及众姐妹直至李纨呢。林黛玉不过是说出了大家的心中所想而已。而且,薛宝钗的评析正如众人所说,不在林黛玉之下。也就是说,如果要算污点的话,并不是林黛玉一人如此。

其次,我们对于小说中的人物,不能过于强求,更不能用自己的当下的观点来要求他们,而要结合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情况来看,为他们的身份、地位、阅历和教育所限,他们看不起刘姥姥,是很正常的,并不能代表他们就坏。更何况,我还想说,那些如此要求林黛玉的人,只怕自己多半也看不起那些“乡下人”吧。有一种人,他们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只看得见别人的缺点。

第三,他们的看不起,其实是善意的,不过是逗乐而已,并非贾雨村、贾珍、贾琏、贾赦之流的下狠手的坏,这是有这本质区别的。

换句话,如果林黛玉、薛宝钗他们看见刘姥姥,立马热泪盈眶,像见到亲人似的,那他们就不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了,而是“女八路”了。

明白?哟西哟西滴干活。呵呵

妙玉的茶具说明了啥?

小说第四十一回,翠栊庵品茶一节,说到妙玉拿出的茶具。

先是拿出来给贾母喝的茶具,“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而给众人用的,“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已然不凡。试问一个带发出家的尼姑,那得如此气魄?

紧接着,妙玉自己喝的茶具以及拿来给黛玉、宝钗喝的茶具,一个更比一个出彩: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珠玉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

这段话,要注意三点:

1.妙玉使用的茶具,皆非俗品;

2.茶具上所写“王恺”,乃东晋之大富豪,此举实在是在暗示着妙玉家境的富贵;而所写“苏东坡”之语,也在暗示妙玉家的文化气质;

3.妙玉的茶具,其实都是无价珍宝,远在贾府之上,对于出家的妙玉尚且如此,那么我们可以想象,那妙玉的家应该是何等富贵?

    很明显了,曹雪芹详写妙玉的茶具,实际是在告诉我们,妙玉的家庭和出身富贵非凡,妙玉之家,其实富可敌国。

妙玉为何是“带发修行”?

要理解妙玉的悲剧,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想再重申一下,所以也算是“复读”。

妙玉刚到贾府时,说明了的,是“带发修行”。这说明什么?说明妙玉并不是彻底的遁入空门,而是随时可以还俗的。

我们要注意:

1.妙玉家庭的巨富(见拙文《妙玉的茶具说明了啥?》);

2.妙玉父母双亡;

3.妙玉在师傅死后已经萌生了回家的念头,是被师傅劝住的,说是“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关于此,拙文《《红楼梦》中围绕妙玉有个大阴谋》已经有详细分析);

4.在对待宝玉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妙玉是凡心未泯的(见拙文《贾宝玉和妙玉到底是什么关系?》)。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当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贾府事败被抄,妙玉在此地已经无可寄托了,也无可安身之地时,妙玉能去哪里?

自然是要回到家乡了,而且,她还可以还俗。

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妙玉的悲剧。

因为她的家产,早已经被族人控制,族人如何会愿意她回来呢?更不愿意她还俗。

于是,在其族人和贾芹(请注意贾芹在贾府中掌管的就是祭祀祖产田庄等事务,妙玉的翠栊庵也在其控制之下)的狼狈为奸中,妙玉才为劫匪所劫持,被奸污后卖入烟花柳巷(见其判词和红楼曲)。

再联系拙文《红楼梦之谁是拐卖巧姐的“奸兄”》、《红楼梦之谁是伸向妙玉的黑手?》可见,贾芹在贾府事败被抄之后干了两件坏事,一件是联系匪盗劫持妙玉,另一件就是和王仁合伙拐卖巧姐。因此,贾芹的结局,很可能就是落草做了强盗。

 

薛宝钗为何护黛玉而贬宝玉?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小说第四十二回,薛宝钗的态度再次发生微妙变化,与之前的与黛玉宝玉暗中对立而变得模棱两可起来,对黛玉是极尽疼爱之能事,对宝玉却是毫不客气的贬斥了。

还是先来看宝钗怎样护黛玉的吧:

一、林黛玉在行酒令的时候误说了《西厢记》和《牡丹亭》里面的词句,薛宝钗听出来了,为此专门审了一遭林黛玉,而审的结果却是苦口婆心的教导,直“说的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林黛玉为何默默信服呀?不是说不过薛宝钗,以她的口才,薛宝钗未必是对手。但因为感动于宝钗的一番良苦用心和关爱之情,所以三缄其口。

二、众姐妹帮助惜春筹划画大观园的事情,薛宝钗展示出过人的精明和组织才干,可是,却遭到了林黛玉的很调皮的讽刺,引得众姐妹呵呵大笑,于是:

探春听了,笑个不住,说道:“宝姐姐,你还不拧他的嘴?你问问他编派你的话!”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黛玉笑着,忙央告道:“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做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我还求谁去呢?”众人不知话内有因,都笑道:“说的好可怜见儿的!连我们也软了,饶了他罢。”宝钗原是和他玩,忽听他又拉扯上前番说他胡看杂书的话,便不好再和他闹了,放起他来。黛玉笑道:“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宝钗笑指他道:“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笼笼罢。”黛玉果然转过身来,宝钗用手笼上去。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不觉后悔:“不该令他抿上鬓去,也该留着,此时叫他替他抿上去。”正自胡想,只见宝钗说道:“写完了,明儿回老太太去。若家里有的就罢,若没有的,就拿些钱去买了来,我帮着你们配。”宝玉忙收了单子。

这段话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1.薛宝钗帮助惜春筹划画大观园的事宜是相当得法的,没有任何问题;

2.林黛玉的讽刺是善意的,带有调皮成分,甚至是带有钦佩成分的,这是很少见的,林黛玉难得服人,尤其是对薛宝钗;

3.薛宝钗收拾林黛玉,是带有无限爱怜的,相当令人动容,黛玉的机敏调皮和楚楚可怜以及对宝钗的亲昵,宝钗的做姐姐的大气和对黛玉的溺爱,都表现得相当明显,所以,宝玉才会后悔刚才提醒黛玉云鬓散乱之事,所谓“不该令他抿上鬓去,也该留着,此时叫他替他抿上去。”这是对二人这番真情流露的最好的赞颂,我相信也是曹雪芹的真实情感。

现在,我们来看,宝钗对宝玉的贬斥吧。太明显了:

宝玉听了,先喜的说:“这话极是。詹子亮的工细楼台就极好,程日兴的美人是绝技,如今就问他们去。”宝钗道:“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他去!也等着商议定了再去。如今且说拿什么画?”宝玉道:“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烘,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给你一个法子:原先盖这园子就有一张细致图样,虽是画工描的,那地步方向是不错的。你和太太要出来,也比着那纸的大小,和凤姐姐要一块重绢,交给外边相公们,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就是配这些青绿颜色,并泥金泥银,也得他们配去。你们也得另拢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个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从新再弄一分儿才好。”

几乎不用分析了,一个“无事忙”,一个“不中用”已经相当的尖锐和简练, 再加上宝钗的“冷笑”,说明不是开玩笑,是真的打心眼里瞧不起呢。

这样问题就来了。薛宝钗不是一门心思要嫁给贾宝玉的吗?林黛玉不是她的情敌吗?薛宝钗为此受林黛玉的气还少吗?为何薛宝钗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微妙的变化呢?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如何把握薛宝钗情感发展变化历程的问题。

不错,自从“落选”之后,在王夫人、薛姨妈的撮合之下,薛宝钗确实动过嫁给贾宝玉的念头的,不惜参与到王夫人薛姨妈策划的“金玉良缘”阴谋之中,为此她也没少往贾宝玉那里去,甚至连她的丫鬟莺儿也积极得很,不是还被晴雯讽刺吗?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看到宝钗的不断的反省和反思。

1.金玉良缘的传闻出来之后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折磨,薛宝钗看在眼里;

2.贾宝玉被打之后,薛宝钗亲自看视,碰巧听见宝玉梦中吐真言之后的“一怔”(见拙文《薛宝钗到底爱不爱贾宝玉?》、《如何客观看待薛宝钗》);

3.海棠诗社她薛宝钗的诗作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诗歌无论在意境上还是价值取向上都非常对立(见拙文《薛宝钗和贾宝玉、林黛玉“斗诗”》);

4.菊花诗社她的对宝玉煞费苦心却始终不能得到他的心的失望以及痛苦纷乱的心理(见拙文《薛宝钗为何在菊花诗社抓狂?》、《薛宝钗之菊花诗分析》、《薛宝钗的螃蟹诗到底在讽刺谁?》);

5.行酒令中她表现出来的孤独和愁苦的心情(见拙文《《红楼梦》之薛宝钗的行酒令》)等等。

所有这一切,正是宝钗争取宝玉的爱儿不得、了解宝玉的真爱是黛玉以及面对宝黛相爱之后的绝望、挣扎、不服气、反击以及失败后的痛苦、凄凉的过程,一个痛苦而真实的过程。

关于上述这些,我不能细说,因为之前的一系列文章已经说过了,大家有疑问的可以再去翻看。

就是在经历了这样“炼狱般的痛苦”之后,薛宝钗那颗爱贾宝玉的心情终于慢慢的平复下来,她知道,爱情是不可以强迫的。

于是,在真正的决定放弃贾宝玉之后,就好比一个人从失恋中走出来之后再去看待昔日的恋人,就会更加冷静了,于是,贾宝玉的缺点便暴露出来了,那就是“无事忙”和“不中用”,也许,宝钗在“冷笑”的时候也在责怪自己,怎么可以曾经如此的迷恋宝玉呢?

而一旦抛开宝玉,对林黛玉的那种本来就不带有偏见的怜爱就表现出来了,尤其是觉得黛玉的优秀可怜与宝玉的无能反差如此巨大的时候,此时,对黛玉,便没有芥蒂没有对立了,只有无限爱怜了。

    这,就是薛宝钗在四十二回护黛玉而贬宝玉的真实原因,那是她情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种感情,一直发展到后来与黛玉的交心以及动员母亲薛姨妈为黛玉和宝玉提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难得的转变。当然,关于薛宝钗的情感经历,尽管已经写了很多,我依然会在合适的时候不厌其烦的把它做一个梳理,让大家更容易看清楚。

贾母为啥要给王熙凤做生日?

第四十三回,细读到此,感觉又开始要掀起新的高潮了。这是在海棠诗、菊花诗和行酒令的短暂间歇之后的又一次新高潮。《红楼梦》的文字,表面上悠闲,实则惊心动魄,而且,不细心体会,是感觉不到的。

带刘姥姥逛大观园,贾母着凉生病了,不舒服了几天。老太太病一好,立马着手给王熙凤过生日。表面的理由是王熙凤孝敬了贾母野鸡肉,贾母感动了。然而,我疑心,真的是这样吗?

王熙凤的生日,因了贾母的主意,上自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薛姨妈、尤氏、黛玉、宝玉、宝钗众姐妹,下至丫鬟嬷嬷,无不要凑份子钱,搞得轰轰烈烈,甚是风光。就连尤氏也说道:“你瞧瞧他兴的这样儿!我劝你收着些儿好,太满了就泼出来了。”

这样的排场,可不是一般人有的。其实王熙凤有,都是不太恰当的,难道贾母不明白这一点?不太可能。可为什么她老人家还要这么做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此前相关的一些关键点。

1.贾母力挺贾宝玉和林黛玉,王夫人力挺贾宝玉和薛宝钗(见拙文《贾母为何力主贾宝玉林黛玉结合》、《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

2.为此,王夫人和薛姨妈还不惜炮制出了“金玉良缘”的阴谋来(见拙文《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3.贾宝玉和林黛玉受金玉良缘的折磨,屡次吵架拌嘴,甚至把老太太急得嚎啕大哭,感叹不是冤家不聚头(见拙文《林黛玉果真是“小心眼儿”吗?》);

4.有鉴于此,老太太被迫出手,清虚观打醮一节,贾母轻而易举的粉碎了“金玉良缘”的阴谋(见拙文《《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金玉良缘》);

5.海棠诗、菊花诗、螃蟹宴,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继续发生纠葛,至行酒令,薛宝钗之绝望心情已经十分明显,孤苦无告之状,其情也可悲;

6.而就在贾母领刘姥姥逛大观园时,又发生了一系列令贾母不快的事情。一是王夫人当众不吃林黛玉的茶,这是相当有讲究的,令贾母不爽,贾母当时就借给林黛玉换窗纱,给了王夫人脸色(见拙文《王夫人的不喝茶与贾母的换窗纱》);二是薛宝钗的房间布置过于素净了,“雪洞一般”,贾母十分不喜欢,也很不爽(见拙文《薛宝钗的生活情趣和贾母背道而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紧接着逛大观园之后,贾母立即着手为王熙凤大操大办生日,一个长辈,是祖辈之人,贾府的老祖宗,为一个孙子媳妇办生日,这本身就令人觉得不同寻常。

我想,上述的关键点已经表明,王夫人私下结盟薛姨妈,要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和贾母决意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婚事对着干,贾母是不会不知道的,如果不知道,就不会有清虚观打醮的“谈笑灰飞烟灭之举”了。

而当然,在这一点上,王熙凤的担心自己将来被薛宝钗取代以及王熙凤对王夫人、薛姨妈的隔阂(见拙文《王熙凤的人生理想》),贾母自然也是能够预料到的。而在经历了王夫人不吃林黛玉茶,依然不肯服软以及薛宝钗的“不祥和”的房间布置之后,贾母才想出了那么一招,为王熙凤置办生日,大张旗鼓的办,这是一石三鸟的一招。

一来给王熙凤吃了颗定心丸。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对王熙凤这个荣国府内管家的支持和倚重,就是你王熙凤当家了,无二人选;

二来给王夫人一个回击,你不是要否决林黛玉吗?要力挺薛宝钗吗?要让薛宝钗取代王熙凤吗?不行,我就看好王熙凤了,含蓄的告诉王夫人、薛姨妈,她贾母再一次否决了薛宝钗成为贾宝玉媳妇的可能性;

三来也就是变相的给贾宝玉和林黛玉以有力的支持咯。当然,贾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支持,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至于是那方面,下一篇文章在讲。

如此看来,贾母给王熙凤做生日,真的是深谋远虑的呀。王夫人和薛姨妈那里是对手?更何况薛宝钗已经转变(见拙文《薛宝钗为何护黛玉而贬宝玉?》)。

    由此,我更加坚信,八十回以后,如果贾元春不难产而死,给贾母以致命打击,贾母不是惊悸之下气病而死的话,贾宝玉肯定是能够与林黛玉成亲的。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人算不如天算。呜呼!

贾母给王熙凤过生日派分子的学问

话说贾母决定给王熙凤过生日,真的是派头不小,竟然她老人家带头,要贾府上上下下都来凑钱,这实际是给足王熙凤面子,也极大的巩固了王熙凤的地位。贾母这样做,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王熙凤,更深层的意思,在于回绝王夫人要薛宝钗做贾宝玉妻子的意图,坚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绝配,此举不仅进一步栓牢王熙凤,帮助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暗中打击了王夫人和薛姨妈,让她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而贾母这一番苦心,也微妙的体现在了为王熙凤做生日时的凑份子上面。且看:

贾母先道:“我出二十两。”薛姨妈笑道:“我随着老太太,也是二十两。”邢夫人王夫人笑道:“我们不敢和老太太并肩,自然矮一等,每人十六两罢了。”尤氏李纨也笑道:“我们自然又矮一等,每人十二两罢。”贾母忙和李纨道:“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凤姐忙笑道:“老太太别高兴,且算一算账再揽事。老太太身上已有两分呢。这会子又替大嫂子出十二两,说着高兴,一会子回想又心疼了!过后儿又说:'都是为凤丫头花了钱。’使个巧法子,哄着我拿出三四倍子来暗里补上,我还做梦呢!”说的众人都笑了。贾母笑道:“依你怎么样呢?”凤姐笑道:“生日没到,我这会子已经折受的不受用了。我一个钱也不出,惊动这些人,实在不安,不如大嫂子这分我替他出了罢。我到那一日多吃些东西,就享了福了。”邢夫人等听了,都说很是,贾母方允了。

读到这里,不禁莞尔,贾母一出头,薛姨妈立即就下水了,薛姨妈的智商,应该是不如王夫人的。邢夫人和王夫人也只得应和。不过王熙凤的那番话使得我有着小小的疑惑,贾母身上怎么会有两份了呢?李纨的由王熙凤认了,这也合适,王熙凤当家,最受伤的就是寡母李纨。那么贾母除自己二十两的一份外,还有那两份呢?好在,谜团很快解开了:

凤姐儿又笑道:“我还有一句话呢:我想老祖宗自己二十两,又有林妹妹宝兄弟的两分子;姨妈自己二十两,又有宝妹妹的一分子:这倒也公道。只是二位太太每位十六两,自己又少,又不替人出,这有些不公道。老祖宗吃了亏了!”贾母听了,呵呵大笑道:“到底是我的凤丫头向着我,这说的很是。要不是你,我叫他们又哄了去了。”凤姐笑道:“老祖宗只把他姐儿两个交给两位太太,一位占一个罢,派每位替出一分就是了。”贾母忙说:“这很公道,就是这样。”赖大的母亲忙站起来笑道:“这可反了,我替二位太太生气!在那边是儿子媳妇,在这边是内侄女儿,倒不向着婆婆姑姑,倒向着别人,这儿媳妇倒成了陌路人,'内’侄女儿倒成了'外’侄女儿了!”说的贾母和众人都大笑起来了。

却原来,贾母除自己之外,要出的两份,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两份,而迎探惜春的分子钱,虽然贾母说了不过是应个景而已,但毕竟也是一个月的例钱呐,没人替出,还得自己扛着,这宝玉和黛玉在贾母心目中不同反响的地位也就越加清晰了。

但是,王熙凤为什么还敢于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份子钱强加给邢夫人和王夫人呢?

这里,就涉及到拙文《贾母为啥要给王熙凤做生日?》所论述的问题了,贾母给王熙凤做生日,尽管暗里是给宝玉和黛玉撑腰,但也给足了王熙凤面子,巩固了王熙凤的地位。为此,王熙凤不惜冒着得罪邢夫人和王夫人的风险,投桃报李,为贾母说话。正如赖大的母亲所说的那样,儿子媳妇不向着婆婆,内侄女变成了外侄女。

贾母的计谋,立竿见影,是很厉害的。由此可以推断,贾母在关于宝玉和黛玉的婚姻计划中所采取的谋略就是打击王夫人,拉拢王熙凤,这其实也是在分化和离间王夫人的力量。那么,八十回以后,贾母死后,王夫人对王熙凤会是什么态度,也就很清楚了。所以,当贾琏决定要休王熙凤的时候,王夫人断然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当贾琏和王熙凤入狱之后,对于巧姐,王夫人也是冷漠得很呐。要是她稍微用心一点,王仁和贾芹又哪里有机会呢?

这就是所谓因果报应,环环相扣呀。

王熙凤的精明与尤氏的人情

贾母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给王熙凤做生日。对于王熙凤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而以王熙凤的性格,断然是要把这种荣耀发挥到极致的。

果然,她首先是抢先认下了李纨的那份。李纨作为寡嫂,王熙凤此举,得到的是口碑。

    其次,就是在这个时候想到了几乎不会被人想起来的赵姨娘和周姨娘,那可真的是一个也不能少呀,结果,“被凑份子”的赵姨娘和周姨娘敢怒而不敢言,也每个人凑了二两银子。

可是,在随后的描述中,我们知道,由于凑出来的银子多达150余两,根本用不了这许多,王熙凤原本答应帮李纨出的那份根本就没出,也不用出。

也就是说,王熙凤名也有了,利也得了。这可真是精明得紧呐。尤氏呢?由于受到了王熙凤的“浑水摸鱼”的启发,她索性也就做开了人情。把平儿的、鸳鸯的、彩云的、甚至赵姨娘和周姨娘的份子都偷偷给还了。

表面上看起来,尤氏元没有王熙凤那般精明。可是,我想说的是,王熙凤的精明,其实敌不过尤氏的人情。

尤氏的人情,是为人的,而不是为己。任王熙凤怎么聪明,她为的只是她自己,得利的也还是她自己。可是,尤氏却不同,她这利给的是别人,惠及的是他人。说白了,王熙凤搜刮到的是怨恨,而尤氏却从其中得到了感恩。

说实在的,可不能小看了尤氏。这个女人,并不是贾珍的原配,只是续弦,更不是贾蓉的亲生母亲。丈夫贾珍又是那样一个狠毒下贱的东西。要生存,不容易呀。可是,她硬是在宁国府在贾府站住了脚跟。

我看,尤氏的生存之道,和王熙凤恰成反比。

王熙凤是刚强不让人和与人争利。而尤氏却正好相反,是隐忍以及让利于人。

王熙凤发现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大哭大闹。尤氏发觉贾珍与秦可卿偷情,却是不动声色,冷眼旁观,使得秦可卿自觉理亏而无颜苟活,使得贾珍见着她都觉得理亏(见拙文《红楼梦尤氏为何进不了金陵十二钗》)。

王熙凤看见即便是平儿与贾琏亲热都受不了,而尤氏却能够忍受贾珍、贾琏甚至贾蓉与尤二姐尤三姐调情。

王熙凤是刮地三尺,也要把别人牙缝里的钱搜刮了来,尤氏不是,她总是适当的让利于人。

王熙凤和尤氏,做人的风格其实刚刚相反。难怪,尤氏会劝告王熙凤:“你瞧瞧,把他兴的这个样儿!我劝你收着些儿好,太满了就要泼出来了。”可是,王熙凤那里听得进去。

如此一来,王熙凤和尤氏,到底谁更厉害,也就很清楚了。尤氏比起王熙凤来,其实更加高明,她所施与的人情,说白了,就是“从中渔利”。王熙凤是“牟取暴利”,而尤氏却是从别人那里“牟利”。

不是吗?贾母王熙凤收来的分子,尤氏拿去做了好人;尤氏发觉贾珍和秦可卿偷情而不动声色,使贾珍更加感激于他,使她的地位更加巩固,而死的是秦可卿,尤氏还是得到好处的人;尤二姐尤三姐与贾珍、贾琏、贾蓉鬼混,得到好处的还是尤氏,可怜二姐三姐却是命丧黄泉。所以,尤氏从来都善于在利用别人的交往来获得利益,不动声色的利益。

说起来,尤氏比王熙凤要阴险很多。

所以这二人的结局,也不一样,王熙凤是惨死在狱神庙中,而尤氏呢?虽然贾珍、贾蓉被拘押被流放被发配,她却没事,和王夫人人等在贾府被抄之后,去到祭祀祖产田庄生活,也算得了个善终。

谁是《红楼梦》里的水仙花?

就在第四十三回,大家忙着给王熙凤做生日的时候,贾宝玉却在秘密的做着一件他认为更加重要的事情。这位小爷,带着茗烟,匆匆打马来到城外,祭奠一个人。

说来也巧,贾宝玉是想找个好去处祭奠金钏的,于是,在茗烟的引导下,来到了水仙庵。请看:

茗烟想了半日,笑道:“我得了个主意,不知二爷心下如何。我想来二爷不止用这个,只怕还要用别的,这也不是事。如今我们索性往前再走二里,就是水仙庵了。”宝玉听了,忙问:“水仙庵就在这里?更好了。我们就去。”

到了水仙庵之后:

老姑子献了茶,宝玉因和他借香炉烧香。那姑子去了半日,连香供纸马都预备了来。宝玉说道:“一概不用。”命茗烟捧着炉出至后园中,拣一块干净地方儿,竟拣不出。茗烟道:“那井台上如何?”宝玉点头。一齐来至井台上,将炉放下,茗烟站过一旁。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命收了去。茗烟答应,且不收,忙爬下磕了几个头,口内祝道:“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清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二爷的心事难出口,我替二爷祝赞你:你若有灵有圣,我们二爷这样想着你,你也时常来望候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玩耍,岂不两下里都有趣了。”说毕又磕了几个头,才爬起来。

无疑,这祭奠的人就是金钏了,所以,宝玉回荣国府以后:

刚到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搽泪。

原来这日是死去的金钏的生日,玉钏念着姐姐,正暗自伤心呢。宝玉犹自记得,也算难得了。

而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当知道,在曹雪芹笔下,在《红楼梦》里,金钏就是水仙花了,不然,何以要在水仙庵里来祭奠她呢?更何况,金钏儿美丽而短暂的一生,也像极了水仙花呀。

    大观园众花神,金钏儿归位水仙。

《红楼梦》之赵姨娘和周姨娘的卑微


    可别小看了给王熙凤做生日凑份子这件事情,虽然是出钱的事情,但依贾母的意思,让你出,是给你面子。这不,有一个小细节。贾母带头出二十两,邢夫人和王夫人作为儿媳,就只敢出十六两了,要矮一个头才行。而尤氏李纨作为孙媳妇,又矮了一等,为十二两。因此,赖大之母因此说,她应该比尤氏李纨再少一点。可是,贾母不答应,为什么呀?因为,份子的高低,代表是在贾府的地位,因为“贾府风俗,年高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体面”,所以,赖大之母等众妈妈“分位虽低”,但实际地位并不低。

    接下来,就是迎探惜春众位姑娘以及那些大丫环了,“也有二两的,也有一两的”,这是平儿、袭人、鸳鸯、彩霞等人的份子。可是,就是这些人都分派完了,还是没有人想起贾政的两个妾赵姨娘和周姨娘来,尤其是赵姨娘,那可是贾探春和贾环的亲生母亲呀。我不知道此时贾探春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做生日凑份子,出的虽然是钱,但体现的是地位,比如赖大之母,就很有面子,居然和尤氏李纨这样的少奶奶平起平坐了。可是,正如拙文《从《红楼梦》看妻和妾的差距》所言,妾的地位,实在是卑微,她们其实还不如有点脸面的丫鬟呢。而王熙凤想起她们来,也不是要给她们面子,因为是最后才想起来的,其实就是要压榨几两银子而已。而贾母的做法,更是随意,随手叫一个丫头去问问去,压根儿就没当回事呢。问的结果也很屈辱,那里敢跟尤氏李纨一个档次,跟赖大之母都不是一个档次,甚至就是堪堪和平儿袭人这些丫鬟一样,也是每人二两,出钱了不说,还遭受了一番人格上的侮辱,因为其实,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王熙凤等人的眼里,赵姨娘和周姨娘的地位,还不如平儿、袭人和鸳鸯呢。

    这就是赵姨娘和周姨娘的卑微,这就是妾的卑微。我在想,赵姨娘即便和本分的周姨娘一样逆来顺受,不与王熙凤、贾宝玉为敌,不为了自己和儿子贾环的命运放手一搏,其结果,依然和周姨娘一样,像一粒尘埃一样卑微,没有人在乎她的存在,即便她为贾府生下了一子一女。

     而这,就是赵姨娘甚至贾环仇恨和不甘心的根源,也是鸳鸯宁死不愿意作妾的根源,更是尤二姐做妾之后被折磨致死的根源。

林黛玉为何话里有话?

林黛玉是贾宝玉命里的“克星”。这话我信。

这不,前脚贾宝玉才神神秘秘的去祭奠了金钏,后脚林黛玉就有话了。第四十四回写王熙凤做寿,看《荆钗记》。《荆钗记》说的是王十朋和钱玉莲悲欢离合的故事。看戏的时候,林黛玉说了这样一番话:

话说众人看演《荆钗记》,宝玉和姐妹一处坐着。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

我们知道,第四十三回,贾宝玉为祭奠金钏,谎称北静王爷的一个爱妾死了,要去吊唁,让茗烟陪着,出城七八里地,到水仙庵去偷偷祭奠了金钏一番方才回来。贾宝玉私自外出,很是闹腾了一番,贾府上上下下以贾母为首的,就如玉钏所说“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

可巧,看戏的时候,林黛玉就有了这番话。

这番话,明里是批评戏里的王十朋迂腐,其实是在暗中讥讽贾宝玉的迂腐,祭奠金钏,心到意到,何必要大老远的跑出去呢?害得大家担心。

这说明什么?说明贾宝玉偷偷去祭奠金钏的事情,林黛玉已经知道。

我们看贾宝玉的反应,就会更加确定,贾宝玉听到林黛玉这么说,心虚,立马转移视线,回头假装没听见,热酒去敬凤姐了。

而当林黛玉说这番话的时候,薛宝钗的反应更有意思,薛宝钗是“不答”。为什么不答?

1.林黛玉这番话,很在理,要答,也只能是赞同;

2.如果是赞同的话,无疑就是在批评贾宝玉了;

3.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别扭,薛宝钗可不想趟这浑水;

4.由此可知,薛宝钗也知道了宝玉外出祭奠金钏这件事。

这下就奇怪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如何知道这事的呢?

还记得贾宝玉被贾政暴打的事吗?事后,袭人可是找了茗烟来对仗的,这才搞清楚了是贾环陷害贾宝玉。这样一来,事情就清楚了。

贾宝玉和茗烟回来,贾宝玉立即去参加王熙凤的寿宴,而茗烟却遭到了袭人和晴雯等人的审问,弄清楚了来龙去脉,虽然不好揭穿,只能还说是去祭奠北静王的爱妾了,但是,袭人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宝钗或者莺儿,而晴雯则把消息告诉了黛玉或者紫鹃(我们知道,贾府的丫鬟之间的往来是非常密切的,经常互相串门,这其实已经成为传递消息互通有无的一个有效渠道)。而且,这是分别进行的,黛玉打量着宝钗还不知道真相,打算借宝钗的口加重对宝玉的批评分量。而宝钗也以为黛玉还不知道这事呢,不愿意参与,所以闭口不答。

    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一番有趣的画面。

《红楼梦》之贾府潜规则

王熙凤做生日,贾琏偷情,这本是贾琏的错。可是,任凭王熙凤这样的“霸王似的”人物,也是占不到一星半点的便宜。不过是在贾琏面前哭闹了一回,就被贾琏拿着剑追杀,即便是当着贾母的面,贾琏也敢撒野了。这是为什么呢? 

且看贾琏当着贾母的面是怎么说的?

“都是老太太惯的他,他才敢这么着。连我也骂起来了!”

这句话有两点值得注意:

1.指出了贾琏要杀凤姐的原因,是因为凤姐居然敢骂他,也就是说,即便贾琏偷腥与别人偷情,作为妻子的王熙凤也是不能当着众人的面指责贾琏的,在贾琏看来,这是很理直气壮的,与其说是贾琏觉得理直气壮,毋宁说是这恐怕就是贾府夫妻之间的规矩;

2.为此,贾琏居然敢于指责贾母,也就是自己的奶奶、贾府的老祖宗,说王熙凤敢如此嚣张,都是贾母惯的。

试问,贾琏为何敢于如此对待王熙凤和贾母?贾琏虽然喝了酒,但酒醉心明白,还没有丧失理智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了贾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潜规则,在贾府,丈夫是享有一定的性自由的。正如贾母所言:

“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的不这么着。从小世人都打这么过的。这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说的众人都笑了。

原来在贾母看来,贾琏偷女人,也并不是什么打紧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主子来说,偶尔在外面偷偷女人也是很正常的,而作为妻子,应该大度,原不该吃醋的。

这是贾母的理由,而且,至关重要的是“说的众人都笑了”。也就是说,贾母所言并非信口瞎掰,而是确实如此,大家都认可的。王熙凤大吵大闹,是可笑的。

那么,贾母真的是打心里这样认为吗?其实不是,我们看后面的描写,就知道了。

贾母骂贾琏是怎么骂的?

“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凤丫头成日家说嘴,霸王似的一个人,昨儿唬的可怜。要不是我,你要伤了他的命,这会子怎么样?”贾琏一肚子的委屈,不敢分辩,只认不是。贾母又道:“凤丫头和平儿还不是个美人胎子?你还不足?成日家偷鸡摸狗,腥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为这起娼妇打老婆,又打屋里的人,你还亏是大家子的公子出身,活打了嘴了。你若眼睛里有我,你起来,我饶了你,乖乖的替你媳妇赔个不是儿,拉了他家去,我就喜欢了。要不然,你只管出去,我也不敢受你的头。”

这段话表明,其实贾母也是很反感贾琏的举动的,认为这样有损贾府的体面。可是即便是贾母也是无奈的啊,因为这涉及到了贾府的关于夫妻相处的一个潜规则。因为贾母也是这样过来滴。

这,与其说是贾府的潜规则,不如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论地位高低,只要是女人,都必须忍受男性的性自由的权利。而这,也才是贾琏通奸还理直气壮的原因,也才是王熙凤受辱还必须逆来顺受的原因啊。

    贾母尚且如此,王熙凤尚且如此,况她人哉?在《红楼梦》美丽的风景后面,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男性对女性所拥有的绝对的主导权利,尤其是性。

《红楼梦》之鲍二家的死得蹊跷

这标题有点饶舌,主要是因为古代对女人称谓的极不尊重造成的。有钱有势娘家背景硬的、家庭地位高的女性,还可以用用娘家的姓名也就是自己本来的姓名,比如史老太君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尤氏、王熙凤、秦可卿等等,但是那些出身卑微的女人,几乎是不能用自己娘家的姓的,比如什么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鲍二家的的等等,这些女人的存在,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是依赖于自己的丈夫而存在的。即使现在北方的少数地方,也还有这样的习惯,用某某家的来称呼女性,这其实就是一种把女性“物化”的一种称谓,谓之此女属于某某家。

好了,扯远了。这不过是对于本文即将写到的女性鲍二家的的称谓的一点感想。

说到鲍二家的的死,我一直是觉得很蹊跷的。只是在没有确切的理解之前,我一再告诫自己,不要用猎奇的办法来解读《红楼梦》,这是对曹雪芹的大不敬。可是这次,当我再次读到这段的时候,我觉得,鲍二家的死确乎是很可疑的,甚至是蹊跷的。

蹊跷之一,在于鲍二家的这个女人,巴不得王熙凤死。

不管是随口说说也罢,还是真的这么想也罢,在与贾琏偷情的时候,这个贱女人确乎是这样跟贾琏说的:

凤姐来至窗前,往里听时,只听里头说笑道:“多早晚你那阎王老婆死了就好了。”贾琏道:“他死了,再娶一个也这么着,又怎么样呢?”那个又道:“他死了,你倒是把平儿扶了正,只怕还好些。”

千万不要以为劳苦大众就没有贱货,有,鲍二家的就是。品德的高低从来就和身份地位无关。这个女人,一是巴望着王熙凤死,二是提到了平儿扶正。在我看来,后一句话是虚情假意,目的还是试探贾琏,看自己有无希望。因为这女人深知,以自己卑贱的身份和已婚的事实,即便王熙凤死了,也轮不到她,所以顺口说了平儿,一来平儿为人处事要平和一些,二来这女人觉得平儿扶正自己更可以肆无忌惮,三来既然平儿可以,那么以后说不定自己也有希望。欲望总是难以满足的,这就是被欲望驱使的鲍二家的,和《金瓶梅》里那些欲女很像。

对于王熙凤来说,偷她的汉子已经是大辱,更何况还诅咒她死呢?以王熙凤的性格,这样的女人她会放过?尤二姐尚且那般,更何况一个下贱的厨子鲍二的女人?所以我觉得鲍二家的死因,从这时候就种下了:

1.王熙凤是不会放过此女的;

2.以鲍二家的对王熙凤的了解,她一旦知道自己的话被王熙凤听见,那么她也会知道王熙凤是不会放过她的。

如此一来,是王熙凤威逼恐吓也好,还是这女人自己吓趴下了也好,其死都和王熙凤的“威势”有关了。更何况:

蹊跷之二,小说里没有任何交代,鲍二家的死得非常突然。

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留下疑案的一个惯用手法。不做任何交代,突然就把事实摆出来给大家看,让你自己去想。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王熙凤手下,是有一批心腹爪牙的,比如报复尤二姐的时候,指使隆儿等人唆使张华状告尤二姐、贾琏、贾珍等人,指使隆儿杀张华灭口等等,对一个尚未谋面还为其所用的张华尚且要杀,更何况自己案板上的肉鲍二家的呢?当然,王熙凤不可能赤裸裸的去杀鲍二家的,但指使手下威逼恐吓是很容易就做到的,比如指使手下无辜训斥呀、扬言赶出去呀,或者一个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都足够了。鲍二不过是贾府的一个下等厨子,而鲍二家的不过是个人尽可夫的下贱女?这样的女人,有什么依靠?没有,只有等着收拾的份。

蹊跷之三,鲍二家的死后王熙凤的反应。

本来,如果鲍二家的死和王熙凤无关的话,王熙凤是不用怕的,为什么?一来鲍二家的通奸在先,二来鲍二家的是自己上吊死的,与王熙凤何干?正如王熙凤所说,她还要告鲍二家的呢:

正说着,只见一个媳妇来回话:“鲍二媳妇吊死了!”贾琏凤姐儿都吃了一惊。凤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死了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一时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悄回凤姐道:“鲍二媳妇吊死了,他娘家的亲戚要告呢。”凤姐儿冷笑道:“这倒好了,我正想要打官司呢!”林之孝家的道:“我才和众人劝了会子,又威吓了一阵,又许了他几个钱,也就依了。”凤姐儿道:“我没一个钱,有钱也不给他!只管叫他告去。也不许劝他,也不用镇唬他,只管叫他告!他告不成,我还问他个'以尸诈讹’呢!”林之孝家的正在为难,见贾琏和他使眼色儿,心下明白,便出来等着。贾琏道:我出去瞧瞧,看是怎么样。”凤姐儿道:“不许给他钱!”

可是,我们看小说的叙述,王熙凤的话虽然句句在理,但是还是有些微妙的:“里面凤姐心中虽不安,面上只管佯不理论。”也就是说,王熙凤表面上很硬气,但实际上还是有些心虚的。我就想不通,贾琏心虚可以理解,王熙凤有什么可心虚的呢?

蹊跷之四,鲍二家的的娘家人为何敢告?

本来,鲍二家的与人通奸,是见不得人也见不得官的。可是,为什么她的娘家人敢告?她的娘家人地位肯定也很低微,敢于告贾府,是需要勇气的,绝不是想讹诈钱财那么简单。即便是要讹诈钱财,也要有过硬的证据才行呀?

蹊跷之五,贾琏的处理过于卖力了。

还有贾琏,即便是因为与他通奸后鲍二家的自杀,贾琏也不至于要如此大费周折呀?他为什么既给鲍二家的人钱,又托王子腾上下打点呢?鲍二家的拿了钱之后为何还不甘心呢?这说明确实有些证据是对贾府不利的。不然,如果只为钱,拿钱就该罢休了,可是小说里写了,鲍二家的娘家人拿了钱,还是不甘心的,只是又被贾府威吓又被官府威吓的,才作罢的。更可疑的是,“贾琏生恐有变,又命人去和王子腾说了,将番役仵作人等叫了几名来,帮着办丧事。”一个正常的上吊而死,为什么要“番役仵作”帮腔呢?而且是要的王子腾那里派过来的人?这就大大的有问题了。而鲍二家的娘家人则是“那些人见了如此,纵要复辩亦不敢辩,只得忍气吞声罢了。”试问,如果只是为钱,钱已经得了,该满意了,为何还是心有不甘呢?还有贾琏给的钱,单给鲍二家的娘家人的就二百两银子,还不算上下打点的,金钏死了也才给了五十两银子呀,金钏可是王夫人的大丫环,其身份比鲍二家的高了不少。这些,都很暧昧。

蹊跷之六,鲍二家的道德品质极端低下,不太可能因为羞耻心而自杀。

由此可见,鲍二家的死肯定是有问题的。只是鲍二家的本不是什么好东西,再加上曹雪芹为尊者讳的原因,略去了。可是,在王熙凤的一贯做事风格以及她做下的其他坏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端倪来的。

    鲍二家的,应该是被王熙凤唆使手下威逼恐吓而致其自杀身亡的。

谁是《红楼梦》里的闷头财主?

李纨这个人的精明,是一点一点透露出来的。至第四十五回,才知道贾府里最大的闷头财主,其实就是李纨。请看:

凤姐笑道:“亏了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学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来陪着他们顽顽,能几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个河涸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原来,李纨虽然因为丈夫贾珠早死的缘故,没有能够担任荣国府的内当家的,被王熙凤取代了。但是,李纨这一退,绝没有白退。

1.李纨的月薪,居然和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一样,是每月二十两;

2.王熙凤虽然当家了,作为少奶奶,也就是每月五两;

3.不仅如此,李纨还有分到名下的地,收取租子;

4.年终分红发红包,李纨得的也是最大的红包;

5.同时,李纨、贾兰以及伺候她娘俩的丫鬟,吃得、穿的、用的依然是由贾府承担。

如此一来,李纨的收入真的是很可观,正如王熙凤所说,一年也有四五百两银子了,而更重要的是,这银子,几乎可以不花,是“净收入”。试问在小说里,我们什么时候看到过李纨拿出一分一厘钱来?这样的人,不是闷头财主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李纨能够得到如此待遇,不仅仅是因为她寡妇失业,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有个贾政这一支的长房长孙贾兰,更重要的,就是她退出竞争,让王熙凤掌管荣国府的回报呀。

固然,王熙凤当家,也可以从中揩油,比如中饱私囊,比如用钱生钱,比如收受贿赂等等,那样的收益也不错,但那毕竟是要冒风险的,是灰色收入,那里有李纨这样“阳光收入”来得痛快呢?而且,凤姐还有很多计划外支出要处理,比如大观园诗社这五十两银子。

但纵然如此,李纨还是没有完全放过王熙凤,一有机会就拿平儿扶正这类话来刺凤姐儿。我以为,这是曹雪芹很看不惯李纨的地方,所谓便宜占尽,却还不足,还要说风凉话,还要使坏。论起对贾府的贡献,李纨那里会有王熙凤大呢(见拙文《红楼梦之是那两个女人拯救了贾府》、《王熙凤做过那些好事?》)?直至八十回以后,李纨竟然坐视巧姐被拐而不顾,曹雪芹的不满达到顶点,所以才有了判词和红楼曲里对李纨的讽刺和嘲笑。

而也正由此,我们看到了李纨在八十回以后独自抚养贾兰的可能:

1.李纨和贾兰孤儿寡母,没有参与到贾府所犯的任何事中,得以幸免;

2.以李纨管理财产的能力,她的那些进项肯定被处置得很好,最后成为她抚养贾兰的重要资金来源,也就是说,在王夫人等搬至贾府的祭祀祖产田庄过活的时候,李纨母子分着该得的一份,暗地里花着自己的积存,肉埋在饭里、肉烂在锅里,“吃独食”。这再一次表现出李纨的自私和自保;

3.然后就是坐视巧姐的被拐而采取沉默的政策。

     由此一来,曹雪芹怎么可能不讽刺李纨、不寒心李纨呢?而与此相比,王熙凤虽有过错,但其对贾府的贡献就大大的凸显了出来,而凤姐的结局却令人心酸。难怪,曹雪芹要贬李纨而褒凤姐了。

《红楼梦》之贾府危机的根源

八十回以后,贾府事败被抄,可以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但危机的根源,我以为还是在人呐。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在第四十五回,有一位赖嬷嬷,这位老奴出身的老太太,靠两世为奴,终于挣得了孙子赖尚荣的功名。她的孙子赖尚荣,托贾府的势力,如今也是做官的人了。老太太高兴是高兴,却有一番忧虑:

赖嬷嬷叹道:“我那里管他们,由他们去罢!前儿在家里给我磕头,我没好话,我说:'哥哥儿,你别说你是官儿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主子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认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是怎么写的!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个东西。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了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的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求了主子,又选出来。州县官儿虽小,事情却大,为那一州的州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这番话,说的是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其实,却是在暗指贾府。一来,赖尚荣的荣光其实就是贾府的荣光;二来,赖嬷嬷是宁荣二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是那个时代的观念,其实她的忧虑、她的教导,也实用于贾府。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赖尚荣很乖很听话,赖嬷嬷会有这样的严厉的教导和深远的忧虑。如此,贾府的奴才出身的赖尚荣尚且如此,更何况贾府哉?

果然,这位很有眼光的老太太,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自己的主子家贾府来了:

“奶奶不知道,这小孩子们全要管的严。饶这么严,他们还偷空儿闹个乱子来叫大人操心。知道的说小孩子们淘气;不知道的,人家就说仗着财势欺人,连主子名声也不好。恨的我没法儿,常把他老子叫了来骂一顿,才好些。”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像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着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赖嬷嬷一针见血的指出,贾府如今的家教,已经大大的变样了,要么是如贾宝玉般的被溺爱,要么就是如贾珍般的胡来,不着调。只要细细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老太太的一席话,确乎是肺腑之言呐。正是由于管教不严,或者说自律不严,贾府的这些爷们才会干出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来,才渐渐导致了贾府的衰败。这是从根子上看到了问题所在呐。

然而,这一番忠言逆耳的话,贾府又何尝听得进去呢?正如赖嬷嬷所言“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赖嬷嬷仗着老资格,管不管用,还可以说说,其他人呢?即便知道,也不敢说。于是,贾府在“放纵”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而这,就是贾府危机的根源。

王熙凤到底是谁的人?

第四十五回,有这样一个情节:

(赖嬷嬷)因看见周瑞家的,便想起一事来,因说道:“可是还有一句话问奶奶:这周嫂子的儿子,犯了什么不是,撵了他不用?”凤姐儿听了,笑道:“正是我要告诉你媳妇儿呢。事情多,也忘了。赖嫂子回去说给你老头子,两府里不许收留他儿子,叫他各人去罢。”赖大家的只得答应着。周瑞家的忙跪下央求。赖嬷嬷忙道:“什么事?说给我评评。”凤姐儿道:“前儿我的生日,里头还没喝酒,他小子先醉了。老娘那边送了礼来,他不在外头张罗,倒坐着骂人,礼也不送进来。两个女人进来了,他才带领小么儿们往里端。小么儿们倒好好的,他拿的一盒子倒失了手,撒了一院子馒头。人去了,我打发彩明去说他,他倒骂了彩明一顿。这样无法无天的忘八羔子,还不撵了做什么!”赖嬷嬷道:“我当什么事情,原来为这个。奶奶听我说:他有不是,打他骂他,叫他改过就是了;撵出去断乎使不得。他又比不得是咱们家的家生子儿,他现是太太的陪房,奶奶只顾撵了他,太太的脸上不好看。我说奶奶教导他几板子,以戒下次,仍旧留着才是。不看他娘,也看太太。”凤姐儿听了,便向赖大家的说道:“既这么着,明儿叫了他来,打他四十棍,以后不许他喝酒。”赖大家的答应了。周瑞家的才磕头起来,又要给赖嬷嬷磕头,赖大家的拉着方罢。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一个问题来:王熙凤到底是谁的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以为有必要彻底的搞清楚,因为这涉及到八十回以后王熙凤的命运。同时,关于这个问题,在之前的文章中我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那就是我认为王熙凤其实是贾母的人。而上面这段话,也正好印证了我的看法。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追根索源,原是王熙凤的娘家人呐。况且周瑞家的是王夫人亲信,这个问题,拙文《从周瑞家的串门看红楼梦王派势力》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重惩周瑞家的儿子,其实就是打周瑞家的脸,即使王夫人也面上无光,这个道理,王熙凤不会不懂的,难道还要赖嬷嬷来提醒?不大可能。可是,王熙凤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周瑞家的儿子确实犯了错,另一方面这错却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可大可小。可是,我们看到,王熙凤是要往大里去处理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她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王夫人的面子问题。

其实,王熙凤的这种取向,一直是存在的。我们不妨梳理一下:

1.在关于贾宝玉的婚配问题上,王熙凤曾经不止一次的公开拿林黛玉和贾宝玉打趣,表现出自己的倾向。一次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吵架,把贾母气哭,感叹不是冤家不碰头,后宝黛和好,被王熙凤看到,立时拉去报告贾母,说老太太白担心了,两人正互相陪不是呢,请注意,这样的描述是很像描述小夫妻吵架和好的情景的;二是打趣林黛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就该给我们家做媳妇,还拉着宝玉说那里配不上。

2.贾母出头为王熙凤过生日,王熙凤投桃报李,立即巧妙的把贾母原本打算代出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份子转嫁到了邢夫人和王夫人身上,还害得其他人为邢夫人和王夫人打抱不平呢。

这些,都不同程度的说明,王熙凤其实是站在贾母一边的,她不仅为贾母着想,而且积极支持贾母的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婚姻的计划。

至于其中的原因,那就很明显了:

1.正如我前面不止一次说过的,薛宝钗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其亲疏关系以及才干和志趣都胜过王熙凤,势必取代王熙凤的地位;

2.反之,林黛玉如果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其身体、其情趣都不允许林黛玉管家,不会威胁到王熙凤的地位;

3.薛宝钗越表现出卓越的管家的才能(比如筹备惜春画大观园以及协助管理大观园等等),王熙凤就越紧张,也越害怕薛宝钗成为贾宝玉的妻子;

4.因此,王熙凤从自身利益考量,肯定会坚定的站在贾母的立场,支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的。

所以,我们说,王熙凤其实是贾母的人。而最显著的证据就是:

1.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婚姻的费用及嫁妆问题,贾母其实早已经暗中交代给了王熙凤;

2.王夫人为什么要急切的让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其实正好反证出王夫人觉得王熙凤不是她的人,已经被贾母拉拢过去了,不可靠了,因此需要重新物色可靠人选,而这个可靠人选就是薛宝钗。

而一旦认定这样的事实,那么八十回以后王熙凤的命运就容易理解了:

1.贾琏一怒之下要休妻,王夫人是默许的,并没有反对,在贾母已死的情况下,王夫人的态度实际就是无情的抛弃了王熙凤;

2.王夫人默许,贾琏便来了个狱中休妻,令王熙凤羞辱到极点;

3.王熙凤在狱神庙中身心受到极大摧残,血崩之证迸发,知道来日无多;

4.王熙凤更清楚,自己和王夫人结下的梁子,贾琏罪责难逃,由此觉得巧姐无靠,所以才会“哭向金陵”,托贾芸小红向哥哥王仁求救,要求王仁照顾自己的女儿巧姐。由此种下巧姐的祸根,这就是“事更哀”;

5.正因为王夫人对王熙凤有看法,所以对于巧姐的事情也是漠不关心,巴不得王仁接去,少个累赘。

如此一来,才发生了巧姐的“曲折离合”的故事。而王熙凤则在羞辱、痛苦和对女儿的牵挂之中在狱神庙中溘然长逝了。

林黛玉和薛宝钗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貌似有点八卦。有的朋友也许会说:废话,不就是情敌关系吗?一个是贾宝玉一生的至爱,一个是贾宝玉的妻子。这也对,但不尽然。我以为,林黛玉和薛宝钗还有另外一层关系,而且,这层关系,是深层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何谓“钗黛合一”有着很大的帮助。

那么,林黛玉和薛宝钗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真相就在第四十五回的标题里,所谓“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一回的核心故事说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一番以心换心的谈话以及林黛玉在风雨中愁闷所作的诗词。那么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说的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那一番掏心窝子的话。从标题的用词来看,曹雪芹是相当赞赏这段谈话的,而且用的词都很不一般,“金兰契”、“金兰语”和“互剖”。我想告诉大家,这里面是有暗喻的,而暗喻的就是随着故事发展到第四十五回,随着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感情纠葛以及贾母与王夫人、薛姨妈的关于这三人婚姻的争斗(关于这些问题我之前的很多文章有过论述了,不再赘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从情敌变成了惺惺相惜的好姐妹,她们“义结金兰”。

大家一定知道,中国古代惯用金兰之交来形容结义兄弟和结义姐妹。我相信,曹雪芹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一番知心话的概括是画龙点睛的:

1.金兰契,就是指两人结义的约定;

2.金兰语,就是指两人在这种结义姐妹的关系下所说的深情厚谊的话;

3.互剖,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两人互相剖析对方的内心,肝胆相照。

上述所用的一切用语,都是在告诉大家,从此,林黛玉和薛宝钗再没有因为贾宝玉而产生过敌意和隔阂,她们已经成为义结金兰的好姐妹了。至少,从曹雪芹本人的叙述用语来看,曹雪芹本人是对此深信不疑的,也是相当赞赏的。由此,也就呼应了拙文《《红楼梦》中何谓“钗黛合一”?》关于薛林二人后来情同姐妹的判断了。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抓到了曹雪芹对于薛林二人关系发展的一种脉络。

拙文《薛宝钗为何护黛玉而贬宝玉?》曾经简略回顾了薛宝钗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的变化,其实这样的文章之前还有很多,比如《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薛宝钗到底爱不爱贾宝玉?》和《如何客观看待薛宝钗》。

而对于林黛玉呢?随着薛宝钗决然的退出以及对她的真心关怀,这个美丽的女孩也是很感动的,我们也不妨梳理一下:

1.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因为林黛玉在行酒令的时候妄说了《西厢记》和《牡丹亭》的词句而审问林黛玉,一种浓浓的亲情已经弥漫,我们只要看一看林黛玉一口一个“好姐姐”以及“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的效果就知道,林黛玉对薛宝钗是何等的感佩。

2.还是第四十二回,薛宝钗正在聚精会神的帮助贾惜春筹措画画的事,遭到了调皮的林黛玉的打趣,薛宝钗为此“收拾”林黛玉,一个楚楚可怜的告饶,一个亲昵的恨意,都渲染出一幅亲姐妹般的感情,连贾宝玉都看的痴了,悔不该为林黛玉拢发鬓,他觉得这时由薛宝钗来拢该多温馨呐。不妨看看原文:

黛玉又看了一回单子,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起这些水缸箱子来。想必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探春听了,笑个不住,说道:“宝姐姐,你还不拧他的嘴?你问问他编派你的话!”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黛玉笑着,忙央告道:“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做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我还求谁去呢?”众人不知话内有因,都笑道:“说的好可怜见儿的!连我们也软了,饶了他罢。”宝钗原是和他玩,忽听他又拉扯上前番说他胡看杂书的话,便不好再和他闹了,放起他来。黛玉笑道:“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宝钗笑指他道: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笼笼罢。”黛玉果然转过身来,宝钗用手笼上去。宝玉在旁看着,只觉更好,不觉后悔:“不该令他抿上鬓去,也该留着,此时叫他替他抿上去。”正自胡想,只见宝钗说道:“写完了,明儿回老太太去。若家里有的就罢,若没有的,就拿些钱去买了来,我帮着你们配。”宝玉忙收了单子。

一句“到底是姐姐”已经鲜明的道出了林黛玉对薛宝钗打心底里的感情了,而且,那种带有调皮的扭打,难道不是一幅亲密的姐妹之情的画卷吗?贾宝玉的悔意,是最好的点评了。所以,当第四十五回出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样感人的场景时,我们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这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呀。

而这,就是所谓“钗黛合一”的真意,也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真正关系:一对不是亲生姐妹却胜似亲生姐妹的好姐妹。

    由此可知,八十回以后,林黛玉死去,薛宝钗是相当痛苦的,这是一层痛苦。而这时,她还要被逼着和贾宝玉成亲,那更是另一层痛苦,至贾宝玉决然弃她而去出家,那是第三层痛苦,再加上夏金桂对薛家的折腾对她的折磨,那是第四层痛苦,还有贾府被抄,那是第五层痛苦,就是薛宝钗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孩子,要承受如此多的痛苦,她如何承受得起,所以,年轻的她,在痛苦中、在寂寞中,因哮喘复发(见拙文《薛宝钗到底得的什么病?》),终于年纪轻轻的就逝去了,而且死后,被抛尸荒野,为大雪所埋(见拙文《揭秘薛宝钗的结局》)。

林黛玉是温暖的

    第四十五回,说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交心,从此成为情同亲生的姐妹(见拙文《林黛玉和薛宝钗到底是什么关系?》)。第二件事情就是林黛玉于风雨之中写诗:

    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同样是作诗,即便是愁苦之诗,林黛玉的和薛宝钗的都是大不相同的。本质的区别在于,薛宝钗的愁苦之诗透着一股“孤独与寂寞”,而林黛玉的愁苦之诗则是透着一股“感伤和痛苦”。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当然来自于两人的境况。林黛玉虽然父母双亡,虽然孤单,但她并不孤独,因为她还有贾宝玉,还有贾母,还有紫鹃,这些都是真心为她好的人。而宝钗则不同,她虽然还有母亲还有兄长还有姨妈,但这些人并不是真的为她好,或者说在她身上是有功利的希望和寄托的,他们历来漠视薛宝钗的内心和情感,所以宝钗虽然并不孤单,但内心却是孤独的。

而这,也就成为了林黛玉的《葬花词》以及海棠诗、菊花诗、螃蟹诗的基本格调,痛苦和哀伤,但不孤独,而薛宝钗的海棠诗、菊花诗、螃蟹诗以及后来的一些诗歌则虽然厚重却是骨子里沁出来的孤独与寂寞。

由此,我们来看林黛玉这首《代别离》的诗歌,就应该把握住两点:

1.是《代别离》,是看了《秋闺怨》、《别离怨》之后的一种代这些怨妇寄托哀思的诗歌,不是真正说的林黛玉自己。而且,我倒疑心,曹雪芹在这里是借林黛玉之笔代宝钗做“怨妇诗”呢,不正是薛宝钗不能来了,林黛玉才作的《代别离》吗?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暗示。而且,宝钗后来真的成了怨妇。

2.标题里说得很明白“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林黛玉写这首诗时的心情是“闷”,是烦闷无聊解闷而已。

但即便是这样,曹雪芹也是大大的不忍心了,由此可见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爱意。所以,才做完,贾宝玉就来了:

吟罢搁笔,方欲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可好些了?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太长了,虽然无比的温馨,却不能引了,不然有凑数字之嫌了。但是我请大家自己去看,贾宝玉的到来,是何等的温暖。林黛玉那一笑,说渔翁来了,包含何等的欣慰和幸福呀,而林黛玉那失口变成渔婆,又是何等的娇羞与妩媚。而更妙的是,宝玉居然“却不留心”。这说明什么?说明贾宝玉早已经相当的自然了。你看他对林黛玉的关心,难道不是相爱之人的关心?是的,贾宝玉沉浸其中,竟然丝毫不觉,多么好的爱人呀。林黛玉,还有什么遗憾呢?

而且,林黛玉的“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以及临别担心宝玉摔倒,给的玻璃绣球灯,责怪贾宝玉稀罕东西不稀罕自己,多像一对幸福的情侣呀。

然而还不止呢。曹雪芹真的是太爱林妹妹了,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爱。爱人贾宝玉刚走,姐姐宝钗又派人送燕窝过来了。所以我说,林黛玉是温暖的,甚至是幸福的。

至于结尾时这样的描写: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有兄;一回又想宝玉素昔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方渐渐的睡熟了。

我想,是这样的。宝钗身上承载着太多的痛苦和压力,而黛玉身上则承载着太多的幸福和温暖,这泪水,其实是幸福的泪水,是怕承受不住的泪水呀。毕竟,至少在这一章里,林黛玉的幸福太过于完美了,完美得让人想要流泪,而太过完美的东西,也正是脆弱的东西。不是吗?

林黛玉的“贵族气派”

     第四十五回,薛宝钗派来的婆子给林黛玉送燕窝,有一番对话。却让我无意之中,读出了林黛玉的“贵族气派”:

     就有蘅芜院两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黛玉道:“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们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了光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儿了。”黛玉听了,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那两个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头,出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

1.尊严。

论起林黛玉对薛宝钗关怀的感念,那是真真感动到心里的,有之前和薛宝钗交心的话为证,可是,即便是这样的深情,在这里,只化为两个字“费心”。好一个“费心”,既言简意赅又不婆婆妈妈,在婆子面前,即传情到位又保持了身份,显得相当的得体,且很有尊严。

2.矜持

林黛玉接待婆子,很有些大家闺秀的气派,是“命他外头坐了吃茶”,即礼貌,又保持大家闺秀的矜持。说实话,这种气派,我只是在贾母那里依稀见到过,想是骨血里传承过来的,不枉了贾母如此疼爱。

3.豪爽。

说起婆子们的赌博,林黛玉用了一个“痛”字,所谓“痛赌两场”,不仅显示出林黛玉罕见的体察他人心思的能力,也表现出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细致,更有一番索性玩个痛快的豪气在里面,这和她羸弱的身体相比,是那么的强烈,想来林妹妹也是很热爱生活的。

4.慷慨。

既然婆子要赶场,林黛玉索性“命人给他几百钱”,又一个“命”,既显得体贴周到,又显得慷慨大方,根本没有一点小家子气。

由此,端的可以看出来林黛玉骨子里的贵族气派了。

如果说到体质,大观园众姐妹,林黛玉是最弱的。可是,很奇怪,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感觉很强大的,这强大,体现为她的境界,当然也体现为她的尊严。你会感觉到她其实比宝钗比妙玉比探春比迎春比惜春都更加高贵更加神圣而不可侵犯。在我看来,这就是林黛玉的不平凡处,这就是林黛玉的贵族气派所致。

而这种贵族气派,是很容易就理出它的根源来的:贾母——贾敏——林黛玉。

    难怪,贾母这个“老冤家”要把林黛玉视为除贾宝玉之外的另一个“命里的小冤家”了。这,难道是不可理解、莫名其妙的事情吗?

谁是《红楼梦》里的尴尬人?

要知道这个答案,似乎不难,只要认真读小说就行。第四十六回,标题“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说的是邢夫人帮助她丈夫贾赦欲纳鸳鸯为妾的事情。

很显然,这尴尬人就是指贾母的大儿媳、贾赦的老婆邢夫人了。可是,如果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尴尬人”,就得费一番功夫了。

什么叫“尴尬人”?

我以为曹雪芹是有着很精妙的解释的。这解释就在鸳鸯和邢夫人对话中的一个词语:“太太,这会子不早不晚的过来做什么?”

好一个“不早不晚”,也只有这尴尬人才会“不早不晚”的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呀。因此,这尴尬二字,可以理解为出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的意思。

大家记住,尴尬人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但却是不知道进退的人,正因为不知道进退,所以才做出尴尬的事情来。

关于邢夫人的尴尬,用王熙凤的话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

1. 禀性愚镪,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

这人吧,智商不高,但还好强出头。比如为了奉承丈夫贾赦,为得到贾赦的欢心,时时处处喜欢当急先锋,强出头。大家想想,纳妾这种事情,虽说妻子也不能太过反对,但亲自出马确实是让人有点匪夷所思的。这说明邢夫人第一没有独立性,唯贾赦马首是瞻;第二没有自尊,帮丈夫找小老婆这样的事也干;第三欺软怕硬。

2.“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一经他的手,便克扣异常,以贾赦浪费为名,'须得我就中俭省,方可偿补。’”

邢夫人这人,是非常苛刻寡恩的,对其他人非常刻薄,非常冷漠,性格贪婪,只以敛财为乐事。

3. 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

邢夫人此人,非常自私,而且多疑,对任何人,哪怕子女哪怕心腹丫鬟,谁也不信任。如果说贾琏和贾迎春不是她亲生的,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她对待亲兄弟邢德全以及亲侄女邢岫烟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其本性了。

如此一来,邢夫人就具备了尴尬人所有的素质:智商低、没自尊、好出头、贪婪刻薄、自私多疑。也因此,她才会积极的去成全丈夫贾赦的纳妾行为,充当急先锋,弄得连丫鬟也看不起。

    而最尴尬的是,她还不知道自己尴尬。

王熙凤对鸳鸯的真实态度

表面上看起来,王熙凤和鸳鸯的关系是很好的,至少,是很默契的工作伙伴。凡是涉及贾母的事情,王熙凤必和鸳鸯商量。无论是打个牌、行个酒令,还是从刘姥姥那里找个乐子,无不是王熙凤和鸳鸯紧密合作的结果。甚至贾琏和王熙凤偷偷变卖贾母的东西,也是通过了鸳鸯的。按理说,鸳鸯和王熙凤的关系,应该很铁才对。王熙凤过生日,鸳鸯敬酒,王熙凤不喝,可是被鸳鸯小小的嘲弄了一把的,王熙凤被迫喝下敬她生日快乐的酒。

可是,正应了一句老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王熙凤对于鸳鸯的真实态度和真实看法,直到第四十六回才见出分晓来。

贾赦看中鸳鸯,想要过来做妾。作为妻子的邢夫人居然亲自出马,帮老公娶小妾。王熙凤知道鸳鸯对于贾母的重要性,好心相劝,反被不知好歹的邢夫人一顿猛批,知难而退,只求保全自己,不要得罪了公公婆婆以及鸳鸯才好。这时,王熙凤对于自己素来礼让三分的鸳鸯的真实态度就出来了:

凤姐儿暗想:“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愿意不愿意。”

请注意“可恶”,读音是“kewu”而不是“kee”。后者是罪恶的意思,比如地主恶霸什么的,而前者是讨厌的意思。虽然王熙凤还没有把鸳鸯归结为“恶人”之类的,但一个“很讨厌”的评价,却已经让我们心惊了。表面看起来,那么要好的两个人,真实的关系却不怎么样,至少,从王熙凤这边看,就是这样的。

其实仔细想想,也有道理。鸳鸯虽然素得贾母信赖,由于贾母的地位,主尊仆高,鸳鸯的地位才能够嗖嗖嗖的往上蹿呀。可再蹿,毕竟还是个丫鬟。往日里王熙凤甚至众人敬让鸳鸯,多半是冲着贾母的面子去的,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这本来就已经让真正的主子王熙凤看不上眼了。更何况鸳鸯是个刚烈性子,说话直爽,不会让人的,所以,她曾经不经意间让多少人不痛快过,谁知道呢?就连凤姐还要被她数落,更何况其他人呢?请看,敬酒的时候是这么跟王熙凤说话的:

鸳鸯等也都来敬,凤姐儿真不能了,忙央告道:“好姐姐们饶了我罢,我明儿再喝罢。”鸳鸯笑道:“真个的,我们是没脸的了?就是我们在太太跟前,太太还赏个脸儿呢。往常倒有些体面,今儿当着这些人,倒做起主子的款儿来了。我原不该来,不喝,我们就走。说着真个回去了。凤姐儿忙忙拉住,笑道:“好姐姐,我喝就是了。”说着拿过酒来,满满的斟了一杯喝干,鸳鸯方笑了散去。

        原来,这个“好姐姐”,王熙凤喊得是那么的勉强和不情愿,所以,到了关键时刻,鸳鸯的命运,也就只能靠自己把握了,别人是不会帮她的。

王熙凤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真实态度

    这篇文章,是受《王熙凤对鸳鸯的真实态度》启发的。而且,是回头读。

    第二十七回,王熙凤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红玉道:“原叫红玉的,因为重了宝二爷,如今只叫红儿了。”凤姐听说将眉一皱,把头一回,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

        这句话,我以为其实隐藏着王熙凤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真实态度。因为,在贾府,谁都知道,有两个玉,贾宝玉和林黛玉。第四十回,贾母兴致勃勃的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从贾探春的住处出来就有一番话:“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这是疼爱的话,但昵称就是“两个玉儿”。所以,王熙凤的“你也玉,我也玉”其实还是有所指的,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非泛泛之说。

如此一来,王熙凤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真实态度和看法就大大的值得怀疑了。

我们知道,王熙凤是很精明的一个人,对谁好对谁不好,大多是从利益出发的。比如心里讨厌鸳鸯,却和鸳鸯处得很好,为什么?因为鸳鸯是贾母极为依仗的。但是,王熙凤毕竟年轻,心直口快,所以不够有城府,有时候在不经意间还是会表露出真实想法的,因此在邢夫人和她商量要纳鸳鸯为妾时,王熙凤就认为鸳鸯是很“可恶”的。这和贾母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可恶”绝对是两码事儿。贾母那里是溺爱,王熙凤这里却是骨子里的讨厌。

而也就是这一点,使我想到,第二十七回这里,王熙凤的表现,也许就是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真实态度。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和王熙凤说鸳鸯“可恶”一样,在王熙凤心里,是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讨人嫌的很!”

也许大家还有一点怀疑,因为王熙凤表面上对贾宝玉和林黛玉是非常好的。这不错,因为贾母疼爱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巴结贾母,所以就爱贾母之所爱了。但真实态度呢?却是“讨人嫌的很!”

为什么呢?

其一,王熙凤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获得贾母的支持;

其二,王熙凤讨厌贾宝玉和林黛玉,其实就是因为反感贾母过于疼爱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种嫉妒;

其三,王熙凤认为,只有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好,而从来没有从贾宝玉和林黛玉那里得到过任何好处;

其四,非但得不到好处,王熙凤深知,自己的选择,即投靠贾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好,是有风险的,是有可能得罪王夫人和薛姨妈,遭到打击的。

所以,遭受贾母和王夫人两边挤压的王熙凤,偶然之间还是会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那就是“得了玉的益似的”,意思就是她王熙凤站在贾母、贾宝玉和林黛玉这边,从来就没得到过什么实际的好处。这是一种抱怨。

而这种情绪,后来应该是被贾母知道了,所以,第四十三回,贾母病刚好,就决定为王熙凤大办生日,亲自带头凑份子(见拙文《贾母为啥要给王熙凤做生日?》),给她想要的,荣国府当家奶奶的荣耀和体面,这其实就是在安抚王熙凤呐。而王熙凤立马投桃报李,就回报起贾母来了(见拙文《贾母给王熙凤过生日派分子的学问》),并且更加坚定的站在了贾母一边。

说来说去,还是贾母高呀。而贾母之所为,还是那“两个玉儿”呀。

如此看来,贾母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真的是“操碎了心呐”(贾母语)。

《红楼梦》里平儿袭人的命运暗示

“尴尬人”邢夫人竟然毫不知道“尴尬”的把贾赦要纳鸳鸯为妾的事情当面跟鸳鸯说了。鸳鸯为此烦闷不已,于是,出去走走,散散心,不想,遇到了和自己素日要好的袭人和平儿。于是,两姐妹都帮着鸳鸯散心呢。结果,无意之中的一番打趣,却透露出了关于平儿和袭人的命运暗示。请看:

鸳鸯又是气,又是臊,又是急,因骂道:“两个蹄子不得好死的!人家有为难的事,拿着你们当做正经人,告诉你们与我排解排解,你们倒替换着取笑儿。你们自以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据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们且收着些儿罢,别忒乐过了头儿!”

确实,按照平儿和袭人的正常心理,她们的结果,其实就是将来成为贾琏和贾宝玉的妾,成为姨娘。可是,鸳鸯说了“据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这就是重大暗示,也就是说,八十回以后,平儿和袭人并没有做成贾琏和贾宝玉的妾。

关于袭人的命运,大多数人是同意她嫁给了蒋玉菡这种说法的,争议不大。可是,平儿就不一样了,很多人认为,八十回以后,平儿甚至取代了王熙凤,被贾琏扶正,成为了贾琏的正室妻子。持这种观点的,有高鹗,还有刘心武。

关于平儿的命运,拙文《红楼梦中平儿最终被扶正了吗?》已经有过论述,不再赘述,只是想指出,从鸳鸯的富有暗示意味的话来看,平儿在八十回以后,很可能由于受到牵连,跟随王熙凤入狱了,因为王熙凤所做的那些很机密的事,比如放印子钱,平儿也是知道的,并且参与的,而贾琏也入狱了,因此,不要说做贾琏的妻子,就是做贾琏的妾都没有机会了。

至于李纨那些应该让平儿取代王熙凤的话,我已经在拙文《红楼梦之李纨夸平儿的言外之意》中分析过,那不过是李纨因对王熙凤取代自己的管家奶奶不满,借平儿说事,寒碜凤姐而已,并不意味着平儿后来真的就成为了贾琏的妻子。

退一步,如果平儿真的成为了贾琏的妻子,巧姐也就不可能终老乡村(见拙文《《红楼梦》中巧姐是怎样的结局?》、《红楼梦之巧姐的柚子与板儿的佛手》、《红楼梦之巧姐板儿探春的命运沉浮》),成为一名村妇了。平儿,是不会坐视巧姐不管的,还有贾琏。

上述这些事实,综合起来考虑,袭人和平儿的命运,尤其是平儿的命运,就不会显得那么扑朔迷离了。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高鹗和刘心武先生,居然就这样“中招”了,呵呵。

《红楼梦》之鸳鸯现象

在贾府的众丫鬟里,鸳鸯算是本事很大的一个了。而鸳鸯的本事到底有多大?终于在第四十六回见出了分晓。

鸳鸯,仗着贾母对她的依重,公然主宰了一回自己的命运,拒绝做贾赦的小妾。我们知道,贾赦是怎样的一个人呀,那可是个魔头,看看小说里那些狠话,实则就是一个恶霸。

那么,鸳鸯是怎样使得贾母如此依仗她呢?

当然,首先,是她体贴周到的服侍。这个,在之前的第三十九回里就说过:

李纨道:“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鸳鸯姑娘,如何使得?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他现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老太太的那些穿带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诳骗了多少去呢!况且他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上好话儿,还倒不倚势欺人的。”惜春笑道:“老太太昨日还说呢,他比我们还强呢!”

其次,且看她的经营。第四十六回,凤姐的话:“她哥哥金文翔,现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她嫂子也是老太太那边洗浆的头儿。”

好家伙,一语道破天机呐。鸳鸯其实已经是全家在围着贾母“经营”了。哥哥是专门负责置办贾母一切用度的,嫂嫂是专门负责管理贾母衣物洗涤的。这一切,难道不正是仗着鸳鸯的势力吗?而且,这都是肥差呀,贾府再怎么扣减,也不敢扣减老太太的呀。

一个丫鬟,在贾府能够如此经营,一家子包办了贾母,靠着贾母营生,也算是一大奇观了。

而这样一来,鸳鸯之所以讨人嫌的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关于鸳鸯的讨嫌,王熙凤有闷在心里的评价“素习是个可恶的”,而邢夫人也说“也堵一堵那些嫌你的人的嘴”,这说明鸳鸯这人在贾府,其实也是个争议人物,看不惯她的人很多。

一来,当然是看不惯她的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不怕得罪人,有时连王熙凤这样的主子都不给脸;

二来,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嫉妒。因为鸳鸯靠一己之力,尽然使得“鸡犬升天”,一家子靠着贾母混日子吃饭呢。

这就是鸳鸯现象。这就是贾府的有实力的丫鬟的生存之道。其实不止鸳鸯,还有袭人呢,大家忘了,之前我曾经有文章说过的,袭人的家境改善,其实也正是仗了袭人在贾宝玉和贾府那里的得势的。

当然,这里所谓的鸳鸯现象,还有别的意思呢。 那就是可以从鸳鸯现象来看到贾府的潜在的利益集团的划分。

从鸳鸯差点被贾赦纳妾这件事来看,我们知道,鸳鸯对自己的哥哥嫂子并不满意,而她的哥哥嫂子也并不是真的为她好,不过是巴望着从鸳鸯的得势中进一步捞到好处而已。这些,鸳鸯心里跟明镜儿似地。可是,鸳鸯为什么还要用他们呢?

这就涉及到贾府或者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潜规则,那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利益集团。鸳鸯虽然不满意自己的哥哥嫂子,可她知道,不用他们用谁?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呀。鸳鸯也是无奈的。

如此一来,贾府的利益集团就很容易划分清楚了。很简单:

1.以贾母为血缘纽带的利益集团,核心是林黛玉、贾宝玉,然后为了保护这两人的利益,贾母拉拢着王熙凤,外围则是晴雯、紫鹃。

2.以王夫人为血缘纽带的利益集团,核心是薛姨妈、薛宝钗,贾宝玉由于爱着林黛玉,其实不是王夫人集团的,而王夫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控制着贾宝玉,外围则是袭人、莺儿。

    这就是通过鸳鸯现象,我们大致应该看到的东西。

《红楼梦》之贾母为啥不喜欢贾赦?

    很多朋友因为贾母不喜欢贾赦,加之考据派的考据,便想当然的以为,贾赦不是贾母的亲生儿子。其实,只要我们搞清楚了贾母不喜欢贾赦的原因,这样的想法也就会烟消云散了。

那么,贾母为啥不喜欢贾赦呢?

第一,不务正业。

第四十六回,王熙凤有一番话,虽然是王熙凤说的,但其实就是转达贾母的看法:“老太太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太太听这话,很喜欢老爷呢?”

我们知道,荣国府一脉的世袭之职,是长子贾赦袭的,可是贾赦却很不成器,反而是没有袭世爵的次子贾政靠自己的努力在支撑着荣国府。作为长子,本来是负有振兴家族的重任的,可是贾赦显然没能起到这种作用。

第二,好色成性。

还是第四十六回,平儿的一句话:“真真这话论理不该我能说,这个大老爷也太好色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放手了。”居然连丫鬟都是这样看法,贾赦之好色,可见不是虚传。作为贾母,如何看得惯呢?

第三,有辱门风。

由于贾赦的不务正业和好色成性,加之又是这把年纪了,儿孙满堂,所以让贾母觉得很没面子,于是,第四十六回才对王熙凤开玩笑说道:“你带了(鸳鸯,笔者注)去,放在链儿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一语道破天机,在贾母看来,贾赦这样的老不正经,是很丢脸的,不仅丢他的脸,而且做母亲的也很丢脸,荣国府、贾府也很丢脸,所以说他是“没脸的”。

第四,没有孝心。

贾赦要纳鸳鸯为妾:

贾母听了,气的浑身打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顺,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来要。剩了这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这话虽是冲着王夫人去的,但所指其实就是贾赦,一则此事是贾赦欲纳鸳鸯所起,二则贾母其实就是因此事而火起的。之后,在第四十七回,更有对邢夫人一番话,已经把事情说彻底了:“留下他(鸳鸯)伏侍我几年,就和他(贾赦)日夜伏侍我尽了孝的一样。”意思你贾赦不孝,就让鸳鸯来代替你尽孝吧。这样的话,已经是很大的讽刺,很严重了。

凡此种种,试想,贾母焉能喜欢贾赦?

    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从贾赦居然敢于向贾母要鸳鸯,以及贾母如此尖锐的批评,都正好说明,贾母和贾赦确实就是一对亲生的母子,一个仗着是亲生儿子,想着向母亲要个丫鬟又何不可?一个因为是亲生母亲,所以批评起来也是毫不留情毫不手软。不然,如果确非亲生,双方都不至于如此“直白”了。

    请看,贾赦得知贾母拒绝并批评他之后的反应吧:

    “贾赦无法,又含愧,自此便告病,且不敢见贾母,只打发邢夫人和贾琏每日过去请安。”然后,便是依然故我,花八百两银子买了个小老婆才罢休。

    这里面,贾赦对贾母的怕和敬,以及恶习不改,都是如此真实,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上了岁数的儿子对于母亲的真实情感吧。

《红楼梦》之再论贾母年龄

关于贾母的年龄,之前已经论述过,如今恰巧碰到,不妨再来说说。

小说第四十七回,贾母有这样一段话:

“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从没经过这些事。”

如此看来,到四十七回的时候,贾母的年龄也就可以大致确定了。

如果贾母十六岁嫁进贾府,那么贾母的年龄就七十岁了。

再加上之前,第三十九回,刘姥姥来的时候,贾母和刘姥姥的一段对话: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可以推断,至第四十七回,贾母的年龄也就在七十一、二岁之间:

第一、所谓七十五岁的刘姥姥大贾母“好几岁”,至少应该有三岁之多,否则,不能说大了好几岁了;

    第二、一般大户人家的小姐,由于门第观念、择婿慎重以及疼爱女儿等关系,有可能会稍微延后一两年,那么,以当时女子婚嫁的标准年龄“年方二八”也就是十六岁计算,贾母在十七八岁出嫁是比较可信的。

《红楼梦》之柳湘莲为啥痛打薛蟠?

    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一开始实在搞不懂柳湘莲为啥要痛打薛蟠。因为在那个时代,不仅是男女之爱,就是男风也是很盛的呀。难道,柳湘莲和秦钟好,和贾宝玉好,和蒋玉菡好,和赖尚荣,和冯紫英好,就不能和薛蟠好?再者,即便嫌弃薛蟠粗鄙,即便薛蟠情不自禁,也不该如此过分,痛打呀。这究竟是为啥呢?

然而,当我细细读过第四十七回之后,却明白了,原来,即便是男风,也是男儿当有真性情的。薛蟠呢,却偏偏缺乏了这一点。所以,才遭到痛打。

首先,薛蟠对柳湘莲缺乏起码的尊重。

小说在介绍柳湘莲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说明:

“那柳湘莲原系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分的人,都误认作优伶一类。”

也就是说,人家柳湘莲也是正儿八经的公子,可是,却偏偏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就把他误认作戏子。那时候,戏子的地位是很低的,把公子误认作戏子,是一种很大的侮辱。但是,很不幸:

其次,我们的薛蟠同志就把柳湘莲误认作了戏子。

薛蟠对于柳湘莲的认识,小说是这样写的:

“因其中有个柳湘莲,薛蟠自上次会过一次,已念念不忘。又打听他最喜串戏,且都串的是生旦风月戏文,不免错会了意,误认他做了风月子弟,正要与他相交,恨没有个引进,这一天可巧遇见,乐得无可不可。”

也就是说,薛蟠把柳湘莲误认作“风月子弟”了。什么叫“风月子弟”呀,比戏子还不堪呢,就是面首,就是男妓呀,你说,柳湘莲这样的大侠,能不怒吗?

第三,薛蟠言语之间对柳湘莲充满了轻佻。

这不,柳湘莲要走,和贾宝玉才出来说了一会儿话,薛蟠就公然说道:“谁放小柳儿走了?”好一个“小柳儿”,我们知道,贾宝玉、蒋玉菡、秦钟、冯紫英等人与柳湘莲相交,是极为敬重的,是以兄弟相称的。薛蟠一句“小柳儿”,已经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那就是,对柳湘莲不是重情,而是重色。

更过分的是,当我柳湘莲说话时,薛蟠又以“利”来“诱色”:“你一去都没了兴头了,好歹坐一坐,就算疼我了!凭你什么要紧的事,交给哥哥,只别忙。你有这个哥哥,你要做官发财都容易。”

这不仅是侮辱柳湘莲世家公子的身份,而且是侮辱柳湘莲的人格了,所以,柳湘莲当时的感觉才是:

“柳湘莲听了,火星乱迸,恨不得一拳打死;复思酒后挥拳,又碍着赖尚荣的脸面,只得忍了又忍。”以及“湘莲见他如此不堪,心中又恨又愧”。好一个“愧”字,柳湘莲为何而“愧”?

一为自己被薛蟠误认为“戏子”甚至“面首”,有辱家风而愧;

二为自己与薛蟠这样的人“为伍”而愧。

这个愧字一出,已经把薛蟠对柳湘莲的侮辱写到了极致,也把柳湘莲的屈辱和愤怒写到了极致,所以,柳湘莲当时连打死薛蟠的心都有了。

第四,而与此相对的,是贾宝玉、柳湘莲之间以及与秦钟之间的兄弟朋友深情。请看:

宝玉便拉了柳湘莲到厅侧书房坐下,问他:“这几日可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湘莲道:“怎么不去?前儿我们几个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我想今年夏天雨水勤,恐怕他坟上站不住。我背着众人走到那里去瞧了一瞧,略又动了一点子,回家来就便弄了几百钱,第三日一早出去雇了两个人收拾好了。”宝玉说:“怪道呢。上月我们大观园的池子里头结了莲蓬,我摘了十个,叫焙茗出去到坟上供他去。回来我也问他可被雨冲坏了没有?他说不但没冲,更比上回新了些。我想着必是这几个朋友新收拾了。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柳湘莲道:“这个事也用不着你操心,外头有我,你只心里有了就是了。眼前十月初一日,我已经打点下上坟的花销。你知道,我一贫如洗,家里是没的积聚的;纵有几个钱来,随手就光的。不如趁空儿留下这一分,省的到了跟前扎煞手。”宝玉道:“我也正为这个,要打发焙茗找你。你又不大在家,知道你天天萍踪浪迹,没个一定的去处。”柳湘莲道:“你也不用找我,这个事也不过各尽其道。眼前我还要出门去走走,外头游逛三年五载再回来。”宝玉听了,忙问:“这是为何?”柳湘莲冷笑道:“我的心事,等到跟前,你自然知道。我如今要别过了。”宝玉道:“好容易会着,晚上同散,岂不好?”湘莲道:“那令姨表兄还是那样,再坐着未免有事,不如我回避了倒好。”宝玉想一想,说道:“既是这么样,倒是回避他为是。只是你要果真远行,必须先告诉我一声,千万别悄悄的去了。”说着,便滴下泪来。柳湘莲说道:“自然要辞你去,你只别和别人说就是了。”说着就站起来要走;又道:“你就进去罢,不必送我。”

这一段,在这里写,我想,不仅仅是表现贾宝玉、秦钟和柳湘莲的情谊,表现柳湘莲的去向,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反衬出薛蟠对柳湘莲的无赖行径,为柳湘莲痛打薛蟠做铺垫,给原因。

很明显了,贾宝玉和柳湘莲一干朋友相交,重的是情,而薛蟠与柳湘莲相交,重的却是色。薛蟠无异于是在调戏柳湘莲,你说,柳湘莲为何不打薛蟠?

《红楼梦》之柳湘莲为何惧祸走他乡?

表面上看起来,第四十七回标题所言“冷郎君惧祸走他乡”是指的柳湘莲打了薛蟠,怕惹事,跑了。其实不是。

细心读书的朋友都可以看出来,在痛打薛蟠之前,柳湘莲就已经和贾宝玉说了,他要出去游荡:

柳湘莲道:“你也不用找我,这个事也不过各尽其道。眼前我还要出门去走走,外头游逛三年五载再回来。”宝玉听了,忙问:“这是为何?”柳湘莲冷笑道:“我的心事,等到跟前,你自然知道。我如今要别过了。”

所以,柳湘莲痛打薛蟠和柳湘莲惧祸走他乡是没有什么必然关联的。

当然,要说关联,也有那么一点点,那就是一种“暗示关系”。因为柳湘莲痛打薛蟠,客观上讲,是得罪了官家的,小说里明确写道:“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骂一回薛蟠,又骂一回湘莲,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湘莲。”这是其一。

其二,柳湘莲之所以痛打薛蟠,拙文《红楼梦之柳湘莲为啥痛打薛蟠?》已经分析过,是因为他的人格受到了薛蟠的侮辱,遭到了薛蟠的调戏,薛蟠甚至流露出想包养柳湘莲的意思。

这两点,我以为,对于理解柳湘莲为何惧祸走他乡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上述柳湘莲和贾宝玉的对话,请注意,柳湘莲说要走,贾宝玉不舍,柳湘莲有一个表情很奇怪,就是“冷笑道”。柳湘莲和贾宝玉的关系是很铁的,为何要冷笑呢?

很明显,柳湘莲对贾宝玉还是有所不满的。这一方面表现为冷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告诉自己出走的原因,这里面,是暗含着不信任贾宝玉的意思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把之前贾宝玉与朋友们相交的线索理一理。因为从贾宝玉和柳湘莲的对话看,早在贾宝玉和秦钟交好的时候,柳湘莲也已经与秦钟交好了,这样一来,也就是说,柳湘莲和贾宝玉的交往,同样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只是小说里没说而已。

而且,由此可知,尽管小说中没写到,但贾宝玉的朋友一般都是很相知的。好了,开始梳理:

1.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请喝酒,贾宝玉结识了蒋玉菡,并且一见相知,互赠汗巾;

2.第三十三回,忠顺亲王府长史上贾府索要蒋玉菡,暗含着这样一个隐在的故事:忠顺亲王喜欢戏子蒋玉菡,欲占为己有,蒋玉菡不从,在贾宝玉等朋友的帮助下逃走了,而且,贾宝玉虽然和蒋玉菡等朋友是情真意切,但由于自小娇生惯养,没见过什么大阵仗,所以被长史和贾政一吓,不仅吓哭了,而且,被诈,泄露了蒋玉菡的藏身之处,也就是说,客观上,贾宝玉是出卖了蒋玉菡的,这点,不容否认。

3.第三十四回,贾宝玉被打之后,做梦梦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这个细节很重要,一来证明蒋玉菡之逃走,贾宝玉是出了主意帮了忙的,二来证明蒋玉菡是被忠顺亲王追拿的。但至于是否被追拿住,我不同意刘心武的观点,从小说叙述看,蒋玉菡是没有被追拿住的,应该说是蒋玉菡侥幸逃脱,但没了藏身之处,只能重新浪迹天涯了。

从上述分析来看,可以得出:

1.贾宝玉虽然人很好,但从他的性格看,关键时候是靠不住的,这其实也是他的那些朋友们的客观看法,所以对他很了解,也很宽容,否则,早和他断交了;

2,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机密大事,贾宝玉的这些朋友们是不会轻易告诉贾宝玉的,因为贾宝玉知道了太多不好,不仅害了他,而且害了朋友们。

而这,就是柳湘莲不肯告诉贾宝玉自己出走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贾宝玉“出卖”蒋玉菡这件事,贾宝玉的朋友们包括柳湘莲,都是知道的。也因此,柳湘莲的“冷笑”就很有深意了,这表明柳湘莲出走所因之祸,很可能就与蒋玉菡被追拿与贾宝玉的“出卖”有关。

如此,再联系,之前蒋玉菡被忠顺亲王欲占为己有的事情,其实与薛蟠欲“包养”柳湘莲属于“同一性质”的事件,再联系柳湘莲嫉恶如仇的性格,痛打薛蟠的情节以及与蒋玉菡同样是朋友(蒋玉菡是戏子,柳湘莲爱串戏,且二人都与贾宝玉,而柳湘莲又于秦钟交好)的事实,我们很可以想见:

1.蒋玉菡反抗和逃离忠顺亲王的魔爪,柳湘莲肯定是也帮了忙的;

2.被贾宝玉出卖后,帮助蒋玉菡逃脱的,肯定也有柳湘莲;

3.正因为如此,柳湘莲也许痛打了忠顺亲王府派去追拿蒋玉菡的人,所以,惹下大祸,才托词说要外出逛个三载五载的,决定在帮助蒋玉菡逃走之后,也立即逃走,浪迹天涯,避祸去了。

    我以为,这才是,冷郎君避祸走他乡的真正原因,也才是他不肯告诉贾宝玉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去向,并且冷笑的原因。因为柳湘莲尽管很欣赏贾宝玉,而二人感情也很好,但柳湘莲骨子里面还是有点看不起贾宝玉的“软骨头性格”的。这已经是最相知的朋友的包容和理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知识点汇总
《红楼梦》阅读重要问题设计(2)
林黛玉的一生 王熙凤的一生
87版《红楼梦》人物:贾元春、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
名著阅读:《红楼梦》导读(精品转载)
《红楼梦》测试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