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19)

   

《红楼梦》之秋纹的利嘴

        说起贾宝玉房里的丫鬟,那个是省油的灯?袭人、晴雯、麝月的厉害我们是领教过了。秋纹和碧痕的厉害,其实我们也是有迹可寻的。

        还记得小红在宝玉房里的情形吗?小红刚有个什么动作,立即就遭到了抬水进来的秋纹和碧痕的斥责,那份敏锐(敏锐的感觉到小红有企图有野心),那份尖刻(对小红弹压到毫不留情毫不手软),令人难忘。是呀,要没什么能耐,谁又进得了贾宝玉的房里做丫鬟?要没什么能耐,谁又可以呆得长久呢?所以,那些在贾宝玉房里混到大丫鬟的,绝非等闲之辈。

     这不,就在第五十四回,我们又可以领教一下秋纹的厉害了。

     贾宝玉解手之后,要水洗手。刚好碰到专门给贾母送水的,小丫鬟去要,吃了闭门羹:

     那婆子道:"哥哥儿,这是老太太泡茶的,劝你走了舀去罢,那里就走大了脚。"

     这下,秋纹不干了:

     秋纹道: "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

     这气势可是够足的。那婆子是什么反应呢?

     “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 忙提起壶来就倒。”

      知道是贾宝玉房里的大丫鬟,不敢惹。

      如果就这样也便罢了。但是,这样的秋纹也就稀松平常了,而且,那一句惊天动地的"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的话就没有呼应,显得虎头蛇尾了。因此,曹雪芹写到这里,是断乎不肯罢手的,因此,秋纹又来了那么一句:

     "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好一句“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多大的气魄,多么的厉害,你别说,还真的一针见血,说到点子上了。直说得那婆子告饶:

      "我眼花了,没认出这姑娘来。"

      所以说,贾宝玉房里的丫鬟,没有一个是好惹的。哪个不是聪明伶俐,灵牙利齿的呢?

      而曹雪芹的伟大,也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笼共不到五句话,一个活灵活现的秋纹就从纸上跳出来了。

      谁有这样本事?

《红楼梦》之秋纹的利嘴

     整部《红楼梦》,几乎都伴随着贾母和众人的笑声。而这笑声,多半又是王熙凤逗引起来的。

    说到王熙凤那一张巧嘴,真的是厉害非常。就连说书的都夸赞道:“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

    而大凡一到王熙凤说笑话的时节,贾府上下,真的是比过节还要热闹:

    众人听了,都知道他素日善说笑话,最是他肚内有无限的新鲜趣谈。今儿如此说,不但在席的诸人喜欢,连地下伏侍的老小人等无不喜欢。那小丫头子们都忙出去,找姐唤妹的告诉他们:"快来听,二奶奶又说笑话儿了。"众丫头子们便挤了一屋子。

    这样的口技,既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又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说王熙凤是一个技艺精湛的相声演员也未尝不可。不信,我们就来看看王熙凤的技艺:

    1.嘴上功夫了得。

    大凡相声演员,必须要嘴快而清楚。我们常常见那些相声演员依靠精湛的嘴上功夫赢得满堂喝彩。这种本领,王熙凤是有的。且看她说的一个笑话:

    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 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众人听他说着,已经笑了,都说:"听数贫嘴,又不知编派那一个呢。"

   这个笑话,其实没什么包袱,仗的就是那快而清晰的说“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好家伙,要把这一堆说清楚而且要快,本身就十分的逗了。

     2.善于抖包袱。

     相声演员的笑料,主要就是靠抖包袱。王熙凤尤其精于此道。且看她的另一个笑话: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扛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这个笑话的包袱就是:这么大的炮仗,怎么就没响呢?人们的惯常思维,都是关注炮仗有问题。

     只有湘云似乎悟到了什么:“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

     王熙凤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于是公布答案:

     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

     这样的笑话,包袱抖得绝,效果自然好,于是:“众人听说,一回想,不觉一齐失声都大笑起来。”

     3.善于讽刺。

     而且,这还不算,这个笑话,其实是和上面一个婆婆媳妇一大家子吃饭的笑话相关联的。婆婆媳妇一大家子吃饭的笑话是这样结束的:“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这样的笑话,大家自然觉得没完,于是,在听过了放炮仗的笑话之后:

     问他:"先一个怎么样?也该说完。"

     这其实是一个更大的包袱。于是:

     凤姐儿将桌子一拍,说道:"好罗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众人听说,复又笑将起来。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____散了'罢。"尤氏等用手帕子握着嘴,笑的前仰后合,指他说道:"这个东西真会数贫嘴。"贾母笑道:"真真这凤丫头越发贫嘴了。"

    这样的结果,端的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可谓包袱不断:

    一是道出了第二个笑话“聋子放炮仗”的典故;二是通过第二个笑话揭晓第一个笑话的谜底,讽刺众人还没反应过来,第一个笑话就是让大家吃完酒散了吧,可是大家居然像那个聋子一样没听见,呵呵,有趣吧。

     这一段,把王熙凤说笑话的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说她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相声演员,而且还是单口相声演员,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

     而据此,我们就很好理解第五十四回的一个情节了。贾宝玉挨个敬酒,林黛玉把自己的酒给贾宝玉喝了,王熙凤叫宝玉别喝冷酒,实际就是王熙凤企图拿贾宝玉和林黛玉取乐的一个例子呀。不妨分析一下:

     宝玉听说, 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 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 不过白嘱咐你。"

    王熙凤试图打趣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言听计从,在林黛玉面前的战战兢兢(手颤),取笑他如果这样下去,根本无心读书习武。而在贾宝玉矢口否认之后,王熙凤又说:“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她了解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相知相惜和无可救药的顺从,不过是想抖个包袱,开个小小的玩笑而已。类似于跟林黛玉开玩笑吃了我家的茶就该做我家的媳妇之类的玩笑,并没有什么恶意。

《红楼梦》之贾母的智慧

    今天的话题,是个衍生性话题。主要是想回答几位朋友在留言中的疑惑。就在之前我关于贾母批判才子佳人以及说笑话的分析文章中,有朋友认为我过于抬高了贾母的智慧了,而有的朋友认为,贾母这样曲折的智慧,别人都听不懂,又有什么意思呢?言下之意,是暗指我过于穿凿了。

    这样的提醒,当然是善意的。但是,本着交流的目的,觉得还是有必要就贾母再申明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我确实认为贾母是《红楼梦》中最高智慧的人。

    这一点,我觉得应该说明。贾母的智慧,确实高深。《红楼梦》里的人物,大多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可是这些人物,和贾母比起来,还是差那么一截。贾母的很多言行,是需要我们去好好琢磨好好体会好好揣测的。

    第二,贾母的智慧已经成为一种生存习惯。

    大家想想,一个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从重孙媳妇做起,做到如今也有重孙媳妇,要经历怎样的磨砺。而且,是越做越成功,做到人家尊称为“贾母”,贾氏之母也,可谓德高望重实至名归。我们看贾珍、贾琏这样的人物,外面是很凶的,可是,对贾母的孝心和尊重,却是不折不扣的。这就可以看出贾母的为人处事之高明。这里面,没有智慧是不行的。而且,我要说,经历多年磨练,贾母的智慧已经表现在不经意的言行之间,成为一种生存习惯。所以,她批判才子佳人和说笑话,确有所指,但是又不是要扯破脸皮正儿八经的说,而只是一种本能的智慧反应而已。

   第三,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贾母的基本态度的。

   批才子佳人,意在驳斥那种往大户人家抹黑的流言,更是告诉大家,贾府没有这种情况。这样的信息,我想还是清晰的,没有拐弯抹角。而说笑话,不管指谁,贾母鄙视那些信口雌黄的人的意思也是很明确的。所以,我以为批判才子佳人以及说笑话,就是驳斥流言加讽刺胡诌,这样的意思还是很明确的,并不曲里拐弯。

    《红楼梦》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很大程度就在于贾母的这样的智慧,同样贯穿于曹雪芹的叙事之中,因此,不管是贾母的生存智慧,还是曹雪芹的叙述智慧,都需要我们沉下去,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去发现去体味。

《红楼梦》之贾菌之母是谁?

    贾菌,《红楼梦》里一个不大不小的配角。曾经在第九回大闹学堂一节出现过,是这样说的:“这贾菌亦系荣国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兰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

    贾菌的身份,在第五十四回得到了印证:

    贾母便说:"这都不要拘礼, 只听我分派你们就坐才好。"说着便让薛李正面上坐,自己西向坐了,叫宝琴, 黛玉,湘云三人皆紧依左右坐下,向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中夹着宝玉,宝钗等姊妹在西边,挨次下去便是娄氏带着贾菌,尤氏李纨夹着贾兰,下面横头便是贾蓉之妻。

    这样看来,贾菌的所谓“荣国府近派的重孙”的身份不是吹出来的。尤氏是宁国府贾珍之妻、贾蓉之继母,李纨是已故贾珠之妻、贾兰之母,所以带着贾兰,而贾菌犹在之前,是“娄氏带着贾菌”。以此类推,这娄氏就是贾菌的母亲。

    当然,印证贾菌之母身份的非此一处,也在五十四回,还有这样的话:

    凤姐儿笑道:"好的,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 "尤氏娄氏都笑向李纨道:"咱们这里谁是吃过猴儿尿的,别装没事人儿。"

    这样的对话以及打趣凤姐,想来这娄氏的身份不低,而且和凤姐和尤氏和李纨关系应该很密切才是。

    由此,第九回关于贾菌及其寡母的叙述至第五十四回得到了互补性的叙述印证。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大书中叙事之缜密,可谓不废一字,信矣。

《红楼梦》之老太妃的真实身份

    第五十五回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

    “且说元宵已过, 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

    寥寥数语,这位只在《红楼梦》中如流星般划过的老太妃之母仪天下的威风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不禁要问,这位老太妃到底是谁?

    首先,我们知道,所谓太妃,就是先皇的妃子,和所谓太后是对应的。但是,太妃绝对不是太后。

    其次,我们更要知道,先皇的妃子,参考明清史料,如果没有子嗣,在先皇殡天之后,境遇是极为惨淡,一度是要殉葬的,后来虽不至于残酷到要殉葬,但通常的境遇也是很一般的,就是移居别宫,集中居住,给新皇帝的嫔妃们腾地方。有子嗣的,也分情况看,如果子嗣是亲王或者公主的,境遇还不错,仍然可以在原来的地方居住,一应起居饮食照旧。但是,这种地位的太妃,是达不到小说中描写的这样的权威的,仅仅因为生病,身体欠佳,就必须要“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而且,连贾府这样的外戚之家,也不敢太过于张扬了,“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

    第三,那么,怎样的太妃,请注意,不是太后啊,才有这样的荣耀呢?

    很简单,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位老太妃的儿子,做了皇上。太后只是这位皇帝的名义上的母亲,而这位老太妃才是皇帝的亲生母亲。只有这样,皇帝才会如此大的动作,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否则的话,如果先皇的任何一位妃子也就是老太妃生病了都这样折腾的话,天下岂不要崩溃了?换句话说,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这样皇帝“当今”就是这位老太妃的亲生儿子。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明清两代都是很普遍的,万历皇帝的母亲就不是太后,雍正皇帝的母亲也不是太后,而都是太妃。

   第四,第五十八回的叙述,更加强化我的这种判断: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 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

   请看,因为这位老太妃的逝世,举行的可是最高规格的国葬呀。不仅有爵位的人家一年之内不准吃喝玩乐,庶民三月之内不准婚嫁,贾母这样有诰命身份的人,还要入朝随祭,更甚的是,把安葬这位太妃的县竟然改名为“孝慈县”。皇帝能够为一位先皇的妃子的逝世举行如此隆重的追悼仪式,这位太妃,不是当今皇上的生母又是谁呢?

谁是《红楼梦》里的劳模?

    说起谁是《红楼梦》里的劳动模范,您可千万别往劳动人们那里想。呵呵。贾府的一干下人们,实际都很会找乐子的。这不,小厮们只要主子不在,一晃眼的工夫就呼朋引伴的玩去了;那些婆子们,常常抱怨无端来的差事打扰了她们夜里打牌吃酒;柳五妈这样厨子做饭做菜,也讲究个亲疏徇私;就连袭人、晴雯之流,不也偶尔偷着取取乐,斗斗牌赌赌钱的吗?所以,这位劳动模范,首先,肯定不是劳动人民,而是一位贵族。

    仔细想想也对,其实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不分阶级。任何一个阶层里都有勤劳的人。而贵族在那个年代之所以成为贵族,必然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以及家传的品格在里面。好了,不兜圈子了,我所谓的《红楼梦》里的劳模,不是别人,正是王熙凤。

    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内当家的,可谓尽心竭力。还记得秦可卿死后吗?她一人掌管宁荣二府的事情,早起贪黑,点卯的时候,去得比下人们都早,拿住了那个睡过头的下人,该不该打?该打!

    王熙凤的勤劳、敬业和责任感,小说里几乎比比皆是。但是,在第五十五回,却很集中的描写了一下,把王熙凤之所以小产,之所以累垮了身子,之所以后来不能生育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为别的,就为了荣国府操劳。请看:

    “刚将年事忙过, 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太医用药。凤姐儿自恃强壮, 虽不出门,然筹画计算,想起什么事来,便命平儿去回王夫人,任人谏劝,他只不听。王夫人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许多的精神?凡有了大事,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李纨协理。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纵了下人。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纨裁处,只说过了一月,凤姐将息好了,仍交与他。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 复添了下红之症。他虽不肯说出来,众人看他面目黄瘦,便知失于调养。王夫人只令他好生服药调养,不令他操心。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恨不得一时复旧如常。谁知一直服药调养到八九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此是后话。”

    这段话,我们不妨来细细解读一番:

    1.所谓“刚将年事忙过”,是谁忙呀?肯定是凤姐呀。前面那么大的排场,在幕后操劳的就一个人,那就是王熙凤。我们看王熙凤的累,可不是一般的累。事前事后累,就是吃饭的时候,还得站着伺候呢,就是说,连饭也吃不好,一个一天到晚的累,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长此以往,身体怎么可能不崩溃?所以,紧接着就说“凤姐儿便小月了”,竟然累到了流产。可叹可怜!

   2.就是这样,要强的凤姐依然在忘我的工作:“凤姐儿自恃强壮, 虽不出门,然筹画计算,想起什么事来,便命平儿去回王夫人,任人谏劝,他只不听。”这不是工作狂,不要命了吗?

   3.正是如此不要命的工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 复添了下红之症。”这所谓下红之症,就是血崩之证。王熙凤的病根,就是打这里来的,就是为贾府长期操劳落下的。我们知道,正是这血崩之证导致了王熙凤的不能生育,导致了她最后的病死于狱神庙之中(见拙文《揭开王熙凤死亡真相》)。可悲可叹!

   4.这次小产,竟然调理了大半年,长达七八个月。可见王熙凤劳累之甚。

   仅凭此,这《红楼梦》里的劳模,非凤姐莫属呀!

   而最可悲的是,当这个女人为贾府操劳以至于落下一身的病根之后,不能再生育,不能满足丈夫的性欲之后,竟然成为她丈夫贾琏嫌弃她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熙凤,固然做过很多错事,但她也为贾府付出了一生,甚至身体。

王熙凤为何遭下人们嫉恨?

   说到口碑,王熙凤是反差最大的一位。说她好的,比如贾母、宝钗,那真的是赞叹有加;说她坏的,也真不少,邢夫人、赵姨娘,还有那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邢夫人和赵姨娘对王熙凤的不满,源于家庭内部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理解。当然,王熙凤私下里做的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暴露后,就连王夫人、贾琏也对她彻底失望了,那是后话。今天,我想说的是,为何贾府的下人对王熙凤如此嫉恨呢?

    还记得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对王熙凤的评价吗?真的很不堪:“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下人们对王熙凤的恨,真的就是她的为人有问题,为人太狠。可是,当读到第五十五回李纨、探春、宝钗当家一段时,才发觉,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请看:

    “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 各各心中暗喜,以为李纨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儿好搪塞。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更懈怠了许多。”

    这是什么心态?这样的心态可要得?这是典型的刁奴悍仆心态,简直就要势大压主了。面对这样的心态,我们就明白王熙凤为何要铁腕治家了。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下人们的为人有问题,心态有问题。

    接下来,更加不堪的来了:

    “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可巧连日有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十几处,皆系荣宁非亲即友或世交之家,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丧红白等事, 王夫人贺吊迎送,应酬不暇,前边更无人。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
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

    我们要问,李纨、探春和宝钗这样做,这样管理一个大家庭,有错吗?有不妥吗?没有。持家应该就是这样的。可是,下人们的反应却是这样的:

    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

    可以分析一下:

    1.李纨、探春、宝钗的为人一贯很好的,可是,一旦做到王熙凤这个位置,照样被骂,可见不是王熙凤管理有问题,而是这个位置有问题,是个风口浪尖的位置;

    2.而且,管理得越好,就越被骂;

    3.下人们不是也认为李纨是个老好人吗?可是一旦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打扰他们夜里斗牌赌博吃酒取乐,也要被骂的。

    这时候,人换了,不是王熙凤当家了,而换做了三个平素很会做人很会为人,很注意不得罪人的李纨、探春和宝钗了,怎么样?依然被骂做“镇山太岁”;人换了,反而被骂得更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不是一个为人是否好是否到位的问题,而是位置本身的问题。当然,这也从一个反面说明,被骂做“巡海夜叉”的王熙凤,持家也是很得法很厉害的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要为凤姐想一想,她这个位置,其实本来就是要被下人们嫉恨的。她这个位置,是多么的不容易。那些下人们对她的恶毒的评价,尽管大多数还是事实,但一则那是王熙凤生存的策略(见拙文《

王熙凤如何在贾府立足?》),可以理解,二则是下人们对王熙凤实施疯狂报复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呀,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八十回以后,荣国府的仆人,比如被王熙凤指使去杀张华的旺儿很容易就被忠顺王府收买出卖凤姐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朋友们,当我们读到一个下人在恶毒的咒骂王熙凤的时候,请千万冷静,仔细分析,不要进入了“下人的思路”而浑然不觉。王熙凤的处境,实际凶险得很呐。问题是,她还一生要强,有仇必报,这样的话,那股反对她的势力,反弹得也就更厉害了。

《红楼梦》之李纨是啥样的老好人?

    第五十五回开始,写探春、李纨和宝钗协理荣国府,就不能不提到李纨。在世人眼里,李纨就是个老好人。是的,没错。可是我们要往深里抠,看看这老好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真实的心态和意图。

    记得之前我在拙文《王熙凤的得势与李纨的失势》、《红楼梦之李纨为何推赏薛宝钗?》、《《红楼梦》之看李纨有多大能耐》中说过,李纨之所以只能寡居教子,带着一帮小姑子玩耍,不是因为她没有治家理财的能力,而是由于丈夫贾珠的早逝,失去了夫荣妻贵的权势。

    在第五十五回,再一次验证了我的判断,李纨不是不能治家,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愿意得罪人。这可以从一个小细节看出来。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下人来讨探春、李纨的示下,该给多少丧葬费,李纨的表现是这样的:

    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是,接了对牌就走。

    赵国基,实际是贾探春的嫡亲舅舅,但身份特殊,又是奴才。李纨的这一招,表面上是没有顾及赵姨娘和贾探春的面子,实则不然。因为袭人的地位,在王夫人的抬举下,实际已经很高,可以说比一般的妾一般的姨娘都高了,所以,精明的李纨知道,以袭人之母丧葬费的标准来给赵姨娘之弟,不会有错,只有高没有低的。果然,在精细的贾探春询问之下,这四十两银子的丧葬费是给高了。其实,我们只要看吴新登家的的反应就知道给高了,这个婆娘,巴不得贾探春上当呢:

    探春道:"你且别支银子。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 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 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一问,吴新登家的便都忘了,忙陪笑回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探春笑道:"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倒好。若不按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吴新登家的笑道:"既这么说,我查旧帐去,此时却记不得。"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利害,也就是算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象我们没主意了。"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众媳妇们都伸舌头.这里又回别的事。
    一时,吴家的取了旧帐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 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柩,外赏六十两,一个是现买葬地,外赏二十两。探春便递与李纨看了。探春便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去了。

    若不是贾探春精细过人,恐怕李纨和吴新登就要得逞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很简单,因为对于贾探春来说,这就叫“捧杀”;因为正如贾探春所言“若不按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其实,这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呢,这个,我会在后面说到。

    这里,只说李纨。此举已经证明出她表面上是个“老好人”、“老实人”,实则不然,贾府的惯例,在贾珠没死、王熙凤没嫁进来之前,管理过荣国府的李纨是清清楚楚的。但是,现在,她偏偏装作不知道。一则,可以笼络赵姨娘和贾探春;二则,即便不合乎惯例,她也可以以老实人老好人和不清楚的理由推辞,王夫人也不会把她怎么样。这正是她的精明和周详之处。可见,李纨其实是一个“装憨装傻”的人,貌似老实人老好人,实际对治理荣国府是一清二楚在行得很,只是以她现在孤儿寡母的位置,不宜得罪人,也不能得罪人。这是李纨贾兰母子的生存之道。

    可是,对于贾探春就不是了,而是一场考验和一场危机。至于是什么样的考验和危机,我们后面再说。

《红楼梦》之探春冷酷的背后

   说到贾探春的冷酷,一直是我如鲠在喉的一个问题。今天总算读到这段,可以说说贾探春的冷酷了。说到冷酷,贾探春确实对亲生母亲赵姨娘、亲兄弟贾环不怎么样,冷淡得很。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冷酷的人,却又是那么的敢于仗义直言。贾母为贾赦娶鸳鸯的事怪罪王夫人,贾探春挺身而出;贾迎春被奶妈、奶妈的儿媳妇欺负,也是贾探春挺身而出;查抄大观园,面对卑鄙无耻的王善保家的,是贾探春挺身而出保护丫鬟并且声张了正义。这样的奇女子,会是一个对亲生母亲和亲兄弟如此冷酷的人吗?

    我相信不会。我一直以为,是赵姨娘和贾环的种种不入流的劣行使得贾探春看着不齿,所以与他们疏远。而读到第五十五回时,我终于理解了贾探春冷酷后面的苦衷。一方面是亲生母亲和亲生兄弟的不齿行为,让贾探春本能的反感和难堪,另一方面,则是贾探春也有着身不由己的难处呀。怎么说呢?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赵姨娘的亲兄弟赵国基死了,要发放丧葬费。这事刚好让贾探春摊上了。李纨做好人,说照袭人母亲死的标准给四十两银子;贾探春查了惯例之后给了二十两。为此,赵姨娘哭哭滴滴的来闹,搞的贾探春很下不来台。就是为这事,很多朋友认为,贾探春过于冷酷了,就是多给二十两银子,自己当家,李纨也表示给,怎么就不行了呢?

   先别忙着下结论,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子事吧。

   第一、王夫人和赵姨娘不和是事实吧?

   赵姨娘和贾环一直视贾宝玉和王熙凤为眼中钉肉中刺,而仇视这两个人,其实就是要扳倒王夫人,这一点,赵姨娘明白,王夫人也甚为明白。

   第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王夫人却抬举赵姨娘的亲生女儿贾探春。

   这个问题,我分析过了。王夫人此举,一是确实欣赏贾探春的为人,而且贾探春对自己有过帮助;二是瓦解和打击赵姨娘,你看,你亲生女儿都只认我不认你,呵呵,你算什么呢?

   第三,我们理解贾探春的行为,不能脱离上述这两个背景。

   而照此来看,贾探春的难处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1.赵国基死了,给丧葬费的事情,王夫人是知道的。

    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 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

    很明显,这事是先回过王夫人的。其实,很简单的事情,王夫人说了给几两银子就行了,又不是什么大事,为什么王夫人偏偏要让贾探春来办这事呢?这说明:

   2.王夫人虽然委贾探春以重任,但王夫人还是没有完全放心的,毕竟,贾探春是从赵姨娘肚子里出来的,是十月怀胎的,是母子连心的。她要借这件事情考验贾探春呢?看贾探春是不是真心向着她?是心里有她这个大妈还是心里有她亲生妈?凶险吧?

   3.不光如此,还有类似吴新登家的这样的刁奴悍仆在眼睁睁看着呢?看着贾探春出纰漏出笑话:

    “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 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吴新登的媳妇心中已有主意, 若是凤姐前,他便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施行。如今他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

    上述三点,说明贾探春当时所处的环境是何等的凶险。一不小心,就会铸成大错,落下笑柄,为人耻笑,而且,失去王夫人的信任。或者说,这就是一个圈套,正等着贾探春往里钻呢。

    4.而这时候,李纨又来添乱,说照袭人之母死的标准给四十两,把局势彻底给搅乱了。

    好在,贾探春临危不惧,非常镇定,排除一切干扰和刁难,不仅秉公处理了此事,而且弹压了吴新登媳妇这样的刁奴悍仆,从而也最终获得了王夫人的信任和王熙凤、平儿的敬佩。

    但是,这件事,贾探春内心受到的震撼和刺激也是前所未有的。不信,我们来看看她的一些话,就深切的体现出这样的心境来:

    1.面对吴新登家的,贾探春是这样说的:

     吴新登家的便都忘了,忙陪笑回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探春笑道:"这话胡闹。依我说,赏一百倒好。若不按例,别说你们笑话,明儿也难见你二奶奶。"

    岂止是难见王熙凤,其实是难见王夫人呀。

    2.面对母亲的责问,贾探春是这样说的:

     "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同袭人一样。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他是太太的奴才, 我是按着旧规矩办。说办的好,领祖宗的恩典,太太的恩典,若说办的不均,那是他糊涂不知福,也只好凭他抱怨去。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之处,一文不赏, 我也没什么没脸之处。依我说,太太不在家,姨娘安静些养神罢了,何苦只要操心。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连姨娘也真没脸!"一面说, 一面不禁滚下泪来。

    这是一番肺腑之言呐。面对亲生母亲,贾探春把话都说明白了:

    其一、赵国基首先是王夫人的奴才,其次才是你赵姨娘的兄弟,当然得照着规矩办;

    其二、王夫人疼爱我,就因为你赵姨娘的瞎胡闹,“几次寒心”了;

    其三、在这个家,我贾探春生活得很等艰难。可惜我又是个女孩,要是个男孩,我早出去闯一番事业了,到那时候,该怎么对你,对环儿,就是我自己的事情,可以做主了。可惜,我是女孩,这条路是不通的。贾探春,此时,已经把自己的矛盾和痛苦说的清清楚楚了。只可惜,赵姨娘听不懂;

   其四、贾探春告诉母亲,王夫人之所以看重我,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守规矩的人,结果,我才一做事,你就来为难我,这不是分明把女儿我往绝路上逼吗!?

   可惜,“着三不着两”的赵姨娘听不懂,还愣说赵国基是贾探春的舅舅,逼得贾探春泣不成声的说: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 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

    这就是贾探春对赵姨娘冷漠甚至冷酷的背后不为人所知的痛苦、难堪和悲凉!

《红楼梦》之赵姨娘的出身

    关于赵姨娘的出身,之前和朋友们有过讨论。我认为赵姨娘绝对不可能是王夫人的陪房过来的丫鬟,因为如果是王夫人的陪房过来的,那么应该是王夫人的心腹,即便和贾政勾搭有子,王夫人也不会如此耿耿于怀,也是会认可的(参见拙文《薛宝钗对金钏的真实态度及其它》)。赵姨娘也不会如此仇恨王夫人和贾宝玉甚至王熙凤。而王熙凤和赵姨娘的关系也不至于那么僵。如果赵姨娘是陪房过来的,那么,赵姨娘和王夫人的关系,就应该是紫鹃雪雁之于黛玉,莺儿英莲之于宝钗,平儿之于王熙凤了。再说,以赵姨娘的“着三不着两”,即便赵姨娘是王家的,王夫人也看不上眼,不会喜欢,更不会带过来。所以,赵姨娘决计不会是王夫人的陪房丫鬟。

   当然,这只是推论。至第五十五回,终于有实证了。

   在给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发放丧葬费的时候,确定了赵国基是贾府的家生子,即家生奴仆:

   一时,吴家的取了旧帐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 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柩,外赏六十两,一个是现买葬地,外赏二十两。探春便递与李纨看了。探春便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去了。

    所谓“外头的”,就是从外面买来的,袭人便是如此;而所谓“家里的”就是家生子。从按照规矩给赵国基的丧葬费标准是二十两银子推断,贾探春当然知道自己舅舅的出身,所以给了二十两银子。所以,赵国基就是贾府的家生奴仆,那么,赵姨娘也就是贾府的家生奴仆出身了。

    也因为如此,王夫人才会对赵姨娘的生子上位如此反感。包括贾母。赵姨娘应该不是属于贾母和王夫人认可的,而是和贾政暗度陈仓,造成怀孕生子的事实而成为姨娘的。而这,使赵姨娘成为姨娘的孩子,现在看来,不是别人,正是贾探春,是她的出生改变了母亲的命运。

《红楼梦》之探春为啥只给舅舅二十两

       说起赵姨娘,真是个不知进退的主。贾探春给自己的亲舅舅赵国基二十两银子,其实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这里再补充一点,第五十五回,李纨说的王夫人给了袭人之母的丧葬费是四十两,没错。但我们要看到,王夫人其实还是很厉害的,她虽然抬举袭人,但给袭人之母的丧葬费却是照贾府的规矩定例来做的:

     一时,吴家的取了旧帐来。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 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柩,外赏六十两,一个是现买葬地,外赏二十两。探春便递与李纨看了。探春便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把这帐留下,我们细看看。"吴新登家的去了。

    对于贾探春来说,既然王夫人给袭人之母的丧葬费是按规矩来的,没有半点逾越,那么,她贾探春给舅舅赵国基的丧葬费也就只能按规矩来。

    先不要说赵国基和袭人乃至赵姨娘和袭人在王夫人心里是没法比的,这点贾探春心知肚明。就是之前吴新登家的话:“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 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已经使聪慧敏锐的贾探春意识到了,这是王夫人在考验自己,看看你贾探春是否真的能够按规矩持家,看看在亲情面前你贾探春是不是还是严格的遵守规矩,看看你贾探春是否能够秉公办事,否则,烂熟家规于心的王夫人只要当时处理了就行了,何必非要人来向贾探春汇报?如果,贾探春在对于赵国基的事情上敢于有半点逾越,王夫人当然不会把多给的银子追回来,但从此,也就看透贾探春了。

    所以,贾探春彼时彼地,只能冷静客观的按照家规给舅舅赵国基派发丧葬费。偏偏,这其中的苦衷,别人如平儿、王熙凤、李纨都能体谅一二,只有自己的母亲赵姨娘不明白,不懂规矩。赵姨娘之短视、糊涂、混账、庸俗,可见一斑。

   贾探春摊上这么个母亲,内心焉能不痛?

《红楼梦》是中国第一部架空穿越小说

  时下,架空和穿越是小说创作尤其是网络小说创作的流行样式。每一个原创网站,架空和穿越是必须的标签,不这样,似乎就OUT了。

    所谓“架空”,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为了突出故事性,极度弱化时代背景,便利于叙述自由的最大化的一种方式而已,写作者可以天马行空信手拈来,什么好写写什么。

    而所谓“穿越”,则更是一种极致,那就是以跨越时空方式去构思故事,展开情节,比如回到过去或者进入未来,极尽幻想之能事。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实现叙述自由最大化的途径而已。但是,要说它有多么的现代多么的时髦,我看却不见得。因为早在清代,我们伟大的曹雪芹先生在创作小说《红楼梦》的时候,使用的就是这两种方法。

    小说开篇,曹雪芹是这样说的: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其实,已经有点架空的味道了。紧接着,又说: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这个原文引得有点长。本来只要简单叙述就可以了,但是,我想让大家看到曹雪芹的“穿越”之妙:

    1.一块自女娲时代就存在的石头,无材补天,自嗟自叹;

    2.石头得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体验人生;

    3.几世几劫之后,石头体验完红尘之劫难,返回本真,将自己曾经体验的红尘之事,写于石头之上。

    至此,石头经历了本真状态、穿越状态和重回本真状态,也就是说,这块石头其实已经实现了“穿越”,而一部《红楼梦》,其实就是这块石头的穿越经历。

    4.紧接着,更绝的来了。曹雪芹说: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好一个“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架空,亦成矣。

   5.曹雪芹紧接着又对架空的创作方法自我调侃了一番: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就这样,曹雪芹在小说开篇即奠定了《红楼梦》的架空和穿越格调。而小说叙事中间不断闪现的摔玉、丢玉以及石头的迷失,就是在不断的提醒我们,这是一部架空的穿越的小说。所以,我相信,小说的结尾,就是那块石头完成一次架空的穿越,回归本真。所以,我笑那些偏偏要把《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穿凿于历史的人,我也笑那些以架空和穿越为时髦玩意儿的人,“何太痴耶!”。

    而所谓的时尚,不过就是三五十载一个轮回,把旧饭拿来新炒一遍而已,时装界尤其如此。真正的时尚,还在于原创。《红楼梦》,其实就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原创性的架空穿越小说。

     呵呵, 却原来,《红楼梦》作为中国小说之集大成者,好比如来佛祖,后来的好多好多的孙猴子,怎么跳,也跳不出他老人家的手掌心呐。

《红楼梦》里的刁奴心态

       思虑再三,决定还是详细说说贾府里那些刁钻可恶的奴仆们的心态。这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问题。就在第五十五回,因为凤姐小产病倒,管理家务的人选一再变动,荣国府的奴仆们的心态就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听说李纨当家。反应是:

   “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各各心中暗喜,以为李纨素日原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自然比凤姐儿好搪塞。”

    我们知道,贾府素来是宽厚以待下人的。从小说的描写来看,在封建社会,贾府这样的人家对待下人,确实是很好的了。可是,这样的仁厚,换来的只是“搪塞”。和那些真正的劳动人民相比,贾府的下人们,到底有多劳累?有多少重活、苦活、累活要干?其实,他们的活计很轻松,可是即便是这样,他们依然是敷衍的和不尽责的。

    其次是听到贾探春主持。反应是:

    “便添了一个探春,也都想着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青年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儿前更懈怠了许多。”

    听说探春当家,更不当一回事了,于是“更懈怠了许多”。都是一帮看菜下饭的主。

    第三是当李纨、探春和宝钗管得严格时,便不管好歹,开始背后辱骂:

    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

    之前我已经说过,李纨、宝钗,那是以为人好为人厚道著称的,可是,一旦侵害了下人们的利益,也就马上不是什么好东西了。这里面贾府的奴仆们评价主子有一个潜标准就是:不管是谁,只要给他们好处就是好人,只要不为难他们就是好人,否则,就是坏人。这样的标准,是没有道德取向的、是非正义的,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面对厚待自己的主人如此行事,难怪就连曹雪芹也忍不住气愤了。

    第四,就是当贾探春处理赵国基的事情时,以吴新登家的为代表的奴仆的阴险和狡诈。

    这些人,不可能不知道王夫人、赵姨娘、贾探春和赵国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也不可能不知道是王夫人在试探和考验贾探春。可是这帮人,不是为探春好,而是冷眼旁观,甚至使坏,巴不得贾探春犯错,闹笑话,出洋相。

    1.禀告的时候,是威慑,告诉贾探春,这件事,王夫人是知道的,可要好好处理呀:

    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昨日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说毕,便垂手旁侍,再不言语。

    2.早就等好了看贾探春的笑话:

    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 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

    这是一个群像式的描写,不惟谢吴新登家的,而是写吴新登家的这样人物存在的广泛的基础。这才是可怕的。

     3.知道规矩也不说,故意引贾探春、李纨犯错:

     吴新登的媳妇心中已有主意,若是凤姐前,他便早已献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例来任凤姐儿拣择施行。如今他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所以只说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

     4.果然,李纨中招了:

     探春便问李纨。李纨想了一想,便道:“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

     5.吴新登家的听见错误的处理结果,巴不得李纨探春犯错,转身便走:

     吴新登家的听了,忙答应了是,接了对牌就走。

     寥寥数语,把一个坏透了的下人的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6.即使探春有所觉察,依然坚持把李纨探春往犯错的道路上引:

     探春道:“你且回来。”吴新登家的只得回来。探春道:“你且别支银子。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 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一问,吴新登家的便都忘了,忙陪笑回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赏多少,谁还敢争不成?”

    7.而等到小伎俩被识破之后,又一味的哀告求饶,典型的小人心态:

    探春一面匀脸,一面向平儿冷笑道:“你迟了一步,还有可笑的:连吴姐姐这么个办老了事的,也不查清楚了,就来混我们。幸亏我们问他,他竟有脸说忘了。我说他回你主子事也忘了再找去?我料着你那主子未必有耐性儿等他去找。” 平儿忙笑道:“他有这一次,管包腿上的筋早折了两根。姑娘别信他们。那是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个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说着,又向 门外说道:“你们只管撒野,等奶奶大安了,咱们再说。”门外的众媳妇都笑道:“姑娘,你是个最明白的人,俗语说,'一人作罪一人当’,我们并不敢欺蔽小姐。如今小姐是娇客,若认真惹恼了,死无葬身之地。”平儿冷笑道:“你们明白就好了。”

    这样的刁奴,曹雪芹焉能不怒!?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指出一个事实,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在很多时候,是把那些刁奴般的下人等同于小人来写的。我想,这里面,有曹雪芹家败之后经历的奴仆背主甚至欺主的惨痛经历在里面的,所以,在他的眼里,绝大多数的奴仆,几乎就等同于小人了。关于这点,我还会在贾迎春被奶妈的儿媳妇欺负以及柳五儿的妈妈当厨子时和司棋发生矛盾的时候再做分析。

    当然,我今天要如此详细的展现和揭示这些刁奴的心态,也不是没有用意的。而我更相信,曹雪芹在第五十五回写尽刁奴的心态,也不会是没有用意的,除了要写尽贾探春的艰难和精明,恐怕,还有更深的意思呢。

《红楼梦》里贾母为何不听书?

   曹雪芹写《红楼梦》,有一个特点,很多事情,不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会在前后相关的章节里,用其它的事情给出答案。所以读《红楼梦》,要敏锐,要联想。其实曹雪芹是给了答案的,不过是没明着给罢了。

    第五十五回,以吴新登家的为首的刁奴,欺负贾探春一事,我却读出了其它味道。其中最关键的是这样一句话:

    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 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

    这句话,使我再一次想到五十四回,贾母为何不听书,而且批驳才子佳人故事以及笑话胡诌之人的事情。

    当时,说书人所说之书,是说一个叫王熙凤的公子如何如何的,这首先就重了王熙凤的名;其次,这个公子也是金陵人呀。大家试想,那些恨王熙凤的人,如果听了这个书,还不得编出什么样的笑话来呢?所以,贾母很快阻止了这件事情。我们来看原文:

    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 "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说。"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 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贾母笑道:"这重了我们凤丫头了。"媳妇忙上去推他,"这是二奶奶的名字, 少混说。"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女先生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 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道:"怕什么,你们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女先生又说道:"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进到一个庄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忙道:"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

    这段文字,贾母其间的态度转变是很有意思的。其实一个“凤求鸾”,谁都知道是爱情故事了。可是,贾母开始的态度是“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说。”可是,当听到男主人公叫王熙凤以及是金陵人氏之后,就改变主意了。她为什么觉得不好了呢?

    之前我们说过,贾母其实很喜欢听才子佳人故事的(见拙文《曹雪芹为啥让贾母批才子佳人》),如她自己所说的:

    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萧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 胡茄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所以,贾母之所以不愿意听这个故事,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老套,而是因为这个故事有可能让那些刁奴们编笑话,糟蹋王熙凤和贾府。

    因为,才子佳人的老套本就如此,贾母不是不知道。因为,贾府有一班在喝孙猴子尿的刁奴,贾母也不是不知道。这些人,吹风还能找个裂缝,更何况这样现成的“药引子”呢?因为,才听见男主人公叫王熙凤,便“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这种意味会被利用,贾母肯定也知道。

   其实,知晓其中利害的,不止贾母,薛姨妈也是有体会的,看到王熙凤过于逞能,她也提醒道:“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

   正因为如此,贾母才会不但不听书了,而且,马上把才子佳人的套路批判了一通,接着,又把爱胡诌的人讽刺了一回。她为的,还有另外一层,那就是保护王熙凤,进而保护贾府的声誉。

王熙凤慧眼识英雄

    至第五十五回,我觉得可以系统的说说王熙凤这个人的一种超凡脱俗的能力了,那就是识人。

    之前我曾经说过,王熙凤非但不势利,而且很坦诚。其实还应该加一句,王熙凤不仅坦诚,而且能识人。怎么说呢?

    小红,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在贾宝玉房里屡屡遭到打压,是王熙凤慧眼识人,看到了小红非凡的记忆力和清晰的口齿。别看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丫鬟,只要有本事,王熙凤照样喜欢,还赶着收闺女呢。最后,在贾宝玉房里郁郁不得志的小红得以带王熙凤身边调教。因为王熙凤自信可以把小红调教得聪明能干。

    邢岫烟,邢夫人的侄女,因为家贫,不得不投靠贾府,就连邢夫人都不待见。而邢夫人又是贾府著名的“尴尬人”,跟王熙凤素来不好,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王熙凤冷眼看去,虽然贫寒却举止得体落落大方,赢得了王熙凤的青睐。在一般人眼中,就是因为邢夫人的关系,也会疏远。可是王熙凤不是,不仅体谅邢岫烟的难处苦处,而且时常暗中照顾,最后,和薛姨妈一道,把邢岫烟许配给了稳重可靠的薛蝌。

    刘姥姥,一个山野村妇。王熙凤同样从她的言谈之中看到了一种深远的智慧,所以,嬉笑之余,内心感佩。才会有倾心相助,也才会有请刘姥姥为她女儿取名字之举。

    还有贾探春。赵姨娘和王熙凤,是一对天敌。赵姨娘是欲置王熙凤于死敌的人。可是,因为探春的胆识、探春的为人,王熙凤同样青睐有加。同样是赵姨娘的孩子,贾环,王熙凤骂归骂,管教归管教,还是有一份责任在那里的。但因为贾环的不成器,王熙凤很是失望,但对于贾探春,却是暗中感叹:

    “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在王熙凤这里,是很有些英雄不问出处的味道的。

    这就是王熙凤,一个风尘中的女英雄,她爱惜的是那些同样具有非凡才干的女子。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才干,才使得她在八十回以后,狱神庙之中,目睹了人间的真情,那就是小红对她的不离不弃和刘姥姥勇救巧姐,并使她终于勘破。

    王熙凤的慧眼识人,终得回报。

《红楼梦》之秦家与贾家的瓜葛

    《红楼梦》第八回,介绍秦可卿之父秦业及其秦家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为此,一直留意这秦家到底与贾家有什么瓜葛。而这瓜葛,至八十回也未见曹雪芹提及,一直纳闷,是不是曹公疏忽了。

    直到今天,偶尔回翻书本,猛然反应过来。这秦家与贾家的瓜葛,其实曹雪芹早已经交代了,只是我等这些笨人,还没有醒悟过来。

    第二回,介绍贾政的官职,为工部员外郎。而第八回介绍秦业,为营缮郎,这个官职,也是工部的职位。

    这样一来,所谓的瓜葛就清楚了:

    第一,这秦业和贾政原来同在工部为官,是同事呢;

    第二,秦业其时已经“年近七十”,说明年事已高,是工部的老资格公务员了,而贾政其时,按照第二回的说法,是皇帝钦赐额外主事之职,先实习,然后升为员外郎的,不仅是后来者,而且要年少很多。这样一来,这秦业,很可能就是贾政“入部学习”期间带其学习的师傅,这师徒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才有这贾蓉与秦可卿的亲事了。

    而这,就是秦家与贾家的瓜葛。却原来,是因为贾政与秦业为同一部门的同事,而且贾政进入工部学习,很多事情,极有可能是老资格的秦业介绍和引导的,实则有师生之谊。所以,才做成了秦可卿与贾蓉的这门婚事。

    我以为,这是世之常理,人之常情。出身小官宦之家的秦可卿之所以能嫁入贾府,和贾政与秦业的交情关系重大。如果,就因为出身寒门就武断的认为秦可卿不可能嫁入豪门,进而怀疑她是公主,那倒是违背常理,违背常情了。

贾宝玉、林黛玉的年龄及时间跨度

    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年龄,是《红楼梦》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今天再次说说。

    第二回,贾雨村做林黛玉的家庭教师时,林黛玉“年方五岁”。而贾雨村做家庭教师后,即有“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也就是说,一年之后,贾敏去世,那时,林黛玉六岁。而也就在此时,贾母派人去接林黛玉。

    以此推算,即便算上贾敏生病、病逝的时间,林黛玉为母守孝三月(古制为父母守孝是三年,林黛玉显然不可能做到,三月是最合理的),自己生病,再加上扬州到南京的路程,林黛玉应该在下半年也就是将近七岁的时候到贾府的,对照林黛玉到贾府时人们的穿着尤其是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衣着,应该是秋天的装束。

    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拜见二舅妈王夫人时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林黛玉谓贾宝玉的“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由此可知,林黛玉到贾府的时候,贾宝玉应该是接近八岁或者八岁,林黛玉是接近七岁或者七岁。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和王熙凤被赵姨娘、马道婆的巫术所迷惑,几乎失去性命,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前来相救,面对贾宝玉项上的宝玉,二人是这样说的:“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谁都知道那玉是和贾宝玉一起降生来到人世的,说明此时,贾宝玉十三岁,而林黛玉十二岁。也就是说从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再到第二十五回贾宝玉病魇,时间跨度是五年。

   而至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交心,自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说明从第二十五会至第四十五回,时间跨度是三年,此时,林黛玉十五岁,而贾宝玉十六岁。

    这样的年龄梳理,不仅使得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年龄变化,而且可以使我们明白,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文字的细密程度与时间跨度并不一致,他是该长则长,能短则短,有事说事,无事快进,对于时空的把握,已经信手拈来,不着痕迹,游刃有余了。

《红楼梦》里贾赦的慈祥

    今天说说贾赦。贾赦这个人物,无论在小说里还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都是一个负面的形象,好色、贪婪、冷酷。可是,我们说曹雪芹塑造人物,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的,好人有缺点,坏人也有其可叹之处。

    这个贾赦,有几处,读来还是颇令人动容的。

    第一,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和王熙凤遭遇马道婆的巫咒之术,有性命之忧,贾府上下,乱作一团,而此间最着急的,竟然是贾赦:

    此时贾赦, 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人口不安,也都没了主意。贾赦还各处去寻僧觅道。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 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那里见些效验。

   这时的贾赦,倒比贾政显得柔情和可爱,疼惜侄儿和儿媳的心情表露无疑,倒是贾政显得有点冷酷了。可笑还有人怀疑贾赦和贾政不是亲兄弟。贾赦和贾政如果不是亲兄弟,贾宝玉OVER了,贾赦岂不是更称心如愿?所以,那种认为贾赦和贾政不是亲兄弟的观点是很可笑的。这里,亲伯父和亲侄子的感情就见出来了,甚至超过了贾政和贾宝玉的父子之情。

   这其实是贾府乃至中国人伦的一个特点。大凡为父,都是严酷的,为叔伯,却是慈爱的。贾赦对儿子贾琏,那是何等严酷,动不动就棍棒交加,可是对侄儿却是疼爱有加的。反之,贾政也是,对贾宝玉贾环,严得不得了,但是对贾琏,应该是不错的,从贾琏心甘情愿跟着叔叔办事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第七十五回,贾府中秋夜宴,贾政命贾宝玉和贾环兄弟赋诗,遭到贾政的讥笑,却得到贾赦的赞许,其大度超脱之情再一次超越贾政:

    贾环近日读书稍进,其脾味中不好务正也与宝玉一样,故每常也好看些诗词,专好奇诡仙鬼一格。今见宝玉作诗受奖,他便技痒,只当着贾政不敢造次。如今可巧花在手中,便也索纸笔来立挥一绝与贾政。贾政看了,亦觉罕异,只是词句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遂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说的贾赦等都笑了。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政听说,忙说:"不过他胡诌如此,那里就论到后事了。"

   这里面,我尤其欣赏贾赦这句话:“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从这句话里,贾赦国公之后的气度就体现出来了。这样境界,和拘泥于仕途的贾政比起来,还是高了不少。如果说贾政是勤勉谨慎的,那贾赦就是放诞不拘的。不仅如此,贾赦的这番话,还颇有些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勘破世事的味道呢。而同时,贾赦那种对侄子后辈的宽容爱惜之情,也是令人动容的。又或者,不好读书的儿子贾琏,就是贾赦人生的一大遗憾也未可知。所以,贾赦特别喜爱能够读书上进的后辈。

    这就是人的多面性,这就是人性,这就是贾赦,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好色、贪婪、残暴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伯父。

《红楼梦》前四十五回时间跨度

    今天预备作一篇大文,不知道能不能作好。

    关于《红楼梦》人物的年龄及时间跨度,很多朋友以为是一笔“糊涂账”,说不清的。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得越多,我反而觉得小说的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越加清晰起来。不错,曹雪芹行文确实行踪飘忽,但其实,也并非无迹可寻。为此,我决定先行一大步,把前四十五回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年龄以及由此可以推知的时间跨度做一个大致的梳理,一旦梳理清晰,小说的叙述逻辑也就清晰了。

    一、确定林黛玉到达贾府时的年龄是七岁。

    不可否认,关于年龄,说得最多最详细的是林黛玉,因此,要确定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年龄以及时间跨度,我选取的参照点就是林黛玉。

   1. 小说第二回,第一次提到林黛玉时,她“年方五岁”,这时,贾雨村做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2.贾雨村做林黛玉家庭教师后的“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也就是说,一年之后,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病故,此时,林黛玉应该是六岁;

   3.也就在贾敏病故这一年,林黛玉因母亲病故而悲伤劳累到自己生病,病好后,第三回,林如海决定让贾雨村护送林黛玉到贾府,并嘱托贾政推荐贾雨村做官;

   4.计算贾敏病故的时间、林黛玉生病的时间、林黛玉守孝的时间(从文中看不可能是守孝三年,只可能是三月)以及从扬州到都城的时间,可以推算出,林黛玉应该是下半年秋季到达的贾府,这时,她应该七岁。

    二、确定林黛玉到达贾府时贾宝玉的年纪是八岁。

    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拜见舅母王夫人时,有这样一句话,谓贾宝玉“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很明显,林黛玉到贾府时贾宝玉应该是八岁。

    三、确定薛宝钗比贾宝玉大两岁。

    1.第二十二回开篇即写王熙凤与贾琏商量如何为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确定,至第二十五回时,薛宝钗十五岁;

    2.仔细阅读第二十二回至第二十五回,叙述是相当连贯的,从第二十二回的薛宝钗生日到第二十三回的“二月二十二日”大家搬进大观园到第二十四回王熙凤“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到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马道婆的巫咒之术魇住,并没有任何跳跃,说的就是贾元春在正月省亲之后至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的事情;

    3.而这时,当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前来解救的时候,对着贾宝玉项上的宝玉说了这样一句话:“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说明贾宝玉此时是十三岁;

    4.同一年甚至在上半年,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贾宝玉十三岁,可以确定,薛宝钗比贾宝玉大两岁。

    四、由此可推知,林黛玉到贾府时,三人的年纪是这样的,林黛玉七岁、贾宝玉八岁、而薛宝钗十岁。

    五、从第四回薛家送薛宝钗进京“待选”的描述,参阅史料可知,选秀女必须是13岁到17岁的未婚贵族女子,而又参考第五回说薛宝钗比林黛玉“年岁虽大不多”,可以推断,薛宝钗进京待选时,也就是到贾府时的年纪应该就是十三岁左右(参见拙文《薛宝钗到贾府时到底几岁?》)。而从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到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之间的叙述来看,其间发生的三件事秦可卿的死亡以及这年冬底林如海病故,是一年中发生的事,而贾元春省亲是在第二年的事情,刚刚好和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接上,即薛宝钗确实是第四回十三岁到贾府,其间经过两年,到第二十二回满十五岁。这样也可以倒推出薛宝钗到贾府时确乎是十三岁无疑的。

    六、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从第三回的林黛玉到贾府到第四回的薛宝钗到贾府,曹雪芹跟我们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这两回间的时间跨度是三年多。也就是说,至少是林黛玉到贾府三年之后,薛宝钗才进京待选,到的贾府,因为皇帝选秀,年龄是绝对不可以作假的,薛宝钗铁定必须十三岁才有资格待选。

    七、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林黛玉到贾府时七岁,贾宝玉八岁,薛宝钗十岁。三年后(这样的时间进程是与第五回开篇的描述极端吻合的),当林黛玉十岁,贾宝玉十一岁,薛宝钗十三岁的时候,三人正式在贾府相遇、相聚,上演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八、但是,第四回至第五回,还有一个时间跨度,这个时间跨度应该是一年。怎么说的呢?

    1.第五回开篇说的林黛玉到贾府后与贾宝玉异常亲密,因为薛宝钗的到来开始感觉到威胁,然后紧接着就写梦游太虚幻境、梦遗以及与袭人发生初次做爱的事情;

    2.联系薛宝钗生日是正月二十一日,说明薛家是薛宝钗满十三岁以后才上京的,而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时写的是“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已然是秋冬季节,说明悄然间已经又过去一年了,此时,薛宝钗已经十四岁了,而贾宝玉十二岁,林黛玉十一岁,而这时,正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之后,梦遗以及与袭人发生性关系(参见拙文《贾宝玉和袭人做爱时有几岁?》)。

   九、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和王熙凤被赵姨娘、马道婆的巫术所迷惑,几乎失去性命,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前来相救,面对贾宝玉项上的宝玉,二人是这样说的:“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谁都知道那玉是和贾宝玉一起降生来到人世的,说明此时,贾宝玉十三岁,而林黛玉十二岁,薛宝钗则已经十五岁了。也就是说从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六回与袭人做爱再到第二十五回贾宝玉病魇,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年。

   十、 而至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交心,自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说明从第二十五会至第四十五回,时间跨度是三年,此时,林黛玉十五岁,贾宝玉十六岁,而薛宝钗已经是十八岁了,已经差不多是个老姑娘了。

    这就是《红楼梦》前四十五回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年龄增长情况以及时间跨度。而时间跨度最有意思,不妨再梳理一下:

    1.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和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时间跨度是三年;

    2.第四回薛家安顿下来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及与袭人发生性关系,时间跨度是一年;

    3.第五回至第二十五回,如此漫长的描述,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年;

    4.第二十五回至第四十五回,时间跨度是三年;

    5.也就是说,前四十五回,小说的时间跨度是八年。

    固然,曹雪芹在描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时候,用的成人化的描写手法,把他们写成“小大人”,而且没有明确的时间的描述。但我以为,这并不仅仅是要故意迷惑我们,而是要告诉我们这三人的早熟,正因为早熟,才会有如此短暂的凄美爱情。不妨回头想想当下物质生活极好、教育极好、较为开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是也这样早熟呢?

    想想现在孩子的早熟,我觉得曹雪芹描写的这样贵族孩子的早熟,也不是一点现实依据都没有,要知道,古时候,男孩、女孩十六岁甚至更小,就可以谈婚论嫁了,在那样一个年代,小大人的成熟,我以为并不是不可能的。而由此,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前四十五回的时间跨度的梳理。

    同时,从曹雪芹的叙述风格来看,后三十五回,并不代表高密度的叙事就有很长的时间跨度。至于后三十五回的时间跨度问题,容我以后再做分析吧。

《红楼梦》里贾探春的三通杀威棒

    很郁闷,《《红楼梦》前四十五回时间跨度》是我近期颇为自得的一篇。可是,稍微严肃点的东西,就是不卖座。所以,接下来,还得走通俗路线。但是,不管怎么说,有学术感觉的,还得坚持。

    今天,还是说说贾探春吧。

    第五十五回、五十六回,写贾探春、李纨和薛宝钗共同打理荣国府。说是共同打理,其实只是贾探春一个人在战斗。李纨是铁了心要做老好人的,而薛宝钗,却是试图挽回因自己参与当家造成的下人们对自己的厌恨。所以,真正卖力的,只有贾探春。

   贾探春这回,可是下了血本的。我之前说过,贾探春是一个敏感而自尊的姑娘,她十分看重自己来自于贾政那边的贵族血统,十分痛苦于自己来自赵姨娘那边的奴才血统,而且,这份敏感,化作异乎寻常的自尊,转化为一份深重的责任,使得她始终关注贾府的未来,在查抄大观园时说出了那段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预见贾府衰败未来的话来。

   这就是贾探春,一个真正继承了父亲贾政骨子里那份振兴家族的责任的女孩,可惜,她是个女孩。

   所以,当这个女孩有执掌荣国府管理权的时候,哪怕只是一时,贾探春也绝对不会碌碌无为的,她血液里那份贵族的骄傲和自尊呼唤她非要做点什么。

   所以,当李纨、薛宝钗和她共同管理荣国府的时候,在李纨和薛宝钗各怀二心的时候,是贾探春,这个最具有家族荣誉感最爱家族的女孩挺身而出。

   而这种挺身而出,我概括为:贾探春的三通杀威棒。

   第一通,就是按照惯例给舅舅赵国基丧葬费。

   这不是贾探春自找的,而是王夫人给的。吴新登家的一句话已经说明,王夫人知道这事,而且就是要试试贾探春怎么处理,下人们也看着呢(参见拙文《《红楼梦》之探春冷酷的背后》、《红楼梦之探春为啥只给舅舅二十两》)。很幸运,聪慧的贾探春看到其中暗藏的杀机,于是她异常冷静而铁血的照规矩给舅舅赵国基派发了丧葬费,而且与母亲赵姨娘据理力争,大声说出了王夫人需要她说的话,我的舅舅是王子腾,年下刚升了九省都统制。这第一通杀威棒,杀的是自己的亲舅舅赵国基和母亲赵姨娘。贾探春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第二通,就是裁掉了贾宝玉、贾环和贾兰兄弟叔侄学里的费用。

   既然自己已经被逼着把舅舅和母亲给得罪了,那贾探春索性就放开手脚大干了。第二通杀威棒,杀的是自己的亲兄弟贾环、兄长贾宝玉和侄儿贾兰,把这三人在上学时吃点心、买纸笔的费用每人二两给裁掉了。

   第三通,就是裁掉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姐妹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

   这一通杀威棒不仅包括迎、惜和黛玉,竟是拿自己开刀了。而这样的裁减,才引出承包大观园的构想来,引出了《红楼梦》最出彩的改革之笔,使整个大观园的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以己正法,谁还敢言!?

   这就是贾探春的三通杀威棒,虽然棒棒痛苦,却也是棒棒精彩。这杀威棒,打到了贾府的痛处,也打到了贾探春的痛处,但却打出了一个有如好男儿般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贾探春来,打出了王熙凤、平儿的折服,打出她在贾府的威信!

《红楼梦》里的十大美男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女性主义小说,但红花也需要绿叶来配。《红楼梦》里美女无数,但其实,帅哥也不少呢。不信,我们来盘点盘点:

     一、贾宝玉

    这个毋庸置疑的,《红楼梦》里的第一男主角,美丽女性的呵护者,林黛玉的梦中情人,小说是这样描写他的: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
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二、柳湘莲

    若论纯粹的外貌和气质,柳湘莲其实在贾宝玉之上,因为贾宝玉似乎过于阴柔了,而柳湘莲在阴柔之美外兼具男儿豪侠本色的气度。所以,柳湘莲其实是个大帅哥,不帅,尤三姐怎会一见倾心,念念不忘,以死完成对柳湘莲的寄托呢?那是一种怎样的美貌啊。小说里是这样描写的:

    那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 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 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分的人,却误认作优伶一类。

   小说里虽没有柳湘莲之美的正面描写,但薛蟠见到柳湘莲那种手舞足蹈的丑态已经说明了柳湘莲的惊世美貌。

    三、贾琏

    小说里也没有正面描写贾琏的美。贾琏为人虽然粗俗,但绝对是个美男子。首先从其名字来看,链,古语读lian,其实就是“脸”的意思。所以贾琏的意思就是“假脸”的意思,意味徒有其表,但正好说明了此人的美男子身份;其次从小说描述来看,以王熙凤之美,王夫人在做媒时,绝对是考虑了两人的般配程度的,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女,漂亮能干,不是谁都可以配得上的,以贾琏之貌,是可以配王熙凤的,而从王熙凤对贾琏之爱也可以看出,贾琏的外貌是绝对属于美男子哪一类的。

    四、蒋玉菡

    贾宝玉这个人,某种程度上,是属于惟相貌论的人,他看得上眼的,不管男女,首先得漂亮,所以,蒋玉菡能够和贾宝玉交好,首先就得漂亮,而且,蒋玉菡以名优之名,相貌肯定是没问题的。小说里曾这样描述他:

   少刻, 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二人站在廊檐下,蒋玉菡又陪不是。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 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

    五、贾蓉

    别再和我说秦可卿如果出身寒门不可能嫁到贾府。其实贾家选媳妇,正如贾母所说,第一标准是模样和性格,出身门第倒在其次。贾府出了那么多漂亮的男孩和女孩,其实和贾府择偶时注重相貌关系很大。所以,首先秦可卿很美,其次贾府有一个年貌相当的美少年可以相配,这个人就是贾蓉。贾蓉之美,也是罕见的:

    凤姐忙止刘姥姥:“不必说了。”一面便问:“你蓉大爷在那里呢?”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华冠。

    六、贾芸

    贾芸也是个美男子,贾宝玉因为喜欢,认作干儿子,其原因就是:

    宝玉看时,只见这人容长脸, 长挑身材,年纪只好十八九岁,生得着实斯文清秀,倒也十分面善,只是想不起是那一房的,叫什么名字。贾琏笑道:"你怎么发呆,连他也不认得?他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芸儿。 "宝玉笑道:"是了,是了,我怎么就忘了。"因问他母亲好,这会子什么勾当。贾芸指贾琏道:"找二叔说句话。"宝玉笑道:"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象我的儿子。"

    很明显,这贾芸和贾宝玉长得很像,所以,绝对是美男,不然,原来钟情贾宝玉的小红怎么可能移情别恋呢?

    七、贾蔷

     据我考证,贾蔷其实就是贾蔷之母“养小叔子”贾珍后生出来的私生子(参见拙文《红楼梦之贾蔷是贾珍的私生子吗?》、《揭秘红楼梦之“养小叔子”者谁?》),贾蔷也是个美少年,不然,挑剔的龄官是不会爱上他的。小说里是这样写的:

     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

    八、秦钟

    秦钟之美,是盖过了贾宝玉的。可惜,他年少早夭,所以,排名要靠后一些:

    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

    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九、薛蝌

    薛家出了个薛蟠,是大大的不幸。而于不幸之中的万幸,是还有一个薛蝌。薛蝌姐妹宝钗、宝琴之美,已经可以预见薛蝌的清秀了。薛蝌最后娶了邢岫烟,也算是天作地设的一双。关于薛蝌的长相,贾宝玉曾赞美道:

    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另是一样了,倒象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

    由此可见薛蝌之美。

    十、冯紫英

     神威将军之子冯紫英,乃是贾宝玉、柳湘莲、蒋玉菡的朋友。以贾宝玉这般人的脾气,必是要相貌过得去的,才肯交往,所以,这冯紫英,应该也是一名帅哥,而且是偏硬朗型的。

    其实,《红楼梦》里的帅哥,还有其他,比如薛蟠,比如贾环,比如贾兰,应该长得不差,但是,由于气质的问题,请记住,长相再好,气质一差,人就显得猥琐了,所谓:相由心生是也。比如薛蟠的俗鄙、贾环的阴险、贾兰的冷酷,都使得他们在人们心里包括曹雪芹心里大打折扣,因此笔下的不堪也就显露出来了。
 

《红楼梦》里的十大美女

 

    (关于前一篇的十大美男,好多朋友提出还有北海静王,北海静王确实帅,但那毕竟是游离于小说之外的人物,而名额有限,就没列进去。不然,把冯紫英替换掉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以此而论的话,甄宝玉算不算呢?甄宝玉和贾宝玉长得一摸一样。所以,这是个取舍问题。列举了这十大美男,并不是说小说里面就没有其他美男了哈。)

    很俗的逻辑,说了帅哥,美女不得不说。尤其是《红楼梦》。说《红楼梦》里帅哥几乎不费事,就那么几个。但是美女就麻烦了,《红楼梦》里的美女,可是一抓一大把,搞不好就挑花了眼。呵呵。

    第一、林黛玉

    不用说了,第一女主角,被比拟为西施的女孩。贾宝玉终生不渝的爱人,贾母终生牵挂的女孩,其美貌,能够彻底征服贾宝玉,还没有说服力吗?薛蟠初见林黛玉,是立时便酥了。且看小说的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 "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曹雪芹的这种比拟,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第二、薛宝钗

    薛宝钗的容貌,曹雪芹没有更多惊世骇俗的描写,但是通过言谈举止以及贾宝玉的艳羡,也是表现得一览无遗。不过,曹雪芹在林薛二人美貌的表现上,是有区别的,林黛玉是正写,薛宝钗是侧写。而且,曹雪芹更欣赏林黛玉那种美。薛宝钗的美,更多的是一种健康雍容的美:

    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纉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如果说,林黛玉的美是西施之美,那么,薛宝钗的美,更接近华贵的杨贵妃。

    第三、秦可卿

    如果抛开曹雪芹的喜好的话,《红楼梦》里最美的女性应该是秦可卿,那可是兼具黛玉和宝钗之美的女子。只可惜,她不幸被贾珍霸占,成为贾府的污点,减色不少。请看小说的描写:

   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第四、晴雯

   晴雯是像极了林黛玉的女孩,又是贾母为贾宝玉相中的未来的妾。这个女孩的悲剧,就在于她的美,那种像极了林黛玉的美。而且,她也是贾宝玉除林黛玉外,寄情最深的女孩。小说里是这样描写的:

   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 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乔乔, 大不成个体统。

    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

    王夫人一见他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来。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 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宝玉今日可好些? " 

    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细节,只有在形容林黛玉和晴雯的美丽时,曹雪芹才共同运用了一个喻体:那就是西施,这已经说明了晴雯在贾宝玉心中的地位。

    第五、史湘云

    史湘云的美是一种中性的美,所谓扮作男子更好看。史湘云的美,是一种大大咧咧的美,是一种憨憨的美。但是,如果说史湘云没有女性的妩媚,你就错了: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

    第六、薛宝琴

    薛宝琴的美,大有后来胜过薛宝钗之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薛宝琴固然很美,但似乎在曹雪芹和贾宝玉那里反应不太给力,也就是说,不是曹雪芹和贾宝玉喜欢的类型。薛宝琴也是很美的:

    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 "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 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第七、香菱

    再不说到香菱,可能好多朋友不乐意了,香菱是有着秦可卿之品格之美的女孩。当初薛呆子为了她,打死了人;冯渊为了她,丢了性命。香菱的美,不仅异性爱之,就是同性薛姨妈、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皆爱之,可见十分脱俗。

    第八、王熙凤

    王熙凤之美,别具另一种风韵,是属于俏丽动人干练那种,就连美丽也很强势: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第九、贾探春

    贾探春之美,更多的是从她的胆识和言谈之中的出来的,当然,能得到南安太妃的赞美也说明贾探春是一个美丽精明的女孩。小说曾经这样描写贾探春: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好一个“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寥寥数语,贾探春的美丽已经不同凡响了。   

    第十位、龄官

    这是一位有着林黛玉之态的女孩,为贾府的另一位公子贾蔷所深爱。她的美丽和深情,也曾经使得贾宝玉心驰神往,被雨淋了也不知道。

     《红楼梦》里美貌的女子,实在太多,搞个二十大美女都可以。所以,还有观之可亲的贾迎春、超凡脱俗的邢岫烟、孤芳自赏的傅秋芳、惜春、巧姐、李纹、李绮以及紫鹃、平儿、小红、袭人、金钏、玉钏、鸳鸯、司棋、芳官、莺儿、彩霞等等,对了,还有一位柳五儿,那是另一位有着林黛玉之柔美气质的女孩。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只要是和林黛玉长得像的女孩,在曹雪芹笔下,总是能得到倾心的赞美,这就是曹雪芹的“林黛玉情结”。不过,小说是人家写的,咱们也只有认了,只能用曹雪芹的标准来评判了。

     至于妙玉,应该也是很美的女孩。之所以没有列入,原因有三:一是妙玉是出家人;二是曹雪芹着力表现的是妙玉的出世和洁癖;三是小说并没有对妙玉的长相作过任何描述。总之,我觉得,总体来看,曹雪芹是没有把妙玉作为美女来描写的,他笔下的妙玉,是一种纯洁到极致乃至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的象征。

甄贾宝玉相会的惊人暗示

    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相会这个情节,隐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是什么秘密?且听我说。

    首先,需要重申一点,要破解这个秘密,必须承认一点,那就是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马道婆的巫咒之术魇住,有性命之忧时,赖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前来相救时所说的一句话:“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就是说贾宝玉之所以有性命之忧,就是那块宝玉“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逻辑,那就是贾宝玉的心和灵魂,其实就是这块玉。关于这一点,之前我在拙文《贾宝玉与那块玉为何是一体的?》已经说过。

   其次,认可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来分析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相会的情节了。

   1.甄家宝玉相会之前,史湘云有一句开玩笑的话,这句话很有意味:

   “你放心闹罢,先是'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闹急了, 再打狠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

    这句话,我以为是曹雪芹草绳灰线绵延千里的又一个例证。它实际上暗示的就是八十回以后的一个重要情节,那就是“玉的出走和甄宝玉送玉”。这里的,所谓的玉的出走,不可能是贾宝玉这个肉身出走,而是项上的玉的出走,是那块玉跑到甄宝玉那儿,被甄宝玉送回来。而刘心武等人所谓的“甄宝玉送玉”,是贾宝玉离家出走,半道上遇甄宝玉,被甄宝玉劝解回来。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很简单,因为接下来,曹雪芹就给我们展示了那块玉出走到甄宝玉家的情形。不信你看:

    宝玉心中便又疑惑起来: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睹。心中闷了,回至房中榻上默默盘算,不觉就忽忽的睡去,不觉竟到了一座花园之内。宝玉诧异道:" 除了我们大观园,更又有这一个园子?"正疑惑间,从那边来了几个女儿,都是丫鬟。宝玉又诧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只见那些丫鬟笑道:"宝玉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宝玉只当是说他,自己忙来陪笑说道:"因我偶步到此,不知是那位世交的花园, 好姐姐们,带我逛逛。"众丫鬟都笑道:"原来不是咱们的宝玉.他生的倒也还干净,嘴儿也倒乖觉。"宝玉听了,忙道:"姐姐们,这里也更还有个宝玉?"丫鬟们忙道:"宝玉二字,我们是奉老太太,太太之命,为保佑他延寿消灾的。我叫他,他听见喜欢.你是那里远方来的臭小厮,也乱叫起他来。仔细你的臭肉,打不烂你的。"又一个丫鬟笑道:"咱们快走罢,别叫宝玉看见,又说同这臭小厮说了话,把咱熏臭了。"说着一径去了。
    宝玉纳闷道:"从来没有人如此涂毒我,他们如何更这样?真亦有我这样一个人不成? "一面想,一面顺步早到了一所院内。宝玉又诧异道:"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忽上了台矶,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孩儿做针线,也有嘻笑顽耍的。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 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里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一语未了,只见人来说:"老爷叫宝玉。"唬得二人皆慌了。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便忙叫:"宝玉快回来,快回来!"
    袭人在旁听他梦中自唤, 忙推醒他,笑问道:"宝玉在那里?"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出去了。"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 "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

    请原谅我如此冗长的引文,因为这段实在太关键了。

    2.这段话,我觉得大家要注意一个现实,贾宝玉是梦里神游到甄府和甄宝玉相会的,是神游,请记住。那怎么个神游的呢?

    3.请注意甄宝玉的描述:

    "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 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里去了。"

    按照甄宝玉的描述,贾宝玉神游甄府,是灵魂过来的,身体没动。这句话“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里去了”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和第二十五回赖头和尚说那玉“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是一致的,说的是那块玉被迷惑失去真性了,迷失了。也就是说,这里的贾宝玉神游甄府与甄宝玉相会,其实说的就是那块玉所代表的贾宝玉的灵魂的神游。

    4.而末了那一句“宝玉快回来,快回来!”也暗示着曹雪芹对那块玉的态度,是和八十回以后甄宝玉送玉一样的态度,是要让那块玉“回来”的。道理很简单,当时是在甄府,叫宝玉的老爷肯定是甄老爷,甄宝玉被吓得要跑,贾宝玉不想他走,所以叫他“回来”。这里的“甄宝玉 ”可以理解为“真宝玉”,就是暗喻贾宝玉项上的那块玉,就是呼唤那块玉回来。其实小说里写的,一直是个贾(假)宝玉戴着块甄(真)宝玉 呢。 

    由此,我以为第四十六回所写甄贾宝玉相会的事情,其实已经暗示着八十回以后,林黛玉死,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贾宝玉(神瑛侍者)因黛玉(绛珠草)之死伤心,灵魂(就是那块玉)就逃到了甄(真)宝玉那里,其实就是于回归本源的暗示,造成贾(假)宝玉丢魂失魄的痴呆和性命之忧,然后,才有的“甄宝玉送玉”。

    在我看来,这就是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相会所暗藏的惊人的关于八十回后“甄宝玉送玉”的暗示!

《红楼梦》里雪雁真的糊涂吗?

    有时候,我觉得真的对不住高鹗先生,因为我老觉得高鹗先生可笑。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在前八十回说得明明白白的事情,我们的高鹗先生居然在续作中能把它给搞拧咯。比如,我们知道,在高鹗的续作中,是把林黛玉从扬州带过来的丫鬟,小雪雁写成一个心中不大明白,有些糊涂的姑娘的。果真是这样吗?不是。第五十七回就描写了雪雁的聪明伶俐。请看:

    紫鹃因问他:"太太做什么呢?"雪雁道:"也歇中觉,所以等了这半日。姐姐你听笑话儿:我因等太太的工夫,和玉钏儿姐姐坐在下房里说话儿,谁知赵姨奶奶招手儿叫我。我只当有什么话说,原来他和太太告了假,出去给他兄弟伴宿坐夜, 明儿送殡去,跟他的小丫头子小吉祥儿没衣裳,要借我的月白缎子袄儿。我想他们一般也有两件子的,往脏地方儿去恐怕弄脏了,自己的舍不得穿,故此借别人的。借我的弄脏了也是小事,只是我想,他素日有些什么好处到咱们跟前,所以我说了:'我的衣裳簪环都是姑娘叫紫鹃姐姐收着呢。如今先得去告诉他,还得回姑娘呢。姑娘身上又病着,更费了大事,误了你老出门,不如再转借罢。'"紫鹃笑道:"你这个小东西子倒也巧。你不借给他,你往我和姑娘身上推,叫人怨不着你。他这会子就下去了, 还是等明日一早才去?"雪雁道"这会子就去的,只怕此时已去了。"紫鹃点点头。

    这里说的是一件小事情。赵姨娘的兄弟不是死了吗?赵姨娘要去给他兄弟守孝,居然来向雪雁给她的小丫鬟小吉祥儿借月白缎子袄儿,因为夜里守夜很冷。赵姨娘此人的“着三不着两”确实太甚了。但是这里我们不讨论赵姨娘,要讨论雪雁,这个一般不为人注意的小丫鬟。你看她,多会说话,多会分析。

    首先,本来是要把这件事告诉紫鹃,但却说是给紫鹃说个“笑话儿”。

    这里面的意思很丰富。一是说这件事本身可笑,二是说赵姨娘为人可笑,三是试探一下紫鹃的反应,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先把事情说轻一点,淡化,即使错了,也不生关系了。

    其次,分析得很精辟。

    雪雁说了自己为什么不借?“我想他们一般也有两件子的,往脏地方儿去恐怕弄脏了,自己的舍不得穿,故此借别人的。借我的弄脏了也是小事,只是我想,他素日有些什么好处到咱们跟前”。

    这样的分析很精辟,其中的厉害关系把握得很准。一是小吉祥儿自己也有,为什么不穿自己的呢?肯定是嫌自己去的那个地方脏,不吉利,容易粘带邪气;二是自己如果借了,那件棉袄粘带邪气之后,会给自己甚至林黛玉和紫鹃带来邪气;三是雪雁知道,赵姨娘是和贾宝玉为敌的,所以对自己的姑娘林黛玉也好不到那去,不过是表面和气罢了。所以,不借。大家说,有这样头脑的姑娘糊涂吗?高鹗简直瞎眼了。

    第三,借口找得好。

    赵姨娘之所以向雪雁借棉袄,肯定是觉得雪雁小,不懂事,好哄,这点倒是和高鹗的认识差不多,呵呵。可是,就连赵姨娘这点心思,我们的小雪雁也是心知肚明的。你既然觉得我小,不懂事,那好,我就顺着你的思路,说我小,东西是紫鹃姐姐收着,做不得主,要借得姑娘林黛玉同意。试想紫鹃的精明和林黛玉的智慧,赵姨娘还敢这样糊弄吗?肯定不敢呀。而且,林黛玉身体不好,最忌讳这些,林黛玉又是贾母深爱的。所以,小雪雁说了:“我的衣裳簪环都是姑娘叫紫鹃姐姐收着呢。如今先得去告诉他,还得回姑娘呢。姑娘身上又病着,更费了大事,误了你老出门,不如再转借罢。”

    第四,怕自己做的可还有什么不妥,也为了告诉紫鹃心里有个准备,所以当个笑话儿告诉紫鹃。好聪慧的姑娘。

    第五,果然,紫鹃是默许和赞同的,那种借给别人去奔丧的衣服岂能弄到林黛玉屋子里来,林黛玉本来就身体不好呢。

   第六,然而,紫鹃还不放心,考虑到了时间拖延的问题,所以她问:“他这会子就下去了, 还是等明日一早才去?”雪雁道:“这会子就去的,只怕此时已去了。”紫鹃点点头。”

   这说明,时间拖延问题,雪雁也考虑到了,所以,紫鹃姐姐满意的“点点头”。

   雪雁这件事情,做得可是滴水不漏的,这样的姑娘,居然被高鹗认定为糊涂,我不知道是高鹗糊涂还是我糊涂了,呵呵。

   所以,雪雁是断不会去做那种去陪着薛宝钗成亲,给贾宝玉造成是林黛玉和他成亲的假象的。不客气的说,这是高鹗在意淫!

林黛玉之死的强烈暗示

    之前,我曾经撰文若干(参见拙文《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葬花词》隐喻林黛玉之死》、《林黛玉为何选择自缢方式结束生命》、《黛玉为何是自缢而非自沉绝食病逝》、《黛玉葬花有何玄机?》、《再解林黛玉之《葬花词》》),阐述林黛玉之死,认为林黛玉是自缢于大观园的树木之上而死的。这种暗示,不仅存在于关于林黛玉的判词以及配图之中,而且存在于黛玉葬花的行为及其所作《葬花词》之中。关于这一点,仍有许多朋友持有疑虑。然而,就在第五十七回,我再一次看到了关于林黛玉自缢而死的强烈暗示。

    第五十七回写到,聪慧的紫鹃,因为担心林黛玉的未来,故意用话激贾宝玉,说林黛玉就要回苏州老家了,害得贾宝玉痴病大发,竟至癫狂。袭人为此前来潇湘馆指责紫鹃,林黛玉问明缘由,气得呕吐不止。这时,紫鹃忙着上来服侍黛玉,黛玉情急之下,有这样一句话:

     紫鹃忙上来捶背, 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我以为,这句话,是林黛玉日后必是自缢而死的又一次强烈暗示。

     首先,这句话,是“黛玉一听此言, 李妈妈乃是经过的老妪,说(贾宝玉)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时,情急之下,下意识的一种反应,认为贾宝玉必死,那么,自己也必死,怎么死呢?就是“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其次,“竟拿绳子来勒死我”与自缢而死是有着很紧密的逻辑关系的。试想,如果不是别人拿绳子来勒死林黛玉(其实仔细想想,有谁会拿绳子来勒死林黛玉呢?),是自己拿绳子来勒死自己(这种可能在林黛玉自知无法与贾宝玉相守之后倒是极有可能的),这不就是自缢吗?

     第三,由此,我们也该了解到,林黛玉下意识里选择的自杀方式是倾向于自缢而死的。

     第四,其实之前的文章我已经说过,自缢而死比较于自溺死、服毒死、绝食死、刑斩死,其实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对得起父母、肉体保全较为完整、面相较为安详、相对合符礼仪的死法,所以古时的贵族一般都采用自缢的方式结束生命。而古时所谓吊死鬼的狰狞不过是后人为防止人们自杀而采取的一种夸张的恐怖说法而已。当然,中国传统的礼法是反对自杀的。但这是另一层面的事情了。

    第五,其实,从林黛玉闻知贾宝玉必死而自己也必死的这种带有强烈感情的逻辑习惯,也可知,当林黛玉得知自己不能许配给贾宝玉之后,与贾宝玉的“生离”,恰如“死别”之时,她肯定也是会选择结束生命来抗争的。

    由此,我更加坚定了我的判断,以为林黛玉是自缢而死的。

贾宝玉的放肆与紫鹃的自尊 

 第五十七回,说实在的,我觉得贾宝玉对紫鹃够放肆的,请看:

    (贾宝玉)一面说,一面见他穿着弹墨绫薄绵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 , 宝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摸了一摸,说:"穿这样单薄,还在风口里坐着,看天风馋,时气又不好,你再病了,越发难了。"

     说实话,贾宝玉这样的举动,除非真正相知的,都会觉得他太过于放肆了。试想,紫鹃一个女孩子,就算是个丫鬟,贾宝玉光天化日的就往身上摸,是不是太过分了?大家想想,朋友?兄妹?知己?甚至父女,也断不会如此。除非是亲密的同性。

      但是,我们只要看到之后贾宝玉因为紫鹃的一句林黛玉要回苏州的玩笑话而癫狂就当明白,这里,贾宝玉的亲昵和随便,其实是冲着自己的爱人林黛玉去的。贾宝玉病中死死拉着紫鹃的手不放,其实是拉着林黛玉的手不放,是怕林黛玉离开!所以,对于情痴般的贾宝玉而言,他对于紫鹃的痴情,其实是对于林黛玉的痴情,他对于紫鹃的不舍,其实是对于林黛玉的不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对于紫鹃的亲昵,其实是对林黛玉的亲昵,那怕是下意识的!这样一想,我们就不觉得贾宝玉放肆了。

     而这,恰好要证明的,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因此,我几乎可以肯定,假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贾宝玉的妾中,除晴雯和袭人之外,肯定是还有紫鹃的,那是爱屋及乌和情不自禁!

     这就是“极淫”的贾宝玉!

     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却是紫鹃的自尊:

     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说着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房去了。

     很明显,紫鹃的自尊,其实是林黛玉的自尊,紫鹃的疏远,其实是林黛玉的疏远。而这疏远,其实是极度亲密之后的疏远,是极度的爱和不舍的表现。正因为爱到极致,才会倍加珍惜这份爱,不容这份爱受到诋毁,才会想到要适当的避嫌。这就是爱,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是真正的爱是自尊的爱,是自重的爱!

     林黛玉对贾宝玉,能爱到想要适当的离开,其实正是为了不离开,正是为了永恒!

     这就是“极纯”的林黛玉!

     我知道,此时写贾宝玉的放肆,其实是对林黛玉的情不自禁!此时写紫鹃的自重,其实是写林黛玉的深爱!

     这就是第五回曹雪芹所谓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其实真正的爱情,充满了矛盾。离开是为了相聚,疏远却是为了亲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共10篇)
台大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全部笔记
★《红楼梦》阅读150分竞赛题
《红楼梦》测试卷
你读《红楼梦》已经达到什么境界?用这些题测试一下就知道了!
《红楼梦》中的“经典之骂”有何玄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