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29)

   

查抄大观园使薛宝钗站到王夫人对立面

    之前说过薛宝钗感情的蜕变历程。但真正使薛宝钗完全对王夫人失望,并坚决的站到王夫人对立面的,就是查抄大观园。

    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查抄大观园的时候,是没有查薛宝钗的。第七十四回:

    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 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 "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

   王熙凤这样,完全顾及到了薛宝钗的感受。而且,她们这样做,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因为谁都看得出来,王夫人对这个侄女的宠爱,因为谁都能从金玉良缘的传闻中看出王夫人的意图来,那就是,薛宝钗是王夫人相中的贾宝玉的未来的妻子。因此,王熙凤不敢动,王善保家的的更不敢动。

    但是,即便是这样,即便薛宝钗清清楚楚的知道,查抄大观园,可以针对林黛玉,可以针对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甚至贾宝玉,但惟独没有针对她薛宝钗,薛宝钗也采取了激烈的反对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于查抄大观园的愤慨。这对于素来“一问摇头三不知”的薛宝钗来说,是非常反常的。

    第一,第七十五回,薛宝钗居然提出要搬回薛家去住,从此不再住在大观园了,这本身就是对查抄大观园的一种反抗。而且,要离开,要搬走,按照礼节,是应该跟自己的姨妈王夫人当面去说的,以显得尊重,但是,薛宝钗没有,是直接跑来和李纨说的。这也很反常。请看:

    一语未了, 只见人报:"宝姑娘来了."忙说快请时,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都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 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 ,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

    薛宝钗这样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托词,就连李纨和尤氏都看出来了,所以:

    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 . 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一时尤氏洗沐已毕,大家吃面茶.李纨因笑道:"既这样,且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我也病着,不能亲自来的.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

    第二,薛宝钗决议要搬出去的决定,很快就表现出来了,虽经王夫人亲自劝解,也百折不回。

    第七十八回,当王夫人亲自出马,撵走众人的时候,薛宝钗决定搬出大观园的决定也就逐渐明显了。且看王熙凤和王夫人以及薛宝钗的一段对话:

    王熙凤说:“我想薛妹妹此去,想必为着前时搜检众丫头的东西的原故.他自然为信不及园里的人才搜检,他又是亲戚,现也有丫头老婆在内,我们又不好去搜检,恐我们疑他 ,所以多了这个心,自己回避了.也是应该避嫌疑的."王夫人听了这话不错,自己遂低头想了一想, 便命人请了宝钗来分晰前日的事以解他疑心,又仍命他进来照旧居住. 宝钗陪笑道: "我原要早出去的,只是姨娘有许多的大事,所以不便来说.可巧前日妈又不好了,家里两个靠得的女人也病着,我所以趁便出去了.姨娘今日既已知道了,我正好明讲出情理来,就从今日辞了好搬东西的."王夫人凤姐都笑着:"你太固执了.正经再搬进来为是,休为没要紧的事反疏远了亲戚."宝钗笑道:"这话说的太不解了,并没为什么事我出去. 我为的是妈近来神思比先大减,而且夜间晚上没有得靠的人,通共只我一个. 二则如今我哥哥眼看要娶嫂子,多少针线活计并家里一切动用的器皿, 尚有未齐备的, 我也须得帮着妈去料理料理.姨妈和凤姐姐都知道我们家的事,不是我撒谎.三则自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保不住出入的人就图省路也从那里走,又没人盘查,设若从那里生出一件事来,岂不两碍脸面.而且我进园里来住原不是什么大事,因前几年年纪皆小,且家里没事,有在外头的,不如进来姊妹相共,或作针线,或顽笑,皆比在外头闷坐着好,如今彼此都大了,也彼此皆有事. 况姨娘这边历年皆遇不遂心的事故,那园子也太大,一时照顾不到,皆有关系,惟有少几个人, 就可以少操些心.所以今日不但我执意辞去,之外还要劝姨娘如今该减些的就减些,也不为失了大家的体统.据我看,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说不得当日的话. 姨娘深知我家的,难道我们当日也是这样冷落不成."凤姐听了这篇话,便向王夫人笑道:"这话竟是,不必强了."王夫人点头道:"我也无可回答,只好随你便罢了."

    第三,第七十四回,薛宝钗在和贾探春、李纨尤氏等人说话的时候,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

    原文如下:

    李纨因笑道:"既这样,且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我也病着,不能亲自来的.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宝钗笑道:"落什么不是呢, 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

    当时,李纨已经看出了薛宝钗要搬出去的意思,薛宝钗不过是一步一步的来,不显得突兀而已,所以李纨要加以挽留,但薛宝钗的话是有气的,一句“落什么不是呢, 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已经把这种气表现出来了。这是对着李纨说反话呢!李纨也被查了,所以,薛宝钗不无讥讽的说“你又不曾卖放了贼”,这句话,明显是对查抄大观园那种对所有人都不信任,对所有人都按照嫌疑犯来查的做法的明显的不满。这样重的话,出自薛宝钗之口,已经算是很严重的了。

    而第七十八回,听完薛宝钗的一番大道理,“王夫人点头道:'我也无可回答,只好随你便罢了.’”也已经表现出了王夫人对薛宝钗的无奈和不满来了。

    综合上述之种种,我们当看到,薛宝钗的情感,经历这样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先是参与金玉良缘的阴谋,在落选之后决意要嫁给贾宝玉,后是逐步理解了贾林之间的感情,明白了贾宝玉的心,决定退出,和林黛玉重修旧好,义结金兰,并力拉母亲薛姨妈也退出,认林黛玉为干女儿,然后,就是反对查抄大观园,搬出了大观园,回家伺候母亲去了。这就完全站到了力主金玉良缘的王夫人的对立面,这就是薛宝钗至七十八回的情感历程,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情感蜕变和人格的大升华!至于八十回以后,林黛玉自缢,薛宝钗不得不屈服于王夫人和经王夫人说和又回心转意的薛姨妈的意志,违心嫁给贾宝玉,痛苦一生,那又是后话了。

    好一个自尊自重自洁自爱的姑娘!
 
《红楼梦》里查抄大观园犯了众怒
 

    其实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查抄大观园之举,是犯了众怒的。这不仅体现在查抄的过程中,贾探春怒诓王善保家的一巴掌,更体现在第七十五回,众人的反应。

    首先,是一贯胆小怕事的尤氏也发飙了,对李纨毫不客气的进行的了影射。

    尤氏笑道:"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 "李纨听如此说,便知他已知道昨夜的事,因笑道:"你这话有因,谁作事究竟够使了?"尤氏道:"你倒问我!你敢是病着死过去了!"
    话说回来,尤氏是东府的奶奶,其实不相干的,但是,即便是尤氏这样胆小怕事的人听到这样查抄家里人,也是觉得忿忿不平的呀。

    其次,是薛宝钗立即作出反应,借故薛姨妈生病,要搬离大观园。

    一语未了, 只见人报:"宝姑娘来了."忙说快请时,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都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 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 ,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 . 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关于这点,我前面分析过了(参见拙文《查抄大观园使薛宝钗和王夫人对立》)。最典型的反应,就是薛宝钗的所谓借故暂时离开,其实连尤氏和李纨都不信,她们知道薛宝钗离开的原因,所以,当薛宝钗愤怒的对也被查抄过的李纨说“你又不曾卖放了贼”时,大家对薛宝钗反常的尖锐的语言,是理解的,也是宽容的。

    第三,就是贾探春撵薛宝钗。

    大家让坐已毕,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 探春道: "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笑道:"这话奇怪, 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 我吃了你!"

    这里的“撵”,其实是反讽,表达的是贾探春对于查抄大观园的愤慨,因为“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 我吃了你!”所以,深深理解贾探春的薛宝钗,并不以为意,更或者,就是听了贾探春的气话,薛宝钗下决心要搬走的呀。

    第四,是贾探春再次重申掌诓王善保家的事情,依然愤懑难平。

    探春知他畏事不肯多言,因笑道:"你别装老实了. 除了朝廷治罪,没有砍头的,你不必畏头畏尾.实告诉你罢,我昨日把王善保家那老婆子打了, 我还顶着个罪呢.不过背地里说我些闲话,难道他还打我一顿不成!"

   就从这四个人的反应来看,查抄大观园,是让很多人感觉到了心寒的。而且,这种矛头,非但没有指向王夫人,却指向了邢夫人:

   (探春)又告诉他们说:"今日一早不见动静,打听凤辣子又病了.我就打发我妈妈出去打听王善保家的是怎样. 回来告诉我说,王善保家的挨了一顿打,大太太嗔着他多事. "尤氏李纨道:"这倒也是正理."探春冷笑道:"这种掩饰谁不会作,且再瞧就是了. "尤氏李纨皆默无所答.

    关于这段话,我有以下分析:

    1.之前我说过的,王夫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做法够高明,隐藏得够深(参见拙文《《红楼梦》里王夫人用人大有讲究》);

    2.但是,当紧接着王夫人亲自出马的时候,大家是会明白这事的主使其实是王夫人的,包括贾探春;

    3.尤氏李纨知道是谁的主意,所以“皆默无所答”;

    4.最典型的暗示就是,如果说之前,薛宝钗还找了个借口的话,那么,到王夫人亲自出马,撵走司棋、晴雯、芳官、四儿等人之后,薛宝钗就再没有找什么借口了,直接面对王夫人和王熙凤,虽经王夫人多般劝说,也决意搬离大观园了。薛宝钗如此,和薛宝钗心有戚戚焉的贾探春会怎么想,还用曹雪芹写吗?不用也罢。王夫人毕竟是贾探春的大妈呀。

    而薛宝钗的搬离和晴雯的死,在我看来,就是大观园分崩离析的大象征。至于这个象征,我明天再说吧。
 
谁说《红楼梦》里的贾母只知一味奢靡
 

    关于贾母喜欢奢华,造成贾府雪上加霜的问题,我已经分析过(参见拙文《《红楼梦》里贾母已知贾府底细》、《红楼梦里贾母为啥要硬撑住奢华?》)。读到第七十五回,写众人伺候贾母吃饭,贾母并非只知一味奢华的的证据再次出现:

    贾母因问:"都是些什么?上几次我就吩咐,如今可以把这些襡了罢,你们还不听.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鸳鸯忙道:"我说过几次,都不听,也只罢了."

    看到桌子上的饭菜依然是那么辉煌,所以贾母说了这样的话。贾母既然能说这话,就说明贾母知道贾府的艰难,知道贾府的不易了。而且,贾母也不是大家说的,只知道一味奢靡的人,她也可以节俭,也会节俭。一句“如今比不得在先辐辏的时光了”,已经把贾母对贾府的境况的了解挑明了,其实贾母已经知道,如今的贾府已经今非昔比了。

    但是,我们从贾母的“你们还不听”以及鸳鸯的“都不听,也只罢了”还可以知道,硬要在面子上撑住贾府的奢华的,并不仅仅贾母一人呐,王夫人以及王熙凤都懂的,作为堂堂宁荣二位国公之后,堂堂皇贵妃之娘家,表面的风光是需要的,无论如何要咬牙撑住,不然,国公之家和皇亲国戚的脸面何在?如何与王公大臣和皇亲国戚交往?贾府一旦露出败象,得到的不会是帮助和同情,只能是冷漠和嘲笑,以及绝交!

    这就是世态炎凉,这就是贾府的难言之隐,这就是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景象!

 
《红楼梦》的细节内涵深邃
  
    读到第七十五回,再一次领略到了《红楼梦》细节的深邃内涵,简直到了拍案叫绝的地步。不信,就看看下面这段话,是写贾母吃饭时的情形的:

    鸳鸯又指那几样菜道: "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大老爷送来的.这一碗是鸡髓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 "一面说,一面就只将这碗笋送至桌上.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 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媳妇们答应着,仍送过去, 不在话下.

    这段话,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细细品,味道就出来了。

    这话是鸳鸯说的,鸳鸯什么人呀?贾母的心腹大丫鬟,总管,而就是这个鸳鸯,曾经和贾赦,也就是大老爷有过节。这个过节就是贾赦想娶鸳鸯做小老婆,被鸳鸯拒绝了。所以,鸳鸯的话,其实是话里有话的。话里有什么话呢?

    1.“这两样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大老爷送来的.”

    这话非常有意思。贾赦送的菜,会居然到了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来?是不是夸张了点?如果贾赦送来给贾母的菜,居然是囫囵稀烂到看不出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菜呢?

    一个,鸳鸯不称是菜,说是“什么东西”,这和相声里面的“什么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贾赦送的菜居然是叫不出名字的“什么东西”,有没有暗指贾赦这个人也不是什么东西呢?我看有。

    另一个,那菜居然囫囵稀烂到辨认不出来,不是“混账”是什么呢?老天,原来这是鸳鸯借说贾赦送的菜在骂贾赦混账不是东西呢。呵呵,有趣,相当有趣。

    2.而贾政送来的菜呢,却得到了鸳鸯的高度评价,所谓“这一碗是鸡髓笋,是外头老爷送上来的.”这句话和贾赦的那句话比,明显有两点不同:

     一是菜很清爽,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二是这菜也很有意思,是鸡髓笋,鸡髓,骨髓也,笋者,顺也,这道菜其实是暗示贾政对贾母是那种深到骨髓里的孝顺呀。

    3.所以,鸳鸯在把关的时候,就没有把贾赦送来孝敬贾母的那辨认不出是什么东西的菜给贾母吃,而是把贾政孝顺的鸡髓笋端到贾母面前,让贾母享用。所谓“一面说,一面就只将这碗笋送至桌上.”这就证明了我前面的分析是对的,鸳鸯确实在这个环节上狠狠的报复了一下贾赦,不仅暗骂贾赦,而且,不让贾母吃贾赦送来的菜。

    4.而最有趣的,是贾母居然认可了鸳鸯的评价,所谓:

    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将那两样着人送回去, 就说我吃了.以后不必天天送,我想吃自然来要."媳妇们答应着,仍送过去, 不在话下.

    贾母只吃了贾政送来的鸡髓笋,贾赦送来的两样菜,贾母尝都没尝,就让人送走了。送走了不说,还特别嘱咐,让贾赦以后不要送菜来啦,她想吃,会开口说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就这么一个细节,我们就可以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来,曹雪芹的笔力,从文学的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雄厚,而且是伟大了。

 
《红楼梦》里三王查抄大观园说明啥

    有一个细节,我也是才注意到的。查抄大观园,真正领头的就是三个人。

    第一个,王夫人,不仅是主谋,而且亲自出马了。由于王夫人出身家世显赫,所以得以以娘家姓命名,王夫人;

    第二个,王熙凤,一样出自声名显赫的王家,王子腾和王夫人的侄女,当然,也姓王;

    第三个,王善保家的,值得好好说说。王善保家的这个女人,娘家未必就姓王,但是,因为地位卑微,嫁了个男人叫王善保,所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没那么多讲究,就跟着丈夫姓王了。

    如此看来,可知一点,所谓的封建礼法,也是有例外的。对于那些出身显贵,娘家很硬的女性,是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使用娘家姓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权和显贵。而大部分出身低微的女性,就不同了,就必须守封建礼法,跟随丈夫家姓了。

    但我今天不想说姓氏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是想告诉大家,很有趣,曹雪芹设计查抄大观园的,其实是三位姓王的。

    王夫人,出身王家,王子腾的妹妹,贾政的妻子,皇贵妃贾元春的母亲,在贾府也算是一个“王”一样的人物了;

    王熙凤,同样出身王家,王子腾和王夫人的侄女,贾琏的妻子,荣国府的内当家的,也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了;

    王善保家的,看和谁比,在下人里面,因为是荣国府大太太邢夫人的陪房,虽不管事,却也是有些脸面的,不然,何以在王夫人那里说得上话?在下人里,也算个人物。

    我说这些,并不想坐实。但我想由此提醒大家,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深意呢?

    我觉得,有。

    第一,正如贾探春所说查抄大观园是“从内部杀起来”,因此,查抄大观园其实预示着八十回以后的贾府被抄;

    第二,那么,三王查抄大观园是不是也预示着八十回后查抄贾府的一些情况呢?我觉得是。

    1.三王,王,除了姓氏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帝王、国王、亲王、郡王的意思;

    2.那么三王累加,是何等的威势?是不是暗示着八十回后贾府确实是被一个最大的王,也就是当今皇上下令查抄的呢?我觉得是。

    3.王善宝家的诬告,是不是暗示八十回后,有一个王,向更大的王也就是皇帝弹劾贾府呢?我觉得是。而这个王,显然就是和贾府“素无往来”而且有过节的忠顺亲王;

    4.当然,还有一个王,这个王,本体是王熙凤,她本意是中立,甚至有意偏袒,有意打击王善保家的,这也应该意味着八十回以后,在查抄贾府的时候,还有一个王,在一定程度保护了贾府,他是喻体。这个王,在我看来,就是北海郡王水溶。

    如此一来,我以为,第七十四、七十五回,三王查抄大观园所具有的暗示性意义就清楚了。它实际上暗指八十回后,贾府被弹劾的基本情况,忠顺亲王收集到了贾府的一系列不伦不齿的违法证据,亲自向皇帝告御状,参了贾府一本,皇帝震怒,准备查抄贾府,而当时北海郡王也在场,他表面顺着皇帝,但其实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当皇贵妃贾元春难产死后(参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元春之死真相》),皇帝再无眷顾,下令查抄贾府,去执行圣旨的,就是忠顺亲王和北海郡王,北海郡王暗中偏向贾府,挽救了贾府的一些人。

    我以为,这就是三王查抄大观园所要暗示的。

 《红楼梦》里贾府已难以为继

    不知道为什么,是我之前读书太粗,还是现在读书的功力大进,总之,我在第七十四回和七十五回看到了太多太多不得不说的细节。这不仅使得我的读书速度放慢,而且使得我疑心之前是不是错过了太多的风景。这些风景,就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不专注是轻易觉察不出来的。所以我断定,一个粗心的或者不动脑筋的人读《红楼梦》,他(她)很可能一无所获,《红楼梦》里那些美丽的风景,属于谦逊的、细腻的和爱动脑筋的和有一颗审美的心的人。一部小说,不同的人读下来,确实是差距巨大,甚至是反差巨大,这也算是《红楼梦》的魅力吧。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红楼梦》同样是伟大的。

    好了,牢骚满天飞了,呵呵。言归正传。今天说的依然是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和之前的乌庄头给贾珍进贡年货贾珍嫌少,贾琏央求鸳鸯把贾母用不着的梯己之物拿去典当,与王夫人典当东西,与王熙凤典当金项圈应付太监夏公公,与贾母责备吃饭不可过于铺张是一脉相承的,是连贯的和发展的,它作为一条线索,在生动而清晰的告诉我们,贾府在衰败,即便是不被皇帝查抄,经济上衰败也是早晚的事,不过是不会来的那么快而已。

    还是先来看这个细节吧。还是贾母吃饭,贾母吃过了,让尤氏吃:

    贾母负手看着取乐. 因见伺候添饭的人手内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尤氏吃的仍是白粳米饭,贾母问道:"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吃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 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 ,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贾母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 来."众人都笑起来.鸳鸯道:"既这然,就去把三姑娘的饭拿来添也是一样, 就这样笨."尤氏笑道:"我这个就够了,也不用取去."鸳鸯道:"你够了,我不会吃的. "地下的媳妇们听说,方忙着取去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贾府就连他们所谓上等人主子吃的细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精制大米也已经很紧缺了,偶尔添了一个人,就不够吃了,尤氏就只有吃粗米,也就是白粳米的份了。贾府外松内紧,但内紧到什么程度,已经可想而知了,就连米饭也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难怪贾母要感叹“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不就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如果一个国公之家,一个皇亲国戚,居然连吃饭,倒不是说吃不饱,那倒不至于,但是主子吃饭都已经成问题了的时候,贾府的潦倒就已经比被迫当东西更甚了。

    这个时候,也就是八十回的后期,贾府实际上已经是在勉力支撑,难以为继了。什么叫富不过三代,只要把小说里的这条线捋清了,就知道了。贾府,还不是一般的所谓富人可比的,那是国公那是皇亲国戚,但是,至贾母不过是第二代,至贾政不过是第三代,至贾宝玉不过是第四代,至贾兰巧姐不过是第五代,事实上,第二代的贾母是感受到了贾府的衰败的,而第三代的贾政和第四代第五代却是真真的经历了贾府的衰败的。唉,富贵如浮云,信矣!

 贾母赐菜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奥妙
 

    细节,还是细节,第七十四回、七十五回有太多的细节值得研究。今天说说贾母赐菜的细节。原文如下:

    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却是意义非凡的。

    第一,我们看到,贾母赐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菜,是这些菜里面最好的,这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母心里的分量,尤其是林黛玉,依然没变;

    第二,我们看到,贾母赐饭菜,其实是按照小家小户来赐的。赐粥给王熙凤,其实贾琏也有份的,因为人家夫妻一起吃饭,赐一碗肉给贾兰,其实李纨也有份的;

    第三,这样来看,贾母赐菜给贾宝玉和林黛玉就很有意思了。这不仅仅是表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母心里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再一次暗示着此时的贾母,已经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看作一对儿了,再说白一点,已经下意识的把贾宝玉和林黛玉当作一对小夫妻了;

    第四,还有,贾母这样的赐菜还说明很可能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在一起吃饭的,至少这次是。贾宝玉住怡红院,林黛玉住潇湘馆,按常理,两个人是应该分开吃饭的。好嘛,原来不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小时候是“一桌吃饭,一床睡觉”,现在呢,长大了,分开住了,却依然还时常在一起吃饭,而且,这,贾母居然是知道的,而且是默许的,甚至是赞许的;

    第五,当然,我知道还是有人会说,这不一定就说明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吃饭,因为送菜的人完全可以把笋和果子狸分成两份送去,但即便这样,不也说明贾母下意识里从来都是把贾宝玉和林黛玉当作一对来看待的吗?

    第六,更关键的是,上文刚刚说了薛宝钗要离开大观园,“一时估着前头用饭,湘云和宝钗回房打点衣衫,不在话下. ”那个时候,薛宝钗还没走呢,但是,贾母压根儿就没想起薛宝钗来。

    我知道,很有些人会说我胡说八道的。但是,我依然坚持以为,就是这样一个细小的赐菜的细节,都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母心里的位置,而且不止如此,贾母从来是没有把贾宝玉和林黛玉分开来看待的,这说明,至第七十五回,贾母依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婚姻的坚定支持者,而其实,贾母又怎么会变呢?包括高鹗在内的那些人,他们是真的没有看到贾母从孩提时代就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设计和培育的未来的婚姻啊!

 
《红楼梦》里尤氏偷窥的重大意义
 
   第七十五回,有一个细节,写尤氏偷窥的,我以为,意义重大。先看原文:

    此间伏侍的小厮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 若成丁的男子到不了这里,故尤氏方潜至窗外偷看.其中有两个十六七岁娈童以备奉酒的,都打扮的粉妆玉琢.

    这两句话厉害。

    第一句话,点明尤氏偷看的原因,只因为“此间伏侍的小厮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 若成丁的男子到不了这里”。这句话怎么解呢?好解。未成年的男孩子,娈童也。

   紧接着,第二句,就更加把话挑明了,“其中有两个十六七岁娈童以备奉酒的,都打扮的粉妆玉琢.”为什么这样打扮?就是为了迎合男宠之风啊。也就是说,就是给贾珍、贾蓉、薛蟠以及邢大舅一伙取乐的。

   关于《红楼梦》里的男风之甚,我曾撰文《从《红楼梦》看清朝男风之盛》述之。但在这里,我不想说贾珍贾蓉薛蟠邢大舅之流的放荡,我想说的是尤氏偷窥的原因。说实话,尤氏偷窥,就是感觉到了贾珍等人又要乱来了。

    曹雪芹这一句话,可不是随便写的。他其实依然是在呼应?呼应什么?呼应之前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啊(参见拙文《揭秘“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真相》、《“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重要证》)。

    也就是说,尤氏一旦感觉到老公儿子要胡搞瞎搞,就忍不住要去偷窥,把事情弄清楚些,这是她的癖好。这种癖好,其实也还理解,那个女子会心甘情愿的让老公胡搞瞎搞?

    于是,曹雪芹“草绳灰线伏延千里”,在这里再一次告诉我们,秦可卿和贾珍在天香楼干的好事,尤氏是怎么发现的?不过是感觉到情况异常,怀疑贾珍又在胡搞瞎搞,所以,悄悄上天香楼偷窥的,这一偷窥不打紧,发现的竟然是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的丑事(很可能,尤氏本来以为贾珍又和那个下人的年轻媳妇瞎搞呢)。所以,尤氏十分不爽,她虽然不敢嚣张,但生闷气是可以的。所以她才会在第十三回秦可卿的葬礼上和之前对秦可卿的好判若两人,“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参见拙文《王熙凤“推病”与尤氏“装病”》)对这事置之不理了。

 
谁说《红楼梦》里的女性不能继承家产
 

    之前,我曾经撰文论述过,林家之财产为林黛玉继承并为贾府托管之事,招来众多朋友的质疑,以为在封建社会,女性是没有继承权的。从纯粹的封建礼法的角度来看,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在任何社会,都是有其现实性的,切不可死读书读死书。

    这不,这个疑问已经被曹雪芹先生在小说里给解了。第七十五回,有一段话,写邢夫人娘家的财产继承问题,是邢夫人的胞弟邢德全亲口说的:

    邢大舅道:"老贤甥, 你不知我邢家底里.我母亲去世时我尚小,世事不知.他姊妹三个人,只有你令伯母年长出阁,一分家私都是他把持带来.如今二家姐虽也出阁,他家也甚艰窘,三家姐尚在家里, 一应用度都是这里陪房王善保家的掌管.我便来要钱,也非要的是你贾府的, 我邢家家私也就够我花了.无奈竟不得到手,所以有冤无处诉."贾珍见他酒后叨叨,恐人听见不雅,连忙用话解劝.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下信息:

    1.邢夫人娘家,父母双亡,邢夫人作为长姐,管理邢家的财产,所谓“三家姐尚在家里, 一应用度都是这里陪房王善保家的掌管”;

    2.邢夫人不但掌管邢家财产,而且即使出嫁了,也把邢家的财产带到了贾府,所谓“一分家私都是他把持带来”;

    3.邢德全作为邢家唯一的独子,且已经成年,是天然的财产继承人,但是却财产旁落,所谓“我便来要钱,也非要的是你贾府的, 我邢家家私也就够我花了.无奈竟不得到手,所以有冤无处诉”。

    这样看起来:

    1.邢家财产的真正继承人不是邢德全,而是邢夫人;

    2.八十回以后,还有邢家的财产之争,也就是邢德全和姐姐邢夫人的财产之争;

    3.从当时的角度来看,邢夫人是胜利者,邢德全是失败者。

    以此而论,大家想想,邢夫人作为四姐弟的长姐,根本没有父母的指令,依然继承了家产,那么,拥有父亲林如海的支持,拥有贾府和贾母的支持,且林家亲戚皆是五代之外的旁系,且是独生女的林黛玉如何不能够继承林家的家产?

    所以,可以认为,林黛玉是可以以林如海委托贾府托管的方式继承林家的财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至于怎么操作,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参见拙文《贾府无耻侵吞了林黛玉家巨额财产》、《贾府为何能托管林黛玉家家产?》、《贾母给林黛玉的钱从哪里来?》)论述过了。

    所可悲者,在于,贾母死后,王夫人断然翻案,不仅毁了林如海当初作为财产托管条件与贾母达成的默契,那就是让贾宝玉和林黛玉成婚,让林黛玉带着那份沉甸甸的家产嫁到贾府,还无耻侵吞了林家的财产。关于这点,我觉得已经到了有必要系统论述清楚的地步了,我会在之后的几天里,把事情说清楚的。

 
《红楼梦》里贾母难道不为贾府未来忧虑
 
   我知道,一直以来,都有朋友为贾母的奢靡而耿耿于怀。是啊,你一个老祖宗,过来人,明明都知道贾府那么艰难了,都开始当东西了,为什么还要这样的摆阔撑面子呢?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的博文《红楼梦里贾母为啥要硬撑住奢华?》已经论述过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在皇亲国戚那个圈子里面混,光有身份地位是不行的,必要的排场那是绝对必须摆的,不然,就没面子了,不光贾府没面子,皇妃贾元春也会很没面子,所以,贾母要硬撑住奢华。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贾母仅仅是考虑到了这一层,所以作末世狂欢,是那种“我死后那管洪水滔天”的心态的话,那就不是贾母了。贾母何许人也?是在贾府从重孙媳妇熬到了老祖宗太婆婆的人物,是当家理财数十年的人精一样的人物呀。贾母,难道不为贾府的现状和未来而忧虑?

   答案是会的,肯定会的。其实,贾府未来的生计问题,贾母早就在考虑了,早就考虑好了,在她三番五次接林黛玉到贾府,从小让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桌吃饭,一床睡觉”的时候就考虑好了。

   我们说贾母选择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妻子,是有多方面考虑的。比如要遏制王夫人一手导演的王家人在贾府当家的局面,比如要安排好自己唯一的嫡亲外孙女林黛玉的未来,比如要撮合本身就是天设地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小人儿的感情等等(参见拙文《贾母为何力主贾宝玉林黛玉结合》、《贾母为何如此疼爱林黛玉?》、《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贾母会因黛玉体弱放弃宝黛婚姻吗》),这些都是。但是,其实我以前也提过的,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贾母绝对不能让人女儿贾敏家的巨额财产在贾敏死后,在林如海死后,在林黛玉是孤女的情况下旁落,而贾母同时深知,贾府从宁荣二公开始,至贾兰巧姐,已经五代,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贾府早已经难以为继了,需要有巨大的财力支持了,而这些财力,就是以林黛玉嫁入贾府而带来的巨额的陪嫁,这些陪嫁,肯定是巨额的,因为是林家的全部家产。

    而林家,是五世列侯出身,一脉单传,人丁不旺,但官位显赫的世家,林如海就是巡盐御史,那是专门管理全国盐业的最高行政长官,林如海再清廉,就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那也是可以肥的流油的,既有五代的财富积累,也有林如海本人的高薪。贾母这笔账,算得精呀,可以说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不仅满足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也可以有力的支持贾府的发展。

    这就是贾母为贾府未来的考虑,所以,贾母才胸有成竹,才并不慌张。说实话,贾母否定薛宝钗,除了前面的原因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薛家已经败落,还有个败家子薛蟠,对贾府有百害而无一益(参见拙文《薛宝钗为何“落选”?》、《红楼梦之薛姨妈进京为何要住贾家》、《还原薛宝钗“选秀”被淘汰的情形》、《贾元春为何放弃了薛宝钗?》、《《红楼梦》之薛家隐藏的巨大危机》、《《红楼梦》里梅家的悔婚之意》、《 红楼梦之贾母为何催惜春画大观》)。

    当然,贾母也知道,贾府要名正言顺的使用林家的财产,必须林黛玉正式嫁给贾宝玉才行,才合法。否则,就是侵吞。

    只可惜,天不随人愿,贾母还没有完成她的计划就撒手人寰。而更让她想不到的是,贾琏这个孽种,其实早就在侵吞林家的财产了,大的不敢动,小手脚却早已经在做了。

    至于贾琏怎么做的,做了些什么,咱们后面再说。

 
《红楼梦》里贾母怎样设计贾府未来
 

    这是一个大问题。我想到了第七十五回,应该可以说清楚了。贾母,作为贾府辈分最高的老祖宗,地位也是最高的,但同时,责任也是最大的。贾府的现况她最清楚:

    第一,子孙不肖,后继乏人。

    自宁荣二公以来,儿子辈也就是贾母老公这一辈的,子袭父爵,没什么作为;孙子辈的贾敬贾赦贾政,也是乏善可陈,贾赦混账下流,贾敬一心修道成仙,只有贾政,依靠爷爷荣国公的影响,入了仕途,但也发展平平,成不了大气候;重孙辈的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更没一个成器的,有一个贾珠,很早就OVER了;玄孙辈的贾蓉贾兰,贾蓉下流好色,而贾兰还太小。一个庞大的家族,如果后继乏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就是贾政和王夫人为贾珠早逝、为贾宝玉不争气伤心愤怒的原因。

    第二,光吃老本,财力难支。

    由于子孙不肖,后继乏人,主要吃宁荣二公积攒下来的老本,加之铺张浪费、经营不善,而且子孙无能,所挣不多,当然导致长期的支出大于收入,渐渐消耗库存,渐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而且,随着子子孙孙不断繁衍,人口不断增加,开支更大,焉能不窘迫?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所以,到七十回以后,已经到了开始悄悄典当东西,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

    因此,贾府的未来如何?怎么走?作为一家之主,这是贾母最需要考虑的。

    那么,贾母考虑了吗?肯定考虑了。小说里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但我们且不可被那些吃吃喝喝、打打闹闹、说说笑笑的场面所蒙蔽,贾母关于贾府未来的设计,就隐藏在那里面。

    那么,贾母是怎样设计的贾府的未来呢?

    第一,男孩不行,女孩上。

    在贾母的精心调教下,贾政长女贾元春,入宫成为了皇贵妃。这是自宁荣二公以来,至第四代才出的一个可以振兴家族的人物。我们切不可盯住贾元春当皇妃使贾府破费了多少,还要看到贾元春当上皇妃对贾府政治地位的提升,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发展契机。贾政的学政和王子腾的九省都统制就是贾元春当皇妃以后提拔的。不单单如此,贾府成为皇亲国戚,可以带来无限的可能:

     1.贾政可能再升;

     2.四大家族的人都有机会,比如挽救薛家的衰败和薛宝琴的婚姻(参见拙文《《红楼梦》之薛家隐藏的巨大危》、《《红楼梦》里梅家的悔婚之意》、《红楼梦之贾母为何催惜春画大观 》);

     3.最关键的,如果贾元春有个一子半女的,最不济也是亲王或者公主,贾府机会更大,未来就会更美好;

     4.而且,正是借助这个平台,贾母正在试图把贾探春也变成王妃,如果不是八十回以后生出意外,贾府一门,一个皇贵妃,一个王妃,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贾府很可能就因此又走上坡路了,搞不好子孙之中,就有仕途发展的机会了。

     第二,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既解决了外孙女林黛玉的归宿,又成全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更可以很好的解决贾府财力难支的问题(参见拙文《贾母为何如此疼爱林黛玉》、《贾母为何力主贾宝玉林黛玉结》、《贾母会因黛玉体弱放弃宝黛婚姻》《红楼梦里贾母怎不为贾府未来忧虑》)。因为无论是贾府的场面,还是贾元春的场面,还是贾探春的未来,都是要MONEY来支撑的。而贾府的现实就是入不敷出,消耗库存,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目前唯一可以利用的机会,就是把女儿贾敏家的家产,全部合理合法的划到贾府来,怎么划?很简单:

     1.林家五世单传,至林如海一代,只有林黛玉孤女一人;

     2.林家列侯出身,五世单传,人丁不旺,但却门第显赫,五世积累的财富,已经相当可观,而林如海又是巡盐御史,即便是清官,按照官场惯例,也会富得流油;

     3.林家五世之前,即已经出来做官,家族亲戚皆是五服之外的旁系;

     4.以贾府的威势,那些已经隔了五代的林家亲戚族人,肯定挡不住。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看贾母在贾敏刚死,就三番五次催促林如海把林黛玉送到贾府来,来了之后又小小的就让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桌吃饭,一床睡觉”,两小无猜的爱情从娃娃抓起,不能说不是深谋远虑的。

    再后来,林如海病重,贾母又亲命荣国府的大管家贾琏亲自护送林黛玉前往探父,打理一切后事,叮嘱务必要把林黛玉再接回贾府来,就很值得研究了。关于这点,我以前研究分析过,其实就是和林如海达成默契,以林家家产作为筹码,换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参见拙文《贾府无耻侵吞了林黛玉家巨额财》、《贾府为何能托管林黛玉家家产》、《贾母给林黛玉的钱从哪里来》、《谁说红楼梦里女性不能继承家产?》)。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八十回后不出现贾元春的难产而死(参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元春之死真相》),贾母不因此惊悸而死(参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母之死》),贾探春不出现变故改远嫁番邦而是嫁给南安郡王,贾宝玉和林黛玉成婚,林家的巨额财产名正言顺的成为贾府的财产,贾府的威势焉能不继?贾府的荣光恐怕还要维持好几代,然后是第五代中贾兰的成长,贾兰有乃父贾珠遗风,好读书求上进,有这样的繁华家族支持,只怕上得更快,不必有后来贾府事败失势后的发愤苦读艰苦奋斗,然后是巧姐的成长,搞不好又是一桩好婚姻,而那时,贾元春的子女或者亲王或者公主也成长起来了,贾府的荣光,真的不可阻挡了。

     我这样描述,无非是要还原贾母内心关于贾府未来的设计和考量。作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能为贾府谋划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如诸葛亮一般鞠躬尽瘁了。

    贾母的吃吃喝喝、说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背后,居然有如此深远的谋划,有如此巨大的压力,了解了这些,还有人会说贾母是一个只知道奢华享受的人吗?

    如果不是贾珍贾琏贾赦秦可卿王熙凤的不肖,接连干出不齿的事来,贾府的未来,不可限量也!

 
贾琏如何侵吞林黛玉家家产
 

    关于这个话题,早就想说的,只是觉得时机不到。现在,时机到了,可以好好说说了。

    关于贾琏侵吞林黛玉家家产的问题,其实是从第十二回林如海病重,贾母亲命贾琏陪同林黛玉前往开始的。而这次前往,意义非凡。一来,林如海死了;二来,贾琏把林家的一切事宜都料理清楚了;三来,最主要的,整个过程当中,从料理后事到送林如海入祖坟,始终没有林家那些五服之外的族人亲戚出现,这就传达出一个信息,在贾琏处理林家后事的时候,那些所谓的林家五服之外的族人,是靠边站,是没有参与的,这是很关键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

    1.生前得到林如海的许可,或者说林如海留下遗嘱,就不要林家族人参与;

    2.贾府强势,以林黛玉外祖娘舅的身份出现,林家族人焉敢废话?

    3.林如海家自上五代起就出来做官且五代单传,事实上那些所谓的林家族人和林家早已经是形同陌路,没有往来甚至素不相识了,林家族人根本就没想到要参与。

    上述这三个原因,我以为是综合造成整个林如海及林家后事料理林家族人没有参与的主要原因。而这里面,尤其是第一点和第二点,是特别互为因果的。试想,如果林如海坚持要请林家族人参与,贾琏也无法,毕竟是自己的姑父,毕竟林如海对林家的后事具有不可争辩的决定权,所以,林家族人没有出现,首先应该是林如海的意思,其次才是贾府的强势,你想,一旦贾琏有林如海的遗嘱,将林家后事及林黛玉的未来交付贾府来管理,加之贾府的威势,林家族人即使想参与也是徒劳,屁都不敢放一个吧?

    还有贾琏的身份,贾琏是荣国府的大管家,同时又是林黛玉的嫡亲表哥,他代表的是背后未到场的林夫人贾敏的母亲、林黛玉的外祖母贾母和林夫人贾敏的两个哥哥、林黛玉的两个舅舅贾赦和贾政,古来所谓娘亲舅大,涉及到事关外甥未来的大事,历来娘家舅家都是有发言权的,这也是贾府介入的一个理由,这也是贾母派贾琏去处理的一个理由。

    好了,回归正题。只要林如海决定不要林家族人参加,就意味着林如海已经决定,把林黛玉的未来林家的一切其中主要就包括林家的财产交由贾府来处置,其实这就是托管,或者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说,就是监管。直到林黛玉成年出嫁,而出嫁,林黛玉本来就是要嫁给贾宝玉嫁入贾府的,这就顺理成章,这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说完了这一点,我再来看看整个处理过程中蹊跷之处,分析之下就什么都清楚了:

    第一,第十二回: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 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 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 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这段话里面,曹雪芹使了个“障眼法”。好像事后要把林黛玉接回来是碍于贾宝玉的情面似的,所谓“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 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贾宝玉的不情愿当然是真的,但这不过是贾母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借口一个梯子而已。我敢说,自从贾敏一死,贾母三番五次来接林黛玉的时候,贾母就已经决定要把这个外孙女长久的留在贾府了。不信看第三回林如海所言:

    “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前一句话,是对贾雨村说的,后一句话,是对林黛玉说的。

    前一句话,请注意“依傍”二字,就是依靠的意思,贾母接林黛玉就是要给林黛玉一个依靠,一个女孩子,终生的依靠是什么?不就是找到婆家吗?后一句话,意义更为丰富:

    1.林如海表明态度了,不打算再娶妻生子了,也就是说,林如海决定了,林黛玉就是继承人了,这个意思还可以有前面的一句话做注释,第二回“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 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看到没有,已经把林黛玉当儿子来培养了;

    2.林如海再一次提到了“依傍”,而且说得很详细了,一方面是“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一方面是“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一方面是“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所以“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这说明什么?说明说这个话,林如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慎重做出决定的,他考虑的就是林黛玉的终生大计和长久未来。

    林如海要把林黛玉终生托付给贾府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了。

    第二,第十四回:

    昭儿道: "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 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 " 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去.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这个话有问题,逻辑上有问题。既然贾琏已经一切都处理好了,而且说明了年底就回来的,派人回来报信请个安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要“讨老太太示下”呢?难道走之前,贾母特别交代过什么?或者贾琏有什么比处理林如海后事和启程更重要的事情要请示贾母?是的,就是这样的,就是林家财产的处置问题,既然走之前是贾母交代的,和林如海达成默契的,处置完毕,当然要来请示贾母,看还有什么指示?看这样处置妥不妥当了?还能有什么呢?
    而王熙凤的一句“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其实,已经是曹雪芹在含蓄的点题了。

    第三,第十六回,我们要注意两个细节:

    1.是王熙凤和平儿对贾琏的为人的评价:“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

    请注意,这句话,就是在贾琏和林黛玉刚刚回到贾府时王熙凤和平儿两人说的,在这个时候把贾琏的品质点出来,会没有言外之意?有的。

    2.也就是贾琏和林黛玉处理完林家事务回到贾府不久,马上就谈到了准备贾元春省亲的事情了。我以为,这也绝非巧合,请看:

    凤姐道:"可是别误了正事.才刚老爷叫你作什么?"贾琏道: "就为省亲."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

    也就是说,贾琏刚处置好林家的事情,和林黛玉回到贾府,贾府紧接着要做一件大工程,就是准别迎接省亲了。这可是大花费!

    第四,第七十二回,贾琏为过日子央求鸳鸯把贾母用不着的古董暂时拿出来典当,然后是遭到太监盘剥,使得贾琏感叹“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句话也是十分的蹊跷。

    1.从第一回至第七十二回,小说里从未写过贾琏发什么横财,而且是二三百万的横财,不是个小数目,可是,贾琏为什么要说“再”呢?

    2.由此推断,贾琏是发过这样的横财的,只是我们没有看出来,或者说曹雪芹没有明写罢了;

    3.贾琏发的这个横财,敢当作王熙凤和平儿面说出来,说明发的这个财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开的;

    4.贾琏偷娶尤二姐的时候,是把自己的梯己也就是私房钱给了尤二姐的,尤二姐傻,又交给了王熙凤,说明贾琏发的二三百万的横财,不是自己吞了,而是充公用了,所以贾琏才敢这样说,王熙凤才没什么反应;

    5.那么,我们再仔细想想,至七十二回,贾琏这个“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的家伙,有那一次有可能发个二三百万的横财呢?注意,这二三百万,可不是铜钱,那是白花花的银子呀!

    6.或者进一步说,是那件事,可以使贾琏发二三百万银子的横财,而且不避讳贾府的上层,而且发了很快就花完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贾琏处置林如海后事处置林家财产那事,以林家五代积累、列侯世家、林如海巡盐御史的地位来看,林家家资不下千万,所以,贾琏这个“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的人从中整出个二三百万来简直是太容易了,变卖房产、田产、家当的时候,和买家那个一下就可以了,很简单的。

    而且,这个钱,很快就派上用场了,或者用在接待贾元春省亲了,或者说用在填补贾元春省亲留下的巨大的财务窟窿了,所以,很快就花完了。

    而这一切,狡猾的曹雪芹都省略了,要我们去猜,去体会,去推理。但是,当我们一旦明白这一切都是贾母的授意的话,我们是不是对于贾母对林黛玉的喜爱的看法要更加全面更加客观一些了呢?至少我本人,现在,就是这样的。贾母固然喜爱林黛玉,和血缘和女儿有关,但,其实,也和钱有关。贾母决议要促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除了感情外,还和与林如海的契约有关。

    当然,林家的千万家资,在林黛玉还没嫁进贾府前,贾府表面上是不能动的,只能监管,但其实,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贾府提前支取和挪用了。其实,大家只要留心,会发现,关于钱的故事,在《红楼梦》里是大规模存在的,这个,我们以后再说吧。

 
林黛玉知道家产的处置情况吗
 

    这个话题,本不想说,因为以前已经说过了。但看到有朋友一再追问,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下,而且之前说的,不过是一笔带过而已,没有专门展开,不怪朋友们,怪我,说得太简单了。

    那么,到底林黛玉知不知道自己家的家产的处置情况呢?

    我这样回答吧,知道,又不知道。此话怎讲?

    知道。就是说,林黛玉肯定是知道自己家的家产是托付给了贾府的,就像父亲把自己也托付给了贾府一样,当然,聪慧的林黛玉肯定也知道,父亲这样做,就是为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婚姻来做保障的,等于上了个保险。而且,我以为,林如海肯定当面私下交代过林黛玉的,一些只能父女间才能说的话。以林家的巨额财产作为条件,保障林黛玉一生的幸福。

    因此,其实最迟到第十六回,贾琏带着林黛玉回到贾府的时候,林黛玉是知道的,自己已经是贾府的人了,自己迟早是贾宝玉的妻子了,这是林如海和以贾母为代表的贾府达成的某种默契,或者说协议。

    所以,林黛玉才会在之后王夫人、薛姨妈和薛宝钗等一干人导演的金玉良缘的阴谋越演越烈的时候感觉到巨大的威胁和无比的委屈。而这种委屈,只能是把气撒在一无所知的贾宝玉身上,只能表现在对薛宝钗的辛辣讽刺上。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彻底和解。

    我以为,有了对于这个背景的了解,我们会对所谓的林黛玉的“小心眼”有了更加客观的理解。换谁谁不委屈啊?家产都已经托付给你贾府了,人也托付给你贾府了,协议也达成了,可是王夫人偏偏要在暗地里演出一场金玉良缘的好戏来,林黛玉能心平气和吗?不能,绝对不能。

    所以,也才有贾母会在元妃省亲后以赠礼的不同表态支持薛宝钗的时候不得不采取措施,给金玉良缘以沉重一击,维护林黛玉的地位。

    这是知道,所谓知道,也就是说,林黛玉是知道林家的家产已经托付给了贾府的。

    那不知道呢?

    就是林黛玉根本不知道,贾琏在处置林家家产的时候,已经搂了一笔二三百万的巨款了。这件事,应该只有贾母、贾琏、王熙凤、贾珍以及平儿等少数几个人知道,王夫人也未必知道,甚至贾赦贾政也未必知道。而这笔钱,刚好派上用场,用于填补元妃省亲留下的巨大财务窟窿了,这其中就包括大观园的修建经费。

    而且,林黛玉更不知道,她林家那份不下千万的家产,表面是不能动的,除非她林黛玉正式嫁给了贾宝玉才能动,才有权动。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后再说,这里只点一下。我要更正我之前的不准确的说法,林家的家产,准确的说,不是作为林黛玉的陪嫁的嫁妆,而是作为林黛玉成年后可以支配的财产,这一点十分关键,由此要引出无数的话题来。今天先不说。我只想说,但是,林黛玉不知道,她的那份财产,其实已经被贾琏悄悄的——前面那笔二三百万的不算——挪用了很多了。因为在林黛玉未成年前或者说未嫁给贾宝玉前,这笔钱林黛玉是没有权力动的,而作为这笔财产和林黛玉的双重监管人的贾府却可以动,当然是明里合法暗里可以上下其手的动。

    而且,我要再补充两点:

    1.如果说贾琏在处置林家家产的时候搂的那二三百万是贾母万般无奈(因为要迎接元妃省亲,那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之下默许的,也是用在大事上的,那么,后来贾琏对林家家产的揩油,贾母是不知道的,王熙凤也是不知道的,王夫人更是至始至终都不知道。至于王夫人为什么不知道,我以后会说的。

    2.但是,也必须公正的说,贾琏从林家家产那里揩的油,限于荣国府大管家的身份,大部分还是用来填补家用维持运转了,当然,有一部分也被贾琏用来支付自己的吃喝玩乐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就是林黛玉对家产的了解情况。正因为如此,林黛玉才会在金玉良缘猖獗也就是王夫人反对她的时候感觉到无比的痛苦,并不无自嘲和讽刺的说自己寄人篱下身无分文了,确实,那个时候,即使拥有巨大的家产,她也是无权动用的;也正因为如此,林黛玉也才会在八十回贾母死后王夫人的翻案感觉到更加的气愤,那个时候的贾府,在她眼里已经不是厚颜无耻了,而是言而无信忘恩负义卑鄙下流了,这个时候的林黛玉已经没有希望嫁给贾宝玉了,她有的,只是对贾府的愤怒,所以,她才会选择以自缢来做出无声的反抗,捍卫自己和林家的尊严。

 
王夫人为何始终不接受林黛玉
 

    我知道,今天必须说了,王夫人为何自始至终不接受林黛玉?即便在贾元春死后,即便在贾母死后,即便在知道贾府早就托管了林家巨额财产之后。这是为什么?一般来讲,王夫人这个时候接纳林黛玉,对贾府是有大好处的。但是,王夫人为什么依然反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还是要力主早已经退出薛宝钗和贾宝玉成亲呢?不能用一句“短视”就简单的了结此案。事实上,王夫人有王夫人的考虑,王夫人的考虑也并非不长远。

    第一,王夫人是个爱权力胜过爱金钱的人。

    我一再强调,王夫人在嫁给荣国府的二房贾政为妻之后,事实上是负责掌管整个荣国府的,之后,她又把自己的亲侄女也就是王熙凤弄进来,成为荣国府长房长孙贾琏的媳妇,贾琏是荣国府长房贾赦的长子,这样一来,长房就无话可说了,王夫人表面上把管理权交给贾琏和王熙凤,表面上是服众了,是长房当家了,但其实,掌权的依然是二房,或者是王夫人,一来贾琏是跟着叔叔贾政混的,二来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侄女,是王家人,所以,荣国府的权依然是捏在王夫人手里的。紧接着,贾元春又做了皇妃,虽然实际是贾母调教的,但王夫人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王夫人毕竟是贾元春的母亲啊。这样一来,王夫人不仅在荣国府,就是在整个贾府也是权势炙人,一人(贾母)之下众人之上了。

    老实说,这就是王夫人最热衷的,一个二房的媳妇,她不仅要掌管荣国府,甚至还要掌管整个贾府,取代贾母,成为贾府的权势最大的女人。正因为这个,所以,她才会力主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此婚事一旦成了,荣国府又多了个“王家人”,王夫人的掌控能力大大增强。还不仅如此,王夫人和薛姨妈都是王家的女儿,这样一来,王家、薛家和贾家,四大家族,除了史家(贾母的娘家)以外,实际都为王家所控制了。这是王夫人权力欲的最好证明。

    第二,王夫人是个爱面子胜过爱金钱的人。

    在王夫人那里,权力排第一,面子排第二。王夫人是个爱面子,要好名声的人,为此她才会吃斋念佛的。而且,她才会对贾宝玉的名声如此在乎,为此不惜害死金钏和晴雯,为此不惜抬举袭人,为此,拿着绣春囊当面责问王熙凤,声泪俱下,正如王夫人所说,问王熙凤“性命脸面要也不要?”在王夫人看来,脸面是和身家性命一样重要的事情啊。

    第三,王夫人还真就是个不爱钱崇尚节俭的人。

    举两个例子。王夫人提高袭人的待遇,每个月的二两银子,不是从荣国府宫中支取的,而是从自己的月银里扣除的。还有,第七十四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当王熙凤建议裁剪人员,减少开支时:

    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 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 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通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象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于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虽然艰难,难不至此. 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屈了他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

     这说明,王夫人既不贪财也不追求奢靡。

    第四,王夫人的娘家王家非常有钱,当时是四大家族中最有钱的。

    这是有证据的。第七十二回,贾琏说王熙凤太贪,王熙凤有这样一段话:

    凤姐听了,翻身起来说:"我有三千五万,不是赚的你的. 如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背着我嚼说我的不少,就差你来说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我们王家可那里来的钱,都是你们贾家赚的.别叫我恶心了.你们看着你家什么石崇邓通.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呢.说出来的话也不怕臊! 现有对证: 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

    这段话表明,王确实是四大家族中最有钱的,娘家如此有钱,王夫人何惧呢?

    只要把握住这四点,我们就可以理解王夫人为什么在贾元春、贾母死后,依然不肯接受林黛玉了。

    1.贾元春死、贾母死,贾府尚未被扳倒,贾府依然还是大户人家的摸样,王夫人也无法预料贾府之后的事败被抄,这个时候的王夫人,只觉得自己说了算自己当家做主的时候到了;

    2.这个时候,王夫人不可能接受林黛玉,因为,接受林黛玉就意味着贾母的胜利,这是王夫人在所不能容忍的。别看王夫人表面上尊敬贾母,但其实是和贾母具有深刻矛盾的,尤其是在贾宝玉的婚事上,王夫人被贾母整惨了,王夫人可不会忘记这个耻辱,自己的儿子自己不能做主,所以,就冲这个,她是绝对不会同意林黛玉和贾宝玉成亲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已经死去的贾母的胜利;

    3.王夫人更不可能去接纳林家的巨额财产。

    在王夫人看来,接受林黛玉做媳妇都不可能,更不可能接受林黛玉带来的林家的巨额财产,因为,一旦接受林家的巨额财产,就意味着堂堂的荣国府上下数百人,都是靠一个儿媳妇林黛玉养着的,那么,荣国府面子何在?王夫人脸面何在?而且,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如果有林黛玉这样一个才貌俱佳很会治家(林黛玉其实很会治家,这我以前说过)且养起整个荣国府的儿媳妇,王夫人还有什么威信有什么权势,谁还听她的?林黛玉不是就超过了她王夫人了吗?这不更是贾母的胜利吗?这同样是王夫人所不能容忍的。

    4.贾府即使财力不支困难,王夫人觉得还有自己的娘家管呢。王夫人和王熙凤在这儿?非常有钱的王家不会不管,还有薛宝钗呢?薛宝钗她妈薛姨妈也是王家的女儿,这会儿是贾宝玉的媳妇,王家能不管?王夫人觉得,跟自己的老子娘和兄弟要总比要林黛玉的强,因为这只会增加她的威势而不会削弱她的威势。

    更何况,王夫人是崇尚节俭的人,这点和薛宝钗很像(这也是她相中薛宝钗的重要原因),王夫人认为,荣国府在娘家王家的帮助下,肯定可以过日子的;

    5.而王夫人更希望的是,贾宝玉读书成器光宗耀祖,振兴家族,还有贾兰,这是王夫人设计的振兴荣国府的正道;

    6.很有可能,因为王夫人与贾母的政见不合,在前八十回贾琏处置林家家产时贾琏偷偷挪用二三百万用于填补贾府迎接元妃省亲的事,王夫人是不知道的,因为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是事出无奈,贾母只会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甚至贾政贾赦都不会知道,因为经手的是贾琏。而在贾母死后,贾琏和王熙凤就更不敢跟王夫人说了。

    所以,基于以上之种种,就可以理解,王夫人为什么自始至终不接受林黛玉成为贾宝玉的妻子了吧?

 
贾政为啥不力挺林黛玉
 

    把王夫人的问题说了,新的问题又接着来了,贾政呢?贾政不是挺喜欢林黛玉的吗?即便贾母死了,贾政为什么不力挺林黛玉呢?

    是的,贾政是挺喜欢林黛玉的,这一点,我之前说过(参见拙文《贾政为何如此欣赏林黛玉?》)。青少年时期的贾政,其实就是贾宝玉的性格,小说中也说了,“诗酒放诞”,所以,当年贾政和妹妹贾敏的感情是很好的。这就为接纳林黛玉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加上林如海和贾政相契,又进一层,再加上林黛玉本身的才学品貌,又进一层,贾政欣赏林黛玉甚至疼爱林黛玉,是没问题的。

    可问题在于,贾政知道了解和理解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吗?

    这两者是有大区别的。贾政欣赏疼爱林黛玉,并不等于他就会认为应该把林黛玉许配给贾宝玉,因为贾宝玉在他眼里,并不怎么样,甚至配不上林黛玉,所以,因为疼爱,贾政反而不会这么想。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们要看贾政这个人的性格。

    第一,贾政是极有责任感的人。

    关于这点,我说过的(参见拙文《谁是《红楼梦》中最焦虑的人?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坏人吗?》。贾宝玉和忠顺王府发生过节,贾政的反应是惊惧不定,担忧贾府的安危;一个金钏死了,贾政立即反思贾府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贾宝玉不读书上进,贾政气氛已极,甚至包括贾珠的勤奋和早逝,都和贾政的振兴家族的强烈的责任感有关。

    第二,贾政是极为孝顺的人。

    贾政对贾母的孝顺,是有目共睹的,虽然痛打贾宝玉的时候被贾母斥为“可惜我没养一个好儿子”,但这只是气话。正如我在拙文《《红楼梦》的细节内涵深邃》说的,贾政是极其孝顺贾母的。

    这两点,其实是相通的,责任和孝顺,所以可以理解贾政不是个坏人。而也就是这两点,使得贾政既有可能力挺林黛玉,也不可能。怎么说呢?

    先说可能。

    如果贾母事先交代过贾政,那就可以。我可以肯定的说,那贾政绝对毫不含糊的支持贾母的意见。可惜的是,贾母从来认为这事自己能搞定,贾母什么都预料到了,唯独没有预料到贾元春的难产而死和自己的猝死,所以,贾母压根儿就没向贾政提过。我曾经说过,其实贾母是很疼爱贾政的,贾母觉得贾政操心外面那一大摊子事已经够累了,所以,贾母不愿意再为这点家事麻烦贾政(参见拙文《《红楼梦》之贾母对贾政的爱》和原著第二十二回猜灯谜一节)。这可能是贾母最大的失算。

    再说不可能。

    八十回后,贾元春难产而死,贾母猝死,贾政已经预感到贾府凶多吉少了,那个时候,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处理外部事务了,企图扳倒贾府的忠顺亲王府的小动作贾政不可能没有一点察觉,这个时候,你要强求贾政来操心林黛玉的婚事,有点强人所难了。

    更何况,我前面说了,在贾政眼里,林黛玉是很优秀的,也许在他看来,贾府没一个男人包括贾宝玉配得上林黛玉,即便还有林家那诱人的巨额财产。而贾府大难在即,贾政觉得说什么也不能耽误了外甥女,所以,当王夫人虚情假意的说,贾府接连发生贾元春死、贾母死的重孝,贾宝玉必须守孝三年,这样岂不耽误了林黛玉,林黛玉虽然是亲戚,毕竟是外家,不如先为林黛玉提提亲?这样的话,从贾政的角度来说,是没有理由反驳的,甚至是赞成的。

    而林黛玉呢?按照礼法和大家规矩,很多事情她是不能开口说的,是不能明说的,更何况是自己的舅舅呢?那种简单的认为林黛玉为什么不去找贾政说的想法,就如同外国人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不私奔一样可笑,不要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要求古人。

    就这样,阴差阳错,贾政这个贾母死后唯一还在乎林黛玉的人,也成为热心促成林黛玉外嫁,而把林黛玉逼上绝路而不自知的人了。

 
《红楼梦》里王夫人的绝地反击
 

    读到第七十五回,还有一个问题可以说,那就是王夫人的绝地反击。怎么讲?

    我们说在清虚观打醮一节,贾母出重手,一举粉碎了“王氏集团”一手炮制的“金玉良缘阴谋”(参见拙文《金玉良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金玉良缘》、《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至此,王氏集团几乎瓦解,首先是贾元春的沉默,然后是薛宝钗的退出,然后是薛姨妈的放弃,基本就只剩下王夫人一个在苦苦支撑。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王夫人认输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王夫人是那种能把仇恨深深埋藏在心底的人,一旦有机会,她就会绝地反击,而且不再讲求全面胜利,而是能赢一局是一局,能扳回多少算多少。

    而这种绝地反击,就集中体现在第七十四回至第七十八回的她借口绣春囊事件查抄大观园和撵走晴雯并致使晴雯屈死。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王夫人借绣春囊事件查抄大观园其实是为贾宝玉“清君侧”。

    王夫人借力打力,借着邢夫人拿傻大姐捡到的绣春囊前来质问的机会,把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拉进来,和王熙凤、周瑞家的一起查抄大观园。王夫人查抄大观园,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意在“清君侧”,把贾宝玉身边那些,不是她王夫人安插的,而是贾母安插或者贾母安插的人安插的人清除掉。先不说别的,芳官、四儿还有差点就通过芳官的关系进来的柳五儿就是,还有和芳官要好的蕊官和藕官。司棋不过是意外的收获,我们看整个查抄大观园的过程,真正有问题的司棋,王夫人提都没提,而没犯事被冤枉的,却是一个个面审,一个个过目,一个个撵走。

    第二,王夫人借绣春囊事件撵走贾母为贾宝玉选中的未来的妾。

    我早就说过,晴雯是贾母为贾宝玉选中的未来的妾(参见拙文《袭人和晴雯的地位究竟谁高》)而安排在贾宝玉房里的。在王夫人看来,贾母为贾宝玉选中的未来的妻子林黛玉和妾晴雯,她是一个也看不上眼的。但是,拿林黛玉没办法,对付晴雯还是可以的,只要有借口,就可以下手,而绣春囊事件正是个好借口。动不了妻,就动妾,晴雯被撵走,冤屈病死。在王夫人看来,即便阻挡不了林黛玉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如果八十回后贾母不猝死的话,王夫人还真没办法),那安插个袭人做妾做自己的眼线也是好的。

    第三,最关键的是,不管是查抄大观园也好,还是撵走晴雯也好,这么大的事情,王夫人事先并没有向贾母报告,而且处置情况也是隐瞒的。尤其是晴雯的处置,撒了个弥天大谎,找了个无耻的借口,诬陷晴雯得了痨病,让贾母无话可说。

    这就是王夫人的绝地反击。这场绝地反击,其实质就是想逐步架空贾母。而关于这场绝地反击,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地方还太多太多,这个,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吧,要说的东西,还有很多。

 
再论《红楼梦》里晴雯和袭人的地位差别
 

    这个问题,之前早就说过,但是,总感觉没有说到位,今天再说说。

    第七十八回,王夫人处理了晴雯,向贾母报告,撒谎晴雯得了痨病,两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 未免就有些调歪. 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验过的.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便留心.冷眼看去,他色色虽比人强,只是不大沉重.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 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因此品择了二年,一点不错了, 我就悄悄的把他丫头的月分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批出二两银子来给他.不过使他自己知道越发小心学好之意. 且不明说者,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老爷知道了又恐说耽误了书, 二则宝玉再自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 "

    这段话里,已经把贾母选中晴雯做贾宝玉的妾,王夫人如何掩饰,力挺袭人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了。

    第一,看贾母的话,“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1.“我看他甚好”,这就是贾母对晴雯的评价;

    2.好在那里?有呀,“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

    3.贾母喜欢晴雯,也决定了晴雯的命运,那就是“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这句话是具有排他性的,意思就是说,将来贾宝玉大了结婚了,服侍贾宝玉的这些丫鬟,都是要放出去婚配的,包括袭人包括麝月包括碧痕秋纹等等等等,只留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晴雯,留在贾宝玉房里服侍贾宝玉,不放出去婚配,这是什么意思呀?再明白不过了吧,那就是给了贾宝玉,做贾宝玉的妾嘛。这里面,那里有袭人什么事情呢?

    这就是晴雯和袭人地位的差别。不错,袭人是贾宝玉房里的第一大丫鬟,但以后给贾宝玉做妾的,不是袭人,而是晴雯。

    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会有我以前说过的,袭人的投靠王夫人,表忠心,掩饰自己和贾宝玉的性关系,从而获得了王夫人的认可。所以,王夫人才会说“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又说“三年前我也就留心这件事.先只取中了他,我便留心.”这句话有意思,得分析一下:

    1.王夫人原来三年前就知道贾母已经相中了晴雯,所以假意说她也“先只取中了他,我便留心”,顺着贾母的意思;

    2.这就说明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和王熙凤王善保家的等人商议查抄大观园时说自己拿不准晴雯是谁,就是装的,就是在装逼!

    好了,既然已经说了晴雯得的是痨病,贾母再喜欢也无济于事了,于是,王夫人抬出了袭人,觉得袭人将来做贾宝玉的妾是合适的,贾母不同意怎么办?只有同意了呀。所谓“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 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因此品择了二年,一点不错了, 我就悄悄的把他丫头的月分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批出二两银子来给他.不过使他自己知道越发小心学好之意. 且不明说者,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老爷知道了又恐说耽误了书, 二则宝玉再自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 ”

     通过上面这一段话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第二,袭人当初的角色,就是贾宝玉房里的第一大丫鬟,但不是妾。这个早就在第三回就明确了的: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 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 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看到没有,一句话里就有两个“婢”字,已经把袭人的角色定位了,那就是作为最称职的丫鬟来使用的。

    第三,也正因为晴雯和袭人的地位和角色的差异,也才围绕这个未来的妾发生了一系列的阴谋:

    1.袭人引诱贾宝玉,并与之发生性关系;

    2.晴雯知道了,为此伤心失望,并和袭人发生争执,贾宝玉糊涂,参与进来,压制晴雯;

    3.林黛玉参与,点醒贾宝玉,压制袭人;

    4.从此贾宝玉明白了其中的厉害,对晴雯呵护有加,包括撕扇子;

    5.晴雯的愤怒和金钏之死吓坏了袭人,一旦王夫人知道袭人和贾宝玉有那事,袭人死定了,所以,袭人决定借贾宝玉挨打一事,主动向王夫人汇报,一是撇清自己,二是投靠王夫人,这一招果然奏效,并且巧妙的让王夫人把企图勾引贾宝玉的罪名转向了无辜的晴雯;

    6.所以,才会有第七十四回至第七十八回的查抄大观园,王夫人查抄大观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废掉晴雯,明确袭人的地位,把贾母的安排也废掉,让袭人顶替晴雯来做贾宝玉的妾。

 
《红楼梦》查抄大观园隐藏惊天秘密
 

    在查抄大观园这一节,老实说,我挖掘出来的东西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当我再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当我把所有的关于大观园的细节和内涵细细汇总起来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恍如一道闪电,发现查抄大观园一节,就恰如爱伦坡笔下的荒凉颓败的城堡,在预示着关于《红楼梦》的一个惊天大秘密。这就是所谓的“顿悟”吧。

    什么秘密?先不急,先来梳理一下查抄大观园,我相信只要把查抄大观园的前因后果梳理清楚,不用我提,有些心细的朋友就会知道查抄大观园隐藏着什么了。

    第一,查抄大观园的诱因——绣春囊事件。

    所谓的绣春囊事件,就是贾母的一个干粗活的丫鬟傻大姐在大观园里捡到了一个绣春囊,恰巧被邢夫人看到,拿来交给王夫人,王夫人羞愤交加,以为是王熙凤和贾琏小夫妻不检点拉下的,不想责问之下,不是王熙凤的,于是决定查。

    绣春囊是什么东东?为何引起如此之大的波动?所谓绣春囊,就是香囊,不过是香囊上绣着男女之间性爱的图画而已。这在古代,是属于极为私密的东西,一旦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是荒淫不道的大罪,尤其是出现在贾府这样的国公之家、皇亲国戚之家,所以王夫人在质问王熙凤的时候,居然说道:

    “倘或丫头们拣着,你姊妹看见,这还了得.不然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 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1.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史湘云、薛宝琴等小姐一旦看到绣春囊,就意味着“失贞”了,也就是说,这和失身失去贞操没什么区别,这些小家碧玉的千金小姐,岂不成了没人敢要的货色了?所以是“这还了得”?

     2.在大观园内发现绣春囊这件事一旦传播出去,必然使贾府的声誉受损,这还是次要的,还会使皇贵妃贾元春的声誉受损,使皇帝和皇室蒙羞受辱,所以,那是可以杀头的大罪,所以是“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

    第二,查抄大观园的决策者——王夫人。

    之前我分析过,王夫人,也可以理解为王的夫人,就是权势和王一样大的夫人(参见拙文《红楼梦里三王查抄大观园说明啥?》)。

    第三,告密造成查抄大观园的人——袭人和王善保家的。

    远的,就是袭人。袭人为了保住自己,保守自己和贾宝玉发生性关系的秘密,在金钏因为和贾宝玉调情被撵走投井而死之后,在感觉到晴雯知道此事而和她吵架甚至林黛玉也知道此事之后,大感慌张,于是在贾宝玉被贾政毒打之后,借机向王夫人告状,撇清自己,把视线引向晴雯,获得王夫人的接纳和认可,这就是决定查抄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一告状晴雯,王夫人的所谓“猛然触动往事”(参见拙文《《红楼梦》之袭人的心是什么心?》、《晴雯嚣张与袭人隐忍的心理分析》、《林黛玉怎样支持晴雯而辖制袭人?》、《袭人谓会做不才之事的指何人?》、《林黛玉和晴雯会干那不才之事吗?》、《贾宝玉袭人发生性关系被允许吗?》、《红楼梦之袭人为何向王夫人告状?》、《王夫人查抄大观园时真不知晴雯吗》、《王夫人诬陷晴雯得痨病有何深意?》、《花袭人投靠王夫人得到多大好处?》);

    近的,就是王善保家的。就是这婆娘告的晴雯的黑状,使得王夫人找到借口对付晴雯。

    这远的和近的,合起来,就是“王善保家的”“袭人”(参见拙文《《红楼梦》里袭人为什么叫袭人?》),再简化点,就是“王”“袭人”,也就是说一个王从背后偷偷的袭击别人。

    第四,查抄大观园的最主要的成果——晴雯屈死和薛宝钗搬走。

    什么撵走司棋呀,撵走芳官、四儿呀,我觉得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查抄大观园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晴雯的屈死和薛宝钗的搬走。关于这两点,我是多次有过分析的,晴雯的命运暗示的是林黛玉的命运(参见拙文《林黛玉之死王夫人脱不了干系》),而薛宝钗的搬走预示着八十回以后,林黛玉死,薛宝钗与贾宝玉结为夫妻,贾府被抄,贾宝玉离家为僧后,薛宝钗是回到了薛家的(参见拙文《揭秘薛宝钗的结局》、《查抄大观园暗示着薛宝钗最终归宿》)。

    第五,大观园是贾府的象征,因此,大观园也可以暗指贾府。

    好了,查抄大观园的前因后果已经梳理清楚了,下面,还有一点,就是“点题”:

    第六,查抄大观园时,贾探春有一段狠话: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这段话,曹雪芹设计给贾探春这位“先知”说,不是没有意味的,我们看:

    1.把查抄大观园和官府抄家联系起来了;

    2.把查抄大观园和查抄甄家联系起来了;

    3.把查抄大观园和八十回后的查抄贾府联系起来了。所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和“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也就是说,前八十回的查抄大观园隐喻着八十回后的查抄贾府。

    好了,这就点题了,在这里,贾探春就把贾府被抄和贾府自己查抄大观园在“隐喻”的层面“对接”起来了,也就是说,查抄大观园是喻体,而查抄贾府是本体,这下,我们就可以明白很多东西了,或者说,很多东西就不用争论了,有什么好争的呢?曹雪芹已经告诉我们了呀。

    第一,绣春囊事件是喻体,暗示的本体就是贾珍和秦可卿的爬灰事件,这是十分契合的。贾珍和秦可卿的公公和儿媳的通奸本身就是一出活生生的春春宫戏啊,所以,由此肯定,导致贾府被抄的主因肯定就是贾珍和秦可卿的爬灰事件,就是第五回判词里曹雪芹不知道说过多少次可还有人怀疑的“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以及“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啊!

    第二,王夫人是喻体,暗示本体就是下令查抄贾府的当今皇上。

    王夫人作为荣国府的最高管理者,实际上就相当于荣国府的王(贾母相当于王太后),她下令查抄大观园其实就隐喻着八十回后皇帝下令查抄贾府。

    第三,袭人和王善保家的是喻体,本体是“王”“袭人”,暗喻八十回贾元春死后,忠顺亲王暗中收集贾府罪证,向皇帝告状,扳倒贾府。

    第四,晴雯屈死和薛宝钗搬走是喻体,本体是林黛玉屈死和薛宝钗在贾宝玉出家后回到薛家。

    第五,大观园是喻体,贾府是本体。

    第六,如此看来,可以认定,查抄大观园作为《红楼梦》里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大隐喻,隐喻的是八十回后的查抄贾府的大致情形以及由此带来的主要后果。

    这样一个互为因果互为文本的过程,曹雪芹实际是要告诉我们,查抄贾府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红楼梦》里贾赦的笑话
 
     第七十五回,贾府中秋之夜,合家团圆,围坐在一起,贾赦讲了一个笑话,是这样的:

      这次在贾赦手内住了,只得吃了酒,说笑话.因说道:"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 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 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 不妨事. 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众人听说,都笑起来.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 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听说,便知自己出言冒撞,贾母疑心 ,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贾母亦不好再提,且行起令来.
      贾赦这个笑话,讲得很有意思,并不是我们想当然的以为影射贾母偏心那么简单,其实还有自况的味道。怎么讲呢?

     第一,嘲讽天下父母“偏心”者居多,所谓“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第二,直言父母偏心要不得,需要狠狠的触动一下,这个触动就是“针灸”;

     第三,在感叹父母偏心之余,其实也把自己的境况自况了一下。

     请注意“肋条”一次,其实就是肋巴骨。这个词是有用意的。我们可还记得《三国演义》里杨修和曹操的“鸡肋”事件。所谓鸡肋,也就是鸡的肋巴骨,也属于肋条之类。鸡肋者,按杨修的说法,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这个,就是贾赦把自己比作肋条的含义。

    贾赦的地位,确实尴尬。从长幼看,他是长子是长房,从地位看,也袭了荣国公的爵位,但是,从实际的情形来看,确实弱于弟弟也就是二房贾政的:

    1.贾政虽然没有世袭的爵位,但是却是做实职的官的;

    2.贾政比老哥贾赦深得父母的疼爱;

    3.贾政无论夫人还是子女都比贾赦强,贾政的长女贾元春,人家事贵妃呢;贾政的儿子贾宝玉,人家是贾母的心头肉;贾政的夫人,人家是四大家族王家的女儿,哥哥王子腾是九省都统制。贾赦勉强有个稍微成器点的儿子贾琏,还是跟着贾政混呢。就连贾赦的儿媳也是人家贾政的人,王夫人的侄女,呵呵,这个悬殊真的是太大了。

    所以,贾赦以这个笑话,不仅暗示贾母偏心,而且自况自己就是鸡肋,在贾府在荣国府的地位在众人眼里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呀。

    所以,贾赦才会在之后的贾宝玉贾环贾兰的诗歌比赛中独独赞赏贾环,并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贾赦是真的要把爵位给贾环袭吗?不可能。

    1.从长幼嫡庶看,要么贾琏要么贾宝玉要么贾兰,怎么可能轮到贾环呢?

    2.从受宠程度看,也轮不到贾环。

    所以,贾赦这是在故意胡说,以此来呼应他之前的那个笑话。

    那贾赦为何独独赞赏贾环呢?很简单,贾环的地位在下一辈里,其实和贾赦最像,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没人疼爱的,所以,他才那样乱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可别小看了贾赦,一个笑话,也是话里有话滴。

 
《红楼梦》里的贾政不是个讨厌人
 

    有很多读者讨厌贾政,确实,贾政有“假正经”的一面,但本质来讲,贾政是和贾宝玉一样,年少时轻狂,“诗酒放诞”的人。只是后来为家族责任和官场险恶所折磨,变得焦虑起来,这正好是他的责任感和担当的表现。所以,贾政并不讨厌。关于这点,我曾经撰文《谁是《红楼梦》中最焦虑的人?》、《《红楼梦》中的贾政是坏人吗?》和《贾政和贾宝玉是怎样的父子关系?》讨论过的。

    其实,这也是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其实,《红楼梦》里贾府的众儿女姐妹,也并不讨厌贾政,只是平时贾政严肃,有些怕而已。第七十五回,就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鼓声两转,恰恰在贾政手中住了,只得饮了酒.众姊妹弟兄皆你悄悄的扯我一下, 我暗暗的又捏你一把,都含笑倒要听是何笑话.

    首先,这里面所谓的“众姊妹弟兄”我想,除了怕死贾政的贾宝玉外,都包括在内了,有贾琏贾珍贾环,有贾蓉贾兰,更有王熙凤尤氏李纨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史湘云等等等等;

    其次,这样的心态,并不是恶意的心态,要看贾政出洋相的心态,而是想要看一个严肃的人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的心态,所谓“因从不曾见贾政说过笑话,所以才笑”;

    第三,想听贾政讲笑话的人,其实还不止“众姊妹弟兄”,其实还包括贾母,他的母亲大人,还有王夫人,他的妻子,甚至邢夫人,他的嫂子呢

   第四,只要看看众姊妹弟兄的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期待就知道了,所谓“皆你悄悄的扯我一下, 我暗暗的又捏你一把,都含笑倒要听是何笑话”,他们内心里是多么期待这个父亲这个叔叔这个舅舅能放松一下,亲近他们一下呀,这是潜意识的行为,却也是最靠谱的。

    所以,这就从另外一个侧面含蓄的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小说里还是小说的人物眼里,贾政其实并不一个讨厌的人,他其实是个好人,甚至在某些时候,是他的亲人们渴望亲近一下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坏人。

 
《红楼梦》里贾政的笑话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整部《红楼梦》里,贾赦和贾政就讲过这么一个笑话,所以,如果贾赦的笑话是话里有话的话,贾政的呢?贾政的笑话里有什么意味?

    第七十五回:

    贾政笑道:"只得一个 , 说来不笑,也只好受罚了."因笑道:"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的."才说了一句,大家都笑了. 因从不曾见贾政说过笑话,所以才笑.贾母笑道:"这必是好的."贾政笑道:" 若好, 老太太多吃一杯."贾母笑道:"自然."贾政又说道:"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偏是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 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唬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 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说的贾母与众人都笑了.

    很明显,贾政这个笑话,是讽刺那些怕老婆的男人和那些专门压制老公的悍妇的,比喻男女颠倒纲常混乱,所以,那怕老婆的男人才会说“今日有些作酸呢.”

    那么,这个笑话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或者说曹雪芹设计贾政说这个笑话要表达什么呢?

    很明显,通过这个笑话,曹雪芹要告诉我们,贾政不是一个怕老婆的男人,或者说,他是一个能够在家里说了算的男人。

    关于这一点,贾府“文”字辈的兄弟,谁都不是怕老婆的主儿,贾敬怕吗?怕就不会丢下偌大个宁国府去修道了;贾赦怕吗?怕邢夫人还会忙着给他张罗鸳鸯做他的小妾吗?当然,贾政也不是一个怕老婆的主儿,尽管在三兄弟中,贾政的老婆是门第最高出身显赫的大户人家的小姐。

   话说回来,即使是不怕老婆,贾政的见解也显得比贾敬和贾赦高很多,贾政的不怕老婆,说严肃点,他认为是维护人伦纲常的。这一点,从他的笑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因为一味怕老婆只会造成家庭结构的颠倒和夫妻纲常的混乱,所以在那个笑话里,怕老婆的男人已经不自觉的退化为女人,而女人则成为凶悍的男人婆了。

    其实,贾政的不怕老婆,老早就显现出来了:

    第一,贾政对王夫人苛刻教育贾珠令其早死不满(参见拙文《红楼梦之贾政为何对王夫人不满?》);

    第二,痛打贾宝玉时王夫人劝是“火上浇油”,也可以看出夫妻俩的较劲(参见拙文《从贾宝玉挨打看贾政王夫人较劲》);

    第三,从王夫人已经变得清心寡欲只吃斋念佛而贾政多安歇在赵姨娘处也可以看出,贾政早已经对王夫人冷淡。

    如此等等,都可以看出,贾政是不怕老婆的,只不过,至第七十五回,曹雪芹用贾政说这个笑话来点题而已。

 
林黛玉死时的心境
 

    《红楼梦》因为八十回以后部分的散失,使得推测注定成为《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所以,今天的文章,关于林黛玉死时的心境,当然是一种推测,但是,这种推测,是建立在我对整部小说的走向的把握和对林黛玉的总体认识基础之上的。

    林黛玉死时的心境,我以为大致是这样的:

    一、惶恐

    皇贵妃贾元春的难产而死,不仅对贾府影响巨大,其实对林黛玉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以林黛玉的聪慧和敏感,她不会不感觉到一种巨大的不详的预兆和巨大的阴谋正在罩向贾府。而贾府正是她这只无助的小鸟的栖身之地呀。

    二、伤恸

    由于承受不住皇贵妃贾元春难产而死以及由此带来的贾府兴盛(成为皇子皇孙的外祖)的梦想的破灭,贾母惊悸猝死,根本来不及交代后事,这对于林黛玉来说是更大的打击。她知道,外祖母是她最有力的依靠,外祖母一死,一切都有可能化为泡影。

    三、屈辱

    当王夫人暗中授意不能因为贾府接连重孝影响了林黛玉的前程,应该为林黛玉选择婆家至少定亲,而贾政对此并不反对(在贾政看来贾宝玉并配不上林黛玉,这样对林黛玉更好)时,林黛玉首先感觉到的是屈辱。因为,她林黛玉自七岁就来到贾府,她林家的巨额家产,早已作为某种默契交付贾府托管,而这种默契,就是林黛玉迟早是贾府的人,是贾宝玉的妻子。而这时候,王夫人的授意,不仅仅是反对她和贾宝玉的婚事,更是对林家的一种侮辱,因为王夫人,明摆着告诉林黛玉,即便你赔上万贯家私,我也不要你做我的儿媳,这是巨大的双重的侮辱。

    四、绝望

    和贾宝玉爱情和婚姻的无望,对于林黛玉来说,就是一种绝望,而这种绝望是哀莫大于伤心死的绝望。

    五、泪尽

    我们这里说的泪尽,不仅仅是说林黛玉真的流完了眼泪。这里有两层意思:

    1.林黛玉确实为贾宝玉流尽了眼泪,但流尽眼泪也并不会死,这是一种夸张煽情的说法;

    2.最主要的,我以为泪尽是指林黛玉在一旦知道自己与贾宝玉无缘之后,自尊的她意识到自己即便为贾宝玉流泪的资格也没有了(因为只有贾宝玉的妻子才能合乎礼法地为贾宝玉流泪),所以也不必再为贾宝玉流泪了。

   六、愤怒

   悲痛、屈辱、绝望,这一切汇聚起来,构成了林黛玉心中的愤怒,这种愤怒是无声的,也是柔弱的,但,这并不妨碍林黛玉选择刚烈的死去。于是,她在四月二十六日、芒种时节,也就是祭奠花神的节日这天,自缢于大观园她曾经和贾宝玉葬花的那棵桃花树下(参见拙文《林黛玉究竟死于何时何地?》、《林黛玉之死的确切日期》)。

    七、其他

    林黛玉自缢而死的时候,正处于贾府风雨飘摇但尚未被皇帝正式下令查抄的时候,而林黛玉死后,贾府原打算送林黛玉回苏州祖籍,但因为贾府忙乱,无暇顾及,故暂放置铁槛寺或者馒头庵。贾宝玉当然为此悲痛欲绝,在贾府被查抄的时候(此时贾府更是无力顾及林黛玉棺椁),大观园和贾府的资产其实只是被查封,并未处置,于是贾宝玉央求参与处置的二王之一北海郡王将林黛玉埋葬于大观园的桃花树下花塚之处,回归花神本位(参见拙文《林黛玉究竟是什么花?》)。

    最后,再次声明,不要简单无知的把自缢而死和传说中的带有人为渲染的恐怖的吊死鬼混为一谈!事实上,自缢是贵族女子选择最为常见的一种自杀方式,因为自缢而死一是保全了全尸(满足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古训),二是并不可怕(可参见相关医学书籍,稍加修饰和正常死亡形态没有什么区别),总体上比病死、绝食而死(也就是饿死)、五刑死、淹死、吞金(因为吞金破坏了五腹内脏)和毒死都更为温和和稳妥。

 
《红楼梦》里贾府中兴的迹象
 

    按照第五回判词以及红楼十二曲的提示,八十回后,贾府经历抄家和妻离子散的大衰败之后,是慢慢走向了中兴的。这些,在前八十回是有迹象的。

    第七十五回贾府中秋赏月,击鼓传花,恰恰传到贾宝玉手里,贾宝玉踌躇再三,决定还是作诗的好,结果是这样的:

    宝玉听了,碰在心坎上,遂立想了四句,向纸上写了,呈与贾政看,道是. ....贾政看了,点头不语.贾母见这般,知无甚大不好,便问:"怎么样?"贾政因欲贾母喜悦, 便说:"难为他.只是不肯念书,到底词句不雅."贾母道:"这就罢了.他能多大, 定要他做才子不成!这就该奖励他,以后越发上心了."贾政道:"正是."因回头命个老嬷嬷出去吩咐书房内的小厮, "把我海南带来的扇子取两把给他."宝玉忙拜谢,仍复归座行令.

    贾宝玉的这首诗,曹雪芹罕见的没有写出来,可是从贾政的表现来看,必是好的。你看,先是“点头不语”,又对贾母说“难为他”,又“命个老嬷嬷出去吩咐书房内的小厮,'把我海南带来的扇子取两把给他.’”这说明贾宝玉的才学在慢慢的成长,就连一向不待见他贾政都肯定多于否定了。

    试想,如果八十回以后,贾府不经历大劫难,假以时日,贾宝玉长大了成熟了未尝不是一块好材料呀。而更奇的是,正所谓后生可畏,这个时候,贾宝玉的侄子,贾政的孙子,贾母的重孙贾兰凭着一股不服输说的性格,站出来,欲与叔叔试比高呀:

     当下贾兰见奖励宝玉,他便出席也做一首递与贾政看时,写道是.....贾政看了喜不自胜,遂并讲与贾母听时,贾母也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

    很显然,贾兰的才学,更令贾政喜出望外,贾政的反应是“喜不自胜,遂并讲与贾母听”,而贾母也是“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从这个角度说,贾府也算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了。

    这还不算,刚巧花又传到了贾环的手里,贾环看见哥哥和侄儿都有脸,自然不甘落后:

    不料这次花却在贾环手里.贾环近日读书稍进,其脾味中不好务正也与宝玉一样 , 故每常也好看些诗词,专好奇诡仙鬼一格.今见宝玉作诗受奖,他便技痒,只当着贾政不敢造次.如今可巧花在手中,便也索纸笔来立挥一绝与贾政.贾政看了,亦觉罕异 ,只是词句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

    从贾政的反应看,贾环的诗也不赖的,所以是“亦觉罕异”。贾环的未来,如果贾府不经历大难,也未可知啊。

    我以为,曹雪芹在第七十五回叙述逐渐走向凄凉的格调下面来写这兄弟叔侄三人的表现,其实也是“留住一个光明的尾巴”的意思吧。从三人的表现来看,在贾府的新一辈子侄中,这算三个出众的,可以说是“三杰”,这就是贾府后来中兴的迹象。贾府的命运,或者就是以武功起家,以读书中兴的吧。

    不过,这“三杰”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的,至于怎么不同,咱们明天再说。

 
贾宝玉和贾环为啥是“二难”
 

    第七十五回贾宝玉、贾环和贾兰兄弟叔侄三人斗诗的场景,似乎预示着贾府的后继有人。确实也是,如果贾府平稳发展,没有后来的查抄问罪,这三个人,我以为还是可造之材的。贾宝玉再长大些,经历些历练,是会成熟起来,像乃父贾政一样成为一个兢兢业业的人的;贾环只要有贾政的约束,其实读书已经大有长进,估计也能弄个功名什么的;贾兰嘛,是最有韧劲的一个,判词和红楼曲已经证明,后来振兴贾府的就是这位。

    但是,这是按照正常的发展的结果。事实呢?其实贾宝玉和贾环是经历了磨难而最终沉沦的。

    也同样是在第七十五回,曹雪芹在指出这种可能性的同时,就含蓄的指出了贾宝玉和贾环的命运:

    贾政看了,亦觉罕异 ,只是词句终带着不乐读书之意,遂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 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说的贾赦等都笑了.

    这里贾政套用了一个典故。《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东汉陈寔有长子元方和少子季方,元方之子和季方之子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更高,争持不下,就去问祖父陈寔。陈寔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二人才德俱优,难分高下。这就是“二难”的由来。

    当然这里贾政是反用其意,用以讥讽贾宝玉和贾环,意思他们在“不乐读书”和“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不分高下。

    但是,这是贾政的理解。我以为,曹雪芹在这里把贾宝玉和贾环称为“二难”还有更深的一层原因,那就是这兄弟二人在八十回贾府抄家之后都经历一番波折和磨难,最终沉沦。也就是两个难兄难弟的意思。

    贾宝玉嘛,八十回后先是贾元春死、贾母死和林黛玉死以及不得不与薛宝钗成婚的一连串打击,贾府被抄,被连带进了狱神庙,后虽查无罪释放,但所受苦痛凌辱已甚。获得自由的贾宝玉,终不能释怀于林黛玉的感情而最终“悬案撒手出而为僧”,这是大磨难。

    贾环呢,贾环其实也没干什么坏事,也是和贾宝玉一样去狱神庙走了一遭又回来。但是,在贾府抄家的时候,赵姨娘勾结马道婆整的那些祸害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小纸人被发现了,东窗事发了。赵姨娘是真被抓了,王夫人焉能不恨?贾环出来,那里还会管贾环?那时贾探春已经远嫁了,贾环只好自生自灭了。贾环的结局,我以为是赵姨娘这事出来,他觉得已经没有面目再和王夫人等待在一起了,所以愤而离家出走(那时他爹政老爷还在狱神庙受审,还没脱身呢),不知所终。

    可叹,贾政的两个儿子,到头来都是流落天涯不知所终的命运。其实,如果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性格相仿的贾宝玉和贾环拥有相似的命运,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呀。唉,造化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母是否真的喜欢林黛玉
没有这个年长许多的男人暗中相护,王夫人不会对林黛玉那么客气
《红楼梦》章回的 “内容梗概”
红学揭秘:揭开林黛玉之死的另一个秘密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知识导读清单与教学设计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知识梳理 考点
薛宝钗最终压倒林黛玉的七大优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