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30)
 
《红楼梦》里的“一声叹息”

 
    第七十五回,有一个极端重要的细节,不能忽略:

    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 都悚然疑畏起来.贾珍忙厉声叱咤,问:"谁在那里?"连问几声,没有人答应. 尤氏道:"必是墙外边家里人也未可知."贾珍道:"胡说.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 . 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贾珍酒已醒了一半,只比别人撑持得住些,心下也十分疑畏,便大没兴头起来. 勉强又坐了一会子,就归房安歇去了.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细查祠内,都仍是照旧好好的,并无怪异之迹.贾珍自为醉后自怪, 也不提此事.

    这段说的是中秋之夜,宁国府贾珍率着一家子欢度中秋呢,恍恍惚惚听到了“长叹之声”。这一声叹息,值得好好分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一声叹息到底是不是真的?

    1.按照尤氏的说法,是墙外边有人偶尔为之,但立即被贾珍给否定了,因为“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

    2.那么,是幻觉是听错了。就更加不会了,因为,不是贾珍听见的,而是“大家明明听见”,而且,后面的“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 扇开阖之声.”也是大家都听见的,所以“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由此,可以肯定,不管我们现在从科学的角度如何解释,但从曹雪芹当时描写的角度来看,他是要让我们相信这一声叹息是真的。

    其次,我们要搞清楚,这一声叹是谁发出的?

    这个,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1.这段话的行文有明确的指向性。先是“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接着是贾珍点题“这墙四面皆无下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然后是神迹的启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 扇开阖之声.”然后是进一步加强这种启示“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望之礼,细查祠内,都仍是照旧好好的,并无怪异之迹.”

    这其实已经很显然了,那就是这一声叹息,就是贾府的开门鼻祖宁荣二公的魂魄发出来的呀。因为:

    2.这是和第五回有呼应的。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有这样一段话: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 "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z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 '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 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也就是说,宁荣二公是一直在神界庇佑着宁荣二府的,他们为了贾府的生存而苦苦支撑,所以才会有嘱托之语。

    3.而从第五回至第七十五回,经历种种,看着贾府的一班不肖子孙胡作非为寻欢作乐不思进取,就连宁荣二公也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了,所以,感慨良多,终于绝望,发出了“长叹之声”。
     很明显了,这一声叹息,就是宁荣二公之灵发出来的。

     第三,那么,这声叹息意味着什么呢?

     至此,我觉得相当有必要回过头来梳理一下在整部小说貌似莺歌燕舞柳暗花明欢声笑语背后隐藏的一股悲剧之线了,因为这股线的尽头,到第八十回之前,就是宁荣二公这一生绝望的叹息。

    1.第五回宁荣二公对警幻仙姑的嘱托,虽还抱有“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之希望,但也深知“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了。这就给整个贾府的命运至少在这一个轮回定调了;

    2.第十三回秦可卿临死之前托梦给王熙凤所说的“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3.第二十二回贾府猜灯谜一节贾政的感悟:

    贾政心内沉思道: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 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指薛宝钗)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4.第六十三回贾敬暴死(参见拙文《《红楼梦》里贾敬之死的象征意义》、《《红楼梦》里三次里程碑式的死亡》、《《红楼梦》之大转折在贾敬之死》),至贾敬一死,这股悲剧之线彻底明朗化了,至此小说之前的轻松唯美的语气也在伴随着查抄大观园之后晴雯的屈死、贾迎春的出嫁和不幸以及香菱的悲剧和薛家的危机在八十回前变为沉郁凄凉了;如果说整部《红楼梦》前六十三回还是总体是明朗的愉快的话,那么后面这十七回,就越来越悲郁了。

    5.然后就是这第七十五回,就是这宁荣二公发出的一生绝望的叹息,这样的暗示,从第五回的勉力支撑到第七十五回的绝望长叹,就是一个轮回啊,它强烈的预示着八十回后贾府风雨飘摇不可挽回的衰败的命运!
    所以,这一声叹息,是贾府即将衰亡的预兆,也是关于贾府命运的叹息。在这声叹息之后,贾府的大悲剧、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大悲剧就要真正来临了!

 
《红楼梦》至七十六回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
 

    今天搞点枯燥的,但是,有时候枯燥的东西也必须搞,因为它重要。

    《红楼梦》至四十五回之前的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我在拙文《《红楼梦》前四十五回时间跨度》里已经分过了,得出的结论是:贾宝玉比林黛玉大1岁,薛宝钗比贾宝玉大2岁。由此,就可以推演第四十五回至第七十六回的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了。

    第七十六回,有这么一段话,很重要:

    尤氏笑道:"我今日不回去了,定要和老祖宗吃一夜."贾母笑道:"使不得,使不得.你们小夫妻家,今夜不要团圆团圆,如何为我耽搁了."尤氏红了脸,笑道:"老祖宗说的我们太不堪了.我们虽然年轻,已经是十来年的夫妻,也奔四十岁的人了.况且孝服未满, 陪着老太太顽一夜还罢了,岂有自去团圆的理."贾母听说,笑道:"这话很是, 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可是我倒忘了,该罚我一大杯.既这样, 你就越性别送,陪着我罢了.你叫蓉儿媳妇送去,就顺便回去罢."

    这段话,传达出这样的信息:

    1.贾敬是第六十三回死的;

    2.从第六十三回贾敬死到第七十六回的时间跨度是“二年多了”;

    也就是说,从第四十五回都第七十六回的时间跨度,至少也是两年多了。问题关键在于,从第四十五回到第六十三回之间的时间跨度是多少?不妨来分析一下:

    其一.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倾心交谈,林黛玉自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时,是秋天;

    其二.从第四十五回到第六十三回,经历的事情是秋天、冬天(芦雪庵联诗)、除夕(宁国府除夕祭宗祀)、元宵(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春天(贾探春大观园改革)和夏天(湘云醉卧芍药因和群芳开夜宴),到这个时候突然传来贾敬暴死的消息。

    也就是说,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十五岁到第六十三回贾敬死,也就是大半年的光景,非常连贯,没有跳跃,那时候,林黛玉很可能还在十五岁的光景上。这样一来,就清楚了:

    第一,至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十七岁,贾宝玉十八岁,而薛宝钗已经是二十岁了;

    第二,考虑到三人生日的月份以及古人习惯说虚岁,那么,三人倒减1岁,也是林黛玉十六岁、贾宝玉十七岁,薛宝钗十九岁了。

    而时间跨度呢?

    从第四十五回到第七十六回,应该是三年。

    第三,而我们再看第七十六回至八十回的时间也是很连贯的,大概就半年的光景,晴雯死、贾迎春出嫁和薛蟠娶妻。贾迎春的年龄应该比贾宝玉稍大,也就是说贾迎春很可能就是在十八岁的时候出嫁的,而比薛宝钗大2岁(第四回)的薛蟠是二十一岁娶的夏金桂,呵呵,看来,四大家族都时兴晚婚呀,呵呵。

 
《红楼梦》之贾赦乃贾母亲子无疑
 

    今天得再次说贾赦和贾母的母子关系。因为一些红学家的穿凿附会,从曹雪芹家曾有过继子的经历,以及贾赦偏居一隅以及不得宠的经历,认定贾赦乃是贾母的过继子,并非亲生。

    我们先不说把作者的家事硬套在小说人物上合不合适。单说一点,过继子怎么又可以世袭爵位呢?怎么不说说这点呢?

    还有,贾赦偏居一隅,是因为贾母还在,只要贾母还在,正屋就是贾母居住,轮不到贾赦,而贾母因为更疼爱小儿子贾政,让贾政跟着自己过,所以贾政一房沾光住了正房,又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呢?

    至于说到得宠,那纯粹是母子之间的感情问题,即使是亲生子之间也会有亲疏喜恶的,这不奇怪,以贾赦的人品,贾母不喜欢他是很正常的,这和亲生或者过继扯不上关系。

    其实还有一点,小说里写明了的,贾赦自己也知道贾母不喜欢自己,他也不愿意和贾母住在一起受拘束,他就是愿意住得离贾母远一点,自在逍遥。关于这一点,小说里是明写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读到第七十五回和七十六回,我以为,曹雪芹再一次表现了贾母和贾赦的母子关系,很能说明问题。

    第一,第七十五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次在贾赦手内住了,只得吃了酒,说笑话.因说道:"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 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 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 不妨事. 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众人听说,都笑起来.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 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听说,便知自己出言冒撞,贾母疑心 ,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贾母亦不好再提,且行起令来.

    我们可以好好分析一下:

    1.贾赦当着宁荣二府全家老小的面借这个笑话,暗示贾母偏心,如果贾赦真是贾母的继子,即使他心里不满?会这样说吗?

    2.如果贾赦是贾母的继子,贾母会这样的失望吗?所谓“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 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这明摆着就是没料到自己的亲生儿子会这样说,感觉到不高兴,而且当堂发作了呢。如果贾赦是贾母的继子,贾母装憨就可以了。

    3.贾赦对于贾母的反应的表现也很自然,所谓“贾赦听说,便知自己出言冒撞,贾母疑心 ,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这点很能说明问题,说明贾赦虽然觉得贾母偏心,但从不藏着掖着,是明明白白的表现出来的,这从另一个层面反应出了母子之间的直率和坦白。

    第二,第七十六回,有这样的描写:

    只见跟邢夫人的媳妇走来向邢夫人前说了两句话. 贾母便问:"说什么事?"那媳妇便回说:"方才大老爷出去,被石头绊了一下, 崴了腿."贾母听说,忙命两个婆子快看去,又命邢夫人快去.

    这段话,表现的是贾母对贾赦的关爱,虽然不喜欢儿子的品行,但毕竟是亲骨肉,所以还是十分关切的。所以,贾母才会有后来的感叹:

    只见方才瞧贾赦的两个婆子回来了,说:"右脚面上白肿了些,如今调服了药,疼的好些了,也不甚大关系."贾母点头叹道:"我也太操心.打紧说我偏心,我反这样."因就将方才贾赦的笑话说与王夫人尤氏等听.王夫人等因笑劝道:"这原是酒后大家说笑,不留心也是有的,岂有敢说老太太之理.老太太自当解释才是."

    请注意:

    1.如果贾赦真是贾母过继子,贾母难道还会如此耿耿于怀?所谓“我也太操心.打紧说我偏心,我反这样.”

    2.贾母难道还会如此当着全家人的面要讨个公道?所谓“因就将方才贾赦的笑话说与王夫人尤氏等听.”

    3.王夫人这些人还会这样劝?所谓“这原是酒后大家说笑,不留心也是有的,岂有敢说老太太之理.老太太自当解释才是.”

    如此一来,贾母和贾赦的母子互动,就可以清晰起来了:

    1.贾赦自己品行不端,不得父母宠爱,但依然按照伦常以嫡长子的身份袭了世爵;

    2.贾母虽如此对待贾赦,但贾赦不检讨自己,反而觉得母亲偏心,时不时在母亲面前撒撒气;

    3.贾母明显对贾赦这样的理解很不高兴,认为自己作为母亲,能够对一个儿子做的,都对贾赦做了,所以,对贾赦所谓她偏心的观点,失望而且生气;

    4.即使贾母生气了,贾赦也没放在心上,因为是自己的妈嘛,所以他觉得哄哄也就过去了,所谓“忙起身笑与贾母把盏,以别言解释”,在贾赦看来,母子之间,小事一桩,如果是继母与继子的关系,那能如此自然?

    5.贾赦崴了脚,贾母关心之余,还有点不能释怀,总觉得大儿子这样评价自己有失公允,于是说出来让全家人评评理?请注意这个全家人还包括林黛玉史湘云贾宝玉贾兰这样的晚辈,说明贾母根本没什么顾忌,贾母和贾赦母子关系根本没什么特殊问题可以避讳的。

    6.所以,王夫人等忙着劝解,让贾母释怀,说你儿子是有口无心的,所谓“老太太自当解释才是”,意思就是老太太你就不要放在心上了,不过是你大儿子酒后无心,说话莽撞而已,没什么的。

    这样看来,贾母和贾赦的母子关系,根本就是一对在血缘和亲情上很正常的和普通人家母子之间一样的很平凡的感情。这恰好说明贾赦是贾母的亲生子无疑。

    曹雪芹的家事是曹雪芹的家事,曹雪芹的小说是曹雪芹的小说,家事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这里面,那有这样直接的明显的“移植”关系呢?我们是分析曹雪芹的小说,不是分析曹雪芹的家事。这一点,要搞搞清楚才行。

 
林黛玉家财产的去向
 

    我已经写过多篇文章诸如《贾府无耻侵吞了林黛玉家巨额财产》、《贾府为何能托管林黛玉家家产?》、《贾母给林黛玉的钱从哪里来?》、《谁说红楼梦里女性不能继承家产?》、《贾琏如何侵吞林黛玉家家产?》和《林黛玉知道家产的处置情况吗?》等等论述林黛玉家产的问题,认为林黛玉家的财产被贾府托管,而且已经被贾琏吞了一笔,直到林黛玉死,那笔财产还被贾府托管着。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来了,在林黛玉死后,贾府事败被抄,林黛玉家的家产如何处置?这是个大问题,因为它牵扯到贾宝玉。

    我想,林黛玉家的家产,只可能有两种去向。

    第一种,贾府抄家的时候连带着被抄没了;

    第二种,贾府虽然事败被抄,但并不是全面逮捕,邢夫人王夫人尤氏薛宝钗李纨这一帮女人还在的,所以,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继续由这帮女人组成的贾府托管处置。

    先来分析第一种可能。前面我说过(见拙文《红楼梦查抄大观园隐藏惊天秘密》),皇帝下令,而负责查抄的两位王爷,一位是忠顺亲王,一位是北海郡王,这两位,一位是贾府的对头,一位是贾府的交好,皇帝这样安排,很可能就是要他们互相牵制,不要乱来,如此看来皇帝对贾府还是有怜悯之心的,这就为贾府的苟延残喘和中兴埋下伏笔了。而忠顺亲王的目的是打到贾府,倒不是要贪婪钱财,更何况还有个北海郡王在那里看着呢。此其一。其二,林黛玉家虽然已经没人,但只要说明这笔财产的来路,是五代列侯世家曾经的巡盐御史林如海交托给贾府的财产,我看忠顺亲王也未必敢动,他不会为了这点小利坏了自己的大事,给北海郡王把柄,让自己陷于被动。因此,我以为,林家的财产,很可能是第二种情况:

    也就是,贾府被抄后,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薛宝钗和贾兰等搬迁到贾府的田庄祖产过日子(见拙文《红楼梦之是那两个女人拯救了贾府》),但是,林家暂时没有着落的财产,还由贾府托管。

    这种可能性相当大。一是忠顺亲王的顾忌(皇帝安排北海郡王和他一起查抄,他应该能意识到有牵制他的意思,不能太过份);二是北海郡王对贾府的庇护,一是查处没有扩大化,有罪者如贾珍贾赦贾琏贾蓉王熙凤贾雨村赵姨娘一概不饶,无罪者如贾宝玉王夫人邢夫人尤氏薛宝钗李纨贾兰贾环一概释放,即使牵连如贾政者,后来也是免于起诉的;二是并没有动不是贾府的而是贾府托管的林家的财产,其实就是给贾府一条延续的生路了,因为即便如此贾府也是人口众多的,单靠那点祭祀祖产田庄是不够的,于是,也就出现了第三种可能:

    那就是,虽然之前王夫人嘴硬,信誓旦旦瞧不上林家的财产(见拙文《王夫人为何始终不接受林黛玉?》),但贾府一旦被抄,只剩下她和邢夫人带着一帮女人孩子去到荒凉的祭祀祖产田庄过日子的时候,情况已经糟糕到把巧姐草率的送到外祖家,被王仁和贾芹差点拐卖的境地(其实就是失踪)的时候,这个女人,是出尔反尔,偷偷的开始用被她逼死的(当然,按照她逼死金钏和晴雯的情形看她肯定是百般狡辩不承认是自己把林黛玉逼死的,这个臭娘们)林黛玉家的家产来勉强度日的,偷偷的一点一点的拿,我承认王夫人不贪心,但那个时候,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林黛玉死后林家家产的去向,在北海郡王的庇护下,依然为被抄后的贾府托管,被贾府一点一点的蚕食,用于维持生计。

    所以,我说整个贾府是对不起林家的,是有罪于林黛玉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当贾宝玉从狱神庙被释放回来,了解到这一层,他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这个,我们明天再说吧。因为这个发现的事实,实在过于残酷,让我悲愤和郁闷不已。

 
何谓贾宝玉“悬崖撒手出而为僧”
 

    “悬崖撒手出而为僧”是脂砚斋最为著名的一句关于贾宝玉八十回以后命运的批语,也是研究者引用最多的脂砚斋批语。但是,就我来说,虽然一次一次的引用,却只注意“出而为僧”了,始终没有好好理解一下什么叫“悬崖撒手”?尤其是“悬崖”,对于即将出家的贾宝玉来说,什么是“悬崖”?

     我相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关键的话题,说不定可以引我们一度柳暗一度花明呢。

     “悬崖”一词,是佛语,其实也就是关键时刻、重大考验的意思,就是面临着犯下万劫不复的罪过的意思,反正就是人生的大关键大转折的意思。那么,贾宝玉当时面临着什么样的悬崖呢?

     第一,是狱神庙的审讯吗?

     应该不是。贾宝玉出家,是从狱神庙出来之后的选择,也不可能他在狱中突然说我要出家就出家了,就停止审查了,这是不可能的。贾宝玉要出家,必须是在有完全的人身自由的时候,所以,应该是狱神庙审查,证明他无罪,出来之后的事情。

    第二,那么,贾宝玉从狱神庙出来之后回到贾府,当然已经不是宁荣二府的贾府了,是寄居在贾府祭祀田庄的贾府了,迎接他的有母亲王夫人、妻子薛宝钗和嫂子李纨侄子贾兰以及尤氏等等等等,也没有什么“悬崖”呀?

    真想不明白了。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吧。这样问,贾宝玉为什么要出家呢?

    第一,对林黛玉的思念,这是主要的,但是,单单对林黛玉的思念是无法完全促成贾宝玉的出家的,不然的话,他要出家,早出了;

    第二,是和薛宝钗成亲?也不是。我之前说过,林黛玉已经死了,除林黛玉之外,薛宝钗应该是贾宝玉妻子的最佳人选了,而且,我曾经分析过贾宝玉的一个观念,那就是即便对方死了,另一个也要好好的活着(见拙文《黛玉死后宝玉为啥还和宝钗结婚》),方不辜负对方,所以,和薛宝钗结婚也对于贾宝玉来说也不是什么“悬崖”,更何况,这种选择是在林黛玉死后贾府被抄之前就做出的了,算不得什么;

    第三,那么是姐姐贾元春的死以及祖母贾母的死吗?客观说,有影响,但也不是,林黛玉之死尚且不能促使他决然出家,何况其他?而且,贾元春和贾母之死更早,贾宝玉要为此出家,早出了,也不是。

    这就奇了。我们再来想想“悬崖”一词,就好比一个人站在悬崖边沿,稍微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是什么导致贾宝玉产生这种感觉,而决然出家的呢?

    对了,只能有一个了,那就是贾宝玉在经历了姐姐和祖母的惨死,林黛玉的惨死,和薛宝钗结婚的情感经历之大波动大伤痛之后,又经历贾府事败被抄的家族巨变之痛,当他在狱神庙历尽凌辱获得清白回到家里之后,却又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酷的现实,那就是,之前断然撕毁贾母定下的和林家和林黛玉的协议,逼死林黛玉的母亲大人,现在居然在用被贾府托管的林家的财产来养活整个贾府(见拙文《林黛玉家财产的去向》)!这个严酷的现实,让贾宝玉看到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1.母亲的冷酷和无耻;

    2.贾府的冷酷和无耻;

    3.林黛玉之死的悲怆;

    4.自己对林黛玉的负罪;

    5.一旦继续在贾府生活,就意味着他真正的成为了有负于林黛玉的罪犯和帮凶,真正的成为了同流合污的无耻之徒,真正的成为了对林黛玉感情的叛徒。

    这才是贾宝玉真正感到绝望的原因,本来,他觉得作为儿子作为妻子作为叔叔还有很多感情债要还,不能一走了之,但是,现在他是绝望了(虽然王夫人和贾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没办法才用林家财产的,但在贾宝玉看来公然反悔逼死林黛玉再用人家的钱是不可饶恕的,其实这在佛家也是不可饶恕的万劫不复的罪孽),他觉得自己真的可以抛下一切,走了,出家为僧了。只有这样,他才对得起林黛玉和他们的爱情!

    这就是贾宝玉面临的“悬崖”,也正是这个“悬崖”促使他最终“撒手”(也就是抽身而退、放手的意思),“出而为僧”了!

    好一个情僧!我为你的大勇和忠贞而喝彩!

 
《红楼梦》之史湘云结局猜想
 

    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之夜对诗,甚是精彩。可以说是一场古诗课,喜欢古诗的朋友闲来多看看,我相信是很有裨益的,比如音律比如对仗比如遣词等等。

    但是,当我读到“寒塘渡鹤影”和“冷月葬花魂”的时候,忍不住一激灵,所谓“寒塘渡鹤影”是史湘云的杰作,而“冷月葬花魂”则是林黛玉的名句,为什么?有人在推测林黛玉的结局的时候一股脑的往“自沉”和“溺水”上靠,却偏偏忽视了一个前提,这“寒塘渡鹤影”不是林黛玉说的,是史湘云说的呢?

     在我看来,如果说“冷云葬花魂”是呼应林黛玉之死的话(这个我们明天说),那么,“寒塘渡鹤影”暗示的就是史湘云的结局呀。我不想轻易的就认定自己胡说,等我细细检视关于史湘云的一系列线索,我终于觉得,这样的“顿悟”绝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史湘云的命运。

    根据小说里的描述和脂砚斋比较可靠的几条批语,大致可知:

    1.史湘云在前八十回就已经定亲了;

    2.史湘云的夫君有可能是卫若兰;

    3.婚后没多久,卫若兰就暴死了;

    4.作为一个没有子嗣的寡妇,其时贾府已经被抄,史家(其时也受到贾府牵连)根本不会管史湘云,而且卫家也趁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遭受打击的时候,对史湘云倍加欺凌,直至被卫家的不肖子弟欺骗拐卖(因为涉及到财产继承分割)沦落为风尘女子(参见拙文《《红楼梦》为啥有个妓女叫云儿?》、《史家会罩着出嫁的史湘云吗?》);

    5.沦落为妓女的史湘云与出家为僧沦落为四处乞讨的苦行僧的贾宝玉偶然相遇,贾宝玉以“玉”相赎,买了史湘云,二人相依为命(参见拙文《贾宝玉送史湘云金麒麟是啥意思?》、《史湘云和翠缕阴阳论的高妙之处》)。

    这是之前我一系列文章对于史湘云命运的分析(见拙文《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之上》、《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之下》、《再论《红楼梦》里史湘云是啥花?》)。

     其次,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之后呢?

     1.可以肯定,贾宝玉出家为僧,经历过一番苦行僧般的磨难之后是被点化了的,点化了的贾宝玉就像甄士隐、柳湘莲一样是要随着一僧一道走的;

     2.这个时候,史湘云怎么办?史湘云是不可能跟着走的。所以:

     第三,我以为,这一句“寒塘渡鹤影”说的就是贾宝玉被点化之后,史湘云的结局,很明显,史湘云是投水自溺而死的。当然,史湘云的魂魄后来也是去警幻仙股那里销号去了的,这就是所谓的“渡鹤影”了。

     第四,千万不要以为我是乱说的,我有依据:

     1.“寒塘渡鹤影”这句诗是史湘云说的,和林黛玉说的“冷月葬花魂”对应,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暗示两人的命运;

     2.“寒塘渡鹤影”仅仅从字面理解也是这样的意思,一是有自水了结的意思;二是有自水超度的意思;三是鹤影其实就有“驾鹤西归”的意思;所以“寒塘渡鹤影”暗示史湘云投水结束生命,完成轮回;

     3.“寒塘渡鹤影”与第五回史湘云的判词高度吻合,可以说是“首尾呼应”。

     第五回,史湘云的判词: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我们看判词有“一湾逝水”以及“湘江水逝楚云飞”之语,一个“逝”字,已经点题了,说明史湘云确实是“逝水”或者“水逝”的。这个判词,联合稍后的红楼曲,其实一是暗示史湘云父母早亡和卫若兰婚后美满,可惜好景不长的;二就是暗示史湘云最后是投水结束生命的。

    如此一来,史湘云的结局就比较清晰了,那就是,其实投水而死的,不是林黛玉,而是史湘云。

    悲乎哉,可爱的湘云,原来是这样的结局,原来这就是“一湾逝水”和“湘江水逝楚云飞”的真意啊,贾宝玉大彻大悟抛下一切,被一僧一道度化,走了消失了,史湘云知道大限到了,于是,她在一个“展眼吊斜晖”的美丽黄昏,投水自尽,三魂五魄前往警幻仙姑处销号去了,一个美丽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林黛玉之死的另一个秘密
 

    关于林黛玉之死,我想我该说的能说的,到第七十六回之前,几乎都说了,大致也都说清楚了。不妨来捋一下:

    1.林黛玉死于自缢;

    2.自缢于大观园那棵巨大的桃花树,她曾经和贾宝玉读《会真记》共同葬花设下花塚的地方;

    3.林黛玉之死是由于八十回后贾元春难产而死导致贾母惊悸哀痛猝死,王夫人以贾宝玉重孝在身不可耽误林黛玉为由,林黛玉是外戚可以商谈外嫁事宜被逼而死的;

    4.林黛玉死时,正逢贾府一连串丧事、表面稳定但实际已经风雨飘摇,忠顺亲王正收集证据准备向皇帝告状之际,这个王夫人不知,但贾政已经有所感知,心力交瘁,无暇顾及,一任有王夫人操持。再者,在贾政眼里,林黛玉这个外甥女如此优秀,贾宝玉是配不上的(他并不了解也不会理解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更何况系妹夫林如海相托,绝不可委屈了林黛玉。因此在迂腐的贾政看来,如此优秀、出身高贵、而且有巨额身家的林黛玉,找个好婆家没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贾政预感贾府大祸将至,说什么也不能影响了林黛玉,这是贾政的想法,所以赞同王夫人的主张;

    5.对于林黛玉来说,王夫人这样的主意,是对她和林家极大侮辱,她自七岁来到贾府,和贾宝玉“一桌子吃饭,一床睡觉”,林如海死后,林家的财产全部给贾府托管,实际已经是把林黛玉托付给贾府的意思,贾府上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她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一对(偏偏这些话,人人可知,贾政不知,谁也不敢吧这样的话说给贾政听),就连查抄个大观园,她林黛玉也有份,可是,现在,一切变了,她林黛玉要被扫地出门了,即使有巨额的身家,贾府也不要她了,这不是极大的欺骗和侮辱是什么?林黛玉可是在贾府生活了10多年了呀;

    6.王夫人这个主意的最大好处在于,不了解内情的人会认为是个好主意,也会称赞这个舅妈当得称职,当得大公无私(其实王夫人很自私),而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个主意相当的毒辣(比如王熙凤李纨),是把林黛玉往死路上逼;

    7.这样的事情,当然瞒着书呆子贾宝玉,王夫人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但王夫人绝对不会去尊重和征求贾宝玉的意见,大观园查抄一事处置晴雯已经表现得清清楚楚;

    8.而林黛玉呢?她能说吗?能向贾宝玉说吗?以她的身份地位和性格,是不会说的,一切要贾宝玉感知,因为在那个时候,这是不可启齿的;

    9.所以,林黛玉只有死路一条,她死于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也就是祭奠花神的节日,作为花神的林黛玉,在那一日死去,其实就是回归本位;

    10.林黛玉自缢而死,自然给已经是风雨飘摇的贾府雪上加霜,贾宝玉的悲痛自不用说,贾府决定,先把林黛玉的棺椁寄放在铁槛寺,等料理完一摊子焦头烂额的事情再把林黛玉的棺椁送回苏州老家,因为林黛玉不是贾府的人,不能葬入贾府的祖坟;

    11.这个时候,应该是贾母死后一年左右;

    12.可惜,由于贾府接连发生死亡事件,王夫人和贾政商议,太过不祥,是不是冲喜?让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但不同房,这也是合乎惯例的,贾母在接受尤二姐的时候王熙凤就假说贾琏和尤二姐结婚了但没同房(关于这点我以后会详细论述),所以是可行的,贾政也觉得贾府应该有点喜气,就同意了,于是贾宝玉和薛宝钗就草率的成亲了,薛宝钗纵有满心不愿意,又能如何?

    13.冲喜没多久,忠顺亲王奏本上去,皇帝震怒,查有实据,下令查抄贾府,贾宝玉入狱神庙。

    上述就是我的梳理,但是,问题紧接着来了,贾府被抄,林黛玉的棺椁怎么办?贾府人人自危,有谁还会想到林黛玉的棺椁?

    不错,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贾宝玉,他会想到。那么,他会怎么办呢?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奉旨查办贾府的,除了忠顺亲王,还有一王,那就是和贾府交好和贾宝玉交好的北海静王。贾宝玉身在狱神庙,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林黛玉的安葬问题,很显然,送林黛玉棺椁回苏州是不现实了,进贾府祖坟也不现实,怎么办呢?只有贾宝玉懂林黛玉的心呀。

    其时宁国府荣国府大观园虽然已经被查抄,但还是贾府的资产,只是被冻结了而已(后来查实贾珍贾赦等人的罪证以后就被真正的没收了,那时贾宝玉就不可能葬林黛玉于大观园桃花树下了)。于是,贾宝玉求得与北海静王见面,央告托付此事,请北海静王将林黛玉的棺椁悄悄埋于大观园桃花树下花塚之处。

    北海静王也是性情中人,和贾宝玉一类,遇得到这样的事情自然允诺,于是,在一个冷月清辉的夜晚,人不知鬼不觉的命人将林黛玉的棺椁葬于大观园桃花树下花塚之处了。

    这对应的就是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之夜对诗时,林黛玉吟出的最得意之句“冷月葬花魂”所暗示的林黛玉的葬身之处,而这,也暗合了第十六回贾宝玉欲将北海静王赠送的鹡苓香念珠赠与林黛玉的细节,这里面暗含不是什么林黛玉有可能嫁给北海静王,而是暗含的,超度(入土为安,更何况是葬于桃花树下花塚之处呢?)林黛玉安葬林黛玉的人,正是北海静王。

    今天,我不知不觉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办法来论述“冷月葬花魂”的含义,无法,已经写成这样了,不改了。至于支持我这些论述的文章,太多太多,不好引用了,都在我的博客里,大家可以去找,因此,常常读我博文的朋友就会好理解一些。另外关于尤二姐家贾琏成亲不同房以及北海静王念珠与林黛玉贾宝玉的关系,虽然我已经给出结论了,但还会补论之。

 
《红楼梦》里贾母之死的基本情形
 

    之前我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贾母这个老太太,无论是对贾府的未来,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未来,甚至贾探春的未来,都是有长远规划和周详考量的,其心思之深,谋划之密,不得不令人叹服,大有诸葛孙武之风。

    然而,正所谓百密一疏,贾母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年龄自己的身体,是否扛得住,是否能坚持到把这些事情有条不紊的一件一件做完。而这些,都源于她对于自己身体的过于自信。而这种自信,就鲜明的表现在第七十六回贾府中秋之夜。这些表现,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

    1.喜饮酒。

    贾赦贾政贾珍等人退下去以后,贾母嫌人少,不热闹,于是:

    贾母因笑道:"往年你老爷们不在家,咱们越性请过姨太太来,大家赏月,却十分闹热.忽一时想起你老爷来,又不免想到母子夫妻儿女不能一处,也都没兴.及至今年你老爷来了,正该大家团圆取乐,又不便请他们娘儿们来说说笑笑. 况且他们今年又添了两口人,也难丢了他们跑到这里来.偏又把凤丫头病了,有他一人来说说笑笑,还抵得十个人的空儿.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说毕,不觉长叹一声,遂命拿大杯来斟热酒.王夫人笑道:"今日得母子团圆,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儿们虽多,终不似今年自己骨肉齐全的好."贾母笑道:"正是为此,所以才高兴拿大杯来吃酒. 你们也换大杯才是."邢夫人等只得换上大杯来.因夜深体乏,且不能胜酒, 未免都有些倦意,无奈贾母兴犹未阑,只得陪饮.

    大家想想,七十多岁高龄的贾母,尚且如此饮酒,把比她年轻很多的邢夫人和王夫人都比下去了,所谓“邢夫人等只得换上大杯来.因夜深体乏,且不能胜酒, 未免都有些倦意,无奈贾母兴犹未阑,只得陪饮.”贾母饮酒的豪爽可见一斑。

    2.喜熬夜。

    喝酒高兴了,贾母兴致一起,根本不想着安歇,而是:

    贾母道:"偏今儿高兴, 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因命再斟酒来.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

    直到把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这些小辈们都熬跑了:

    贾母勉强笑道:"这样更好,快说来我听."尤氏乃说道 : "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叭."正说到这里,只见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 尤氏方住了,忙和王夫人轻轻的请醒.贾母睁眼笑道:"我不困,白闭闭眼养神.你们只管说,我听着呢."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也不辜负这月色."贾母道:"那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 都去睡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 尚还等着. 你也去罢,我们散了."说着,便起身,吃了一口清茶,便有预备下的竹椅小轿,便围着斗篷坐上,两个婆子搭起,众人围随出园去了.

    说句实话,那么高龄的老人这样熬夜,是很伤身体的。

    3.大喜大悲。

    就是短短的一席中秋宴,在贾赦贾政贾珍等人退下之后,贾母也经历了惆怅、高兴和伤感几个阶段。先是感叹团圆之夜人少了,惆怅,感叹“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然后大杯喝酒,高兴之余安排大家听笛子演奏,所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然后,听着凄清的笛声不禁又感伤起来: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 听此声音, 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 方知贾母伤感, 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短短的时间,贾母的情感竟然经历了惆怅、兴奋和伤感,如此的大喜大悲,在中医学看来,是很伤身体的。

    4.不注意防寒。

    贾母如此高龄之人,一旦遇到高兴或者悲伤的事情便全然忘我,根本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

    只见鸳鸯拿了软巾兜与大斗篷来 , 说:"夜深了,恐露水下来,风吹了头,须要添了这个.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 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因命再斟酒来.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

    一个如此高龄之人,其实还像个小孩一样,是需要鸳鸯这样细心的人来照料的,不然是很容易生病的。

    5.喜欢享乐。

    这一点,不惟是在这一回,在整部小说里都是有表现的,贾母喜欢热闹,喜欢享乐。其实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很伤身体的,中性的理解“纵欲过度”这句话,不一定指性欲,贾母这样的享乐欲念,时间长了,也是会导致危险的。 

    如此种种,我们当看到,贾母是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虽然她对于自己的身体很自信,但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她这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危害了。

    而这,就为贾母八十回以后听闻贾元春难产而死的消息之后的伤恸惊悸猝死埋下了伏笔,做足了铺垫。其实,早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和贾敬之死时,就有这样的暗示了:

    1.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因为高兴,带着一家子陪着刘姥姥又是逛又是吃又是喝又是笑又是熬夜的,结果呢,是四十二回“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睡着说不好过”;

    2.贾敬之死时是:

    他父子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母暮年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又转至灵右,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痛一场.哭毕,众人方上前一一请安问好. 贾珍因贾母才回家来,未得歇息,坐在此间,看着未免要伤心,遂再三求贾母回家,王夫人等亦再三相劝.贾母不得已,方回来了.果然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至夜间便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足足的忙乱了半夜一日.幸而发散的快,未曾传经,至三更天,些须发了点汗,脉静身凉,大家方放了心 .至次日仍服药调理.

    可见,不管是过于高兴还是过于悲伤,贾母都是极易着风寒病倒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想见:

    1.一直以来,贾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慢慢危害着她的七十多岁高龄的身体;

    2.一旦她最疼爱的亲自调理出来的长孙女,当今皇贵妃贾元春,贾府背后的靠山因难产而死(当时是充满期待诞下皇子的巨大期待和喜悦,这也很伤身体,说实话)的消息传来,巨大的反差,导致贾母一时难以适应,由大喜到大悲的逆转、突然而至的恐惧和不祥之感、巨大的精神打击以及慌乱之中着了风寒,一病不起,病势如山,这样的老人,七十多岁的高龄,是经不起的,猝死的可能性极大。

    3.其实这样先例是有的,之前秦可卿和秦钟的父亲秦业之死,不也是很短时间的事情吗?而且秦业那点事怎么和贾元春之死比呢?

    这就是贾母之死的基本情形了。唉,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可悲可叹,要是贾母还活着,虽然不能阻挡贾府的被抄命运,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却是可以促成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呀。

 
秦可卿父亲之死暗示着一种可能
 

    读《红楼梦》越久,越觉得这是一部奇书。其实关于八十回以后的事情,几乎在前八十回都有暗示、隐喻或者线索,这就是曹雪芹作为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小说表面看虽然是残缺的,但其实又是完美的,恰如我以前说过的《《红楼梦》散失犹如维纳斯断臂》。不是吗?就正如维纳斯的断臂完美完全可以通过她的身体比例和曲线想象出来一样,其实,小说八十回以后的很多事情,故事和人物的发展可能,曹雪芹都悄悄的告诉我们了,就看你能不能感觉到了。

    这不,读到第七十六回,也就是曹雪芹的真迹即将读完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于八十回以后的很多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脉络的把握,其实是被前八十回的很多暗示深深控制着的,因为即便我没有意识到的,其实它们已经深深的植入到我的脑海里了,植入到相关人物的命运之中。所以,读到第七十六回,只能打住,把读到这里突然对之前很多细节的感悟写出来。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奇书,它是一个太过于精巧的文本迷宫,有很多线索,所谓“草绳灰线绵延千里”,预示着后面的发展,但是,也有许多东西,是你读到后面,才会对前面的东西恍然大悟的,这种感觉很奇妙的。

    接下来几天,我都会说我的顿悟。今天,先说,秦可卿的父亲,秦业的死暗示着什么?

    小说第十六回,就是这么短短的一句话,我承认,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是一读而过,毫无所知的:

    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 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可是,现在,我读到第七十六回,开始梳理贾母之死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两件事情之间,存在着一种暗示关系,或者说,八十回以后贾母的可能,其实早在十六回曹雪芹就给出来了,当然是通过秦可卿的父亲秦业之死来表现的。怎么讲呢?

    第一,我们要了解,秦业真的是被秦钟气死那么简单吗?

    很显然,不是,因为第十三回刚刚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那就是秦可卿之死,这不,到第十六回的时候,才刚刚料理完秦可卿的丧事呢。所以,我以为,秦业之死,首先是被秦可卿之死给气的,伤恸啊,他的女儿死了,这个女儿,不仅美丽可人,而且最关键的,她是宁国府长房长孙的媳妇呀,是你宁国府未来的内当家的,而且,秦可卿确实在贾府混的不错,很得宠爱,很有口碑,也很有势力,这一点,那个金荣的姑妈想告秦钟的状一节就表现出来了。也正为此,一个小小的营缮郎的秦业,是很可以仰仗贾府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的,尤其是对于秦钟未来的发展。

    这样的女儿死了,秦业能不悲痛?能不气?

    小说虽然没写,但肯定是气,肯定是悲痛的。

    所以,我以为秦业之死,首先是秦可卿之死导致的,甚至所谓的秦钟气死秦业的描写,又是一种“障眼法”,秦业之死,固然有秦钟不听话不长进的原因,更是被秦可卿的死击倒的。

    第二,接下来,我们要去梳理秦可卿之死对于秦业的打击和贾元春之死对于贾母的打击之间的惊人的相似的地方:

    1.秦可卿在秦家的地位和贾元春在贾府的地位惊人的相似。

    秦可卿因为嫁入贾府成为长房长孙娶媳妇,其实是秦家的靠山和支柱,这和贾元春对于贾府的作用极为相似,贾元春由于选入宫中成为皇妃其实也是贾府最大的靠山和希望。

    2.秦业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和贾母也很相似。

    秦业的情况第八回有:

    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 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这样,秦业和贾母的相似之处就明显了:

    一是年龄相似,秦业死时好似年近七十,贾母死时应该是七十五六岁的样子,贾母年纪好稍大一些;

    二是心理相似,秦业和贾母一样,都指望着女儿(孙女)光宗耀祖振兴家业呢(参见《红楼梦里贾母怎样设计贾府未来》)。

    3.这样一来,情况就清楚了,一个秦可卿之死尚且对年近七十的秦业造成如此之大的打击,导致其被气病悲痛而死,那么贾元春之死呢,对已经七十五六岁的贾母来说,打击应该是更加沉重的。

     所以,我以为,八十回以后贾母的猝死和第十六回秦业的猝死是一样的,那就是“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当然,也不能这样简单的对应,我之前说过了《《红楼梦》里贾母之死的基本情形》,贾母之死虽然和秦业之死大致相同,但原因更为复杂,包含悲痛包含恐惧包含着风寒等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秦业之死由于存在着和贾母之死的种种相似之处,其实暗示着一种可能,那就是导致贾母之死的可能。

 
贾宝玉和薛宝钗还真的是无性婚姻
 
   今天要更正一个重大错误,我的。一直以来,因为受到那个贾宝玉看见薛宝钗雪白的膀子很冲动的细节的影响,以及贾宝玉在性方面的不检点行为,我以为贾宝玉和薛宝钗在婚后是有性的(参见拙文《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是无性婚姻吗》),进而认定刘心武先生以富察明义的那首诗来认定贾宝玉和薛宝钗无性是没有根据的。

    在这里我要申明,我依然认为刘心武先生以那首诗认定贾宝玉和薛宝钗无性婚姻的论据是错误的(参见拙文《为刘心武红学研究纠正一个错误》),那首诗写的其实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儿时经历和感情经历,不是写的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个我依然肯定。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到第七十六回,当我折过头来梳理八十回以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乃至整个贾府和小说的走向时,我渐渐也觉得贾宝玉和薛宝钗应该是无性婚姻才更为合理一些。依据如下:

     第一,我曾经推论过,至前八十回结束的时候,林黛玉十六岁、贾宝玉十七岁,薛宝钗十九岁了(参见拙文《红楼梦76回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即便,八十回以后,小说节奏加快,贾元春很快就难产而死,紧接着贾母死,那么,王夫人要料理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事情起码也得一年以后,这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说,贾元春死和贾母死后一年左右,那个时候,林黛玉十七岁,贾宝玉十八岁,薛宝钗二十岁。为什么这样说呢?

    1.因为如果按照重孝的话,贾宝玉,至少贾宝玉是要守孝三年的,三年之内是不能娶亲的,那么三年之后林黛玉十九岁、贾宝玉二十岁,薛宝钗二十二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明白点,薛宝钗等不起;

    2.贾府被抄也不可能等到贾元春和贾母死了三年以后。

    第二,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出来了,贾宝玉在贾元春和贾母死后这三年,怎么可能结婚的?

    1.小说第六十八回王熙凤说贾琏偷娶尤二姐时曾这样说过:“国孝一层罪,家孝一层罪,背着父母私娶一层罪,停妻再娶一层罪.”虽然后面两层罪不会有,但前面两层罪,如果贾宝玉在贾母和贾元春死后三年之内娶亲是会有这样的罪责的,这是无疑的。

    2.好在,还是王熙凤给我们开出了良方。第六十九回,王熙凤为了把尤二姐名正言顺的骗进荣国府,是这样跟贾母撒谎的:

     凤姐听说,笑着忙跪下,将尤氏那边所编之话,一五一十细细的说了一遍,"少不得老祖宗发慈心,先许他进来,住一年后再圆房."贾母听了道:" 这有什么不是. 既你这样贤良,很好.只是一年后方可圆得房."

     为何是一年之后才准圆房呢?因为当时是一个老太妃死了,还有就是贾敬死了。

    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贾母和贾元春死后的这三年里,贾宝玉其实也是可以以“冲喜”的理由结婚的,但是,只能结名义上的婚姻,不能同房。

     第三,如此,就清楚了,也就理顺了,那就是:

     1.就在贾元春和贾母相继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夫人开始以林黛玉快十七岁了、又是外戚为由,商议林黛玉的婚嫁之事,其实她着急的是薛宝钗已经快二十岁了,等不得了;

     2.这样一来,林黛玉就是死路一条了,紧接着就是林黛玉的自缢而死;

     3.林黛玉死后半年不到,也就是贾母、贾元春死后一年左右,王夫人将计就计,以林黛玉死为由,指出贾府最近太霉了,要“冲喜”,确定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

     4.但是,这种婚姻,是结婚不同房的婚姻。

     这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问题的比较合理的解释。

     第四,这样一来,贾宝玉和薛宝钗就注定是无性婚姻了,为什么?

     1.于情于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和薛宝钗的守(不同房)礼伤(林黛玉)情),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都只能是有名无实了,不能同房;

     2.紧接着,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估计不到半年,也就是贾母、贾元春死一年半、林黛玉死一年后,忠顺亲王的告状开始了,皇帝下令了,贾府被抄了,贾宝玉进狱神庙了,薛宝钗跟王夫人在一起,夫妻分开了;

     3.狱中,贾宝玉依然牵挂林黛玉的棺椁,央求北海郡王将林黛玉的尸骸葬于查封的大观园桃花树下花塚之中(参见拙文《林黛玉之死的另一个秘密》);

     4.等贾宝玉释放回来,经历过种种波折的他面对残酷的现实,终于大彻大悟了,决定出家(参见拙文《何谓贾宝玉“悬崖撒手出而为僧”》)了,注意,这个时候,依照礼法也好,忠于感情也好,贾宝玉依然不会与薛宝钗有性关系,直到出家。

     这样一来,事情就清楚了,却原来,贾宝玉和薛宝钗真的是一段无性婚姻呀。这样一来,更显得贾宝玉的忠贞和决绝,也更显得薛宝钗的悲惨和凄苦了,这也为她后来回到薛家埋下了伏笔(参见拙文《查抄大观园暗示薛宝钗最终归宿》、《揭秘薛宝钗的结局》)。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令人动容
 

     贾宝玉这个人,尽管身上有很浓重公子哥儿的习气,但那个时代,身处那样的家庭,要求贾宝玉成为一位像柳湘莲那样的男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相信,很多人喜欢《红楼梦》,就是喜欢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种恋爱的感觉,就是喜欢贾宝玉对林黛玉的那种呵护的感觉,这种感觉,体现在细细密密的细节之中,隐藏在琐琐碎碎的文字之间,读来总令人感觉到温馨,就仿佛我们正在目睹一场伟大的爱情。我相信,这种感觉,是很多读《红楼梦》的朋友都会有的。

   甚至,我觉得,真正读懂《红楼梦》的人,是不会讨厌贾宝玉的,是不会去计较他的那些所谓的弱点的,因为和他对女性的尊重怜爱比起来,和他对林黛玉至死不渝的爱情比起来,那些小毛病甚至纨绔习气,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我几乎可以断言,那些或者讨厌林黛玉,或者讨厌薛宝钗,或者讨厌贾宝玉的人,他(她)是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的。

    今天,就说两个细节吧。这是我在检视贾宝玉、北海静王、念珠和林黛玉的微妙关系时再次感觉到的,这两个细节,之前读也感觉到了,读着就会不经意的发出会心的微笑,我甚至仿佛就看见了贾宝玉的表情,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受啊。所以,决定不再犹豫,把它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

    第一个细节,是第十四回林如海捐舘扬州城,当贾琏的小厮昭儿回来报告林如海的死讯和贾琏林黛玉的归期时,有这样一句话:

    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
    好一个“了不得”,那一句“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读来令人心疼,最绝的是“说着,蹙眉长叹.”每每读到“蹙眉长叹”,我总是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贾宝玉对林黛玉的那种爱,已经到细致入微化入骨髓的地步了。我仿佛看见这位俊美的公子哥儿,在那里为他的林妹妹长吁短叹呢。

   唉,爱一个人能到这种境界,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能被这样一个人爱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第二个细节,是第十六回林黛玉回到贾府,贾宝玉要把北海静王赠予他的念珠给林黛玉:

    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苓香串珍重取出来, 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今天暂且不说其间的意思,只说这情形,又让我不禁莞尔。

    你说林黛玉在贾宝玉面前是何等的任性娇宠呀,这种任性娇宠,来源于她深深的知道着贾宝玉对她的爱,在林黛玉眼里,男人除了贾宝玉以外,除了林如海(这和对贾宝玉的爱是两种不同的感情范畴)外,怕都是臭男人吧?在任性娇宠的同时,又表明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具有强烈排他性的爱,所谓“遂掷而不取”,嘎嘣脆呀,呵呵。

    我几乎可以轻易的就想象出贾宝玉那种一心想巴结讨好林黛玉,想博得林黛玉欢心,结果碰了钉子碰了一鼻子灰时的尴尬的样子,呵呵呵,所谓“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那种唯唯诺诺的样子,可怜巴交的样子,有趣极了。

    就是这两个细节,每每读来让我觉得愉快、有趣,忍俊不住的想要笑出来。

    这两个小人儿之间的爱情,如此纯洁如此美好,夫复何求呢?

 
北海静王送贾宝玉念珠的玄机
 

    老实说,之前我是一直忽视这个细节的,就是第十五回贾宝玉和北海静王的相会,并赠予了一串念珠的事情: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 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 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 想老太夫人, 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 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 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 此是前日圣上亲赐香念珠一串, 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

    关于这段话,现在细细想来,应该是大有深意的。

    第一,《红楼梦》里总共有几次赠予与转赠,都是有深意的。

    1.蒋玉菡赠予贾宝玉茜香国的大红汗巾,后贾宝玉转赠袭人,成就了蒋玉菡与袭人的婚姻;

    2.贾宝玉把在清虚观得到的金麒麟赠予史湘云其实暗示着后来贾宝玉和史湘云的相依为命;

    3.巧姐和板儿互换柚子和佛手其实暗示着这两个人的命运的转换,板儿成为了游子,巧姐则得到了冥冥之中佛祖的指引和保佑,被刘姥姥救下(参见拙文《红楼梦之巧姐板儿探春的命运沉浮》、《《红楼梦》之板儿“佛手”的玄机》、《红楼梦之巧姐的柚子与板儿的佛手》);

    4.那么,这一次呢?北海静王赠送贾宝玉一串念珠,贾宝玉转赠林黛玉,却遭到拒绝,是什么意思?

    第二,要找到这里面的意思,必须来细细玩味。

    1.我们注意到之前北海静王有一段关于贾宝玉教育问题的谈话: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 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 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 想老太夫人, 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 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这段话,其实关注的是贾宝玉的成长和未来。

    2.如果紧扣着这个思路,那么,紧接着的北海静王赠予贾宝玉念珠的行为就具有了“度化”贾宝玉的意思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念珠其实就是佛珠;

    其二,赠予念珠就有指引的意思;

    其三,这个念珠还非同一般,是皇帝赠予之物。

    第三,这样一来,问题就清楚了,实际上第十五回北海静王赠予贾宝玉念珠的事情其实暗示着八十回以后,北海静王帮助贾宝玉的事情:

    1.北海静王帮助贾宝玉从狱神庙无罪释放;

    2.北海静王帮助贾宝玉把林黛玉的尸骸安葬于已经被查封的大观园桃花树下花塚之中。

    第四,那么,林黛玉拒绝贾宝玉转赠的念珠又有什么意味呢?

    这其实与北海静王把林黛玉尸骸安葬于大观园桃花树下花塚之中也是暗合的呀。

    1.林黛玉生前是没有得到北海静王的帮助的;

    2.林黛玉死后得到了北海静王的帮助;

    3.这和林黛玉第十六回对于贾宝玉转赠的念珠采取“遂掷而不取”的态度是对应的。

    如此一来,北海静王赠予贾宝玉念珠,贾宝玉欲转赠林黛玉遭到拒绝这个事件的含义就有了,那就是:

    贾宝玉生前也就是八十回后贾府被抄被羁押在狱神庙时得到过北海静王的重大帮助,而林黛玉则在死后得到过北海静王的重大帮助。而关于这种帮助的象征,就是那串来自于皇帝的香念珠,这同样暗合于皇帝虽然下令查抄贾府,但也为了不把贾府赶尽杀绝,避免忠顺亲王公报私仇,牵制忠顺亲王,派北海静王共同查抄贾府(参见拙文《红楼梦里三王查抄大观园说明啥?》),让没有犯罪的贾府成员得以幸免,而这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且,贾宝玉欲转赠林黛玉念珠也暗合于贾宝玉于狱神庙中央求北海静王帮忙安葬林黛玉一事。

    曹雪芹写东西,如此丝丝入扣,不得不让人惊叹不已!

 
妙玉诗歌里的重大暗示
 

    在我看来,第七十五回、七十六回充满了暗示。这不,刚刚读完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和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特意赶来联句的妙玉又出现了,而且,她的续诗里,还带来了更大的暗示。

    我承认曹雪芹是个躲迷藏的高手,他的小说里充满了文本的互读,以及障眼法。他经常在一大堆可有可无貌似无心的话语中点出触目惊心的一两句,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了。至少,我在妙玉的续诗中,就读到了两句,惊心动魄的两句。这两句,就是: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说天快亮了。但是,仔细品读,就会觉得意义非凡。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妙玉出场时,对林、史二人的联句有个评价,而且说了两次,也就是说重复强调了两次,这是不寻常的。

    第一次是“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

    第二次,就是紧接着,这很关键,就是前后两句话,妙玉都传达了这样的观点“只是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 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

    其次,我们要问,妙玉为何说“寒塘渡鹤影”和“冷月葬花魂”过于悲凉和绝望了呢?

    答案已经有了,我在《《红楼梦》之史湘云结局猜想》和《林黛玉之死的另一个秘密》已经说了,这两句诗,说的就是八十回后史湘云和林黛玉的悲惨结局。所以,妙玉或者说就是曹雪芹自己当然要站出来说,太悲凉了,太绝望了。

    第三,我们还要注意,正因为太过于悲凉,所以,妙玉才“出来止住”。而且,妙玉还说了一句很莫名其妙的话,那就是“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这仿佛就是曹雪芹借妙玉之口在告诉我们,这是天命如此,气数如此,不可违背也。

    第四,而且,仿佛就是为了对应妙玉两次说林、史联句过于颓废凄凉一样,就在妙玉联句之前,曹雪芹再一次借妙玉之口强调,也就是说也强调了两次:

    妙玉遂提笔一挥而就,递与他二人道:"休要见笑.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

    这句话好大玄机。其实已经点明了,妙玉的续诗,就是要把林黛玉和史湘云前面造成的颓败凄凉的意思给“翻转”过来,所谓这样之后,“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妙玉的续诗其实是来告诉我们除了贾府被抄、林黛玉和史湘云的悲惨结局之外的其他一些要稍微振奋人心的消息的。那这个消息是什么呢?就是:

    第五,方才我提到的,妙玉续诗中说到的两句诗“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如果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去好好读读妙玉的续诗,其实,都是在渲染类似于第五回红楼判词和红楼十二曲的语境,然后点出这两句来的。

    前面我说了,这两句诗,表明上是说,栊翠庵报时的钟声响了,稻香村的公鸡打鸣了,天就要亮了。但是,事实绝没有那么简单。

    不妨来分析一下:

    1.“钟鸣”一次,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有结束和终结的意思的。西方的,不多说,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最说明问题了。东方的,远的不说,就说近的,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结尾的时候,方鸿渐孤身一人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那口“老钟”。钟也者,终也。

    2.所以,所谓“钟鸣栊翠寺”,是不是暗示着这样一种情况,贾府的一系列悲剧,《红楼梦》的一系列悲剧,是终结于拢翠寺的呢?

    3.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捋捋,拢翠寺,其实更多的时候又叫“栊翠庵”,呵呵,栊翠庵是谁住的?是妙玉呀,就是妙玉本人修行居住的寺庙啊。于是,新的意思出现了,那就是,贾府被抄的一系列悲剧终结于栊翠庵妙玉的悲剧,也就是说,妙玉的悲剧是贾府被抄悲剧的最后一个悲剧。

    4.那么,妙玉的悲剧是什么?

    之前,我分析过了,我以为妙玉的悲剧是被霸占她家巨额财产的族人勾结盗匪劫掠而走,遭到奸污不知所终的,这就是妙玉的结局(参见拙文《《红楼梦》中围绕妙玉有个大阴谋》)。

    5.如此一来,有些清楚了,却原来,这天夜里的联诗,揭示的不仅仅是林黛玉、史湘云的命运,还有妙玉的命运呀。而且,都是她们亲口说的。

    6.其实,关于妙玉的命运和栊翠庵的联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那就是脂砚斋批语里面说到的“贾芸仗义探庵”,探什么庵?探的就是栊翠庵,为什么探?这个不是这篇文章的论题,我很快会说到。

    7.好了,说完了“钟鸣拢翠寺”,该说“鸡鸣稻香村”了。这个我以为很好理解。

    8.“鸡唱”在东方和西方文化里,一样的,都有新的开始和重生的意思,这个是为广泛的文化研究证明了的。毛主席就曾经用“雄鸡一唱天下白”来形容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改天换地。

    9.于是,这就对应了,稻香村住的李纨和贾兰呀。红楼判词和红楼十二曲都已经印证了,使得贾府中兴的,就是贾兰,李纨就是在贾兰做了大官,贾府中兴之际死的。

    于是,妙玉两句诗“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是什么意思就很明白了。前一句就是揭示妙玉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贾府一系列悲剧的最后一个悲剧事件,是悲剧的终点。而后一句,揭示就是红楼判词和红楼十二曲反复强调的贾府的中兴的。

    其实,这也就和妙玉联句之前反复强调的要止住林、史二人过于悲戚颓败的风格对应起来了,也和之前妙玉所说的天命和气数联系起来了,贾府的悲剧固然不可阻挡,但贾府的中兴也是来日可期的,于是,一个光明的尾巴出现了。看来,在大悲剧之余,留住一个光明的尾巴,不惟是鲁迅(夏瑜之死那个坟头上的花环),不惟是沈从文(《边城》里翠翠对老二的等待),不惟是钱钟书(《围城》结尾方鸿渐的开放式结局),就是伟大的曹雪芹,也不能免俗啊,呵呵。但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这其实并不是一种俗,而是生存下去的希望呀。

 
晴雯其实有寻死之意
 

    一直以来,以为晴雯是受到王夫人诬陷气病而死的。这本不错。但事实原没有那么简单。晴雯之死,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吃东西。

    不妨来回顾一下晴雯之死的种种迹象。

    一、身体有恙。

    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之前,王夫人传唤晴雯,那时晴雯是这样的:“正值晴雯身上不自在”。而到第七十六回则病势明显加重,有这样一句:“宝玉近因晴雯病势甚重,诸务无心”。

    这说明,受到王夫人的侮辱,晴雯病情已经加重。那么,病情加重,还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吗?有的。

    二、那就是水米未进。

    第七十七回,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 恹恹弱息”。

    也就是说,从王夫人传唤晴雯开始,晴雯已经连续四五日什么东西也没吃了。这肯定不是贾宝玉房里的人不给晴雯吃,而是晴雯自己拒绝吃的,这就清楚了,晴雯病势加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食,而且是主动的。

    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正常的人,四五天水米未进都恐怕要被饿死了,更何况是个病人呢?

    所以,我认定,晴雯之死,固然有受辱和生病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绝食,也就是说,就在这个时候,晴雯已经有了寻死之意。

    三、死,已成定局。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想象,被撵走,撵到多浑虫家里的晴雯,会是个什么境地。第七十七回,是这样写的:

    一眼就看见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幸而衾褥还是旧日铺的.心内不知自己怎么才好,因上来含泪伸手轻轻拉他,悄唤两声. 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 .哽咽了半日,方说出半句话来:"我只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 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那炉台上就是."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 却不象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了一个碗,也甚大甚粗,不象个茶碗,未到手内, 先就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又用水汕过,方提起沙壶斟了半碗. 看时,绛红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 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 略有茶意而已.尝毕,方递与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宝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

    很明显,在这样简陋残酷的环境下,晴雯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其实,晴雯也是知道自己必死的,她这样对宝玉说:

    “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 , 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

    这里的回去,就是死的意思。可见,其死意已决!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梳理一下晴雯之死的细节了:

    1.王夫人询查的时候,身上正不舒服;

    2.遭受王夫人的无端诬陷,遭受严重打击,病情加重;

    3.在生病的四五天中,晴雯竟然什么东西都没吃,其实已经有寻死之意了;

    4.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晴雯对贾宝玉的感情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是极为相似的,都是离开贾宝玉而不能活的,当王夫人在询问晴雯的时候说了“既是老太太给宝玉的,我明儿回了老太太, 再撵你”这样的话之后,晴雯就觉得此生了无生趣了;

    5.而且,之前我说过,晴雯因为爱宝玉,不会采取任何可能导致贾母和王夫人、贾宝玉和王夫人产生矛盾的行动自救(参见拙文《晴雯对贾宝玉的爱到底有多深?》)。所以,晴雯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啊,晴雯是一个无论心地还是感情都多么善良和炽热的女孩呀,在她嘻嘻哈哈嬉笑怒骂外表下面,拥有的是一颗和林黛玉的一样高贵的心灵!她的刚烈,她的善良,她的纯真,她的无私,世间难寻!

 
晴雯比贾宝玉大几岁
 
    第七十七回,有这样一段话:

     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 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

     从这段话里,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出,晴雯原比贾宝玉年纪大。

    贾宝玉出场时8岁,而晴雯到贾母房里就10岁了,因此,可知晴雯比贾宝玉大2岁。

    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分析,过于简单了,还可以深入些。

    第一,之前,拙文《《红楼梦》前四十五回时间跨度》已经说过,从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到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曹雪芹和我们玩了个文字游戏,其间的时间跨度是3-4年。这个是有佐证的:

    1.第五回开篇所说: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 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说的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薛宝钗尚未到贾府这三四年间的情形的,好厉害的曹雪芹,三四年的时间,居然被他这样含混带过。

    2.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后贾母安排的居住地可以看出,当时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和贾母住在一起的,袭人也就是这个时候出现,但是注意,没有出现晴雯,这很关键。而到了第六回袭人与贾宝玉发生性关系以及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给林黛玉的情形来看,贾宝玉和林黛玉已经不和贾母住在一起了,而且,两人是分房住了。

    这些都可以证明,从第三回到第四回,时间跨度确实很大,至少是3-4年。

    第二,这样一来,就可以分析出晴雯是不是比贾宝玉大了。为什么?

    1.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和贾母和贾宝玉正儿八经住在一块儿的时候,出现的伺候贾宝玉的丫鬟只有袭人,而伺候林黛玉的则是贾母给的丫鬟鹦哥,也就是紫鹃,晴雯尚未出现。

    2.而到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的时候,薛宝钗十三岁,贾宝玉十一岁,林黛玉十岁,而晴雯的正式出场,是第八回(其实第五回就露面了),可以肯定的是,晴雯应该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从贾母那里分房出来居住后,贾母给贾宝玉使唤的。

    3.如此一来,到贾母那里就已经10岁的晴雯,即便为贾母使唤1年之后给贾宝玉,也应该是11岁了。也就是说,如果晴雯是林黛玉到贾府时到的贾府,那时贾宝玉8岁,晴雯10岁,晴雯比贾宝玉大2岁;如果晴雯是晚于林黛玉到的贾府,那么,晴雯和贾宝玉的年纪差距会小一些,或者在贾宝玉9岁的时候晴雯到的贾府,贾宝玉10岁的时候贾母给的晴雯,那么晴雯至少也比贾宝玉大1岁;或者在贾宝玉10岁的时候晴雯到的贾府,那么,晴雯就很可能和贾宝玉同岁,在贾宝玉是11岁而晴雯也是11岁的时候贾母给的晴雯。

    4.但是,晴雯是第八回正式出场的,而且一出场就和贾宝玉很熟了,说明第八回时,晴雯在贾宝玉房里已经有段时间了,而那时贾宝玉也就是11岁,所以,晴雯至少应该就是贾宝玉10岁的时候贾母给的贾宝玉,也就是说晴雯应该只比贾宝玉大1岁。

    唉,真绕啊,这就是曹雪芹一句话带出的冤案。

    不过,伺候主子的丫鬟,比主子大些,原也正常,否则就很难伺候好主子,这是常理。

 
《红楼梦》里柳五儿的命运
 

    在我看来,关于柳五儿的命运,是曹雪芹前八十回原著和高鹗后四十回续作之间最大的一个错漏。

    首先,关于柳五儿的定位。

     第六十回,有关于柳五儿的文字:

    原来这柳家的有个女儿,今年才十六岁,虽是厨役之女,却生的人物与平,袭,紫, 莺皆类. 因他排行第五,因叫他是五儿.因素有弱疾,故没得差.

    这个柳五儿,人小心大,想到贾宝玉房里来,因为和芳官要好,所以相托:

    五儿便送出来,因见无人,又拉着芳官说道:"我的话倒底说了没有?"芳官笑道:" 难道哄你不成?我听见屋里正经还少两个人的窝儿,并没补上.一个是红玉的,琏二奶奶要去还没给人来,一个是坠儿的,也还没补.如今要你一个也不算过分.皆因平儿每每的和袭人说, 凡有动人动钱的事,得挨的且挨一日更好.如今三姑娘正要拿人扎筏子呢, 连他屋里的事都驳了两三件,如今正要寻我们屋里的事没寻着,何苦来往网里碰去. 倘或说些话驳了,那时老了,倒难回转.不如等冷一冷,老太太,太太心闲了,凭是天大的事先和老的一说, 没有不成的."五儿道:"虽如此说,我却性急等不得了.趁如今挑上来了, 一则给我妈争口气,也不枉养我一场,二则添上月钱,家里又从容些, 三则我的心开一开, 只怕这病就好了.----便是请大夫吃药,也省了家里的钱."芳官道:"我都知道了,你只放心."二人别过,芳官自去不提.

     只此一段,我们便可知道:

     1.柳五儿为家庭父母为自己考虑,要到贾宝玉房里来;

     2.柳五儿身体差,有病。

     这是关于柳五儿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位。
     其次,关于柳五儿的命运。

     柳五儿和芳官要好,想送点茯苓霜给芳官,不巧被林之孝家的的拿住,因此生出许多变故来,虽然后来在平儿的斡旋下平安无事,但一场虚惊与羞辱,让柳五儿元气不伤。第六十一回:

     这里五儿被人软禁起来, 一步不敢多走.又兼众媳妇也有劝他说,不该做这没行止之事, 也有报怨说,正经更还坐不上来,又弄个贼来给我们看,倘或眼不见寻了死, 逃走了, 都是我们不是.于是又有素日一干与柳家不睦的人,见了这般,十分趁愿,都来奚落嘲戏他.这五儿心内又气又委屈,竟无处可诉,且本来怯弱有病,这一夜思茶无茶,思水无水,思睡无衾枕,呜呜咽咽直哭了一夜.

     很明显,这段经历,应该对柔弱的柳五儿打击很大。她柔弱的身体,平时尚且支撑不住,更何况遭此磨难和羞辱呢?

     所以,到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借收拾晴雯整治贾宝玉房里丫鬟的时候,收拾芳官:

     王夫人笑道: "你还强嘴.我且问你,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是谁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丫头五儿了?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你们又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呢.你连你干娘都欺倒了. 岂止别人!"

     这样一来,柳五儿的命运就清楚了,本来身体就有病的柳五儿,经历那一场被误抓的风波之后,气病了,死了。这就是这个形似林黛玉的女儿的短暂的一生和命运。

     应该说,这样的交代,对于柳五儿这样的一个配角来说是相当清晰和到位了。

     第三,但是,到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柳五儿不仅没死,反而复活了,而且如愿进了贾宝玉房里,还伺候贾宝玉呢。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就详细说了贾宝玉因思念晴雯,把感情倾注在五儿身上。

     这样的失误,在我看来是最不应该的。因为,如果对于曹雪芹前八十回的理解导致的续本的不同构思和走向还是可以理解的话,把前八十回曹雪芹明明交代清楚了的人物命运黑白颠倒就显得太不应该了。

 
《红楼梦》里薛宝琴的婚姻
 

    《红楼梦》里关于薛宝琴的婚姻,只说她和梅翰林之子定了亲,又说梅翰林放了外任,一时半会回不来,难以完婚。但是,小说里是明确说了的,薛蝌之所以带着妹妹薛宝琴来都中投奔婶娘薛姨妈,就是为了妹妹薛宝琴完婚的。

    这本身就是一个费思量的问题。有这种事吗?薛蝌盲目的带着妹妹到京城准备完婚,结果到了京城,才发现,梅翰林已经放外任了。这种种可疑之处,让我认定,其实梅家有悔婚之意。薛蝌带薛宝琴来投奔薛姨妈,其实是投奔贾府来的,希望借助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向梅家施压。这些分析见拙文《红楼梦之薛宝琴为啥不入十二钗册》、《《红楼梦》之薛家隐藏的巨大危机》、《《红楼梦》里梅家的悔婚之意》、《《红楼梦》之薛宝琴到底嫁给了谁》、《《红楼梦》之贾母为何非要画宝琴》、《红楼梦之贾母为何催惜春画大观园》等等。

    但是,这之后,直到第八十回,似乎就没有关于薛宝琴婚姻的任何信息了。

    但是,只要细细阅读,还是可以找到些关于薛宝琴婚姻的蛛丝马迹的。

    第七十八回,写贾宝玉贾环贾兰跟随贾政出去应酬,回来,和王夫人有一段对话:

    话说之间,只见宝玉等已回来,因说他父亲还未散,恐天黑了,所以先叫我们回来了.王夫人忙问:"今日可有丢了丑?"宝玉笑道:"不但不丢丑,倒拐了许多东西来."接着,就有老婆子们从二门上小厮手内接了东西来.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 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分."说着,又向怀中取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来,说:" 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

    此时,关于薛宝琴婚姻的信息就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了,这就是这一句“这是梅翰林送的”。

    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梅翰林已经被调回了京城,已经开始和贾政他们应酬唱和走动了,甚至和贾宝玉也有交往了。于是,之前薛宝钗在第五十六回对邢岫烟说的“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的话就有着落,有呼应了,梅翰林家又回到京城了。所以,我预计,八十回后,很快的,薛宝琴就和梅翰林之子完婚了。紧接着,薛蝌和邢岫烟的婚姻也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这样一来,薛家的四个孩子,薛蟠第一个成婚,薛宝琴第二,薛蝌第三,就剩下薛宝钗遥遥无期了。

 
《红楼梦》里有太多孤女
 

    读到第七十八回,有一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红楼梦》里有太多的孤女。这里所谓的孤女,是指父母双亡的。

    先从十二钗看:

    林黛玉是孤女、史湘云是孤女、妙玉是孤女、晴雯是孤女,香菱是孤女。

    还有,秦可卿其实也是孤女,秦业只是她的养父。秦可卿是从育婴堂里抱来的。金陵十二钗点出来的十五人,明确就有六人是孤女。其实只要细细推断,八十回后,王熙凤死于狱神庙中,贾琏被流放发配,估计也活不长,被拐卖的巧姐其实也是孤女。

    对了,还有一个贾惜春,虽然她还有个哥哥贾珍,还有贾母等长辈,但贾敬一死,她其实也是孤女。八人。这样一来,十二钗中点出来的十五人中就有八位孤女,套用一个很俗的计算法,占比达到53.3%,占一半还多了。   

    这只是十二钗里的,还有呢?

    薛宝琴也是孤女,九人了。

    如果眼光再开阔一点,人数就更多了:

    那些戏班子里的小戏子,芳官、龄官、藕官、蕊官、菂官等等,即使父母还在,也是被卖了,此生无依无靠的,即使被王夫人发落也是要么跟了干娘要么入了空门的,难道,不是孤女?

    《红楼梦》里孤女的大量存在,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何如此?因为作家设计的人物身世和命运,其实就是作家对于事物的一种潜在的看法。这就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悲剧观或者说女性悲剧观联系起来了。

    在我看来,《红楼梦》里孤女的大量存在,其实正是曹雪芹对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性质的一种写照。在曹雪芹看来,在那个时代,即使有贾宝玉那样的男性,即使有如大观园神话般美女的时光,但是,女性,终掩不住悲剧的命运,她们的命运,不可阻挡的都是悲剧性的。

    同时,这种孤女的象征,还预示着女性在那个时代的一种与生俱来无法克服的孤独感和孤立无援的生存环境。

    1.孤女是孤立无援的,那个时代的女性也是孤立无援的;

    2.因为是孤立无援的,所以孤女是孤独的,那个时代的女性也同样是孤独的;

    3.孤立无援和孤独,早就了孤女的悲剧性命运,也造就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剧性命运。

    这里面的隐喻和象征,其间的语言逻辑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孤女,可以说是《红楼梦》里最广泛存在的象征,它其实在象征着曹雪芹内心对于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悲剧性的总结,那就是这些女性,即使父母双全也多半是悲剧性的结局。

    这是曹雪芹悲剧观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他对于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批判。

 
《红楼梦》确有花神之说
 

    这个问题,本早该说到。但是却一笔带过了,今天要好好说说。其实我之前的关于众女子是什么花的分析,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之上的,那就是《红楼梦》确实有花神之说。

    这个论点,最强力的佐证,就是第七十八回,贾宝玉悼念晴雯时,与小丫鬟之间的一段对话,点出来的:

    宝玉忙道:“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个神,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

    这句话,我想绝不是曹雪芹随意让贾宝玉说出来的,是有深意的:

    1.曹雪芹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了,“一样花有一位神”,也就是说,小说里的主要女性人物,几乎都是一样花的神,这个我已经分析过了,因为文章太多,不便引了,自己去看;

    2.曹雪芹还告诉我们,“还有总花神”,也就是有一个代表所有花神的总花神,这个人,之前我已经分析过了,就是林黛玉(参见拙文《林黛玉究竟是什么花?》)。

    3.所以,依据这样的分析,可以认为,八十回后,《红楼梦》结束之时,是有一个众花神归位的情节的,这是确凿无疑的。这比起所谓的“情榜”,我以为要靠谱得多。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情榜之说,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写过,不过是脂砚斋的一种说法;

    第二,脂砚斋的批语,经过历代传抄,伪托者、篡改者很多,真实性不高;

    第三,而花神之说,却是小说中明确写过的,不一样的。

    当然,关于花神之说的,不止这一处,还有: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在放春山遣香洞,警幻仙姑招待贾宝玉的,就有:

    1.群芳髓的香。

    “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

    2.千红一窟的茶。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 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3.万艳同悲的酒。

    "此酒乃以百花之蕊, 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 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这些东西,都是由百花之精髓酿制的,都暗示着百花之血泪,其实也暗指百花。当然,这里的百花,是虚数,不是指确切的一百种花,而是指很多花,千万不要坐实,曹雪芹不可能在小说里用一百种花对应一百个人物,那是不现实的。

    这样一来,我以为,《红楼梦》里是有花神之说的,而且,在八十回后,所谓等这一干风流孽缘前去销号了结的时候,是会有花神各归本位的时候的。我觉得,这比光凭一个评论者脂砚斋(是不是他说的还不一定呢)的情榜之说,就大肆研究什么一百零八人的情榜要靠谱得多。

 
《红楼梦》里晴雯死时到底几岁
 

    第七十八回,关于晴雯年龄的信息再一次出现。贾宝玉听说晴雯做了水芙蓉也就是莲花的花神,感慨万千,有这样一句话:

    因又想:"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常."

    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晴雯在贾宝玉房里待了五六年。

    我曾经在拙文《红楼梦76回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分析出,至第八十回时候,贾宝玉十七岁,那么,晴雯到贾宝玉房里的时候,应该就是贾宝玉十一岁的时候。这和我在拙文《《红楼梦》前四十五回时间跨度》提出的,到第四回薛宝钗进京到贾府时,贾宝玉十一岁的分析是吻合的。也就是说,晴雯是在薛宝钗到贾府的那一年,贾宝玉十一岁的时候被贾母派到贾宝玉房里的。

    所以,晴雯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出现了。

    第七十七回,还有一段关于晴雯身世的文字:

    这晴雯当日系赖大家用银子买的,那时晴雯才得十岁,尚未留头.因常跟赖嬷嬷进来,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 十分喜爱.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后来所以到了宝玉房里.

    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是:

    1.晴雯是十岁的时候被赖大家买的;

    2.后来赖嬷嬷孝敬给了贾母。

    赖大家使用晴雯,至少也得有个小半年的,见好使,才会带着去见贾母。贾母喜欢,送给贾母,贾母也得使用一段时间的,考察一下,觉得合适了,才会给贾宝玉。所以,这和我在《晴雯比贾宝玉大几岁?》的分析是吻合的,也就是,晴雯至少是在十二岁的时候到贾宝玉房里的,也就是说,晴雯比贾宝玉大一岁,于是,就在第四回,曹雪芹虽然没有明写,我们可以知道,贾母把自己很喜欢的十二岁的晴雯派到了当时十一岁的贾宝玉的房里做大丫鬟。

    而在第七十八回,也就是贾宝玉所说的五六年之后,晴雯被诬告,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惨死在姑舅表哥多浑虫的家里,时年刚好十八岁,正是花季的年龄。

    唉,我为晴雯一哭!

 
《红楼梦》里晴雯果然灰飞烟灭
 
   王夫人对晴雯那种莫名的仇恨,真的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查抄大观园的事实其实刚好证明了晴雯的清白,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晴雯还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撵走了。

    非但如此,王夫人还在贾母面前,给晴雯假设了个“女儿痨”的莫须有的病,让贾母也无话可说。

    我一直以为,王夫人给晴雯扣上一顶“女儿痨”的帽子,只是为了撵走晴雯而掩饰。但是,当我读到第七十八回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我低估了这个女人的仇恨的力量。王夫人之所以陷害晴雯得了女儿痨,固然是为她无理撵走晴雯并致其死打掩护,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她要让晴雯死无葬身之地。

    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讲究入土为安的,因为还有阴间,还有来世,前世安葬是否安好,直接关系到来世的命运。王夫人是太恨晴雯了,她希望晴雯永世不得超生。所以,对于死后的晴雯处置,她是这样安排的:

    王夫人闻知,便命赏了十两烧埋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他哥嫂听了这话,一面得银,一面就雇了人来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场上去了.

    好一个“焚化了罢”,好一个“断不可留”,已经把王夫人对于晴雯刻骨的仇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果然,王夫人是要晴雯不得好死,要晴雯死无全尸,要晴雯永世不得超生,要晴雯灰飞烟灭。

    好一个歹毒的女人,这样的仇恨,不得不让人触目惊心!

    这就是女人之间的仇恨!

    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仙女下凡的女孩子,是因为在天上犯错被贬下凡间的,这样的女孩容貌清秀,心灵手巧,但是,这样的女孩,在她十七八岁未破身之前,上天必然是要收她回去的,不然一旦成婚,沾染了人气,就无法回到天上了,关于这种观念,可参见拙文《仙女》。我疑心,曹雪芹知道这种观念,无论是林黛玉还是晴雯,他都是这样塑造的。这些天仙一样的女孩,在人世间短暂停留,留下无限美好的回忆,然后,又回到天上去了。

    这可能是王夫人这样的浊女人所无法想象、也不能想象的吧?

 
《红楼梦》里晴雯死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晴雯死了,哀悼她的只有宝玉,挂念她的也只是房里麝月秋纹这几个姐妹。话说多浑虫这个所谓的晴雯姑舅表哥,是晴雯一手扶持起来的,是晴雯把他要了来贾府做事的,还娶了媳妇灯姑娘。可是,晴雯死后呢?看看她的所谓的这些亲人的表现吧。第七十八回:

    谁知他哥嫂见他一咽气便回了进去,希图早些得几两发送例银.王夫人闻知,便命赏了十两烧埋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他哥嫂听了这话,一面得银,一面就雇了人来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场上去了.剩的衣履簪环,约有三四百金之数,他兄嫂自收了为后日之计.

    这里面没有任何之悲痛,哪怕是一点点怜悯,没有,有的只是利益。

    1.晴雯死了,她的哥嫂想的是赶快用这尸首去王夫人那里换钱;

    2.晴雯死后的身外之物,全是她哥嫂得了,总共竟然价值三四百金之数,不是个小数目啊;

    3.这就是晴雯的价值;

    4.多浑虫夫妻那么迅速的处理晴雯的尸体,所为何来?还不是为了钱!所谓夜长梦多,一切火速处理,只为火速把钱财弄到手,唯恐节外生枝也。

    再扯开去,晴雯被撵,她哥嫂的表现是“又受了他哥嫂的歹话,”她的哥嫂为什么抱怨?不就是因为晴雯失势了他们无利可图了吗?此其一。其二,贾宝玉亲眼所见,晴雯生病回家,那里得到过她哥嫂的一丝一毫的照顾和温暖?不过是借一地栖身而已。

    这虽然是两个下人,却好冷酷!

    这就是曹雪芹向我们揭示的在《红楼梦》里存在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大面积存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接下来,直至八十回,这个问题,可能是我要一再说到反复强调的问题,晴雯的境遇,还只是这冰山之一角。《红楼梦》里其实存在着大量的围绕钱财的阴谋,这些阴谋,需要我们一一的把它呈现出来,好让我们看到,在唯美的《红楼梦》下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发臭!

 
薛宝钗不辞而别暗示贾宝玉不辞而别
 

    有点绕的标题,但确实如此。第七十八回,贾宝玉前去探望薛宝钗,发现薛宝钗已经不辞而别,让我猛然间顿悟到了什么。

    是呀,第七十四回,薛宝钗和众姐妹告别的时候,是说母亲薛姨妈身上不舒服,哥哥薛蟠忙着娶亲,要回去招呼几天的。

    到第七十八回,薛宝钗正式提出要搬离大观园,也只是和王夫人正式的说了一下,当时王熙凤在场,既没和贾母说,也没和贾宝玉林黛玉等兄弟姐妹说。

    如此看来,这薛宝钗对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来说,果然是不辞而别。而最有趣的,那日去寻找薛宝钗的,不惟是贾宝玉,也有林黛玉的,所谓“往宝姑娘那里去了.”

    可是,很奇怪,贾宝玉忙着去宝钗处,还是不见林黛玉。也就是说,虽然写林黛玉贾宝玉都去看薛宝钗,但根本就没正面提林黛玉,而实写的贾宝玉探望薛宝钗。这里面,我以为是有寓意的。

    果然,贾宝玉一去,发现人去楼空,不免一番感叹:

    宝玉又至蘅芜苑中,只见寂静无人,房内搬的空空落落的,不觉吃一大惊.忽见个老婆子走来,宝玉忙问这是什么原故.老婆子道:"宝姑娘出去了.这里交我们看着, 还没有搬清楚.我们帮着送了些东西去,这也就完了.你老人家请出去罢,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 从此你老人家省跑这一处的腿子了."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 ,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 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这段话中的点睛之笔就是“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前面的叙述其实都是为这句话做铺垫的。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有两层:

    第一层:薛宝钗离去的事实很无情;

    第二层:薛宝钗不辞而别本身也很无情。

    所以,贾宝玉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读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叹曹雪芹设计的精巧,所谓一报还一报也,这是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恩怨,前八十回,薛宝钗给贾宝玉来了一个不辞而别,很无情。八十回后,已经成为夫妻的贾宝玉也给薛宝钗来了个不辞而别,“悬崖撒手出而为僧”。

    而且,其间的“引子”,都是林黛玉,前八十回薛宝钗给贾宝玉的不辞而别,是贾宝玉去寻林黛玉,听说林黛玉去找薛宝钗了,贾宝玉才去找薛宝钗的。很奇妙的是,这期间,林黛玉压根儿就没出现。

    而八十回以后,贾宝玉给薛宝钗的不辞而别,依然是林黛玉引起的,是贾宝玉对已经离去的林黛玉的思念引起的。而且,大家发现没有,不管是之前的还是之后的,林黛玉始终没有出现,就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好玄妙的暗示!

    贾宝玉面对薛宝钗的不辞而别,发出了“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的感叹,那么,当作为妻子的薛宝钗面对贾宝玉的不辞而别呢?那又是怎样的无情!?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了。

    此无情与彼无情,到底谁更无情?这才是真正的“请问”(晴雯)呀!

 
至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贾环贾兰的年龄
 

    拙文《红楼梦76回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分析过,至第七十六回乃至到第八十回,贾宝玉的年龄就是十七岁左右。而到第七十八回,贾环和贾兰的年龄也出来了。

    1.贾兰作诗得到了贾政众门客一致赞赏:“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

    由此可知,其时贾兰已经十三岁,按照古人惯用虚岁的习惯,扣除1岁,至少也是十二岁光景的孩子了。

    2.贾环作诗也得到贾政众门客的一致赞赏:“这就罢了.三爷才大不多两岁,在未冠之时如此,用了工夫,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了.”

    很明显,门客们是赞赏贾环虽然只比贾兰大2岁,但诗作得更好。由此可知,贾环其时十五岁,扣除古人惯用的虚岁1岁,贾环当时至少十四岁了。

    3.贾宝玉的年龄,我是扣除了虚岁的,十七岁。

    这样一来,贾宝玉贾环贾兰兄弟叔侄三人的年龄及其差距就清楚了:

    1.贾宝玉17岁大贾环3岁,贾环14岁;

    2.贾宝玉17岁大贾兰5岁,贾兰12岁;

    3.贾环大贾兰2岁。

 
《红楼梦》里诗赞林四娘的寓意
 

    我一直不解,在接近八十回的地方,晴雯的悲剧刚刚结束,贾迎春和香菱的悲剧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七十八回,突然来段贾政及其门客还有贾宝玉贾环贾兰诗赞林四娘的情节干什么?

    说真的,林四娘的故事,有什么寓意?我一时还想不出来。曹雪芹,为什么要在这里浓重的设计一笔,倾心歌颂一个前朝也就是明朝的女子呢?

    但是,当我把这一段读完,了解了林四娘的故事之后,我猛然间恍然大悟了。原来如此,呵呵。

    首先,我们看整个林四娘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彼时贾政正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又说:"快散时忽然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字皆备,倒是个好题目,大家要作一首挽词."众幕宾听了 ,都忙请教是系何等妙事.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这恒王最喜女色, 且公余好武,因选了许多美女,日习武事.每公余辄开宴连日,令众美女习战斗功拔之事. 其姬中有姓林行四者,姿色既冠,且武艺更精,皆呼为林四娘.恒王最得意,遂超拔林四娘统辖诸姬,又呼为'姽婳将军'."众清客都称"妙极神奇.竟以'姽婳' 下加` 将军'二字,反更觉妩媚风流,真绝世奇文也.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 "贾政笑道:"这话自然是如此,但更有可奇可叹之事."众清客都愕然惊问道:"不知底下有何奇事? "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 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于是青州城内文武官员,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 ' 遂将有献城之举.林四娘得闻凶报,遂集聚众女将,发令说道:`你我皆向蒙王恩,戴天履地, 不能报其万一.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尔等有愿随者,即时同我前往,有不愿者,亦早各散.'众女将听他这样,都一齐说愿意.于是林四娘带领众人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众贼不防,也被斩戮了几员首贼.然后大家见是不过几个女人, 料不能济事,遂回戈倒兵,奋力一阵,把林四娘等一个不曾留下,倒作成了这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志.后来报至中都,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惊骇道奇.其后朝中自然又有人去剿灭,天兵一到,化为乌有,不必深论.只就林四娘一节,众位听了,可羡不可羡呢? "众幕友都叹道:"实在可羡可奇,实是个妙题,原该大家挽一挽才是."

    这个故事,说白了,不就是一个女人为男人牺牲的故事吗?林四娘为报恒王知遇之恩,不惜以较弱之躯,率领一般女子,为恒王一战,乃是求死而已。这就是女人为男人的牺牲啊。

    其次,如此一来,真相出来了,曹雪芹在这里贸然设计一个诗赞林四娘的故事来?其实是有深意的呀。

    1.纵观整部《红楼梦》,写的,难道不就是女人为男人的牺牲吗?

    秦可卿为贾珍的牺牲,王熙凤、尤二姐为贾琏的牺牲,尤三姐为柳湘莲的牺牲,香菱为薛蟠的牺牲,贾迎春为孙绍组的牺牲,彩云为贾环的牺牲,司棋为潘又安的牺牲,金钏、晴雯、林黛玉、薛宝钗、妙玉、史湘云为贾宝玉的牺牲,张金哥为守备之子的牺牲,龄官为贾蔷的牺牲,这些牺牲,太多太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就是一部女性为男性牺牲的故事。

    2.所以,这就点题了。第七十八回的标题是“老学士闲征诡画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说的就两件事,一件就是诗赞林四娘的故事,另一件就是贾宝玉为晴雯之死撰写芙蓉女儿诔的事情。其实这两件事情,主角都是贾宝玉,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很紧密的,前一件事,贾宝玉为林四娘为恒王的牺牲或者说女人为男人的牺牲写赞歌,紧接着,他就为晴雯为自己的牺牲写赞歌了,这其实都是一回事呀。

    第三,由此,可以推断,曹雪芹借晴雯之死在这里设计一个诗赞林四娘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暗示着,八十回以后,《红楼梦》众女儿为男人的牺牲将大规模的出现,就恰如林四娘率领众姬妾为恒王一战而死一样,八十回以后,难道不是以林黛玉为首的奇女子们为贾宝玉相继作出牺牲的故事吗?是的,就是这样曹雪芹为什么要整出个女子,而且都姓林,其间的暗示性已经很明显了。

    第四,最难能可贵的是,贾宝玉的赞颂,带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男性批判色彩。

    1.在赞颂林四娘的时候,他说“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这个批判已经很辛辣了,就是说满朝文武还不及一个娇弱的林四娘!

    2.在悼念晴雯的时候,有这样的句子“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这些话的含义,也就是说,我贾宝玉不如她也,她比我贾宝玉高贵许多也。

    这种强烈的基于男性角度的自我批判或者说男性批判精神,正是曹雪芹之《红楼梦》时至今日依然领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原因!

 
贾蓉和贾宝玉的年龄差距
 
   今天要说说贾蓉的年龄,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红楼梦》人物的年龄根本就是一笔烂帐。但是,我觉得,不能因为它是一笔烂帐你就不说,更何况,它未必就是一笔烂帐。

     论辈分,贾蓉是贾宝玉的侄儿,但这是大家族里典型的叔侄年龄倒挂现象。贾蓉这位侄儿,明显比贾宝玉这位叔叔大好多岁。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 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

     也就是说,在第二回,冷子兴介绍贾府人物的时候,贾蓉就已经十六岁了。而这个时候,贾宝玉是“如今长了七八岁”。这个年龄是和我的分析大致相当的,彼时,也就是在第二回贾雨村遇到冷子兴之前,刚好介绍贾雨村在林如海家做家教,教林黛玉,那时的林黛玉在六岁的时候死了母亲贾敏,这就对上了。

    而且,抛开冷子兴的口语七岁和八岁的随意性,以林黛玉小贾宝玉一岁来看,彼时贾宝玉的确切年龄应该是七岁。

     如此看来,贾蓉这位侄儿,大贾宝玉九岁。扣除虚岁的可能,贾宝玉六岁,贾蓉十五岁,依然是九岁的差距。

     那么,到第七十六回或者说前八十回的时候,很容易推断了,那个时候,贾宝玉实岁十七岁(参见拙文《红楼梦76回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贾环贾兰的年龄》),从第二回的六岁到八十回的十七岁,贾宝玉长了十一岁。

    而贾蓉的年龄呢?同样长了十一岁,从第二回的十五岁到第八十回,已经二十六岁了,虚岁的话,已经二十七岁了。

    由此,我们还可以做出一个重要判断,整部《红楼梦》幸存的前八十回,时间跨度就是十一年的光影,在这十一年的光影里,发生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前八十回展现给我们的悲欢离愁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的填空题(含答案)
薛宝钗为嫁宝玉,经常三更半夜做一件隐秘丑事,最终被晴雯抖了出来
寒假作业:四大名著2《红楼梦》填空练习(附答案)
《红楼梦》:贾宝玉不爱林黛玉?
《红楼梦》知识点汇总
《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何被接来送去,不像其他人一样常住贾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