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31)

709、《红楼梦》里晴雯年龄疑问再梳理

    关于晴雯的年龄,就在我写出《晴雯比贾宝玉大几岁?》和《《红楼梦》里晴雯死时到底几岁?》事,马上反驳我的东西就来了。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的诔文,很明确的这样说了: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这样一来,似乎很清楚了:

   1.晴雯死时十六岁;

    2.晴雯到贾宝玉房里,和贾宝玉相处了五年零八个月。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贾宝玉所谓的十六岁是虚岁还是实岁?先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吧。

   第七十七回说赖大家买晴雯时候,晴雯十岁。这倒是可以和诔文里的年龄吻合,也和贾宝玉在第七十八回里感叹的“五六年的情场”吻合。因为:

   1.晴雯与贾宝玉相处五年零八个月,也就是“五六年的情场”;

   2.如果晴雯十岁正被赖大家买来的,使用两个月即被贾母看中,贾母使用两个月即给了贾宝玉,也是可以理解的;

   3.这样一来,诔文中所说晴雯死时十六岁,和贾宝玉相处了五年零八个月也是说得通的。

   如此,则贾宝玉所说的晴雯之十六岁,乃是实岁,不是虚岁了。再者,人一般活着的时候喜欢自己大,用虚岁,死了,为了准确,用实岁也是应该的。

   那么,这样理解的话,我觉得不光是晴雯的年龄,乃至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年龄也是可以理解,还有,整个前八十回的时间跨度。只不过要做微调,因为曹雪芹实岁和虚岁的用法以及含混的年纪表达太特么的搅了。

    第一,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和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时间跨度是四年多,林黛玉到贾府时,林黛玉七岁或者七岁差一点,贾宝玉八岁。等薛宝钗到贾府的时候,贾宝玉十二岁,林黛玉十一岁。而薛宝钗呢?应该是十三岁,也就是说之前我说的薛宝钗大贾宝玉两岁,可能不准确,薛宝钗可能大贾宝玉一岁多一点,在两岁以内,也是正常的。

   第二,如此可以肯定的是,第五回晴雯出场的时候,就是她刚刚被贾母给了贾宝玉的时候,也就是她十岁零四个月的时候,否则就和诔文中所写和贾宝玉相处了五年零八个月不吻合了。也就是说,晴雯是在林黛玉来贾府之后,贾宝玉和林黛玉正式分房过了,贾母给的贾宝玉,那个时候,晴雯到贾府在贾母处也仅仅两三个月。那个时候,贾宝玉已经十二岁了,晴雯刚好十岁零四个月,那么,晴雯的年龄比贾宝玉小一岁多,比薛宝钗小两岁多,和林黛玉几乎是同龄人。

   第三,又因为第六十三回说晴雯、袭人和香菱和宝钗同庚,也就是同年,所以,可知,袭人、香菱和晴雯是一般大的,想想也是,其实贾宝玉在小说里从来没有叫过袭人姐姐之类的,我们觉得袭人比宝玉大,是因为其成熟的言行举止,所以,袭人比宝玉小也是可能的。但是,有一点,宝钗是不可能和宝玉同岁的,一则宝玉从来是姐姐姐姐的叫的,二则我们也分析过了,宝钗大宝玉一岁多。因此,对于第六十三回的叙述,要分别看,香菱、袭人和晴雯同岁,比宝玉小可能,但宝钗也比宝玉小就不可信了。《红楼梦》传抄上百年,错谬者、篡改者(最该杀)无数,需要分析对待。再者,写宝琴谬写成宝钗也是可能的,因为当时宝琴在场。

   第四,即使这样,《红楼梦》的时间跨度也是可以解释通的:

   1.第三回,林黛玉七岁左右到的贾府,贾宝玉那时八岁,还没到贾府的薛宝钗九岁多点;

   2.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时,已经过了四年多,其时林黛玉十一岁(或者十一岁差一点,或者十一岁多一点,都有可能),贾宝玉十二岁,薛宝钗十三岁多。这个时候袭人晴雯香菱十岁多一点;

   3.第三回到第四回的四年多的时间跨度,第四回到第八十回的五年零八个月(也是晴雯和贾宝玉相处的时间)的时间跨度,合起来也在十年多的时间,和拙文《贾蓉和贾宝玉的年龄差距》里推测的整个前八十回十一年的时间跨度基本吻合的,十年多也在十一年的范畴,因为小说叙述的含混和几经篡改,只能精确到这样的程度了。

    此时,所有的人物年龄推断以及时间跨度,以此文为准。唉,头晕脑胀了!

 
710、《红楼梦》的叙事时间
 
  《红楼梦》没有确切和确定的叙事时间,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谓架空。因此,《红楼梦》的叙事时间是依靠人物的年龄变化来判断的。

    而且,由于作者对人物年龄的虚虚实实和语焉不详,加之可能是传抄的错缪或者篡改,甚至是作者的具体修改尚未完成等等不得而知的原因,《红楼梦》的叙事时间几乎就成为了一个“陷阱”,常常让你自顾不暇,难以自圆其说。

   但是,经历过之前关于时间研究的种种纠结和反复之后,我再三斟酌,感觉到,《红楼梦》的叙事时间,还是基本可以捋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来的。特别是之前我的反复和犹疑,很可能给大家造成困惑,现在把基本成熟的判断给大家:

   第一,整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时间跨度,就是十到十一年。

   这个,我已经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论述过了,经过种种比较,我以为这个判断是比较靠谱的,从贾宝玉七岁写到十八岁左右,从林黛玉六岁写到十七岁,这是两个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的年龄跨度,也是前八十回的时间跨度。

   第二,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年龄差距可以基本确定。

   贾宝玉大林黛玉一岁,薛宝钗大贾宝玉两岁,因此,到八十回的时候,贾宝玉是十八岁,林黛玉十七岁,薛宝钗二十岁。

   第三,小说第三回到第四回,时间跨度是四年。

   曹雪芹和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其实从第三回林黛玉到贾府,再到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时间跨度是四年左右。也就是说,林黛玉到贾府时应该是七岁左右,而贾宝玉是八岁左右;到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的时候,林黛玉已经十一岁,贾宝玉十二岁,薛宝钗已经十四岁了。

   第四,其他人物的年龄。

    1.晴雯,小说第七十八回交代了,是十六岁时死的,和贾宝玉相处了五年零八个月,由此倒推,她应该是十岁零四个月的时候贾母给的贾宝玉,那个时候贾宝玉十二岁左右,也就是第四回薛宝钗到贾府前后,贾母给的贾宝玉;

   2.袭人,小说第六回也交代,大贾宝玉两岁,由此推断,袭人和薛宝钗同年,一样大,到八十回的时候也是二十岁左右,袭人比晴雯大了整整四岁,她比晴雯更工于心计是可以理解的;

   3.香菱,正如一位网友huhuhan_2007提出来的,第一回,一僧一道正要挟石头随神瑛侍者投胎的时候,是年方三岁,这就对上了,石头转世时,应该是贾宝玉即将降生之时,香菱也是大贾宝玉两三岁左右,到第八十回时,香菱也是二十岁上下;

   4.由此,最关键的,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袭人抽签时说“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是有错漏的,不管是传抄错缪还是篡改所致,但只应该是香菱、宝钗和袭人三人同庚,晴雯比这三人小四岁呢;

   5.还有贾兰的年纪,也是一位网友小蜗妈妈2001提出来的,第四回时贾兰是年方五岁,到第七十八回十三岁,其间时间跨度八年,和我的判断第四回到第八十回时间跨度六年左右(以晴雯和宝玉相处五年零八个月为证)有误差,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我以为,曹雪芹在第四回时介绍贾琏的年纪,所谓“今方五岁”,是一个大致的介绍,时间应该推前的,就是说,在第四回前,他叔叔贾宝玉七岁的时候,贾兰可能就是一两岁,这个五岁,是第四回以后贾兰的一个年龄段,从第四回前的一两岁到第七十八回的十三岁,时间跨度刚好是十一年左右;

    6.还有贾蓉的年龄,第二回介绍时十六岁,到八十回时,已经是二十七八岁了;

     7.还有贾琏的年龄,第二回已经是“二十来往”了,那么,到八十回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

    这就是我对于《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基本年龄及其变化的判断,由此得出的整部小说前八十回的时间变化。而且,在苦不堪言的时间研究之中,渐渐的,我在年龄之中看出了些味道和端倪,很有趣,比如贾政一家子的,贾宝玉和贾元春的年龄差距和贾珠的年龄差距,比如贾珍贾琏的年龄差距,总之一句话,贾府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有的很大,大到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总之,《红楼梦》叙事时间及其一些人物的年龄变化,到这里基本告一个段落了。当然,我要指出的是,由于古人惯用虚岁的习惯,虽然我这里的推断是沿用小说的年岁,但大家一定要按照虚岁减一岁来考虑人物的年龄。此其一。其二,第三回到第四回的跳跃,所谓的四年只是一个力图明晰的表述,有可能是三年多不到四年,还有人物的年龄,要精细到月份是不可能,上下出入几个月是可能的,只可能是大致的,因为狡猾的曹雪芹,写到人物年龄时,从来都是用的“幻笔”。

   再说又说远了,就此打住吧。关于小说时间跨度和人物年龄,我的阶段性总结就是这样了。之前的反复和不断修正不算了,我确定的结论,都在这里了。

711、贾宝玉家的那点事儿
 

   我承认,前段时间说小说人物的年龄和时间跨度有点绕,甚至有点乱,也很枯燥,貌似也意义不大。但是,我以为基本是捋清楚了。我想向大家说的是,时间对于小说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拼了老命去分析时间和年龄的原因所在。今天这篇文章,老实说,就是分析人物年龄和叙事时间得到的意外收获。其实,《红楼梦》人物的年龄和时间跨度真的非常有意思,就像一场智力游戏,稍微不注意,你就掉进陷阱。但只要不气馁,继续搜寻,结果还是柳暗花明。曹雪芹这个家伙,行文过于狡猾,虚虚实实,指东打西,甚至事件重叠,确实需要好好花点心思。

    好了,言归正传吧。今天,就附庸风雅,从人物年龄入手,说说贾宝玉家那点事儿。

    贾宝玉家,是荣国府二房,老爹是贾政,老妈是王夫人,此外,还有两个姨娘,也就是贾政的妾,一个赵姨娘和一个周姨娘。子女情况,王夫人和贾政育有二子一女,即长子贾珠,长女贾元春和次子贾宝玉,贾珠育有一子贾兰;赵姨娘也厉害,和贾政育有一女一子,贾探春和贾环;贾政的另一个妾周姨娘无子。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大家族的一房的情形,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意味无穷。

   首先,我们来看大房王夫人的情况。

   小说里说了,贾珠死的时候不到二十岁,可以理解为十九岁多一点死的,那个时候,贾珠的儿子贾兰,就是一两岁的样子,而贾宝玉呢?以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形来看,也就是七八岁。

   这下,问题出来了吧?

   贾珠这个哥哥,居然大贾宝玉十二岁!

   如果贾政子女众多也就罢了,可是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王夫人是生了贾珠十一二年之后才生的贾宝玉。

   也许,你会说我有点大惊小怪。贾宝玉和贾珠之间,不是还有个姐姐贾元春的吗?

   好,我们就来说说贾元春和贾宝玉的年龄差距。

   按照冷子兴的说法,贾宝玉七八岁的时候,她的姐姐贾元春早已经在皇宫里面做女史了。这就可以分析出贾宝玉和姐姐贾元春的年龄差距了。

   按照清代的选秀年龄,贾元春最早也得十三岁才能参加选秀,而且,不可能一选进去就做皇后的女史,女史是掌管皇后礼仪的女官,这可不是一个什么不起眼的角色,而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女官,因为后来贾元春就是从女史的位置上被册封为贤德妃的。那么,贾元春在宫里奋斗,怎也得个两三年才能做到女史的位置吧?这已经是相当快了,坐火箭了。

   以此分析,贾珠不到二十岁死的时候,他的妹妹贾元春大概是十六七岁左右,弟弟贾宝玉七八岁左右。这一下,三兄妹的年龄差距出来了,贾珠可能大贾元春两三岁的样子,贾元春大贾宝玉是九到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是可信的,因为元妃省亲的时候说到,贾宝玉这个弟弟,从小读书识字就是这个姐姐贾元春教的,所以姐弟情深犹如母子,我们可以想象,在贾宝玉四五岁的时候,就是这个姐姐手把手教他的。

    这样,很明显可以看出来,贾珠和贾元春是王夫人一个生育段生的,很正常。而贾宝玉的出生就很不正常了,是贾政和王夫人相隔了十年之后的一个生育行为。

    其次,我们来看二房赵姨娘的情况。

    从贾探春和贾环的年龄来看,贾探春的年龄应该比贾宝玉小个一两岁,也就是说,贾宝玉和贾探春倒是在一个生育段生育的,只是母亲不一样。贾环呢?小贾宝玉三岁,很明显,贾探春和贾环姐弟的生育是很密集的,相差只是一两年左右,就是说赵姨娘生了贾探春之后,很快又生了贾环。

    第三,这下,问题出来了:

    1.贾政和王夫人为何在长子和长女出生十年之后才生的贾宝玉?这说明什么?那个时代的人生子是顺其自然,不大会节育的。

    2.王夫人为什么在赵姨娘生贾探春和贾环之前突然又生了个儿子贾宝玉?这又说明什么?

    只要看过我前面系列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曾经说过,贾政和王夫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不像表面那么和谐。而王夫人对美女的仇恨是有其心理原因的,那就是赵姨娘的上位。现在,证据出来了,我上面的两个问题刚好证明了我之前的分析。是什么样的分析呢?

     1.王夫人居然在生育贾珠和贾元春十年之后才生育贾宝玉,说明,贾政和王夫人夫妻至少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很疏远的,夫妻感情出现了问题;

     2.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小说中两次说到,贾政少年时期其实和贾宝玉一样的,是“诗酒放诞”之人,说明这父子二人本性是一样的,内心的喜好自然是一样的,都是喜欢林黛玉(类贾敏)那样的女孩,不会喜欢薛宝钗(类王夫人)那样的女孩;     

     3.贾政苦闷之余,自然要排遣,既然和王夫人合不来,解解闷也好呀,就这样,有姿色懂奉承的赵姨娘趁虚而入了,于是,在贾政和王夫人关系疏远之时,赵姨娘上位了;

     4.王夫人之所以在十年之后又要孩子,原因有两个:

     一是贾珠在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娶妻生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堪重负,身体日渐羸弱,令王夫人感到忧虑,所谓母以子贵,万一贾珠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正如王夫人在贾政暴打贾宝玉时哭诉的,她可怎么办呀?

    二是很可能这个时候,贾政迷恋上了赵姨娘,王夫人为了挽回败局,不得不加强与贾政的关系,抢先怀上了贾宝玉。

    可是,我们看到,即使这样,也没能让贾政和王夫人的关系有所改善,赵姨娘还是很快就怀上了贾政的孩子,在王夫人生下贾宝玉一两年后生下了贾探春,紧接着又生下了贾环。

    这些分析,足以表明,王夫人和丈夫贾政关系的微妙,以及她为了挽回败局而所作的努力,贾宝玉就是努力的结果。然而,她最终还是未能阻止赵姨娘的上位。所以,后来,她心灰意冷,只一味的吃斋念佛了。

    但是,你以为王夫人就此罢休那就错了。王夫人后来在贾宝玉婚姻问题上仇视美女,和贾母的对抗,对林黛玉和晴雯反感,都源于此。甚至她撮合侄女王熙凤嫁给荣国府长房长孙贾琏,并进一步的要把侄女薛宝钗嫁给儿子贾宝玉,都是要挽回她在贾政那里的失败,要不断的加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就是贾宝玉家那点事儿对于整部《红楼梦》人物命运乃至故事走向的深远影响。

712、《红楼梦》里贾珍家里那点事儿
 
  说完了贾宝玉家那点事儿,来说说贾珍家那点事儿。贾珍家,不惟是秦可卿和贾珍那点事儿,还有好多事。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即使贾珍和贾琏这哥俩,年龄相差也是很大的。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贾琏二十来岁,可贾珍的儿子贾蓉都已经十六岁了。就假设贾珍和贾珠一样,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贾珍当时也已经是三十五六岁的人了,比贾琏足足大了十五六岁啊,这两兄弟的年龄差距也够大的。这样的判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第七十六回,贾母开尤氏的玩笑,要尤氏回去陪贾珍,尤氏是这样说的:“老祖宗说的我们太不堪了。我们虽然年轻,已经是十来年的夫妻,也奔四十岁的人了。”

    尤氏是贾珍的续弦,不是结发,结发妻生的贾蓉,作为续弦的尤氏有可能会比贾珍小很多,但尤氏都近四十了,贾珍到第七十六回的时候多少岁?应该是四十六七岁了。

    当然,这不是今天我要说的重点。今天我要说的重点,是贾珍和父亲贾敬和妹妹贾惜春之间的微妙的牵扯。

    第一,以此推论,当林黛玉到贾府的时候,贾珍已经三十五六岁了,因为他的儿子贾蓉也已经是十六七岁的人了;

    第二,但是,很奇怪,贾珍的“胞妹”,请注意这两个字,也就是贾惜春,却还是很小很小的,所谓“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句话很值得分析。

    我们说了,林黛玉到贾府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其实都是一帮小屁孩呢。贾宝玉八岁,林黛玉七岁,贾迎春最多也就八九岁,贾探春还比贾宝玉小一两岁,都是一帮小孩子呢。但是,就在这一帮小孩子里面,愣是说贾惜春更小,小到还不足以描述。林黛玉大?七岁的她已经被曹雪芹用一大段话描写得天仙一般了;贾宝玉大?八岁的他也被曹雪芹描写得风度翩翩;还有贾迎春贾探春,也有出彩的描写。偏偏贾惜春,说太小了,不好描写。

    曹雪芹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可以肯定的是,贾惜春那时候确实还小一些,可能也就四五岁的光景。呵呵呵,这下问题出来了:

    第三,已经三十五六岁的贾珍居然有一个才四五岁的一母同胞同父同母的妹妹贾惜春,这兄妹俩的年龄跨度,大不大?

    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哥哥居然大妹妹三十多岁,大到侄儿贾蓉都不好意思叫贾惜春姑姑,大到侄儿贾蓉也大姑姑贾惜春十多岁呢。

    而且,我们必须注意,贾敬,就是一子一女,没有妾生的孩子。都是和原配夫人生的贾珍和贾惜春,而且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很有趣,相当有趣,而且,这样一来:

    第四,我们就可以还原贾珍家的一些基本情形了:

    1.贾敬肯定是在出家当道士之前生的贾惜春,而且他出家的时候原配妻子已经死了;

    2.贾敬和原配妻子生了儿子贾珍三十年之后,在有了十来岁的孙子贾蓉之后,一个不小心,有了贾惜春;

     3.我们可以推断一下贾敬生贾惜春的年龄,贾珍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话,贾敬至少也有四十六七岁,就是贾敬在四十六七岁的时候,孙子贾蓉都已经十来岁的时候,让应该也是四十多岁的妻子怀了孕,有了贾惜春;

    4.就是现在,四十多岁的高龄产妇生产都很危险,别说那个时候。因此,贾敬的妻子,贾珍的亲娘,贾蓉的亲奶奶应该是在生产贾惜春的时候难产死的,贾惜春得以存活;

     5.所以,贾敬是在妻子因生产贾惜春死后出家的;

    6.所以,贾母把贾惜春抱过来抚养长大;

    7.从贾敬的生育情况看,只是和原配妻子生了贾珍和贾惜春,可以推测,这夫妻俩感情是很好的;

    8.正因为夫妻感情好,所以妻子的死给贾敬很大打击,让贾敬感受到了对死亡的恐惧,他才会看破人生,出家当道士,追求长生不老的;

    9.由此推测,贾敬是在妻子难产死后,了无牵挂,把爵位给了三十出头的儿子贾珍,出家的,这件事发生在林黛玉到贾府前四五年左右。

    这样看来,贾敬倒还算是个情种。这个基因其实也遗传给了贾珍,不过贾珍由于缺少管教,就变得滥情了。可怜的是贾惜春,由于自小缺少母爱、父爱甚至兄长之爱,变得冷漠和孤僻了,最终导致了她的出家。而这种基因,从家族的角度看,应该是在贾府广泛存在的,贾宝玉,最后,不也是为林黛玉出家了吗?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信矣。

713、《红楼梦》里贾雨村为何不辞而别
 

   小说第一回,即写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上京赶考,这个资助的分量,是很重的,即“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

   可是,第二天早上,资助人甄士隐还想着送送呢,被资助人贾雨村却不辞而别,所谓: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 昨夜之事, 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 因使人过去请时, 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 话与和尚转达老爷, 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 了,也只得罢了.

   我在想,贾雨村真的就急在这一时,要不辞而别吗?这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说明贾雨村此人极端自私。

   俗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贾雨村受的还不是滴水之恩。可是,对于一个自私的人来说,别人对自己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关于贾雨村的自私,这里还有表现,那就是接受甄士隐的厚礼时,他的表现,是“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你看看,白吃还白拿,感觉理所当然,只有自私的人才会如此坦然。

   第二,说明贾雨村此人极端冷酷。

   换做一个受到别人这样帮助的人,一定是感激涕零的,一定要充分的表达自己对恩公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意,可是,贾雨村想的根本就不是这些,他想着的是怎么尽快去做自己的事情。可见此人冷酷无情之极。

   第三,说明贾雨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贾雨村早早的不辞而别,在我看来,除了充分暴露出贾雨村的极端自私和极端冷酷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贾雨村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顾,一走了之。不然的话,再自私再冷酷的人,装装样子也是可能。那么,是什么使得贾雨村连装样子都不愿意呢?上京赶考就那么急吗?急到晚一个上午出发都不行?显然不是。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注意几点:

    1.甄士隐并非大富贵之人,不过是小康之家的乡宦,小说里说了甄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2.然而,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的礼很重,是五十两白银和两件冬衣;

   3.这件事,换做贾雨村本人是绝对不会做的,哪怕要资助的对象是才高八斗的人物,那怕付出比这个小很多,在贾雨村看来,这样的事情显得极端的不真实,也不稳妥,总觉得悬;

   4.而且,甄士隐对贾雨村的资助是两人酒后兴浓之际做出的;

   5.所以,贾雨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觉得甄士隐的资助是酒后一时冲动,生怕甄士隐第二天早上醒来酒醒了,反悔,前来索要资助之物,这种事情,换做贾雨村也绝对是做得出来的;

   6.所以,贾雨村生怕夜长梦多,觉得还是早早的溜之大吉的好。

   我以为,这才是贾雨村急匆匆溜走,甚至不和甄士隐当面告别,当面再次致谢的根本原因所在。贾雨村这个人的“坏”,在这里就淋漓极致的表现出来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人比这种人更坏的呢。

   正是有了这样的“坏”的铺垫,所以当七八年后,贾雨村审理葫芦案的时候,才会毫不犹豫的将恩公甄士隐的失散多年的女儿甄英莲弃之不顾而毫不在意,并且把知情的沙弥小门子发配充军。

    第四,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即便是贾雨村用作不辞而别的理由,也相当恐怖,那就是“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什么意思?

   那就是贾雨村这个人根本没有任何敬畏之心,根本不相信老天有眼,也不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是个极端胆大妄为的人。后来他在为官一任上肆无忌惮的贪酷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人,我真的忍不住要骂一声:这个狗娘养的,不是人啊!

 
714、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后的爱情暗语
 

   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言行,我是多次分析过的。其实这也是小说最为温馨动人的部分,所以,如果说分析其他是一种折磨,那么,分析这个,则是一种享受。今天,就来分析一下,现存八十回以前,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最后一次的爱情暗语吧。因为紧接着就是薛家的那些烂事儿,然后八十回,戛然而止。高鹗的后四十回续本,和曹雪芹无关,和我无关。

   晴雯死了,贾宝玉觉得无以为报,遂作《芙蓉女儿诔》祭奠之。偏偏这个时候,林黛玉来了。而且,就这篇诔提出了修改意见:

   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 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 放着现成真事, 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 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

   这里面,林黛玉的修改是很有意思的:

   1.消除误解。

    老实说,贾宝玉的“红绡帐里, 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确实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尤其是“红绡帐里, 公子多情”,林黛玉说“未免熟滥些”还客气了,其实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不良猜测,想起闺纬床第之事。你想想,在红绡帐里,说公子多情,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呀。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诋毁贾宝玉和晴雯纯洁的感情,刚好给了迫害晴雯的王夫人等人口实。

   但是,更妙的是,林黛玉还别有用心,她要将此事引向彼事。也就是:

   2.接花移木。

   林黛玉的理由很有意思,首先是“放着现成真事, 为什么不用”,好一个真事,林黛玉开始移花接木了。这个真事是什么真事呢?就是“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这里面有两个妙处:

   一是把视觉从床帏引向了窗帏,消除了误解,还原了晴雯和贾宝玉的纯洁的感情,所谓“茜纱窗下,公子多情”,这样描述,只会让人们感觉到贾宝玉对晴雯的关心和思念,不会引起不良联想了,这说明林黛玉对晴雯和贾宝玉的感情是理解的和支持的;

   二是,林黛玉不知不觉的把自己扯进来了。因为霞影纱糊的窗,不惟贾宝玉房里,林黛玉房里也是的,所以,这句“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又可作别解,难道不可以理解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可以的,所以,这个“咱们”很妙啊。

   林黛玉这样的修改,确实很妙,而且有接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意思。

   而贾宝玉的反应,更有趣,进了一步:

   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 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 ."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 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 "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 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 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 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 还不算迟."

   至此,两人的反应,虽然还是围绕晴雯,但已经其实是在互相告白了。

   其一,林黛玉进了一步,说“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 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这话说得已经够明白了,所谓“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这不是要做一家人是什么?

   其二,贾宝玉这个二货,倒也是乖巧,只是反应过激了些。首先,他怕林黛玉误解;其次,则更进一步,把自己换成林黛玉,进一步改为“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

   这里面寓意,是很丰富的:

   1.把林黛玉的“咱们”和“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的意思更发挥了一步,直接就说我们是一家人了;

   2.既然成了一家人了,晴雯既是贾宝玉的丫鬟,也是林黛玉的丫鬟了,大家想想,这种情况,是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出现?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成为夫妻呀。

   贾宝玉是得便宜卖乖,更进一步了。所以,林黛玉才说“他又不是我的丫头, 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 还不算迟.”这不过是掩饰而已。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暗语,在于,林黛玉的含蓄,贾宝玉的直白。但是,其间两人的情感交流,是很明显的。

   贾宝玉见林黛玉反对,想撇清自己,于是,又有一改:

    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 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才刚太太打发人叫你明儿一早快过大舅母那边去.你二姐姐已有人家求准了,想是明儿那家人来拜允 , 所以叫你们过去呢."

   因为贾宝玉的第一次修改,过于直白,遭到林黛玉的反对,贾宝玉怕林黛玉误解,又修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 卿何薄命.”这个无缘,其实是在告诉林黛玉,他和晴雯终究是无缘的,他是不可能和晴雯在一起了,言外之意,就是,他希望和林黛玉在一起。

   可是,误解出现了。林黛玉的理解不是这样的。

   1.刚才的贾宝玉的冒进,只是过于直白,林黛玉反对,不过是掩饰而已,林黛玉其实是乐于接受的;

   2.贾宝玉见林黛玉反对,以为自己又过于唐突了,怕林黛玉多心,因此,再修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 卿何薄命.”来宽林黛玉之心;

   3.可是,林黛玉却把这句话理解为了她和贾宝玉的命运。

   首先,“茜纱窗下”,就把林黛玉说进去了,正如前面所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房里都是茜纱窗;其次,黄土陇中,即可指晴雯之安葬,也可暗示黛玉葬花时关于自己命运的总结。

   于是,这句话,似乎无意之中击中了林黛玉的忧虑,她最担心的难道不就是和贾宝玉的有缘无份吗?贾宝玉最后这一改,似乎成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咒语。

   林黛玉是信命的,所以,当自己的担心被急于表白的贾宝玉无意之中说出来的时候,林黛玉感觉到了一丝令人窒息的痛苦。所谓“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最后一次爱情表白,这次表白,其实已经有了些悲剧的色彩。两人都为着对方着想,却无意之中把自己的命运,无情的揭示了出来了。

   看来,他们的爱情,“搭错车”是必然的了。

 
715、《红楼梦》里薛蟠“闪婚”的背后
 

   薛蟠和夏金桂的婚姻,是一场典型的“闪婚”。而这场“闪婚”的背后,却是问题多多。

   表面上看起来,薛蟠娶夏金桂,是一见钟情的缘故:

   “又令他兄妹相见,谁知这姑娘出落得花朵似的了, 在家里也读书写字,所以你哥哥当时就一心看准了.”

   而且,不仅仅是当事人,一见钟情,就是夏金桂她妈也对薛蟠一见钟情呢,呵呵:

   “虽离开了这几年,前儿一到他家,夏奶奶又是没儿子的,一见了你哥哥出落的这样, 又是哭,又是笑,竟比见了儿子的还胜.”

    当然,还有薛家和潘家是世交和亲戚的缘故:

   “当年又是通家来往,从小儿都一处厮混过.叙起亲是姑舅兄妹, 又没嫌疑.”

    这些理由,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几乎不需要解释,而曹雪芹也是卖力的写的。所以,似乎不用质疑。正如天真的香菱所说的:

   “一则是天缘,二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所以,这事儿就这么成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薛家是着急上火为薛蟠娶媳妇的。第七十九回,有这样的文字:

   宝玉道:"正是.说的到底是那一家的?只听见吵嚷了这半年,今儿又说张家的好,明儿又要李家的,后儿又议论王家的.这些人家的女儿他也不知道造了什么罪了,叫人家好端端议论."

   这说明薛家已经为薛蟠娶媳妇张罗了大半年了,也张罗了好多家了,可是一直迟迟定不下来。

   第二,张罗了那么半年,为什么就单单没有想起原是亲戚和世交的夏家呢?

   第三,一旦想起来——请注意,夏家,是薛蟠主动去的,“因你哥哥上次出门贸易时,在顺路到了个亲戚家去.”——马上就成了呢?

   这些疑点,需要好好琢磨一下,不妨梳理一下:

   这大半年来,薛家都在为薛蟠张罗着娶媳妇,可是相了好多家,都没有相中。这个时候,薛蟠做生意,顺路去拜访了一个亲戚和世交夏家,这事就异乎寻常的就成了。

   这样想想也正常,所谓瞌睡遇到了枕头嘛。

   但是,当我们再注意到几点的时候,真相马上就逐步的清晰起来了:

   第四,夏家太有钱了。小说里说了:

   “他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 .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 因此才有这个浑号.”

   第五,不仅有钱,而且和薛家是同行,是此中翘楚:

   “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前日说起来,你们两府都也知道的.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他家是`桂花夏家.”

   第六,不仅有钱,而且,夏家无子:

   “如今大爷也没了,只有老奶奶带着一个亲生的姑娘过活,也并没有哥儿兄弟,可惜他竟一门尽绝了.”

   也就是说,夏家已经绝后无疑了,夏金桂她爹OVER了,那么,我要问了,夏家如此富贵,这偌大的家业,留给谁?

   这也正是夏家妈妈见到薛蟠,居然激动的又哭又笑,比见了亲生儿子要高兴的原因了。还用继续说明白吗?我想不用了吧?

   第七,而残酷的现实是,薛家正在走下坡路,已显寥落之象。

   这一点,从薛姨妈举家来投靠贾府,继而薛蝌薛宝琴来投靠,可以看出来,从薛宝钗数次和王夫人讨论持家之道,和邢岫烟说的,都已经表明,薛家已经败落了,不光是生意不行了,而且已经开始不得不勤俭持家了。关于这些,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述,只说结论,薛家已经开始败落了。

    把这些关系捋清楚之后,大家想想,薛蟠娶夏金桂,那么顺利,顺到薛姨妈都不亲自去看看——“你哥哥一进门,就咕咕唧唧求我们奶奶去求亲.我们奶奶原也是见过这姑娘的,且又门当户对,也就依了.”——就答应下来的真正原因了吧?

   1.薛家看中的,不仅仅是夏金桂这个人,甚至可以说压根儿就没看中夏金桂这个人,不然,为啥之前想都没想起来。而想起来之后又是主动出击,薛蟠假装顺路去拜访呢?而薛姨妈都不去把把关,即便见过夏金桂,那也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吧?薛家最中意的,是夏家那巨大的没有人继承的财产。

   2.夏家看中的,我想也不仅仅是薛蟠这个人,而是,夏家巨大的财产终于有了着落了。不然,以薛蟠的才貌,不至于让夏妈妈高兴得疯疯癫癫的吧?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薛家和夏家毕竟是同行;

   其二,夏金桂和薛蟠是从小一起玩的发小,所谓“从小儿都一处厮混过”,彼此知根知底,夏妈妈和夏金桂知道可以拿住薛蟠,进而拿住薛家;

   总之,在我看来,这就是薛蟠和夏金桂这场“闪婚”背后的真正原因。说白了吧。那就是从薛家方面来说,正在败落,以为可以通过这场婚姻兼并夏家的巨额财产,重振薛家;而从夏家呢?问题也绝不简单,虽然夏金桂是嫁过来,将来夏家的财产也跟过来,但是,夏金桂嫁给薛蟠,要的是家庭的领导权,要真正的主宰一切。

   因此,说白了,这场婚姻,是一场兼并与反兼并,主宰与反主宰的算计。所以,紧接着,才会有夏金桂嫁到薛家来之后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的牺牲品,第一个,就是可怜的香菱。

   由此来看,以为薛蟠是个傻蛋就错了,作为商人的他还是很现实的,也是会打算的。薛姨妈也是,甚至我觉得薛宝钗也是,因为那个时候她已经回家帮忙了,而薛姨妈对薛宝钗是言听计从的。而以为夏妈妈和夏金桂简单的也错了,她们娘俩的算计,也差不到那里去,与其嫁一个强硬的丈夫,不如嫁一个妻管严,呵呵。说白了,大家都是商人,基本的精明,还都是有的。

   而那些认为贾宝玉是憨包的人也错了。这件事情,只是听香菱简单的一说,贾宝玉立马看清楚了其间的厉害,因此:

   宝玉冷笑道:"虽如此说,但只我听这话不知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

   《红楼梦》里,哪一个不是人精?包括我们的宝哥哥。

   而面对财富,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红楼梦》里的人物,概未能免俗。当然,这是后话了。

716 、谋财害命也是《红楼梦》的主题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以为是表现四大家族衰亡的,有以为是表现宝黛坚贞不渝的爱情的,有以为是反清复明的,有以为是影射清朝雍正乾隆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我看来,并不奇怪。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就是多义的,或者说多主题,或者说多象征的。很难想象,那些主题单一的作品能够成为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超越时代的作品。因为,越是接近事物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质本身就是具有无限的多样性的。

   好了,不卖弄了。说正题吧。我觉得,在所有关于《红楼梦》主题的论述中,有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什么问题?那就是谋财害命。也许是我心里阴暗?反正我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里,看到了谋财害命这一主题的大规模的泛滥,泛滥得让人触目惊心!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吧。

    第一,围绕林黛玉的谋财害命。

   这个问题,我想之前我已经做过多方论述,现在只说结论。林如海积列侯出身,五代单传,至他做到巡盐御史的高官,即便是清廉的,但只要遵守官场规则,那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结果,所以,至林黛玉成为孤女之后,围绕她的是一笔林家六世累积起来的巨额财富。

   这笔财富,以及女儿的未来和幸福,是林如海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解决,那就是林黛玉依傍外祖贾府,林家的巨额财产为贾府托管,一旦林黛玉嫁给贾宝玉,嫁入贾府,那笔巨大的财产就正式成为贾府具体说是荣国府的财产。这就是贾母和林如海达成的协议。

   是的,这只是谋财。

   然而,当八十回后,因贾元春难产而死导致的贾母猝死,为林黛玉的命运带来了巨变。一直反对贾母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合主张的王夫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来操纵贾宝玉的婚姻了,她选择了薛宝钗,从而导致了贾府的毁约,使得林黛玉感受到巨大的侮辱,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尊严以及林家的尊严,不得不自缢于大观园之桃花树,回归花神本位。

   可以说,王夫人出尔反尔,就是害命!是令人发指的谋财害命!

   第二,围绕史湘云的谋财害命。

   史湘云也是孤女,父母双亡,虽然还有一个显赫的史家,那也是列侯门第的,但是,依傍的却是叔叔婶婶把持的史家,从行文来看,史湘云的爷爷奶奶也已经去世了,史湘云也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史湘云也是孤苦伶仃的。

   围绕史湘云,有这么一个问题。就算史家有两兄弟,这份家产,原本是两兄弟继承的,好比继承荣国府的贾赦和贾政。但是,史湘云的父母死了,又没有兄弟,所以,尚未分家的兄弟俩的财产就都归了弟弟,也就是史湘云的叔叔婶婶。这原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史湘云的叔叔婶婶为了达到完全独占史家全部财产的目的,对史湘云采取了如下手段和措施:

   1.对史湘云的抚养极尽苛刻虐待之能事。这个小说里是有表现的,史湘云为什么常常到贾府来?贾母为什么常常接史湘云?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史湘云在史家,所能过的生活,跟贾府一个体面的大丫鬟的水准差不多!

   2.这样苛刻对待史湘云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史湘云出嫁的时候,尽量的少给陪嫁;

    3.尽早为史湘云定亲,尽早把史湘云嫁出去,从此撂开不管。这个结论其实很自然,史湘云未出阁之前尚且刻薄,嫁出去以后,泼出去的水,更不会管了。

    这也是谋财。

    而关于史湘云的话题,还要复杂一些。

    史湘云嫁给了公子卫若兰,也算是个大家族。但是,很不幸,卫若兰短命,婚后很快就生病暴死了。这样一来,史湘云又面临着第二次被谋财。

    史湘云无子,丈夫又死了。于是,史湘云的存在又成为了卫家其他人吞占卫若兰名下的财产的绊脚石。而史家根本不管,而贾府当时已经败落被抄家了,管不了,于是,史湘云居然在离乱之际,被丧心病狂的卫家子弟联络拐子买了成为烟花女,沦落柳巷,卖笑为生。

   这又是一次谋财。而这次谋财,由于史家的冷酷和卫家的卑鄙,实际上是把史湘云往绝路上逼了。这也是害命,不一定非要把史湘云逼死,才叫害命!

    第三,围绕妙玉的谋财害命。

   关于妙玉的问题,我也是多方论述的,文章大家自己去看,这里就不引了。小说里说了的,妙玉家也是巨富,而且只此一女,因为妙玉年少多病,所以带发出家。其间,她的父母也死了。而带发出家,是随时可以还俗的。妙玉一旦还俗,她父母遗留下来的财富,就是她的。这自然要引起妙玉族人的嫉恨,只要这个小妮子不存在,妙玉家的巨额财产,就是大家的了。

   所以,我以为,当初妙玉的带发出家,是有玄机的,其实是避祸。但是,当父母死后,当贾府被抄之后,妙玉的选择,只有还俗,只有回家,这下就会触动那些照管着她家财产的那些人的利益。于是,这些人趁贾府被抄离乱之际,伙同与盗匪有密切联系的贾芹,劫走妙玉,奸污并卖入烟花柳巷。

    这就是谋财,这就是害命!

    第四,围绕夏金桂的谋财害命。

    本来关于夏金桂的谋财,不一定会带来害命的结果,正如关于林黛玉的谋财也不一定带来害命一样。但是世事难料,风云不测!

    我们说过,夏家也是巨富,夏父死了,留下孤儿寡母,夏妈妈和夏金桂。其实,薛蟠娶夏金桂,薛家娶夏金桂,为的依然是谋财,正在衰败的薛家急需夏家的巨额资金的注入。这也是谋财。

    但由于夏妈妈和夏金桂的精明,薛家的如意算盘是打空了。夏金桂嫁给薛蟠可以,夏家的巨额财产并入薛家,也可以。但是,薛家从此以后必须是夏金桂说了算。这样想想也正常,夏家凭什么要这么付出呢。因此,夏金桂或者说夏家为了取得薛家的领导权,开始了斗争。

    而斗争的结果,就是害命。不过不是薛家害夏家的命,而是夏家害薛家的命了。我分析八十回后,应该是夏金桂迫害香菱致死,气死了薛姨妈,最后也折磨死了从贾府回到娘家的薛宝钗,害死了三条人命!

    关于夏金桂的事情,我以后还会说到,这里只是点一下。

    第五,其他的谋财害命。

    上述只是主要的四桩谋财害命。其实小说里的谋财害命案子,还有很多。比如,因为贾赦喜欢石呆子的扇子,贾雨村把石呆子家搞得家破人亡,是不是谋财害命?还有王熙凤馒头庵受贿,干预人家婚姻,导致张金哥和守备之子殉情自杀,算不算谋财害命?还有巧姐的被拐卖,算不算?已经进一步发展到把巧姐的身体(女人的身体)当作财来谋了。还有香菱的被拐卖,算不算谋财害命!?这些,都算的。

    由于篇幅有限,今天只能简单的论证《红楼梦》里广泛存在的谋财害命的主题。其他的,等到以后再说吧。包括这四起谋财害命时间所代表的的四种态度和策略以及后果。

    我相信,这些触目惊心的谋财害命事件,不管是有预谋的还是无意的,其实都是残酷的和血粼粼的,它实际上已经撕裂了《红楼梦》表面的温馨的唯美的场景,把小说开始贾雨村展露出来的残酷延续了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揭示了另一幅人世间的悲情乱象!

717、谁是《红楼梦》里最嚣张的人
 

    谁是《红楼梦》里最嚣张的人?王熙凤?不是。只要真正熟读小说的人大概都会猜到,这个人,就是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很遗憾,《红楼梦》散失了。不然,八十回后,我相信大家会看到此人的极度嚣张,因为香菱的死、薛姨妈的死甚至薛宝钗的死,她都脱离不了干系。仅仅是七十九、八十回我们就很可以领略夏金桂的嚣张了。

   当然,嚣张,有什么好说的。其实,我想说的是,夏金桂为何如此嚣张?只是如今标题很重要,虽然不做标题党,但悬念还是要考虑的,谁知道夏金桂是谁?是那个王八,呵呵。所以,这文章的题目,这样起,有点无奈。

   夏金桂的嚣张,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或者说因为是独女,娇宠惯了的原因。小说第七十九回,有这样一段话:

   原来这夏家小姐今年方十七岁, 生得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若论心中的邱壑经纬, 颇步熙凤之后尘.只吃亏了一件,从小时父亲去世的早,又无同胞弟兄,寡母独守此女, 娇养溺爱,不啻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彼母皆百依百随,因此未免娇养太过, 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在家中时常就和丫鬟们使性弄气,轻骂重打的.

   但是,如果我们就因此认为这就是夏金桂嚣张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变成“书呆子”了,因为紧接着,有句话,曹雪芹是在点醒我们:

   今日出了阁,自为要作当家的奶奶,比不得作女儿时腼腆温柔,须要拿出这威风来,才钤压得住人,况且见薛蟠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熟烂,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 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之心.

   这样一来,我以为,第一个原因出来了,那就是,夏金桂要在薛家取得领导权或者说主宰权。

   这也就是我在《《红楼梦》里薛蟠“闪婚”的背后》说的,薛家和夏家,兼并与反兼并,领导与反领导,算计与反算计的开始。大家想想,什么叫“宋太祖灭南唐”?那就是一统天下的意思呀,夏金桂要在薛家一统天下,要制服的是薛蟠。什么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就是要独占薛蟠呐,矛头对准的是香菱。这两个比喻,不是随便打的,是分别有所指的。

   所以,第二,我疑心,夏金桂这样的嚣张,不光是性格的原因,也是形势需要做出来的,或者说,在她和她老娘决定和薛家结亲的时候就算计好了的,最明显的,一句“况且见薛蟠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熟烂,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就已经很明白了,目的是嫁到薛家后要“自竖旗帜”。

   第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夏金桂这样的气势是哪里来的?或者说,她凭什么就一定要取得薛家的领导权呢?

   她凭的就是她夏家的巨额财富。我说过,夏家丧父无子,只夏妈妈和夏金桂两人,偌大的家产,只可能作为陪嫁并入薛家,这其实也是薛家如此急切的娶夏金桂的主要原因。那你薛家会算计,夏家就不会?夏金桂凭什么心甘情愿把巨大的财富白白交给薛家?如果不是无子,夏家绝对不会走此下策之路。所以,就好比合资入股办公司,夏家既然投入的资金巨大,夏金桂自然要做大股东,要控股,要做董事长。

   第四,所以,这就是夏金桂所以能再薛家无比嚣张的真正原因。不然的话,以薛蟠的喜新怨旧,以薛蟠的粗暴,一个夏金桂算什么?香菱难道比夏金桂差?照样厌弃,照样打骂!我就怀疑了,薛蟠,为什么就不敢打夏金桂?即便她冲撞了薛姨妈?薛姨妈为什么一开始会护着夏金桂?却原来,是所谓的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自己也就输了一阵,那还有气势。

   如果以为我乱说的,不妨来分析一下:

   1.薛蟠和夏金桂闹别扭,薛姨妈是怎样骂薛蟠的:

   薛姨娘恨的骂了薛蟠一顿,说:"如今娶了亲,眼前抱儿子了,还是这样胡闹.人家凤凰蛋似的,好容易养了一个女儿,比花朵儿还轻巧,原看的你是个人物,才给你作老婆.你不说收了心安分守己,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过日子,还是这样胡闹,呛嗓了黄汤,折磨人家.这会子花钱吃药白遭心."

   这句话大家要注意“人家凤凰蛋似的”这句话,已经把薛家自觉矮夏家一等,是求着夏家的意思说出来了。

   2.夏金桂设计陷害香菱,薛蟠暴打香菱,已经有所醒悟的薛姨妈上前阻止时,夏金桂是这样说的:

   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着,怕薛蟠耳软心活,便益发嚎啕大哭起来, 一面又哭喊说:"这半个多月把我的宝蟾霸占了去,不容他进我的房,唯有秋菱跟着我睡. 我要拷问宝蟾,你又护到头里.你这会子又赌气打他去.治死我,再拣富贵的标致的娶来就是了, 何苦作出这些把戏来!"

   这里面,有一句话,是对薛家的羞辱和辖制,那句话?就是“治死我,再拣富贵的标致的娶来就是了”。这句话,击中了薛家的心病和软肋呀。

    其一,薛家娶夏金桂,就是图的夏家的富贵;

    其二,夏金桂在这里嘲笑并指责薛家娶自己图的是自己的富贵,薛家如今不待见自己,是霸占了夏家的财产了,又想着如法炮制,折磨死她夏金桂,再去找富贵人家。

    3.这话是相当狠毒呀,所以,来看薛蟠和薛姨妈的反应:

    薛蟠听了这些话,越发着了急. 薛姨妈听见金桂句句挟制着儿子,百般恶赖的样子,十分可恨.无奈儿子偏不硬气,已是被他挟制软惯了. 如今又勾搭上了丫头,被他说霸占了去,他自己反要占温柔让夫之礼. 这魇魔法究竟不知谁作的,实是俗语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此事正是公婆难断床帏事了.因此无法,只得赌气喝骂薛蟠说:"不争气的孽障!骚狗也比你体面些!谁知你三不知的把陪房丫头也摸索上了, 叫老婆说嘴霸占了丫头,什么脸出去见人!也不知谁使的法子,也不问青红皂白,好歹就打人.我知道你是个得新弃旧的东西,白辜负了我当日的心.他既不好,你也不许打,我立即叫人牙子来卖了他,你就心净了."

   这里面的反应是很好玩的:

   其一,薛蟠被说中心病,是“越发着了急”;

   其二,薛姨妈呢?心病被媳妇点出来,觉得羞愧难当,只好拿儿子撒气,连“骚狗也比你体面些”的话都骂出来了,这可不是气急败坏是什么?还要卖了香菱,幸亏宝钗点醒。

    4.夏金桂和薛姨妈和薛蟠吵架,就是仗着财大气粗,糟践薛家:

    金桂意谓一不作,二不休,越发发泼喊起来了,说:"我不怕人笑话!你的小老婆治我害我,我倒怕人笑话了 !再不然,留下他,就卖了我.谁还不知道你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又有好亲戚挟制着别人. 你不趁早施为,还等什么?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作什么去了!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了,该挤发我了!"一面哭喊,一面滚揉,自己拍打.

    夏金桂这话,说得就更露骨了,那就是“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了,该挤发我了!”意思你薛家的财图到了,就想收拾我了。

    5.所以我们看,夏金桂对薛家的反击或者说与薛家的较量,仗的就是自己钱财。所以,她才会恶毒的讽刺薛家“你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所以薛蟠这个无法无天喜新怨旧的家伙才会对夏金桂素手无策,“薛蟠急的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 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咳声叹气,抱怨说运气不好.”

    6.所以,夏金桂才会在薛家骄阳跋扈不可一世任意挥霍:

    金桂不发作性气,有时欢喜,便纠聚人来斗纸牌, 掷骰子作乐.又生平最喜啃骨头,每日务要杀鸡鸭,将肉赏人吃,只单以油炸焦骨头下酒.吃的不奈烦或动了气,便肆行海骂,说:"有别的忘八粉头乐的,我为什么不乐!"

    夏金桂为何如此挥霍铺张?太简单了,她花的是自己钱,是从夏家带过来,或者说目前仍留在夏家她妈那儿,并且迟早全部是她自己的夏家的巨额财富。

    所以,我们说,因为有钱,夏金桂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嚣张的人,因为有钱,她把一贯粗鲁残暴的薛蟠收拾得服服帖帖,因为有钱,她在薛家任意妄为,肆意的践踏薛家人的尊严。

   至于夏金桂为什么这样?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718、林黛玉等白富美的生存策略及命运
 

    谁是《红楼梦》里最嚣张的人?王熙凤?不是。只要真正熟读小说的人大概都会猜到,这个人,就是薛蟠的老婆夏金桂。很遗憾,《红楼梦》散失了。不然,八十回后,我相信大家会看到此人的极度嚣张,因为香菱的死、薛姨妈的死甚至薛宝钗的死,她都脱离不了干系。仅仅是七十九、八十回我们就很可以领略夏金桂的嚣张了。

   当然,嚣张,有什么好说的。其实,我想说的是,夏金桂为何如此嚣张?只是如今标题很重要,虽然不做标题党,但悬念还是要考虑的,谁知道夏金桂是谁?是那个王八,呵呵。所以,这文章的题目,这样起,有点无奈。

   夏金桂的嚣张,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或者说因为是独女,娇宠惯了的原因。小说第七十九回,有这样一段话:

   原来这夏家小姐今年方十七岁, 生得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若论心中的邱壑经纬, 颇步熙凤之后尘.只吃亏了一件,从小时父亲去世的早,又无同胞弟兄,寡母独守此女, 娇养溺爱,不啻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彼母皆百依百随,因此未免娇养太过, 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在家中时常就和丫鬟们使性弄气,轻骂重打的.

   但是,如果我们就因此认为这就是夏金桂嚣张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变成“书呆子”了,因为紧接着,有句话,曹雪芹是在点醒我们:

   今日出了阁,自为要作当家的奶奶,比不得作女儿时腼腆温柔,须要拿出这威风来,才钤压得住人,况且见薛蟠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熟烂,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 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之心.

   这样一来,我以为,第一个原因出来了,那就是,夏金桂要在薛家取得领导权或者说主宰权。

   这也就是我在《《红楼梦》里薛蟠“闪婚”的背后》说的,薛家和夏家,兼并与反兼并,领导与反领导,算计与反算计的开始。大家想想,什么叫“宋太祖灭南唐”?那就是一统天下的意思呀,夏金桂要在薛家一统天下,要制服的是薛蟠。什么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就是要独占薛蟠呐,矛头对准的是香菱。这两个比喻,不是随便打的,是分别有所指的。

   所以,第二,我疑心,夏金桂这样的嚣张,不光是性格的原因,也是形势需要做出来的,或者说,在她和她老娘决定和薛家结亲的时候就算计好了的,最明显的,一句“况且见薛蟠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熟烂,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就已经很明白了,目的是嫁到薛家后要“自竖旗帜”。

   第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夏金桂这样的气势是哪里来的?或者说,她凭什么就一定要取得薛家的领导权呢?

   她凭的就是她夏家的巨额财富。我说过,夏家丧父无子,只夏妈妈和夏金桂两人,偌大的家产,只可能作为陪嫁并入薛家,这其实也是薛家如此急切的娶夏金桂的主要原因。那你薛家会算计,夏家就不会?夏金桂凭什么心甘情愿把巨大的财富白白交给薛家?如果不是无子,夏家绝对不会走此下策之路。所以,就好比合资入股办公司,夏家既然投入的资金巨大,夏金桂自然要做大股东,要控股,要做董事长。

   第四,所以,这就是夏金桂所以能再薛家无比嚣张的真正原因。不然的话,以薛蟠的喜新怨旧,以薛蟠的粗暴,一个夏金桂算什么?香菱难道比夏金桂差?照样厌弃,照样打骂!我就怀疑了,薛蟠,为什么就不敢打夏金桂?即便她冲撞了薛姨妈?薛姨妈为什么一开始会护着夏金桂?却原来,是所谓的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自己也就输了一阵,那还有气势。

   如果以为我乱说的,不妨来分析一下:

   1.薛蟠和夏金桂闹别扭,薛姨妈是怎样骂薛蟠的:

   薛姨娘恨的骂了薛蟠一顿,说:"如今娶了亲,眼前抱儿子了,还是这样胡闹.人家凤凰蛋似的,好容易养了一个女儿,比花朵儿还轻巧,原看的你是个人物,才给你作老婆.你不说收了心安分守己,一心一计和和气气的过日子,还是这样胡闹,呛嗓了黄汤,折磨人家.这会子花钱吃药白遭心."

   这句话大家要注意“人家凤凰蛋似的”这句话,已经把薛家自觉矮夏家一等,是求着夏家的意思说出来了。

   2.夏金桂设计陷害香菱,薛蟠暴打香菱,已经有所醒悟的薛姨妈上前阻止时,夏金桂是这样说的:

   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着,怕薛蟠耳软心活,便益发嚎啕大哭起来, 一面又哭喊说:"这半个多月把我的宝蟾霸占了去,不容他进我的房,唯有秋菱跟着我睡. 我要拷问宝蟾,你又护到头里.你这会子又赌气打他去.治死我,再拣富贵的标致的娶来就是了, 何苦作出这些把戏来!"

   这里面,有一句话,是对薛家的羞辱和辖制,那句话?就是“治死我,再拣富贵的标致的娶来就是了”。这句话,击中了薛家的心病和软肋呀。

    其一,薛家娶夏金桂,就是图的夏家的富贵;

    其二,夏金桂在这里嘲笑并指责薛家娶自己图的是自己的富贵,薛家如今不待见自己,是霸占了夏家的财产了,又想着如法炮制,折磨死她夏金桂,再去找富贵人家。

    3.这话是相当狠毒呀,所以,来看薛蟠和薛姨妈的反应:

    薛蟠听了这些话,越发着了急. 薛姨妈听见金桂句句挟制着儿子,百般恶赖的样子,十分可恨.无奈儿子偏不硬气,已是被他挟制软惯了. 如今又勾搭上了丫头,被他说霸占了去,他自己反要占温柔让夫之礼. 这魇魔法究竟不知谁作的,实是俗语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此事正是公婆难断床帏事了.因此无法,只得赌气喝骂薛蟠说:"不争气的孽障!骚狗也比你体面些!谁知你三不知的把陪房丫头也摸索上了, 叫老婆说嘴霸占了丫头,什么脸出去见人!也不知谁使的法子,也不问青红皂白,好歹就打人.我知道你是个得新弃旧的东西,白辜负了我当日的心.他既不好,你也不许打,我立即叫人牙子来卖了他,你就心净了."

   这里面的反应是很好玩的:

   其一,薛蟠被说中心病,是“越发着了急”;

   其二,薛姨妈呢?心病被媳妇点出来,觉得羞愧难当,只好拿儿子撒气,连“骚狗也比你体面些”的话都骂出来了,这可不是气急败坏是什么?还要卖了香菱,幸亏宝钗点醒。

    4.夏金桂和薛姨妈和薛蟠吵架,就是仗着财大气粗,糟践薛家:

    金桂意谓一不作,二不休,越发发泼喊起来了,说:"我不怕人笑话!你的小老婆治我害我,我倒怕人笑话了 !再不然,留下他,就卖了我.谁还不知道你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又有好亲戚挟制着别人. 你不趁早施为,还等什么?嫌我不好,谁叫你们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们家作什么去了!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了,该挤发我了!"一面哭喊,一面滚揉,自己拍打.

    夏金桂这话,说得就更露骨了,那就是“这会子人也来了,金的银的也赔了,略有个眼睛鼻子的也霸占去了,该挤发我了!”意思你薛家的财图到了,就想收拾我了。

    5.所以我们看,夏金桂对薛家的反击或者说与薛家的较量,仗的就是自己钱财。所以,她才会恶毒的讽刺薛家“你薛家有钱,行动拿钱垫人”;所以薛蟠这个无法无天喜新怨旧的家伙才会对夏金桂素手无策,“薛蟠急的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 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咳声叹气,抱怨说运气不好.”

    6.所以,夏金桂才会在薛家骄阳跋扈不可一世任意挥霍:

    金桂不发作性气,有时欢喜,便纠聚人来斗纸牌, 掷骰子作乐.又生平最喜啃骨头,每日务要杀鸡鸭,将肉赏人吃,只单以油炸焦骨头下酒.吃的不奈烦或动了气,便肆行海骂,说:"有别的忘八粉头乐的,我为什么不乐!"

    夏金桂为何如此挥霍铺张?太简单了,她花的是自己钱,是从夏家带过来,或者说目前仍留在夏家她妈那儿,并且迟早全部是她自己的夏家的巨额财富。

    所以,我们说,因为有钱,夏金桂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嚣张的人,因为有钱,她把一贯粗鲁残暴的薛蟠收拾得服服帖帖,因为有钱,她在薛家任意妄为,肆意的践踏薛家人的尊严。

   至于夏金桂为什么这样?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719、林黛玉家到底有没有钱
 

   没有想到,因为拙文《林黛玉等白富美的生存策略及命运》,又引起了朋友们的争论。所以,不得不再次说说这个问题。当然,我之前的论据及观点不会再重复了,重复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刚好,一个与我观点相左的朋友,把她的论据比较系统的列出来了,这样正好,我就尝试着分析一下她的论据,看看得出的结论到底是林黛玉家有钱还是没钱?这也是一种论证方法,叫“驳论”。

   首先,我要声明,我依然是林黛玉家巨富论者,尤其是看了这些反驳我的朋友列举的论据后,我不仅莞尔,我觉得这些论据刚好支持林家有钱的观点。

   其次,如果不信,我们就来分析之。

   1.小说第三回,有这样一段话: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引用这段话的朋友认为,这说明林家确实不如贾府,看着贾府的丫鬟气派都比自己家强。我以为,这里面的分析逻辑是有点站不住脚的。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天,你对别人说你很强,就意味着你比他弱?或者说,你赞美别人很漂亮,就意味着自己是个丑八怪?这是什么逻辑?林黛玉看见贾府的丫鬟不凡,就意味着她认为自己家很平凡?听没有听说过惺惺相惜的道理?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战到最后,都是由衷的佩服对方的。

    关于这段话,其一,我以为,不能因为贾府的“不凡”就无端的判断林家的“凡”,这里面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其二,贾敏告诉女儿外婆家很气派,“与别家不同”,这说明什么?说明贾敏认为娘家比自己家强?没道理的。贾府是贾敏的娘家,贾敏突出娘家的气派,是在给自己在林家立足打基础呀,告诉林家人,我贾敏嫁到你林家,不辱没你林家,这是什么意思?说明林家很强啊,所以贾敏才要强调娘家的硬气呀;

   其三,林黛玉眼中看到的,不过是印证了母亲贾敏的话不错,外婆家确实不是一般人家,所以,我林黛玉作为贾敏的女儿,作为这不同凡响的贾府嫁出去的女儿贾敏的女儿,回到外婆家,一定也要把我林家的修养拿出来,不可大意,因为我林黛玉代表的就是林家的形象,且不可输给贾府,这说明什么?还是说明林家很强呀!

    说实话,我丝毫没有看出林家弱在那里?这就好比两个门第相当的家庭的亲戚之间的比拼。

    2.这位朋友还指出,林黛玉到贾府,带来的丫鬟太少,就是一个奶妈王嬷嬷和一个一团孩子气不懂事的雪雁。所带丫鬟的数量的寒酸,证明了林家的寒酸。

    这个论点,表面上很有说服力,但仔细想想,也不尽然。

    一则,林黛玉到贾府是也不过七岁,还太小,在贾敏死前,这样一个得父母宠爱的独女,应该是贾敏亲自抚养调教的,如果有母亲调教,其实胜过无数丫鬟,所以也不必有太多专门伺候林黛玉的丫鬟,有一个奶妈,有一个和林黛玉差不多大,陪她玩的贴身丫鬟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配备专门的丫鬟班子;

    二则,贾敏生病期间及死后,是林如海一个老光棍操持家务了,他那里懂这些?也正是因为这样,考虑到林如海一个为官的老男人照顾不来这么小的女孩,贾母不放心才来接?林如海才会同意女儿到外婆家呀;

    三则,林黛玉到贾府,是到外婆家,不是去旅行,也不是去展示林家的气派,所以,只要带平时陪伴她的下人就可以了,其余的,这种亲缘关系,相信贾府会处理好的。如果林如海派一大堆丫鬟跟着来,长期吃穿用度花费贾府的不说,也显得是不是对贾府不放心呀?这同样是很不给贾府面子的,贾府会觉得,这什么意思?怕我贾府照顾不好外孙女?怕我贾府没丫鬟?林如海会那么蠢?

   所以,这个论点,依然站不住脚,而且,其中主管臆断的分析太多太多。

   3.林黛玉第十四回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带来的礼物,都是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朋友们以为这和薛宝钗送给大家的礼物明显不上档次,一点也不贵重,说明林家很穷。

    这又是个想当然的结论。呵呵呵。

    一则,小说中说了的,林家虽然是钟鼎之家,也是书香门第,林如海是探花呢,说白了,就是个爱读书的人,而薛家呢?好像没说薛家是书香门第吧?说他们是皇商。所以,书香门第的孩子爱读书,送人也送些高雅的读书之物,而薛宝钗送的东西,也只是些小玩意儿,而且是薛蟠代买的,能有多高雅?或者说你以为笔墨纸砚之类的就寒酸?错了,在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笔墨纸砚也是很高雅的东西,不比薛宝钗送的东西低贱。这位朋友的价值观有问题啊。

     二则,林黛玉送笔墨纸砚,正好证明她的学识和高雅;薛宝钗送小玩意儿,正好说她的世事洞察和老练,这有贫富之分吗?费解!

     4.紫鹃的玩笑。第五十七回,紫鹃跟宝玉开玩笑说黛玉要回家去,其中有这么一句:“明年家去,哪里有闲钱吃这个(燕窝)?”宝玉对黛玉要回家的谎言信以为真,发起疯病来,闹得满“园”风雨。

     这位朋友以为,贾宝玉是相信了林家确实吃不起燕窝,所以信以为真才发疯的。这也证明了林家确实很穷。

    唉,只有分析一下了,本来不用分析的。我们先把比较完整的段落引出来吧:

    紫鹃道:"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 ,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宝玉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谁?往那个家去?"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笑道:"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 才就了来的. 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

    很显然,贾宝玉并不是因为林黛玉吃得起吃不起燕窝而惊慌失措的,而是因为一个“明年家去”而惊慌失措的,所以,他本能的反应说明了这一点,“谁?往那个家去?”至于林黛玉回家后是否吃得起燕窝,根本不是贾宝玉关心的重点,在林妹妹离不离开这个问题上,贾宝玉根本没心思也没听进去别的,这才是贾宝玉的真实心态。再说,一个巡盐御史家的独女吃不起燕窝,你信?

   再者,紫鹃之提起贵重的燕窝,也是顺势而为,借燕窝说事儿,其意不是实指林家吃不起燕窝,本意是试探贾宝玉对林黛玉是否真疼爱真关心啊?这么明显的心态看不出来?

     5.林黛玉的服饰。第三回林黛玉到到贾府的时候根本没有描写林黛玉服饰,只描写了容貌,直到第四十九回才描写林黛玉的服饰,说明林黛玉家确实很穷,衣服寒酸到不能描写。

     呵呵呵,写到这里,我几乎想笑了。我想告诉这位朋友,或者说持此类观点的朋友。这恰恰是曹雪芹表现林黛玉独一无二的美的一种手法,您可千万别误读啊。

    小说第三回,写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甚至贾迎春、贾探春的美,写法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这位朋友知道吗?即便是美,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有一种美,是要靠衣服装饰来衬托的,或者说衣服衬托人的美,人的美也使得衣服生辉,我告诉你,王熙凤、薛宝琴、贾宝玉都是这种美。这已经很美了。但还有一种大美,是可以超越任何一种物质的束缚的,也就是说,这种美,不需要任何衬托,说白了,就是穿什么都是美的,华贵或者朴素的衣服,比如浣纱的西施,而林黛玉就是这样的美女,她的美,可以让你完全忽视她的穿着,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穿的衣服很差,OK?原文如下,大家自己去品味: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请注意一个“与众各别”,已经很明显的把黛玉的美和众人的美区别开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明天还要专门说的。

    6.林黛玉强烈的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位细心的朋友也引了一段,第四十五回,黛玉亲口说的,"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其实关于这类描写还很多,最典型的是林黛玉诗歌里所说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等等,但是,这类文字,其实这位朋友也说了,其实反应的是林黛玉的一种生存感觉,这种感觉,是寓意自己的孤苦伶仃,父母双亡也没有兄弟姐妹,是一种心境的凄凉,心境的凄凉是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比喻的,所以,林黛玉借自己的夸张的可怜和不真实的所谓“贫穷”来反讽自己的生存境遇的“一无所有”。

    林黛玉不是一个很物质的女孩,所以财富对她来说,无法解决她的孤苦伶仃。但以她的身份,她不可能去跟人说,我是带了财产过来的,你们别小看我,那就不是林黛玉了。在我看来,林黛玉正是要用这种说自己吃穿都靠别人的反意为讽的办法告诉别人,我除了父母双亡和无兄弟姐妹之外,并不比任何人差!这才是林黛玉话里有话!其实,林黛玉是用物质的一无所有来反讽自己感情生存的一无所有啊!

    而且,你们注意了没有,所谓“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林黛玉并没有说我是吃贾府的用贾府的,这句话,林黛玉从来没说过,因为她也确实不是这样的。她的吃穿用度,有林家巨额财产做支撑,表面和贾府姐妹一样,是从官中支取的,但其实是从贾母那里支取的,钱一样,但渠道不一样!

    好了,关于这些朋友的反驳,就到这里。我以为这些朋友对上述论据的分析,过于主观臆断,过于不考虑人情世故,过于没有生活了。

    而相反,根据我的关于林家门第爵位以及林如海的官位的推论,林家即使不是贪官,也是很富有的。这倒是很站得住脚的。

    还有,要声明一点,《红楼梦》教我们宽容和向善。只要是真爱《红楼梦》的,有观点可以商量,不必伤了和气。我相信,真理越辩越明,因为就那么一本书,摆在那里,自己去读,曹雪芹还不至于言不由衷,胡言乱语,理解到了,理解透了,一切迎刃而解,最终都会达成共识的,我坚信!

720、贾府托管林黛玉家财产是高度机密
 

   好吧,既然话说开了,就接着说吧。捧茶吟雪和沙豆豆几位朋友,就不要吵了,讨论可以,过激的话不要说,好吧?本来今天是要说另外的话题的,但是,既然这样,我就再说说林黛玉家财产的问题。

    我需要提醒朋友们注意的一点就是,贾府托管林黛玉家的财产是一个秘密,而不是一件公开的事情。我想,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之后,可以解释那些一直以为林黛玉很穷的的朋友的疑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看得出来,这些朋友认为,贾府托管林家财产的事情,似乎是一件完全光明正大的事情,所以,既然是公开的事情,林黛玉的吃穿用度的很多事情就令人费解了。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情况刚好相反,在贾府,谈论这件事情不仅是一件忌讳的事情,是严禁的,而且,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知道的范围仅限于贾母、贾政、王夫人、贾赦、邢夫人、贾琏和王熙凤几个核心主子。薛宝钗也许会猜到,但以她的性格,是绝对不会提及的,也不会让薛姨妈提及,只会装傻。

    为什么呢?

    第一,贾府和林家这样处理林家的巨额财产是钻了一个空子,或者说是打了一个擦边球。

    贾府和林如海达成的默契,还不能说协议,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林如海死后,林如海把林家的财产全部交付给贾府托管,贾府以什么名义托管?以林黛玉监护人的名义托管,以林黛玉的外祖父家的名义托管。请注意,这个时候,只能这样,而不能以婚姻的名义,为什么?因为一是林如海马上就不要不久于人世,这个时候让林黛玉和贾宝玉定亲有失检点;二是如果林黛玉和贾宝玉定亲的话,林黛玉就必须离开贾府,不能住在贾府,这就失去了贾府照顾林黛玉的意义;三是贾母也清楚,关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还急不得,王夫人还和自己的意见相左,尽管自己可以逼迫王夫人,但其实那样对贾府对林黛玉都不好,还不如慢慢谋划,事实上贾母也是这样做的;四是当时林黛玉和贾宝玉都还太小,身体又都单薄,贾珠之死的前车之鉴还在。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当时,也就是第一步只能采取贾府作为林黛玉(因为林家毕竟还有人)的监护人托管林家的财产。

   第二步,才是贾母通过深谋远虑的策划,一步步实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然后,将林家的财产全部作为林黛玉的嫁妆,正式并入贾府。

   第二,这样的计划,对于贾府这样的国公之家和国戚之家来说,传开了去,确实是有失脸面的,因为不管林家和贾府怎样的你情我愿,但是这是会带来贾府就是贪图人家林家的财产的猜测和谣言,这对于贾府的有德之家甚至贾妃的声誉都是极其不利的。甚至有可能引起那些林家的五服之外的所谓族人的不满和诉讼。

   第三,所以,贾府以林黛玉监护人身份托管林家的财产的事情,对于贾府来说,是高度机密,只有小范围的当家主子知道,下人可能会猜疑,但绝对不会知道,贾府也不允许随便议论这件事情,即使林黛玉,也不能说这件事情。

   第四,贾宝玉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因为贾宝玉不管事,而且嘴松,这个可以肯定,他的一切,是仰仗贾母来安排和筹划的。

   第五,正因为这样,贾府为了维护他们的国公之家和国戚之家的脸面,林黛玉的一切吃穿用度,花的都是贾府的钱,因为贾府这样的家庭,不至于会说连一个嫡亲的外孙女都负担不起,那不也是丢脸的事情?而且,林黛玉的待遇,包括供养她的制度,是和贾宝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一样的,要吃什么,用什么,程序都是一样的,这也可以说是掩人耳目,但也可以说是,贾府确实是在抚养林黛玉,并没有动林家的钱。但其实,贾母还是私下给林黛玉一些钱,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呀。贾母深深知道,这个外孙女,有钱得很,不应该怠慢。

   第六,所以,也正因为这样,林黛玉所有的吃穿用度,都必须和贾府的姐妹们一样,来不得半点特殊,她必须维护外祖父家的脸面。而下人并不知道这些真相,时间久了,当然就会有林黛玉在贾府白吃白喝的说法,甚至背后多有议论了,而林黛玉听到这些,还只有忍了,还只能自嘲和反讽自己一无所有,虽然,林黛玉反讽自己一无所有,更多的是一种心境,但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第七,既然林黛玉的吃穿用度一律和众姐妹一样由贾府按照规矩管理,那么,林黛玉就没有自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因为,一来更会给不明真相的下人以口实,二来显得自己特殊,更逗人恨,三来会显得林黛玉似乎对贾府给她的待遇还有所不满,这是林黛玉最怕的,怕贾母难堪或者给贾府难堪,因此只有自己难堪。

    第八,关于吃燕窝的事情,可以这样理解,一来贾母其实是想到的,小说里也有表现,二来贾母有时候确实顾不过来,没想到这一层,三来长年累月吃燕窝,确实是很特殊的要求,因为三春和宝玉和贾兰都没这样,林黛玉绝对不愿意让自己这么特殊,惹来闲话,贾母也可能觉得这样对待林黛玉过于特殊,怕引起贾府上下对林黛玉的不满,影响她的宝黛婚姻计划,四来贾宝玉这呆子在这一点上和下人差不多,不了解真相,五来薛宝钗这样做,恰恰是她精细精明之处,解了黛玉和贾母的难言之隐。

    第九,正因为要掩饰贾府托管林家财产的秘密,贾母才会公开的说,以后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婚的费用和嫁妆,由她从自己的私房钱里面出。

   第十,贾府托管林家财产之所以能够实现的原因,一是贾府和林家愿意;二是林家已经五代之外就已经在外地做官,原籍的族人是五服之外的,无论地域还是血缘关系都较远;三是贾府和林家的显赫地位,没人敢惹,敢过问。

    总之,我想说的是,当大家意识到,在那个时代,贾府托管林家财产并不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对贾府而言是一件高度机密的事情,为了掩人耳目,林黛玉还只能真的把自己当成一个寄居在外祖家的父母双亡的孩子,时时处处表现得和贾府的小姐公子哥儿一样,不搞一点点特殊才行,但即便这样,那些不明真相的下人也还是会说林黛玉的坏话的,这点可以肯定。林黛玉呢,更苦,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和贾宝玉的爱情,她还只有无条件配合贾母,有点时候甚至反而更加敏感更加小心,因为她知道还有一个反对她和宝玉结合,甚至以林家的财产作为陪嫁的为条件都不答应的王夫人呢。

    所以,林黛玉说自己一无所有,准确的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暗示自己有大把的钱但还不能花,还要表现得是寄养在贾府,还要被人家说闲话,还不能辩解的难言之隐;二层是以这样的难言之隐暗喻自己的父母双亡、无兄弟姐妹的孤苦伶仃的焦虑、痛苦和委屈以及对自己和宝玉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大家满意不满意?

721、究竟谁才是《红楼梦》第一美女
 
 

   这似乎是个伪命题,或者是八卦问题,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所谓青菜罗卜各有所爱,每个人审美的标准是有差异的。有人会说林黛玉,有人会说薛宝钗,有人会说薛宝琴,还有王熙凤、妙玉、史湘云、秦可卿、晴雯、香菱等等,貌似,都是大家心目中的《红楼梦》第一美女。

   可是,注意了,我说的,这是大家也就是读者受众心目中的第一美女。那么,曹雪芹心目中的第一美女,或者说《红楼梦》的语境里真正的第一美女是谁呢?这个问题,貌似就不八卦了,就是一个很严肃的关于作家对于自己小说人物的一种认知和评判了。

    而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在曹雪芹笔下,这些都是美女,很美的美女,但只要你仔细注意他的写法,就会发现,还是有差异的,而这些差异,就可以让我们窥见作者的心里,在他的心里,在小说的语境里,谁才是第一美女?

    我以为,在小说造就的特定语境里,在曹雪芹的叙述氛围中,尽管美女无数,但真正的第一美女,不是别人,就是林黛玉。我这样说,不是因为主观偏向,而是有根据的,而这些根据,依然来自小说。

    第一,林黛玉是小说人物外貌描写里唯一一个超越了环境、衣着的,换句话说,就是小说里唯一一个单单从外貌上就超越了物质束缚的女性美。

    一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美有两种,一种是交相辉映的美,所谓相得益彰,互相衬托;还有一种美,是超越的美,就是不管任何环境任何状态下都是美的;前者是相对的美,后者是绝对的美;虽然都是大美。但依然有高下之别。

    不信,我们来看。

     1.第三回,是这样描写林黛玉的长相的: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其一,关于林黛玉的描写,没有任何环境的造势;

     其二,关于林黛玉的描写,没有任何服饰的衬托;

     其三,言下之意就是,林黛玉的美,已经超越了任何一种或天然或人为的物质束缚,怎样都是美的,这已经是美的极致了,不是吗?

     其四,其实曹雪芹在这段话的开始就定调了的,那就是“与众各别”,那就是林黛玉的美,和所有人的美都是不同的,这就把林黛玉的美超越了众生。

     2.当然,我这样说,有人肯定以为我魔障了,可以比较一下,就是第三回,写王熙凤是怎么写的: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 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王熙凤美不美?美!可是,王熙凤的美,是要靠华丽的衣服来衬托的,是狠狠的造势了才出来的,这就差了一个档次了。

     还有第五十回,写薛宝琴之美,是这样写的: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 "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 后头又是这梅花, 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薛宝琴美不美?美,很美。可是,薛宝琴极致的美,是在特定的雪景、梅花以及他穿着的华美衣服下展现出来的,依然和林黛玉的美不在一个档次。

     还有第六十二回写湘云的美: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 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湘云美不美?美。可是,湘云的美,也是在芍药花开落红阵阵中展现到极致的。

     这些,都不能跟林黛玉比,林黛玉是在一个很平常的,长途跋涉,初到贾府,大家相见的时候,不需要任何衬托就达到了美的极致的。谁更美?想必大家心里有数了吧。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红楼梦》在描写很多美女的时候都是虚写的,没有正面的描述,比如薛宝琴、比如秦可卿、比如史湘云、比如妙玉、比如贾探春、比如香菱、比如晴雯,这些都是一等一的大美女,可是,曹雪芹从来都用的虚笔,要么概念性的说一下,比如秦可卿的“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 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要么就含混比喻一下,比如贾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要么就直接不写,比如薛宝琴、比如妙玉、比如香菱,比如史湘云,只用环境衬托。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细细的琢磨的时候,我突然醒悟了,是因为:

     第二,小说在描写或者说作者在描写林黛玉的美貌时,已经写满了,写尽了,写到极致了,其他美女,就不好再写了。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强烈的倾向性。不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那段话: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那里挑得出一点点毛病来,还有比着更美丽的辞藻吗?没用了,穷尽了。正因为曹雪芹在写林黛玉之美时,把好词都用尽了,写其他美女的时候,他真的不好再怎么写了,反正,再怎么写也比不上林黛玉了,刚脆不写吧,含混吧,玩高深吧,呵呵呵呵,曹雪芹这个老贼,极度狡猾也。但也正是这种狡猾,暴露了他的内心。

    当然,还有人会说,也不是呀,有的也正面写了容貌的呀,比如王熙凤,比如薛宝钗,尤其是薛宝钗,好的,那么:

    第三,我们就来比比王熙凤、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容貌,究竟如何?

    王熙凤是: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薛宝钗是: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 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林黛玉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谁更美?几乎不用分析了吧。

    王熙凤是三角眼吊梢眉,身材苗条,和林黛玉有得比吗?

    薛宝钗呢?这个张梦溪先生专门写过,薛宝钗就是银盆脸,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大脸妹,黑眉毛,红嘴唇,眼睛水灵,皮肤白,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薛宝钗很美吗?我觉得一般,只是富态而已,这就涉及到了文化风俗的问题,一般人认为这样的长相是“福相”,吉祥,但这已经和长相的美丑无关了。

    所以,即使正面交锋,小说里三个正面写了长相的,依然还是林黛玉最美无疑。

    第四,我们再来说说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大女主角的较量。

     有一点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小说里说的薛宝钗把林黛玉比下去了,不是相貌比下去了,而是在为人处世、做人玲珑方面把林黛玉比下去了,在口碑方面把林黛玉比下去了,这是两个概念,不要混用。我最讨厌一点,很多人在比较长相的时候,非要加入道德啊人情世故这些原因,简直就是胡扯。

    第五回: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 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 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就是这段话,说的是薛宝钗会做人会处世,口碑很好,把林黛玉比下去了。这和长相美不美无关。况且,薛宝钗的会做人会处世,是有其极端蒙蔽人的虚伪性在里面的,这个我早就说过,不再重复。

    故而,综上所述,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红楼梦》里,在作者心中,真正的第一美女,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林妹妹林黛玉。秦可卿、薛宝琴、薛宝钗、妙玉、史湘云、香菱固然很美,但在小说里,在作者的叙事设计中,都是置于林黛玉之下来安排的,几乎接近于林黛玉之美的,是晴雯。

 722、贾宝玉其实有三位母亲
 
    贾宝玉其实有三位母亲。
 
    第一位,当然是王夫人,他的亲生母亲。
 
    但是,这位母亲,似乎很小就放弃了对贾宝玉的教育和抚养的权利,只是在贾宝玉逐步长大后才开始实施对贾宝玉生活、感情和未来的控制。
 
    我以为,就是这种亲生母子间一直存在的隔阂,让王夫人很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不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不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并且,由于自小不是她来教养贾宝玉,使得贾宝玉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是与王夫人格格不入的。这就形成了这一对亲生母子间的悲剧。王夫人试图以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和感情观强加给贾宝玉,并试图控制贾宝玉的人生和未来,从而导致了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的发生。
 
     第二位母亲,是贾母。
 
     贾母其实是贾宝玉的亲祖母,但这位祖母,由于对贾宝玉的疼爱,实际上是尽到了做母亲的责任的。小说的描述表明,贾宝玉其实自小就是由贾母负责调教和抚养的,是和元、迎、探、惜四姐妹以及黛玉一起厮混,跟着贾母过的。应该说,这对于贾宝玉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爱情观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贾宝玉的言行其实很有贾母的影子,有贾母的善良,有贾母的爱美,有贾母的正义感,有贾母的重感情等等等等,而这一切,为贾宝玉的未来和感情选择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心相印的爱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为贾宝玉和生母王夫人的格格不入埋下了伏笔。
 
    而且贾母,也是贾宝玉未来人生的主要设计者,正是她设计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和人生,决定着两个人的命运。
 
     第三位母亲,是贾元春。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长姐,所谓长兄如父,长姐如母。这句话,应在贾元春身上是最为贴切的。小说第十八回,有这样两段话,说的就姐弟情深,有如母子。
 
     第一段: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 刻未暂离. 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 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贾元春其实也是幼时贾宝玉的调教者,是启蒙者,是贾元春手把手的教养着贾宝玉的。贾元春对贾宝玉的成长和教育,其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贾宝玉真正的父母贾政和王夫人了。正所谓“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第二段:
 
     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 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贾元春对贾宝玉的感情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姐弟情,已经是母子情了。
 
     不管是王夫人对贾宝玉的控制也好,贾母对贾宝玉的安排也好,还是贾元春对贾宝玉的调教也好,这里面都是浓浓的亲情和让人动容的爱意。这三位母亲,王夫人是贾宝玉人生悲剧的制造者,贾母是贾宝玉人生幸福的设计者,贾元春是贾宝玉知识的启蒙者。
 
     所以,我们说,贾宝玉是幸福的,他得到了那么多人的疼爱,以至于那些爱意浓得无法调和无法相容。所以,《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大悲剧,但不管是小说里的贾宝玉也好,还是写作者曹雪芹也好,面对悲剧和不幸,他们是痛苦的,但是绝对不是怨恨的,甚至对于造成他们悲剧的人,他们也是含蓄的和宽容的,甚至是感恩的(参见拙文《曹雪芹怀着感恩的心写《红楼梦》》)。因为贾宝玉和曹雪芹深深的明白,他们都是爱自己的,只不过是由于观念的冲突和角度的不同,造成了不幸的悲剧而已。这就是贾宝玉的宽容和感恩,就是曹雪芹的宽容和感恩,也是《红楼梦》的宽容和感恩。
 
723、贾宝玉与从女性的关系
 
     八十回读完,有些东西是可以梳理一下了。今天就梳理一下贾宝玉和小说中几位女性的关系。
 
    第一,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情侣关系。
 
    这个几乎不消说了,是坚贞不渝的情侣关系。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他们的感情早就已经超越了世俗婚姻,超越了生命。
 
    第二,贾宝玉和薛宝钗是夫妻关系。
 
    贾宝玉和薛宝钗是合法夫妻的关系。八十回后,贾宝玉是和薛宝钗成亲了的。但是,这几乎就是一段貌合神离的婚姻。长大的贾宝玉,早已经没有了少年时看见薛宝钗雪白膀子的冲动,他有的只是对薛宝钗姐姐般的尊敬,他的感情,早已经交付给了林黛玉,被带走了。所以,贾宝玉出家,是迟早的事情。
 
    第三,秦可卿是贾宝玉性成熟过程中的性幻想对象。
 
    这个最微妙,小说中几乎没有贾宝玉和秦可卿的任何互动,除了梦游太虚幻境时有过交道外,但是,秦可卿死的时候贾宝玉是如万箭钻心一口鲜血吐出来的。这是为什么?
 
    在我看来,秦可卿是贾宝玉成长过程中第一个朦胧的性幻想对象。这个,其实太虚幻境中和可卿云雨之事就是曲折的暗示。那时贾宝玉太小,而秦可卿太美,于是,贾宝玉便潜意识中把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慕转移到更能引起他的性好奇和性幻想的秦可卿身上,这就是梦中可卿兼具黛玉和宝钗之美的真正原因。这是每一个男人性成熟过程中都会有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女人(参见拙文《贾宝玉和秦可卿到底是什么关系?》)。
 
     第四,贾宝玉和史湘云是发小。
 
     其实和贾宝玉相处最早的,不是林黛玉,而是史湘云。史湘云因为父母双亡,很得贾母怜爱,小小的就几乎是寄养在贾府,可能5、6岁才回史家居住的,也就是贾母决定接林黛玉到贾府之前。因此,如果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青梅竹马的话,那么,史湘云和贾宝玉就是发小(参见拙文《贾宝玉和史湘云到底是什么关系?》、《史湘云为何离开贾府?》、《林黛玉和史湘云怎么一见面就掐》)。
 
     第五,贾宝玉和妙玉是精神恋爱关系。
 
     妙玉和贾宝玉的关系,也很微妙,集中体现在翠珑庵品茶妙玉把自己专用茶杯给贾宝玉喝的暧昧细节(唇印啊同志们)以及妙玉生日给贾宝玉的帖子和贾宝玉的高度重视和回复,当然,还有只有贾宝玉才可得的翠珑庵的梅花,这些都说明,贾宝玉在精神层面是和妙玉息息相关的,贾宝玉在精神层面是高度重视妙玉的,二人存在着一种极其微妙和细腻的精神恋爱关系。其实这也是支撑妙玉一直居住在翠珑庵不走,直至贾宝玉成婚,贾府被抄,妙玉才无奈起了回乡的心思的真正原因。妙玉对贾宝玉的关爱,还体现在她对于与贾宝玉关系密切的女性的关爱上,比如对林黛玉,比如对史湘云,比如对薛宝钗(参见拙文《贾宝玉和妙玉到底是什么关系? 》)。
 
      当然,还有一些关系,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咱们明天再说吧。

724、和贾宝玉发生关系的都是丫鬟

    前八十回基本捋了一遍,虽然说还有很多遗漏,但大概的轮廓是清楚了。当我回过头来审视贾宝玉和众女性的关系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和贾宝玉发生了性关系的,都是下人,确切的说是丫鬟。

    不信。我们来看。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写他和袭人发生关系:

    “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做千金一笑,从晴雯嘴里,知道还有这么一出:

    宝玉笑道:"我才又吃了好些酒,还得洗一洗.你既没有洗,拿了水来咱们两个洗. "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 我们也不好进去的.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连席子上都汪着水, 也不知是怎么洗了,笑了几天.我也没那工夫收拾,也不用同我洗去.”

    这段话可以这么理解:

    第一,贾宝玉的洗澡,可不是丫鬟伺候主子洗澡那么简单,贾宝玉心直口快已经说出来了是“咱们两个洗.”

    第二,贾宝玉无疑与碧痕是发生了性关系的;

    第二,本来,贾宝玉也想和晴雯一起洗澡,说俗点就是也想把晴雯给办了,结果被晴雯拒绝了。

    总之,从前八十回来看,和贾宝玉确切的发生性关系的,只有两人,一个是袭人,另一个就是碧痕。

    当然,肯定有朋友会问,那么,八十回以后呢?贾宝玉不是和薛宝钗结婚了,两人肯定也有房事呀?而且,前八十回就有贾宝玉见到薛宝钗雪白的膀子的冲动,以后睡到一起了,可定要那个。

    这样的想法固然合理,但忽视了几点:

    1.贾宝玉见到薛宝钗雪白膀子冲动得想摸的时候,还是年少不成熟的时候;

    2.而且,即便是那个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出,贾宝玉还是有底线的,那就是,这膀子长在林黛玉身上或许还可以摸一摸,长在薛宝钗身上就没戏了,说明贾宝玉虽然有冲动,但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想过和薛宝钗在一起;

     3.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正是贾府多事之秋的时候,贾妃死,贾母死,林黛玉死,结婚只能以冲喜为权宜之计,那就是结婚而不同房;

     4.更关键的,那个时候,贾宝玉已经长大了成熟了,对林黛玉死的悲痛和思念已经战胜了一切,已经使得他看穿了一切,早已经没有看当年的幼稚冲动,正所谓: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好一个“空对”,已经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于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于礼(重孝在身不能同房)的无性婚姻状态点明了(参见拙文《贾宝玉和薛宝钗还真的是无性婚姻》)。

     5.等到贾宝玉彻底大彻大悟,也就出家了。

     所以,我们综合来看,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整部《红楼梦》,号称“古今天下第一淫人”(警幻仙姑语)贾宝玉其实只和两个人发生了性关系,一个是袭人,一个是碧痕,都是丫鬟。

     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和中国古代社会的观念有关。在那个时候,男人除了和法定的妻子有性权利以外,和房里的丫鬟,只要主子愿意,也是有性权力的,这就是妻妾(或者说通房大丫鬟,平儿就是贾琏的通房大丫鬟,香菱也曾经是薛蟠的通房大丫鬟)的区别。贾宝玉在性成熟过程中,自然不能也不会和林黛玉呀薛宝钗啊这些和自己身份平等的女性发生性关系,但是,和丫鬟在你情我愿的情况下(请注意贾宝玉从不强迫的,包括对晴雯,不愿意就算了)发生性关系,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他那样的贵族公子身份。因为在那个时代,感情婚姻和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分开的。

725、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是理解和宽容的

   前面说了那么多关于贾宝玉在感情和性生活方面的问题,其实很多朋友也看到了,所有,早有人,还不是少数,都认为,贾宝玉就是个花花公子,根本不值得林黛玉去爱,林黛玉瞎了眼,爱上这么个花心大罗卜。

   关于贾宝玉的优点,我在前面的多篇博文中都说到了,今天就不说了。今天我想说说林黛玉是怎么看待贾宝玉这些事情的,因为,其实,林黛玉都是知道,包括贾宝玉和妙玉的精神恋爱,贾宝玉和袭人和碧痕的性关系等等,但是,林黛玉为何如此淡定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妨来分析一下:

   第一,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在和贾宝玉关系密切的女性之中,林黛玉只是曾经和两个人掐过,那两个人,一个是薛宝钗,从第四回到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解开心结,成为义结金兰的姐妹,小说里表现了太多太多林黛玉和薛宝钗围绕贾宝玉或明或暗的掐架。还有一个就是史湘云,两人刚见面的时候也是掐架的,互相挖苦,一直到明确史湘云定亲再到第七十六回两人中秋之夜联诗,才算是真正的和解成为知音。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

   原因太简单了。我之前曾经也有提及过的。因为在所有和贾宝玉关系密切的女性当中,只有这两个人,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有实力有可能成为贾宝玉妻子的人选。

   关于史湘云,我分析过的,史湘云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是贾母接到贾府抚养的,史湘云的贴身丫鬟翠缕就是贾府的丫鬟,因自小伺候史湘云惯了,后来干脆跟了史湘云回到了史家。史湘云是在林黛玉来贾府之前被送回史家的。这说明,贾母其实也曾经动过把史湘云许配给贾宝玉的念头,只是由于史湘云本身性格(大大咧咧的男孩子脾气)和其它的一些问题(比如爱咬舌),再加之林黛玉后来也父母双亡血缘更近等等,贾母放弃了。这些分析,可见拙文《史湘云为何离开贾府?》、《贾宝玉和史湘云到底是什么关系?》、《林黛玉和史湘云怎么一见面就掐》等等。

   关于薛宝钗,更是不用说了。她是继贾母选中林黛玉作为贾宝玉未来妻子之后,王夫人选中的贾宝玉妻子的人选,所以两人掐架太正常了。直到贾母在清虚观打醮一节出手粉碎了王夫人和薛姨妈一手炮制金玉良缘的阴谋,薛宝钗认同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真挚的感情选择退出,并主动要求薛姨妈认林黛玉为干女儿之后,两人关系才恢复正常并得以升华。

   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林黛玉只会对那些有可能对她的未来的贾宝玉妻子的角色产生不良影响的人和事在意。

   由此,也可以引出第二点,那就是:林黛玉对其他人和事是理解和宽容的。包括对贾宝玉和袭人和碧痕的性关系,包括贾宝玉和妙玉的精神层面的恋情。为什么?

   1.说直白一点甚至说俗点,袭人和碧痕这类丫鬟,即便天天和贾宝玉睡觉,甚至生孩子,也不可能对林黛玉的未来地位产生任何影响,这些人至多就是达到通房大丫鬟或者妾的层面,和林黛玉不在一个档次;

   2.更进一步说,我在之前的博文《和贾宝玉发生性关系的都是丫鬟》说过了,在那个时代,贾宝玉偶尔和自己房里的丫鬟发生你情我愿的性关系,是贾宝玉作为贵族公子在这个社会的一种权利,不要说这个,就是贾宝玉偶尔和朋友们出去喝花酒嫖妓也是可以的,因为在古代,那就是一个贵族的社交场合而已,这个小说中冯紫英、薛蟠、蒋玉菡、贾宝玉等人和妓女云儿调笑就是证明。林黛玉作为那个时代的人,是必须要接受和理解的,否则,她就成为古代笑话里嘲笑的醋坛子了。那个时代的贵族公子,和正妻有性权利,和妾甚至和丫鬟都是有性权利的,这一点,作为受到那个时代贵族教育的林黛玉,是理解也必须接受的;

    3.贾宝玉和妙玉的精神恋爱更是如此,一则妙玉的尼姑,虽然是带发修行,可以还俗,但她和贾宝玉的关系,也就只能如此,不可能对林黛玉的地位产生影响;二则,在那个时代,不管同性还是异性之间,在精神层面发生深度的交融,那是一件高雅的事情,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林黛玉是高雅之人,也是认同的;三则,林黛玉本人对妙玉也是极为欣赏的,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联诗就可以看出。

    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不能简单的拿今天的观点去审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在那样一个对于男人简直就是物欲横流的时代,贾宝玉能够抵抗住任何一种诱惑(注意,抵抗住并不等于就没有被诱惑过),始终坚守对林黛玉的爱情,并且两人为此生为此死,为此而与物欲的世界诀别。因而,可以这么说,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真的是理解和宽容的啊!

   当然,也是有一点点无奈的。

726、贾宝玉到底有没有和碧痕发生性关系

   有很多朋友认为,贾宝玉并未和碧痕发生性关系。那么,贾宝玉到底有没有和碧痕发生性关系呢?来分析一下。第三十一回:

   宝玉笑道:"我才又吃了好些酒,还得洗一洗.你既没有洗,拿了水来咱们两个洗. "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 我们也不好进去的.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连席子上都汪着水, 也不知是怎么洗了,笑了几天.我也没那工夫收拾,也不用同我洗去.”

    首先,读完这段话,我相信会有以下疑问:

    1.什么澡要洗两三个小时?别说一个人洗,就是两个人洗也是绰绰有余的呀;

     2.为什么洗澡会搞得“地下的水淹着床腿”?又什么样的洗澡会洗得“连席子上都汪着水”?

    正如晴雯所说的,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也不知是怎么洗了”?

    什么样的洗澡要洗两三个小时?把水泼得屋子都水淹起来了?又什么样的洗澡能够把床上都搞得湿淋淋的?

    很明显,古代洗澡是在大木桶里洗的,这个洗澡有一个发展过程,捅里——桶外(甚至可能捅翻了)——床上,这是什么样的洗澡?

    还有,贾宝玉洗澡脱不脱衣服?这样洗澡碧痕会不会全身湿透?碧痕脱不脱衣服?

    还有,一男一女,这样的洗澡会发生什么?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还需要我分析下去吗?不需要了吧?

     其次,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贾宝玉早在第六回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和袭人发生了性关系,这表明他已经具有了性能力。到第二十五回,贾宝玉遭马道婆的咒术陷害,一僧一道赶来搭救,和石头有这样的话“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说明那个时候贾宝玉又长了一岁,至少十三岁了,到了第三十一回,应该说,已经是个小男人了。

    而碧痕呢?年龄应该和袭人晴雯相当,所以,同样具备了性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亦解风情”。

     这样浑身湿透,全身精光,并且已解风情的少男少女在一起两三个小时,甚至滚在床上,请问,会发生什么?

    其实,曹雪芹已经写得那么明了,难道非要曹雪芹明明白白的写到他们两个干那个事了才行?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不是太成问题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对于贾宝玉和碧痕来说,发生性关系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合乎人性人情的一件事了,并没有半点的猥琐和亵渎。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曹雪芹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那曹雪芹就不是曹雪芹了,《红楼梦》也就不是《红楼梦》了,这部小说的文字就会变得味同嚼蜡、粗俗不堪了,这就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拥有的格调了。也就不需要我们这样投入的分析了,只要像个应声虫一样的说,哦,曹雪芹写了,他们发生性关系了,就发生了,或者曹雪芹没写他们发生性关系这几个字,肯定就没有发生。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同一件事也可以有很多种或明确或含蓄的表达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曹雪芹的文字功力就在于,他笔下的每一件风月事件,几乎都是毫不雷同的,有的粗俗(比如贾琏),有的巧妙(比如贾瑞),有的隐晦(比如贾珍),有的充满情趣(比如秦钟),而有的则满是风情(比如贾宝玉)。

    至于,碧痕与贾宝玉如此高调的发生了性关系,为什么安然无恙?为什么没有受到王夫人的追究?我们明天再说吧。

 
727、碧痕与贾宝玉发生性关系为啥还能幸免

   碧痕为什么在和贾宝玉发生了性关系以后还能幸免呢?反而是其实和贾宝玉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晴雯、芳官、四儿这些人遭殃了呢?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难弄明白,你只要搞清楚,为什么另一个和贾宝玉发生了性关系的袭人也幸免了就可以了。

   第一,我们要知道,晴雯之所以遭殃,主要不在于她是否真的勾引了贾宝玉,也不在于她是否和贾宝玉发生了性关系,而在于,她对别人有威胁。对谁有威胁?对袭人呐。搞清楚这一点很关键。

   晴雯之所以被拿掉,两个原因:

   1.袭人的陷害(见拙文《红楼梦之袭人为何向王夫人告状?》、《林黛玉和晴雯会干那不才之事吗?》、《袭人谓会做不才之事的指何人?》、《晴雯嚣张与袭人隐忍的心理分析》、《《红楼梦》之袭人的心是什么心?》、《袭人和晴雯的地位究竟谁高?》等等)。袭人为什么陷害晴雯?很简单,因为晴雯是贾母选中的未来的妾,地位是在袭人之上的,袭人要出头,必然要拿掉晴雯;

    2.晴雯不幸是被贾母选中的贾宝玉的妾,不是王夫人选中的,而且长得跟林黛玉贼像,加之袭人的陷害,所以最后被撵而死;

   3.芳官、四儿的被撵,不过是城门失火殃及鱼池,收拾晴雯,总要连带着搞几个人,以掩人耳目,加之这两人平时确实和晴雯和贾宝玉走得比较近,和贾宝玉也有意暧昧之举,所以也被撵走了。

   第二,在了解了晴雯之所以被拿掉的原因之后,我们是否就可以明白了碧痕之所以和贾宝玉发生了性关系也是幸免的原因了吧?

    1.碧痕对袭人地位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即便是她和贾宝玉发生性关系也丝毫动摇不了袭人的地位,所以,袭人不会对她下手;

   2.其实袭人自己也不想王夫人确切的知道贾宝玉和那些人发生了性关系,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真的坐实,她自己就是头号案犯。

    我们仔细分析袭人的告状,并不是要告诉王夫人贾宝玉和很多女孩有关系,而是要把矛头引向林黛玉和晴雯,这点我在拙文《袭人谓会做不才之事的指何人?》已经详细分析过了,不再重复。但其实只要仔细看看原文也可以知道了,第三十四回:

    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 . 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 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 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 反说坏了. 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 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 不过大家直过没事, 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 都是平常小事, 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太太事情多,一时固然想不到.我们想不到则可,既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 "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

    看到没有,当王夫人追问实质性问题,贾宝玉和谁作怪了(也就是指性爱之事)的时候,袭人是竭力否认的,但同时她又要撇清自己(参见拙文《贾宝玉袭人发生性关系被允许吗?》),所以才虚虚实实,把矛头引向林黛玉和晴雯。而这,当然无形之中也连带着保护了碧痕。退一步,碧痕遭殃,其实也会供出袭人的,在这一点上,两人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袭人既要撇清自己,又要保护自己,客观上也保护了碧痕。

   第三,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可能大家忽视了,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下人都有资格到王夫人那些告状的,必须是有些脸面的,而有些脸面的人是不会瞎管闲事的,因为这些事涉及到王夫人的脸面、贾宝玉的名声,拿不准,没有确凿的证据,谁也不敢乱说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好还是不好?会不会危及自己?

   所以,我们要看到,碧痕和贾宝玉洗澡是第三十一回,袭人和贾宝玉发生性关系是第六回。贾宝玉房里,第三十四回之前,可以向王夫人告状的,只有晴雯一人,偏偏晴雯心地善良,深爱宝玉,不愿意因此糟蹋了宝玉的名声,不告,而且,晴雯也是贾母的人,不是王夫人的人(参见拙文《晴雯对贾宝玉的爱是那么热烈》、《谁是黛玉之外最爱贾宝玉的女子》)。袭人也可以告状,但她不会自己告自己。

   而三十四回之后,袭人取得王夫人的信任,基本上就是只有袭人有资格向王夫人汇报情况了,别人汇报王夫人也不会相信,她完全信任袭人了(参见拙文《花袭人投靠王夫人得到多大好处?》)。所以,三十四回以后,袭人为了保住自己,是不会陷害碧痕的。

    就这样,福大命大的碧痕,总算是平安无事,也算是憨有憨福吧。

728、薛姨妈为啥不着急嫁薛宝钗

   八十回读完,很多东西渐渐的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而一个问题也逐渐的在脑海里浮现出来,那就是,薛家或者说薛姨妈为啥对薛宝钗的婚事毫不着急呢。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到第八十回,根据我的推算,即便算实岁,薛宝钗也已经十九岁了,虚岁已经二十了(参见拙文《红楼梦76回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早就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了。那个时候,比她小的史湘云已经定亲了,她的妹妹薛宝琴也已经定亲了,而且很快就要成亲了(参见拙文《《红楼梦》里薛宝琴的婚姻》),而贾迎春已经嫁了。贾探春呢,贾母似乎和南安太妃已经有了某种默契。贾惜春还小。林黛玉嘛,众所周知的原因,她就是和贾宝玉是一对儿。就是邢岫烟也已经名花有主了,那就是薛蝌。单单只剩下薛宝钗了。而且,薛宝钗还不着急,看着姐妹们一个一个有了归宿,她很淡定,忙着为邢岫烟排忧解难,忙着为哥哥张罗婚事。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当然,这件事情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完全说清楚的。今天我们只从薛家或者说薛姨妈的角度来说。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等贾宝玉吗?你贾母把林黛玉安排给贾宝玉,那王夫人不是把薛宝钗安排给贾宝玉了吗?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双方在较着劲儿呢。这样的分析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样说?

    1.清虚观打醮之后,为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的“王氏集团”纷纷瓦解。薛宝钗在看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真情之后主动选择退出,并于第四十五回和林黛玉成为义结金兰的好姐妹,而且,薛宝钗还主动做母亲的工作,让薛姨妈认林黛玉做干女儿,导致了薛姨妈的退出,其实只剩下王夫人在死扛着了。这些观点,我都分析过。而且,我以为,薛姨妈早已经没有了嫁薛宝钗给贾宝玉的心(参见拙文《薛姨妈早无嫁薛宝钗给贾宝玉之心》),因为谁也无法预见到贾母八十回以后的猝死。

   2.虽然如此,但作为亲姐妹,只要王夫人始终坚持,薛姨妈也是没办法的,也不好反对,也要附和。

   所以,这个,可以作为薛宝钗迟迟不嫁的一个原因,但,我以为,并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第一,薛宝钗才是薛家的顶梁柱。

   第四回一段文字,介绍得很明白了: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 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 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很明显:

   1.薛蟠不成器;

    2.即使薛公在世的时候也已经看出来了,儿子不如女儿,因此对女儿寄予厚望;

   3.所以,薛宝钗在薛公的培养下,其才能学识“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薛公的男女平等观念);

   4.而薛宝钗似乎也接受了振兴薛家的使命,因此“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上述分析,其实已经露出了一点苗头,那就是振兴薛家的使命,不是落在薛蟠的头上,而是赋予在薛宝钗的身上了,而薛宝钗也对此深为认同。所以,才会有:

    第二,薛宝钗的进京待选。

    同样是第四回文字: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 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也很明显,薛家或者说薛宝钗的第一个振兴薛家的举动就是“进京待选”,走大表姐贾元春的路子,渴望进入皇宫后出人头地,振兴薛家。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薛家不是不知道皇宫的苦,薛宝钗也不是不知道皇宫的苦,正如贾元春说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薛家作为皇商,作为四大家族之一,不可能不知道入宫的风险,这就和贾府也知道入宫的风险一样,那为何还要送贾元春去呢?很简单,和薛家送薛宝钗一样,都是要赌一把,冒个险,期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所以,我们要知道,当时十二三岁的薛宝钗决定并同意进京待选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牺牲的决心的,这和贾元春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薛宝钗一开始就定格的为薛家牺牲的角色定位。这一点很重要。就是说,在薛家,关于薛宝钗的定位,就是赋予重任,要振兴薛家,要为薛家的利益作出奉献和牺牲。可怜的宝钗!

    第三,所以,也才会有了薛宝钗受薛蟠命案官司的拖累,落选之后,与王夫人一拍即合(王夫人呢,和贾母寄希望用嫡亲的外孙女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一样,她也寄希望用至亲的侄女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让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严格说来,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既然入不了宫,那就嫁给贾元春的亲弟弟贾宝玉,嫁给正得势的贾府,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应该说,到现在,薛家都是希望用薛宝钗的婚事来振兴薛家的。但是,很不幸,王夫人和薛姨妈都不是贾母的对手,贾母在清虚观打醮一节彻底粉碎了金玉良缘的阴谋,导致了薛宝钗的退出并且和林黛玉的和好。所以:

    第四,从哪个时候起,薛家似乎就已经没有嫁薛宝钗之意了,尤其是薛姨妈,她似乎想女儿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永远不要离开。不信,我们来分析一下:

    1.第三十四、三十五回,因为贾宝玉挨打,谣传是薛蟠说出去的和蒋玉菡的事情,其实不是,为此,薛姨妈、薛蟠和薛宝钗发生误解,吵了一回。薛蟠情急之下,说出了,薛宝钗想嫁贾宝玉的话来,把薛宝钗气得大哭。这时候,薛宝钗和薛姨妈有意一段话,很有意思:

    且说薛宝钗来至家中, 只见母亲正自梳头呢.一见他来了,便说道:"你大清早起跑来作什么?"宝钗道:"我瞧瞧妈身上好不好.昨儿我去了,不知他可又过来闹了没有 ? "一面说,一面在他母亲身旁坐了,由不得哭将起来.薛姨妈见他一哭,自己撑不住, 也就哭了一场, 一面又劝他:"我的儿,你别委曲了,你等我处分他.你要有个好歹,我指望那一个来! "

    这段话其实传达出三个信息:

    1.薛蟠的话“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 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 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 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如果是真的,即便不该如此莽撞的说出来,但如果薛家和薛宝钗此时真的还想嫁给贾宝玉,也不至于“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而且“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然后,第二天去看母亲又是“在他母亲身旁坐了,由不得哭将起来.”不至于那么伤心吧?这里面其实已经可以看出,就是在那个时候,薛宝钗也已经没有了嫁给贾宝玉的心了,否则,这样的伤心也未免太夸张了吧?

    2.薛宝钗是相当顾家,相当孝顺薛姨妈的人。

    你看,一次吵架,她担心薛蟠胡来,一大早就赶过来看母亲了,这说明,薛家和薛姨妈在薛宝钗心里,是第一重要的无疑。

    3,当然,薛宝钗其实对于薛家和死了丈夫的薛姨妈来说,更加重要。

    我们要注意薛姨妈的一句肺腑之言,那即是“你要有个好歹,我指望那一个来!”,这句话,把薛姨妈的真实内心暴露无疑了,这句话,原本是应该对薛蟠说的,因为女儿迟早是要嫁出去的,可是,不是,薛姨妈是这样说的,她把薛家和自己的一生的希望和依靠,都寄托在了薛宝钗,一个女孩的身上了。

    第五,所以,我们看,当第七十七回查抄大观园的时候,薛姨妈一旦生病,薛宝钗就趁机提出回去,然后是薛蟠的婚事,薛宝钗也是忙着张罗的,可以说,薛家,一刻也离不开薛宝钗,薛姨妈,一刻也离不开薛宝钗,来看看薛宝钗是怎么说的吧:

    “我为的是妈近来神思比先大减,而且夜间晚上没有得靠的人,通共只我一个. 二则如今我哥哥眼看要娶嫂子,多少针线活计并家里一切动用的器皿, 尚有未齐备的, 我也须得帮着妈去料理料理.”

    第六,而到了夏金桂嫁到薛家之后,更是只有薛宝钗才弹压得住她了。第七十九回:

    “先时不过挟制薛蟠,后来倚娇作媚,将及薛姨妈,又将至薛宝钗.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 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寻隙,又无隙可乘, 只得曲意附就.”

    可见,只有薛宝钗是可以弹压夏金桂的,从此,薛家、薛姨妈甚至薛蟠,都只能更加依靠薛宝钗了。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这就是薛家不着急嫁薛宝钗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们几乎是一刻也离不开薛宝钗的。所以,我甚至怀疑,薛姨妈是有心和女儿共度一生的,她甚至暗暗希望招婿入赘,永远把薛宝钗留在家里。

    而等到,八十回后,贾母死,林黛玉死后,在王夫人力促下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一旦贾宝玉出家,薛宝钗是肯定依然回到薛家的,她最终也是死在薛家的。这就是薛宝钗的命,所谓“金簪雪里埋”呀(见拙文《揭秘薛宝钗的结局》)。薛宝钗一生,为薛家而生,为薛家所累,为薛家而死。可叹可叹!

729、八十回后薛宝钗离开贾府后回薛家的可能

    八十回读完,很多东西渐渐的都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而一个问题也逐渐的在脑海里浮现出来,那就是,薛家或者说薛姨妈为啥对薛宝钗的婚事毫不着急呢。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到第八十回,根据我的推算,即便算实岁,薛宝钗也已经十九岁了,虚岁已经二十了(参见拙文《红楼梦76回人物年龄及时间跨度》),早就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了。那个时候,比她小的史湘云已经定亲了,她的妹妹薛宝琴也已经定亲了,而且很快就要成亲了(参见拙文《《红楼梦》里薛宝琴的婚姻》),而贾迎春已经嫁了。贾探春呢,贾母似乎和南安太妃已经有了某种默契。贾惜春还小。林黛玉嘛,众所周知的原因,她就是和贾宝玉是一对儿。就是邢岫烟也已经名花有主了,那就是薛蝌。单单只剩下薛宝钗了。而且,薛宝钗还不着急,看着姐妹们一个一个有了归宿,她很淡定,忙着为邢岫烟排忧解难,忙着为哥哥张罗婚事。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当然,这件事情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完全说清楚的。今天我们只从薛家或者说薛姨妈的角度来说。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等贾宝玉吗?你贾母把林黛玉安排给贾宝玉,那王夫人不是把薛宝钗安排给贾宝玉了吗?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双方在较着劲儿呢。这样的分析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样说?
 
    1.清虚观打醮之后,为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婚姻的“王氏集团”纷纷瓦解。薛宝钗在看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真情之后主动选择退出,并于第四十五回和林黛玉成为义结金兰的好姐妹,而且,薛宝钗还主动做母亲的工作,让薛姨妈认林黛玉做干女儿,导致了薛姨妈的退出,其实只剩下王夫人在死扛着了。这些观点,我都分析过。而且,我以为,薛姨妈早已经没有了嫁薛宝钗给贾宝玉的心(参见拙文《薛姨妈早无嫁薛宝钗给贾宝玉之心》),因为谁也无法预见到贾母八十回以后的猝死。
 
    2.虽然如此,但作为亲姐妹,只要王夫人始终坚持,薛姨妈也是没办法的,也不好反对,也要附和。
 
    所以,这个,可以作为薛宝钗迟迟不嫁的一个原因,但,我以为,并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第一,薛宝钗才是薛家的顶梁柱。
 
    第四回一段文字,介绍得很明白了: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 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 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很明显:
 
    1.薛蟠不成器;
 
    2.即使薛公在世的时候也已经看出来了,儿子不如女儿,因此对女儿寄予厚望;
 
    3.所以,薛宝钗在薛公的培养下,其才能学识“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薛公的男女平等观念);
 
    4.而薛宝钗似乎也接受了振兴薛家的使命,因此“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上述分析,其实已经露出了一点苗头,那就是振兴薛家的使命,不是落在薛蟠的头上,而是赋予在薛宝钗的身上了,而薛宝钗也对此深为认同。所以,才会有:
 
     第二,薛宝钗的进京待选。
 
     同样是第四回文字: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 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也很明显,薛家或者说薛宝钗的第一个振兴薛家的举动就是“进京待选”,走大表姐贾元春的路子,渴望进入皇宫后出人头地,振兴薛家。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薛家不是不知道皇宫的苦,薛宝钗也不是不知道皇宫的苦,正如贾元春说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薛家作为皇商,作为四大家族之一,不可能不知道入宫的风险,这就和贾府也知道入宫的风险一样,那为何还要送贾元春去呢?很简单,和薛家送薛宝钗一样,都是要赌一把,冒个险,期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所以,我们要知道,当时十二三岁的薛宝钗决定并同意进京待选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牺牲的决心的,这和贾元春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薛宝钗一开始就定格的为薛家牺牲的角色定位。这一点很重要。就是说,在薛家,关于薛宝钗的定位,就是赋予重任,要振兴薛家,要为薛家的利益作出奉献和牺牲。可怜的宝钗!
 
     第三,所以,也才会有了薛宝钗受薛蟠命案官司的拖累,落选之后,与王夫人一拍即合(王夫人呢,和贾母寄希望用嫡亲的外孙女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一样,她也寄希望用至亲的侄女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让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严格说来,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既然入不了宫,那就嫁给贾元春的亲弟弟贾宝玉,嫁给正得势的贾府,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应该说,到现在,薛家都是希望用薛宝钗的婚事来振兴薛家的。但是,很不幸,王夫人和薛姨妈都不是贾母的对手,贾母在清虚观打醮一节彻底粉碎了金玉良缘的阴谋,导致了薛宝钗的退出并且和林黛玉的和好。所以:
 
     第四,从哪个时候起,薛家似乎就已经没有嫁薛宝钗之意了,尤其是薛姨妈,她似乎想女儿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永远不要离开。不信,我们来分析一下:
 
     1.第三十四、三十五回,因为贾宝玉挨打,谣传是薛蟠说出去的和蒋玉菡的事情,其实不是,为此,薛姨妈、薛蟠和薛宝钗发生误解,吵了一回。薛蟠情急之下,说出了,薛宝钗想嫁贾宝玉的话来,把薛宝钗气得大哭。这时候,薛宝钗和薛姨妈有意一段话,很有意思:
 
     且说薛宝钗来至家中, 只见母亲正自梳头呢.一见他来了,便说道:"你大清早起跑来作什么?"宝钗道:"我瞧瞧妈身上好不好.昨儿我去了,不知他可又过来闹了没有 ? "一面说,一面在他母亲身旁坐了,由不得哭将起来.薛姨妈见他一哭,自己撑不住, 也就哭了一场, 一面又劝他:"我的儿,你别委曲了,你等我处分他.你要有个好歹,我指望那一个来! "
 
     这段话其实传达出三个信息:
 
     1.薛蟠的话“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 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 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 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如果是真的,即便不该如此莽撞的说出来,但如果薛家和薛宝钗此时真的还想嫁给贾宝玉,也不至于“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而且“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然后,第二天去看母亲又是“在他母亲身旁坐了,由不得哭将起来.”不至于那么伤心吧?这里面其实已经可以看出,就是在那个时候,薛宝钗也已经没有了嫁给贾宝玉的心了,否则,这样的伤心也未免太夸张了吧?
     2.薛宝钗是相当顾家,相当孝顺薛姨妈的人。
 
     你看,一次吵架,她担心薛蟠胡来,一大早就赶过来看母亲了,这说明,薛家和薛姨妈在薛宝钗心里,是第一重要的无疑。
 
     3,当然,薛宝钗其实对于薛家和死了丈夫的薛姨妈来说,更加重要。
 
     我们要注意薛姨妈的一句肺腑之言,那即是“你要有个好歹,我指望那一个来!”,这句话,把薛姨妈的真实内心暴露无疑了,这句话,原本是应该对薛蟠说的,因为女儿迟早是要嫁出去的,可是,不是,薛姨妈是这样说的,她把薛家和自己的一生的希望和依靠,都寄托在了薛宝钗,一个女孩的身上了。
 
     第五,所以,我们看,当第七十七回查抄大观园的时候,薛姨妈一旦生病,薛宝钗就趁机提出回去,然后是薛蟠的婚事,薛宝钗也是忙着张罗的,可以说,薛家,一刻也离不开薛宝钗,薛姨妈,一刻也离不开薛宝钗,来看看薛宝钗是怎么说的吧:
 
    “我为的是妈近来神思比先大减,而且夜间晚上没有得靠的人,通共只我一个. 二则如今我哥哥眼看要娶嫂子,多少针线活计并家里一切动用的器皿, 尚有未齐备的, 我也须得帮着妈去料理料理.”
 
     第六,而到了夏金桂嫁到薛家之后,更是只有薛宝钗才弹压得住她了。第七十九回:
 
     “先时不过挟制薛蟠,后来倚娇作媚,将及薛姨妈,又将至薛宝钗.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 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金桂知其不可犯,每欲寻隙,又无隙可乘, 只得曲意附就.”
 
     可见,只有薛宝钗是可以弹压夏金桂的,从此,薛家、薛姨妈甚至薛蟠,都只能更加依靠薛宝钗了。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这就是薛家不着急嫁薛宝钗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们几乎是一刻也离不开薛宝钗的。所以,我甚至怀疑,薛姨妈是有心和女儿共度一生的,她甚至暗暗希望招婿入赘,永远把薛宝钗留在家里。
 
     而等到,八十回后,贾母死,林黛玉死后,在王夫人力促下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一旦贾宝玉出家,薛宝钗是肯定依然回到薛家的,她最终也是死在薛家的。这就是薛宝钗的命,所谓“金簪雪里埋”呀(见拙文《揭秘薛宝钗的结局》)。薛宝钗一生,为薛家而生,为薛家所累,为薛家而死。可叹可叹!
 
730、贾母为林黛玉婚事和薛姨妈作交换
 
    如果大家以为,贾母和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至第二十九回,以贾母的胜利和王氏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参见拙文《红楼梦》中贾母如何破金玉良缘》、《贾母王夫人关于贾宝玉婚姻的争斗》),在薛宝钗察觉宝黛的真挚爱情主动退出,并和林黛玉成为义结金兰的好姐妹,薛姨妈随后也表示放弃(参见拙文《《红楼梦》之薛姨妈的真实心态》、《薛姨妈早无嫁薛宝钗给贾宝玉之心》),只有王夫人一人还不死心,还在死扛着之后就结束了,那我们就错了。

   贾母是何等聪明一个人,她不会不知道王夫人的心思,她也知道宝黛的婚姻还存在着变数。所以,其实,第二十九回以后,甚至到第十五回以后,甚至到第五十七回,还有一股线,那就是贾母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婚姻的进一步谋划,而这种谋划是非常精细和隐秘的,几乎看不出来。

   但是,当我们把其间的一些已经分析过的事件结合起来,真相马上就变得清晰起来了。好吧,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

   第一,我们知道,薛家来京投奔贾府,其实就是想依靠贾府的力量重振薛家,首先是希望薛宝钗能够成功入选宫中,而入选宫中失败之后,又开始寄希望于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于是,有关金玉良缘的说法从第八回开始悄悄蔓延开来,甚至贾妃也参与进来,赠给薛宝钗和贾宝玉同样的礼物,造成了林黛玉精神上的巨大紧张和不安全感,为此和薛宝钗对掐,和贾宝玉吵嘴,闹得鸡犬不宁,这就和贾母的关于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的计划相冲突了,于是,贾母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一节不得不一举出手,粉碎了金玉良缘的阴谋,并且做通了贾妃的工作,不再参与此事;

   第二,第四十五回,薛宝钗主动和林黛玉交心,化解冲突矛盾和误解,从此钗黛合一,而且由于薛宝钗的转变,薛姨妈也开始转变。但是,关于薛姨妈的转变,也不能全部归功于薛宝钗,而主要要归功于贾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至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贾母围绕林黛玉婚姻和未来的一切谋划,都围绕这一个人来进行,这个人,就是薛姨妈。

    1.我们要知道,就在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宝钗义结金兰钗黛合一之后,继薛家举家投奔贾府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第四十九回薛蝌和薛宝琴来投奔薛姨妈,其实也就是投奔贾府。这件事情我早就分析过。薛蝌薛宝琴投奔,打着为妹妹薛宝琴完婚的旗号,但是,居然连梅家不在京城在外地任官都不知道,说明梅翰林家和薛家早就断了往来,定亲的亲家不往来,还有薛姨妈在京城呢,梅翰林家不在京城,薛姨妈不知道?肯定知道。所以,薛蝌和薛宝琴来京,所谓完婚是假,其实是梅翰林家看到薛家败落,有悔婚之意,薛蝌和薛宝琴无法,来投奔贾府,寄希望于贾府的势力,逼迫梅翰林家不准悔婚。这才是事情的真正原因;

   2.而我们来看贾母的反应,在还不知道薛蝌薛宝琴投奔的真正目的的时候,就以非常喜欢薛宝琴为由,逼着王夫人认了薛宝琴做干女儿,这件事情我也分析过,其实这就是贾母给林黛玉排除对手上的一个双保险,不管你什么目的,我的目的只有一个,谁想和林黛玉竞争,都不行,所以立马逼着王夫人认薛宝琴做干女儿,还说自己要养。这样一来,薛宝琴和贾宝玉就是兄妹了,兄妹即便是名义上的,在那个时代,也绝无婚姻之可能。这是贾母继清虚观打醮否定薛宝钗之后的又一个保护林黛玉婚姻的举动;

    3.等到第五十回贾母询问薛宝琴生辰八字的时候,我早就分析过,贾母其实是在保护了林黛玉的婚姻之后,想把薛宝琴许配给老亲家的宝贝儿子甄宝玉,不想,这个时候,贾母才了解到薛蝌和薛宝琴前来投奔的真正原由,是因为已经和梅家定了亲,但梅家想悔婚,贾母何等聪慧之人,马上就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4.于是,才出现了第五十回,贾母一反常态的要求贾惜春把大观园众姐妹画出来,而且特别交代,如果画不全就算了,但必须把薛宝琴画出来,所谓“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贾母为什么这么急?这话我也分析过了,其实就是贾母要借贾惜春的画,把意思送进宫里,告诉贾妃,梅翰林家要悔婚的事情,要贾妃帮薛宝琴一把(因为梅家悔婚是违背道德之举,作为贤德妃的贾妃出面,名正言顺,参见拙文《红楼梦之贾母为何催惜春画大观园》、《《红楼梦》之贾母为何非要画宝琴》),这是贾母抛给薛姨妈的第一个大礼;

   5.紧接着,到第五十七回,贾母再一次以惊人的爽快,成全了邢岫烟和薛蝌的婚事,一下子就搞定了薛家两个孩子的婚姻大事,这是贾母送给薛姨妈的第二份大礼;

    6.而就在这第二份大礼送完之后,贾母开始表露自己的意图了,那就是:

   “前儿老太太因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 不然倒是一门好亲。前儿我说定了邢女儿,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虽是顽话,细想来倒有些意思。”

    薛姨妈的所谓“前儿老太太因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不过是薛姨妈的误解。但是,贾母的意图已经出来了,那就是,我给你这么多大礼,你也该还礼了。怎么还?薛姨妈的话,接近着就露陷了:

   “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 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这就是贾母要薛姨妈做的事情。所以,才会有第五十七回的薛姨妈要认林黛玉做干女儿的事情发生,这其实就是贾母的意思,这其实就是薛姨妈要还贾母的礼。

   怎么说呢?很简单呀,贾母已经帮薛姨妈搞定了薛宝琴和薛蝌的婚事,那么作为交换,薛姨妈也必须投桃报李,怎么报?给她的父母双亡的外孙女林黛玉当干妈,将来由她向贾母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亲事,不管薛姨妈愿意不愿意,不管王夫人私下怎么和薛姨妈商量的,但薛姨妈这个礼是必须还的。这就是贾母和薛姨妈所作的交换。因为那个时代,贾母作为林黛玉的外祖母,作为贾宝玉的祖母,是不应越过宝黛的父辈主动越级提起他们的婚事的,必须有一个人主动挑头,就像薛蝌和邢岫烟的婚事一样,要有薛姨妈挑头,而将来,林黛玉的婚事,贾母选中了,就是要薛姨妈挑头,然后贾母拍板,像威逼邢夫人那样威逼王夫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就可以成了,王夫人就无话可说了。贾母这一招,好厉害;

    6.相关的佐证:

    一是薛姨妈要认林黛玉做干女儿,林黛玉愿意(其实林黛玉知道这是外婆的计划),紫鹃惊喜;

    二是之后薛姨妈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林黛玉的责任,甚至一度搬到林黛玉那里居住,照顾林黛玉,第五十八回: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 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 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 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 宁府贾珍夫妻二人,也少不得是要去的.两府无人,因此大家计议,家中无主,便报了尤氏产育,将他腾挪出来,协理荣宁两处事体.因又托了薛姨妈在园内照管他姊妹丫鬟. 薛姨妈只得也挪进园来.因宝钗处有湘云香菱,李纨处目今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贾母又将宝琴送与他去照管,迎春处有岫烟,探春因家务冗杂,且不时有赵姨娘与贾环来嘈聒,甚不方便,惜春处房屋狭小,况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 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贾母见如此 ,也十分喜悦放心.

   薛姨妈这些积极的反应,其实就是贾母和她作交换的结果。通过这件事情,有几点可以肯定:

   一是薛姨妈当时,至少在主观意识层面已经放弃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计划;

   二是,作为交换,薛姨妈已经准备承担自己义务,那就是以林黛玉的干妈自居,为林黛玉和贾宝玉将来的婚事挑头出面;

    三是这是贾母的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婚姻的重要的一步,已经实施成功,所以,当看到薛姨妈主动搬到林黛玉那里,照顾林黛玉,林黛玉喊薛姨妈妈妈,喊薛宝钗姐姐的时候,贾母的反应是“十分喜悦放心”了;

    四是,薛姨妈一旦认林黛玉做女儿,事实上也就排除了大家热议的林黛玉嫁给薛蟠的可能,正如王夫人认薛宝琴为干女儿就排除了薛宝琴和贾宝玉的婚姻可能一样,那不过是薛宝钗开的一个玩笑而已,而且薛姨妈当场就否定了,邢岫烟这样的女孩尚且怕被薛蟠糟蹋了,何况是林黛玉呢?万万不可能的。所以拜托,不要再发挥那无妄的想象了。

    总之,事实再一次证明,贾母关于林黛玉婚姻的保障做得可谓周密和深远了,如果不是八十回后贾府接连发生人力不可阻挡的灾难,贾妃难产而死,贾母惊悸猝死的话,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在贾母的操纵下,那是一点意外也不会有的,也不会发生后来,林黛玉自缢死、薛宝钗违心嫁、贾宝玉出为僧的悲剧了。也就是说,尽管贾府被抄的悲剧不可避免,但至少宝黛钗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见黛玉误终身,爱林黛玉的不光贾宝玉,还有为她操碎心的薛蟠
【闲侃红楼】曹雪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下)(一0九)
薛蟠心仪林黛玉,薛姨妈却钟意夏金桂?皇商之家,算盘打得多精明
薛蟠第一次看见林黛玉就酥倒了,为何没有后文?薛蟠:那是妹妹
揭秘《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真相
红楼梦:那个被拐走十几年的孩子,终于能回家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