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拂去蒙在黛玉头上的迷雾

 

        《红楼梦》用典极多,旨在典论命题,确凿命意,使主题鲜明生动、固若磐石、毋庸置疑。

        达到——

      “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在石头口中道出。(第一回楔子)

      “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在空空道人眼中写出。(第一回楔子)

        ——引经据典、博征旁引、有的放矢、可查可考的真实客观性。

        这样,就把主题的客观真实性确立起来了。

        主题的性质明确后,可避免“盲人摸象”的谬误。避免因主题模糊而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臆测。

        就连教科书,都以伟大的称谓,对《红楼梦》作着空洞而又泛泛的评定,而《红楼梦》因何而伟大?它的伟大之处在哪里?众说纷纭,千锤打锣,莫衷于是,一片管窥蠡测之语,无符合客观依据的科学论断。

       “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是《红楼梦》的特色之一,所以,因纵横交错而“乱花渐欲迷人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有因己眼迷而责他人痴迷者,孰不知,《红楼梦》用天外天写境中境,用俗中俗表现雅中雅,非知天外天,难知境中境;非知俗中俗,难知雅中雅。换言之,倘佯在“家庭琐事”、“闺阁闲情”的欲海时,须知“此乃迷津”(警幻仙子语),《金陵十二钗》之《金陵十二支》以“警幻”的作用“携带”(宝玉语)出“幽微真境界”(本来真面目)。对此,可从“曲径通幽处”解,也可作“柳暗花明又一村”度之。责人迷者,己早痴。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何为“警幻”?揭示“臭皮囊”耳!

       关于《石头记》,在甲戌本“凡例”中如是说:

      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

       那么,石头“来”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石头“往”,则由“警幻仙子”“携带,携带”。这一“携入”一“携带”,用一“动”一“静”,体现了历史的大“动静”,体现着“无中生有之数”。就在说明着石头的“往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雅到俗、从俗到雅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归去来”,就是“无为有处有还无”,体现着“否定之否定”(肯定之肯定)的规律。与《石头偈》“此系身前身后事”相对应。明乎此,可知“补天”的底蕴。谁谓《红楼梦》不具“济世度人”的博爱之意耶?

       中国文化一源万派,那么,《红楼梦》就用“一树千枝”的艺术方法来表现,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在历史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各领风骚,异彩纷呈,社会各阶层在相同的社会生活大家庭里,表现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历史时空内容。是历史积淀了人的正反两面,还是生活塑造了人的真伪嘴脸,是耶?非耶?千古荣辱集人于一身,好一似“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维克多·雨果的《两面人》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红楼梦》集历史文化精髓之大成,从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看历史人生的沧桑巨变,剖析出具有人类历史意义的“悲欢离合”三定义:一,人性源于母性(情根)。二,无我故我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三,归去来(无为有处有还无)。其见微知著的科学方法论,在作者娴熟、多样的艺术处理技法上,发挥的酣畅淋漓,使人感受到自己的“幽灵”,遨游于“三生”的无限时空里,真切感悟到自己的善恶美丑的画像,无论是愿意与否,自己的影像就裸现在这面镜子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泾渭分明,难以掩饰。那种“掩过饰非”(警幻仙子语)之语,充其量不过是掩耳盗铃耳!作者这种高超的把握水平,以其“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多心经)的意义,“性地圆光,遍示三千。画一幅大慈大悲图”(脂评)。它用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引人入胜,令人仰止,实为艺术巅峰之作。

        《红楼梦》如是,黛玉亦如是: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第三回)

       这黛玉的“前世”本是“绛珠仙草”,因“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而“眼泪还债”(脂评)。若偏偏要她哭,其结果是“泪尽而逝”,(脂评)也就是说,哭,就等同于要她的命!所以,癞头和尚说“不许见哭声”,“绛珠仙草”本是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而“造历幻缘”,从“三生”的历史时空的角度上说,这“神瑛侍者”是“通灵”与贾宝玉的共同体,即“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合二而一,就是“神瑛侍者”,所以,黛玉之泪,也是“绛珠”之泪!当黛玉之泪为贾宝玉这个红尘知己而落时,也就是“绛珠”因“神瑛侍者”的“甘露水”而流。因此,“眼泪还债”以蕴涵了“三生”的历史时空的历史使命的实质,形成了古今对话的因果关系,由黛玉“酬报”“前世”的“甘露水”完成。用黛玉的一段“悲欢”,对应着“绛珠”的“天外一段离合”(脂评)。此黛玉“不足之症”的缘由。她映照着《石头记》的“往来”主题。

        关于“通灵”,并非是空穴来风,它的人文涵义,来源于《楚辞》。《楚辞》以与天地自然对话的色彩,表现出浓郁的与大自然相沟通联系的韵味,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具的特色,打开着人类的心灵之窗,如《天问》、《离骚》、《九歌》、《九章》等,都以“通灵”而成为经典,它们经典在人品上,屈原因此而成为人格的楷模,成为人文精神的象征。应该说,他对塑造民族精神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中,《橘颂》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品格,正是对黛玉个性的写照,从作者惯用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技法上看,暗赋《橘》性于黛玉身上,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可从屈原对《橘》颂出的“深固难徙”的语境、意境上,与黛玉“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的宿命相对应,癞头和尚的“这些不经之谈”,正是对赋予黛玉与《橘颂》的“不写之写”。(脂评)通俗的说,《橘》的“深固难徙”,就是黛玉的“横而不流”,二者同一于不可挪移,移则亡。这就是黛玉的“病”缘。

        黛玉自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与《橘颂》“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境界共一层面。这又是佛典与人文典的互证互照,用经典与经典的互证互照典明林黛玉。

        也就是说,作者对黛玉的用典方法,是暗用典。而正是暗典,象一层笼罩在黛玉头上的迷雾,造成了世人对黛玉的误解。

        今撰此文,在于典中典典明林黛玉,拂去蒙在黛玉头上的神秘迷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中的甄宝玉 贾宝玉 补天大石,贾宝玉口中的小玉,神瑛侍者,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
[红楼品读]说说《红楼梦》中的人和事.一
红楼梦:贾宝玉的前世不是神瑛侍者?那他是谁?
读不懂读不完读不下《红楼梦》?因为你不懂这些
林黛玉:独抱幽芳泪染襟
贾宝玉真的是神瑛侍者化身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