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梵高作品赏析

TheNightCafé——ClintMansell 来自一起来说画 04:07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宗德尔特,荷兰后印象派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早期热衷于宗教,1880年后学习绘画,其代表作品有《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开枪自杀身亡,终年37岁。梵高是印象画派代表人物,1853年3月30日生于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鲁特·宗德尔特,是位牧师的儿子,从小生长在宗教和文化的氛围之中。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等画家。




部分作品赏析(不分创作先后顺序)

《保罗高更的椅子》[Paul Gauguin's Armchair]

1888年11月

布面油画

90.5 x 72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高更的椅子》 表现椅子的主人高更离去后梵高的寂寞和孤单。放在空椅子上的书意味着巴黎的艺术界,并且暗示高更的行踪。高更对梵高而言,就像是这张画中所表达的,是黑夜里的明灯。然而就在梵高画了这张画的同时,两人的关系亦宣告结束。

《梵高的椅子》 [Vincent's Chair with His Pipe]

1888年12月

布面油画

91.8 x 73 cm 

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梵高的椅子》(Van Gogh's Chair)一画中,椅子摆在斜线的地板上,那上面放着他一刻不离的烟斗和烟丝,可是椅子上和周围都没有人,他大概已经意识到高更将要离去,而自己又要陷于没有欢乐也没有争论的孤独境地。这幅画所传达出来的悲凉情绪是如此之浓,以致令人从中体会出梵高孤寂落寞的眼神。因而,这把椅子也可以说是梵高自画像的一种。同期,梵高还创作了《高更的椅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看,凡高的椅子只是一件静物而已。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看,这张空椅和放在上面的烟斗和烟草可谓孤独的明显象征。“空椅--有许多空椅,将来还要有更多的空椅……早晚总要除了空椅之外,什么也没有。”

《花魁》 

1887年10 - 11月

布面油画

100.7 ×60.7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花魁》是梵高具有明显日本浮世绘特征的油画作品之一。《巴黎画报》杂志在1886年日本特集的封面上刊载了日本浮世绘画家溪斋英泉的《花魁》。梵高将复写纸放在这幅画上描轮廓,加宽外框,并以油彩描绘。这幅画后来还出现在《唐吉老爹》这幅画的背景中,可见梵高特别喜欢这幅画。此外,与另一幅《日本情趣:梅花(模仿广重)》相同,梵高在画面周围画上竹子和睡莲,而原作则没有这些景色。

《黄房子》/ Het Gele Huis 

1888年9月

布面油画

72×91.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黄房子》又名《梵高在阿尔勒的黄房子》、《阿尔勒梵高的家》,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画面上建筑物的右侧即是梵高的住所(正面的窗户涂成绿色和黄色的部分)。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他的穷朋友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0日到达阿尔勒)。在这一张画上,由广阔前景的土黄色地面,即向两旁延伸的马路,到小建筑物正面的硫磺色与一大片天空的绿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色调的转移。

1888年5月初,因为觉得自己住的旅馆太贵,梵高租下了位于拉马丁广场2号的一座建筑物的一侧,这就是著名的“黄房子”。这座“黄房子”的外墙被它的主人漆成了明亮的黄色,而屋内却没有。梵高对于房屋的内部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想让它显得单纯而朴素,具有南方的色彩:红色、绿色、蓝色、橙色、硫磺色和淡紫色。“我想让它真正成为‘一间艺术家之屋’——没有什么昂贵的东西,但是从椅子到图画,每一样东西都有特色,”他这样告诉他的弟弟。“至于床,我已经买了乡间常用的床,不是铁床,而是大的双人床。它的外表给人坚固、耐久且恬静的印象。”重新装饰完成之后,他得意地写信给他的妹妹:“我在这里的房子,外面漆成鲜黄油般的黄色,搭配着耀眼的绿色百叶窗,房子在一个广场中,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房子里有一个绿色的花园,里面种了梧桐、夹竹桃和洋槐。房子里面的墙完全被刷成白色,地板由红色的砖块铺就。在房子的上空就是耀眼的蓝天。在这间房子里,我可以生活、呼吸、沉思和作画。”

梵高打算把阿尔勒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在他的作品里,这幢房子位于满是尘土的拉马丁广场对面,是一座在深蓝色天空映衬下闪闪发亮的鲜黄色建筑。梵高打算用“向日葵”系列画装饰画室;在客房里要“以日本人的方式”张挂一些“向日葵”以欢迎高更的到来。

梵高觉得这里的阳光和日本一样明亮,他在这里租了个有四个房间的房子,梦想将其变成艺术家的乐园,就是画作中街角的那幢房子,颜色较其他建筑物响亮,他称之为“光之屋”,并将黄色命名为爱的最高闪光,房子前脚步匆匆的就是他本人。、

《黄房子》的主题不是光,而是感情。梵高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画成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可是在定稿中,他蓄意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屋内的黑暗,所以整幢房子发出光亮。我们可以认为黄房子不仅是个避难所,而且是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画室。梵高于1888年5月住到这里,一直到1889年的4月。梵高离开人世许多年后,黄房子改为酒吧。这个建筑物毁于二战。

《朗格卢瓦桥》

1888年

59.5 x 74 cm

布面油画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梵高画这座桥的时候天气很灰。他经常在法国南部阿尔勒的这个地方工作。沿着这条运河洗衣服,亚麻布在另一边。现在只有他在早期版本中画的洗衣妇。

梵高做出了平衡的构图。他设置了画架,以便在前景的道路上画一块土地,作为左边的长对角线。他知道日本版画使用如此大的对角线表面。和他的兄弟提奥一起,他收集了这些在巴黎的印刷品。

《两棵丝柏树》

1889 年

95 x 73 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几乎梵高在亚耳经历了几次戏剧性事件〈与高更闹翻、割耳〉之后,他自愿住进圣雷米精神病院,病痛折磨还继续创造。这个时期,丝柏树似乎取代了他心爱的主题 - 向日葵,频频出现在他于圣雷米的作品中。这些巨柱似的丝柏树,枝芽拥钻,在正午的炎炎烈日之下仿佛是冲腾的黑色火焰。这些丝柏树摆脱了天生的刚直,好似团团巨大的黑色火舌,拔地而起,翻卷缠绕,直上云端,让我们再一次窥见画家的内心世界。

《铃鼓咖啡馆里的阿戈斯蒂娜 - 赛佳托利》 

1887年 

布面油画

55.5 x 47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在这幅肖像中,凡高让阿戈斯蒂娜坐在一张“铃鼓”桌面的桌子旁——她的咖啡馆因此而得名。画家们可以在这儿展出作品,这让这家店在艺术圈中小有名气。凡高就是常客之一。埃米尔-伯纳德后来声称,阿戈斯蒂娜曾用免费伙食向梵高换取他的画,大多是些花卉静物作品。 

阿戈斯蒂娜曾是铃鼓咖啡馆的老板,她与梵高有短暂的关系。桌上有一杯啤酒,Agostina拿着一支 点燃的香烟。 桌子上玻璃下面的碟子背叛了她第二次喝啤酒的事实。在咖啡厅喝酒和吸烟是不适合 可敬的女士。这种生活方式与艺术类型和妓女有关。

梵高在咖啡馆组织了一个展览,出售他的日本版画。 日本版画可以在这幅肖像的背景中看到。 他可 能在展览期间画了阿戈斯蒂娜。 

《罗纳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1888年

布面油画

72.5×92cm

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罗纳河上的星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8年创作的著名油画。显示了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的罗纳河上的夜景。该画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奥塞美术馆。

短促的堆积用笔,非写实的画面典型的印象派,唯美的构图是画家结合现实的小镇,加入自己的理想主义创作的,寥寥几笔勾勒出河岸线,着重点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点睛之笔动态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对夫妇的散步把画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

运用冷色迷人的深蓝短线铺满整个夜空,强而有力的笔触表达出夜的深沉神秘与无法预测,而点缀其上的微明星子,与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灯灯影相互辉映,深蓝与 亮黄的强烈对比让作品表达出画家内心澎湃的感动,略带稚拙地描绘平静河面上的灯影,是梵高内心急欲分享与寂寞的率直表现。

蓝色主调抹上黄调的星光河沿岸灯火,一对男女在河畔牵手夜行,那是罗纳河最典型的浪漫之夜。

尽管《罗纳河上的星夜》并未身负盛名,但这一作也汇集了梵高的符号:明亮的色彩,粗放的笔触,唯美而失真的夜空。深蓝的天空中缀满璀璨繁星,深蓝的罗纳河映照着沿岸灯影,与星光同辉。

这便是后印象派。放弃细腻的轮廓描绘,放弃真实的色彩,只为强调“这就是我主观的世界”。粗放的厚笔触表述着作品的不真实,刻意明亮化并形成鲜明对比的色调则将这一不真实赋予唯美。是了。这不是真正的罗纳河。这是梵高的罗纳河。理想中的罗纳河,即使是静谧清冷的夜晚,依然明亮而温暖人心。

《麦田群鸦》

1890年7月

布面油画

50.5× 103.0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麦田群鸦》又名《麦田上的乌鸦》(Wheatfield with Crows),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生·梵高创作于1890年7月的一幅油画[1]。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

《麦田群鸦》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架空的预示死亡迹象。画家写道,他曾在三幅画里画过瓦兹河畔欧韦大片的麦田与多事之秋的天空。很多人认为,这是梵高的最后一幅画,甚至说,他在绘制该画时饮弹自杀。其原因是在《情欲终身》这部影片中是这么描写的。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胡尔斯克博士的梵高年表中,有七幅画晚于该画。当然,梵高的确是自杀,是在画这幅画的同一个月里。人们普遍认为,他1890年7月27日的晚上去田野散步,用左轮手枪朝自己开枪后回家。他躺在床上两天后死去,当时他的弟弟提奥在他的身边。

《麦田群鸦》构图由三条岔路展开宽广的麦田。画中几乎没有中心视点,而分散的乌鸦,使画面更显辽阔。梵高使用三原色和绿色来呈现单纯而简明的意象,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画上的群鸦仅仅是一些用浓重的黑线构成的飞动线条,低低的压向大面积的橙黄色麦田,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画面上布满密集的短而硬直的粗笔触,它并不象征任何物象,只有一种颤动感,梵高试图表达所谓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所以这幅画被视为梵高自杀的预告。

《麦田群鸦》作于1890年7月于奥韦尔,梵高在创作此画时正是他的奥韦尔时期,在这个时期,梵高一直怀疑自己会象一个瞎了眼的人那样和加歇医生一起掉进沟里。而梵高在1890年5月21日,在弟弟提奥安排下,迁往瓦滋河河畔的奥韦尔,并请了一名叫加歇医生予以照料。此时他的病情有些好转。这位医生也爱好绘画,所以两人的相处一直很和谐。

但在奥维尔的生活表面上很平静,但在梵高的心底,各种复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病痛使他感到恐惧,无助。但他仍有画画的冲动,梵高的心底并没有完全绝望,他仍有希望,南方强烈的阳光正中画家的情怀。他还在探索,虽然对线条和色彩的使用已到了完美的地步。可以确信,他的头脑是清醒的。直到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没胡子的自画像》
1889年9月末
40×31cm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没胡子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out beard)是梵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是梵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梵高给母亲的生日礼物,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平时不常联系,但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梵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梵高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他眼底的绝望和孤独。最后梵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了自己的墙上。 
从《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可以看到,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 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 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 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 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
《没胡子的自画像》售价7150万美元(1998年拍卖价),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梵高一生很少拍 照,却画过无数的《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 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 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

《树根》

1890年7月

50.3 x 100.1 cm 

布面油画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这幅画似乎乍一看是由一堆明亮的色彩和奇特的抽象形式组成的。只有在这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它显 示出树干和根的斜坡。这些用于木材的树木,在泥灰岩采石场中生长。这些采石场可以在欧弗(FR) 周围找到。工作还没有完成。这解释了它未完成的外观。这可能是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文森特兄弟 西奥的弟弟安德里斯·鲍尔(Andries Bonger)在一封信中描述道:“在他去世的那天早晨,他画了 一个充满阳光和生命的苏息森林。

《夕阳下的播种者》

1888 年

布面油画

64 x 80.5 cm 

荷兰国立渥特罗库勒穆勒美术馆

《夕阳下的播种者》属于文森特后期的画作,创作于1888年。此画采用黄金比例构图,画中的人物在金色麦田中步履昂扬的向前行走,远处的农作物在夕阳的照耀下呈现出独特的色彩,画作拉大了透视的视角。

从这幅作品的色调上来说,一如既往的继承了梵高后期作品炙热的感觉,主体色调采用钴蓝和橙色的对比色调。这是太大胆的做法,他在人们眼里一向是“不可理喻”的人!他身边的人都惧怕这个红头发的“怪人”。

整幅画对比色调的拿捏度的精度要求高,而梵高在这一点上的准确度很精确,整幅画彰显给人明亮醒目的视觉效果。梵高就是这样的一个画家,将他的画作留给了整个艺术节,并成为一个桎梏,这种影响力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都给人们带了震撼。

从梵高的内心来解读,这幅画具有“收获季节”的含义,从事画家这一行业的这些年来,他只得到了弟弟提奥的支持,因此他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支持和认可。拉大透视视角,除了美感上的需求,更给了人们在欣赏这幅作品之余,对了远方的世界有了更多所的遐想。这是否代表着梵高对于未来的翘首期盼呢。夕阳照耀散发的光芒采用了斑驳的笔触,以及在西山将要日落之时,夕阳仍然陈浮现出完整光芒四射的状态,更加坚定无疑的表达出来梵高的内心的呐喊———“渴望生活”!

狂热,奔放,大胆,是《夕阳下的播种者》的定义。或者梵高对于人物的比例概念不如其他的画家来的功底深厚,但他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视觉的高端享受。要读懂梵高就要读懂他的画,而他的画有来自于他内心激昂的自我以及对艺术的爱。

《星空下的咖啡座》(The Café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

1888年9月

布面油画

80.7 × 65.3 cm

荷兰奥特洛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星空下的咖啡座》梵高的作品之一,在法国普罗旺斯的阿尔勒所绘,目前收藏在荷兰的克勒勒-米勒博物馆内。

这幅画具有梵高独特的暖色调及透视法。这是梵高第一幅有星空背景的画作,其他有星空背景的画作有同月所作的隆河上的星夜,及隔年所作的星夜。此外,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在Eugene Boch的肖像画(portrait d'Eugène Boch)中,梵高也用了星星作为背景。 画中的这间咖啡馆(43°40′39″N 4°37′38″E )于90年代初期整修时,为了强调和梵高画作一致而漆成黄色,但事实上当年咖啡馆并不是黄色的,这是夜间灯光造成的效果。

《邮差约瑟夫·鲁林肖像》A

1888年

布面油画

81.3x65.4cm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邮差约瑟夫·鲁林肖像》(Portrait of the Postman Joseph Roulin)创作于1888-1889年,这组肖像画共六副,是梵高的六个朋友的肖像画之一,阿尔勒的邮递员鲁林。法国南部的阿尔勒离巴黎15个小时的火车程,梵高在1888年到阿尔勒,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希望落空了,他在那儿孤独地生活和作画。鲁林一家给他带来温暖和友情,他们也是他很多作品的题材。在梵高割伤自己的耳朵后不久的1889年鲁林接受了在马塞邮局的一个更好的职位并和他的家人搬到那里。直到约瑟夫去世的1903年,他才听到梵高成功的消息。

《邮差约瑟夫·鲁林肖像》B

1888年8月

布面油画

64.1x47.9cm

底特律艺术学院藏

在油画《约瑟夫·鲁林肖像》中,鲁林身着他引以为傲的邮递员制服,背景是想象的漩涡花纹。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要用象征性的光环这种永恒的东西来画男人和女人,要用我们着色的响亮和颤动来表达永恒。”与农民佩兴斯·埃斯卡利耶对比之下,邮差约瑟夫·鲁林则是官僚权威的代表。梵高曾描述过鲁林的习惯和性格--他好喝酒,喜欢摆父亲的架子,有苏格拉底式的小聪明,爱慷慨激昂地发表政治见解,所有这些都暗示他是个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的男性。

《邮差约瑟夫·鲁林肖像》C

1888年11-12月

布面油画

65x54cm

瑞士温特图尔美术馆藏

《邮差约瑟夫·鲁林肖像》D

1889年

布面油画

64.4x55.2cm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在铁路邮局和梵高的“黄房子”附近有一家“车站咖啡馆”,鲁林是那里的常客,并且常在那里高谈阔论。梵高曾提到,“他口若悬河地争辩着,颇有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的讲演风度”。不过,这并非仅仅指的是鲁林的激情,在梵高眼里,鲁林似乎是革命的共和理想的化身。他在信中告诉贝尔纳和威廉敏娜:“他是个铁杆儿共和派,就像那老唐居伊。”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有一次我看着他唱马赛曲,我还以为我看到了1789年的景象,不是明年那个89年,而是99年前那个89年。”

《邮差约瑟夫·鲁林肖像》E

1889年4月

布面油画

65x54cm

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藏

梵高对鲁林关心政治的性格很感兴趣,因此在他所画的6幅鲁林的肖像画中,这位邮差也就毫不奇怪地成了这个国家穿制服的公务人员的代表。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本中,鲁林坐在一张圆靠背的扶手椅里,在一张简陋的桌子旁侧过身来,似乎某句话正讲到中间,这种姿势意味着鲁林正在喝酒——鲁林倒是常去酒吧,而且在随后梵高所画的跟这幅相似的一幅画上也出现了酒杯。然而在这幅油画上并没有酒和酒馆的任何暗示。天蓝色的背景使画面显得很明艳,这明艳的背景衬托出颜色较深的人物轮廓,使制服上金黄色的装饰和鲁林微仰的长满胡须的脸格外醒目。画的下半部分是这位辩论起来劲头十足的邮差的身体。孔雀蓝的光亮部分使人物的胸部显得饱满而宽阔。那双手从袖筒中伸出似乎在摆动。椅架四周露出的天蓝色映衬出鲁林的两条长臂。这是个警觉、敏捷、仪表堂堂的男子汉,他侧过脸来面对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明的身着共和国制服能言善辩的人物形象。

《有丝柏的道路》

布面油画

1890年5月

65 x 54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奥杜罗库拉穆勒美术馆

梵高于1890年5月完成《有丝柏的道路》 。然而,早在1888年当他来到法国的亚尔时已有了创作念头 ,在写给其弟西奥的信中,他提到丝柏给了他很大的灵感,又指他被这树完美的线条超比例也深深吸 引著。因此,他打算绘画一幅有丝柏树的夜景画。1890年6月,梵高已完成这画作,他在写给画家友人 保罗·高更的信中指,《有丝柏的道路》所带出的主题与高更的《在橄榄园的基督》是一致的。

芝加哥大学艺术系博士Kathleen Powers Erickson相信《有丝柏的道路》反映出梵高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她指画中的月亮、丝柏和星星分别位于画中的左中右,这种分布位置正好与“死亡方尖碑”雷同 。

此外,画中的路人则表示梵高需要身边的人支持。Erickson还指,梵高是受到基督教寓言诗《天路 历程》而创作这画。

艺术评论家Naomi Maurer也同意梵高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说法 。她认为画家以树作为画的中心,而路 人在树的前方,足见梵高深信人的生命是永恒的。同时,画中的星星和月亮代表梵高相信尘世间充满 着爱 。

《在阿尔的卧室》1

1888年10月

布面油画

72×90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在阿尔的卧室》2

1889年9月

布面油画

72×90 cm

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在阿尔的卧室》3

1889年9月底

布面油画

57.5×74 cm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馆

创作背景

梵高梦想创建一个艺术家的温馨之家,而将自己的住处搬到抟莆输。这是在等待高更到来之前所画的梵高卧室。此时已定居下来的梵高,之所以画出自己的房间,主要是想让弟弟提奥看到他目前的生活状况。朴素的床、椅子和洗脸用具等,都是真实的生活写照。画中的空间与他的风景画处理的方式相同,都采用后退空间感。色彩对比鲜明,让人产生愉悦感。

作品简介

梵·高首先把他的卧室确定为休息、放松的场所——“看到这幅画最终应该让大脑或者说想象力得到休息。”白色的墙壁、红色的地砖、草藤椅、乡下人的床。选择这些朴素到极点的陈设,反映了画家青年时代清教徒式的艰苦生活,无疑也受到了米勒农民题材的影响。展示一位生活简朴的画家的卧室的同时,梵·高也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当时的画报经常刊登一些学院式的大画家的画室或过度装饰的家庭内景,而《卧室》这幅画则在为朴素的画风作辩护。从此这种画风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而且,《卧室》这幅画也是一幅具有荷兰传统的大型静物画。然而在梵·高的绘画作品里,静物画从来都不是一种中性的画种。咖啡壶讲述了住进黄色屋子以后画家所发生的变化。

在所有这些自画像中,这把草藤椅最引人注目。这把椅子处于强烈的阳光下、简朴的背景中,而高更的画像坐的据称是同一把椅子,却在夜间处于华丽的背景中——个人物品变成了一种比喻,象征着命运的不同。

作品赏析

在第一版本画中,梵·高把自己当时的两位朋友的画像挂到了自己卧室的墙上,因为他当时还在梦想着建立自己的画家团体。后来这两幅画像被一对夫妇的画像所取代:即梵·高自己和一名虚构的女人。梵·高本来希望找到一位伴侣。他打算在房中画一名裸体女人和一只摇篮,最后完成这幅作品。但他却忘记了这样做,或者不知如何安排是好?梵·高在自己的绘画生涯中所表现的仅有的几个裸体女人都是妓女。画家的白日梦的反面也就是噩梦。可能在巴黎见过德加的一幅油画,这幅画名叫《内室》,有时也被称作《强奸》。这两幅画有许多共同点都用锐角透视法表现背景。德加画中的卧室是一个充满了黑暗、疯狂和罪恶的空间。与此相反,梵·高的卧室则是光线充足,除去了阴影。《卧室》这幅画光线充足,与《内室》恰巧相反,正是明亮与黑暗的对照。家具都散向图画的边缘,中心部分温馨宜人。

梵·高所挑选的《卧室》是最小的卧室。这样他就可以离群索居,聚精会神地进行创作,而不至于分散精力。这座房子位于一个十字路口,有着太阳般的黄色。对梵·高来说,这座房子就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早晨,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花园里的绿色,初升的太阳和城市的入口。”但是从此以后,观赏者会情不自禁地相互讲述一个故事:在抽屉里存放着一把剃须刀,在桌子的上方挂着一面镜子。梵·高自割其耳之后,高更后来表现过溅满血迹的墙壁和被血迹浸透的毛巾。

观赏者于是决定不提所有他所知道的有关画家的传说,甚至也不理会画家对自己的作品而说出的所有的话。他只想观赏图画本身:门开向画室或开向城里,窗户和百叶窗将开向法国南方的景色,空白的镜子等待一副面孔的出现。门、窗户、镜子,都隐喻着绘画、故事、梦想和记忆。而观赏者自己变成了画家,想起了自己所住过的卧室,以及书中读过的和想象中的卧室,还有将来可能住的卧室。在忘却画家传说的同时,观赏者又回到了自己的记忆当中。

“我还要出去工作一会儿,外面刮着南方季候风。日落时分风会小一点儿,这时浅淡的柠檬色天空美妙无比,荒凉的松树将自己的影子也投到了这里,形成了精美的黑色花边,并与天空遥相呼应。天空有时呈红色,有时呈极其细腻的浅色,先是浅浅的柠檬色,却又被美妙的丁香色所冲淡了。那些在玫瑰色后在绿黄色中苦苦坚持的松树给人以夕阳西下的效果。不久你将会看到这些油画,其中第一幅《麦田》刚刚寄走。希望不久能够见面,以后再叙。”——梵高

《在永恒之门》

1890年

布面油画

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在永恒之门》(Op de drempel van de eeuwigheid),或称《悲痛的老人》是一幅梵高1890年5月初在圣雷米精神病院完成的油画,此画基于其1882年在海牙绘成的铅笔草稿,画中人物是一名老兵Adrianus Jacobus Zuyderland。而原画的灵感来源则是休伯特·冯·赫科默绘制的画作《切尔西医院的星期日》。

画中的老兵坐在炉火旁,双手掩面。这可能也表现出了画家创作时的悲痛心情及画家对神与永恒的信仰,而这些事物的难以感知实际也是其悲痛的来源,这一点在其早年的书信中就可以看出。

1882年11月24日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这俩天我画了两幅老人像,画上的老人两只胳膊拄著膝盖,脸埋在手里...我想下次画得更好一些。我可能还会印一张出来。这幅画很好地描绘了一个穿着打了补丁的邦巴津大衣的秃顶老人。

几天后梵高就把行动付诸实施:我觉得画家应该通过作品表达他的观点。我试图通过印刷品来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好像不太成功。它没有现实那般美丽而惊人,相比而言这只是一个模糊的镜像,而现实,就好像米勒所相信的那样,昭示著冥冥之中有神灵或永恒的存在。那老人安静地坐在火炉旁的角落里,甚至都不一定知道这一切...这不是什么神学——就算是最穷的樵夫或矿工也总有那么一刹那感觉到永恒之门的存在。

埃滕花园的记忆 

1888年

布面油画

73.5 × 92.5 cm

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埃滕花园的记忆》(荷兰语:Herinnering aan de tuin van Etten;英语:Memory of the Garden at Etten)是梵高1888年11月在阿尔勒完成的一幅油画,是当时他给自己的居所“黄房子”绘制的多幅装饰画之一。画中的花园位于埃滕(今埃滕-勒尔),梵高在1881年复活节至圣诞节期间曾在此与其弟西奥同住,这是他画家生涯的开端。当时他的风景画技巧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人物画仍没有自信。他以前在布鲁塞尔绘画初级班相遇同学的安东·凡·拉帕德也曾来这里呆了20天,与其一起在埃滕花园中绘画。后来他去拜访了海牙的画家安东·莫夫,后者鼓励他进行创作,因此他返回埃滕花园准备建立一个画室。

这年夏天梵高爱上了新寡的表姐凯(Kee Vos-Stricker),并邀请她与其八岁的儿子让(Jan)到埃滕花园同住。在花园中散步时梵高向凯求婚,结果立刻遭拒。凯也马上离开了埃滕,此生再也没与梵高见面。这事最终演变成了家族丑闻,导致梵高与其父大吵一架。最终梵高离开了这里前往海牙建立画室。

《奥维尔教堂》

1890年

布面油画

74  × 94 cm

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将主题——奥维尔教堂置于中央。从图上延伸上来的V字形路,使画面看起来更宽广。教堂的构图十分严谨准确,给人结实沉稳的感觉。暗沉的蓝天和教堂的光影表现并不合自然现象,但反映了梵高内心的意象。

画面左下角虽然画有一个走动的妇女,但这幅画描绘的主要是草地、道路、教堂以及它们之上的天空——也就是说这幅画本来应该表现静止的景象。然而,由于画面本身存在的各种力的关系,这些静止的景象——道路、教堂、天空运动了起来;而 文森特·威廉·梵高又将这些动力合成一个整体,使他描绘的这一动荡不安的世界重获了统一。

梵高创作《奥维尔教堂》的时候,在奥维尔的生活表面上很平静,但在梵高的心底,各种复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病痛使他感到恐惧,无助。但他仍有画画的冲动,梵高的心底并没有完全绝望,他仍有希望。他还在探索,虽然对线条和色彩的使用已到了完美的地步。可以确信,他的头脑是清醒的。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弟弟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了呼吸。

《播种者》

1888年11月

布面油画

32.5 ×40.3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忙碌。他总共画了三十多幅相同主题的图画。 1888年秋天,他画了这个撒种者。凡高当时与保罗·高更(1848-1903)一起工作。他觉得自己不得不更少地面向现实,更多的是从他的想象中。

梵高在这里用颜色来表达情感和激情。他主导了天空的青黄色和田野的紫色。明亮的黄色太阳看起来像一个光环,使撒种人成为圣人。

《吃土豆的人》

1885年

布面油画

82  × 114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在这幅画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来显示真正的平民。画家自己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该画作是梵高1885年4月在荷兰北布拉班特省基层政权尼厄嫩,赫尔温和内德韦滕的尼厄嫩(Nuenen)镇居住时的作品,也是画家自认为其最好的作品。

红色葡萄园 

75cm× 93cm

1888

布面油画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梵高在1888年2月从巴黎来到法国南部城市阿尔。期间,他被当地阳光普照的景色所吸引,并不时到户外写生,而植物和田园则是他最喜欢的入画对象。同年10月,他路经某葡萄园,被这儿的景色深深吸引著,因而萌生出创作念头。他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表示﹕“星期天,我看到了一片深得像红酒的葡萄田,落日的余晖将雨后的田野洒上了黄金和深红及暗紫色”,《红色葡萄园》应运而生。

《红色葡萄园》见证了梵高在画风上的转变。在荷兰和巴黎时,梵高的画作多以蓝色、灰色或是绿色为主调,即使是来到阿尔的初期,他的作品还离不开用这些颜色为背景,只是色彩较之前的鲜明。然而,在阿尔一段日子后,梵高渐渐开始采用较鲜艳的色彩为主调,在这幅画作中,它的主色就是红色和黄色。尽管如此,艺术评论家依然认为这画带有梵高常见的抑郁色彩。

在画作完成的15个月后,提奥的友人莫斯协助梵高把《红色葡萄园》等作品带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参加“1890年1月开幕二十人联展”。在展览期间,画家波克的妹妹安娜以当时400法郎把《红色葡萄园》买下,这是梵高在生时唯一一幅卖出的作品。我个人相信安娜之所以买下该画除了是因为她个人喜欢以外,还有她想帮助但是穷困的梵高以及令她的哥哥觉得高兴。此后,安娜把这画放置在家中,以供自己和到访的友人们欣赏。1906年,她以1万法郎把画作卖出。同年,俄罗斯商人SergeiShchukin购入该画,并把它藏在位于莫斯科的家中。

1918年11月,俄罗斯革命爆发,SergeiShchukin逃到巴黎,并把在莫斯科的居所改造为博物馆,《红色葡萄园》也因此留在莫斯科。1948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以“太具资本主义意识”为由把博物馆关掉,梵高的作品被调到位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至今。《红色葡萄园》依然收藏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

红色葡萄园(The Red Vineyard)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创作于1888年11月的油画,也是他在生时唯一一幅卖出的画作。

《花园与恋人:圣皮埃尔广场》

1887年5月

布面油画

75.0×113.0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梵高自己把这个阳光普照的公园的脸称为“亲人的花园画”。热恋中的情侣走在年轻的栗子树下,沿着蜿蜒的小路漫步。梵高对点彩的绘画技巧随意变化。他们从油漆点建立他们的绘画。梵高用了不同长度的小笔画。他带来了不同的方向。就这样,他达到了春光明媚的一天的效果。这很符合他想表达的亲密感和团结感。他本人也渴望一个妻子和一个家庭,但他有“最不可能的爱情历史”。最后,他休息了。他致力于他的艺术。

加歇医生的肖像(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版本一

1890年

布面油画

67×56 cm

私人收藏(现已拍卖)

 加歇医生的肖像(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版本二

1890年

布面油画

67× 56 cm

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加歇医生的肖像》(荷兰文:Portret van Dr. Gachet)是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于1890年,当时他已住进精神病院接受保罗·加谢(Paul Gachet)医师的治疗。1990年5月15日,此画以8250万美金创下有史以来艺术品拍卖最高价格。此画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现私人收藏(现已拍卖);第二个版本的目前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1990年5月15日,梵高创作的油画《加谢医生的肖像》第一版本,在美国纽约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日本一位收藏家,创下当时绘画作品售价的最高纪录(也是梵高所有作品拍卖最高价)。

在这幅作品中,人物姿态安详,沿对角线呈倾斜姿势,从画布左上角至右下角贯穿整个画面,削瘦的身体用肘臂支撑着,以保持完全平衡。但是,透过笔触、构图以及人物四周的空间,画家紧张而悲哀的心情一目了然。它预示画家即将感受到更加深重的痛苦。图中左下方的红桌在深蓝色为主的画面中显得相当突兀。加歇医生忧郁的深思表情,与画中的蓝色调相呼应。 这幅画与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所画的自画像同调,以蓝色为主调,但是各种蓝色互不相同,画中色彩的配置也许是传达出深思情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医生的外衣是蓝色与黑色的混合,而在有些地方还可看见乳白色的画布底色,红色桌面加深了画面的对比;色调分明,色彩坚实,上纵的笔触产生了一种令人不安甚至近乎忧郁症似的动感; 而弯曲螺旋式的线条,则与阿尔时期的肖像画中单纯化色面可视为一体, 正可以表明加歇医生沉郁、心烦的情绪。背景、笔触方向、色彩的装饰与转调等等一切形体的要素,都凝聚其间,因而这张画成为控优越的肖像画之一。

《轻步兵》(又称《朱阿夫兵》)

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65.8 × 55.7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1888年6月, 梵高开始画阿尔勒男人的肖像画, 他首先画的是一个朱阿夫士兵。朱阿夫士兵属于法国阿尔及利亚步兵师, 该师是1831年为了抚慰非洲法属殖民地的当地人而组建的, 士兵从阿尔及利亚招募。这些士兵有典型的非欧洲籍士兵的特点, 赢得了凶猛斗士的声誉。他们驻扎在阿尔镇东郊的加尔文要塞内的兵营里, 在大街上他们是身着艳丽军服的人物, 走路带着士兵那种昂首阔步的阳刚神态, 因此“当朱阿夫兵“就成了吹牛和炫耀的常用字眼。

这个大兵虽有阳刚之气, 却又透出几分粗野,梵高在一封信里用动物的危险性作比喻对这们士兵做了如下的描述: “这是个脸小脖子粗的年轻人, 那目光凶得像老虎……还长着一颗像镀了青铜的猫一盘的小脑袋。“在给威廉敏娜的一封信中, 他对一幅肖像画的简洁描述充斥着色彩和凶猛的措词: “我终于搞到一个模特儿——一个失阿夫步兵, 一个有着小脸孔的青年人, 他有牛的脖子、老虎的眼睛。

我画他的一幅半身像是非常严峻的;他穿着蓝军装, 军装上有红的和黄的花饰, 腰间缠着天蓝色的饰带, 血红色的帽子上垂着蓝色的流苏, 他的脸晒得黑黑的, 黑色的头发剪得很短, 两只眼睛像猫眼似的乜斜着, 瞳仁呈赤黄色、巩膜发绿, 粗脖子上顶着个小脑袋, 背景是绿色的门与桔黄色的砖墙。这是一种不调和色调的野蛮的综合, 是很难处理的。这还是一幅朱阿夫士兵的半身像,像这些画的模特一样, 这些画本身也使画家感到难以驾驭, 梵高发现“要想把不调和的色调强行配在一起并非易事“, 他说画这种画“很棘手“、“搞得人狼狈不堪“。他以前也用过这样的措词, 现在又把这些措词用在了“食土豆者“和“露天咖啡馆“等有争议作品的创作上。画这种画的困难或许难在用色, 或许难在人物的刻画, 然而梵高却说问题在于社交干扰太多。同时, 他又声称: “我希望总能够创作这类粗俗, 或者说扎眼的肖像画。“

于是, 朱阿夫兵就被定义为粗野的来自异国他乡的人物。描绘这样的人物时, 梵高便可以不必顾及资产阶级的温良恭谦了。在梵高的5幅朱阿夫兵画中, 士兵的军装式样怪诞, 带有浪漫色彩: 那身军装既覆盖了士兵的身体又有意显露出他强健的男性身体特征。

《盛开的杏花》

1890年

布面油画

73.5 × 92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盛开的杏花是梵高在1888年至1890年间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和圣雷米地区绘制的一组数幅画作。对于梵高来说,开花的树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代表着觉醒和希望。他喜欢这些开花的树,并且在绘制它们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些作品受到印象派、点彩画法及日本木刻的影响。盛开的杏树是作为他新出生的侄子(弟弟提奥与弟媳乔的孩子)的贺礼。

南法的生活

1888年,梵高在法国南部迎来了他绘画生涯中最产量最高的时期。1888年3月当梵高到达阿尔勒时,果园里果树的花朵即将盛开。 杏树、桃树和李树的花朵激励着他,在一个月之内,梵高绘制了十四幅开花的果树。对于这种题材,梵高作画的速度接近每天一张画。在4月21日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他“不得不找一些新的东西,因为果园里的花朵几乎快谢完了”。

梵高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日本木刻的兴趣。梵高收集了数百幅日本浮世绘,在他1887年的两幅作品中,梵高使用了一些浮世绘的画法,以表示对广重的敬意。梵高的日本风格画作代表了他对于平静的渴望,正如在给他妹妹的信中所说的“可以肯定地说,如此多的平静比药店里卖的所有东西对我的病来说都更有疗效”。法国南部地区和开花的树似乎把梵高从低迷的状态下唤醒,变得方向明确且富有活力。他写道,“我忙于绘制那些开花的树,我想把普罗旺斯果园令人惊叹的喜悦画下来”。在过去,一段活跃的创作时期会让他变得精疲力竭,但是这次却充满精力。

《唐吉老爹》

1887-1888年

布面油画

92 x 75cm

法国巴黎罗丹美术馆藏

 《唐吉老爹》(Portrait of Père Tanguy)是梵高在巴黎时期的肖像画代表作。这幅肖像是梵高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个时期创作的。当时他与提奥一起住在蒙马特尔区,他本人在费尔南德·科蒙画室学习绘画。他开始接触其他印象派画家,如毕沙罗、图卢兹-劳特累克、爱弥尔·伯纳德,并与他们一道作画。唐吉老爹深受这群人的爱戴,他经常到克劳泽尔街唐居伊开的店铺聚会,唐居伊允许他赊购物品或用实物换取画布。梵高出于对这位朋友一片厚意的感激之情,创作了这幅肖像。这幅画风格生动,用色新颖醒目,成为梵高的杰作。 

这幅作品的人物造型简洁有力,保留了画家早期风格的许多特点。所不同的是,色彩比以前明快、丰富,溶入了绿、红、青三种原色。画家以坚实的笔触,细致勾勒人物的眼睛、上衣及脸部轮廓。19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艺术风靡往来日趋扩大,日本的一切引起了欧洲艺术界的浓厚兴趣。梵高收集日本木刻版画,其中许多是在唐吉老爹的店铺购买的。他十分欣赏日本版画清晰及隽永的风格,赞叹它午简洁的笔触,这种笔触赋予作品,尤其是风景画明丽的特征。 

画中的人物置于中央,构图几乎对称。浮世绘图画形成复杂的背景,与前景人物相对照,同时由于画面倾向平面化而产生前缩性的空间感。梵高为该肖像画布置的背景不仅再现了老人身边的景物,而且流露了他对日本艺术的倾慕。仔细观察作品,唐吉老爹身后的都是浮世绘版画,说明了梵高对日本浮世绘的喜爱,浮世绘的平涂技法在梵高的多幅油画中都有所体现。

《星夜》

1890年

布面油画

74× 93 cm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创作背景

1889年,在与高更一次争吵之后,梵高思觉失调症复发而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并用手帕包起后送与一名妓女。之后于5月8日自愿前往阿尔勒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治疗,在那驻留了108天。在入住精神病院期间,梵高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共计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在此阶段的绘画,梵高的画风开始趋向于表现主义,作品充满忧郁精神和悲剧性幻觉,其中作品《星夜》正是其中代表之一。而作品《星夜》是在医生允许梵高白天可以外出的条件下所创作,而其作品所描述的风景也正是精神病院所在地圣雷米。

作品含义

此作品为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夜》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

在现代的一项科学研究中,科学人员发现梵高的后期作品,包括《星夜》在内,包含有一种物理上称为“湍流”的神韵,并推测此神韵来源于梵高由于长期处于癫狂状态中而得到超于常人的感悟能力和绘画表述能力。而在2004年3月4日,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公布了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太空照片,并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梵高的名作《星夜》有‘异常相似’之处。”其中,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照片为一颗名为“麒麟座V838”的恒星周围的景象。该恒星位于麒麟座方向,距离地球2万光年。

《莺尾花》

1890年5月

布面油画

92.7 × 73.9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圣雷米画了这个静物,对他来说,这幅画主要是一个色彩研究。他正在寻找强大的色彩对比。把紫色的花朵放在黄色的背景上,装饰的形状更加明亮。原来虹膜是紫色的。漂白红色素使花变蓝。梵高画了两遍。在另一个静物中,他的目标是紫色和粉红色与绿色的对比。

《鸢尾花》Irises

1889年 5月

画面油画 

71 x 93cm

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

本幅画是梵高到圣雷米之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画中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在报上呼吁:“文化和商业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鸢尾花《鸢尾花》是梵高于1889年5月完成的一幅作品,鸢尾花很平凡,同向日葵一样。梵高画她,是在期许生命的粲然。

用心向花叙述衷肠,把血给予了花的根,把眼睛给了花的掰,把自己也期许了花。如同诗人林莆笔下的“梅妻”。《鸢尾花》,是梵高灵魂的天堂鸟。

创作思路

《鸢尾花》,插在花瓶里,但见她孤单的绽放。充满古怪般灼眼的热情,透出很是夺人眼目的精巧,还有那诱惑人心抢眼色彩,这就是梵高自己。一遍、二遍 …… 远远近近、上上下下 …… 尽管我们只看见花的局部,也许梵高所要表现的思想,就是要她沉埋在水底,不见真灼、不见水。 …… 像人?像心灵?像生命?被藏在瓶子里的是粗壮的根,被藏在岁月里的是叵测的人心?梵高要在画面下藏住什么?

《鸢尾花》,画面上的花依稀是模样怪异状,但细细品味中,鼻间处飘过那浓烈的气味,淡淡地、阵阵地、传说中的“味”,好似刻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继而翩跹飞舞着。宛如我们心灵,不语的期盼和那蓝紫色的浅浅的回忆。也极像我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飞扬与燃烧在火红的岁月,尽管也要殆尽。

但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你注视瞬间的鲜活中像火山样喷薄。是炫耀与欢乐,是宣泄与任性,那样的记忆,那样的刻骨铭心。也许人们在历史的回放片段中,在生物进化链上,似乎早已遗忘了过去那寂寞的衣角、阴郁的阁楼、深邃的世界。而只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孤独与死亡。只凭这一纸画作的定格,抛弃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灰褐色的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与愧疚,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名作欣赏

鸢尾花为草本植物,五月开花,法国人视它为国花,认定它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

《在雷暴下的麦田》

1890年7月

布面油画

50.4 × 101.3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梵高在奥弗斯周围拍摄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麦田画作。在黑暗的天空下这个广阔的领域是其中之一。

在这些风景中,他试图表达“悲伤,极度孤独”。然而,梵高在自然界所经历的压倒性情绪也是积极的。他写信给哥哥提奥:“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在这些画作中表达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即我觉得农村有多健康和强心。

麦田在暴风雨下的拉长格式是不寻常的。它强调景观的浩瀚,就像简单的构图:两个水平的云朵。

梵高自画像

 1887年12月-1888年2月 

布面油画

65.1  x 50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梵高以画家的身份出现在自画像中,在画架后面拿着调色板和画笔。他用一种新的绘画风格表现出他是一位现代艺术家,色彩鲜明,几乎没有颜色。调色板包含红色/绿色,黄色/紫色和蓝色/橙色的互补色 - 正是梵高用于这幅画的颜色。他把这些双下摆放在一起,例如他的工作服的蓝色和胡子的橘红色。

作为画家的自画像是梵高在巴黎制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个城市已经精疲力尽了他的身体和精神。他告诉他的妹妹威尔自己是怎么描绘的:“额头和嘴周围的皱纹,僵硬的木头,一个非常红的胡子,相当的蓬乱和悲伤”。




《鲜花盛开的果园》(Flowering Orchards)是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勒期间的一个油画系列,该系列描绘了1888年春天阿尔勒果园中的各种果树开花时的情景。梵高在暴风雪中于1888年2月抵达阿尔勒,两周之后,天气转暖并,而果园中的果树也相继开花,梵高欣赏着那些各种各样开花的果树,激发了极大的乐观和热情。

 这年春天,梵高一直在这些开花的果园中徜徉着,心情非常好,似乎他的生活和生命面临着一次重生。这也代表了他的觉醒和希望。这些《鲜花盛开的果园》的绘画技法,显然是受到了新印象画派和日本版画的影响。在这一系列的画作中,包括了十四副桃花盛开的画面。梵高写信给他的弟弟提奥说:他将不得不寻求新的东西,现在的果园(里的果树)几乎完成开花。

《果园里花开的杏树》(Orchard with Blossoming Apricot Trees)

1888年3月

布面油画

64.5x80.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开花的小梨树》

1888年3月

布面油画

73 x 46 cm 

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

《梨树花开》又名《开花的小梨树》(Small Pear Tree in Blossom),在本画中,梵高选择了一个高度的视角,用自己的黑暗、沉重的轮廓和背景的光线形成了一个角度和分支之间的对比度。梨树的后面,是一堵石头墙和几棵树,而左边是一个篱笆围成的花园,附近有一个粉红色和黄色相间的房子。一直大大的黄色蝴蝶在杏树的花间飞舞也值得注意。梵高画了许多的果树,包括这幅画于1888年春天的小梨树。硕大结实的果实和较为瘦弱的枝干形成了对比,仔细看还有黄色小蝴蝶。从画面缺少景深和极富装饰性来看,可见梵高深受日本绘画的影响。

《开花的小梨树》是一副装饰性很强的油画,前景中的杏树,高起点和缺乏深度的特点,是受到了日本版画艺术的强烈影响。梵高一直很欣赏日本的版画艺术,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说:“我所有的绘画技法是建立在日本版画艺术基础上的,我却对日本版画艺术和技法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自己的国家颓废,限制在这里不可能对日本的版画了解太多,日本艺术是影响法国印象派艺术家的因素之一。”

《盛开的桃花》

1888年4月-5月

80.5x59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盛开的桃花》又译《粉红色的桃树》(The Pink Peach Tree),又名《紫色的回忆》(Reminiscence of Mauve),是梵高在阿尔勒期间《鲜花盛开的果园》系列的一副,也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即他的老师安东·莫夫。丧失亲情的悲伤,化作如此光彩夺目、绚烂盎然的乐光画面,梵高为这幅画题字:“只要有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会活着。”画面中央十两株怒放的桃花,在蓝天和白云鲜明的色彩的衬托下,线条简单鲜明。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昭示了梵高如火如荼地热爱生活崇尚生命的内在狂热。梵高恣意夸张地挥洒色彩,白、蓝、粉、黄、金黄,色彩鲜明夺目,光彩鲜明夺目,光影处理得恰当好处,生动自然、贴切。凝视画面,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震撼。

《阿尔勒开花的果园》(View of Arles with Trees in Blossom)

1889年

布面油画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果园中开花的樱桃树》(Cherry Tree)

1889年

布面油画

72.4 x 53.3 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888年春天到了阿尔勒,梵高“以一种愤怒的工作”。 正如他给哥哥西奥写的那样:“树木盛开,我想做一个极其欢乐的普罗旺斯果园。” 在三月下旬和四月下旬之间,艺术家为这个主题献上了十四幅画作,以各种尺寸,形式和风格工作。 这种构图主要由萌芽树木的棱角分明,证明了梵高对日本版画的钦佩。 他把镰刀和耙子包括在内,这使得这两幅果园画中仅有一幅暗示了人类的存在。

《花开的梅花树》(Orchard with Olowering Plum-trees)

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60 x 81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花开的杏树》(Apricot Trees in Blossom)

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55 x 65.5 cm

私人收藏

《梅花盛开的果园》(Orchard in Blossom)

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53 x 64 cm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藏

《盛开的桃花》(Reminiscence of Mauve)

1888年

布面油画

73 x 59.5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克罗勒·穆勒博物馆

《桃树开花的果园》(Flowering Orchard with peach-trees)

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65 x 81 cm

美国纽约私人收藏

《眺望阿尔勒开花的果园》(View of Arles, Flowering Orchards)

1889年4月

布面油画

72 x 92 cm

德国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

《鲜花盛开的果园》(Flowering Orchard)

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72.5 x 92 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杏树花开/开花的杏树/Almond Tree in Blossom

1888年4月

48.5 x 36 cm

布面油画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开花的杏树》,1888年4月,荷兰,文森特·梵高,布面油画,48.5x36cm,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藏。《杏树花开》又名《开花的杏树》(Almond Tree in Blossom),是梵高1888阿尔勒时期果树系列之一。

《有柏树的开花果园》(Flowering Oorchard, Surrounded by cypress)

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32.5 x 40 cm

美国纽约理查德·J·伯恩哈德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梵高最著名的15幅画
【远方·经典秀】北京《梵高经典画作欣赏》文/云出岫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
世界名画(20集)华丽的大师-印象派画家梵高
除了星空 梵高的这些名作你知道多少?
凡高系列(37):凡高的风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