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朝的戏曲氛围

本人刚刚出版的《破解红楼梦成书之谜》正在热销中,此本是可以改变“红学”研究大方向的,有一系列重大的发现,可以彻底改变中国的“红学史”:

《红楼梦》不但有大观园的描写,还有很多戏曲内容,此书简直就是一个戏典的宝典,作者既然如此了解戏曲,那我们就应该研究一下康熙朝的时候戏曲的情况。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清代帝王对昆曲的喜爱超过明代帝王,开国之君顺治虽不像康熙那样好戏,但也曾命大臣吴绮将明代忠臣杨继盛的事迹谱为传奇。吴氏奉诏撰《忠敏记》在宫中演出,顺治为之感叹唏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好戏迷戏,王公大臣,官宦吏员们就更是如此。清廷对官宦吏员们的声色之好时禁时放,时松时紧,但除了国丧期,声色之娱从未间断过。一般说来,清廷不许王公们干预政事,但在娱乐方面则较少限制。这与明代对待藩王的策略颇有相似之处。所以,京城之中,各王府经常演戏。王爷们招戏班入府演戏时,赏银数量往往超过宫内所赏,有时甚至一掷千金。有些王府还自养家班,据清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早年王公府第,多自养高腔班或昆腔班,有喜寿事,自在府中演戏。他府有喜寿事,亦可借用。”有的王爷还对府内幕宾、属吏、童仆进行教习,可随时扮戏为乐,陪王爷串戏玩票。不过,清廷为了维护统治,整饬官纪,也不断地发布条令,“禁外官蓄养优伶”,禁止“违例演戏”,并认为蓄养家班是明代“恶习”。这样一来,清初的家班比起明末明显减少。值得注意的是,清廷并不禁止职业戏班,也不禁止官宦们觅雇职业戏班。每逢节日喜庆、亲朋交往、礼仪宴会,官宦门尽可以请戏班入府唱戏,也可以到茶园观剧。这种政策促进了职业戏班的发展。仅从《梼杌闲评》第7回“侯一娘入京访旧”中就可知道,当时的职业戏班有“数十班之多”。这些职业戏班里藏龙卧虎,往往名角如林。南方不少名伶加入这种职业戏班,如著名昆曲艺人王紫稼于顺治八年(1652)从苏州进京,搭入京师的职业戏班,名动九城,曾有人赋诗云:“梨园子弟爱缠头,请事王郎教弦索”。

一代才人李渔蓄养的家班不同于一般的家班,实际上是半职业戏班。当他带着以妻妾为主组成的家庭剧团为达官贵人演出以博取钱财时,就是职业戏班。而当他不以钱财为目的,与文士墨客交往,饮酒赋诗,“观小鬟演剧”时,就有了家班性质。李渔一生数十年“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康熙初年,曾入京献艺,并经营过半亩园(半亩圆遗址在今北京东城区中国美术馆附近弓弦胡同内)。康熙五年(1666),才离开都门入秦。

清初,京师的上流社会对昆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般的市井百姓观看、喜爱昆曲的也越来越多。虽然不能像在昆曲发祥地江南那样,“家歌互唱寻常事,五岁孩子识戏文”,但昆曲广泛传播的程度也令人吃惊。

尤震《玉红草堂集·吴下口号》云:索得姑苏钱,便买姑苏女。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可见,北京人学吴语唱昆曲成为时尚。清初,伴随着职业戏班的增多和演出活动的频繁,戏馆茶楼应运而生。明代还没有戏馆茶园,北京最早的戏馆茶园出现在康熙十年(1671)之前,有《李桢李煦父子年谱》可证,内云:“康熙十年……又定……又议准:京师内城不许开设戏馆,永行禁止。城外戏馆,如有恶棍借端生事,该司坊官查拿。”

正因为有了戏馆,才可能禁止戏馆,这是明摆着的事实。戏馆茶园为职业戏班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广阔的活动天地。当时,前门外戏馆甚多,其中太平园、四宜园皆是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太平园不仅白天演戏,夜晚也照常演戏,有李苍存的诗为证:太平园(京师演戏场所)

新曲争讴旧谱删,云仿佛在人间。

诸郎怪底歌喉绝,生小都从内聚班。

羯鼓声高细管清,锦屏绛蜡映雕薨。

止闻欢笑无愁叹,园里风光是太平。

后来发生的洪升被逐事件,就是国丧日内聚班在太平园演出《长生殿》酿成的。

说到底,戏馆茶园还是为职业戏班服务的。清初,活跃于戏馆茶园的职业戏班极多,虽不能说都是昆腔班,但昆腔班肯定占相当大的比例。据有关史料可知,康、乾之际,京师职业昆曲戏班以聚和(原称内聚)、三也、可娱著称,谓之“三大名班”。此外,还有景云、南雅、兰红等班。上述李苍存《太平园》诗中所提及的内聚班即为“三大名班”之一。

除职业戏班外,还有少数私人家班,如康熙朝的吏部尚书李天馥之金斗班就十分有名。降清的原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序也养有家班,顺治十八年(1661)至宁古塔时还带有歌姬十人。被遣戍的祁彪佳次子祁奕善及李兼儒,亦有优儿十数人。清初,京师昆曲所演剧目大多是由前代流传下来的剧目,只有少量新编剧目。这是因为清初整个文化中心开始北移,清廷尊孔崇儒,开科取士,以博学鸿词搜罗遗民,推行复古的“文治”,以排除王学左派的影响,改变晚明以来的文化格局,复归正统儒学———程朱理学。清廷组织人力大规模整理古代文化,致使传奇创作队伍日益缩小,且越来越书斋化、案头化、典雅化。当时,昆腔剧本的作者大多是明末遗民,他们或因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而以在野的身份度曲自娱;或因不甘为清廷奴役而借戏剧抒发胸中块垒,流露不满;或通过表扬忠烈来鼓动人民反抗,谴责那些降顺清廷的逆子贰臣。不过,这些带有反清意识的剧作很难进入京师舞台。况且,这类剧作家多在南方,如以李玉为首的苏州作家群,北方的传奇作家则较少,作品也不是太多。但丁耀亢的一些作品特别是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却使传奇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把昆曲的舞台演出推向新的高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商文化 徽班进京
央视元旦“戏曲晚会”感言
京剧:形成于北京,得名于上海
戏曲戏班
宝和堂与堂名担
扬州这条老街,曾经撑起全国演艺界的半壁江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