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理者向唐僧学什么?

在吴承恩的笔下,唐僧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啰嗦而又软弱的领导者。而在史料中唐僧没有个个神通广大徒弟,更没有太多刺激的故事。孤身一人行走十万余里,翻过雪山,穿过沙漠,九死一生。真实是枯黄的,单色调,远没有小说那样多姿多彩。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如此敬重玄奘法师,在历史的长河里,给我们留下了意志坚定、信仰虔诚、始终如一的高僧背影。这也是当代每一位管理者,进行自我修炼、自我管理或领导的经典形象。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在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中,似乎只有《西游记》可以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在孩提时代,我们看《西游记》是神怪故事,喜欢看孙悟空施展法术,大战各路妖魔鬼怪。当我们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开始领略人生百态的酸甜苦辣,我们看《西游记》是现实的映射,喜欢玩味每个角色背后的社会含义。当我们走上管理或者领导的岗位,我们看《西游记》是管理宝典,教我们如何打造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回真经。当我们渐渐淡出职场,我们看《西游记》是一部修身秘籍,据说按照道家思想解读并修行,也能成道成仙、长生不老。


然而,以上种种解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和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玄奘法师相去甚远。按照历史记载,玄奘法师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孤身一人行走十万余里,翻过雪山,穿过沙漠,九死一生,到当时的佛教中心——遥远的印度取经,前后整整十七年的时间。回到长安之后,又耗尽心力将从印度带回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梵文佛典,翻译成中文,并创立法相唯识宗,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位佛学大师。


玄奘幼年丧亲,十三岁出家,十九岁已养成“必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的习惯。二十六七岁时玄奘已凭苦学获得广泛赞誉,有“释门伟器”的称号。然而,虽然得到极高的赞誉玄奘仍不满足,他在长安听了一位印度名僧的讲经之后,仰慕印度作为宗教圣地的魅力,在“有诏不许”的情况下,依然不屈不挠,准备偷渡西行到遥远的印度去探求佛学的真谛。为此,他有意识地找老师学习梵文,同时有意识地加强体能训练,如爬山、尽量少喝水。终于二十八岁那年,孤身一人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在西行求法的路上历尽磨难,初始遭遇唐朝三令五申禁止国民出境的边境制度阻力,冒着偷渡被官方通缉的社会压力,小心翼翼地昼伏夜行;途中遭遇湍急无比、决不可渡的葫芦河,没有官方证件就出不去的玉门关,其间相隔百里沙漠、途中绝无水草、里面又驻有日夜张弓搭箭将士的“五峰”,及进得去出不来的八百里戈壁大沙漠等自然环境和弟子石磐陀意欲屠害,高昌王等国王软硬兼施的挽留,以及强盗将其托上祭坛用作祭祀品等人为因素的威胁。但他凭借对佛祖和菩萨的虔诚,以及“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的坚定信念,抵御了求法途中劳累、饥渴、缺水、险些丧生等所有精神摧残。而且玄奘法师凭借对佛法的信念和虔诚,使他每每临危能去除杂念、静静地念诵观音心经,使他躲过种种劫难。


玄奘法师一路求法来到印度,他更珍惜任何学习佛经和佛经以外经典的机会。聆听那烂陀寺寺主戒贤法师讲经,游历印度搜集所有佛教经典,积极参与辩经。每次的辩经大会,他都精心准备、慎重对待,并以他谦逊的品格、横溢的才华、极高的修养、极深的造旨屡屡成为辩经大会众目凝聚的地方,以致印度最高统治者戒日王和排名第二的鸠摩罗王争相供奉。但他排除万难、竭尽毕生精力,终于在四十二岁时带着求得的佛经和佛像,奔上了东归大唐的旅途,实现了在中土弘扬佛法的梦想。


看完这段历史,不禁掩卷沉思:一个是虚构的唐僧,善良软弱,在能干徒弟的帮助下终成道业;一个是真实的玄奘,孤身一人,舍身求法,“千古无对”,成为鲁迅笔下中国精神、中国脊梁的代表。到底哪一个才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作为管理者,我们又该向他学些什么?这一度是令笔者倍感困惑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了解到玄奘大师所创立的法相唯识宗的教义,才读出了《西游记》中更深层次的含义。简单地说,法相唯识宗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一切的现象,不外是我们心灵活动的一种影像、一种投射。心外无物,心外无法。佛、菩萨、神仙、妖魔鬼怪、唐僧师徒等等,都是心灵意识的影像或投射,而不是真实的存在。用现代人的说法:“理想内在于你自己,阻碍也内在于你自己。”心魔不生,外魔不起。克服心魔,也仍需向内寻找本有的良知和良心,让自性的光芒放射出来。


唐僧代表着我们的良知和良心,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代表着我们的身语意、代表着我们的贪嗔痴。这样看来,《西游记》竟是一部教我们如何调服“身、语、意”、熄灭“贪、嗔、痴”、进行自我修炼、自我管理或领导的经典教材。为什么聪明如我们,却很难读出这层含义?也许和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管理、驾驭、指挥、领导……”的欲望有关?和潜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问题都出在他人身上”的意念有关?和我们身、心的二元对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二元对立有关?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声音告诫我们:管理自我是领导的起点!维萨卡CEO迪·霍克曾告诫管理者:“任何想进行管理的人,其首要职责是管好自己:自己的正直、品质、伦理、知识、智慧、脾气、言论和行为。这是个复杂的、无休止的、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并往往被回避的任务。我们在自我管理上花费时间很少,也极少有人擅长此道,这正是因为管理自己远比规定和控制他人的行为困难得多。但是,不管人们获得了多大的权威,他们都会因缺乏自我管理而没能准备好运用其权威,因为他们获得的权威越大,他们就变得越危险。正是自我管理应当占用我们50%的时间和最杰出的能力。并且,当我们这么做时,管理伦理、道德和精神的基本要素必定会显现出来。”这样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玄奘法师的西行之路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管理者应该学习玄奘法师身上那种使命、理想、追求、不顾千难万险、敢于经受考验的精神,更应该学习唐僧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修心之道。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学会像唐僧一样,用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引导自己走向幸福的明天。至于为什么,让我们用一首小诗来结束这篇短文吧:


让管理靠边站


人是不喜欢被人管的。


他们希望被人领导。


你可曾听到过“世界管理者”这样的说法?


“世界领导者”,这才像话。


……


胡萝卜永远比大棒有效。


不信就拿你的马儿试一试。


你可以“领”着它走到水边,


却无法“管”着让它去喝水。


如果你想管人,


那就管管你自己。


把自己管好,


你就愿意停止进行管理了。


然后你就会走上领导之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玄奘取经的真实情况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何寓意
《西游记》:与唐僧结拜的并非李世民,另有其人
为何高昌王鞠文泰盛情迎接玄奘大师,而唐僧初入各国却被人轻慢?
《西游记》里的唐僧是玄奘法师吗?
唐僧的两次算命经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