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古都集中在几个城市?地理风水还是历史巧合?解锁古都养成史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中国对建都选址的历史悠久。

明代时,学者陈建在《建都论》里提出:“按古今天下大都会有四:曰长安、曰洛阳、曰汴、曰燕。四者自昔帝王建都之地也。”

即“四大都会”是西安、洛阳、开封、北京。

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学术论著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称为“五大古都”,逐渐成为公论。

后来,更有“七大”乃至“十大古都”的说法,说法不一。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

无论是古代一统王朝、分裂时期以至近现代,国都或陪都多数设在几个城市或其附近。

尤其是以“五大古都”最受青睐,不但做过多个全国统一政权的国都,地位等级高,而且定都的朝代/国家较多、时间较长。

几个著名古都的积年,按照学术界公认的史学大师史念海先生的计算标准:

西安为1077年、北京为903年、洛阳为885年、南京为450年、开封为366年,安阳为351年、杭州为210年、郑州为355年;

若依建都的时间长度顺序,则依次为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郑州、安阳。

古都的总体特征

总体而言,这些能成为国都或陪都的城市,必须符合相关的基本标准要求(详见本人上一篇拙文《破译中国古代的定都密码: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从宏观层面而言,是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位置,最好是在全国的地理中心,或者靠近统治集团的发源地;

从微观角度而言,是建都地点本身的环境,包括经济、水文、军事、交通等基础条件。

当然,很难有一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些条件,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最有利的地点。

于是就会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出现辅京、陪都现象。而且,国都和陪都也往往集中在几个城市身上。

这个现象,既体现了历史的进程,也说明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历程。

朝代更替与国都的变迁

古都城市的地位变迁,与朝代的更替、城市的自身特点等相伴随,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国都多在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迁移。

夏、商朝时,多次迁都。由于其核心领土范围在今河南省一部分,于是除了曾短暂迁都于其它地区之外,主要还集中在今河南省境内。

做为诸侯国的周国,为了向东开拓,政治中心从关中西部不断向东迁移,武王时迁到镐。

不久,武王伐纣而取代商朝,镐京作为首都就显得过于偏西,于是就选定中原地区之中心位置洛邑(今洛阳)营建新都。

于是镐京为正式都城,号为宗周;洛邑是陪都,号为成周。这是中国“双都制”的肇始。

终西周之世,国都始终不迁的原因在于:一是与周人之发源地相近,有政治后盾。二是关中地区自然条件好,有险可守,粮食供应充足; 三是离前敌较近,攻防皆宜。

正如《诗经·大雅·民劳》所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鉴于西周亡于犬戎等西北民族,东周时将都城东迁洛邑。

秦国在西部发迹,都城几迁,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秦朝虽未以中原洛阳为陪都,但代之以皇帝多次全国巡行。

西汉刘邦初称帝时,定都洛阳。这里既是天下之中,又离老家丰沛较近。后来接受娄敬、张良的建议,才西迁长安。

张良认为: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娄、张两人都认为,可以借鉴秦朝定都的经验,关中是刘邦的故地,在依靠关中的险固、富饶自保的同时,可以进取、控制全国形势。

而洛阳,最大缺点是防守比较困难。中州平原是四战之地,伊洛小平原更无险可守。

所谓“东据成皋,西阻崤、渑,背倚大河,面向伊洛”的形胜,只是主张建都洛阳的人的说词。

若真正打起仗来就如张良所说: “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尤其是若国家内部有叛乱,洛阳的安全性更不如西安。

以控内的角度而言,秦朝初期首要应对的是东方六国旧贵族叛乱的潜在危险,西汉初期首要对付的是东方诸侯的割据势力,即内部敌对势力都来自东方,因而定都偏西的关中是低风险选项;

以御外的角度看,秦与西汉面对的最大外敌是北面的匈奴。定都关中,靠近抗匈战场,利于全力御敌。

事实也如此,以关中为政治根据地,秦国收复河套地区,又占河南地建设新秦中,深度地打击了匈奴势力;自汉武帝始国力强盛,沉重打击匈奴,开辟河西五郡、西域地区,疆域向西大幅扩张,因而当时的长安几乎处于全国地理中心。

新朝王莽时,徘徊于西安、洛阳两都间,以长安为西都,打算迁至东都洛阳未果。之后,在位不过三年的更始帝刘玄,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东汉初建,刘秀定都洛阳,主要原因在于:

他是从南阳一带起兵,后以黄河以北的河内郡一带作为后方重地,从而一统天下;洛阳的地理交通便利,可节省定都长安的巨额漕运之费;东汉的国力远逊于西汉,面对北方匈奴、西方羌族侵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返都长安与维护建都洛阳的争议一直未息,并且杜笃、班固、张衡等官员以“都邑赋”的形式阐发各自的政治见解,各论长安、洛阳的优势。

但东汉一直未返都长安,政治、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区,只是皇帝会时常西巡。这也反映了东汉的军事退守与兴复礼乐的两大政治文化思潮。

随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各定都成都、南京、洛阳自守。其后的西晋脱胎于曹魏政权,定都洛阳以维持统治。

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且财富充裕,于是司马睿在南京建东晋。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各政权拥地自重。长安、洛阳、安阳、南京、成都等继续被作为国都,也有甘肃武威、青海乐都等一批新都出现。

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定国号为'隋',并继承其国都大兴城(今西安)。隋炀帝即位后,为利于漕运、对四方征讨、加强全国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发展,迁都洛阳。

唐代隋立,由于做为统治阶层的关陇集团根据地在西北,西方的突厥是主要外敌,因而以长安为国都,同时以洛阳为东都。武则天称帝后则定都洛阳。

唐末,驻节于开封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唐称帝,建国后梁,就直接定都自己的根据地开封。

从此,长安失去了国都的地位,短暂做过后唐的陪都西京,北宋以后便与国都地位告别了。

所以,国都在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西安与洛阳都是国都的优质选项,但各有利弊,哪个也不能占绝对分数优势。

这个特征现象也反映了:

其一,秦、西汉、唐朝的政治根据地都在西北一带,经营多年并依重该地的军事力量取得政权,正如《汉书》中所说的“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样的背景,为他们定都关中地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其二,若王朝积极进取则定都长安,如秦、西汉、唐朝;若守成自保则定都洛阳,如东汉、西晋以及诸多割据政权。

其三,西安的地理西偏的硬伤,需要以洛阳的居中地位来补救、替代,于是出现了“双都制”。


第二阶段,国都多在洛阳与开封之间徘徊迁移。

五代十国时期,开封、洛阳、南京、扬州、杭州、福州、长沙、广州、太原、成都、江陵等为各割据政权的国都。

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继承后周国都开封。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继位,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军事力量较弱,依靠秦岭—淮河、长江天险以及江南富庶之地而偏安,与金国、西夏和大理形成对峙局面。

契丹部落先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后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国都,改国号为辽。

后来随着内乱、国势衰落,国都回迁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后来在辽阳、北京、大同多地建都,政权终被金国、蒙古所灭。

唐末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国都轮替则发生在洛阳与开封之间。

从唐末起,开封成为政治中心,直接原因是控制了唐政权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驻节于此。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于洛阳,自然是便于控制;篡唐而立后梁,就直接定都开封。而且开封利用运河的漕运便利。

但是,接下来便是开封与洛阳的小徘徊期。朱温定都开封不到两年便西迁洛阳,四年后还都开封。

后唐灭梁,迁都洛阳。后晋灭唐,两年后定都开封,延续至北宋末年不变。但洛阳也一直作为陪都存在。

北宋也并非完全确定建都开封的。宋太祖赵匡胤曾打算以洛阳为都,但其弟赵光义与群臣都力谏阻之。

赵匡胤退一步说到长安建都,“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光义等人还是坚决反对。

开封是四战之地,无天险可守,便只好用纯粹的武力守卫,北宋戍卫兵力达14万人之众。

开封在北宋时也最为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繁华都会。

清明上河图

金末皇帝为了躲避蒙古人的侵略,将国都迁往南京,陪都为开封。

后来南京陷落,开封在历史上作为陪都与国都的地位至此宣告结束。

明初,朱元璋仰慕宋朝的制度,有建都开封的想法,但因开封周边水道淤塞,才定都应天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保持了约十年)。

开封有水利优势,但也是把双刃剑:

秦始皇时,命大将王贲攻打魏都大梁(今开封)。久攻不下,便扒开浚仪渠引水灌城,毁城灭魏;

明末,李自成调集大军围攻开封,官军便扒开黄河大堤,黄河淹没义军,席卷开封,淹死饿死者不计其数,城池遭受严重破坏;

从金代明昌五年到清光绪十三年的六百年间,黄河在开封泛滥40余次,侵入和淹没内城四次,当年繁华似锦的宋城荡然无存,被泥沙埋没在黄土之下。


第三阶段,国都多在北京与南京之间徘徊迁移。

从三世纪至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政权大多选择“龙盘虎踞”的南京作为国都,凭借天然防御工事长江、富庶的地方资源而维护统治。

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先后在黑龙江阿东城、北京、内蒙古宁城、辽阳、开封、大同多地建都,政权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夹击下覆亡。

党项人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被蒙古所灭。

蒙古族建立了大一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红巾起义军推翻元朝,朱元璋建国大明,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后来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以应天府为陪都。

建州女真部改国号为大清,入主中原,迁都北京。

北京的北部和东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形成三面半环形包围圈,唯东南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靠近北方故土,既有天险可守,也有平原农业经济基础,于是北京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理想的国都。如金、元、清朝皆如此。

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北洋政府迁往北京。后来短暂迁都洛阳。1928年完成北伐后迁回南京,陪都重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

综上可见,从西周到唐代的两千年里,国都主要是在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搬迁;唐末到北宋的二百年间,是在洛阳与开封的徘徊时期。这两个时期,实质上是在东西横轴上的位置平移,纬度相差无几。

金朝以后,则是从北京与南京的往复时期,实质上是在南北竖轴上的位置平移,经度相差也很小。

这个规律性现象,既体现了古都城市各自所具有的独特地理、人文魅力,也说明了它们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其命运、兴衰轨迹与其密切相关。

至于地理风水之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都有哪些城市被称为古都?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
中国古都 简史
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
洛阳,为何是中国最“高开低走”的古都?
大家都听过“六大古都”,究竟是哪六座城市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