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望亭镇志】第一章 建置区划
第一章 建置区划

 

望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夏朝(公元前17世纪前),属防风氏地区。商朝末年属“勾吴”国(又称古吴)。秦设吴县后,望亭先后属吴县、泰德县、长洲县。辛亥革命后,撤长洲县,望亭复归吴县。1995年属吴县市,2000年属苏州市相城区管辖。民国时期,望亭镇曾是吴县第四区区公所所在地,解放后一直为乡镇人民政府驻地。

1957年,吴县撤区,建立望亭乡。1958年改乡为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恢复望亭乡建置。1985年,实行镇管村制,撤望亭乡,建望亭镇。2000年,全镇辖3个居民委员会、19个行政村、270个村民小组。

 

第一节 沿革 治所

 

公元前22世纪末、2l世纪初至公元前17世纪的夏禹时代,望亭属防风氏所在地。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到11世纪),望亭地区属干王国,为古干人活动地区。商代末年,陕西古公亶父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奔江南开辟吴地,建立勾吴国。望亭属勾吴。

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望亭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灭越,望亭属楚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设吴县,望亭属会稽郡吴县余杭乡。

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吴县为泰德县,望亭属泰德县。

西汉永建四年(129),析会稽郡钱塘江以西部分置吴郡,并恢复吴县,望亭属吴郡吴县。

三国吴(222280),望亭属吴国(亦称东吴)。

西晋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望亭随吴县属西晋。

隋(581617),望亭属吴州(吴郡)吴县。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北境置长洲县,与吴县合成而治。望亭属苏州府长洲县。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望亭上塘属彭华乡,下塘属武邱乡。

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上塘四都、五都属长洲县彭华乡(功成里),下塘六都属武邱乡(采云里),延续至清朝末年。

民国元年(1912),并长洲、元和两县和太湖、靖湖两厅入吴县,直隶于省,望亭复属吴县。望亭上塘仁巷港以南属浒关市金墅乡,上塘仁巷港以北及下塘属浒关市东桥乡。

民国18年(1929),望亭属吴县第四区(亦称望亭区),辖六镇三十三乡(详见本章第二节)。望亭区区公所驻望亭镇上塘街。

民国23年(1934),望亭属浒关区(第一区并入第四区,区公所驻浒关镇)。

境内一镇四乡:望亭镇,镇公所驻望亭镇下塘街嘹望台;包殷乡,乡公所驻包兴镇;三民乡,乡公所驻诸葛庙;顾王乡,乡公所驻迎湖寺;华阳乡,乡公所驻猛将堂。

民国30年(1941),原第四区调整为第五区,区公所驻通安镇,望亭境内一镇(望亭镇)四乡(包殷乡、三民乡、顾王乡、华阳乡)属第五区。

民国36年(1947),并编区乡镇,望亭属浒关区,境内一镇一乡:望亭镇,镇公所驻望亭镇下塘街嘹望台;迎湖乡,乡公所驻迎湖寺。

民国37年(19482月,并编乡镇,迎湖乡并入望亭镇,望亭镇为甲等镇,属浒关区。镇政府驻下塘问渡桥堍北侧。

民国2638年(19371949),中国共产党曾建立苏州县和锡东县民主政权,望亭大部分地区属苏州县亭太区,望亭为亭太区委所在地。望亭铁路以东属锡东县。

1949424,望亭解放。望亭镇仍属吴县浒关区。

1950年,重新划分区乡,望亭属浒关区。境内一镇三乡:望亭镇,镇政府驻望亭镇下塘模范街;望东乡(下塘原包殷乡),乡政府驻许家桥;望西乡(上塘原三民乡、顾王乡),乡政府驻迎湖寺;华巨乡(上塘原华阳乡),乡政府驻华阳庙。

19573月,吴县撤区并乡。望亭镇、望东乡、望西乡、新华乡(原华阳乡)合并为望亭乡,乡政府驻望亭镇人民街。

1958年,成立望亭人民公社,望亭人民公社属吴县。

19837月政社分设,成立望亭乡人民政府。

1985713,撤乡建镇,恢复望亭镇建置,改乡管村为镇管村。

公社、乡、镇政府驻地均在望亭镇人民街。

199528,吴县撤县建市,望亭属苏州吴县市所辖。

20001231,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县市,分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望亭镇属相城区管辖(2001228日正式宣布,31日两区分开办公)。

11      19122000年望亭境域隶属沿革一览表

 

第二节 区划 境域

 

一、区划

秦设郡县制,县以下设乡,以25户为里,10里为亭,10亭为乡。汉随秦制。隋以百户为里,5里为乡。

唐基本沿袭秦制,以4家为邻,5邻为保,5保(百户)为里,5里为乡。唐置长洲县后,县以下设乡,乡以下为都、图、村。望亭属长洲县彭华乡(上塘)、武邱乡(下塘)。

北宋元丰年间,县下设都保(即乡都)、大保和保三级组织。乡村民户10家为一保,5保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望亭属长洲县武邱乡都保、彭华乡都保。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望亭辖长洲县彭华乡(功成里)四都、五都,武邱乡(采云里)西六都。

清雍正年间,望亭为长洲县五镇之一,辖彭华乡(功成里)五都、四都,武邱乡(采云里)西六都。

1912年,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并为吴县。11月,按“江苏暂行市乡制”,5万人以上为市,5万人以下设乡。望亭辖时金墅乡仁巷港以南四都(691013图),东桥乡上塘仁巷港以北五都(116图)、下塘西六都(6781319图)。

12     清、民国时期望亭都、图、村(自然村)一览表

续表


续表

注:上表自然村名系摘自清《浒墅关志》,部分自然村名与现自然村名不同。


1929年,实施区乡镇制,8月,东桥乡、金墅乡合并为吴县第四区(亦称望亭区)。望亭区辖6镇(望亭镇、金墅镇、东桥镇、华阳庙镇、包兴镇、矫家镇)33乡(横金、堰上、金坞、东潭、酒巷、黄泥、安旋、月城、钱庄、湾里、殷埂、西桥、庄桥、黄冈、二图、南浜桥、兴庄、王家、溪桥、南河、塔平、金谷、东庙、庄里、南腰、方桥、顾家、长田、石头、前茅、航船、旺界、翦渡乡)。望亭辖望亭镇、华阳镇、包兴镇及月城、钱庄、殷埂、黄冈、二图、南浜、兴庄、王家、溪桥、南河、金谷、东庙、顾家13乡。


13        1929年望亭区所辖乡镇一览表

19342月,重新调整分区和划分乡镇。是年11月,望亭辖一镇四乡:望亭镇、包殷乡(包兴镇、钱庄乡、殷埂乡、月城乡合并,成立包殷乡)、三民乡(黄冈乡、兴庄乡、东庙乡、南河乡合并,成立三民乡)、顾王乡(南浜桥乡、溪桥乡、顾家乡、王家乡合并,成立顾王乡)、华阳乡(华阳镇、金谷乡、二图乡合并,成立华阳乡)。

193711月,日军侵占吴县。19393月,伪吴县知事公署划定乡镇区域,乡区建立浒关、望亭等26个乡公所。望亭乡辖望亭镇、包殷乡、三民乡、顾王乡、华阳乡。

19459月,抗战胜利后,各区乡镇名称与界限恢复至1937年前状况。同时恢复保甲制。望亭辖一镇四乡,即望亭镇、包殷乡、三民乡、顾王乡、华阳乡。

19472月,并编区乡镇,望亭辖一镇一乡:望亭镇(包殷乡、三民乡并入望亭镇)、迎湖乡(顾王乡、华阳乡合并为迎湖乡)。

19482月,并编乡镇,全县并为59个乡镇,其中39个甲等乡镇。迎湖乡并入望亭镇,望亭镇为甲等镇。解放前望亭有“六乡”之说,即望亭曾管辖包殷、三民、顾王、华阳、金墅、彭山6乡,后金墅乡、彭山乡划归通安。

19494月,望亭解放。是年冬,废保、甲,建新乡,以5000人左右为一乡,乡下建行政村、组。

1950年重新划分区乡,境内设一镇(望亭镇)、三乡(望东乡、望西乡、华巨乡),辖5条街29个行政村。是年1228日,苏州行署令:无锡县华庄区月城里39户、143人,207亩土地划归吴县望亭镇管辖。

望亭镇辖:市镇(上塘劳动街、人民街、和平街,下塘新民街、模范街)和安乐、四旺、宅基、新兴4村,39个自然村,79个行政小组。

望东乡辖:新埂、宜桥、长房、共和、华兴、杭桥、新泾、长新8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59个行政小组。

望西乡辖:奚家、新造、牡丹、陈家、朱家、溪村、张仪、南河、田安村9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74个行政小组。

华巨乡辖:董巷、新巨、西景、姚家、华阳、华东、堰头、猛将村8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76个行政小组。19532月,猛将村分为人民、解放两个村。


14    1950年望亭镇、望东乡、望西乡、华巨乡行政区划表

19561月,吴县并区并乡镇。望亭辖一镇三乡(望亭镇、望东乡、望西乡、新华乡)36个行政村。望亭镇安乐村划归望东乡,四旺、宅基、新兴村划归望西乡,四旺村月城里响水桥北(靠运河4户到5户,均为陈姓及几十亩田)划归无锡县新安乡;望东乡划进湾里乡小桥、钱埂、矫埂、罗埂4村和原属望亭镇的安乐村;望西乡划进原属望亭镇的四旺、宅基、新兴村3村;原华巨乡和新合乡的中心村(即陈家村、颜家村),并称新华乡。是年,望亭镇辖劳动、人民、和平、新合(1956年,新民街与模范街并称新合街)4条街。

望东乡辖:安乐、长新、新埂、宜桥、长房、共和、华兴、杭桥、新泾、小桥、钱埂、矫埂、罗埂等13个行政村。

望西乡辖:四旺、奚家、宅基、新兴、新造、牡丹、陈家、朱家、张仪、南河、田安、溪村等12个行政村。

新华乡辖:陈家、颜家、董巷、新巨、西景、姚家、华阳、华东、堰头、人民、解放等11个行政村。

1956年并区并乡后,通安同心村保丰31社薛家浜两个组划归新华乡西景村,即现在的望亭巨庄村。望西乡南河村居施浜一个组划归新华乡姚家村。

19573月,吴县撤区并乡,望亭镇、望东乡、望西乡、新华乡合并为望亭乡,辖30个行政村,2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年9月,新华乡西景村(保丰29社)、陈家村、颜家村(保丰42社)划归通安乡,望东乡小桥村(小桥社)、钱埂村(保丰16社)、矫埂村(保丰15社)、罗埂村(十图社)划归东桥乡。

1958913,望亭成立吴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全公社划分为11个大队(营、耕作区)。同时通安乡保丰29社(西景村)划归望亭公社。195812月,通安人民公社(包括通安乡、金墅乡、彭山乡、新合乡)并入望亭人民公社。19594月,通安人民公社划出,望亭、通安仍分建两社。

东桥乡小桥村庄埂上、外浜3个小队划归望亭公社。

195811月,在韩家桥成立公社繁殖场和面积达500亩的果园以及渔业队组成的公社副业队。

15     1956年望亭地区高级农业合作社、行政村一览表

注:19579月,新华乡西景村(保丰29社)、陈家村、颜家村(保丰42社)划归通安乡,望东乡小桥村(小桥社)、钱埂村(保丰16社)、矫埂村(保丰15社)、罗埂村(十图社)划归东桥乡。



16    1958年望亭乡各大队(营、耕作区)与现村名对照表

19594月,望亭公社重新划分为新埂、长房、红星、新杭、长新、奚家、红旗、牡丹、迎湖、南河、孟河、新董、合作、和平、团结、华阳、新村、人民、解放等19个生产大队。

19599月,望亭公社将迎湖大队(原六大队)分为迎湖、太湖、西湖3个大队。

19624月,望亭公社又划分为新埂、长房、共和、红星、新杭、新泾、长新、四旺、园艺、奚家、红旗、牡丹、太湖、西湖、迎湖、和平、南河、孟河、董巷、新董、合作、联合、团结、华阳、华东、新村、人民、解放等28个大队。

19667月,望亭公社将28个大队合并为18个大队,并改名为工农、东风、红星、先锋、红卫、革命、东方红、红旗、长征、太湖、前进、胜利、红光、向阳、团结、朝阳、新华、光明。

19751977年,望亭公社增设公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简称公社农科站,团结大队树家浜,谢花浜七、八两个生产队划归农科站)和渔业队,作为大队编制。1978年划给农科站的两个生产队划归团结大队,农科站亦不作为大队编制。

1980121,望亭公社19个大队中除太湖、渔业不变外,17个大队分别更名为:新埂、长房、华兴、新杭、何家角、奚家、四旺、宅基、牡丹、迎湖、孟河、吴泗泾、巨庄、项路、华阳、堰头、泥图湾。

1983725,政社分设,恢复望亭乡建制,下设村(原大队)、组(原小队),望亭乡辖19个村。

1985713,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望亭仍辖19个村,至2000年未变。

17   19502000年望亭镇各村(高级社、大队)区划调整一览表


续表

二、境域

望亭境域随朝代更替、区划改变而略有变更。民国初年,望亭分属金墅乡、东桥乡。1929年,望亭区东与吴县第十三区,南与吴县第一区,西与太湖、吴县第三区,北与无锡县第十二、第十三区相邻。1934年,境内一镇四乡:望亭镇、包殷乡、三民乡、顾王乡、华阳乡。

1947年,境内一镇一乡:望亭镇、迎湖乡。19482月,迎湖乡并入望亭镇,境内为一镇。其间境域无变更。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又分置一镇三乡:望亭镇、望东乡、望西乡、华巨乡。1957年撤区并乡,一镇三乡合并为望亭乡,其间部分村划进划出,境域略有变动。19594月至2000年,境域均保持不变。

18       各历史时期望亭境域四至一览表


续表

 

第三节 集  镇

 

一、市镇

望亭镇,始称御亭,曾名鹤溪。位于吴县市西北部,西濒太湖,跨京杭大运河东西两岸。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与312国道分别从镇区东西两侧穿过。无锡硕放机场在镇北5公里处。东南距苏州市中心、西北距无锡市中心均约20公里,是吴县市西北部水陆交通要冲。85路、851路、852路公交车可直达苏州市中心、相城区和吴中区,7路公交车通无锡市区。

望亭古属毗陵郡。东汉末年,吴先主孙坚于此建亭,称御亭。隋开皇九年(589),置御亭驿。唐贞观元年(627),常州刺史李袭誉改御亭为望亭。唐光启年间,在望亭驻屯,初为望亭市,属常州府无锡县。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始建镇,为无锡县唯一建置镇,镇以亭名。南宋时,望亭为常州府九市之一。明为无锡县七镇之一,时设望亭巡检司戍守。清雍正二年(1724),将金匮县所属之望亭镇划归苏州府长洲县,为长洲县六镇之一。民国时,曾是吴县第四区区公所驻地。解放后,为望亭乡、镇人民政府驻地。

望亭镇老街沿运河而建,大运河以西称上塘,以东称下塘,商店都集中在上塘。古望亭(北望亭)集镇数次因战争而毁,逐渐沿大运河往南迁移约2公里至现址(南望亭)。镇区南北长75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015平方公里。解放前,仅有弄里、师姑弄、上塘街、下塘街等七八条街弄,两旁多为低矮平房。镇内有明代所建古问渡桥、龙汇桥(又名丰乐桥,现称北望亭桥)跨运河两岸。镇北有蠡河、春秋时期的古长洲苑、越干王城(古月城)、下圩田、杨柳墩、螺蛳墩和清代乾隆年间皇亭碑等遗址。

解放后,镇区沿大运河向南北两端延伸。1958年,拓宽人民街(原名弄里)、师姑弄,在上塘古问渡桥南堍建望亭标志性建筑——木结构亭子一座。1966年,建跨运河大桥——工农桥。1970年,再次扩建人民街,并延伸至苏锡公路。1984年以来,先后开辟望亭大街、新旺路、商贸街、望新街、运河路、月城路,共计总长度6500米,并形成以望亭大街、新旺路为主要街道的新镇区。1986年,又建横跨运河的望亭南桥。至2000年,共有路、街道28条,总长度9335米,全部为水泥和彩砖路面。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河道长2900米,驳岸长约3600米,绿化面积159万平方米。是年,市镇居民户3107户,7212人,分属人民、新合、新旺居民委员会和望亭发电厂家属委员会。镇区有3300平方米的苗猪市场,有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的农贸市场,有被誉为江南最大的草席市场和木材市场。有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493家,个体服务业177家,工业企业35家,2000年工业总产值65482万元。

镇上有完全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校各1所,文化中心1所,卫生院1所,建有日供水8000吨的自来水厂,让全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至2000年,安装有线电视5330户,开通电话7913门。镇区街道畅通,秩序井然,环境洁净,1998年先后通过苏州市和江苏省卫生镇达标验收。

苏州市农业干部学校、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望虞河水利枢纽工程、望亭水文站位于镇区北隅。

附:居民委员会概况

人民居民委员会 196810月建,因居委会所在地人民街而名。位于镇区西北部,现驻地上塘望新街3号。东起新旺路,南至兴市巷,西起和平新村,北至月城路。2000年末有7个居民小组、402户、1192人。辖兴市巷、人民新村、望新街、新旺路、和平新村、人民街(157号)、月城路等。2000年居委会主任陆宝云。

新合居民委员会 197010月建,因所在街道而名。位于镇东部,驻地上塘人民街59号(2003年并入人民居委会)。东起老火车站,南至和平弄,西起工商弄,北至劳动街。2000年末有4个居民小组、405户、902人。辖新合街、新建弄、老火车站、和平街、工商弄、工农巷、和平弄、大院里、劳动街、皇亭碑弄、仕莫泾桥、操场弄、南桥弄等。2000年居委会主任袁林宝。

新旺居民委员会 19923月建,因镇区范围扩大,四旺村部分划人镇区,而命名。居委会位于镇东南部,驻地望亭大街16号,东起运河路,南至运河新村,西起望亭大街,北至双白街。2000年末有5个居民小组、387户、2689人。辖运河路、双白街、商贸街、望亭大街、东市街、四旺弄、问渡路等。2000年居委会主任吕水清。

望亭发电厂家属委员会(以下简称电厂家委)

电厂家委建于1958年,期间曾先后两次撤销(19721978年,19821988年)。1989年重建电厂家委以后,管辖望亭发电厂职工家属住宅一村、二村和三村。一村、三村在望亭镇区上塘,北邻人民街,西靠312国道,南邻四旺弄,东邻新旺路,二村在望亭镇区下塘电厂厂区以南,何家角浜北(电厂无正式一村、二村、三村之分,是家属职工以住宅区建造的先后次序来区分而约定俗成)。电厂家委主要负责小区内的治安保卫工作、民事调解工作以及卫生工作等。1986年共有职工家属1096户、4300多人。1998年以来,电厂多数职工举家迁往苏州市内,因而在望亭人数剧减,到2000年有590户、2429人,其中男1457人、女972人。2000年电厂家委主任蒋央林。

二、小集镇

包兴镇 包兴镇位于望亭下塘东南4公里处,沪宁铁路104号公里碑以东1公里处,与东桥、浒关镇交界。清代镇上包姓为大族,包家有住房40间,其佃农来自江、浙、皖36县。抗日战争时期,包兴镇成为附近商业中心,居民70%经商。镇上有戏院、书场、饭店、点心店、茶馆、南杂百货店、肉店、邮电代办处等,平时有蔬菜市场,每天早市有300人左右。民国时期为包兴镇镇公所驻地。19501957年,为望东乡政府驻地,1957年望东乡并入望亭乡,集镇逐渐衰落。现为华兴村委会所在地。小镇南有一观音堂,包兴初级中学(后改为红星中学)创办于此。镇北有何村庙,原为共和村治所,后为红星小学和红星初级中学校址(红星中学于1982撤并到望亭中学,红星小学于2000年撤并到望东小学)。包兴镇现已改建成村民住宅,街市已不复存在。

华阳庙 华阳庙,又称庙前、捍村。位于望亭镇华阳村,即上塘南45公里处,苏锡公路华阳桥东。民国时期曾是华阳镇镇公所和华阳乡乡公所驻地。19501957年,为华巨乡、新华乡政府驻地,现为华阳村委会所在地。明隆庆二年(1568),在长洲县彭华乡五都十五图知纺字圩,建有苏州府社仓,以调节粮价,备荒赈恤。知府蔡国熙立社仓事宜碑记在捍村城隍庙,即华阳庙(碑仍在,庙于解放后拆除)。

小镇上曾设有粮油供应站、邮政代办所、布店、百货店、点心店、茶馆、肉店、缝纫店、理发店等。镇上有一所华阳小学,1999年撤并到望南小学。

 

第四节 行政村

 

新埂村

新埂村位于镇东北部,东与长房村、南与新杭村、西与何家角村相邻,北临望虞河。解放前,新埂村属包殷乡西六都上下八图、十九图葛家村。1950年始用新埂村、官桥村名,1956年两村合并为保丰十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长房村合并为一大队,1959年从一大队分出,至19837月,先后更名为新埂大队、工农大队,19837月后复称新埂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许家桥。辖小殷埂、屈埂上、钱家里、大殷埂、新开河、许家桥、邵埂上、长浜上、姚宗浜、城头上、南头湾、南沿里、鱼池沿、后桥湾、泥埂上、中巷上、青石皮桥等1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507户、1657人,其中男821人、女836人。总劳动力1049人,其中男482人、女567人。全村耕地面积1822亩,其中集体耕地1381亩,自营地44129亩。副业有打席(织席)、养猪、种植西瓜等。农副业总产值594万元,人均收入5287元。

1958年,建造观鸡桥灌溉机房。1962年新埂村通电。1976年投资20多万元修筑一条长1500米的灌溉暗渠。1975年、1978年、2000年,先后建造许家桥、工农和青石皮桥灌溉机房。1986年,修建一条长700米的永久性水泥管渠道。1982年、1991年分别建造许家桥和观鸡桥,1997年修筑新埂至长房村、许家桥至火车站水泥路1650米。1999年,投资30多万元建自来水厂,至2000年,有150户村民用上自来水。

1965年开始,新埂村先后开办饲料加工厂、窑厂、五金厂、皮毛服装厂。1993年,开办嘉丽娜精细化学品厂。2000年,村办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1030万元。

新埂村于1933年建有一所许桥小学(1968年更名为工农小学)。1965年创办新埂农业中学(1972年迁至红星大队)。2000年,镇政府投资130万元新建望东完全小学一所。

新埂村历任主要干部有李冬根、马凤琪、夏阿巧、杨小弟、张抱大、曹钰林等。


新埂村简图


长房村

长房村位于镇东北部,距镇中心约4公里。东与东桥镇相邻,南与华兴村、西与新埂村接壤,北临望虞河。解放前,长房村属包殷乡西六都下八图、十三图长房里。古代大户周姓,沿河建房,形成居民居住区长房里自然村,故1950年始用长房村名。1956年至19837月,先后名保丰十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大队、东风大队、长房大队,19837月后,复称长房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西长房。辖顾埂上、外浜、东长房、庄埂上、李家里、邵家里、老湾里、张木司桥、唐家桥、西长房、曹家里、顾家里、荣家里、盛家里、杨家里、旺巷上、施家里17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长房村为纯农业村,全村总劳动力897人,其中男442人、女455人。全村耕地面积1809亩,其中集体耕地1378亩,自营地43099亩,人均耕地面积093亩。1980年后,长房村先后开挖鱼池3个,养殖面积30多亩。1999年,又先后建成20亩蔬菜种植基地和120亩苗木基地。2000年,农副业总产值295万元,人均收入5279元。

1986年,长房村修筑1500米沙石公路(1997年改建成水泥路),15个村民小组都通道砟路。1990年以来修筑永久性渠道1300米。1992年、1997年修筑观鸡桥和旺巷桥2座。

1983年前,长房村仅有一家小型饲料加工厂。1983年,村里办了水泥制品厂、铸件厂,1987年开办涂料厂。2000年,长房村办企业3家,全年工业总产值540万元。长房村有小学1所,2000年撤并至望东完全小学。

长房村历任主要干部有顾寿根、吕石建、曹文明、吴水元、吴祥根、朱才兴、吕小男、毛兴才等。


长房村简图

华兴村

华兴村位于镇东部,解放前属包殷乡西六都上下八图。民国初期,商贾包氏建房经商,逐渐形成农村小集镇,名包兴镇。解放后,村名为华兴村。东与东桥镇相连,南、西与新杭村,北与新埂村、长房村为邻。1950年为共和村、华兴村,1956年更名为保丰十九和华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并名二大队,1959年名红星大队。1962年共和大队从红星大队分出,1966年又合并为红星大队,1980年更名为华兴大队,19837月,复名华兴村并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包兴镇。辖石塘桥、李家沿、翁家里、杨家沿、何埂上、孙家里、北海浜、葛埂上、东沿里、钱家庄桥、夏家桥、陈口巷上、惠家里、过水桥、时埂上、东家湾、包兴镇、陆家里、和尚浜、高家里、孙厅上、上浜上、黄泥浜等23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582户,2005人,其中男978人、女1027人。全村劳动力1242人,其中男704人、女538人。

华兴村是纯农业村,村民以务农为主,副业主要是织席和家庭养殖。2000年全村耕地面积2506亩,其中集体耕地1886亩,自营地618亩,农副业总产值550万元,人均收入5097万元。

1979年始办红星印刷厂,80年代先后开办华兴铸件厂、华兴预制件厂、华兴化工厂等村办企业。1990年开办中澳合资企业苏州鑫达包装印刷有限公司。2000年,有村办企业3家,全年工业总产值1850万元。

1949年,在包兴镇创办包兴小学。1964年,在夏家桥设包兴教育点。1968年,合并成立红星小学。2000年,红星小学撤并至望东小学。1965年创办红星初中,1990年撤并至望亭中学。

包兴镇为乡村古集镇。1934年为包殷乡乡政府驻地。有马谡(蜀国名将)庙(庙已毁),庙内原塑马谡夫妇像,一称河村庙,又称马侠大王庙。

华兴村历任主要干部有苏雪妹、盛纪根、邵老土、时卫根、惠金秀、朱大男、朱云根等。


华兴村简图

新杭村

新杭村位于镇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和沪宁铁路之间,距镇15公里,面积134平方公里。解放前,新杭村属包殷乡西六都一图、下六图。由新泾村和杭桥村合并,故村名为新杭村。东以沪宁铁路与华兴村相接,南与浒关镇为邻,西濒京杭大运河,北与何家角村相邻。1950年名杭桥村和新泾村,1956年成立杭桥和新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保丰二十和东联高级社合并名三大队,1959年更名为新杭大队,1962年新泾大队从新杭大队分出,19661983年,先后名先锋大队、新杭大队,19837月,复称新杭村,并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旺家墩。辖新泾浜、戈埂上、杭桥头、陈家谷、马王团(蚂蝗潭)、朱家堰、旺家墩、河渎桥、葛家沿、南杨家沿、庄家里、沈埂上等12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526户,1666人,其中男826人、女840人。劳动力1001人,其中男511人、女490人。全村耕地面积1863亩,其中集体耕地1688亩,自营地175亩。村民家庭副业主要是养鸡和织席。1992年,新杭村开始种植草莓,并建4亩草莓良种基地。1993年,全村共种植草莓210亩,并向全镇农户推广种植。2000年,农副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均收入5229元。

新杭村以农业为主,重视农田基本建设。20世纪70年代,全村搬迁坟墩300多个,复耕农田100多亩,全村80%的农田实现方格化、平整化。1983年,修筑和拓宽2500米道砟路。1993年修筑地下暗渠4000多米。2000年,投资6万多元,修筑永久性渠道1200米。

新杭村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办村办企业,有缫丝厂1家和砖厂3家。1976年以来又先后开办五金加工厂、棉纱纺织厂、吴县化工九厂、木材制品厂、中心化工厂、船舶修理厂、威利特化工包装有限公司等企业。2000年末,新杭村有3家村办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705万元。

20世纪50年代初,境内有2所初级小学,1968年合并为先锋小学,2000年撤并至望亭中心小学。

新杭村历任主要干部有沈根兴、姜志伟、吴大弟、姜小弟、吴惠林、施巧生、许春兴等。


新杭村简图

何家角村

何家角村位于镇东北部,面积11平方公里。解放前,何家角属包殷乡西六都上下七图。村因何家角浜而名。东与新埂村、南与新杭村相邻,西临京杭大运河,北临望虞河,沪宁铁路在境内穿过。1950年为长新村和安乐村,1956年为保丰二十和东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杭桥、新泾高级社合并名三大队,19591983年,先后名长新大队、红卫大队、何家角大队。19837月,更名为何家角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何家角。望亭发电厂坐落在村西部。辖下塘月城(含裘家里)、窑上、尤埂上、新宅基、长浜上(西)、长浜上(南)、南海(亦称老巷上)、朱石港、北海、大坟头、何家角等11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527户、1412人,其中男628人、女784人。全村劳动力840人,其中男368人、女472人。全村耕地面积967亩,其中集体耕地818亩,自营地149亩。农副业总产值203万元,人均收入5630

何家角村地处望亭发电厂周边,公共设施建设较完善,19781998年铺设道砟路7000米、水泥路2500米,通到每个自然村。1987年建自来水厂,1991年增建自来水塔1座,全村村民都用上自来水。1999年完成改厕工作。

1966年以来,先后创办饲料加工厂、砖瓦厂、五金厂、蓄电池厂、水泥制品厂、锯板厂、服装厂、毛纺厂、棒冰厂、塑料泡沫厂等企业。2000年末,村办企业7家,全年工业总产值8956万元。

19842000年,何家角村连续获“吴县(吴县市)文明单位”称号,6次获“苏州市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获江苏省卫生村称号,2000年获“苏州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称号。红卫大队团支部19845月荣获团中央“全国包户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20世纪50年代有初级小学2所,1968年合并为红卫小学,1993年撤并至望亭中心小学。

何家角村历任主要干部有王阿金、李金海、郭坤根、何金根、王兴男等。


何家角村简图

四旺村

四旺村地处望亭镇郊,解放前属三民乡五都一图。四旺村境内有前浜、中浜、后浜、陆家浜4条呈东西向横浜,而名四横浜,望亭“旺”与“横”音近且吉祥,因而改为四旺浜,并以四旺为村名。东与望亭镇相连,南与泥图湾村、西与奚家村相邻,北与无锡市后月城相接。1950年名四旺村,1956年与宅基村、新兴村合并,名保丰二十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1962年与奚家村合并,先后名四大队、奚家大队。19667月,从奚家大队分出,先后名四旺大队、革命大队、四旺大队。19837月,复称四旺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问渡路46号。辖上塘月城、黄泥岗、野菱浜、章家浜、仕莫(柿木)泾桥、前四旺浜、后四旺浜、中四旺浜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332户,824人,其中男373人、女451人。全村劳动力378人,其中男175人、女203人。全村耕地面积630亩,其中集体耕地370亩,自营地270亩。织席和种植蔬菜为传统副业。1984年,四旺村开设四旺停车场,内设旅馆、饭店。2000年农副业总产值2565万元,人均收入5658元。

1972年始办村办企业,先后开办冶金铸件厂、电扇加工厂、五金厂、食品厂、锯板厂、电子元件厂等,90年代末均转为民营企业。2000年末村办企业4家,全年工业产值2565万元。

19651987年,境内有一所初级小学,1987年撤并至望亭中心小学。

村北部有石器时代的肖家浜遗址、越干王城遗址、螺蛳墩等。

四旺村历任主要干部有沈阿狗、陆志明、邹炳根、华根元、孙齐根等。


四旺村简图

奚家村

奚家村位于镇西郊,距镇中心约1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因古代部落战争,逃难者聚居于此,沦为奴隶,称为“奚”,故名为奚家村。解放前,属三民乡五都一图。东与四旺村,南与泥图湾村、迎湖村,西北与牡丹村相邻。1950年定名为奚家村,1956年为保丰二十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1962年与四旺村合并,先后称四大队、奚家大队。19624月,四旺村分出,奚家大队9队、10队分出成立园艺大队。19661983年,奚家大队与园艺大队合并,先后名东方红大队、奚家大队。1983年复名奚家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北下浜。辖北下浜、上浜、奚家桥、施公桥、韩家桥、祝家浜、唐家角、小金家角、马场浜、果园里等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309户,1013人,其中男480人、女533人。全村劳动力535人,其中男252人、女283人。全村耕地面积1012亩,其中集体耕地753亩,自营地260亩。农副业总产值1500万元,人均收入5301元。

1963年,望亭镇成为全国十大水稻高产样板基地,江苏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和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多次到望亭奚家村指导水稻生产。

1970年,有4个生产队种桑养蚕,其中一张蚕种产茧46公斤,单产为全县最高。

1974年,从施公桥至北下浜开挖一条长500米、南北向的生产河,同时建2座水泥农用桥。是年开挖1000米长的暗渠。

奚家村是望亭村办企业起步最早的村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创办奚家花线厂,时有职工20多人。1985年,有花线机50台、职工200多人,年创利润15万元。2000年末,奚家村村办企业有望亭丝线厂、望亭花线厂、钢模板厂、拉丝厂、钢结构机械厂、工艺玩具厂、亚泰升降机厂、创新塑料厂等8家,全年工业总产值1500万元。

奚家村在1948年建有一所韩桥小学。1962年创办奚家小学,1975年合并为东方红小学,1987年撤并至望亭中心小学。

奚家村历任主要干部有陆阿木、陆阿毛、丁永源、赵建平、徐大男、袁坤根、潘阿祥、史惠元、李福生等。


奚家村简图

宅基村

宅基村位于镇西北部,距镇2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因徐家门宅基和村中宅基浜定为村名。解放前,属三民乡五都四图、十三图。东与无锡市后月城、南与牡丹村相邻,西临太湖,北濒望虞河。1950年为宅基村和新兴村,1956年与四旺村合称保丰二十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新造村、牡丹村合称五大队。19594月至1983年,宅基、新兴村合并,先后名红旗大队、宅基大队。19837月复名宅基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田都里。辖祝家里、老宅基上、舟浜、浪沙浜、角里、丁家里、梅家桥、马家浜、张巷头(张头上)、严家门前、丁家村、老宅基、庄里(庄家里)、殷家浜、田都里、姚家里、毛柴湾、金家里、马蛇(射)浜、徐家浜等20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总户数460户,人口1466人,其中男736人、女730人。全村劳动力973人,其中男523人、女450人。全村耕地面积1407亩,其中集体耕地1218亩,自营地189亩。农业总产值461万元,人均收入5975元。

1990年开始,宅基村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大农业投入。至2000年,共投资135万元新建灌溉机房2座,砌块排水沟3300米,投资257万元,修建永久性渠道12600米。

1990年以来,投资34万元修建道砟路12200米,水泥路3830米。投资4万元,搞好厂区和道路绿化。投资137万元进行农用电网改造,增添变压器5个。1995年投资35万元建村自来水厂,投资185万元建村农贸市场。

宅基村1985年开始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开办砖瓦厂、帆布厂、钢窗厂、铝合金厂、毛巾厂、塑料厂、保温材料厂、油品厂、色织厂、金属构件厂、加油站、电子有限公司、升降机厂等。2000年,有村办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2246万元。

解放初,境内有2所初级小学,1967年合并为红旗完全小学。1999年,宅基小学撤并至牡丹完全小学。

境内有石器时期的鲇鱼口遗址。

宅基村历任主要干部有张泉根、周坤荣、徐水根、马维君、顾永根、王端生、张培兴、徐菊根、孔朝清等。


宅基村简图


牡丹村

牡丹村位于镇西部,距镇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因古代太湖口曾建牡丹桥和村中牡丹港而以牡丹为村名。解放前属三民乡五都四图、十一图、十三图。东与奚家村,南与太湖村、迎湖村相邻,西濒太湖,北与宅基村相接。1950年名新造村和牡丹村,1956年分别成立联名和牡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宅基村、新兴村合并称五大队。19594月,从五大队分出,至1983年,先后名牡丹大队、长征大队、牡丹大队,19837月恢复牡丹村名,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王干浜。辖东王干浜、西王干浜、蒋家里、陈家桥、周家村、王家庄、铁匠浜、大干(沟)头、周家里、旧宅里、陆家里、廖字圩、青墩浜、雀干桥、新造桥、大丁家桥、、小丁家桥、四河口等18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531户,1443人,其中男718人、女725人。全村劳动力952人,其中男471人、女481人。全村耕地面积1853亩,其中集体耕地1499亩,自营地353亩。农副业总产值504万元,人均收入6292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牡丹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至2000年,累计投入108万元,翻修、新建灌溉机房3座,开挖排水沟9690米,筑水泥板两用沟3500米,疏浚东西王干浜河道1250米,修筑永久性渠道5300米。完成农用电网改造,为全村520户农户安装脱粒电度表。1989年,兴办占地70多亩的村级小农场,曾是全镇稻麦良种繁育基地。

19902000年,投资63万元,铺设道砟路4400米,浇水泥路1890米,修建桥梁2座。1993年,投资2万多元改造村卫生站,方便群众看病。1995年投资42万元,建自来水厂,让全村村民用上自来水。19952000年,投资115万元,搞好环境绿化。

20世纪80年代初,牡丹村始办2家拉丝厂。1984年,开办牡丹化工厂,并逐年加大技改投入,1992年,该厂生产的硫代硫酸钠获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2000年,牡丹化工厂固定资产已达108万元,销售收入1320万元。2000年,牡丹村有民营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1337万元。

1952年,牡丹村境内有2所初级小学,1972年合并为长征小学,1980年更名为牡丹小学。1997年,镇、村投资30万元,易地新建牡丹完全小学。

牡丹村历任主要干部有顾贵根、秦美英、朱根兴、赵阿四、吕水清、张福民、严水根、顾梅芳等。


牡丹村简图

太湖村

太湖村位于望亭西部,距镇5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因地处太湖边而名。解放前,属望西乡五都五图、六图、十一图、十四图。东与牡丹村、迎湖村,南与孟河村,北与牡丹村相邻,西临太湖。1950年为陈家村和朱家村,1956年成立陈家和保丰二十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9月,与保丰二十四社合并名六大队,19594月,从六大队分出至1966年名太湖大队和西湖大队,19661983年,两大队合并名太湖大队,19837月名太湖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下圩田。辖蔡家里、白水车头(潭)、高田上、东庙浜、尼姑桥、西庙浜、下圩田(夏禹奠)、马干头、陈家里、后薛港(幽戍港)、朱家桥、墙里、仁巷、上潘、大车浜、火烧场、杨家里等1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人口526户,1897人,其中男923人、女974人。全村劳动力1368人,其中男626人、女742人。全村耕地面积2424亩,其中集体耕地2098亩,自营地326亩。建苗木基地4个,432亩,养殖基地5个,160亩。农副业总产值930万元,人均收入5198元。

19701977年,太湖村兴办并线厂、丝织厂、冲床厂和驼绒厂,至1986年均关闭。1986年起,先后兴办太湖水晶厂、太湖面粉厂、太湖五金厂、太湖化工厂。90年代末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2000年,太湖村有企业3家,全年工业总产值1088万元,

境内1953年有2所初级小学,1983年合并为太湖小学。2000年太湖小学撤并至迎湖木川小学。

境内有下圩田遗址。

太湖村历任主要干部有顾巧生、黄大弟、陆水坤、陆凤良、周火根、丁伟民、周祥兴、丁金祥等。


太湖村简图

迎湖村

迎湖村位于镇西部,距镇2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村名因千年古寺迎湖寺而名。解放前属顾王乡五都三图、十二图。东与泥图湾村,南与项路村,西与太湖村、孟河村,北与牡丹村相邻。1950年为溪村和张仪村,1956年成立保丰二十四、和平社和五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保丰二十四社属六大队,和平社、五小社属九大队,19594月,分别从六大队、九大队分出,分别成立迎湖大队、和平大队,1966年至1983年,两大队合并,先后名前进大队、迎湖大队,19837月,更名为迎湖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池潭沿。辖董三横浜、张仪桥、马路桥、张泗沟桥西(亦称翁家里)、吴巷、殷家浜、坝上、池潭堰、寺湾里、上埄(1994版《吴县志》误为上峰)、下低田、陆家桥、蒋家桥、寺东桥、钱(前)池浜、钱(前)池浜西、乌鹊渡、张家桥等18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全村523户,1633人,其中男908人、女725人。全村耕地面积2391亩,其中集体耕地2193亩,自营地198亩。农副业总产值1790万元,人均收入7540元。

1996年投资150万元建造了自来水厂,修筑水泥路2000米,建造公路桥梁3座。村主要道路都安装了路灯。

迎湖村办工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先后兴办饲料加工厂、缫丝厂、五金厂、石灰厂、地毯厂等企业。1987年创办锦湖针织厂,其主要产品“印大洋”工艺羊毛衫被列为江苏省新产品。1993年与日本三华株式会社合资创办了望亭第一家村级中外合资企业苏州华尔盛织造有限公司,1995年又与日本TOPART。株式会社合资创办苏州旭翔针织有限公司。2000年,村办企业7家,全村工业总产值为27962万元,

19862000年,迎湖村连续被评为吴县、吴县市“文明村”,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村”,19941997年连续被评为“苏州市先进集体”,1997年被评为“吴县市现代化试点村”和“苏州市示范村”,19971998年被评为苏州市和江苏省“文明村”,1998年通过创建“江苏省卫生村”验收,2000年又荣获苏州市和相城区“文明村”、相城区“先行村”荣誉称号。

1945年,迎湖村境内有1所迎湖学校。1954年新办1所和平初级小学,1978年两校合并为前进小学,1980年更名为迎湖小学。2000年撤并村小时易地新建迎湖木川小学(片完全小学)。

境内有迎湖寺遗址,解放前曾是顾王乡、迎湖乡乡公所驻地。

迎湖村历任主要干部有张仕国、周相万、沈小六、杨根福、朱根方等。


迎湖村简图

孟河村

解放前,属三民乡、顾王乡,四都六图,五都十二图、十四图。1950年为南河村、田安村,1956年分别成立保丰二十三和西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并,名七大队,19594月,从七大队分出,至1966年分别名南河大队和孟河大队,19667月合并,至1983年,先后名胜利大队、孟河大队,19837月,复名孟河村,延续至今。村民委员会驻地朱家桥。

孟河村地处古疁镇之北,望亭镇西南部,原名田安村,1951年,巨庄村孟河小学迁至田安村都城庙,1959年,田安村以孟河小学名更名为孟河大队。东与项路村、迎湖村,南与通安镇东泾村、吴泗泾村相邻,西临太湖,北与太湖村相邻。辖汤家浜、南河港、船坊浜、溪桥、赵公浜、三河口、陈家桥、朱家桥、大圩浜、林巷浜、王家港、田钵(北)头、板桥头、寺前等15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全村670户,2147人,其中男1180人、女1237人。全村劳动力1818人,其中男948人、女870人。全村耕地面积2947亩,其中集体耕地2500亩,自营地447亩。传统副业为织席和刺绣。1998年开挖鱼池600余亩,建400余亩苗木基地。2000年,农副业总产值794万元,人均收入5337元。

2000年,孟湖村修建了水泥路750米,电话普及率90%,有线电视覆盖率82%

孟河村1980年始有柳条厂和化工厂2家作坊式企业。1983年开始先后建成了立式砖瓦窑厂、刺绣品厂、化妆品厂、开花(弹棉花)厂、并铁厂、铝制品厂、无线电材料厂,90年代末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2000年末,孟河村仅有铝制品厂、无线电材料厂2家,工业总产值560万元。

1951年境内有2所小学,1980年合并为孟河小学。2000年孟河小学撤并至迎湖木川小学。1968创办的胜利初中于1990年并入望亭中学。

孟阿村历任主要干部有郑明德、府长泉、惠火根、徐瑞祥、张根兴、范康、周根元、朱金木、惠介男、邢卫东等。


孟河村简图

吴泗泾村

吴泗泾村位于望亭镇最南端,距镇中心约5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因境内大吴泗泾、小吴泗泾河而名。解放前,属顾王乡四都五图、六图。东与巨庄村、项路村,南与通安镇北窑村,西、北与孟河村相邻。1950年为董巷村和新巨村(部分),1956年分别成立保丰五十八和保丰五十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保丰二十九、六十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名八大队,19594月,从八大队分出,合并为新董大队,1962年,分董巷大队和新董大队,1966年至1983年合并,先后名红光大队、吴泗泾大队,19837月,更名为吴泗泾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大吴泗泾。辖王家浜、小吴泗泾、杨桥湾、唐巷、太吴泗泾、尤家角、毛家角、董巷、庄(章)巷、东宅桥、湾角落、南沿(堰)等12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548户,1838人,劳动力1040人,其中男515人、女525人。全村耕地面积2440亩,其中集体耕地2086亩,自营地354亩。农副业总产值876万元,人均收入4932元。

刺绣是吴泗泾村传统副业,1973年,村成立刺绣加工分场,1985年,和苏州刺绣厂联营开办吴泗泾刺绣工场,全村共有绣女300多人。

1958年,建车水浜灌溉机房一座,灌溉面积达5000多亩。1980年,在大吴泗泾新建灌溉机房一座,建地下渠道2000多米,购置大型收割机和拖拉机,全村90%以上田块实现方格化、收种机械化。

吴泗泾村工业基础较薄弱,起步较晚,1985年先后开办钨钢厂、柠檬厂、服装厂、羊毛衫厂等企业。90年代末,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

1952年,吴泗泾村有新董和董巷两所小学,1966年合并为红光小学,1999年,红光小学高年级撤并至望南小学。

吴泗泾村历任主要干部有吴纪根、杨正岳、徐泉元、曹文康、陆凤鸣、肖金康、吴晓兴、徐根龙等。


吴泗泾村简图

巨庄村

巨庄村位于望亭镇西南端,距镇中心4公里。因巨庄泾而名。解放前,属顾王乡四都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三图西景村。东与华阳村,南与通安镇,西与吴泗泾村,北与项路村相邻,面积27平方公里。1950年名西景村,1956年与新巨村部分合并成立保丰二十九、保丰六十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新巨村、董巷村合并名八大队,1959年西景村与新巨村部分合并名合作大队,19624月至1966年分为合作大队和联合大队,1966合并,至1983年先后名向阳大队、巨庄大队,19837月,更名为巨庄村,延续至今。村民委员会驻地西沿泾知青点,20007月迁至203省道巨庄公路西侧50米处。辖前张墅(市)、后张墅(市)、南方浜、山东渚桥、戴劳桥(又称带来桥)、东石(宅)桥、薛家浜、西沿(堰)泾、孟河上、上泾、大渡桥、邢家宅基、袁家角、奚家浜、下(夏)言湾(湾里)、西巨庄、后河浜、王家角、陶家桥、东巨庄等20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村民418户,1528人,其中男754人、女774人。劳动力928人,其中男428人、女500人。全村耕地面积2348亩,其中集体耕地2099亩,自营地249亩,人均耕地154亩。农副业总产值8615万元,人均收入5600元。

1996年,巨庄村建15公里巨庄公路与村委会、苏锡公路沟通,先后建造孟河港桥、西巨庄桥,翻建陶家桥、薛家浜桥、西沿泾桥、东巨庄桥,修筑3米宽的道砟路,沟通16个生产队。1996年,机场路贯穿巨庄村。是年,建巨庄村自来水厂,1998年通有线电视,1999年举办村集贸市场,建商业用房30多间。

巨庄村以农业为主,1991年,在原有西沿泾和向阳两座机房的基础上,新建巨庄机房一座,贴款购买桂林联合收割机4台,久保田收割机1台,插秧机1台。

1993年,村开辟350亩蔬菜基地,150亩特种经济作物基地。1995年,巨庄村建占地40亩的万头养殖场,年产生猪10000头。1999年开辟250亩苗木基地。2000年围筑150亩虾、蟹池。

巨庄村工业起步较晚,1983年办了3家刺绣厂,继而先后开办五金加工厂、塑料制品厂、升降机厂、拉丝厂等12家村办企业,1997年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2000年,巨庄村共有民营企业20多家,工业产值2000多万元。

1947年,境内有一所孟河学校。1951年,村内孟河小学迁至田安村,1953年,开办西泾小学,1980年更名为巨庄小学,1999年,镇政府在巨庄和项路村交界处新建一所望南小学,是年,巨庄小学撤并至望南小学。村内有多名学生考取名牌大学,其中潘文学毕业于北京大学,惠圣忠大学毕业后在国外工作。巨庄村历任主要干部有朱山男、吴长山、费巧珍、夏桂宝、邢福民、吕云男、惠学良等。

巨庄村简图

项路村

项路村位于镇南部,距镇2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项路村以明初巨富沈万三所建巷(项)路桥而名。解放前,属顾王乡五都七图姚家村。东与泥图湾村、华阳村,南与巨庄村,西与吴泗泾村、孟河村,北与迎湖村相邻。1950年名姚家村,1956年成立保丰二十八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张仪村合并称九大队,19594月至1983年先后名团结大队、项路大队,19837月更名为项路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姚家浜。辖大宅基、车水浜(居庶浜)、项路桥、前张村里、后张村里、秦巷头浜、南河港(亦称小浜)、姚家浜、老人浜、树家浜、谢花浜、丁家浜、顾家浜等1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全村461户,1726人,其中男840人、女886人。全村劳动力1035人,其中男505人、女530人。全村耕地面积2051亩,其中集体耕地1548亩,自营地503亩。农业总产值910万元,人均收入6140元。

1997年,项路村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投资119万元,建造2300平方米商业用房,为集体创造18万元经济效益。1983年,项路村开办刺绣站,开展刺绣加工业务。

1969年,项路村开始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开办粮饲加工厂、砖瓦厂、汽车锁厂、并铁厂、开关厂、预制构件厂,90年代先后开办苏州万旭电子元件有限公司、苏州凯美电子有限公司、顺鹏塑胶(苏州)有限公司等3家外商合资企业。2000年,项路村有村办企业9家,全年工业总产值9800万元。

项路村被评为19961997年度“吴县市文明”单位,2000年获“江苏省卫生村”称号。

项路村1951年创办姚家初级小学,1969年更名为团结小学,1984年更名为项路小学,1999年项路小学撤并至望南小学。

项路村历任主要干部有缪泉根、高兴根、马兴根、徐新宝、吴才良、吴进兴等。


项路村简图

华阳村

华阳村位于镇南部,距镇4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因华阳庙古集镇而名。解放前属彭华乡五都八图、九图、十图、十五图捍村。312国道、苏锡公路贯穿全境。东与堰头村,南与通安镇颜家村、新合村、浒关镇金鸡村,西与巨庄村,北与项路村、泥图湾村相邻。1950年为华阳村和华东村(一部分),1956年成立保丰六十三和保丰六十二(一部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与保丰六十、保丰二十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名十大队,1959年名华阳大队,1962年分为华阳大队和华东大队,19667月合并,至1983年先后名朝阳大队、华阳大队,19837月复名华阳村,并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华阳庙前。辖陆巷浜、网船浜、童家桥、庙前、华阳桥、九巷浜、羊尖浜、庙港、祝家桥、陶家桥、大渡(渎)桥、北胜(圣)桥等1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全村379户,1391人,其中男681人、女710人。全村劳动力936人,其中男491人、女445人。全村耕地面积1852亩,其中集体耕地1644亩,自营地208亩。农副业总产值915万元,人均收入5514元。

华阳村以农业为主,1978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搬迁坟墩180个,开灌排两用沟2000米,平整土地50多亩,实行农田方格化,建高产稳产农田1700多亩。1998年,华阳村实行两田(责任田、口粮田)分离,1000亩责任田由12个种田大户承包。华阳村副业以刺绣和养殖为主,1983年,曾举办华阳刺绣站。1981年投资20万元,建40亩华阳特种水产养殖场,年产值40万元。

19782000年,华阳村开辟道路3000米,并全部铺设道砟或浇水泥。兴建陶家桥、北胜桥、庙桥、大渡桥等4座桥梁。

华阳村于1976年投资7000元开办粮饲加工厂和塑料制品厂,年利润44000元。1980年,开办华阳五金厂。1993年,投资100万元,与港商合资创办苏州华峰皮件有限公司,年产值250万元,利润5万元。2000年,华阳村有村办企业4家,其中外资企业1家,全年工业总产值2250万元。

1947年,境内有一所华阳学校,1999年,华阳小学并入望南小学。

华阳庙乡村小集镇在民国时期曾是华阳镇镇公所和华阳乡乡公所所在地,19501957年,为华巨乡、新华乡政府所在地。明隆庆二年(1568),建苏州府社仓,捍村城隍庙内有社仓事宜碑。

华阳村历任主要干部有倪根正、倪炳龙、徐福男、薛耀良、赵小云、马建良等。


华阳村简图

堰头村

堰头村位于镇东南部,距镇35公里,面积17平方公里。因古堰鸡港和堰头浜而名。解放前属彭华乡五都九图、十图、十六图捍村。东濒京杭大运河,南与浒关镇金鸡村、西与华阳村、北与泥图湾村相邻。1950年为堰头村和华东村(一部分),1956年为保丰二十六和保丰六十二(一部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十大队,1959年名新村大队,1962年新村大队分出一部分至华东大队,19667月至1983年先后名新华大队、堰头大队,19837月,复名堰头村,并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堰头。辖羊小桥、计家角、蔡家桥、花泾角、唐家里、矮家浜、陈埂上、堰头村、东浜、周家桥、岳家浜、陈店桥、蚕种场(大有四场)、吕家村、华家村、蚕安桥(善庵桥)、大河港东、三项浜、童家桥、柳家村、塔(塌)基上、陈家角、姚凤桥、南下浜等24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442户,1661人,其中男802人、女859人。全村劳动力1225人,其中男545人、女680人。全村耕地面积2478亩,其中集体耕地2135亩,自营地343亩。农副业总产值750万元,人均收入4976元。

堰头村工业起步于1975年,当年投资5000元开办新华塑料厂。1976年,投资22000元,相继开办新华服装厂、新华砖瓦厂,1981年开办新华五金厂、水泥预制品厂,1988年投资10万元开办新华并铁厂。2000年,有村办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510万元。

1952年,境内有2所小学,1968年合并为新华小学(1980年更名为堰头小学),1999年撤并至望南小学。1959年创办新村农业中学(1965年停办)。1965年创办新华初中,1990年撤并到望亭中学。

堰头村历任主要干部有杨根火、薛根金、吕水男、薛学文、徐小弟、薛方、王水根、张银才、陆阿康、陈林芳、岳泉根等。


堰头村简图

泥图湾村

泥图湾村位于镇东南部,距镇15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因二(讹为泥)图湾自然村而名。解放前属彭华乡五都二图。东临京杭大运河,南与堰头村、西与华阳村、北与四旺村相邻,312国道穿过全境。1950年为人民村和解放村,1956年为保丰二十七、六十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村(六十社部分)属十大队,解放村(二十七社)属四大队,1959年至1966年分别更名为人民大队和解放大队,19667月至1983年合并,先后名光明大队、泥图湾大队,19837月,更名为泥图湾村,延续至今。

村民委员会驻地张泗沟。辖羊小桥、墩上、费家里、严家浜、大河港西、摇车河、毛家浜、二图湾、许家里、张泗沟、马皮(尾)浜、刘家浜、藏家桥、金家浜等1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2000年,全村493户,1742人,其中男898人、女844人。全村劳动力1043人,其中男603人、女440人。全村耕地面积1920亩,其中集体耕地1566亩,自营地354亩。农副业总产值830万元,人均收入5223元。

泥图湾村为纯农业村。1976年,搬迁坟墩200多个,开灌排两用沟5000米,建2100亩方格化高产稳产田。

19961998年,新建光明桥、羊小桥,1997年铺设3000多米道砟路,道路通到村民家门口。

泥图湾村主要副业有刺绣和代发加工羊毛衫,全村年收入达150万元。1999年,建10亩水产养殖基地,年产值10万元。

1980年以来,泥图湾村先后开办三氧化铝化工厂、特种钢管厂、汽车修理厂、铜材厂等企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利润163万元。2000年,村办企业7家,年工业总产值3850万元,1950年有人民和猛将两所初级小学,1980年更名为光明小学(完全小学),2000年撤并至望亭中心小学。

境内有一座猛将堂,1934年曾是华阳乡乡公所所在地。

泥图湾村历任主要干部有吴兴仁、陆阿木、顾美英、张阿三、周治昌、张小牛、吴建明、张东兴、吴进兴、陆大男、徐国荣等。


泥图湾村简图

望渔村

望渔村位于镇西部(太湖边),距望亭市镇3公里,面积06平方公里。西濒太湖,北接牡丹村,东、南与太湖村接界,全村占地56亩。

195811月,望亭公社繁殖场与渔业队合并成立公社副业队,驻地韩家桥。1968年单独成立公社渔业队。1969年渔民实行陆上定居,居住在光明大队金家浜(现泥图湾村),1973年搬至太湖村下圩田建房定居。1975年渔业队作为行政村编制,称渔业大队。1983年名望渔村,村委会所在地下圩田(夏禹奠)。

1976年,渔业大队办起了一家并线厂,职工30人,有大小并线车9部,承办浙江、苏州、吴江及吴县一些纺织厂的并线加工业务,年产值32万元。1977年创办渔民小学(1983年并入太湖小学)。

2000年,全村45户,人口157人,其中男77人、女80人。全村劳动力95人,其中男50人、女45人。全村渔池25亩,村办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为17万元,渔业收入935万元,人均收入5950元。

望渔村负责人有沈学良、薛文良、姚水林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桥镇 概况
赤岸镇神坛村
番禺区东涌镇行政建制
上海古镇老街行-2022年8月影像集(作者:Cynthia Shen)
十八顷镇东营子村
淳安农村文化礼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