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察 | 一下暴雨就内涝,如何“打捞”中国城市?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新闻1+1》视频:暴雨中,打捞中国城市

每年一到夏季,雨一旦大起来,大家总能在新闻中看到中国南方各个城市轮流出现内涝,并产生所谓的“看海”景象。最新的案例是湖北武汉,6月1日的一场暴雨导致城区数十处地段出现内涝,一些道路出现严重拥堵。在一个视频紧急调度会上,武汉市长万勇痛陈防汛排涝工作存在短板,同时要求,交通不恢复,分管领导不得离开。

为什么一些城市年年内涝却总是解决不了?暴雨中的中国城市该如何“打捞”?

武汉现“看海”景象 市长怒了

6月1日早上武汉迎来一场强降雨,根据武汉市防汛办的消息,这场持续了7个小时的暴雨,主要集中在武昌片区,其中洪山、光谷地段降雨量达到97—115毫米左右,汉阳区降雨量达56毫米,其他地区降雨量在40到50毫米之间,而汉口、黄陂片区的降雨量则大都在10毫米以内。但是这场并不算罕见的降雨却让武汉全市共有20多处地段出现渍水。

降雨之后,一系列水漫“看海”的图片开始在网上流传。比如在湖北一所高校的校园里,到处积水严重,学生们在没过膝盖的水中穿行,甚至有人在校园里看到鱼在游动。一些汽车被淹没的照片也非常多。


△资料图

另外,这场降雨带来的一个关注点是因为暴雨导致武汉多个地区的交通陷入瘫痪。为此,武汉市市长万勇在一个视频紧急调度会上要求,凡因渍水中断交通,或造成严重交通拥堵的地区,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要在第一时间到现场调度指挥,交通不恢复,领导不得离开现场。武汉市长的这一表态成为了很多媒体的标题,这也引发很大关注。

雨下得不算太大为何内涝?

实际上,武汉地处长江沿岸,在现在这个季节下雨是司空见惯的事。根据武汉市防汛办的消息,1日当天的最高降雨量只有115毫米。而根据降雨量等级的划分,100到249.9毫米之间的降雨量被称为大暴雨,也就是说武汉的这一轮降雨刚刚进入大暴雨的门槛,算不上特别大。那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内涝、甚至导致部分地区交通瘫痪呢?

根据武汉市有关部门的介绍,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个层面,一是排涝基础设施仍然有问题。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说,“我们现有的排水能力应对这种暴雨还是有相当差距的,目前这个区域,很多大的项目处在建设期,新的排水设施系统还没有完善,老的还在施工修复过程中。”

排涝等基础设施的更新需要时间,不可能一日建成,而在应急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根据武汉市长的说法就是预案标准高,但应急反应慢。

根据武汉市之前制定的应急方案(方案联合了全市25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小雨、中雨无渍水,大雨、暴雨保交通,特大暴雨应该最大限度缩短渍水时间。显然,这样的方案没有执行到位。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不够、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


△暴雨过后武汉多地内涝严重

三年攻坚计划为什么落实不力?

武汉这次的问题引发关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三年前的6月3日,《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出炉。根据这项计划,将用三年时间投资130亿来改善武汉市的排涝系统,实现在日降雨200毫米以内、小时降雨50毫米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基本不受渍水的影响。

如今三年已经过去,但从这次暴雨来看,离实现目标有很大的距离。人们不禁要问,这项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打了多大的折扣?据了解,计划在执行中确实出现了严重滞后,目前资金投入只有40多亿元。对此,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解释称,“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涉及征地拆迁,这个都要跟老百姓打交道,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整个建设项目要依法进行,立项科研到施工图设计(都需要时间),整个建设前期的工作需要很长时间,这也影响了进度。” 

一下大雨就内涝是多市共性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三年前武汉市下了很大的决心,但三年后却发现执行起来很难。这不光是武汉一个城市的问题,也是中国南方很多城市的共性问题。很多城市在几年前都发生过内涝,也多表示要加大投入,提升排涝能力,但“看海”的景象仍是一再发生。

今年5月31日苏州遭遇一场强降雨,导致部分道路积水,在一些积水路段,可以淹没半个车轮,不断有市民在水中寻找被冲掉的车牌。

6月1日晚,江西南昌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在一座立交桥下,积水近2米深,抛锚的车辆仅仅漏出了车顶。

……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到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60个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截止到2015年8月底,全国当年有超过154个城市发生内涝,受灾人口2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6月1日起,江西省南昌、九江、上饶等地遭遇强降雨袭击。强降雨导致南昌市多处不同程度出现内涝。

多方形成合力“打捞”中国城市

如何在暴雨“打捞”中国城市?这是一个很多城市正在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教授程晓陶表示,因为现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已经进入汛期,这个时候再去谈论怎样修管道提高排水能力,可能并非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要最充分地发挥已有排涝、排水设施的能力。我们很多城市已有的管道标准不高,但实际上在汛期的时候我们还发现,由于里头堵塞,排涝能力还没有正常发挥,因此要把这个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程晓陶说。

其次,部门之间协同、联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排水系统在中国可能是住建部门在管,但河湖水系等又是由水利部门负责,这需要协调。

从长远来看,则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排涝能力,强化地下管廊建设,着力建设海绵型城市,提升预警能力和应急能力,防灾和减灾相结合,各方面形成合力,真正把中国城市从暴雨中“打捞”上来。


央视评论



暴雨之后 应反思城市发展思路

暴雨之后,反思“治海不力”必不可少,同样应当反思的是城市发展的思路。武汉曾经有“百湖之市”的美名,然而内涝频发的现实给武汉敲响了警钟。近年来,武汉城市大规模建设,“百湖”之名渐渐难副。根据《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30多年来武汉的湖泊面积缩水了约34万亩。最近十年,湖泊面积减少大约1万亩。

湖泊不再,城市吸纳降水的能力大大降低,一旦暴雨来袭就毫无抵挡之力。纵然填湖过后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武汉却在大自然面前凸显了自身的脆弱。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路径大同小异,因此反思的绝不仅仅是武汉。更多地城市都应当厘清发展的思路,唯此才能让城市发展走上“宜居”和“可持续”之路。

今天,中国城市的发展,不能再以“速度”为第一指标了,过分追求建设速度的成果,导致城市建设者把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地面的城市扩张,部分城市管理者也把这视为形成个人短期政绩最简约的方式。要降低这个速度,就必须把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底线标准”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必须回到责任与科学。

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曾经就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做出部署,其中浓墨重彩地强调了地下管网的建设。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就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做出部署。暴雨考验的是一个城市的未雨绸缪的能力,靠良心也靠技术,同时也靠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如何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提高管理水平。

一个城市,必须先处理好人水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夏天,我们不需要船,我们需要是城市“排水”能跑赢暴雨。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内涝点”的城市防洪排涝模式研究
一场特大暴雨,武汉大面积渍水
图文:武汉完善排水系统任重道远
蔡雳: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
专访|科学防控城市内涝 突发暴雨不再“看海”
给水排水 | 周玉文:城市内涝,不是管网惹的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