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徐无鬼》
userphoto

2023.03.01 江西

关注

原 文

故足之于地也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一);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二)。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三),至矣! 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四)。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五)。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六),则可不谓有大扬榷乎(七)!阖不亦问是已(八),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九)

故足之于地也践〔275〕,虽践,恃其所不蹍〔276〕,而后善博也〔277〕;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278〕。知大一〔279〕,知大阴〔280〕,知大目〔281〕,知大均〔282〕,知大方〔283〕,知大信〔284〕,知大定〔285〕,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286〕,大方体之〔287〕,大信稽之〔288〕,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289〕,始有彼。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滑有实〔290〕,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291〕,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292〕!阖不亦问是已〔293〕,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294〕。

解 说

(一) “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博”《说文》: “大通也。”

(二)“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这是本段文字通篇研讨的问题。文字晦涩,理解上比较困难,试做较详的解说。

(三) “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知”认知。共提出七个“大”,下文对其作用做了解释,不敢妄加揣测,只就原词做译。

(四)“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通”开通。“解”析解。“视”查考。“缘”循情。“体”度势。“稽”证实。“持” 收揽。

(五)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 这是申述认知的特点。“尽”全也。“循”顺也。“照” 明光照射,透亮。“冥”幽暗也。“枢” 门轴。“始”开始。“彼”指认知。句意:认知完全靠了有天,顺利的时候有明光照射,不清楚的时候有门轴转动,开始有了它。

(六) “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 “颉”诘之假。“滑”音骨(gu),乱也。“颉滑”胡乱申辩。《胠箧》有“颉滑坚白”之句,意同。这里三句话的意思是,煞有介事地胡乱一说,说成古今不变,而且是驳辩不了的。这不是问,应是回答。

(七)“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 “扬”举也。“搉”引也。“扬搉”张扬之意。句意,不也有点太张狂了吗?

(八)“阖不亦问是已”: “阖”注家多以为曷之假,非是,当读如字,闭也。“不亦”或本作“亦不”,是,当改。句为“阖亦不问是已”,“亦”用为“而” 闭上嘴而不说话就对了,以接下句 “奚惑然为”。

(九)“是尚大不惑”:“尚”《庄子译诂》采《古书虚字集释》“尚,曾也,有 '乃’之义”说,是。但于 “是”下加“以”字则非是。

〔275〕践:踏。〔276〕蹍(niǎn捻):踩。〔277〕博:广远。〔278〕天之所谓:谓大道流衍变化,派生万物的种种情况。〔279〕大一:指天地产生之前的混沌之象,即道。〔280〕大阴:谓大一之后,阴阳絪缊,但未有动静相感之性。〔281〕大目:谓大阴之后,已分出阴阳五行等名目。〔282〕大均:谓大目之后,天地开始化育万物,平等而无偏私。〔283〕大方:谓大均之后,万物充满天地之间。〔284〕大信:谓万物有体有形,皆可一一稽考。信,实,实体。〔285〕大定:谓使万物各定其位。〔286〕缘:顺。〔287〕体:体用。〔288〕稽:稽考。〔289〕枢:枢要。〔290〕颉(xié协):谓升降上下。 滑:谓流动旋转。〔291〕亏:亏损。〔292〕扬搉(què确):概略。〔293〕阖:何。 是:指道的大致情形。〔294〕尚:庶几,大概。

语 译

脚踏在地上,占了一块地方,还要靠了所没有踏着的地方才能顺利通行; 人的认知是少的,虽然少,靠了没有认知的东西就能认知天是什么意思了。认知大一,认知大阴,认知大目,认知大均,认知大方,认知大信,认知大定,够了。大一开通,大阴析解,大目查考,大均循情,大方度势,大信证实,大定收揽。完全靠了这个天,顺利的时候明光照射,不清楚的时候中轴运转,这就得到认知。在有所析解还像没有析解一样,有所认知还像没有认知一般,没有认知而后才能认知。提出问题不能有什么边界,〔答起来,就〕不能毫无边界。煞有介事地胡乱一说,说成古今不变,而且是驳辩不了的,不也有点太张狂了吗! 闭住嘴不问也就是了,还怀疑什么! 用不疑来析解怀疑,恢复到不疑,这是最大的明白。

〔鉴赏〕 开篇照例是徐无鬼与魏武侯及女商之间的几番问答。先秦诸子散文的形式由《论语》、《老子》、《孟子》等著作的语录体发展到《庄子》中,已逐渐成熟,形成特定的对话式论辩体,并辅以大量独立成段的议论;而到晚期的《荀子》、《韩非子》等,则几乎完全成为专题论证文。回想《庄子》一书中,既有庄子本人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又有寄寓着深刻意蕴的大量人物对话,我们不难从中看出诸子散文循序渐进发展的痕迹。当然,庄子所创的“三言”并用,交相错杂,飞花漫舞,弘大深辟,在先秦诸子中也称得上是独树一帜,就像文中的天马,“超逸绝尘,不知其所”。圣哲们本身无限的思绪并不一定需要借助于有限的语言,“述而不作”甚至“不述不作”可能更符合他们的本意,因为世上大部分人只能算是“中之质”乃至于“下之质”,真正深奥玄妙广大无际的思想并不在这些人的理解范围之内,长期来中规中矩的生活已经磨灭与销毁了他们曾经与生俱来的灵性与智慧。但圣哲终究怀着一颗隐秘的忧世之心,“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之余仍会惦念着人间的悲苦,哪怕自己飘逸优美清澹疏宕的言辞在人间往往会沦落到被曲解甚至被利用的地步,他们也仍要尽力给出所有。所以我们才有幸拥有了这么多荟萃着奇思妙想的篇章。

真正的智者并不会摆出一副冷冰冰的说教面孔,更多时候他们愿意以一种和光同尘的姿态出现在人间,不求高人一等,不逞一时之快,将哲思化入最普通的生活常理中,使世人在不知不觉间开悟。女商绞尽脑汁,把《诗》、《书》、《礼》、《乐》、《金板》、《六弢》统统搬来对武侯横说竖说,还不如徐无鬼因其所好捧出一段“相狗相马”之论,看似无稽,却句句击中武侯内心。武侯长久沉迷于世俗享乐,此刻听闻徐无鬼之言“大悦而笑”,并不是关于“狗马”的评判有多么精彩,而是身居王位、“去天日远”的他忽然在徐无鬼的言谈中感受到近乎空谷足音一般可贵的真意。这种“相悦以解”的方式在《庄子》的《说剑》等篇目中也曾多次奏效,全凭了庄子“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精神与胸怀才能有如此构思,若换作他人,不知又该流露多少浅显的讥讽责骂了。

后文管仲临危托政,弃廉洁正直且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鲍叔牙不用,而推举“于国有不闻”、“于家有不见”的隰朋,并非他不明事理,而是他比别人更深刻地看透了“为天下”的本质就是“不为天下”,这样一来,隰朋因为自己韬光养晦不居人上的低调处世风格,无意中成为治国的最佳人选。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人们往往牢记着他人的缺点而忽略了自己的短处,往往为前人的失败教训哀叹而无视于当前自身的可悲处境,使得“后人复哀后人”,重蹈覆辙的次数多得简直像陷入了一片悲剧轮回的无尽苦海。大道可以是希望的灯塔,先哲们的言谈可以成为渡海之筏,但是在漫长而黑暗的追寻之途中,却又充满了各种使人丧失目标的诱惑。本文中的黄帝偕同与之并称“七圣”的六人外出寻访大道,路上失措迷途,幸而得遇那位“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的牧马童子。只是黄帝一行仍然在“为天下”的问题上与小童纠结不清,盘问再三,不明白“童子之于大隗,是一是二,见童子,可不见大隗矣。见童子,已真见大隗矣”(宣颖《南华经解》)。心系世务者,放不下俗尘的喧扰,终究不得见清静自然的至虚之境。黄帝尚且如此,更毋论后世《北山移文》中那类借隐迹山林博取官禄功名的假隐士了。

《徐无鬼》里有只猕猴,自恃敏捷灵巧,竟然独自在吴王和射手们面前欢腾跳跃,甚至频频伸手接箭,最后当然死在箭下。其实庄子也曾多次谈过身处人世的困苦艰辛,到处是尔虞我诈,到处有不可预测的险境,就好像每天游历在厄运的箭靶中心,随时会面临最凄惨的结局。而众人却仿佛那只伐巧恃便骄傲的猕猴,入于其间唯恐不及,“驰其形性,潜之万物”,“富贵则有骄泰之色,贤劳则有矜夸之色,施予则有恩德之色,尊上则有傲慢之色,是皆所以取祸者”(林云铭《庄子因》),不知应当“藏身深眇”以远离灾患。

庄子在文中劝导人们要纯任自然,保持真性。在他笔下,丧真失性的人时而以群照出现,时而又以个照示身,时而从中拈出一两个放大给人看,时而又汇拢起来进行一番调侃。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农夫商贾,甚至连尧、舜这些先贤也被网罗在内,以为警戒,所谓“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庚桑楚》)。庄子向来赞同万物相感以诚,何须尧、舜的仁义之行来无谓添乱。尧“畜畜然仁”,舜高行善泽,但庄子却唯恐“其为天下笑”,认为凭个人的决断绝不可能造福于天下,更预言“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声情激越,意绪苍凉。

庄子将舜的善行比作羊肉的膻气,已是出人所未出之语,不料他更将儒墨众家的辩论等同于吠声犬影,“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一语既出,不可谓不刻毒,但也足使满座高谈阔论者屏息无声。惠施就是这样一位持“一孔之见”以自傲而迷失在无谓争论中的辩者,他自以为“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让别人无法驳倒自己,便可成为“公理”的据有者。殊不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齐物论》),没有人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称职的标准来评判事物的是非高下,只有超越其上、运化万物的大道才能卓显世界本原。风和阳光拂过水面自然会带走河水,但因为河流源远流长而且始终依偎在大地的守护之中,所以“未始其撄也”,同样真理本身也不会因为人间的强辩争执而磨灭损耗。

 附:古人鉴赏选

此篇多有隐晦难解之语,如层峦叠嶂,争奇献怪,游涉此者,甚可新人耳目、长人意见。读《庄子》到此,不得草草,三复愈有深味。(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

篇内有幽微杳眇而不可不问者三:相狗马,一也;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二也;有暖姝、濡需、卷娄者,三也。(明陈深《庄子品节》)

此篇前半诠理精密,练词古雅;后半变幻断续,不可捉摸。文境之奇,尽于此矣。(清林云铭《庄子因》)

“鲁遽”一喻,如许佶屈,及至看破,取意止是淡然。“齐人”一喻,如许佶屈,及至看破,取意止是淡然。“楚人”一喻,如许佶屈,及至看破,取意止是淡然。真是鬼神于文,略略摇笔,便令人目眩也。(清宣颖《南华经解》)

逐段逐层,各有精义,自成一则妙文,如海上群山,参差错立,一邱一壑,皆具奇观,殊形异态,结构天然,正不必强为联属也。(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

开手即就他“病”字翻出妙义,警快非常,本是武侯劳无鬼,却一笔撇开,转是无鬼劳武侯,宠利之撄心不如山林之适志,对面反照,机趣环生。以下作两层揭出病根,病在性命者深,病在耳目者浅,要之皆病也。纵恣其耆欲好恶,固为失己;强制其耆欲好恶,亦属累心。空中一击,正是绝妙机锋,武侯超然不对,轻轻顿住,极有文情。(同上)

此段全从喻意透出正文,其拍合正文处,只寥寥数语,已尽其妙,更不须多赘一词也。送他人之葬而过惠子之墓,追念畴曩,一往情深。作悲感语,固落寻常见解;作旷达语,亦非此时意境也。看他不从惠施落笔,而从匠石发端,陡下一语,骤闻之,几不知其命意之所在,落到“臣之质死”句,则图穷而匕首见矣。一路传神设色,俱有草蛇灰线之奇。写匠石只写其技之入妙,写郢人正写其质之纯全,匠石借以自喻,郢人借喻惠施,不重在匠石而重在郢人也。(同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杂篇卷2徐无鬼诗解8不返则殆亡国戮民不知后知追本顺天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我们都搞错了
庄子杂篇《徐无鬼》
《庄子》把人分成七种,按照他的标准,你我可能都“不算人”了
明白了庄子这3句话,方可知天命,得天助!
《古今医统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