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说《京门九衢图》(1-5)
userphoto

2024.01.18 江西

关注

谷建華图说《京门九衢图》

九衢,jiǔ qú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西便门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古运回望图》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等文化工程。



  咏西便门 [清]李慈铭
  西便门西池水村,村中往往多泉源。
  裕陵亲敕疏湖道,上承玉河环郭门。


  “西便门”,是为方便居民出入京城而修,因修筑外城墙时财力不足而草建,故称“便门”。西便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后又进行过补修,加固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三孔水门,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在外城城墙与西南城墙角楼遥相呼应的城门就是西便门了。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小型箭楼一座。

玲珑塔
  玲珑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因为原属慈寿寺内建筑,又称“慈寿寺塔”。玲珑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在一个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层密檐,称为“密檐塔”),高近六十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层是双层须弥座,雕有精美的莲花座台。须弥座上部雕刻有笙、箫、琴、瑟等古代乐器,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是慈圣太后,姓李,因出身卑微仅是一名宫女,得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帝,母以子贵,被加封为贵妃。李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并在她主政期间在全国各地、京城内外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慈寿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慈寿寺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基址是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的墓地,为李太后授意万历而建。原慈寿寺内有天王殿、鼓楼、钟楼、永安万寿塔、延寿宝殿、宁安阁等一系列建筑,形制整齐,规模宏大。其中宁安阁匾额为李太后手书,后殿内供奉九莲菩萨像。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将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现今的一座砖塔,这就是现在位于京西八里庄玲珑公园内的玲珑宝塔。


玉渊潭
  玉渊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那时玉渊潭是一个天然的湖泊。史书记载:“有泉从地水涌出,汇为泉,其水至冬不竭。”因该地涌泉为潭。当时西山一带山水汇流成河由西北而来,集于此潭,最后注入辽南京(今北京西南)护城河。金灭辽后,玉渊潭成为金中都城西北有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元时,在潭畔建玉渊亭而正式得名为“玉渊潭”。


  《明一统志》载:“玉渊潭在府西,元时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环抱,景气萧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由于这里离京城较近,一些宫里的太监便在此建宅居住。以后几经战乱,亭台塌毁,几成废墟,明亡时玉渊潭已是湖泊淤塞,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动工对玉渊潭进行整治,将久已淤塞的台前池塘清淤,深挖扩大,把原先泉水自涌自溢的浅水池变成了一座水面广阔的大湖泊。彻底疏浚了玉渊潭河系,使玉渊潭成为京城西部蓄水调洪的重要湖泊,并在湖的东岸下口建闸,控制调节蓄泄湖水,引河水由三里河达阜成门之护城河。

钓鱼台



  东近阜成门,是钓鱼台皇家园林别墅。钓鱼台可以追溯到金代,当时这里名为“鱼藻池”,水域面积很大,玉渊潭和钓鱼台连成一片,是金、元皇帝每年游幸之地。金代章宗皇帝喜欢在此处垂钓,因而得名“钓鱼台”。

  明代万历年间,这里成为皇亲的京郊别墅。明代著名文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这样描绘钓鱼台的景观:“堤柳四垂,水四面,一渚中央,渚置一榭,水置一舟,沙汀鸟闲,曲房入邃……”到了清代康乾盛世,这里辟为皇帝的行宫。


  乾隆皇帝专门请人将金元时代的鱼藻池旧址整治成湖,引来西山之水扩容玉渊潭、钓鱼台水域,并将水源疏通引至阜成门、西直门护城河,改善了整个京城水系。1774年,乾隆皇帝又在钓鱼台行宫大兴土木,养源斋、同乐宫、清露堂、澄漪亭、望海楼等多处建筑拔地而起,乾隆皇帝有“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书法嗜好,还为每座亭、台、楼、阁亲笔题写了匾额。


西便白羊
  西便门有“西便白羊”一景。原来在外护城河左岸的草地中,散落着白石数十块,形状不一,长约三四尺,远远望去,就跟绿草中的白色羊群一样,悠闲地啃食青草。最有代表性的传说是:鲁班爷用法术把石头变成白羊,赶来抢修北京城,由于延误了时辰,未被用上,白羊又变回了石头。因西便门附近确实曾经是羊群出没之地。北京人偏爱羊肉,有需求就有供应,极大地刺激了北京羊业的发展。活羊交易场所﹣羊店、羊肉铺(也称“羊肉床子”)、羊肉馆应运而生。


  西便门外原本就是水草丰茂之地,每当炊烟缭绕夕阳西下,人们向西远望,经常看到牧归的羊群﹣这就是“西便白羊”一景了。早年的西便门城门,是老北京外城九门中规模最小的一个,为单层单歇山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楼连城台通高三丈左右。清末时,西便门外算是北京郊区,一地的荒凉!


礼士路(驴市路)
  过了钓鱼台,就到了阜成门边上,城门外有“礼士路”,南北走向。这条礼士路原来叫“驴市路”,因早年间阜成门有驴市而得名。那时,去往京西门头沟等地,不像现在有汽车、自行车快捷方便,骑驴就算最好的享受了。驴市上的驴贩子蹲守城门西侧,在雇主前来租驴时,讨价还价交完租金后,就把驴交给您了。听老辈人讲,这儿的驴常年往返这条路,把道儿都记在心里了,它把雇主“送”到目的地后自己能原道儿回来,不用赶脚的。多神!


  礼士路西侧有著名的白云观,每年春节要办庙会。骑驴逛白云观是很受人欢迎的活动,所以,一到庙会举办时,驴市又增添逛庙会的租驴业务。庙会期间,“乔装打扮”的驴来往于斯,形成一景,使这条南北绵长数里的小街被人们称为“驴市路”,直到半个世纪前,觉得这地名不雅,且驴市消失,尤其是通往京西的交通便捷。其他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所以,“驴市路”寿终正寝,更名为“礼士路”,礼贤下士,比原来文雅多了。


  阜成门

雷正民题

  咏 阜 成 门 [明]李梦阳

  马上城中见雪山,白云苍树满烟关。

  蓬莱咫尺无人到,松柏黄昏有鹤还。

阜成门-作用

  阜成门在元朝时叫“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内城九个门时才改叫阜成门。内城九门的用途各异。因为京西门头沟、斋堂挖出的煤运往北京城内,阜成门是必经之地,故阜成门又称“煤门”。据说在阜成门瓮城的门洞内刻有一束梅花,就是因为“梅”、“煤”同音。老北京还有“阜成梅花报暖春”的俗话儿。

阜成门-由来

  元至正二十九年(1369)元顺帝又令修筑包括平则门在内的各城门瓮城及护城河吊桥。明代在大都城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改11门为9门,其西城垣除北端缩短2.5公里并取消肃清门,南端展拓1公里外,其余基本未动,平则门亦沿袭旧称。明正统元年(1436)诏修内城9门城楼,至正统四年完工,平则门改称阜成门,修筑城楼、城门、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其规制较元大都城门为高。

  阜成门位于内城西墙中段,元代叫“平则门”,明初改称“阜成门”,有物阜民安含义。阜成门是元大都城西垣的南门。明正统四年(1439年),城门楼修成后易此名。阜成门始建于元代,明初加固城垣。门外正方形瓮城,瓮城北垣设门,西垣正中设箭楼。

阜成门-典故

  城门的城楼为三重檐歇式重楼建筑,台座呈梯形状,连同城楼通高35.1米。台座顶面铺设城砖,并与城垣顶面甬道相连,其余箭楼、瓮城及瓮城门城楼的规划均类似西直门。城内道路亦改称阜成门街,街南侧有巡捕厅等机构。城外官道为通往西山的重要道路。清代北京城垣规制多沿袭明代。

阜成门-习俗

  过去,三百六十行,阜成门一带都有人从事。这里最多的是农民,农民种地多靠天吃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阜成门一带的农民都会举行独特的庆贺活动。除了给龙王爷纸像叩头礼拜外,还会在中午时分往地里泼盆净水,以祝风调雨顺。

  无论是农民还是手工业者或商人,每年秋分时都会做同一件事情:祭月。这是因为,明、清两朝将月坛设在阜成门南侧,每至秋分,宫里必有人来月坛祭月,场面十分恢弘,亦充满皇家的神秘感。

  每到祭祀时,穿戴着盔甲的“御用军”就会齐刷刷地沿街排列,杜绝普通百姓围观。但是,祭祀的前几天和后几天,还是会招得许多百姓来这一带游玩、观看。追逐皇家盛事而来的熙熙攘攘的人流,也在无意间为阜成门一带增添了更多商机。1912年,祭月活动终止,月坛被废弃。

阜成梅花-盛景

  “阜成梅花”成为“京城九门”一景。旧时,京西门头沟的煤车多出入阜成门,所以阜成门又称“煤门”。煤栈客商们为顺利吉祥,财源茂盛,在业内募捐于瓮城门洞内一块汉白玉石上精雕梅花一束,嵌在墙壁上。“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怒吼,大雪飘飘,人们围着烘炉烤火,都称赞“阜成梅花报暖春”。

阜成门-古街

  北京所有的城门都各自对应着一条大街,元大都平则门内的街称为平则门街。明朝正统年间,平则门改称阜成门后,城内大街也改称阜成门街。城内道路称“阜成门街”,一街两巷有巡捕厅等衙署及各种民居、胡同,热闹的买卖,碳夫、煤车、骆驼、满载煤炭,源源不断的走进阜成门。

  清乾隆时期,将阜成门街分为两段称呼,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仍称阜成门街,而从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称为羊市大街,因为当时这里是热闹的羊肉集市。民国年间,羊市已不存在,1956年取消羊市大街名称,这条大街统称阜成门内大街。

阜成三多-盛况

  第一:骆驼多,由阜成门往京城运煤靠骆驼驮煤的多。煤从山里挖出来,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山路难行,骡马牛车不宜担此重任,于是乎骆驼就当了“主角”。北方畜力中顶数骆驼劲儿大有耐力,喂饱一顿不吃不喝且走呢。

  第二:煤栈多,阜成门内外的煤栈多。人牵引着骆驼来到阜成门内,到城内的时间不尽相同,因此到了城内都会找地方落脚休息,这也就让城内的煤栈多了起来,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第三:“煤黑子”多,这指的是常常进出阜成门的煤矿工人,工人主要有负责运煤的、卖煤的和摇煤球的。 

妙应寺白塔由来
  妙应寺白塔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因寺内有通体涂以白垩的塔,故俗称“白塔寺”,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为迎释迦佛舍利,在大都城西南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白塔始建于蒙古一元至元八年(1271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由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兴建。塔成后建寺,名“大圣寿万安寺”,建于辽永安寺旧址。


白塔组成结构
  白塔为藏式佛塔,砖石结构,由尼泊尔人阿尼哥设计建造。阿尼哥擅长铸造佛像,初随本国匠人去西藏监造黄金塔,后入元大都。他除了造北京白塔寺外,还造了五台山大塔院白塔。妙应寺白塔砖砌,外抹白垩,总高约15丈。白塔比例匀称,状如覆钵,其制如盖,通体雪白。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葫芦矗立在密集的北京民居之间。塔的外观由塔基、塔身、相轮、伞盖、宝瓶等组成。


白塔塔基
  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2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塔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


白塔塔身
  塔身俗称“宝瓶”,形似复钵,上安7条铁箍,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白塔塔刹
  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白塔寺风俗
  “跑马摇铃关寺门”,传说白塔寺很大,山门不在城里,而在永定门外的大红门,每天要跑马摇铃关山门呢!北京外城的大红门就是白塔寺的山门虽不可信,但在一个周沿四至五里的大寺院(元代时每240步为一里),用跑马方式报时关寺门,却又合乎蒙古族的风习,这个传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白塔寺的风貌和规模。


白塔寺习俗
  “八月八,走白塔”,自元代以来白塔寺与护国寺、隆福寺成为老北京最大最热闹的三大庙会之一。旧时,在北京逛庙会除了焚香拜佛求神外,还是老百姓日常购买生活用品、游玩、买各种美食的最佳地方。


  旧时的白塔寺经常开放,庙内香火不断,山门内外商摊食摊林立。一首清代老北京民谣《正月正》中,曾用十二个月形容了老北京每个月份的主要民俗,其中有一句“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讲的就是在秋高气爽的八月,清代妇女脱下厚底盆鞋,换上普通汉民穿的平底鞋(自由鞋)去“走白塔”的民俗风情。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西直门

  孙轶青题

  咏 西 直 门 [清]王士祯

  都城负太行,勃碣地形古。

  城西富流水,磬析颇参伍。

西直门-作用

  西直门位于内城西墙。形制与阜成门大体相同。西直门在元代时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姊妹门,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那时的北京城里皇家用水,都取自西郊玉泉山,因为它在京城九门当中,为运水进城的唯一通道,所以俗称西直门为“水门”。

西直门-由来

  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元朝时西直门被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刘秉忠为西直门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

西直门历史

  元代和义门城门北侧设有水关,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经翁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入水关汇入城内积水潭。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和义门改称“西直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九门城楼,正统四年(1439年)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门洞,将原瓮城包在新建的瓮城之中。

  清代城门基本沿袭明制,在营建圆明园、畅春园等西郊园林时,西直门是必经之路,故多次对西直门及城外官道维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颐和园及西直门外道路时,又对城门进行全面修缮,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

  1950年西直门城楼、箭楼及瓮城曾修缮。1969年修建环线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箭楼下发现埋在地下的元朝和义门瓮城门,现原址现已辟建为路。

西直门结构

  西直门城楼台基底宽40.9米,城台顶进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内侧券门高8.46米,外侧券门高6.3米。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5米,城楼面阔五间,连廊面宽32米,进深三间,连廊通进深15.6米,城楼连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为方形,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东北角建关帝庙。

  明正统元年(1436年)新修的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均采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城砖。门楼通高34.41米(包括楼台),为3层飞檐歇山式建筑,柱、门、窗皆为朱红色,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顶部为绿色琉璃瓦,饰有望兽及脊兽。

  在门楼台下部正中与城垣墙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顶式城门洞,因沿袭和义门之制,较内城其他门洞低。装有向内开启的城门一合,用福山寿海5面包锭铁钉固定。城门正前方为一重檐歇山顶箭楼,西、南、北3侧共有箭窗82孔。箭楼西侧面阔7间,内侧底座面阔5间,通高30米,俯视呈“凸”型。

  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为东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设有瓮城庙。在瓮城南墙辟有一瓮城门。与城门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门。上方有一座单檐硬山谯楼有两层12个窗,又称瓮城门楼。城外护城河木桥改为石桥。

西直门风情-西门折柳

  西直门外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每年清明过后,草色青青花盛开,亲朋好友相邀互携,到西直门外长河畔春游,临别时依依不舍,折柳相赠。久之,形成了“西门折柳”的说法儿。当盛春时,城中仕女云集,当官的、舞文弄墨的,没有不到这里游览的。人们称此地为“小似钱塘西湖”。

西直门盛景 1 -西直水纹

  在西直门的瓮城门洞中嵌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它是西直门功用的标志,也是京城九门一绝,称“西直水纹”一景。传说西直门城门昼夜不关,因为北京城里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一时一刻离不开生活用水。不是城里没有水井,可那井水大多是苦水,有所谓“苦海幽州”一说嘛。玉泉山的水,清冽甘甜,曾被乾隆帝誉为“天下第一泉”,那是紫禁城皇家的日常专供。从玉泉山来的人推驴拉的运水车,都有皇上签发的特别通行证,车头插着一面杏黄小旗,一路飘飘展展,浩浩荡荡,昼夜不停地进出西直门。 

西直门盛景 2 -蓟门烟树

  “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碑竖立在元代土城遗址上。元、明以来把德胜门外元大都城健德门(俗称“土城关”)当做战国蓟门旧址,元代称做“蓟门飞雨”,明时始称“蓟门烟树”。传说门外有两个大土堆,“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因此得名。僧帽形碑首,刻雷纹。方形碑座,碑的阳面为乾隆帝手书“蓟门烟树”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题七律诗。

西直门古迹 1-高粱河

  画面上的“长河”绕城指的是高梁河。高梁河发源于玉泉山,入昆明湖,经西直门流向德胜门水关。当时有明●朱茂炳诗道:

  “高梁河水碧湾环,半入春城半绕山。

  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

  那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

  说的就是高梁河两岸美景。元大都城的建立,使北京城从莲花池水系向高梁河水系转移。古高梁河有两段河道。西段河道是从永定河在石景山附近分出的一条支流,由于永定河南移,这一段河道逐渐淤塞了。

  古高梁河东段在今紫竹院处,它从紫竹院出来后过白石桥、高梁桥、西直门、到德胜门处分为两支。一支继续东流,沿今北护城河向东,经东直门坝河进入温榆河。另一支向南,由德胜门过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穿过长安街,经前门、金鱼池、龙潭湖,出左安门,过十里河村东南,经马驹桥流入永定河。

 

西直门古迹 2-高粱桥

  有河就有桥,但桥与桥不同,位于西直门外高梁河上的高梁桥,是北京历史上的著名桥梁。它始建于辽代,桥为青白石三孔拱券形,上有栏板望柱,雄伟壮观。元朝建大都就在这一带。高梁桥就是元代出和义门的主要道路。明、清时为出西直门往西北方向的主要道路。

 

  高梁桥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之南额题为“长源”,北额为“永泽”;北牌坊之北额题为“姿安”,南额为“广润”。高梁桥过去是北京人公认的踏青之处,沿河林荫道上,多高楼茶肆,游者络绎。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往往在高梁桥附近的绮虹堂船坞上船,经白石桥、万寿寺、麦钟桥、长春桥,直达颐和园。有石路从西直门经高梁桥直达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的。

 

西直门传说-高亮赶水

  高梁河有个传说叫“高亮赶水”。说的是明朝永乐大帝朱棣,要从金陵(今江苏南京)迁都到北京,令刘伯温主持修建北京城。那时的北京还是一片混地,被称为“苦海幽州”,是东海龙王的领域。刘伯温白日做梦有仙人指点,说是东海龙王要把北京的甜水运走,运到西天瑶池去,于是命令小将高亮前去赶水,并嘱咐:扎破水篓后尽快往回赶,千万别回头。

 

  镇守西直门的高亮,按照刘伯温的嘱咐,在玉泉山通海的海眼附近追上了龙王。高亮挺枪刺破了鱼鳞水篓,回身拖枪便走,耳听身后水声不绝。走到西直门前,正看到刘伯温站在石桥上向他招手,以为没事了,于是回头一望,没想到一个大浪打来,将高亮和战马一同卷去。

 

西直门盛景 1-六海水系

  旧时京城里由六个相连的湖泊组成内城庞大的水系-六海水系。六海指“后三海”(西海、后海、前海)和“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现在,统称“后三海”为什刹海。六海原是古永定河(高梁河)故道的洼地,后因潴水而形成湖泊,金代称“白莲潭”。

 

  元代郭守敬主持新河工程,引白浮泉、玉泉诸水注于积水潭。元代的积水潭涵盖今日之后三海,且水深面广,东西宽达二里,东南面与太液池(今北海和中海,当时尚无南海)相连,呈现“汪洋如海”、“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时自京杭大运河北上的粮船,经北运河、通惠河驶进元大都的积水潭。积水潭遂成为漕运终点码头,呈现出一派航运繁忙,“舳舻蔽水”的兴旺。

 

  明初期北京城池改造,城内部分河道被圈入皇城之内,漕运船只不再进城,加上水源减少,积水潭水面缩减,湖泊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今日的西海旧时称“积水潭”;今日的后海和前海当时统称为“什刹海”。太液池南部增辟了南海。明代后期,太液池始按地域分别被称为“北海”、“中海”、“南海”。

 

    清代,“前三海”分别称“北海”、“中海”、“南海”;“后三海”分别称“积水潭”(即今日的西海)、“什刹海”(即今日的后海)、“前海”。现在六海水系的水源均来自密云水库,六海两岸名胜古迹众多,北海公园和什刹海景区已成为北京重要景点。

 

西直门盛景 2 -西山晴雪

  在“蓟门烟树”远处有“玉泉趵突”又叫“玉泉垂虹”。玉泉山在万寿山之西,玉泉山之玉泉因它的泉源旺畅,从雕龙口中喷射出来像雪花,故又名“喷雪”。香山是西山山脉的一部分,早在金代就在这里建有行宫。“西山晴雪”是香山又一景致,每当冬雪初霁,在重叠的峰峦上,覆盖着银白色的积雪,茫茫无边,令人眼明心澈!

 


德胜门

权希军题

 咏 德 胜 门  [清]梁鼎芬

建德门开晓日光,车未暇数兴亡。

千军箭簇岗头尽,青草秋波似故乡。

德胜门-作用

沿内城西墙北折有北城门户之一的德胜门。内城北墙无中门,仅辟两座旁门。一个在西叫“德胜门”,一个在东叫“安定门”,历来被看做北京城最重要的防御之门。德胜门是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军队出征往往走此门,又被人们称为“军门”,寓意“得胜回朝”。

德胜门-由来

元朝末年,大将军徐达率领军队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即北京),元顺帝急忙从大都城的北门健德门逃走了,元朝从此灭亡。徐达便把健德门改成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可能是纪念明军取得胜利之意。这是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北京城时,就把大都城的城墙南移两公里,另外修了城门和瓮城,还叫德胜门。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道德胜利”。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德胜门箭楼

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

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当属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一座高大的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1993年)改为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

德胜门古迹 1-五塔寺

德胜门外向西坐落着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为避雍正帝胤祯名讳,更名“大正觉寺”。因寺内建有五塔,故又俗称“五塔寺”。明永乐年间,印度僧人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金佛五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图样。永乐帝乐坏了,下旨建寺造塔。

金刚宝座塔由塔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宝座顶上平台,中央大塔十三层,高近三丈,象征毗卢遮那佛;四角小塔各十一层,高两丈有余,东塔象征阿辁佛;南塔象征宝生佛;西塔象征阿弥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五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雕刻精细,美轮美奂。中央大塔刻一双大佛足迹,意为“佛迹遍天下”,给人以大气神奇的印象。

德胜门古迹 2-积水潭

德胜门内有一片湖泊,叫“积水潭”,北岸一座小土坡上有一座汇通祠,那是北京城里一处难得的景致。早在元代,这里是有着“舳舻蔽水”盛况的漕运码头。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部营造中都城,五年后改中都为大都,定名大都城。

元世祖采用郭守敬的建议,引白浮泉水入城,汇流积水潭,开凿通惠河直达通州,京杭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至积水潭,既解决了大都城水源问题,又使大批漕粮南货运抵京都。当时积水潭中帆樯林立,什刹海沿岸旷世繁华,处处勾栏酒肆,使这一带成为京都商贸中心。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北京城发展的基础,对明、清时北京的兴盛起到了巨大作用。

汇通祠现在辟为郭守敬纪念馆,郭守敬是元朝著名水利专家,他当年任职的“都水监”是总管全国水利建设的部门,旧址就在积水潭边。郭守敬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对元大都水利的建设贡献最为突出……说了归其,他最大的功绩还是主持开凿了通惠河,解决了当时“南粮北运”的热点、难点,巩固繁荣了北京城。

德胜门风情-德胜祈雪

德胜门又有“德胜祈雪”一景。据传,清乾隆四十三年(1782年)大旱,饥民扶老携幼迁徙逃亡。年末,乾隆皇帝北行,当銮驾至德胜门时,喜逢大雪,因瑞雪兆丰年,故乾隆皇帝大悦,銮驾停在德胜门,御书祈雪诗三首,并通谕刻石立之,以慰天公。“德胜石碣祈雪碑”立于当时德胜门瓮城中“同兴德煤栈”西侧,其碑大小及形制与“燕京八景”碑差不了哪儿去。

德胜门古迹 -钟鼓楼

  站在德胜门上眺望东北,有钟鼓楼,钟楼在北,鼓楼在南。旧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再次重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毁于雷击后又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后,又对鼓楼进行过多次修缮。

  鼓楼以木结构为主,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12丈,整体坐落在一丈高的砖石台基上。二层原有大更鼓一面小更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大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用整张牛皮蒙制。钟楼为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47.9米,共两层,下部为砖石台座。

  一层四面各有一座拱门,有石阶通向二层;二层四面各有一座拱门,门左右各有一石雕窗。大钟悬挂在二层正中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各吊一根两米长的撞钟用圆木;钟高5.4米,体厚0.27米,重63吨,是中国最重的钟;钟全部由响铜铸成,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

  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鼓楼里边原有一个铜壶滴漏,是用来计时的。明、清时期,每天两次鸣钟,寅时(五点)称“亮更”,戌时(十九点)称“定更”,每次撞击一百零八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百零八”,戌时开始每个更次击鼓,直到次日寅时,称作“晨钟暮鼓”。明、清两朝报时的主要目的是给市民们发宵禁信号,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以及城区的一千多个栅栏都按钟鼓声启闭。治安部队也按钟鼓信号盘查夜行人,对犯禁者“访缉查验”。清朝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

德胜门传说-司槌狐仙

  北京城市井中广为流传着鼓楼“司槌狐仙”之说。说每天敲鼓报时后,司槌官必须要把鼓槌子随手一扔,第二天鼓槌子会自动到大鼓前的鼓架子上;如果司槌官敲鼓后,认真地把鼓槌子放在鼓前架子上,那么第二天一定找不到鼓槌子。这种传说,更让古老的建筑有一种神秘之感。

德胜门人文-将领于谦

  德胜门还引出一位令人怀念的历史人物,明代抗击蒙古瓦刺军,保卫北京城的爱国将领于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蒙古瓦剌部在怀来土木堡俘获英宗,随即大军压境,兵临北京城下。主战派将领于谦率领军民奋勇迎击,大战五日于德胜门外,毙敌一万余人,捍卫了首都北京。没想到,被当作人质放回的英宗皇帝,受宦官曹吉祥、石亨等和议派谗言,竟以“策动宫廷政变”莫须有罪名,将于谦杀害。临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德胜门地理 1

  德胜门城楼东侧,曾是“晓市市场”,还有一堆以“晓市”命名的胡同。这里是当年重要的民间交易市场,以清晨交易得名。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成为北京假烟贩卖的集中地。德胜门城楼西侧,有胡同叫“冰窖口”,是当年宫里窖藏夏季用冰的地方,如今已改成大路,这里的彻底改造是本世纪的事情了。

德胜门地理 2

  冰窖口胡同的冰厂至六十年代初期应还在使用。具体地址在冰窖口胡同与护城河之间,当时有数个长百余米宽二三十米深约6、7米的用于存放冰块的大坑。每当在北京寒风最凛冽的时节,冰厂工人们才开始到积水潭或太平湖取冰,有些老工人甚至已取冰数十年。

  工人们在寒风中用专用工具将已冻得非常厚实的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将冰块提到岸边运至冰厂,再用溜槽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都铺有稻草相隔,随后再用保温之物质如稻草等将全部的冰块厚厚盖好,等至气候炎热之时,遂将存冰取出向市场供应。

  五、六十年代的盛夏时节,在北京城内的副食商场,街边小店,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啤酒、北冰洋汽水随处可见。后因人造冰的大量使用,有数百年历史的冰厂迅速消失。冰窖口胡同处的冰厂撤消后,遗留下的储冰大坑。

  

安定門

夏劉藝書

咏安定門 〔清〕施潤章

沙漲寒河水,天高接塞山。

從來防北口,徵戎此時閒。

安定門-作用

安定門位於內城北墻東側與德勝門對望。安定門本是“文臣翊讚太平,武將得勝回朝凱旋”含義,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當時有一首歌謠:“打仗要德勝,進兵就安定。”每逢將士凱旋歸來,朝廷百官在此備禮擺酒舉行盛大歡迎儀式。

安定門-歷史

過去安定門外比較荒涼,靠近地壇東、南、北三方面均有糞場,糞霸雇人將城內居民廁所的大糞運到糞場裏,摻上爐灰,攤曬成大糞幹,賣給郊區種菜種糧的農民。明、清兩代,安定門內外多聚居平民,“安定門,三道坎兒,糞場、窯坑、亂墳崗兒”是當年的真實寫照。被瓦剌軍生俘的明英宗在被放回時,就是從安定門進的城,換上法駕,就是天子的車駕後,到東安門,由景泰帝迎入南宮。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法侵略軍攻佔安定門,城上懸挂英、法國旗,不準中國居民出入。對於這段屈辱的歷史,至今提起來人們還憤憤不平。

安定門-結構

安定門城樓形制略同於朝陽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6.05米;樓連臺通高33.13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箭樓形制與崇文門略同。甕城呈圓弧狀之方形;東西長68米,南北為62米;甕城東側墻上辟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

安定門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下元大都後,改大都路為北平府,將原元大都北垣東側門安貞門改名“安定門”。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修繕安定門城樓及城垣,明正統元年(1436年)修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明正統六年(1441年),安定門城樓失火,當年修復。後明、清歷朝均有修繕。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夏至都要經安定門到地壇祭祀后土,以求五穀豐登。

安定門古跡 1-真武廟

安定門有“安定真武”一景。其他八大城門甕城內,修建的都是“關帝廟”,唯有安定門甕城內修建的是“真武廟”,故此稱為九門之一絕。

中國古代“法天象地”説,就是把天上的二十八顆恒星稱為“二十八宿”,又把這二十八顆星分為東、西、南、北四組,分別用神獸和動物來代表: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玄武就是龜蛇。這就是易經學説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四象”。

北方玄武七顆星宿具象為龜蛇纏繞之狀。龜蛇乃神靈之物,得紫元君真傳,獲天神寶劍,在武當山修煉多年,奉玉皇大帝之命,專司北方防務,稱為“玄天大帝”。真武廟裏一般有一位海下三綹長髯、披發黑衣、腰佩寶劍、腳踏龜蛇的神像-真武大帝。宋代,為了避諱宋朝皇帝的先祖趙玄朗,朝廷規定改“玄武”為“真武”。

此外還有一種從《易經》卦辭上的解釋:張清常《北京街巷名稱史話》中認為,安貞出自《易經》坤卦:“安貞之吉,應地無疆”,且《易經》六十四卦多處有“貞”。“貞”的解釋不外乎“正”或“定”。“健德”出自《易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之德就是健德。所以,“安貞健德”就是“安定德勝”。“安定”取平安穩定之意,“德勝”是説武力強盛,以德服人。

安定門古跡 2-孔廟

孔廟,又名“先師廟”,位於北京孔廟位於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3號,為中國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積2.2萬平方米,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

孔廟坐北朝南,古建築面積約有74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沿中軸線分佈,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佈局,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廟大規模修繕,民國五年(1916年)竣工。

至此孔廟形成現有的規模和佈局。北京孔廟進士題名碑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遺留下來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孔子儒學、建築形式和文化內涵的重要史料和實物。

安定門古跡 3-國子監

國子監原是元、明、清三代的國立大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也是為封建王朝培養“聖賢”之處,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國子監街牌樓是北京唯一保存完整的街道牌樓。四座牌樓均為一間二柱三樓式,街東、西兩端各立一座,街中段立兩座。

孔廟和國子監相連,體現了中國古代“左廟右學”的規制。國子監,屬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建成“國學”,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清曾修。孔廟是皇家祭孔的地方,每當盛典,皇帝率百官在雅樂聲中焚香頂禮膜拜。北京的孔廟內有古柏近百棵,是北京城區著名的古柏群之一,大多為檜柏。古檜柏蒼蟠古樸,姿態奇絕,更能把我國精美的古建點綴得古香古色。

國子監原是元、明、清三代的國立大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也是為封建王朝培養“聖賢”之處,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國子監街牌樓是北京唯一保存完整的街道牌樓。四座牌樓均為一間二柱三樓式,街東、西兩端各立一座,街中段立兩座。

安定门古迹 1-雍和宫

  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1950年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

 

  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牌楼院位于雍和宫最南部,大门坐东朝西,东、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侧有一黄、绿琉璃砖瓦的影壁。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清雍正皇帝即位前府邸。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行宫,清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主体建筑由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雍和宫殿、“四学殿”(药师殿、数学殿、密宗殿、讲经殿)组成。整组建筑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藏、蒙民族特色。各殿内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500罗汉山、金丝楠木雕刻的佛龛和18米的檀香木大佛。

 

安定门古迹 2-地坛

  地坛,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自1531年至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

 

  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它的面积不大,37.3公顷,占地仅为天坛的八分之一左右。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方泽坛坛面的石块均为阴数即双数;中心是36块较大的方石,纵横各六块;围绕着中心点,上台砌有八圈石块,最内者36块,最外者92块,每圈递增八块。

 

  下台同样砌有八圈石块,最内者200块,最外者156块,每圈递增8块;上层共有548个石块,下层共有1024块,两层平台用八级台阶相连。凡此种种,皆是“地方”学说的象征。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上层高1.28米,边长20.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方泽坛只用了黄、红、灰、白四种颜色。

 

安定门掌故 1-天圆地方

  古人把天地未分、混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茫茫宇宙称为“天”,把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日、月等天体都像圆周一样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而大地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而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是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安定门掌故 2-除奸柏

  国子监和孔庙里面种植树木很有讲究的。以“周礼”之制,国子监里广植槐树。而孔庙为祭祀先师之所,祭祀坛庙都植常青的柏树。“除奸柏”巍然屹立在大成殿西侧,树冠苍翠高达六丈,虬屈斑驳的粗干周长达一丈六尺。据说为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许衡所植。

 

  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奸相严嵩代替皇帝来孔庙祭孔。因崇信道教已走火入魔的嘉靖皇帝,要和妖道陶仲文到大光明殿去做道场,所以就派严嵩去代祭。严嵩率百官来到孔庙,这位本来就有篡位之心的奸相仿佛自己就是皇帝似的,得意洋洋大摇大摆地走着。没想到走到大成殿前一棵古柏旁时,一不留神,被古柏的一个大枝把他的乌纱帽掀掉。

 

  代替皇帝祭孔,掉了乌纱帽,这可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也是对孔圣人的不恭。吓得他不敢发作,只好咽下这口气,捡起帽子慌忙戴上,跟在后面的百官都暗暗发笑。以后此事传出,人们认为古柏有知,也痛恨奸臣,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就叫它“除奸柏”。其实,这都是因为人民痛恨奸臣的缘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忆】老北京“四九城”城门旧影(内九城篇)
从不一样的角度去解析,看一看北京的城门有哪些奥秘
悦读 | 这些有关北京内城九门的老照片您都看过么?
五十年已过,后悔了吗?
你好北京 | 透过城门看北京——生存到死亡,不过西城几个门
西城典靓 | 从北京的城门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