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行宫在徐州遗迹
userphoto

2024.01.29 江西

关注

 刘玉萍

据《钦定南巡盛典》《清高宗实录》等史料记载,乾隆帝一生曾六次下江南,其中四次来到徐州,时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二十七年(1762)四月、三十年(1765)三月、四十九年(1784)三四月间。乾隆南巡主要目的是“阅河”,即视察黄河水情和治河工程。他考虑工程浩大,不是短期能够竣工的,为今后来徐“阅河”便于居住,下旨由两江总督尹继善操办,选址建造行宫。徐州共有乾隆行宫三处,奉旨建造的乾隆行宫有两处,私家建造一处。

云龙山乾隆行宫

云龙山行宫位于云龙山北麓,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云龙山是苏北名山,由九节山头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山上巨石嶙峋,林色幽美。全长3公里,北毗连市区,海拔142米。苏东坡在徐任知州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他书写的“放鹤亭记”碑现仍存山中。行宫南起云龙山北麓,北抵土山,东接御桥,西至现在的中山路,前后左右均为三进院落,大殿两侧是数十楹配殿,左右为园林、假山、亭、台、榭、阁等。

道光《铜山县志》云龙山行宫图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泛滥,灾情严重。次年四月乾隆乘船北上,至宿迁顺河集码头登陆,来徐州视察。这是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疠必行,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瘐,宁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瘐”为重,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是一种勤政抚民的表现。

徐州云龙山

黄河是长堤托起的“悬河”,它高出地面数米,古人曾有“城如仰釜”的感叹:每逢汛期,悬河激流翻滚,漩涡飞转,就像顶在百姓头上的一锅沸腾水,岌岌可危!乾隆知道,明朝的徐州府城就是被黄河漫灌湮没的,不能让重建的州城再遭毁灭,便下令修筑护城石堤,这是徐州史无前例的皇家工程。乾隆考虑此项工程浩大,不是短期能够竣工的,为今后来徐“阅河”便于居住,下旨由两江总督尹继善操办,选址建造行宫。于是在原禹王庙,后龙王庙的基础上扩建成了云龙山行宫。清末,云龙山乾隆行宫逐渐毁坏,仅剩大殿及部分院落。

乾隆行宫大殿背影

1959年,云龙山行宫被辟为徐州博物馆所在地,1979年在行宫东侧建了仿古碑园。乾隆行宫改造项目2011年9月开工,行宫大门口的建筑原为上世纪90年代所建,重建的是清代风格的木结构建筑,整体风格与行宫仅存的大殿更加协调。乾隆行宫的主体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屋檐彩绘。图案以龙凤为主,还有牡丹、水仙、山水、亭台楼阁、蝴蝶、孔雀等,屋檐的正反面都有,彩绘细腻,富有美感。大殿外有22根粗大的立柱,工人全部用生漆加麻布包裹了3层,还要涂三油漆,保证不腐烂、不遭受虫蛀。

云龙山乾隆行宫

另外,大殿一根4米多长的横梁出现弯曲,用了10道铁箍进行加固。把以前的水泥柱、水泥房梁等全部改成了木结构。目前是保存最为完好一处乾隆行宫,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沂马陵山乾隆行宫

马陵山乾隆行宫位于马陵山北麓,据史料记载:“南来行馆率简朴,非宫殿比。至此处则益令从约,内则数字,外列布帐为庐,仍如行营之制”。行宫遗址,今人皆称之为大营顶。行宫有五进院落,殿堂三十七间,内有宜园,园内假山、流水、奇花异草,行宫毁于清末战火。如今,大营顶乾隆行宫遗址已是一个居住有二十户左右人家的小村落,村落高于四边土地,更像一个小山岗,四周为油油的麦田。在新翻的裸露的土地里,密集地散落有成片的砖头和瓦砾,从砖头和瓦砾的形态看,显然这里曾经有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建筑群。在小村北边杨树林下,裸露出的殿堂屋基清晰可辨。

马陵山风景

根据《南巡盛典》中记载,乾隆皇帝在今江苏新沂市附近的线路是,在山东省南部郯城县由马陵山古道入江苏省马陵山北段,经旧江南省邳州宿迁县与郯城县交界的红花埠走今天的新沂市马陵山境内,过宿迁县南下。在马陵山北段附近还有山东郯城县境内的郯子花园行宫、宿迁县皂河镇龙王庙行宫两座乾隆行宫。这条线路也是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之行的必经之路。

宿迁县皂河镇龙王庙行宫

乾隆选择这条线路。一来要领略齐鲁文化,祭祀孔子和圣人之师郯子,走圣人之路。据《曲阜志》记载乾隆下江南时从济宁运河码头上岸,前往泰山观景至曲阜拜祭孔圣人,然后沿陆路南下经临沂至马陵;二是更好地了解山东省、江苏省的民情;三是获得这一带人士的支持并且表达出亲民爱民。

马陵山风景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邳州自古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是南北要冲,无论是走水路还是走陆路这是必经之地,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爷爷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下江南也曾经过邳州,清康熙年间旧邳州城、下邳城(今江苏邳州市西南与睢宁县古邳镇交界一带)毁于郯城大地震并引起的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康熙皇帝命户部拨款救民于水火后又重建新邳州城(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于艾山之阳洪福山南麓。

邳州古运河

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巡视途径徐邳界时,作《经徐邳界上》。“泗水通淮泽,陂陀认马陵。经过怀十载,户口几新增。”邳州变化大,战争频仍,荒年不断,人丁死亡严重,但邳州人口增加,十年不见人口翻了几倍,作为康熙皇帝很是欣慰。表达了对“皇爷爷”康熙的思念和对邳州百姓的眷顾和怜爱,乾隆为邳州留下了《旧邳州》诗一首“艾阳迁建圣恩留,患自羊山初改流。一片白波浮故垒,士人犹道旧邳州。”艾阳,现在的艾山之阳,1668年,地震河决,旧城沉陷;康熙二十八年迁建新城于艾山南坡,这是圣恩浩荡的结果,一片白色波浪上好像漂浮着巍巍旧城,秀才举子们还缅怀着过去旧邳州的人文掌故,风土人情。

马陵山风景

乾隆皇帝曾三次登上马陵山(又称司吾山,又作峒峿山),乾隆所作《峒峿山三首》诗中,其中一首这样写道:“绿野平陵翠岱纹,指庐小对意含欣。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

形象地赞美了钟吾大地宿迁县马陵山这一带的秀丽。今天的江苏新沂市马陵山北麓大营顶乾隆行宫清末毁于兵燹仅存宫殿基础。现遗存多块汉白玉的柱基,和刻龙的石块,龙凤的瓦当。出土的珍贵文物,清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宰相刘罗锅原型)亲书的“读书煮春茶”石匾,现保存完好。

铜山区柳泉乾隆行宫

徐州北区的群山间,曾有一座乾隆行宫,行宫坐落在铜山区茅村镇檀山村南、店子村东、梅庄村北,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梅庄行宫,其实它的本名叫柳泉行宫。据清·道光崔志元《铜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二年详请事案内:添建柳泉行宫,用地一顷七十二亩。”并收录一幅《柳泉行宫图》。民国《铜山县志》载:“凤凰山有石刻二凤形,山南有泉,流入辛贾山鹅儿湖。下有黄嶰,旧为张氏别业,极水木亭馆之胜。自乾隆四十年进奉为柳泉行宫,今圮。”

手绘柳泉乾隆行宫图

柳泉乾隆行宫系私家所为,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造人是家在茅村张家林村的张继盛,曾任河南归德府商虞(今商丘市)通判,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于乾隆二十一年受到封赏,不仅张继盛,连同他原任山西泽州知府的父亲张广居、母亲拾氏都承旨诰封。皇恩浩荡,何以为报,张家人发现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大多从附近的驿道通过。他们决定在自己的家乡为皇帝建一座行宫。这样,一来可报皇恩,二来借此取悦皇上,为张家人在官场进一步地升迁铺路。

柳泉行宫所在地,前面有龙须河相照,后面有檀山为依靠,东边有青龙山,西边有广山,属于风水宝地。同时,地理位置优越。一方面视野开阔,减少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交通极为便利。东边不远处即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官方古驿道,北通京师,南指江浙;西边有过茅村桥南到桃山驿、北去利国驿的二三等驿道;东南五里有夏朔驿站,东北五里有石山驿驿站;东南十里过荆山桥能够直达徐州城;再向西十里是京杭运河泗水段,微山湖南岸有号称“淮海第一关”的景山码头。因此,无论旱路还是水路,柳泉建行宫都是不二的选择。

道光《铜山县志》中的柳泉行宫图

据道光版《铜山县志·柳泉行宫图》展示,柳泉行宫是一座豪华、恢宏的行宫,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动工,历尽磨难,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终于建成。柳泉乾隆行宫的设计方案,基本按照北京故宫模式,占地数百亩,选址于梅花山、檀山、小青龙山、广山四山之间的平地上。

建造规模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规模虽小,但也气势雄伟。午朝门外有玉石栏杆桥,龙壁屏风和一对巨大的护门石狮。午朝门内建有前后正殿两座,两边是配殿,墙体均是雕工精细的优质青石砌成,殿与殿间有长5米的条石铺路。殿后有御花园,园内有假山、鱼池、花圃等。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第六次南巡归来的途中,在柳泉行宫实际住了两个晚上,即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通过《中西历日对照表》换算,这两天分别是1784年的5月17日和18日。

柳泉乾隆行宫遗址中的残垣断壁

建造行宫需用银四万余两,张家为凑齐巨额银两,或变卖土地,或转让房产,或动员各房夫人卖掉自己的金银首饰,或投亲奔友四处借贷,在资金有了着落后,方破土动工。不料,事与愿违。张家为皇帝修建行宫不仅没有为自己带来福祉,反而适得其反,给政敌留下了诽谤的把柄。于是张家“搜刮民脂民膏、贪污受贿、建造豪宅”的诬告信传到了乾隆皇帝的手里,致使龙颜大怒,一道圣旨就将张继盛革职拘捕,金碧辉煌的柳泉乾隆行宫也从此废置。

遗存的砖瓦作民房建筑材料

如今,除了后花园中假山残存下的一个土丘之外,只剩下花园假山与数十株柏树和“行宫湖”,及行宫西旁的一座空庙。该庙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过道五间。走进庙中,放眼望去,但见尽管破旧,却难掩昔日风采:屋内叠梁画栋,室外粉墙黛瓦,两厢配房,石墙到顶,券砌山门,穹窿当头。关于此庙神主是谁,民间有的说是娘娘庙,有的说是观音庙等,一直众说纷纭。正如《红楼梦》中说言“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柳泉行宫昔日的辉煌已被断石残瓦所淹没。

荆山桥记忆

荆山桥是清代康乾盛世在徐州的遗存物证。相关文献,尤其是自明清以来地方志、方志地图,治河专书及河图等史料中荆山、荆山桥地名记载颇多。荆山坐落于徐州城东北十公里处,地处进京驿道的荆山桥,是古代南京经徐州北上京城交通要路。时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康熙朝徐州人张胆父子捐巨资修建荆山桥已过60年,荆山桥再次得以重修。桥身加长120丈,总长度达到482丈五尺,约长1600米左右。保存资料完整、体例完备的(清)同治《徐州府志》,(赵明奇 主编 新千年整理全本《徐州府志》)卷首宸翰,录有乾隆皇帝南巡回程徐州时御笔诗文。乾隆帝首次途经徐州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再次路过荆山桥,作诗《荆山桥》首句言:“三里长桥开孔多(桥凡一百五十九孔,湖河之水由孤山、茶城等处经桥下东入运河。)”,实际上,重修荆山桥后,由于黄河泛水的影响,荆山桥河道淤积严重,不得不进行疏浚,乾隆帝以《荆山桥歌》为诗题,“石桥三里许以长,如虹蜿蜒饮两塘”。诗其上连微山湖下接骆马湖的南北咽喉形胜,“发帑修筑乃如常”(乾隆丙寅发帑数万修桥,至丁卯年告成。),强调1746年至1747年荆山桥御修工成。“去岁孙工河夺溜”,水过桥面。“一百余孔不足泄”“水过沙停半淤淀”。则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黄河在孙家集段漫溢,造成荆山桥河道淤塞,且与微山湖水路阻断不通的实际情况。水患洪涝严重的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亲自掌控黄淮区域整体治河策略。《钦差工部侍郎梦麟、总河白钟山等奏报荆山桥疏浚工成,命议叙董事诸臣,诗以纪事》,即反眏出其间疏通荆山河道的举措。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返程回京第三次经由荆山桥,乾隆帝《荆山桥记》,先言乾隆十一年至十二年,允准时任两江总督尹继善重修及建桥经过。又记“去年甲申(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用崔应阶议,浚微湖下游,乃复疏剔荆山,以资宣洩。”

对于当时沛县县城的防洪与重建,乾隆帝颇为关心,《清高宗实录》记有,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尹继善奏:“查沛县一邑,地本低洼,逼近昭阳湖,全赖护城堤工以资保障。前据该县以一线土堤难御全湖之水,请将城垣移建七山集……今又据该县续报,近日风雨连绵,水势增长,湖河相连,城内积水淹漫街道,城垣倾圮,护城堤工虽竭力加厢,得保无虞,而堤根内外久浸,两面受刷”。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沛县县城因黄河水患侵城,迁县城于县西南戚山,从《清高宗实录》记载看,乾隆帝关注沛县旧城与新城地理方位,还在于他以荆山桥为计道里长度地标。乾隆四十八年七月,“前经萨载查勘于旧城西南三十里之戚山,地势高爽,堪以改建,……著传谕萨载查明履奏,详悉绘图贴说呈览。寻萨载奏,沛县旧城在荆山桥之西北,相距一百二十四里,其移建新城之戚山在城西南,相距荆山桥亦有一百二十六里,与御道俱远,未能望见”。

实地走访荆山桥之前,已从有关资料中多少了解一些,其自初建桥后历经浩劫,现今面目全非。荆山桥建筑的兴衰史,如令人称奇的算术加减法,解放前的战火,尤其解放后,1958年政府开挖不老河时,用爆破的方法将其拆除,则是最为浓重的一笔,称冠于世的荆山长石桥与桥洞数字自此归为零。走至荆山村村委会旁的小卖部,顺着店家手指方向努力辨识,不远处已征购土地上已不见村落,基建塔吊林立。那打了许多折扣的落魄印象,迷失在散乱建筑材料间的苍桑,象一个伫立风雨中孤独沉默的岁月老人。从附近高处流下的淤水,环绕于荆山桥碑坊柱石底座周围,放眼望去,塔吊那边,便是远处山腰前,郑徐铁路客运专线高架桥和孤立的荆山。可见,待到周围楼起封顶之时,残存至今的三柱二间荆山桥石碑坊,愈显短小低矮,身后如同竖立起巨大的背景墙。荆山面前不见山,虽近在眼前,却看不见过去了。

在荆山桥古遗址文化研究会,收藏品中包括有荆山桥筑桥工件,一种元宝形的铸铁扣。清代兴修荆山桥,在桥梁石头接缝处除了用糯米浆浇灌外,还精心选用元宝形的铸铁扣相联结。手拿、抚摸铸铁扣,经仔细观察,表面虽无年代标识,但据铁件上所铸“钦工”两字判断,康熙年间张胆父子捐巨资建荆山口石桥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至乾隆年间,徐州已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实现了由直隶州升州为府的政区跨越,与奉御旨重修徐州府荆山桥不同,显示此物件应为乾隆年间修荆山桥时铸造使用。

背倚荆山,目视近前一段用水泥覆盖的残桥旧基路面,面向京杭大运河,是自清康熙朝建桥以来,一脉相承的荆山桥景观风景线。曾经作为驿路出行地理标志的荆山,开山采石幸运的适可而止。如同纪念碑一般存在的荆山桥牌坊,在高楼眏衬下,仍可荣耀的傲视南方。近在眼前的京杭大运河荆山桥河段、不牢河,河道、桥梁、人家随时过境迁,“利涉大川”。对岸,制高点转换到徐州城东蟠桃山上气派宏伟的通天阁,上源是长时段的汉文化气息。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荆山桥,在运河岸边,竖立有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标志石碑。或许,作为地域文化与文物保护中一座桥梁,可以其遗存桥砖长宽尺度的价值标准和有限承受力度,间接的衡量它继往开来的作用。类似荆山桥例,仅仅是一种启示,经济民生发展红利的前提,并非欣欣向荣般的隔离。与拍于今年九月初的工地照相比,石碑坊好似一身患残疾的小区门卫,现在,身后的1、2、8号等小高层建筑群已拔地而起。参造近似残缺不全的牌坊,一个象征符号,过客不看也罢。伤痕,又有什么好留恋不舍?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到处巡游,曾有过六次南巡,耗费巨大。所到之处,常常要题诗、写联,留下了不少墨迹,也使观景为之增色。

  相传在一次南巡时,路过位于徐州东北二十里处,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座石拱板桥,名叫荆山桥。在桥头有一间清雅的茶亭,便在这里小憩。乾隆在品茗之时,只见石桥如虹,卧水饮塘;纵目远眺,青山碧水,风光秀美。于是诗兴大发,随即挥笔题写了《荆山桥歌》一首,诗曰:

  石桥三里许以长,如虹蜿蜒饮两塘;南北咽喉形胜控,春秋节宣计书良。

  东接睢邸耕桑野,西连好沛王坝乡;我曾坐照资利涉,发幣修筑乃如常。

  另有乾隆亲笔题写的“万世津梁”四个大字横匾,镌刻在桥顶一对石狮子之间。

  乾隆的诗,不仅叙述了气势如虹的桥形,而且点明了它的重要位置,是为上通冀鲁、北京,下达两淮、江浙,是大运河的咽喉,是利涉交通的要冲,应该加以维护,使其成为“万世津梁”。

  这座桥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3年)开工建造,四十二年(公元1704年)竣工,历时21年,费银26800两。桥身原长362.5丈,顶宽1.9丈,为159孔石拱板桥。其中石板桥南头95孔,北头45孔,中间有19个大孔。桥体有栏杆,中孔雕有12条蛟龙于拱顶,龙头朝向上游,桥中间刻一对石狮子。此桥结构坚固,全桥用花岗石料砌成,接缝处除加糯米汁浇灌外,另有元宝形铸铁扣接相连,桥面上铺有青砖。

  在桥的北面约200公尺处的石驳岸上,还建有一座石牌坊,其顶横额面上北侧刻有“荆山桥”三字;南侧(背面)刻有“利涉大川”四字。牌坊石柱刻有对联,北侧为:

  虹彩飞空百世津梁歌利涉;

  湖光澄碧九州行旅沐恩波。

  南侧为:

  山近彭城水映之龙瞻瑞霭;

  人道王路功成砥柱履州行。

  字迹刚劲有力,端秀大方,均系乾隆御笔。

  随着历史烟云的变换,这座桥也经历了近代战争的创伤。此桥先后两次被炸毁了27个桥孔,桥上只能勉强通过行人。

  1958年,因疏浚开拓京杭大运河,这座桥由于碍航等原因,已不适用,便被拆除。从此,这座历经300多年的古桥,正如乾隆楹联所言,在完成了“人道王路功成砥柱履州行”的历史使命之后,其“万世津梁”的功能,也就与我们永远地告别了。但由于乾隆题诗与题写的对联,也就成为记忆中的建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州历史文化名山——荆山
图游京杭大运河(中运河)上
徐州--乾隆行宫
徐州-乾隆行宫
徐州博物馆(7)乾隆行宫
沧桑岁月:邳州火车站——运河边上的火车站(作者:杨洪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