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前都邑在冀州
userphoto

2024.03.23 江西

关注

      中国史前的首都,史前首都与现在很大的不同,讲究“中”,把国家疆域按东南西北中划分为九个区,中间那个区就是首都。行政区很大,相当于现在省的面积。《华阳国志》记载“《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又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就是说人皇建立了古蜀国,中州叫蜀都。蜀与巴同囿,即巴是前一个名称,蜀是后来的称呼。

       文献记载古蜀王叫蚕丛,丛是地名,即丛高山(又做崇高山)。蚕是“天虫”的合字,古文字“䘉”是3个“虫”,分别代表人皇、地皇、天皇,天虫的意思就是“龙”,也就是青铜器上以前被认做“饕餮”的图案。

只是纵目的代表天皇,对应的文字是“巴”。

头上有角的代表地皇,对应文字是“羌”或“单(shan)”

大龙旁边有小龙(或凤鸟、小鱼、虎牛羊象)的,对应文字是“蜀”,但是只有小龙的才是代表人皇。凤鸟应该是炎帝神农,小鱼是黄帝。

这件青铜器下边底座图案就是代表天皇,上面那层饕餮的下部有一对小龙,就代表人皇。幸运的是一些古地名还在,能找到一些线索,如图:

 通过地名巴中、巴东、巴南、巴西,基本可以确定天皇首都的大致方位,“天府”字面意思就是天皇的首都,也可能就是陕西四川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这段记载显然不是《禹贡》九州,剩下只可能是人皇九州,根据描述的方位,还原如图所示:

      中州就是冀州,冀州可能在某个时期与神州合并过,因此一些文献有“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曰神州”。昆仑即九寨沟,《史记》记载昆仑“其上有醴泉瑶池”。戎州,一般称西戎,即西藏。昂州,又叫迎州。地皇时期行政区不是州,而是“土”。所以迎土、深土分别是印度、身毒的谐音。天皇时期叫天竺,又载疆域西边,称“西天”。拾州,什通拾,即今天的喀什。《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河图》曰:“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开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信土。”这段记载了九州与九土的对应关系。      天府、中土、中州(蜀都)是三皇的首都。之后跟神州合并,大禹时期又从神州分出去一个荆州。西汉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入南海”。就是说从华山至泰国湾之间叫蜀都,泰国湾有个地名就叫“巴蜀府”。左思《蜀都赋》“经途所亘,五千余里...北指昆仑。”与“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曰神州”的描述也是一致的。     炎黄时期叫“邛都”,《史记》记载“邛都最大”,显然不是汉代以后的西昌那个邛都国邛都县,秦置临邛县,临的是宝墩古城。宝墩古城是炎黄都邑穷桑,又叫空桑。      那么夏朝首都是不是也在四川啦?笔者答案是肯定的。授禅成功曰禹,成都一词就是禹都的意思。当然那时候的禹都不是现在的成都那么小,民间一直流传着“成都省”这个说法,并有大邑县佐证,文献记载大邑县“因其邑广大”而得名。《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这句话中的“都”就是禹都,这句话中的“城”就是阳城。

来看看成都平原地图,岷江与涪江之间,地名里有个高频度的“阳”字,蜀人左言,阳城里面的某地简称某阳,所以有绵阳、德阳、濛阳、蒲阳等地名。四川又古称“益州”,《史记》记载大禹授天下与益。所以笔者肯定涪江与岷江之间的“方三百里”是西羌禹都阳城。《淮南子·地形训》“掘崑仑墟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也说明方三百里的下地是城中城的城市群。三星堆三期,相当于中原商时期,古四川是“方八百里”的昆仑虚,三星堆叫“帝之下都”,“下”是成都平原古地名,又叫“穴”,这个穴不是洞穴,应该是两条山脉之间的象形,即穷山与崃山,简称邛崃。China可能是邛崃的音译,毕竟一个首都的称呼代指国家很有说服力。距今3200年,三星堆王朝解体,一个阳城之华的小地方继承了禹都这个名称,于是就有了“成都华阳”这个词。补充一下:《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扬雄《蜀王本纪》曰:“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加上成书年代,应该距今6000年左右。就是说三皇的年代应该在距今5000~7000年之间。李白《蜀道难》中的“四万八千岁”应该是“四万八千个月”,同理其它文献也应该是。如《三皇本纪》记载的“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还有“其寿八百”等,换算以后约70岁左右,才合常理。

安 邑(夏)

禹都安邑,曾居晋城

夏禹都安邑,在《史记》《帝王世纪》《通典》《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而禹、夏都之安邑,后来改为夏县。《史记·夏本记》: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集解:皇甫谧曰: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禹都,皇甫谧所说的平阳、安邑和晋阳,都在今晋南境内。

晋阳并不是今太原市,《括地志》云:“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晋阳在今永济市虞乡镇附近。而禹避商均之“阳城”,当属暂居,并非长久居地。于禹之居住的安邑自不会太远,禹居晋南,避居的阳城,当是今晋城市阳城县。

刘起釪在《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中写道:

关于阳城所在,杜预《左传昭四年·注》《后汉书·郡国志》《方舆纪要》《清一统志》等都以为在今登封县境,这是主要一说。然《世本》以阳城与平阳、安邑、晋阳并举,很可能指在晋境,与《路史》卷十二罗苹注“乃泽之阳城”同。泽州即今山西晋城。今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成镇发掘出春秋时阳城遗址,出土陶器记明“阳城”字样,是阳城之在登封已经确定,《帝王世纪》从而对阳城之说加以解释云:“居阳城者,自谓禹避商均时,非都也。”其实只在启击败有扈氏后,夏代才都阳城,当启之上一代禹时,夏王朝尚未建立,夏人主力尚未出晋境,自不可能至阳城建都。我同意田昌五同志的下述意见:“登封告成镇的古城堡即使已进入了夏代,也不过是夏初之遗迹,把夏代再往前推就困难了。”就是说,在夏王朝没有建立以前是没有阳城城堡的。夏王朝至启始建立,自然主持建设阳城的人,只有可能是启,而不可能是禹。

刘先生认为,禹都阳城是晋城市的阳城县,并确认今河南登封告成镇的古城堡是夏代的,夏启是该城堡的始建人。故禹避商均的阳城应是山西晋城市之阳城。何况仅凭在登封挖掘出写有“阳城”字样的陶器,就认为登封是“阳城”,说服力不大,或者此陶器是后来从山西阳城购买带到登封的。

尧、舜、禹三个首领及其部落没有离开晋南境内。直到夏代才南下河南。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主要的是当日还没有'天子位’可践,也没有都城可找。践天子位及有都城全是夏王国成立以后积渐发生的问题,在那以前,这一类的问题全不存在。”尧、舜、禹既不是天子,也无都城。

《尚书·五子之歌》所言:“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正义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皆在冀州,自尧以来其都不出此地。”即尧的部落居于今临汾市一带,南达翼城县,北不过霍山的不大的地域。舜及有虞氏部落居于今永济市境内。禹及其夏后氏部落居于夏县境内。古籍记载禹会诸侯于茅山,茅山即今平陆县茅津。梁中堂在《运城市人口计生志》序言中写道: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后人皆指代浙江绍兴,当不可信。因为别说5000年前的水患时期,就是比这晚了1000多年的夏代,其国家政权有效治理的范围也就只集中在现在河南省的焦作、洛阳、郑州等3个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两岸,钱穆就认为禹会诸侯于浙江会稽是错讹。所谓会稽山,那该是平陆县的茅山。

据此,尧、舜、禹终生都在晋南境内,是符合当时历史事实的。

夏都安邑

禹崩后,禹的儿子启做了部落首领,建都安邑。《括地志》云:“安邑故城在绛州夏县东北十五里,本夏之都。”

《尚书·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正义曰:夏都河北,洛在河南,距太康于河北,不得入国,遂废太康耳。羿犹立仲康,不自立也。

太康率领一支军队,远征有扈部落,据有今河南洛阳一带,中原富庶,太康百天不返,人民产生怨言。有穷部落首领后羿顺应民心,部署军队,距太康于黄河北岸,太康不能返回安邑。后羿废太康,立仲康做了国君。从此夏部族势力分两部分,基本势力居于安邑,远征军随太康居于河南洛阳一带。《竹书纪年·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鄩,畋于洛表”,后羿实际执掌安邑夏部族的大权。后来,少康灭寒浞,居安邑。《竹书纪年·帝相》:

于是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如闻之,立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少康在夏众的拥护下,来到夏邑,就是安邑,在安邑登首领位。因为在原来的夏都安邑登位,所以不失旧物,没有失掉旧的国度。

夏传至桀,十七世,共计471年。夏桀在安邑被商汤打败。

《尚书正义·汤誓》: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桀都安邑,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汤。正义:“桀都安邑”,相传为然,即汉之河东郡安邑县是也。

《地理志》言“桀都安邑必当然”,并说陑是山阜之地,商汤从潼关渡河,率领军队东向进攻安邑,在安邑西的鸣条与夏桀军队大战。故“战于鸣条之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信,夏部族从太康畋于洛表,就形成两条线。一条是夏部族的主体,也是夏部族的大本营,即夏都安邑;一条是畋于洛表的太康以及前出河南省伊洛的弟兄们,他们在斟鄩一带创建基业,向东发展。

东下冯有冯姓子弟

太康“畋于洛表”,在今河南洛水北岸建造城池宫室,形成今天的二里头遗址。刘起釪在《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中写道:

关于二里头遗址,报告指出:“四个标本的层位属于一期,它们的年代可以作为二里头遗址时代的上限,按统计观点估计似不应早于公元前1900年。二里头遗址时代的下限,似乎不应晚于公元前1500年。”

关于东下冯遗址,报告指出:“东下冯遗址的文化层有两大类型,早的为龙山文化类型,晚的为二里头文化类型。”

就东下冯遗址的数据来看,在所有十五件标本中,其最早年数在前2100年以上的八件(其中前2510以上的三件,前2300以上的一件),东下冯类型文化时代的上限不晚于公元前23世纪的末期(何况它的龙山文化类型本来早于二里头文化类型)。

再依上引C14测定年代,东下冯早于河南二里头,那么河南二里头文化基本是东下冯类型的发展,应该也是无可疑的。

刘起釪先生根据二里头遗址和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发掘数据,得出二里头遗址是东下冯遗址的继续,说明夏部族在安邑的存在是从鲧及大禹至启传承下来的。东下冯遗址从公元前23世纪至前15世纪,共历800年,是从夏部族先祖直到灭亡的生活遗迹;二里头遗址从公元前19世纪至前15世纪,是启儿子太康畋于洛表后居于斟鄩及其后裔的生活遗迹。

《平阳府志·帝王》:

初,相之被弑,后緡方娠,逃出,自宝归于有仍之国,生少康。既长,为仍牧正。后羿而能戒之。奡使臣椒求之,奔有虞,为之庖正。虞君思妻之二姚,而邑诸纶。今荣河县古纶地。有田一成,众一旅……

后羿立太康弟仲康为夏王,都安邑。后羿拥立有功,独掌大权,并重用寒浞,后羿、寒浞弄权百年,期间杀帝相。相的妃子后緡怀孕在身,逃出后生遗腹子少康。少康逃奔强大的居于蒲坂的有虞氏部落,有虞氏部落首领虞思将部落里两个女子嫁给他,让少康居于纶地,即今万荣县荣河,在蒲坂北。并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即十里方圆之地,500人的军队。

东下冯遗址位于安邑禹王城旁。夏后氏部落无冯姓,冯姓是有虞氏部落姓氏。少康逃奔有虞氏期间,有虞首领虞思给少康“一旅”的部队,即500勇士,让少康复国。

少康做了首领,而那“一旅”有虞氏部落的勇士们,也随少康来到安邑。这些勇士们是少康的嫡系部队,少康需要他们巩固自己的王位,就在安邑附近腾出房屋,让他们居住在安邑都城旁。这些有虞氏部落勇士们思念西边蒲坂的冯姓父辈,但不能放弃自己的新首领而不顾,他们居住在少康安置的即今东下冯遗址内,却时刻不忘有虞氏部落,为了表示对西边蒲坂父辈的思念之情,就将新聚落的名称改为东下冯,即迁居东边的下一代冯姓人家的聚落。

夏部族居晋南

夏墟是夏部族曾居住过的地方,是夏部族的代表名词。

刘起釪在《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中写道:“夏墟者,原为夏人居住之处已沦为故墟也。”接着刘先生引用一些古籍特指夏墟是:(1)唐,即今翼城;(2)平阳,即今临汾西;(3)安邑,即今夏县境;(4)晋阳,即今虞乡附近;(5)鄂,即今乡宁境。这些表述为“夏墟”的地方,都在晋南境内。刘先生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

“《吕氏春秋》言'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则所谓大夏者,正今晋阳、吉、隰之间也。”进一步肯定了大夏是晋境广大的夏人居住区域,这是对的。由此可知,在晋南,不只有几个地点称大夏,其中有几个地点又称夏墟,以其整个地区都是夏人之居,因而凡夏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称大夏,夏亡后称为夏墟。也就是说,晋南这块大地,原是夏人之故墟。

刘起釪先生所言,称“夏墟”之地,均在晋南,这是鲧和禹及夏部族居晋南,并逐渐强大,足迹遍布晋南。故“晋南这块大地,原是夏人之故墟。”进一步证明了尧、舜、禹的先祖黄帝打败蚩尤后,居于今晋南,后来传承尧、舜、禹,同样居于今晋南,这是没有断链的历史。而强大的夏部族则有可能势力扩展几乎整个晋南。

濮阳(帝相)

濮阳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世界卫生城市。拥有五千年的优秀历史,名人辈出。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颛顼遗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由此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仅仅一年之后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上古

在上古时期,濮阳地理上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之首就埋在现在的濮阳台前县。黄帝长子玄嚣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今濮阳南乐县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建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颛顼时,其氏族集团实力强大,打败了以共工为首的集团,活动范围大为扩展,由此成为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颛顼之后,帝喾继位,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帝喾之后,尧继位成为祁姓集团首领,以冀州为活动中心,死后葬于城阳(范县东)谷林。濮州(今属范县)有尧母庆都庙,范县辛庄乡北有尧子丹朱墓。舜生于姚墟(今范县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到雷泽(古泽名,在今范县东南)渔猎,去历山耕作,还贩于顿丘(今清丰)。舜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后代尧而立,成为姚姓联盟的首领。 尧舜之时,太行山区雨水丰沛,水患频仍。以秦(今范县)为活动中心的东夷首领伯益协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两大集团在联合抗洪斗争中进一步增进了民族融合。

夏商周

夏禹建立夏朝后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夏启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 其间历百余年,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夏末殷商初期时期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汤时征服了昆吾、韦(在今滑县东南)、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

商王朝末期,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 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厉王时,卫武公曾带兵入朝平定叛乱,稳定政局。

陈 州(伏羲)

太昊伏羲氏建都于此,后炎帝神农氏继都于太昊伏羲之旧墟,故易名为陈,陈由此始。

夏时,陈属豫州;商汤封舜后虞遂于陈;西周封舜后满于陈;公元前479年,楚国置陈县;前278年,楚国建国都于陈;秦初,设陈县,后置陈郡,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据陈城;西汉,由于陈在淮水(淮河)之北,改陈郡为淮阳郡,汉帝封子友为王建淮阳国;东汉,复建陈国;三国魏帝封曹植为陈王;南北朝时,郡、州相间;隋为陈郡,下置宛丘县;唐时,沿袭州制,陈州统六县;宋置淮阳郡后升为淮宁府;元朝,复为陈州;明时,废宛丘县入陈州;清雍正12年升陈州为陈州府;民国2年,改为淮阳县;新中国成立,置淮阳专区。

陈州,淮阳,上。开元户五万二千六百九十二,乡一百四,元和户四千三十八,乡三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妫满於陈,春秋时楚灭之。秦灭楚,属颍川郡.汉高帝分颍川置淮阳国,後汉章帝改为陈国,献帝末陈王宠为袁绍所杀,国除,为陈郡。曹魏复为陈国,以东阿王植为陈王。植子志徙封济北,又为陈郡。晋、宋因之。东魏孝静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乃於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棱陵县。高齐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周武帝改信州为陈州。隋开皇二年改为沈州,大业二年废沈州入陈州,三年改为淮阳郡。武德元年,复为陈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里.北至东都六百六十里.东至亳州二百里.东南至颍州三百里.北至许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贡、赋;开元贡;绵,绢.赋:粟,麦.元和贡:绢十五匹.管县六:宛丘,太康,项城,南顿,氵殷水,西华.宛丘县,紧.郭下.本汉陈县.春秋时,楚灭陈,县之,秦、汉仍为陈县.汉属淮阳国,後汉属陈郡,晋属梁国,宋属陈郡.高齐文宣帝省陈郡,仍移项县理於此.隋文帝罢陈郡,改项县为宛丘县.陈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宛丘,县南三里.《尔雅》陈有宛丘,又丘上有丘为宛丘.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固陵,县西北四十三里.项羽败,南走固陵,此也.洧水,西自许州鄢陵县界流入.蔡水,自西北流入,经县理界东一里.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包羲氏、神农氏并都於此.及楚顷襄王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於陈,卒为秦所灭.弩台,在县理古陈城南八十步.後汉陈敬王曾孙宠善弩射,十发皆同处,常於此台教弩.黄巾贼起,宠有强弩千张,故惟陈国保全.开元九年,移孔子庙於台上.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即此池也.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於此.太康县,紧.南至州七十里.本汉阳夏县地,属淮阳国.後汉属陈国.後魏孝昌四年置阳夏郡,以县属焉.隋文帝改阳夏为大业县.蔡水,西北自汴州尉氏界流入.涡水,首受蔡水,东流,经县北.县理城,即汉阳夏县城,夏后太康所筑.汉五年,高祖追击项羽,至阳夏南,羽败走固陵,是也.项城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汉项县,古项子国.《春秋》"齐师灭项".至林襄王徙都陈,以项为别都.按此城即楚筑.在汉属汝南郡,晋属陈国.隋文帝改项县加"城"字,属陈州.东晋孝武帝时,秦将苻融攻陷寿春,苻坚舍大军於项城,轻骑八千,兼道赴之.时有谣曰:"坚不过项."坚出令曰:"敢言吾在寿春者,拔其舌!"众谏不从,坚遂败.武丘,县东南四十里.本名丘头,魏王凌密谋废立,司马宣王将中军讨凌,大军掩至百尺堰,凌自知势穷,军到丘头,面缚水次,因改丘头为武丘,以旌其功,即此也.小汝水,西南流入,去县五十里.公路故城,县东四里.汉末袁术所筑.故诱城,县北三十里.魏母丘俭作乱,西至项,邓艾督军至乐嘉以诱之,後人因谓之诱城。百尺堰,县东北三十五里.司马宣王讨王凌,军至百尺堰,即此地。南顿县,上.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古顿子国,後逼於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後汉世祖父钦,尝为此县令,故号南顿君.光武生於此县中.宋为南顿郡.东魏於此置和城县,北齐废郡,省县入和城.隋复为南顿县,属陈州,武德六年省入项城.证圣元年,以县有光武乡,名符武氏,遂於此置光武县,中宗复为南顿。颍水,县西北三十里.小汝水,县西南四十里.高阳丘,县南四十里.应?,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阳才子,故号高阳丘。氵殷水县,上.北至州八十四里.本汉汝阳县,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又属汝阳郡.隋开皇三年属陈州.十六年,改汝阳为氵殷水县.建中二年属氵殷州,兴元二年氵殷州废,改属陈州.氵殷水,经县北,去县三里.溉灌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本魏将邓艾所筑.艾为典农使,行陈、颍之?,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尽地利,遂开筑陂塘,大兴溉灌,军储丰足,因名此城.乾?台,在县北三里.《左传》楚灵王有乾?之台,即此也.西华县,上.东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後汉因之.晋无西华县.宋复置,属陈郡.高齐省.後魏太和中复置武城县,神龙元年又为基城,景?复为西华.颍水,县南二十里.洧水,县南二十里.集粮城,在县西十里.魏使邓艾营田,筑之贮量,故名.宛丘,今淮阳县,古称陈、陈州。而原始的宛丘,在淮阳城东南的平粮台下面。《淮阳县志》载:“俗呼粮冢,高二丈,大一顷,有四门,林木郁然,在城东八里。”

平粮台这个地名盖出于“陈州放粮”:北宋仁宗年间,陈州三年大灾,饿殍遍野。国舅安乐侯庞昱荼毒百姓,克扣赈粮。包公下陈州查赈,把庞昱请进了龙头铡。庞昱们先前在赈粮里掺的沙子堆成了这座“平粮台”。然而相对于平粮台的历史,这个地名太浅了。宋仁宗在位是公元一〇二三年至一〇六三年。而公元一九七九年平粮台下考古发掘的古城,距今至少在四千一百年至四千三百年,比平粮台早了三千多年。

这是目前考古史上发现的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中国古城遗址。建于五米高的台地,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正方形,城墙残高三米,宽十米,夯层清晰。城门,内城高台,陶制排水管道,屋墙以及周边的灰坑、陶窑和墓葬,陶鼎、罐、瓮、甗、豆、盆、鬶、纺轮,石凿、铲、斧、锛、镞、纺轮和骨凿、镞、蚌刀、镰等,历历在目。考古证明,此即宛丘,当年的陈国国都。那些陶片和筒瓦、板瓦及古城墙分土层,不容置疑地证明着陈城始筑于春秋之前。

淮阳史上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历史长达六千五百年,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约公元前四十世纪,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约公元前三十世纪,炎帝神农氏都于此,易名为陈。“陈为太昊之墟”“炎帝神农初都陈”,《诗经·陈风》、《尔雅注疏》、《晋书》有文字的证明;西周初,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筑陈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楚国迁都于陈,复筑陈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二百二十三年),秦灭楚,置陈县。

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诚可信哉。相对于此间的一片碎陶,国人引以为傲的秦砖汉瓦太年轻了。穿过郁然的林木,我在平粮台遗址盘桓绕行,想象着陈国都城当年的繁荣,以及陈氏宗族跌宕的命运。所谓“陈姓遍天下,淮阳是老家”。这就是天下陈姓的发祥之地了。很多年前,父亲告诉我家族渊源在河南颖水,并嘱或可一行。这是我此行淮阳的缘由。

“陈”,金文作“敶”,诸侯国,国君妫姓。为上古原始姓氏之一,源于有虞氏,出自上古高辛氏后裔尧帝封地,以居邑为姓,得姓始祖舜。舜为黄帝曾孙颛顼的六世孙,继尧之后,登中原地区黄帝族系最大部落首领之位,跻五帝之列,成为华夏先祖之一。

尧将帝位传舜,舜迁妫水边,后代便以尧帝封邑居住的地名作为姓氏,故妫姓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八大始姓之一。舜之子为商均,大禹执政时被封于虞地(今河南虞城)。商均之后为虞思,虞思封于商(今陕西商县)。舜的另一支后裔虞遂定居虞乡(今山西永济),后受封于遂国。商灭夏时,又移封于陈地,即河南宛丘。

虞思的后裔遏父因为出色地继承了先祖制陶的手艺,担任了周族陶正之官。周文王姬昌后来还特意将长女太姬许配给了遏父的儿子妫满。妫满生于公元前一〇六七年十月十五日(商王纣九年),是帝舜三十二代孙,作为舜裔的嫡脉,受封于陈地,建立起又一个陈国,都城在宛丘,取代了虞遂所建的陈国。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以国为氏,称陈氏,遂为陈侯。从此奉为正朔,延续虞舜的一脉香火。

妫满故,周王室封赐谥号日胡公,故妫满又被称为胡公满、陈胡公满。公是爵位,胡为谥号。陈胡公妫满是陈姓的得姓始祖。陈国辖黄河以南,颍水中游,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淮水以北,北邻夏的后裔杞和商的后裔宋,西南则有楚和徐。东周初期,西北方又有从西方迁来的郑。

陈之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汉书·地理志》)。“太姬者,其皇后母号也。”(《资治通鉴》)尊贵的陈国太姬是文化的领袖。国民传其遗风,遂成习俗,陈国由是巫风炽盛而四季巫舞不断,“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而“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汉书·地理志》)。

上古的祭祀日常常是狂欢日。腊日祈祷丰收,上巳祈求繁衍,“谷旦”祭祀生殖神。“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神祗高禖主的是婚姻和生殖。“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宋·罗泌《路史·后纪二》)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周礼·地官·媒氏》)祭祀生殖神是狂欢的节日,保留着原始的择偶属性。

所有这些,皆直接反映在文学上。《诗经》中收入《陈风》十首,多半与爱与性有关。显著区别于其他风诗。《陈风》的时代已不是远古,但承续着“太姬歌舞遗风”(《汉书·地理志》)。

神思回到数千年之前,领略着那个情爱燃烧却又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自然的岁月:宛丘之上,鼓缶声声。翎丝翥翥,春水一江轻漾。洵有情兮意飞扬,巫女舞狂放。从坡顶舞到坡下,从寒冬舞到炎夏。改变了时空,改变不了神采的飞扬、野性的奔放。(《宛丘》)

陈国的郊野宽又平,东门种白榆,宛丘种柞树。子仲家中好女儿,原野会情郎。会了一次又一次,越会心中越甜蜜。情郎看我美如“荍”,我送束“椒”表衷肠。“荍”,荆葵也,妖精起司也,专事滋生情欲;“椒”,花椒也,十三香之首也,其香摄魂夺魄。(《东门之枌》)

月上柳梢,情侣密会于城门下,一番耳鬓厮磨,又相抱到河边。流水做伴,极尽男欢女爱。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渡美好韶光?(《衡门》)

欢歌笑语回荡在护城河上,漂洗苎麻的一群男女,嘻嘻哈哈地调情:“温柔美丽的姑娘,与你相会又唱歌;温柔美丽的姑娘,与你相会又密语;温柔美丽的姑娘,与你相会又谈情。”(《东门之池》)

黄昏将临,隐身在被风摇响的白杨树荫下,期盼约会情人的到来。东门的大白杨,叶儿正“牂牂”低唱:约好在黄昏会面,直等到明星东上;东门的大白杨,叶儿正“肺肺”嗟叹:约好在黄昏会面,直等到明星灿烂。(《东门之杨》)

当年的祭祀有庙祭和墓祭。庙祭在灵台、閟宫、上宫;墓祭在郊野旷原。颍川河边,“南方之原”,皆是狂欢的好地方。但《墓门》说的不是狂欢,乃是斥责。爱并不全等于性。没有性的爱固然虚伪,没有爱的性则绝对粗鄙,即使在那个遥远浪漫的时代,也会遭到断然的拒绝。

喜鹊在河堤做窝,紫云英长在坡地,瓦片铺在庙堂的中庭,绶草栽在小丘上,所有这些,皆属反常。如此美人可别被人蒙骗(侜)去了呀!爱情的折磨,微妙而又淋漓尽致。(《防有鹊巢》)

中国咏月的诗篇汗牛充栋,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观照月亮?是写《月出》的诗人。静谧的永夜,月下“佼人”独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直让人“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愁肠纷乱如麻,怅恨柔婉缠绵。(《月出》)滥觞于《月出》,后人对月怀人的迷离和伤感之作源源不绝。皆拜《陈风·月出》之赐。

堤岸上的男人硕大、挺拔。水泽边的女子生命像蓬勃的花草。在陈国女子那里,爱是绝对的感性。男子的强壮与威风,就是最大的魅力。奈何不了思念辗转难眠,情迷神伤泪如雨下湿了枕头。(《泽陂》)

如果说春秋是历史的代指,那么上古陈国是比春秋更远的春秋。那是这个族群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陈国民间的爱情,自由而热烈,发之为诗歌,皆真挚而动人。诗意敞亮显豁,字面直截露骨、率性坦诚、不劳曲求。

没有严峻的律法,没有严格的教化,没有严厉的道德家;没有圣人批评“郑风淫”,没有理学家编织伦常密网笼罩社会伦理,没有去势者嫉恨的窥视和恶毒的诅咒,没有俗不可耐的庙堂气和让人避之唯恐不远的腐儒气。

上古陈国的人们是那么热爱生命。他们耽于情爱而蒙昧于政治。意识自由而纯朴。只遵循着季节的演变和血性的冲动,纵情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放任地醉也痴也颠也倒也。比之后来极力要树立比神圣更神圣、比礼教更礼教、比道学更道学的庄严道德形象的“陈门家风”,不知少了多少庸碌、多少世故、多少俗气、多少僵硬和酸腐。

族谱记录着一个远古的姓氏,那是我生命的源头。也许就因为上古先祖如此的生气勃勃,我在陈姓始祖陈胡公陵前恭恭敬敬地上了三炷高香。

曲 阜(神农)

曲阜是县级市,隶属山东省,归济宁市代管。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曲阜因是黄帝生地和孔子故乡而被誉为“东方圣城”,此外,它还有着“东方耶路撒冷”的美称,也因为这两大光环太过亮眼,淹没了它神农故都、商殷故国、周汉鲁都的历史的头衔。

作为“孔子故里”的曲阜,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孔庙”、“孔府”、“孔林”三孔成为了曲阜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代名词,“三孔”作为国家级5A级景区,让这里成为优秀的旅游城市。围绕着“老三孔、新三孔”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让曲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子重了起来,曲阜常规化举办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文化节庆等活动,使这座城市声名远播的同时也深受社会好评。

除了“三孔”,曲阜还拥有十几处A以上景区、各类文物点81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05项。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在地方特产上,曲阜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

曲阜酿酒业历史悠久,《诗经》《庄子》《论语》中都有着大量关于曲阜酒的记载,尤以孔府家酒最为出名,孔府家酒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具有无色透明、窖香浓郁、绵软回甜、余味悠长、醇厚甘冽的特点,成为曲阜独具特色的地方名片。

除了曲阜酿酒业的繁华,孔府宴、孔府糕点、曲阜楷雕、曲阜碑帖、曲阜香稻等地方特产也是曲阜独有的特色。

得益于曲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自然资源多样性,曲阜近年来依靠服务业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已经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城”。

作为孔子故乡,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曲阜得以最大化。只是单一产业比重过大也给曲阜带来挑战,这次疫情虽然给曲阜的经济发展以重创,但仍在经济数据中心看出历史文化带给曲阜的不仅仅是风险收益,还有可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

曲阜在2021年10月,入选“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榜单,当地的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依然最高,这是一个因为历史文化而焕发生机的地方,也是依靠历史文化而发展前进的城市,相信曲阜的历史文化底蕴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更加生机勃勃,曲阜的经济和人文发展更加振奋人心。

《曲阜赋》

曲阜也,华夏古都。三皇肇起,五帝龙兴,周公封地,孔子故里。泱泱兮五千年,圣集上古文明之大成;荡荡兮遍五州,开启儒学治国安邦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仁义之极,万世师表。

德牟天地,道贯古今。今逢盛世,儒学大倡。仲尼之名,光耀寰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共奉,人类共存。嗟乎!圣之无国界,仁者无古今。立极者曰神曰圣,宇内共仰;倡仁者曰道曰师,世界共尊。曲阜地域虽小,有儒学立世;圣地闻名遐迩,因先师而名。吾辈生于斯,得萌阴庇,滋润身心,敢不竭尽所能,鞠躬尽瘁,固本开新,无愧曲阜人。

《大成殿礼赞》

这是一道长长的宫墙,墙外是喧嚣,墙内是书香。

这是一座雄伟的大殿,大殿里供奉古老的思想。巨碑古松林立,镌刻着远逝的历史,诉说着千年的沧桑。杏坛静穆肃立,昭示着文化的传承,传承着文化的向往。

啊,先师手植桧,几经枯荣风霜,风霜中依然向上。煌煌的历史大庙,不绝的文化理想,只有文化的支撑,才有民族的富强,古老庄严的钟鼓楼,晨钟暮鼓惊醒世人的迷惘。

涿鹿(黄帝)

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下来就神奇灵异,襁褓中能言语,幼小伶俐,长大勤勉,成年后聪明通达。

轩辕的时候,炎帝神农氏的势力已经衰微。诸侯互相侵伐,残害百姓,神农氏却无力征讨。于是轩辕时时举兵,以征讨不来朝贡的诸侯。四方诸侯都来臣服于神农氏。但蚩尤最为残暴,一时还没有力量去讨伐。炎帝准备侵犯诸侯,诸侯都来归属于轩辕。轩辕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顺应四时五方的自然现象,种植五谷,安抚百姓,使远方人民也能安居;驯服熊罴貔貅?虎等猛兽,用来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度交战,终于(克服炎帝)完成了他的壮志。

蚩尤作乱,不听从命令,于是轩辕向四方诸侯征集军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生擒蚩尤,并把他杀死。四方诸侯都尊轩辕为天子,以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顺从命令的,黄帝便去征伐;平定之后,即便离去。披荆斩棘,开山通道,没有过过一天安适的日子。

东边到达渤海,登上丸山和东岳泰山;西边到达崆峒,登上鸡头山;南边到达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与诸侯在釜山合符;而建都于涿鹿山广平山下的平地。

千古文明开涿鹿――和符文化定中华

张家口涿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大量历史文献记载:约5000年前,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汇聚涿鹿,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黄帝取胜后“合符釜山”并“定都涿鹿”,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至今涿鹿境内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黄帝城、桥山、黄帝泉、釜山、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坟、炎帝营等23处关于三祖的遗址遗迹及大量相关的出土文物。在中华三祖堂内供奉着这三位祖先,居中的黄帝气宇轩昂,右侧的炎帝睿智儒雅,左侧的蚩尤勇武彪悍。

5000年前,那一场战争 “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山前水,疑是成川血淌流。”5000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那又是怎样的一场战争?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篇记载了“涿鹿之野”的征战:黄炎部落征战于涿鹿之野,“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话说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中晚期,中华民族三大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进行了一场惨烈的角逐。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生性善战,首先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向黄帝族求援。黄帝族答应了炎帝族的请求。这样,黄帝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 黄帝族趁狂风大作,尘沙漫天之时,吹号角,击战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 战后,黄帝进行大范围的统一活动,举行了政治大会盟,即司马迁所说的黄帝“合符釜山”。最重要的是办了三件事:其一,推黄帝为天下共主,中华民族首次有了天下共认的领袖和统治者;其二,确定共同的图腾。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大团结的标志;其三,定都涿鹿。

中国号称有五千年之久的文明史。西汉武帝时,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就是从五帝开始记事的。《史记》在浩瀚的史书中,它是真正显示人类精神力量和文化根基的绝世经典巨著,是后世人们研究前人行踪的依据,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正史。但在后世的研究中,因地名混淆,历史的错位,使历史的真正发生地和事态的演变而导致了五花八门,如古涿鹿就多处言是在自己的地方。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讲:“蚩尤作乱不用地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蚩尤。”又讲:“此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其涿鹿确在何处也?若大的华北,多言自己处有涿鹿,并把黄帝在涿鹿大战蚩尤或邑于涿鹿之阿,描绘的绘声绘色,煞有介事,让初读者不得不信。治史严谨的司马迁,在接替其父司马谈续写《史记》前,周游了全国各地,他即知晓各地名胜古迹,又熟知历史演变过程的来龙去脉,绝非有多处涿鹿,这点是肯定的,敝人查历史古籍百种,大悟,司马迁《史记》中所指涿鹿,乃今之涿州是也,今简摘古籍中对涿鹿的解释,以正其宗。

古涿鹿乃今之涿州是也。引服虔的《史记·集解》曰:“涿鹿、山名,在涿郡。”涿郡在何处?辞海(缩印本961页)涿郡注解:“汉高祖时置,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东汉班固著《白虎通义》云:“擒杀蚩尤于涿鹿”其引注:“涿音卓今直隶涿县”;北宋乐史编著《太平寰宇记》说:“涿州古涿鹿之地,《史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即此也”;明撰《历代通鉴纂要》云:“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轩辕修德治兵,擒杀蚩尤于涿鹿。”其注云“今涿州”;明制《广舆图》标明:“涿鹿即涿州”;据《禘祖经宝卷》载:“轩辕氏,领华族转战中原河北,据后土(易县)称帝,会诸侯于釜山之阳,战蚩尤于涿鹿之野,黄土坡大捷,尽收黎蛮,遂收涿鹿。古涿鹿即今之涿州,非指现在的涿鹿县。”又接述:“领督亢,即指涿州以东以南等大片沃野。”

《史记·刺客列传》中言:“督亢即指燕国东南涿州一带地方”;清·郭袁恒纂辑《历代帝都考》述:“帝王应天王立极,必有建都之所。黄帝生轩辕之丘,都涿鹿。”其注释云:“涿鹿乃顺天府南涿州。”顺天府乃指今之北京;清末民初史学家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讲:“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三战,然后得其志。”其注云:“涿鹿今直隶涿州,阪泉在今涿州城东南”;《河北文史集萃·风物卷》王畅写的《涿州觅古》一文中讲:“《史记》所指涿鹿之阿,是指涿水下游附近的平原地带,今涿州市一带,而不是指今天的涿鹿县。”

一、从名字沿用来比较:

张家口涿鹿县汉朝时因境内有涿鹿山而设涿鹿县;北齐时改为怀戎县;唐朝时改永兴县,矾山县;元朝时改保安州;到民国5年改涿鹿县,一直沿用至今。保定涿州从最早上古时期一直有涿字为头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称涿邑;秦朝置涿县;汉朝在涿郡和涿县来回更改;隋朝时改范阳县,后又改回涿郡;唐朝时在幽州、范阳县来回更改,唐末年设涿州,而后至今沿用涿州的名称。

二、从地理环境来比较

张家口涿鹿是在太行山与燕山的交界之处,三面环山的丘陵地貌,有丘陵、盆地、河滩、阶地等多种类型,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保定涿州这边的平原沃野千里的地形和温和的气候相比更适宜古代人类的居住。气候条件也是随着地壳运动也会发生变化的,在张家口泥河湾遗址中发现了一万年前至百万年前古动物的化石及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的遗迹,说明这里在过去也曾是非常适宜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


三、从考古发现来比较

张家口涿鹿典型就是黄帝城遗址,1957年文物局在黄帝城考古发现了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石质的磨角器。1997年又一次对黄帝城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所有出土的都指向了一个时代——战国。

而之前发现的石器时代的遗物只能说明这一带曾经短暂生活过石器时代的人。如果涿鹿作为仰韶文化时期黄帝都城,附近一定会有那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发掘出来。至于涿鹿是不是古涿鹿还有待考究!1979年考古工作者对张家口境内的桑干河畔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考古。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泥河湾遗址,发现了数以百计、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间的跨度可以追溯到百万年之前。

最让人惊奇的是发现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都在这里共生共存的现象。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融合是否与黄帝有关呢?

红山文化就是近年来中国重大发现之一,主要在东北辽西地区,牛河梁遗址为典型代表,在这里发现了距今5000年以前的文化坛、庙、冢等遗址以及珍贵的玉器。最惊人的发现有一座身份尊贵的石棺,墓主人手握龟形的玉器。《国语—周语下》有记载:“我姬氏出自天鼋” ,“鼋”意为龟。传说姬姓与龟有关,而姬姓又源于黄帝,所以有人就推断这个墓主有可能就是黄帝。

比较有名的就是涞水北边桥“涞水智人”、易县北福地遗址,曲阳钓鱼台遗址,这些遗址只能说明在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踪迹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这些都是来自于考古学家的推断,并不能真的能证明什么。其中也少不了会有些人从家乡自豪感方面去贴近历史上黄帝这个人物,进行推断和猜测。

也许可能你的家乡会有黄帝的活动踪迹也有关于黄帝的传说,但是并不代表就是黄帝的故里,黄帝的都城以及黄帝的陵墓。这些都需要有待进一步的考究发现。

四,历史记载中的涿鹿

五、历史可能有古涿鹿,但无黄帝城


按史记中的说法,出现在很多地方有关于黄帝的传说也许是真实存在的,关于涿鹿的地方也是存在的。但是涿鹿也许并不是黄帝的都城,四海为家的黄帝哪里来的都城呢?也许釜山合符后就在涿鹿仅仅建了一座城池而已,我们却执着了上下五千年。

穷  桑(颛帝)

阳谷县被定为“穷桑",即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相传太昊伏羲氏曾在这里教民观太阳、种五谷,“阳谷"因而得名。少昊金天氏在此建都,蚩尤以此为大本营。因此,阳谷被称为"东夷之都",是上古时期东夷集团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亳(帝喾

《帝王世纪》记载:“梁国(今商丘)谷熟为南亳。”北魏郦道元《水经·睢水注》记载:“睢水又东迳亳城北,南亳也。”天一阁藏《嘉靖归德志》载:“州东南四十里(旧志),归德境,商之故都。自帝喾都亳后世皆居焉。此则三亳之一,见《尚书》,又见《史记》。三亳者,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城东南四十五里,谷熟之南,即古亳故墟,建置不知其世,正德中基址犹存,今淤。”“古帝喾高辛氏,名夋,姓姬,少昊孙,蟜极子,年十五佐颛顼帝,因其受封于辛,故号高辛氏。年三十以木德代颛顼为天子,都于亳,谷城,即谷熟。”

帝喾都南亳故事

肇造太平盛世

所谓太平盛世,就是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官尽其职,民尽其力,物尽其用;朋友越来越多,反对者越来越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社会一派祥和景象。帝喾都南亳,创造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

据《淮南子》等史籍记载,帝喾继颛顼之位,开始时,天下并不太平。共工氏与黄帝后裔颛顼争帝,曾发生激烈的战争,一直延续到帝喾时期。帝喾利用贤臣,集思广益,恩威并施,最终瓦解了作乱的共工氏余部,天下之患解决。之后,帝喾将精力转向内政,处理民族问题。

据《史记》《左传》等史籍记载,帝喾以南亳为都,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和颛顼的美德。他以仁爱治理天下,一心为百姓造福,却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可谓政治清明。他耳聪目明,利用人才了解各地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且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天下人都平等对待。他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对天下许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兑现。他严格修养自身,虽然身为帝王,却不考虑自己的享受,收取土地上的物产用之于民,自己生活节俭,像百姓一样简朴,因此天下归服。他抚爱地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道理教给百姓,使百姓之间互相仁爱,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祈求神灵降福万民。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行动合乎时宜,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恩德遍及天下,所以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由于他德行崇高,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他缔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为历代帝王所推崇。

划定四时

在帝喾之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尚不十分清楚,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业生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帝喾对天文历法孜孜不倦地探索。据《大戴礼·五帝德》记载,帝喾为了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指导农业生产,夜里经常观察观北斗星的四时指向,直到深夜;白天观察太阳的运行等天象以及物候变化规律。他把每次观察的情况都记下来,然后进行精心研究。

除此之外,他命令一个大臣带人住在东方边远的地方,每天迎接太阳出来,仔细观察天象和物候变化,以判断春天的到来;又命令一个大臣带人住在南方,仔细观察天象和物候变化,以判断夏天的到来;又命令一个大臣带人住在西方,仔细观察天象和物候变化,以判断秋天的到来;还命令一个大臣带人住在北方,仔细观察天象和物候变化,以判断冬天的到来。而且,他不辞辛劳,到各地视察,把各方记录的天象和物候变化情况综合起来,仔细地进行分析、比较、推算。最终,他掌握了一年四季自然变化的规律,判定一年总共有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来校正春夏秋冬,划定四时和节令,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以此指导人们从事农牧活动。春分到来,万物复苏,他就让大臣们安排民众播种。夏至之后,万物茂盛生长,同时也是洪水泛滥的季节,他就让人民往高处居住,以免生命和财产遭到大水冲击;秋分到来,作物纷纷成熟,他就让大臣们向民众安排收获的事宜。冬至时,他就让大臣们晓喻民众防寒。

帝喾对四季和节令的测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凤凰飞来

《贾谊新书·卷九·修政语上》记载,帝喾道德高尚,他说:“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帝喾时,人们生活安定,物资充裕。为了祭祀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帝喾命大臣有倕研制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箎(chí,横吹竹制吹管乐器)、鞀、鼗(táo,有柄的小鼓,拨浪鼓)、椎、钟等乐器,命咸黑创作歌曲。据《山海经》记载,帝喾有八子,他命其创作出歌曲和舞蹈,教人演唱和表演。唐代袁郊《二仪实录》云:“帝喾始制帷帐。”帝喾时代不但发明了多种新的乐器和乐舞,还开始使用帷帐作为专门的舞台布置。

历代都认为残疾人是社会的一大负担,而帝喾却不然。他对残疾人不但不歧视,而且想法儿培养他们的技能,以发挥他们的才智,让残疾人在取得尊严的同时也为社会作贡献。为了发挥残疾人的作用,他让乐师组建了一支盲人乐队。这是中国最早的盲人乐队。《册府元龟·帝王部·符瑞》、古本《竹书纪年》《宋书》等史籍都记载,帝喾让这支盲人乐队打着大鼓和小鼓、敲击着钟和罄演奏,美妙的音乐响彻空中,引得凤凰从远处飞来,在空中和着音乐展翅而舞。远古时人们认为,凤凰的出现就是顺天道、尚人文、致太平、向光明的一种祥瑞的象征,凤凰的到来,就是道德、善良、自然、宁静、美丽、吉祥的表现,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因此人们认为帝喾命乐师组建的盲人乐队演奏出了美妙的音乐,引来了凤凰,帝喾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他为天下引来了大吉祥,对他无比崇敬。

帝喾作为殷商先祖,奠定了殷商文化的基础,其后代在其基础上,创造了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个层面、充满创造活力和生命力的殷商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平阳(尧)

临汾市是山西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总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304平方千米)。人口448万(市辖区78万)。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临汾市历史悠久,古称平阳,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尚书疏证》:“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 2017年12月24日,临汾入围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1、春秋属晋。战国属韩。西汉置临汾县,治今新绛县东北。属河东郡。西晋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建都于平阳,国号为汉。北齐省临汾县。

2、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改名临汾县;并改晋州为隋设临汾郡。唐置晋州。宋、元、明、清设平阳府。

3、1912年废府为县。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8年设晋南区。1950年为临汾专区。1954年与运城并为晋南专区。1971年设立临汾地区行署。2000年临汾地区撤销,改设地级临汾市。

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郡县释名》山西省卷上:临汾县“以临汾河也”。

尧庙。始建于晋代,后经唐、元、明、清历代修建,不断扩大。庙内前面有东西朝房、光天阁、尧井亭,后面有尧宫、舜宫、禹宫、万寿宫等。

华门,天下第一门,位于尧庙广场的西面,锦悦城东南侧。临汾华门,是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由太原理工大学的赵建彬老师设计,建于2002年,华门3年建成,位于尧都旅游区中心,占地150亩。

牛王庙戏台。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亦称舞楼,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羊后土庙。位于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

王曲东岳庙(第六批国保)。位于尧都区吴村镇王曲村,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原属东岳庙的附属建筑,现庙毁,仅存舞台。戏台建筑风格独特,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蒲阪

虞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帝”之一,他曾经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其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他又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彰显其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史称虞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他为铸造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以其丰功伟绩而彪炳于史册。

虞舜所处的唐虞之世,正值夏王朝诞生的前夕。这是一个大分化、大变革的时代,群雄逐鹿,列国分争。中华大地上,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联盟鼎足而立。以河东、河南、河内三河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地带,是华夏集团联盟的势力范围,该联盟由许多势力集团组成,其中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的力量相对较强和势力相当,他们在联盟体内形成了鼎力之势,影响并决定着联盟的存在和发展。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是三个早期国家,其代表人物分别为尧、舜、禹,由此组成的华夏集团联盟,可以称之为“国联”。诚如张忠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尧、舜、禹各有其国,'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其在国中实行'大人世及以为礼’,即王位实行父子或家族内继承制。尧、舜、禹诸 '国’组成'国联’,'国联’的帝位,则'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制’,或为轮流坐庄。所以,尧、舜、禹时代,是'国’与'国联’并存的时代,是于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中同时各行'大人世及以为礼’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时代。”这两种并行的不同的政治实体,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性质的国都――王都与帝都。史称舜都有蒲坂和平阳等,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只有以上述观点为契机,方能破解舜都的千古史谜。

蒲坂――有虞氏古国之都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初学记》卷二十四载:“唐以前,都名不著;自夏之后,各有所称。”关于虞舜的都城,以蒲坂最为称著。《帝王世纪》谓:舜所都也,或言蒲坂。”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云:“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亦云:“至于舜都,则以蒲坂于义为长。”蒲坂,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13.5公里蒲州镇南1公里处。蒲坂原名蒲县,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原),故改称蒲坂,后世又名河东县。蒲坂一带,舜的遗迹甚多,现列举如次:

舜庙、舜宅及二妃坛 《宋永初山川记》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括地志》卷二载,蒲州“河东县南二里故蒲阪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河中府河东县也有内容相同的记载。

陶城 《水经·河水注》云:“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载:“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尚书大传》曰:'舜陶河滨。’”陶城,在永济市区西北的张营乡,今名陶城村。陶城村有二,即南陶城村与北陶城村。所谓“陶城”,系指南陶城村而言。村东南约5公里有舜帝村,村中有一高五六米的石碑,上书“大孝有虞舜帝故里”。村东头有“舜帝庙”,只有正殿一座,内置舜帝像,系清代建筑。陶城距蒲坂约20公里,属蒲坂畿内之地,与舜陶河滨有关。

妫汭水 《尚书·尧典》载:“[舜]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是,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王世纪》谓:“尧以二女妻舜,为宫室,封之于虞。故《尚书》云:厘降二女于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也。”又谓:“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汭,水源也,犹洛汭、渭汭也。”《括地志》曰:“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县]南[雷首]山。许慎云:'水涯曰汭。’按《地记》云:'河东郡[首]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书集传》也说:“妫,水名,在今河中府河东县,出历山入河。”《尔雅》曰:“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也,故从北从内。盖舜所居之地。”妫水与汭水,实为一泉二流,然后再合流入黄河,即今永济西南10.5公里的苍龙峪水。相传为舜娶尧之二女处。

历山,在永济市东南30公里处。《水经·河水注》云:“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括地志》卷二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独头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扬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此历观即指历山,相传为舜所耕处。

从上述诸多史迹来看,蒲坂应为有虞氏古国之都,对于华夏集团国联而言,这是虞舜方国之王都。作为一代都邑,蒲坂附近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山海经·中山经》中提到的涹山、橿谷之山,都在蒲阪附近。《中山经》云:“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又说:“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另据《中国政区大典》卷一载,永济市“矿藏有铁、铅、金、磷、石英砂、铜、红玛瑙等。”特别是铜矿,为铸铜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据《北山经》载:“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郭璞注:“即盐池也。”《梦溪笔谈》卷三云:“解州盐池,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解州,即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属盐湖区所辖。盐池在蒲坂东北,为舜都居民提供了“盐”这种生活必需品。蒲坂所在,地势险要,“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河关之气色。”[7]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虞舜以此为根据地,苦心经营,成效卓著,“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8]短短时间内,就把蒲坂建设成一个很像样的王都。随着其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代唐尧,登上华夏盟主的宝座。

关于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说文》曰:“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广韵》说:“天子所宫曰都。”迄今为止,蒲坂城的规模、布局、宫庙和作坊遗址的情况均不清楚,要确定其王都的地位,尚需要得到考古学的支持,找到具有一定规模且时代相当的龙山文化城址。

平阳――华夏联盟之帝都

史乘所载,虞舜的都城,除蒲坂外,尚有平阳。《帝王世纪》云:“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潘者也。”《水经·汾水注》谓:“汾水南,迳平阳县故城东……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载:“晋州,《禹贡》冀州之域,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平阳本为唐尧之都,《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平阳条下应劭注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帝王世纪》云:“尧初封唐,在中山唐县,后徙晋阳,及为天子,居平阳。”《晋书·载记·刘元海》载:“平阳有紫气,兼陶唐旧都。”《史记·外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平阳故城即晋州城西面,今平阳故城东面也。《城记》云:尧筑也。”平阳地处黄河之东汾河流域中下游的临汾盆地,春秋时为晋羊舌氏邑,战国时为韩邑,秦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8.5公里的金殿村。

尧之旧都,本在唐县,或云晋阳,均为陶唐氏古国之王都。逮至尧为“天子”,成了华夏国联的盟主后,徙居平阳。平阳城为尧所筑,虞舜在受禅之后,继尧为华夏盟主,自然由蒲坂徙居平阳,因而平阳也就成了舜的“帝”都。

平阳位于晋南临汾盆地,汾河河谷在这里加宽,从地貌上形成一个小型平原。临汾盆地北依耸峙的霍太山,与晋中地区接壤;西侧的吕梁山及其支脉姑射山纵列而构成山河之险,东部连接着自南而北延伸的雷首山,形成一道屏障,南部与运城盆地连结,在地理特征上形成北部封闭,南部自然开放的状态。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资源丰富,生态平衡,构成了建都立国的有利因素。

临汾金殿虽为文献记载中的平阳,但其附近并没有找到规模相当的史前城址,与金殿近在咫尺的襄汾陶寺,发现了一个龙山时代的史前古城。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东北7.5公里的陶寺镇南,分布在陶寺、李庄、中梁、东坡沟四个自然村之间,地处汾河以东,塔儿山西麓。整个遗址总面积400万平方米。陶寺古城位于陶寺村西至宋沟一带,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方向为北偏西45度,长约1800米,宽约1500米,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组成。早期小城长约1000米,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中期大城目前仅探明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城垣在早期小城的北部重建。东段城垣在早期小城的基础上向东南延伸800米与中期小城相接。南段城垣与北垣平行,墙体宽8米以上,长约1500米;中期小城由中期大城的南垣与其南面一段曲尺状拐折的墙体围成刀把形,两段城垣的最远距离是18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根据城墙夯土中出土的遗物以及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判断:陶寺城址营建于早期,扩建于中期,毁于晚期。宫殿区位于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围墙,面积5万平方米。墓地位于中期大城南垣外的中期小城西北角,面积约1万平方米。观象台位于中期小城内祭祀区,北依大城南垣,平面为半圆形,外圈半径2225米,总面积大约在1400平方米左右。此外,也发现了手工业作坊遗迹。城内墓地出土有成组的彩绘陶器、彩绘木漆器,还有鼍鼓、特磬、石(玉)鉞、红铜铃和内壁绘有蟠龙图案的陶盘等。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论及陶寺遗址时曾经指出:“它是独一无二的,是北方、中原两大文化区文化汇合点上相互撞击发生裂变形成的一颗新星。磬和鼓的组成不是一般民乐器,它们是摆在厅堂或更隆重场所,作为礼仪性质的设施,其他如朱绘龙纹盘、成套的黑漆木器、刀俎等都如此。它们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文化发展到高水平的产物。”并赋有“汾河湾旁磬与鼓”的著名诗句。陶寺城址发现后,许多学者主张,“这一时期正好处于传说中尧、舜、禹的时期,这座古城很可能是当时重要建筑的所在地,这与《史记》记载的尧都平阳相吻合。”根据陶寺古城城墙夯土中出土的遗物以及遗迹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判断,该城址使用的绝对年代据炭十四测年估计,当在公元前2300年至2150年之间,长达150年左右。按《帝王世纪》所载,尧在位98年,假设这些时间均在平阳,则尚余50余年,应为舜之所都,因而陶寺龙山文化古城很可能就是尧、舜所都的平阳。

以舜为首领的有虞氏,兴起于陶唐氏衰落之际。《史记·五帝本纪》载:“尧老,使舜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舜得举用二十年,而尧使摄政。”说尧禅舜是选贤与能的“天下为公”之道。但古本《竹书纪年》则是截然不同的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又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约名曰“禅让”,实为篡位。虞舜利用强制性的手段,逼迫尧让出帝位,从而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平阳成了舜的帝都。

舜都平阳是当时天下第一大都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人们的心目中,京畿所及的范围,被称为“中国”。《孟子·万章上》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知,舜所去的“中国”,就是京师平阳。杨国勇先生认为:“'中国’一称,当有一个时代变迁和地域转移过程。在尧、舜时代,晋南特别是襄汾陶寺一带当是诸多大小'酋邦’以至'城邦’国家的共主所在之地,是国中之国,王中之王,因而堪当'中国’之称。《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之记载。这一记载虽然字数不多,却包含许多言外之意。一是舜原非'中国’之人,他虽然在'中国’内协助干了几十年,但他的身份仍属非'中国’之人,他是'东夷之人’,或如一些学者所推断老家在永济一带,当时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无论把'中国’理解为国都或国家,当时的'中国’或'王畿’所及的范围都十分有限,大概出了陶寺不很远就已经到了异国他乡了。”[12]苏秉琦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陶寺遗址所具有的从燕山北侧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表现出晋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的地位,使我们联想到今天自称华人、龙的传人和中国人。”[13]狭意的中国指平阳,广义的中国指冀州。罗泌《路史》云:“中国总谓之冀州。”顾炎武《日知录》卷二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冀州为中国之号的原因,同舜都平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襄汾陶寺或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一带,应是早期“中国”称谓所指的地域。

综上所述,虞舜之都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有虞氏古国之王都,一种是华夏联盟体之帝都。除上述蒲阪与平阳外,还有冀与潘。关于冀,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舜元年已未,“帝即位,居冀”。《左传·哀公六年》杜预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许顺湛先生说:“所谓'冀’,实际是一种泛称,很难具体。”我们认为虞舜即天子位后所居之“冀”,很可能就是平阳,即今之襄汾陶寺。关于潘,《水经·氵纍水注》云:“氵纍水,……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引《后魏舆地图风土记》说:“潘城西北三十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括地志》卷二载:“潘,今妫州城是也。……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二女子于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潘为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北齐改名怀戎县。对此记述,史念海先生指出:“以潘为舜都城,于史无稽,殆因其地有历山而舛错附会。”潘地既有历山、妫汭、舜庙、舜祠、舜井等遗迹,很可能和舜的居地有关。如果一定要说它是“舜都”的话,也只能是有虞氏部族在迁徙过程中所建之临时性都邑,潘虽然也可称之为虞舜的王都,但其规模既比不上蒲坂,更无法同平阳相提并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割地布九州
桑干河南保岱古城历史沿革及传说
大禹治水 已经被科学界证实
被颠覆的华夏地理——古地名真相大揭秘(3)
史记正义 卷一 ~ 卷五
蚩尤之死,蚩尤到底是怎么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