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洞庭湖水文化

  洞庭腹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即我国有史记载的文明伊始,洞庭湖就早已存在且水面日渐扩大。“气蒸云梦泽”,可以肯定的是,史称云梦泽与今日洞庭湖原本就是统一体,洞庭湖是云梦泽的大部分。炎黄尧舜在洞庭湖畔留下过足迹;“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娥皇女英在洞庭湖里洒下过热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洞庭湖岸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离骚》《九歌》等壮丽诗篇,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300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洞庭湖人,激励着不断探索的中华民族。
  随后,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的沧海桑田演变过程。先秦两汉时期,据传是秦始皇用赶山鞭赶来赤山,造成了后来西洞庭与南洞庭分隔。洞庭湖又称“九江”,为一汇合湘、资、沅、澧四水及荆江分洪洪水然后流入长江的巨大湖泊,《水经注》称“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汇大江”。古时洞庭即称“九江”,乃见之于《山海经》《禹贡》等古籍和《战国策》《史记》等文献。两汉时期,湖区分属武陵、长沙两郡,鼎城、南县等其时属武陵郡,益阳、沅江等其时属长沙郡。魏晋至唐宋时期,一开始就发生了一次“江湖关系”的根本转变,荆江南岸的地势已变为北高南低,荆江汛期不再分洪入湖,“湖高江低,江不入湖”格局开始形成。杜预平定东吴后,杜预运河的出现更加促成了水道的变迁。东晋南朝时,洞庭湖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初具规模的围湖垦殖高潮。围垦活动由湖泊边缘一步步向湖泊中心推进,同时沿湖置县的历史也告一段落。至南朝萧梁时,洞庭湖区除今日南县外的所有县级政区均已设置。相应地,湖水面积则由先秦两汉时的浩渺大湖开始逐渐被分割和缩小。元明时期,荆江南岸大堤经常溃口,致使汛期荆江分洪入湖流量增大,而围垦又处于低潮,自然的废垸还湖现象普遍发生,故湖泊面积不断扩大而湖盆则日渐淤浅,桑田变沧海,“渐沦为湖地,荡决日甚。”沅江县原有十一“都”,至明代中叶,仅剩五个“里”,每“里”只有110户(嘉庆《沅江县志·乡坊》)。
  纵观历史,从云梦泽诞生(无考)到云梦泽调洪,演变到云梦泽消亡、荆江南北分流,再到尽堵北岸诸口形成荆江大堤,最后到四口分流,4000多岁的洞庭老人就这样跌跌撞撞向我们走过来了。
  走过来了的,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这个历程,犹如湘资沅澧滔滔不息之奔流,汇注于洞庭湖,完成着它神圣的使命,完成着洞庭文化那深厚的积淀。
  汤汤洞庭,水色茫茫。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化之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可以成为“道”的代名词;庄子也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庄子同样把江海比做“道”。生活在古云梦大泽的老子、庄子从“水”中得到启示,所以创立了“道”。
  洞庭之水成为博大精深的老庄哲学和中国道教的一个神秘渊源,成为无数传诵千古的诗词辞赋内涵的一个寄托之物,水,已无可辩驳地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生诸相皆为水”。水,在中国人生命中,或成智慧灵光闪射,或成浊酒失意漂泊,或曾经沧海难为水,或唯见长江天际流,或易水送别风萧萧,或汨罗江魂垂青史,“千年之水”已成为一种彪炳千古的人格化身。
  生命之水已化作永世不息的血脉,流淌奔腾在历代中国文人的喷涌文思里;生命之水以其独具的人文内核,培育了中华儿女刚强(水滴石穿)又柔韧的性格。
  有人认为,洞庭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水文化。
  洞庭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处滥觞之地,中华文化中灿烂的楚文化亦发祥于洞庭。
  两千多年前,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屈原,有一种解不开的“水”情结。生于楚地水乡,又长期流放于洞庭之野的屈原终于又回归水中,在水中找到了他的永恒归宿,从而成就了悲壮的人生。对屈原来说,如果遭谗畏讥、坎坷流放,是生命凄怆的损害,那么则是柔韧的水,抚慰并超脱了其身体和灵魂,铸就了一种如水般无法割断的文化精神。
  屈原投江而化作水魂,为中国文人树立了一块理想人格的丰碑。自此,汉代的贾谊、唐代的李商隐、柳宗元等旅居湖南的文化大家,滞留于三湘江湖之间,坚贞地守护着自己心中那神圣的奔流,于悒悒寡欢中成就为屈原精神的传承者。
  千百年来,洞庭湖及湖湘大地的山水与无数文人骚客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盛唐时期浪迹天涯的李白,面对茫茫水泽,发出“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的追寻;忧患诗人杜甫,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少有豪放,表达了对洞庭的由衷礼赞;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吟咏着“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借水传情,缅怀先哲;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为家乡唱出了优美的《三湘棹歌》……他们的心中都奔涌着湖湘多情多彩的水波,寄托自己如洞庭般浩茫的心事,同时也为洞庭文化注入了丰盈不息的长流。
  于是,广阔的洞庭湖,正如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所说,“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人的胸襟大了,洞庭湖也更大了。这种扩大,是因为它有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说,具有宇宙意识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宇宙,那么,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宇宙。就是这个小小宇宙,如蓄纳三湘四水和吞吐万里长江之博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汤汤大泽。
  洞庭湖以其生命之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洞庭儿女,有如一位慈祥的母亲。然而,她又常常是严厉甚至暴戾的,她把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也肆无忌惮地抛到了人们面前。
  生活于洞庭湖的先民,为了驾驭这个脾气乖戾的湖泊,过上稳定的农耕安居生活,从远古开始,他们就开展了大规模的艰苦卓绝的治水平土活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累世不屈不挠的奋斗,不仅为自己的生存构筑起“高高的堤垸”,更为洞庭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
  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来也不是从隐喻角度的意义上说的。洞庭湖以及湖中的一瓢瓢或清澈或黄浊的水,哺育着这个地域居民的躯体,同时也造就了他们的灵魂。洞庭之水,支撑着人们的基本生存结构,更浸润着人们的内心。
  正是这浩淼波涛,锻炼并铸就了洞庭儿女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开阔博大的胸襟;他们代代传承的精神力量,不仅创造了洞庭湖古代的灿烂文明和丰富文化,而且将在创建现代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征途上,树立起高大的丰碑。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日月经天和江湖行地看做永恒不变的象征,“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千万年来,洞庭湖波涛激荡,水波跃动着的,永远是洞庭儿女弹奏的高昂旋律。
  今天,当我们傲立于洞庭潮头,自然想起了伟人的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岳阳旅游景点洞庭
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及其沧桑演变
【文化益阳】昔日烂泥湖 今朝来仪湖
从第一到第二,洞庭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八百里洞庭的古昔与今朝
洞庭湖的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