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宋襄阳战事中的武器见证

 宋人赵万年是南宋开禧年间驻防襄阳的鄂州都统制赵淳的部属,在襄阳城防守战后写下一部日记体的《襄阳守城录》(以下简称《守城录》),记述交战双方诸多兵器和战具,是研究襄阳军事史的重要文献。现代防务日新月异,早已进入信息战、电子战时代,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800年前,去看看那些曾经建功立业的物件。

 

南宋襄阳战事中的武器见证——铁打的襄阳城


 襄阳城不负铁打的盛名

   襄阳城有美誉“铁打”,这首先是基于战争层面对地理条件的肯定。放眼望去,此城雄踞于汉水之南,北有滔滔汉水作天堑,南、西南面有岘山、真武诸山作屏障,地势险要,兼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所以“铁打”的赞语确有三分底气。

   但战争除了地理条件的凭据和对峙外,还有双方作战能力、兵器的较量。有江河险固却不堪一击的,如苻坚寇晋,兵非不多,但仍败于淝水;有将优兵众一败涂地的,如曹操南下,大军百万,仍败于赤壁。所以,在沉重、悲壮的战争史上,襄阳能扛起“铁打”的大旗,绝非凭空得来,而是一箭一簇射出来,一石一弹“轰”出来,一条条生命杀出来的。在数次的守城战中,在岘山、汉水、城墙、护城河的大背景下,战马嘶鸣,箭矢纷飞,将士衔枚疾走,火牛横冲直撞……上演着一幕幕将帅调兵遣将的能力、战士的意志和体力、兵器杀伤力的大比拼。

   《襄阳守城录》记载了发生在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的一场战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觊觎中原已久的金军长驱直下,企图快速拿下襄阳城。战争拉开帷幕。从冬月十七到第二年的二月二十七,襄阳守军与金军前后大战12场,水陆攻劫24次,致对方人马(号称50万人)死伤一半,逼迫金军撤退。书中记下了无数个生动的细节,如:洞山寺前两个乞丐说,曾见到几个金兵靠在一起你望我我望你地哭着说:“被汉人杀了驸马,我们怎么还回得去呀?”;一个叫萱阿里孛的俘虏说:“渡滩那天,我们一下子淹死了9270个弟兄,3000多匹马,攻城时又死伤了2、3万人”;还有一个叫纳合道僧的俘虏称:“我父亲的五千部下过江,淹死者了千把余人,小谋克的三千部下全死了”……力证了“铁打的襄阳”绝非浪得虚名。

 

  《守城录》记载的战具和兵器

   在这次100来天激烈的攻防中,各种战具和兵器依次登场——

   浮桥:军队采用制式器材拼组的军用桥梁,也称舟桥。《守城录》中称“谍知虏贼于东津搭浮桥”。

   天桥:用于垫接城墙、道路或地面上的缺损之处。这类器械守方可用,攻方同样可以使用。

   云梯:冷兵器时代攻城战的重要手段。宋代的云梯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行天桥、搭天车、行女墻和云梯等许多形式。《守城录》载“夺取军器及烧毁云梯等攻具”等战事。

   竹笼:《守城录》载:“守军创织竹笼,高二尺,长六尺,眼圆六寸,如竹夫人状”。竹夫人是古人的一种纳凉工具,用竹篾编成,圆柱形,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能收风窜散,常用在床上供人取凉。宋军借鉴做成拌拦敌方人马的障碍物。

   拒马子:《守城录》中云“令前行人各持小拒马子一副,遮拦虏人来路,于内布列阵队”。防范骑兵突袭时的障碍物。利用一支较粗的轴木,将枪穿插其中,以防止军马的冲击。

   战牌:战牌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做或者用藤条编制,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守城录》中记载“烧毁云梯战牌五百余件”。

   皮帘:用生牛皮制成的一面布幕,用以挡住敌方矢石或箭弩。“击中楼橹无不损者,公遂用牛马皮造作皮帘”,若是城上被打出缺口,则用于保护望楼。

   鹿角:通过削尖的木棒而制成的木栅栏即“鹿角”,“公命壮士自鹿角中突出”,可以有效防止对方骑兵的偷袭和冲锋。《守城录》中云:“襄阳府城周围共九里三百四十一步,城外有羊马墙,墙外有水濠,复自羊马墙之外,创设鹿角一重。”又云:“北门城外东西有两雁翅,抵江稍低数尺,其城外江岸下舟船甚多,恐虏人不测掩袭,遂以两雁翅城之里,创立木栅于城下,两堤岸开重濠,设鹿角两层,又用破车连楼如拒马,伏壮士守之,城上已有弩手,复用战船载弩手于江岸下,日夜为备。”

   鹅车洞子:“鹅车洞子亦是牛皮蒙护”,攻城用的战车类,形如鹅状,如同一小屋,外面蒙上一层铁皮,底下有四轮,能够有效保护士卒攻城。宋以前又称“尖头木驴”。《靖康纪闻》一书记其功能构造为:“洞子可以沼道,可以攻城而上,用车轮推行,其状如峻屋,上锐下阔,人往来其间节次续之,带有长数十丈者。上用生铁裹,内用湿毡,矢石灰火皆不能入。”

   石炮:“炮石镌青石为之,圆如气球,工极精致。”金军攻击襄阳城的重型武器,青石质地,从北方用牛车专门运来。为有效防御城下金军攻击,宋军在“敌楼上防虏人炮石,用木造框子,每个每方丈余,及用麻索于框上结成网笆,立在敌楼上,遇有炮石打来,即著网而坠。又于敌楼外作皮帘,又用布袋盛糠秕,置敌楼战栅上,虏炮打入,著皮帘即弹去,著糠袋即住,不损坏楼子”。

泥炮:赵淳“令诸军用黄泥以牛、马、鹿毛搅合为泥炮,如气球样,或日晒干,或用火炙,打于城外,人无不立死。”鉴于石弹可重复使用,赵淳守军研制出泥弹这样一次性武器。即使没有命中目标,泥弹也会落地而碎,不会被金军重复利用。

   霹雳炮:“城上亦发喊擂鼓,仍用霹雳炮打出城外”。宋朝创造出的一种既能增强射远冷兵器的杀伤和焚毁威力,又能增加火器作战距离的新式兵器,外型圆球状,用火药配方外加适当的可燃性或杀伤性的物料拌和粘合而成。广泛运用在水陆各种作战之中。《守城录》记载:“旧城上止有炮一十六座,遂措置创增,造大炮及旋风炮共九十八座,于城上并城里拶城脚安顿,如城脚下安顿者,皆九梢十梢大炮。”

火牛:“将所办油灌干草名为火牛置于土山之内,以火焚之”。本为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的牛。这里指浸过油的干草,便于着火,用来烧毁对方。

   火药箭:南宋军队的重要武器之一。包括弓弩火药箭、火药鞭箭等。是在常箭的箭头后部,以箭杆为轴,绑附一个球形对称的火药包,使用时借助射远的抛石机、弓、弩等弹射装置,把火球、火药包,抛射或运至敌方烧裂,达到烧夷、障碍、毒杀、熏灼等作战目的。《守城录》中称“公密谕四隅兵官将预办火药箭、炮石等分布”,严防死守。

   弓弩: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古代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同时宋军也注意保存军事实力。“探闻得虏人最怕弩箭,中则贯马腹,穿重铠。谍知虏人乏箭,每来打城,潜拾城上所射在地之箭,复射入城。公下令弓箭不许放一枚,恐为虏用。”

蒺藜箭:《守城录》中记载:“作泥炮及蒺藜箭,皆兵法所不载。”蒺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实外壳有刺。战场上自宋朝出现仿蒺藜形状的箭镞,它们被射出后即使没有直接命中敌军,落在地面上又变成了蒺藜,达到类似当今封锁路段及远程布雷的效果。

  火器助力“铁打的襄阳”

   以现代的眼光看去,上述武器都乏善可陈。但这是在800年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还生活在蒙昧之中。且大堆常规武器外,还有两种新式武器——“霹雳炮”、“火药箭”,其威力并不亚于今天的核导弹。

   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炼丹家于808年的试验结果,是火药发明的标志。宋代立国后,由于内外战事频繁,各方都致力于寻找高效能的武器。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在燃烧后产生的巨大杀伤和摧毁威力,极大地吸引了军事技术家和统兵将领们的注意力。经过不断的研制和改善,初级火器开始登上大宋的战争舞台,成书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武经总要》刊登的三个火药配方就是火药用于战争的历史性标志。它宣告了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表明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步入了新的时代。

   初期的火器分“火球”、“火药箭”两大类。《武经总要》“守城器械”部分列举的“火球”有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火药箭”有弓弩火药箭、火药鞭箭两种等。这两大类火器主要的用途是燃烧,即烧毁敌方的人马和粮草积聚。它们依靠人力,或借用弓弩投掷,作为火源运载到敌阵,达到冲击敌阵的目的。

   赵淳驻守襄阳时,已是南宋。火器已由普通的燃烧性武器,发展为爆炸性武器,其杀伤力大为提高。如书中记载的赵淳指挥守城部属用常规武器制衡敌军的间隙,用“霹雳炮”“火药箭”等新式武器对金军进行了三次反击,都收到奇好的效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运用初级火器的著名战例:

   第一次,赵淳率守军千余人,于半夜出金军,并“用霹雳炮打出,城外虏人惊惶失措,人马崩溃”。

   第二次,当金军呐喊着攻城之际,赵淳即令城上“擂鼓发喊,并打霹雳炮出城外,虏骑惊骇,退走。”

   第三次,赵淳指挥宋军1500人,乘下雨夜驾船30余只,备霹雳炮、火药箭,潜驶至敌营岸边,乘敌人疏于防备之际,突然向敌营抛放霹雳炮和火药箭,敌人人马惊惶,自相踩踏,“残余两三千人、马八九百匹”。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襄阳城的烽火硝烟早已隐去,今天翻检历史,领略古代的战具和兵器,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珍爱和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夕阳晚照--两宋繁华往事
人类“打炮”的历史
有八十万禁军的大宋败给十万人的西夏丢人?
宋代的兵器
天地玄黄——浅谈朝鲜古代火炮(1)
古代中国只会将火药应用于鞭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