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奇才沈括及三沈

    对一个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的人才,往往称奇为“家”。比如古人中,欧阳修是文学家,赵普是政治家,祖冲之是天文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刘徽是数学家,张衡是物理学家,葛洪是化学家, 徐霞客是地理学家, 华陀是医学家……而沈括则为“大家”、“杂家”、“全家”。

       沈括真的“囊括”: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多顶光彩夺目的帽子,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算命大师,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他在小的时候都会显得与众不同。 四月的一天,少年沈括坐在家里读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他读着读着就不吭声了,明明院子里的桃花梨花都已经开过了,山上的桃花却才开始盛开呢?莫非是白居易信口开河?他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还是妈妈了解他,笑着说:“傻小子,你别看书看呆了。今儿个天气这么好,你干嘛不到山上去玩呢?” 沈括一想 对啊, 诗歌里说山上四月才开桃花, 我现在去实地看一看, 不就什么都明白了吗?

       沈括约了几个伙伴到山上去玩。他们刚刚翻过一个山坡,就嗅到淡淡的芳香。眼前一亮十几树桃花开得正艳呢。四月的山顶,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目睹此时此景,豁然开朗。原来山上气温比山下低了许多,因此花朵开放的季节也迟了许多。

       这件事情教会了沈括一样东西,实证。深思和实证贯穿了沈括科学的一生。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总算保持了几十年的友好睦邻关系。不过,辽国还时时垂涎繁华的中原地区,总想弄点事情来做。公元 1075 年,辽国派大臣萧禧来到东京,要求重新划定边界。 划边界,好啊。宋神宗就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因为萧禧一口咬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黄嵬山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也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并未直接跟萧禧接触, 而是到国防部查看相关文件资料, 他发现以前两国已经签订了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黄嵬山一带属于宋朝的国土。沈括为了增强说服力,还特意画了一幅地图。在这样的铁证面前,萧禧自然无话可说了。

      沈括在与萧禧交道的时候显现出高超的外交技巧,宋神宗再次往辽国派大使时,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没过多久,沈括受命出使辽国首都上京。去之前沈括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料,并且让随行的官员背得滚瓜烂熟。事实证明,这些功夫都没白做。 他们一行到了上京,辽国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他们谈判边界。这一次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都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开始耍流氓了。他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不屌他,理直气壮地说:“靠!你们想背信弃义,用武力来胁迫我们吗?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国官员见沈括软硬不吃,又怕真闹僵了,对他们也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宋神宗时, 王安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沈括是站在王安石这一边的, 受到王安石的重用。但是新党旧党之争太激烈沈括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进去。王安石变法,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皇帝,也不是来自贪官污吏,而是另外两个历史重要人物,苏轼和司马光。王安石一派是新党,苏轼一派是旧党。政治斗争是龌龊的,虽然这两派人的领头人物都是“清风亮节”的主儿,可随着争斗的白热化,一些不应该使出的招也使出来了。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沈括 是乌台诗案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沈括在科学研究中非常注重理性分析,实证探索,可阵地转移到政治斗争中,他就有意无意变成了一个嗅觉“灵敏”的投机者。沈括比苏轼大 5 岁,两人都在皇家图书馆做过事,关系还很不错。 苏轼因为坚持反对变法的立场,被贬到杭州做二把手。有一次,沈括以中央督察的身份到杭州检查浙江农田水利建设。沈括到了杭州,虽然政见不同,两个人还是喝酒叙旧,场面很和谐。临行前,沈括还把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些,表示要回家好好学习。沈括回到首都,果然学习了, 而且还邀请了宋神宗一起学习。他以跟帖的方式, 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加以详细的“注释”,强调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如何反对“改革”等等,然后交给了最高领袖。其中有一句是“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沈括解释道,明明皇帝在天上坐着,为什么偏偏要到九泉去找? 这句话差点让苏轼掉了脑袋。好在宋神宗宽大处理,只是吧把苏轼和亲友关进监牢。

       所谓风水轮流转。公元 1076 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也受到牵连,被贬到安徽宣州做一把手,后来又被调到抗击西夏前线。在前线,沈括充分发挥了他在武器制造方面的天赋,对军中的武器,比如弓弩、甲胄和刀枪进行改装,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发明了一种震天雷,类似于现代的燃烧弹,杀伤力极大。可惜由于当时石油提炼和炼钢技术的限制,未能大规模生产,否则,西夏早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沈括在前线抗敌有功,被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但没过多久,他又打了一次败仗,而且是宋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惨败之一。他作为首领被问责,当然就是贬官到湖北均州做团练副使,相当于流放了。

       从此以后政治家沈括从政治舞台落魄下台,他的其余身份却纷纷上场。 1088 年,沈括隐居在江苏润州梦溪园,开始安静地撰写他那本煌煌巨著《梦溪笔谈》。 这本《梦溪笔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他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全书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共 600 余条。其中 200 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在天文学方面,《梦溪笔谈》阐释了沈括对浑仪、漏刻、圭表等天文仪器研制方面的许多创见,记述了他的“日有盈缩”这一重要发现以及他关于实行阳历“十二气历”的建议。书中还准确描述了五星运行轨迹, 计算出月道与黄道交角每月后退度数更为精确的数值, 正确说明月亮的盈亏生光现象,发明准确测定极星位置的方法,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及陨落过程,指出了铁陨石的存在,等等。这些均系天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在物理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了算家所谓的“格术”。沈括以之解释小孔和凹面镜成像,开辟了“格术光学”这一光学新领域。沈括对透光镜的研究,思考缜密,多有可采之处。另外沈括还讨论了指南针的不同安装方法,记录了“以磁石磨针锋”的指南针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现象,从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在声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的沈括在琴弦上贴小纸人,以验证声音共振现象的发明,比欧洲类似的发明要早约七百年。

        在数学方面, 《梦溪笔谈》讨论了垛积问题,建立了隙积术,其实质是解决了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书中还探讨了会圆术,沈括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积的近似公式。隙积术和会圆术的建立,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地质地理方面,《梦溪笔谈》记述了沈括对浙江雁荡山、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 该书还通过对化石的讨论来论证古今气候变化, 对矿石资源亦有涉及, 指出江西铅山山涧水中有胆矾, 可以炼铜, 发现陕北的石油可以用于照明和制墨。

       在地图制作方面,记述了沈括以熔蜡和木屑制作立体地图的发明,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七百余年。 书中对地图制做中州县相对方位的描述, 由传统 8 个方位增至 24 个方位,同时特别重视对两地间直线距离“鸟飞之数”的测量,使州县相对位置更为可靠。

        在生物医学方面,《梦溪笔谈》也多有记述,且大都观察准确,记录详实,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补正古书之不足。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沈括被贬官,终结了他的政治生命,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大不幸,可他因此而撰写出《梦溪笔谈》和其他著作,却是整个中国,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大幸。 有才和勤奋的人,在哪里都闪光。

       他的另一位家族成员,也同样卓越。

 

 

 

 

 

 

 

 

 

 

沈括之从侄(诸史皆以括为遘从弟。此依书录解题)。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年四十三岁。【《宋史本传》作年四十。此从《三续疑年录》据王荆公集】与弟弟沈辽、叔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皇佑元年(1049),弱冠之年登进士第,为榜眼。任通判江宁府。归,上奏《本治论》10篇,仁宗颇为欣赏。除集贤校理,不久,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加之制诰。因其父犯事免职,出知越州。嘉佑七年(1062)为尚书礼部郎中,徙知杭州。英宗时召知开封府,迁龙图阁直学士。

沈遘以太庙斋郎身份廷试第一,因有官为二。宋高宗嫌其名怪,以其字文通代名。文通年少爽迈,书一读就懂,还通达世务。祖荫补斋郎。有奏本治论十卷。任杭州知府时坚决打击地方恶势力,褒奖贤良,后任开封知府,开封老百姓也说:"此杭州沈公也。"在开封,他政号严明,对于贫苦善良的老百姓抚恤尤至。为文下笔立就,入选吏部、知制诰。后居母丧,终日守候母亲墓侧,无疾而终。

        才干超群
         沈遘为人和谨,勤于接下。通达博识,才干超群,明于吏治,所到之处,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树。百姓无力丧葬的,给予赈济;对孤女,亲为作主婚嫁者,凡数百人;有养良家女为娼优者,悉令其父母领回。又曾在杭州主持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时称"沈公井"。每文士投贽,必择其贤者而誉之。待人诚信,下属皆愿为之效力,故当时后进之士多归附。处理政务,只需半日,即可与宾客旧友往来谈笑,"沛然有余暇",友人交口称其能。晚年拜翰林学士、判流内铨。遘著有《西溪集》10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治理京师
       果断而又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是宋代管理开封府重要的经验之一。仁宗朝的开封知府沈遘,"旦暮视事,日中则廷无留人,出谢诸客,从容笑语",在繁杂的府务中,"沛然有余暇,士大夫交称其能"。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族侄。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熙宁初(1068)任审官西院主簿,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免职。不久以太常寺奉礼郎监杭州军资库,任转运使。派至华亭县主持地方政事,因县民纷争受嫌株连,罢官流放永州(湖南零陵),后改徙池州,到贵池,喜曰:"使我自择,不过尔耳。"筑室贵池齐山上,名曰云巢。辑所录为《云巢集》,原有20卷,现存10卷。为文雄奇峭丽,长于诗词歌赋,诗文自成一家。尤其精于书法。以为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资讲学。少时学其家传师,晚自云学王献之。妙于楷、隶、行诸书,备古今体,寸墨尺纸,落笔辄为人争取。卒年五十四。《宋史本传》、《攻槐集》、《东坡集》、《梦溪笔谈》等有其人物传记。与哥哥沈遘、叔叔沈括合称"三沈"。

沈辽(1992-),小学就读于常码头小学,初中常码头初中,高中在武汉市第65中学,大学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西方推崇宋朝,是因为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因为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宋朝而推崇唐朝,是纯粹的军事角度,与文化、科学无关。

但西方评估我们历史朝代的优劣却是按照经济、文化、科学对人类的贡献。

由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很详细、科学的记录了当时宋朝的最新成就,使世人无可推诿的承认宋朝的经济、文化、科学在世界的一流地位。

比方,西方人原先以为活字印刷术是他们发明的,纠正他们这种观点且在科学上盖棺论定是中国人的就是《梦溪笔谈》,其中很仔细、完整的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各项技术数据。

过去,中国历史上对于科学文化的记载很模糊,也不够科学严谨,这就大大降低了文献的可靠性。

西方学者不是中华文明的孝子贤孙,当然不会无原则的美化、相信或者采用可能不准确的记载。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对我们所推崇的文明传说而顶礼膜拜。但他们却还是能够实事求是的接受通过科学检验的证据。

        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就为宋朝在世界上争得了一个高位。毕竟,按他的记载,宋朝俨然是当时世界上科学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这就是西方推崇宋朝的原因。沈括也被他们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同样,西方对于中国明朝的科学成就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而对徐光启为翻译《几何原本》所作备注的称誉也在原著之上……

所以,对于西方推崇宋朝,我们大可不必作出那么一副肤浅可笑的样子。

首先,大家对于一个朝代的评价角度根本就不一样,我们是纯军事角度,而他们是经济文化科学角度。

其次,我们不应该为我们在宋朝的祖先为我们民族文化在公正的国家综合实力评估中挣得当时世界一流而自豪吗?

 

 

 

 

 

   沈括,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进士,北宋司天监。沈括为北宋重臣,一生个性刚硬不屈,为官清廉,虽一生为官但官运不顺,曾数度被贬又调职不断,但俱允文允武才能又能诗能写。沈括一生曾任江苏省沐阳县主簿,海州县主簿,代理东海县令、宛丘县令、河南淮阳县令、宣州知府、延州知府、判军器监、扬州同理参军、宣州监税务、昭文;书籍编校、集贤院校理、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公事、陕西鄜延路安抚使、湖北均州团练副使、陕西随州团练副使、河北西路察访使、龙图阁待制、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太常丞。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岁次壬子,42岁时提任北宋司天监。

  沈括字存中,于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岁次辛未,出生于浙江杭州古名钱塘龙居里的一个官宦世家里。沈括一生为官三十几年,足迹历遍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河北、辽宁、陕西、湖北等地。沈括一生不但好学且勤于观察研究,尤以对于大自然之事物犹具好奇心又勤于做记录,一生做事积极永不气馁。不但通达诗书礼乐且发明无数,如活字印刷、石油的研究、考古地质、磁石指南针方面,又如24节气历法的制定及罗盘24山向的编定等,皆让千年以来的五术研究者受用不尽。沈括晚年定居于江苏省镇江市,死后归葬浙江杭州,钱塘龙居里的出生地祖地里。

  沈括曾祖父沈承庆,官任吴越国营田使,入宋后官任崇信军节度掌书记,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任大理寺丞分司西京。沈承庆有两子,长子沈英是沈括的祖父,可惜沈英早死并未当官。

  沈括祖父沈英生有两子两女,长子沈同,次子沈周。沈同为沈括伯父,于咸平三年(1000年)科中进士,于天禧年间官任邛州知县,天禧四年(1020年)七月改任蜀州知县,及至景佑元年(1034年)后又改任宣州县令及知州县令,后死于太常少卿任职。沈同生有两子,长子沈振,次子沈扶,也就是沈括的两位堂兄。

  沈振早年得父荫而官任上高县及临淮县主簿,后升任茶陵县令,天禧年中以太子中舍任剡县县令。于皇佑五年(1053年)科中进士,后于熙宁元年(1068年)官拜司农少卿。

  沈振之弟沈扶,曾官任国子博士,金部员外郎和勋外郎,于嘉佑五年(1060年)改任江浙等路提点公事。后被派往江西蜀州审核漕盐政策,但于来年嘉佑六年(1061年)因案被牵连致被免官,后再于治平二年(1065年)提任河北提点刑狱,因政绩显著遂于次年(1066年)改任明州知县。但沈扶未前往上任而留居京城改任三司佐,不久又迁苏州。于熙宁初年(1069年)后在杭州祖居地闲居养老。

  沈括父亲沈周,字望之,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沈周幼年丧父早年辛苦,但勤于诗书。沈周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科中进士,历任泉州知府,苏州通判,平泉县知县,润州知县,江宁知县,,开封知州及知县,和明州知县,江南东路按察使及江东转运使,大理寺丞事监苏州酒税等职。沈周死于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岁次辛卯,死后归葬故里杭州钱塘龙居里。沈周死时沈括才二十一岁之龄尚未有功名。

  沈周娶妻两任,第一任妻子叶氏生有长子沈披,但叶氏因病早死。故沈周又娶继室许氏为妻,许氏出身于苏州一个士大夫官宦家庭里,许氏祖父许延寿官至刑部尚书,父亲许仲容任太子洗马。许氏母亲生有二子二女,许氏排行老么。许氏嫁给沈周后,随其上任而迁徙于各州省,许氏为沈周生下一子沈括及两名女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括出使辽国的任务是什么?完成了吗?
沈括这个人,抱王安石的大腿,陷害苏东坡
大宋的头号学霸
沈括的教训告诉你,为什么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事实”还是“污蔑”——北宋天才科学家沈括为何落得一世骂名
大宋第一全才:科学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