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会盟之礼
 


礼经中的朝觐之礼是诸侯觐见天子的礼仪,而当四方诸侯共同朝觐时,就有了“会同之礼”:所谓“会同”,就是四方齐会,六服皆来。《周礼》说“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见,指的是诸侯在不固定的时间去觐见天子,称之为“会”;殷见,则是说众多的诸侯同时去觐见,故曰“同”。

 

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上介皆奉其君之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而立。四传摈。天子乘龙,载大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仪礼·觐礼》

《觐礼》中的这段文字,描写的就是周代的会同之礼。《通典》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其法:诸侯既至天子之国,必先朝天子于其国内,然后为坛于国外,更行朝礼。”会同之礼通常是在国门之外建坛壝宫室,举行典礼。《周礼·秋官·司仪》有“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之职属。关于为何要建“坛”而朝,郑注云:“合诸侯,谓有事而会也。为坛于国外以命事。”孔颖达疏曰:“若当朝之岁者,自于庙朝觐,若不当朝之岁者,当在坛朝。若十二年王不巡守,则殷朝,亦云既朝,乃于坛者六服之内,若以当岁者,即在庙,则依服数,十二岁合有侯服。年年朝者在庙朝觐,其五服自甸男采卫要五服。若以十二岁王巡守,总合朝服,不得独在庙,在坛朝,故郑会同皆言既朝觐乃为坛于国外也。”(《仪礼注疏·卷二十七》觐礼第十。)《通典》上对此也解释说:“时会无常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合诸侯而发禁令焉。禁谓九伐之法也。会之法,为坛于国外。崔灵恩曰:‘古者诸侯朝天子,四时礼外,有时会殷同之法。殷同者,十二年王不巡狩,则六服诸侯,各当方而来赴四时见王也。殷,众也。四方诸侯众来见王,此有十二年之期,故不得谓时会也。’”(《通典·卷七十四·礼三十四》沿革三十四,宾礼一:“天子受诸侯藩国朝宗觐遇”。)

 

,春会同则建于东郊,夏会同则建于南郊,秋会同则建于西郊,冬会同则建于北郊。“四方之坛,并宜在四郊之内…或四方皆依成数,东方八里,南方七里,西方九里,北方六里。四方此其定分。”会同之礼祭祀宗庙祖先,自不待言。前文《觐礼》所言而祭祀日月山川者,郑注:“盟神必云日月山川焉,尚著明也。《诗》曰:‘谓予不信,有如日。’《春秋传》曰:‘纵子忘之,山川神其忘诸乎?’此皆用明神为信也。郑玄此说,周人会同之礼当大体可知。但, “春秋之世天子不行会同,而霸国大侯假此礼以行之,非周礼之旧矣”( 《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四·宾礼五》会同。)这说明,后来到了春秋之季,天子行会同之礼者已无见。对此,秦蕙田在《五礼通考》中有着如此说法:

“自朝宗觐遇而外即及会同,会同之礼于古无见。然禹贡有四海会同之文,左传称禹会诸侯于涂山,其礼殆于此乎?周官所载会同之文不一而足,天官大宰春官肆师司几筵诸职则名之为大朝觐。盖朝觐之礼行于国中,所接见者不过一方一服之诸侯,会同则六服偕来为宫于国外。五等诸侯同时旅见,又有祀方明及盟约之法皆朝觐所无。”

 

《通典》上说“时会殷同附殷周以前,天子有迎劳飨燕诸侯之礼。”另外,会同也有大小之分,天子诸侯各自派遣卿大夫参加的,为“小会同”;天子诸侯亲自参加的,称“大会同”。所以《周礼注疏》上说:“大会同者,王与诸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或在畿内,或在畿外,亦告庙而行。”“小会同,谓诸侯遣臣来,王使卿大夫与之行会同之礼。”(《周礼注疏·卷二十五》。)

 

《左传·僖公七年》“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

哀公十二年,子贡说:“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

《春秋传》曰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值得注意的是,每当有会同之礼时,常伴随举行盟约之仪。也就是《周礼》上秋官大司寇的职属:“凡邦之大盟约,莅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天子与诸侯订立盟约时,大司寇要亲自到场监察盟书记载,并把盟书交给天府收藏到天子的祖庙里。然后由大史、內史、司会以及六官都接受盟书的副本并保存起来。盟约的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由于一方诸侯不服或不义,天子或盟主聚集其他诸侯宣布命令、设盟立誓,共同讨伐之。“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司马法)

 

二是天子与诸侯间或诸侯相互间产生了矛盾,需要聚在一起设盟立誓,共同遵守。“约信曰誓,莅牲曰盟。”所以《左传·僖九年》中齐桓公会盟诸侯于葵丘时,有“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之说。

先秦时期的盟誓,有两个诸侯国之间的盟约,有缔约双方与调解人之间三方的的参盟,还有多方诸侯共同订盟的会盟。周代的盟约之礼其主持者叫司盟《周礼·秋官·司盟》:“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换言之,当有盟会之时,司盟掌理订立盟约记载盟词的法式仪节,凡是邦国之间因不和谐或不信任而需要举行盟约之时,就负责记载盟词并司其礼仪,面向北方神明而昭告。订盟完毕后,还要将盟约抄录副本收藏。

春秋战国时期,会盟是极其频繁的。根据古文献资料,可知其盟誓之礼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筑台,用土筑高台,盟礼在台上举行;盟誓之礼要设方明北面诏明神而盟,方明即前面所说的明神。就是说要设置一个象征四方之神的方明,这是会盟中的神祗:“方明之制,方四尺之木、设上下四方之色,上圭以象天神之制,用下璧以象地之居体,东圭而南璋,西琥而北璜,各象其方而体之”( 《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四·宾礼五》“会同”。); 凿地为坑,挖一个方形的坑,准备为后面的歃血为盟时埋入牺牲和盟书之用;执牛耳,盟牲杂用六牲,大盟用大牲,小盟用小牲,但天子诸侯主要用牛。(根据孔疏引《五经异义》所云,“天子诸侯以牛豕,大夫以犬,庶人以鸡。”)“古结盟者必执牛耳,谓牛耳聋不听离间,而誓以订终始之约也”。杀牲后,牛血用于歃盟,割下的牲牛左耳,由盟主拿着;歃盟,这是其最重要的仪节。司盟高声宣读盟书,昭告神明(《左传·僖二十八年》说宛濮之盟曰:“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意思是如果违背了这个盟誓,就会受到惩罚。神灵与祖先,就要纠正并杀害他们。),盟主以牲血涂于口(或饮下),参盟者随后也依次以牲血涂口或引下,以示守信不渝;誓盟,订盟者在盟主的带领下,对神灵盟誓;载,盟书也叫丹书,以朱砂写成,一式数本。用其中一本连同剩下的牲血一起埋入提前挖好的方坑之中。订盟者各取盟书一份,带回存档,共同遵守。

     关于订盟诸国之间如何的行事原则或制度,在《左传·成三年》里有一段晋侯使者荀庚和卫侯使者孙良夫共同聘于鲁国的描述,或可得睹一二:

 “十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且寻盟。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且寻盟。公问诸臧宣叔曰:“中行伯之于晋也,其位在三。孙子之于卫也,位为上卿,将谁先?”对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卫在晋,不得为次国。晋为盟主,其将先之。”丙午,盟晋,丁未,盟卫,礼也。”

 

在《左传》中,关于会盟的记载比较多,其地点也不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盟诸侯于王庭、昭公十一年盟于清丘之社、昭公二十二年盟于稷门之外,等等。根据《左传》、《史记》的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也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鲁僖公九年夏,僖公也曾会周天子的冢宰、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现河南民权县存有古葵丘会盟台遗址。

通过前文所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郑玄在《六艺论》中所云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谷梁善于经,可谓中肯。研究周礼之于《春秋经》的记载,《左传》不可或缺,郑言甚健。

《公羊传·庄公十六年》说:同盟者何?同欲也。先秦之后、尤其是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而使然,盟誓之礼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人们在表明自己决心时的对天发誓、所谓义结金兰的歃血誓盟、各种帮派在缔结盟约时的仪式,均可谓是古盟誓之礼的遗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礼通考 卷二百二十四
仪礼注疏卷二十七 觐礼第十
史部文献通考马端临卷八十一 郊社考十四祭寒暑
黄益飞:周初会同礼考——从保卣和犁子鼎谈起
崔骃《官箴》《铭》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