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千老师续讲《内经》:阴阳别论 灵兰秘典论 保命全形论
20100615大千老师续讲《内经》:阴阳别论 灵兰秘典论 保命全形论
 
 碧海蓝天 时空整理 弘毅生 欣欣校对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素问•阴阳别论》)整理者按:红字为内经原文,黑字为老师讲课文字。)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要考虑一个真脏的问题。真脏气要是出现了,人就要死了,什么是真脏气,主要是考虑这个问题。这次讲主要是简略地讲,关于这个理论构架和这个神气的一些重点,在原先讲这个《素问》当时我已经涉及,这次我主要是借题发挥,不会再系统来讲。
  真脏就是由五脏六腑这个真精气,这个真精气必须外面包绕着保护之气,在身体里面运动,做为里面的这个仁,果仁嘛,是不会漏的,一旦漏出来就死了。也就是说咱们摸脉,真脏脉要是出现了,那人也就完了。所以说这个脉象上都要体现在这个胃气,这个胃气包绕着,脾胃之气包绕着真脏气,含含糊糊的出现,“犹抱琵琶半遮面”,道家讲“鱼不可以脱于渊。”渊比较深,像深潭一样,里面有鱼,鱼要是跳出来就死了,道德经讲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个就是重要的东西包绕在最里面,那么这个就是真气,你可以称元气,它不要漏,一漏就完了,所以说这个“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比如说人他去世的时候,是回光返照,那个基本就是真脏气发出来,最后一下发出来了,守是守不住了,元气在里边守不住了,阴邪已经攻进去了,一下子逃出来了,散了,这个就是真脏见。脉怎么样呢?五脏者,见五种真脏脉,下面会涉及到,这个就不做重点来讲。总之没有胃气包绕,是完全孤立的,像君主一样都逃出来了,你说它还能去哪儿啊?它连一个普通的农民它都当不了,一般人的技能也没有,它逃出来必死,它必须养在深宫里,它才能活,大家一层层包绕着他。所以说很多你看人要死了,突然他清醒好几天,这个是真精气外泄,没两天就死了。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至宝要收藏于内,真正的宝贝要藏在里面,是不漏的。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
   这个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把这句话选出来让大家听呢,主要是讲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告诉大家,阴阳都是代词。你说阴从阳,阳从阴,背后是什么东西啊?你要知道。是数还是迟啊?代表着是动啊,是静啊?是去,还是来啊?是上是下,是大是小,是明是暗哪?这个你要知道,不能说两个人在一起,因为中间一个阴阳的问题两个人在掐架,掐来掐去他们谈的阴阳不是一个层次,那这个不是白谈嘛。
   咱们原先说过,把附子当“阳”,这个“阳”又比喻成人身的真阳,附子就等同于真阳,本身这就是两种层次的阴阳,没有什么可比性。扶阳派吃附子,这不是闹了一个大笑话吗?什么是真气?什么是阳气?什么是附子?附子的辛热是代表着什么,这都要知道,不然的话你这个完全对不上号,他说的阳是指热,他说的阳是大,大和热那是相距十万八千里啊!
  像一个人开门进来,坐在沙发上,比如说他开门,门是什么呢?门你可以说是少阳之气,也可以说是老阳,“开了少阳”。然后走,走你可以说是阳了,然后碰到了一个沙发,这个沙发是阴的,“他坐在阴上”。端起了一个杯子,一个杯子你可以说是震,震就是少阳,“端起来一个震”。你说这话说完了,谁能知道是什么东西啊?谁也不知道,所以你必须要清楚背后阴阳的指代,推开门,门是阳的,坐在沙发上,沙发是阴的,端起一杯茶,茶是少阳,你这样说大家能听懂,你要是不把后面的东西说出来,谁也不知道你阴阳说的是什么。所以说这个告诉大家阴阳是代词。代的是后面具体的东西,像他和她,你要知道他,单立人的他和女字傍的她,后面是谁,咱们说他去了哪儿?找另一个人谁谁谁,这个你就知道了。
  第二个问题“去者为阴,至者为阳”,这个简单跟大家说一下。这个阴阳错行,往往一个事物,阴气阳气在里面是错行的,什么叫错行啊,就是对着行,就像马路交通一样,是对着开的,阴阳错行,构成了一条马路。一条马路从北京到上海,或者说到保定,这是条路,有头有尾,中间跑着阴气和阳气,这个阴气阳气,“去者为阴,至者为阳”,就是一个去一个来嘛,阴阳错行,或者阴阳两股气在里面流动,相反的方向流动,拧在一起,构成了一段气,这个气你就可以说是公路,这样来理解,所以这个地方学这个术数,应该知道,阳者顺阴者逆嘛,阳生则阴起,阴生则阳起,这个术数对于以后这个咱们学经脉的时候,也会用到的内容,非常有利。所以在这跟大家提一提。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素问•阴阳别论》
  为什么把这一段给大家拿出来,要告诉大家几点,“起则熏肺”的“熏”字怎么理解,“阴争阳扰”怎么来理解。
  比如现在这个很多人,尤其得慢性病的,不是单经单脉的问题,比如说不是这个足少阴经的问题吧,太阳经有问题,手少阳有问题,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整体气团出问题,而是整体的阴阳二气出问题,像一个夫妻俩天天在家里打,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阴阳离合,不和睦,不是一团融融和气。
   它这里呢,“阴争于内,阳扰于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这个阴气,代表在里面的气,里面什么气啊?五脏之气,五脏六腑之气,五脏六腑之气相争于内,谁也不让谁,大家谁也不团结了,互相仇视,这个叫阴争于内,这个“阴”是代表“里”,气争于内,五脏之气,可以再加上六腑之气。那么阳扰于外呢?也就是营卫之气,营卫四肢之气,眼耳鼻舌之气,也可以说是六腑之气,在外边之气,扰于外,扰动于外,你可以说是起居不节,饮食不当,劳苦不得安居,阳扰于外,阴争于内。
  那魄汗未藏呢?就是说你的这个表气,营卫表气不固,出虚汗,盗汗,很多人一虚了,他还怕冷,还出汗,天天虚汗不止,一动一身汗,魄汗未藏,就是他这个精气不稳,里面一争,外面受干扰,整个营卫之气全乱了,这个人经常往外漏泄,漏汗吗,四逆而起,四方逆气都起来了,因为是里外都不安宁,当然什么病都来了,头疼脑热,食欲不振,大小便都不好,便秘,溏泄,浑身无力,头晕眼花,目眩,记忆力减退,躁扰,什么都来了。
  那么它这个讲的“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什么叫“起则熏肺”,逆气从下而上,蒸腾上来,化成云雾,阳热之气,它就整个“熏”,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个熏字,你要不从这个神气,气道方面来讲,你无法理解这个熏字,咱们说这个什么肝邪克肺啊,什么火热刑金啊,这些解释都不好,都不如这个熏字解释的好。你搜一下《内经》,很多地方用到这个熏、蒸,它用来比喻这个一股阳燥之气,邪气啊,上熏于肺,使肺喘鸣,熏到肺里边,全都在那儿咳喘,鸣叫。比如说有的老年人肺结核,阴虚的肺结核,这个肝气不畅,沿这个肝经上串于肺,不断的去熏这个肺,呛这个肺,烟熏火燎嘛,熏这个肺,所以这个肺不能肃降,清净,它就这样喘鸣不已。那么治法是什么呢?首先调畅神气,调畅整个气机,气机安宁,再看有余不足,不足补之,有余泻之,调畅它。使这个熏蒸之气能够有所收敛,然后肺不受到熏蒸,慢慢就好了。
  那么这句话主要告诉大家两点:第一,现在很多人得病都是阴争于内,阳扰于外。
第二个就是告诉大家熏字的含义,熏字怎么理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素问•阴阳别论》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阴阳二气在于和,调,要不能过于阴,也不能过于阳,不能过于刚,也不能过于柔,众气调和,五行相生,这个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素问•阴阳别论》
  它这个刚刚相碰,两阳,两种刚气相碰则破散,阴气也就跟着消耗掉了,什么意思?就像两个人打架一样,两个男的谁也不让谁,打一通,比如两个国家,打起来之后就是整个的国库,都消耗光了,这个阴气就代表资粮,粮食都打光了,两败俱伤嘛,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做事,还是开方啊,为人处事啊,都不要刚刚相碰,这个都太硬了,一定要以柔克刚,或者想办法调化。你不能见病就直接硬来,这个非常不可取, 经脉不通就硬通,有寒用热药来顶,有热气起了拿寒药来压,这个都叫刚刚相碰。我们一定要通过《内经》的原文不断地去引申,比如说我开的这个口腔上火的,类似的这种病,都不完全用清热的药,绝对清热的药去泻这个火,为什么呢?因为溃疡很多是这个心火肝火啊,腾一下起来了,起来之后,郁火盛,你只要把这个郁一散,调开了,这气一散,热气不就没了嘛,没有必要去泼冷水,芩连知柏啊,就上了,这种苦寒的药容易伤胃,那个火容易清过了,不妨加一些白术陈皮,麦冬这样滋养调化的药在里头更好,所以说大家开方一定要注重以和为本,以调化为本,不要刚刚相碰。
  一看这个寒起来了,一看就是虚寒怕风怕冷,干姜附子就上了,这都不是特别理想,因为我们讲过,开方要开中气,要对身体有好处,和身体的正气相合,这种方能开,不要开过苦的,味道过于奇怪的,病人很不愿意接受的味道的药,这种药往往对正气有损伤,没有治病,还没逮着病贼,先把这个正气消耗的差不多了,这样的事情非常多。所以我建议大家呢,在你行医的过程中要注意。
  比方说这个刚刚相碰,阳气扩散之后,阴气消亡,阳没了,阴也没。兵消耗光了,这个兵消耗粮食,粮食也都没,这个告诉大家要调和治病,不能硬来。这第二呢就是说,阳气没了阴气也就没了,这个阴阳是相合的,不要敌视任何一方。调一方的时候要照顾到另一方,两个方面一起来调。要左右的做事,要进退的做事,收放的做事,缓急的做事,一定不要一边倒。像一个人一样一身中正,偏左也不对,偏右也不是,偏左的时候要照顾到右,偏右的时候要照顾到左,开方也一样。


  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
  什么意思呢?“汗者心之液”,汗是液,体液之一,阴性的东西,这个汗怎么才能出来呢,阳气来温煦推动,这种阴液受到阳气的蒸迫,就从身体里出来了。所以叫“阳加于阴谓之汗。”
  那么这个给我们什么提示啊?两点,第一,要想出汗必须用阳药。阳加于阴就推动出汗,比如麻黄,桂枝,荆芥,前胡,柴胡,川芎这些药,发汗的药,阳加于阴,谓之汗。比如我们得了外感性的疾病,不出汗了,那怎么办呢,用阳药加之于阴上,就出来汗了,桂枝汤要啜热粥, 为什么啜热粥啊?热的,不是让你喝冷粥。很多人知道尤其是学伤寒的,麻黄桂枝汤,小青龙汤,很容易就开出来了,让他发汗,汗一出,表邪一解,人病就好了。但是他不知道,还有第二点,阳加于阴,谓之汗。你光阳,没有阴了,加不上这个阴,他也不出汗,出了汗,病也不好,有很多病人来一个阴虚体质,或者一个身体弱的一个体质,外感伤寒了,不断地用麻黄汤,桂枝汤,出了汗了,复烧,或干脆怎么吃也不出汗,那你就要想,阳加于阴,有阳也要有阴,拿阳药去发,你看是不是人体气血津液不足了,加不上这个阴,出不了这个汗,这种时候你要加一些阴药,哪些阴药啊?甘草,红糖,麦冬,党参,玉竹,黄精,阿胶,像这样子的一些阴药都可以,那这些阴药加上之后呢,你再阳加于阴,汗就出来了。很多这个学伤寒的,只知道阳不知道阴。你看我们桂枝汤里面姜枣草都有,桂枝还要配白芍,白芍和甘草酸甘化阴,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阳加于阴谓之汗。张仲景的《伤寒论》开的是夫妻方,里面既有阳也有阴,每一个方子都这样,十枣汤里面还加上大枣呢,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还有甘草。白虎汤还要加甘草,都是这样。你不能上来都是麻附辛,不加别的,这就有问题了。
  所以说这句话给我们两个提示,第一,要想发汗必须阳药推动。第二,必须在有阴液的基础上阳气才能推动出汗。你看治一个感冒发烧,现在你知道西医它对于这个,基本上是疗效很差,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只要学会了阳加于阴谓之汗。十有八九治感冒都不会差。而且不会出问题,在这里一再强调一下,两个。第一个,对于体虚外感的人一定要加补益气血的药,增加津液的药,一种说法说外感不能用补剂,这个是不对的。你看麻黄汤有没有补剂啊,它还有甘草,白虎加参汤有人参甘草,桂枝汤姜枣草,说是补药留邪这个是谬论。第二个,你加这个阴药,很多都是重浊的,有一派啊说这个药啊,用药一定要轻灵,用的那个药都是非常轻灵的花药叶药,不敢用根药,这个也不对。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阳加于阴把这个整个气团的气蒸腾起来,清浊之气蒸腾起来向外发散,这个没有关系,不用全都是上焦如羽,都是花花叶叶的药,没有劲儿,不能把大气搅动起来,也不能很好的迫汗外出。这两点大家要记住:第一点药对虚弱的人一定要加补药。对身体不虚弱的人,身体不是很强壮的人加个姜枣草没啥问题,加红糖没啥问题。最经典的一个方子,生姜红糖水,生姜为阳,红糖为阴,阳加于阴谓之汗。第二个治上焦如羽,这个是有问题的,如果你不加一些根茎类的药物,劲很大的药,它不能把这个大气蓬勃的转动起来,迫汗外出。那么这个是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素问•阴阳别论》
  什么意思呢?崩,崩是崩在下家,是血崩嘛。阴虚阳搏,阴气虚了,阳气很旺盛地去蒸迫这个阴气,就会导致血热妄行,从下边下血,吐衄下血,一种是吐血,一种是鼻子衄血,一种是下血,有一种是因为阴虚阳搏,阴气虚了,阳气太盛把这个阴气,这个阴血沸腾起来了,沸腾的不知道从哪出来了,就把血管撑破,直接就从下边出,从上边溢,这个阴虚阳搏,谓之崩。

  那还有一种是病理性的,本身是个阴虚的状态,怕寒阴虚,所以大家不要老认为这个阳虚才怕冷,阴虚阳虚都怕冷,气团弱了就怕冷,很多人血虚,血虚怕冷,出汗,你不能说血虚的人不怕冷,整体的气团一衰,抵抗外界的能力一弱,他就怕冷。再一吃热药,本身阴就虚,再吃一些辛热的药,导致阳气盛,容易出现阴虚被蒸迫的病理现象,如发斑发疹,口腔溃疡,严重的吐衄下血就会出现。那治法怎么样呢?很简单,把这个阴血补益起来,就像这个水在炉子上烤干了一样,沸腾了一样,水都快没了,赶紧去补水,不要再用这个阳药去攻,阴阳要平衡。阳加于阴才能出汗,阴少出不了汗,阳少也出不了汗。阴虚了阳气盛,那么就会产生血崩的情况,血都沸腾了,沸溢了,不知往哪儿走好了。

  那这个是告诉大家什么呢?尤其现在,告诉大家养血的重要性,不要去经常用这个阳燥的,麻附辛,阳燥的,不能大用,即便用也要在阴药当中用,就像以前讲过的,没有拿起一勺盐就往嘴里送的,除非是傻子。一般都是把盐放在菜里面,放在汤里面。搅得差不多了,喝,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理解盐就是阳,水就是阴,你也可以理解盐就是阴,水就是阳,总是阴阳合和的。你喝的汤药也是一样,并非是良药苦口,很多捏着鼻子喝这个汤药,怪味邪味多了去了,凡是你非常反感的汤药,它很有可能伤你正气,不适合你。这就是给大家讲的“阴虚阳搏谓之崩。”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这一段是教材里面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话,那么咱们拿这个气道也来讲一下。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句话这样来讲吧,它这个里面呢,你要是知道气道这整个气理模型,你基本就可以理解清楚了,因为这直接涉及到五行,五脏,脏象理论,咱们在《阴阳应象大论》里已经讲得非常明确了,所以说这里我不想作为重点来讲,只是把这个道理讲出来就可以。
  先讲五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我们说过,人身是万神之身,并不是神明只在心里有,都有,谁是大主啊,心是大主,心藏神明,是所有的气之所动,情之所已都受心的控制,就像我们的思维一样,你现在想干什么,拔腿就做去,所以想干什么由心来决定的,不是由脑来决定的,脑是计算的,心是你的整个心神发用的地方,这个咱们简单的来说。比如说重神集合之后,由谁来决议啊,就是由你的心,君主之官来决议,这里面就告诉我们学中医的一定要知道不是脑主神明,是心主神明。

  下面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什么意思呢,肺主呼吸,主治节,相傅是什么官呢?相傅就说是宰相,代君王行事的一个官,我们这个肺居上焦,华盖嘛,它的整个一呼一吸啊,直接主宰着我们身体的气机的运动。治节两方面:一是治,二是 节。治是治理,节是节制,你看比方说这个治理,它这个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啊,把这个整个的我们吃的东西,由肝位,推运到心,再由心推运到肺,再由肺输布到全身,所以说相傅嘛,把整个国家治理好,这个肺,同时它有节制的作用,它的呼吸直接影响到你这个气的气脉,这个气在脉当中的运行,它是一种约束,治理国家嘛,要有法律嘛,要有各种的安排,要做计划,都由肺来主。那这一块咱们不深入地来讲,大家往后看,慢慢你就会知道,现在来讲太浪费时间了。如果想具体知道五脏六腑是怎么回事,看那个《阴阳应象大论》,有文字整理稿,也可听录音。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将军干什么的?是打战仗的,从底下往上打,征讨,不安分,相傅和将军正好是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将相,一个从上往下,去治理国家,一个是从下往上,开疆扩土。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为什么是谋虑出焉呢?这个跟大家说一下,这个事儿没做成之前,没有出手之前,这是谋虑,出来了,出来就办事了,就是治节了。那么在下面的是肝,藏在下面,肺气明显地当显在上面,下面不断的往上拱,拱什么呢,拱谋略,一个谋略一个谋略地传到心,心再给肺,肺直接治节。谋、略都是未出之气,肝就是未出,厥阴嘛,处在下面,慢慢的往上长,谋略慢慢就变成了章程,章程又去执行,就变成了治节,所以说它这是一个循环,谋略出焉。你看这个人,谋略在腹,为什么谋略在腹啊,腹有经纶,为什么不说胸中有经纶?所以,这个所有谋略的事情都是从下面出来的。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什么叫中正之官,它叫胆,肝包着胆,你要说是中精之官,中正之官,本身这个胆气,它在中间,是天罡之气,是由肝,是由肝气化出的精微,胆汁嘛,藏着这个胆,叫中正之官。看这个人中正不中正,看鼻子。内脏取决于胆,决断出焉,决断是什么意思呢?谋略完了,谋略好了,谋而后定嘛,谁来决断呢,由胆来决断,肝酝酿完了,推运到胆,胆一决断就出来,决断之后上推于心,上推于肺,然后开始主事儿。后面还有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不是主于胆,不是十一脏都受胆控制,不是那个意思,是取决于胆,不是主于胆。十一脏谋略来谋略去这事,谁最后把这个火儿点着了,由这个胆来点火。它相当于一个传令官,这个跟大家交代一下。有很多人啊,他犹豫不决,那为什么犹豫不决,他胆气不行,不中精,不中强,不中用。有人摘了胆,肝气凝聚的劲儿就少了,光谋虑他决断不了。
  下面,“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在哪,在胸膛,心的宫殿,叫膻中,臣使之官,谁的臣使啊?心的臣使,心是君主啊,干什么事,它一抖动,气向外扩散,都是由这个膻中来承担,喜乐出焉,君主气蒸腾在胸中,从而产生喜乐,心者喜也,一股祥和喜气集中在胸中,你看这人很高兴,胸脯也很挺,挺的鼓鼓的,很高兴。要不喜乐了呢,胸中就塌下来了。

  下面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干什么的?吃下东西由脾胃消化,像仓库一样,不断的供应全身的粮草,食廪之官,食廪就是仓库的意思。五味出焉,五种味道啊,这五种味道啊,它是代表着形形色色的各种味道,不只是五种味,五五二十五种,再乘以五,变化莫测了。这里告诫大家,一定要知道辨别草药的好坏,人身的喜忌和这个处方用药,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靠五味,很大程度上靠尝这个药的气和味,来辨别,这个是开方的一个准绳啊。但现在啊,别说大家知道什么味了,你能认识这个药就不容易,很多开了半辈子的草药,不知道草药长得什么样,什么味,还在拿笔在纸上写方。
  下一条,“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脾胃把这个食物消化吸收之后,最终推运到大肠再拉出去,变化出焉,变成屎了。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脾胃吃了东西,推运到小肠,由小肠去吸收,受盛嘛,盛是盛宴,你吃的东西都是盛宴嘛,对身体来说,都是好的东西,由小肠来承受,盛也可以说是承受,受盛之官,受承之官都可以,总之就是说把这个由脾胃半消化的东西到小肠之后才完全的吸收利用,化物嘛,化出什么东西来呢?化出能给身体吃的东西,能被身体吸收的东西,它是一个过程,由脾胃的五味入口,到小肠化物,化物化了之后,吸收了之后,由大肠变出屎排出去。


问题一:不是脾主吸收吗?怎么小肠也主吸收啊?
  这个问题这样来回答吧,食道,胃,小肠,大肠,都算脾胃系统范围内。比如说你肚子疼,脐周肚子疼,脐周这个位置按理说是小肠,实际还是按脾胃来治。泄泻,大肠泄泻,小肠泄泻,都叫脾虚,或者说脾实,或者说胃中有寒,或者说湿热,都这样来叫,都笼统地来叫脾胃。


问题二:迟者为阴,数者为阳,何为迟,何为数?

  那么这个这样来理解嘛,你要脉迟,这团气偏阴,阴偏凝滞嘛,它每动一次都很慢,很迟缓,这个就说明偏阴性。如果很欢快的,动起来很快,脉啪啪啪啪的跳,你可以说它阳性的特征更明显一些,比如说动的慢又沉,阴性的特征明显一些,这个像溪水一样哗啦啦的不停的流,阳气很充足,但这个阴气、阳气就不是阴液、阳精了。不能这样理解。比如有一个病人他来了之后摸脉迟、缓,为人表情木讷,可断他是个阴性的疾病。如果脉数,脸发红,说话声音大,就可以断他是实病,有热有实。沉迟的脉是阴寒之证、阴虚之证。有的是因虚而迟,有的是堵在那了,过不去而迟,寒凝在那了,导致迟脉。还有的是整个气血虚弱下去了,整个一个气团,不充盈饱满欢快了、沉郁了,它也见于迟脉。这个不知道你明白没明白。关于迟数这块儿,你就理解,主要想告诉你,当你谈阴阳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背后阴和阳指的是什么,不要瞎谈阴阳。内经里面不是有吗,上者为阳,下者为阴,腹者为阴,背者为阳,胸为阳,腹为阴。表里是一对阴阳,清浊是一对阴阳,屈伸是一对阴阳,寒热是一对阴阳,不要把寒热做为阴阳的代名词。一说阴阳就往寒热上套就不好。很多人阳气是清冷的,这阴气反而是恼热的。所以说不要一想到阳就是热,阴就是寒。人身至养(音)的阴气是温的,人身(至养)的阳气也是温的。

  那我们接着来讲,“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个历来有争议,什么叫做伎巧,什么是作强。我们从气道理论说一下,肾是干什么,藏在里的,藏精的,主骨生髓,主支撑的,这就很好理解“作强”了,在里面起支撑的作用,强梁的作用,叫作强。主心骨在这儿撑着,人、脊椎动物中间一条,肉贴上去,肾就主这中间这一条。比方说你看这人软塌塌的,没有脊梁骨,有脊梁骨了,这人就支撑起来了。作强就这意思。这“伎巧出焉”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肾主伎巧?肾主志主水,它里面主“伎巧”。我们说谋略,是由肝主持,伎巧就由肾主持,肾强的人博闻强记,思虑敏捷,肾虚了,脑子也不好使了,记东西记不住了,思维也不缜密了。水主志吗,伎巧出焉。那些心机呀,   奇技淫巧吗,有一类这种人,他这个肾经特点非常明显,琢磨事情,计算啦,非常强,非常分明,属水形人,从这个伎巧出焉。为什么主志,我们讲过,它一封藏,藏到里面了,坚持时间非常长,志嘛,志什么意思,记忆讲,志向,长远长久,封固的。肾比较擅长。肾经不好,脑髓不满,记忆力不强,很多人过三十之后,记忆力明显减退,就是肾不行,记不住东西,藏不住了,原先这点事情都蒸发掉了,没有肾精了。
  
  下一个,“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什么呢?上中下三焦,“焦”可以理解成气运行的道路,“决渎出焉”,什么意思呢,一条条沟渠,不断地疏通沟渠,让气在里面不断地运行,十二经脉主手足四肢,三焦就在上中下胸腹、小腹,开辟气运行的道路,如果三焦壅塞了,三焦功能不强了,它这个气脉就会变窄,变得不流畅,不通顺,气走起来就费劲,如果三焦气旺,它决渎吗,不断开出新的水渠,开更多好的水渠,气在里面走得顺畅条达通畅,水道出焉吗。当然是渠刨出来,水在里面走,水就是气吗,人身就是一团气,气各行其道,在里面运行,蒸上蒸下。会望气就会发现人这个氤氲之气,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分清浊,在里面清浊相干,什么叫清浊相干,清气下来,浊气上去,阴气左行,阳气右行,旋转缭绕着在人体五脏六腑里折腾。它折腾的路线是什么?就是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都走一条条公路,车水马龙在里面行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个膀胱治下焦,它是水道,这个“州都”怎么理解。这个气行,有气穴有水穴,《内经》中单独论过水穴,水道所走的穴位叫水穴,水穴是藏津液,藏水液的。他这个讲的“州都之官”,指膀胱藏这种代谢的水液,最终以尿的形式排泄出去。“气化则能出矣”,这个我们要重点说一下,什么叫气化而能出?身体气饱满,它蒸腾的气液才能以尿的形式尿出去,很饱满的尿出去。不然的话,膀胱功能失效,该尿尿不出去,不该尿却淋漓不尽。前列腺炎吗,男女都会有。由于肾虚导致整个气团虚,使得这个气蒸化无力,人的尿就尿无力,你看小孩尿尿可以尿很远,气很足,膀胱力很大,很鼓,象个皮球一样。随着人的身体五脏六腑的衰竭,气团的整体的衰微,它蒸化的劲也越来越小,膀胱也开始缩缩,气瘪了吗。后面顶着的那个肾气也不行了,前面的膀胱就慢慢的萎缩,人老了吗,四五十岁,其实呢,它不是前列腺的问题,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很多都不是前列腺的问题,都是气化的问题,气化直接是哪的气化,脾气和肾气二气气化出了问题,没有劲了,皮球瘪了,往外撒尿很无力,尿等待,老漏尿等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去导尿,有的还是尿癃闭,堵在那了,撒不出尿来,这样的一定要断虚实,实者可通,虚者千万别通。它自我保护性收紧,撒不出来了,或者撒得很小。这时候要搞气化,气足了,充盈了,皮球鼓了,就可以撒出来了。尤其慢性前列腺,不要去治前列腺,不要通,一定要补肾气、益脾气,调气团,使这个气团明亮起来,如果我们会望气的话就会发现,病人,尤其是虚弱的病人,他的气是灰色的。再根据五脏的病变表现出五脏的病证来,青色、红色、白色、黑色都是病色,后面还会讲。就可以理解整团气不明亮、不光鲜、不饱满,它没有气化去推动,所以尿它出不来。这块主要是大家这样来理解,前面的州都之官,这个都无所谓。

  下面一句话,“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而下安,”什么叫不得相失啊,就是大家要好好配合,不要内斗内争,不相失,你拉着我我拉着你,谁也别拉下。故“主明则下安”,强调君主之官的能力,这君主心要精明明亮,下边就会安定。要是心中不安,神明乱了,下边全乱了,就象当老板一样,老板一乱,下边员工全乱。很多大家得的病不知道得的什么病,再加上别人一吓唬,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饭也吃不下,什么事都乱套了。开始一门心思治病,全力治病,往往这样治病的效果不好。为什么,主不明了,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下乱。所以我劝大家得病了,一定要主明,你这身体就象一家公司,心就是老板,老板不安了,下边都乱了。“以此养生则寿”,十二官不相失,大家都好好的,你心里还很安定,做事不迷糊,兵来将挡,水来士屯,该怎么做怎么做。那么“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下一条,也是这一篇的最后一条,“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什么意思,就是刚才跟大家讲的,是精光之道,大圣之业就是宣明大道。大家应该以能听闻到这样的经文而感到光荣和庆幸,如果不在这个地方听,你别的地方就听不到了。这《黄帝内经》能够流传下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宝藏。大家想一下,如果没有《黄帝内经》这本书,对于二千年的中医是不可想象的。《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书?就是一本神气文化的一本教科书。综合性的一本书。这种神气文化,以《黄帝内经》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虽然我们现在不是以神气文化为代表的人类文化。所以说大家应该非常珍惜目前我们能看到这本书,并且有人能出来讲这本书。所以黄帝说的一点不为过,“善哉!”“余闻精光大道,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一定要斋戒、沐浴更衣,选一个好的日子,要把这些理论、经文记录下来。于是“黄帝乃择吉日良兆”,好的兆头好的日子,把这书恭恭敬敬的藏到了灵兰之室。灵兰是一个名字,一个专门藏经的地方,灵兰之室,以传保焉。因为黄帝恭恭敬敬的保存在这,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当然黄帝可以是虚指的。就是古人冒着各种危险,历尽千辛万苦,把这本《黄帝内经》保存下来,据我了解,黄帝内经错的地方不多,后来有的传到日本的版本,回头一看面目全非了。有的人还拿这个版本对照现在黄帝内经,对现在的黄帝内经提出质疑,如果你想质疑黄帝内经,首先你把黄帝内经百分之六七十读懂后,才可能有这个能力对黄帝内经提出质疑。不然的话就会乱了“精光之道,大圣之业”。
    随着我们这次讲《黄帝内经》,往后你就会发现,这神气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基本就是神气文化的读本,多余的我都过滤了,大家只要看我标红的就可以了,没有多少,比较好讲。希望我这次讲,能够把神气文化的核心能讲出来。很多后面关于神气文化描述地非常精彩。不仅《素问》,《灵枢》也非常精彩,尤其到灵枢的刺法,针刺,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中医,针灸之道是什么,读到后面就会发现,跟我们现在所接触的针灸,可以说有非常大的区别。针经之道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神气。就是调畅神气,用针引之。就这一句话就可以了。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保命全形论》)
  什么意思呢?具体的我不想多讲,只想告诉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要搭配来做,木要得金、火要得水、土要得木、金要得火、水要得土,过犹不及。木旺则需要金来消之,如果说木衰而金消,那么木就绝了。所以这个“伐”字我们要两方面来讲,伐得好,木有利,伐过了,木就完了,所以你在开方看病的时候,看了木气就要看对方的金气,如果说肝气强的,肺咳得厉害,肝气顶的。肝气衰了,有时候肺气肃降过于严重的时候,肝气升不起来,都是两方面来看。“火得水而灭”,火旺了就要用水来浇,火衰水大了,火就灭了。“土得木而达”,土要壅滞了要用木来疏通,脾胃壅滞了需要肝气来顶开一样,现在很多人肝气不舒,导致脾胃壅滞,便秘啊、吃得不香啊,很多都是木气不能达土气。“金得火而缺”,金要得火来锻炼,但金要是少了,火旺了,又被火所融化了。“水得土而绝”,水要受到土的制约,水才能流得好,水要多了,可能把那个地方给冲了,土多水溃水多土溃,那同样,如果说水少了土多了,那土就把水给埋了。之所以标这块,就是要告诉大家都要搭配来看,不要把任何一方偏得过于重。你们说金木水火土哪个好?哪个都好,哪个都不好,搭配起来就好。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素问•保命全形论》)
  大家看一看,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治神,前面讲过,黄帝内经就是神气文化,神在最上,其次是气,下面是形。那么第一要治神,第二要知道养生,看病是其次的。很多病人问,这病能不能去根呀,我经常对病人说,你一定要把养生贯彻到你的一生,不然的话这个病还会犯。如果这个病能去根,大家想一想,如果每一个病都能去根,这人是不是不死了。讲过很多次了。象吃饭一样,能不能让我吃一顿饭就永远不饿?是一个道理。如果有实证的,把实去了就好了。很多人病就是因为五脏气争, 阴阳不合,气血不充实,肝脾肾气急,气机弱,气团不强,这样的病没有办法去根,你调强了,它自然就好了,弱起来还犯。所以说二要知养身,到三才是“知毒药为真”,知道毒药它的偏性是可以治病的,哪些药能真真实实的能够治什么病,怎样搭配,这是我们开方的时候要考虑的。比如说有的祝由术,说祝由呀念个咒呀,病就好了。有的病呀实实在在吃汤药就能好。又祝由呀、信佛呀、念咒呀,我觉得没有必要舍近求远,敌人都攻城了,你还在烧香念佛呀,有什么用?赶紧拿起枪来、拿起炮来守城,这个最实在。很多病汤药是可以治疗的。没有必要去求神拜佛。下一个,“四要知砭石之大小”,什么叫砭石?是和针灸很类似的,砭石可以理解成针灸的代名词,砭是砭,石是石,要区分开来,知道针灸砭石是可以治病的,怎么来用,比如说针灸的九针,现在用的针主要是短针和长针,其实我们读到灵柩就发现古人是九种针。鑱针、毫针、铍针、锋针、圆针,很多短的长的深的浅的粗的细的取血的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你要明白什么样的砭石,什么样的针灸,它起什么样的作用。那么“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这相当一个诊断了,要知道你身体里面的具体的状况怎么样,血气怎么样、营卫怎么样、脏腑怎么样,你要有个了解,你才能用针用药。其实就是看你身体里的正气怎样、邪气怎样。
  这块主要告诉大家几点,最关键的是治神,不能乱了神明,得了癌症,脑子一乱,精神一崩溃,谁也拉不回来,再往床上一躺,一放疗化疗,就不行了。第二要把养生,养身作为一辈子的事情,不能等到得了病再找大夫。第三要认认真真知道每种药物的作用。第四,用针灸用砭石,要知道具体的用法。最后,要知道我们自身还有多少货,脏腑气血怎么样。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素问•保命全形论》)
  最后还勾了一句话,“道无鬼神,独来独往。”什么意思?道啊,不要搞得那么玄,又鬼又神的,有没有啊?有,但能不能当饭吃呀?不能。还得靠自己,气血衰了,能不能跳个大神就能好啊,好不了。可能他来了,用手一搭你很精神,他手一撤,你又躺下了。所以说如果大家自身的问题,不要求鬼神去帮忙,要“独来独往”,什么意思?气机是独来独往的,跟鬼神关系不大。那么气血盛壮还是衰弱由你自己造化决定,跟鬼神没有关系。奉劝一句,要从自身着想,对普通人来说,一治神,二治养身,对医生来讲知毒药为真,制砭石大小,并且要知道病人的五脏六腑气血多少,不要没有气血了,还在那里硬攻。病人都出了很多不良反应了,发斑发疹了,泄下了,还说是翻病呢,你说是行医呢,还是造孽呢,还在那里拿着灸棒就往病人肚子上灸,灸个大窟窿在所不惜,有那样做事的吗?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素问•保命全形论》)
  先解释这段,说的什么呢?凡刺道,什么是刺道呀?必先治神,要知道对方的神气怎么样,神明乱了不要治,神明可以的可以治,神明安定的五脏已定,如果神都乱了,今天信这个医生,明天信那个医生,天天在家哇哇哭,精神恍惚,五脏气全乱套了,不要用针,也不要用药,摆明道理,讲清病的实质,他能听得进去就治,听不进去就不要治。再小的病不要治。“九候已备”,九候代表你对他整体望诊的观察,上中下三部“后乃存针”,他神气安定了,五脏气也安定了,望闻问切也都有了,之后才能用针,你才能知道往哪儿用针,敢不敢用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什么意思?一种全神贯注地观察对方,你能达到众脉不见,众凶弗闻,这样理解吧,它是讲邪气之精微或者正邪之精微藏得很深,不容易见到,“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吗,一般人不能沉静,入到一种境界的话,看不到别的东西,“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安静当中,藏有杀机,这种杀机你看不到,也只有“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就是你能够入进去,知正邪之往来,才能识别,确实有点绕,先这样理解吧。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素问•保命全形论》)
  它在说什么呢,说的是病机渺渺,如果不能深入观察,你是看不到的。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吗,气机之发来了从那个经脉来,往哪个经脉去。不是进入这个境界的人你是见不到的,就像突然来一只老鼠,从这屋窜那屋了,你如果不是特别注意,是看不到的。“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shùn,古同“瞬”,眨眼)”。气机来的时候,马上采取动作,一刻不能容缓。“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针要带着神气,发光发耀,神气相得而均匀,拿这种针扎对方,你不能这边还干着杂务呢,用针去扎对方,这个就会导致病人和你的神气不相得,用针无效。没有这个境界的人,做不到这点。“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冥冥之中确有真机,莫知其形,你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神气是存在的。“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只看到身影变化,不知道哪来哪去,神龙见首不见尾。只有很高境界的人才能捕捉到这一点,生机也好,病机也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你等待它,把那个弩哇,横过来,把箭挂上,随时准备射它,等了很长时间,突然看见兔子来了,马上扣动板机,这个意思。下面讲这个针灸的时候会讲到,一般的人出手穴位,就是在穴位上扎用针,关键的是等病机来了,才把针扎进穴位,而并不是病机没有来去调这个穴位。上工治神吗。这一段放在这儿,主要想告诉大家学中医和修炼密不可分,和你的心境是密不可分的。你只有到达那个状态,你才能发现这东西确实是存在,就像一个教室,里面乱哄哄的,一根针掉地上是听不见的,只有大家都安静下来,一根针掉到地上是可以听到。“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大家仔细考虑,这里面说来说去说的是一个神机,只有用功之深的人才能体会。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保命全形论》)
  这刺道嘛,经气已至,气过来后,确实有气大家不要怀疑,有神有气,构成我们这个形体。这个气,流动的气在经脉当中运行,在三焦当中运行。其它的气流溢出来,充斥到我们这个身体,内灌五脏六腑,外濡肌肉腠理。经气来了,慎守勿失。一定要拿这个针,把握到真气的来龙去脉,“深浅在志”,想深的时候,你扎针要深,同时这个神呢要刻意的让真气往里面去。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机械动作,什么叫机械动作呀,扎针要扎得深就往深了扎,同时要用意念让真气往里面去,浅也一样,你要想像你这个真气布得浅,不要往深了布,这个非常关键,凝神凝得好,用意念用得好,我们扎针的效果会事半功倍。“远近若一”,走远走近,神气若一,不要有杂念,要沉静,要与病人的气场相合,这才能用好针道。“如临深渊,手如握虎”,扎针的时候,如临深渊一样,不能错一点。不能伤正气,抓住邪气,哪些是正气,哪些是邪气,手上都有感觉。扎到肉里面,没有得气的话,“如游空巷”,就像扎肉那种感觉一样,没有什么任何反应,突然肌肉蹬了一下,如鱼吞钩啊,这时气来了,然后再体会这股气是什么气,如何拿针去引这股气,往里去还是往外去,是泄还是补啊,怎么针下热针下寒呢,“深浅在志”吗,都是需要手身意三者合一去做,所以针灸相当于一种修炼,不是扎机械针,“神无营于众物”,不要有任何杂念纷扰,要专精一致,远近若一,这就是说练功的一种状态,这样你才能看到是谁,“从见其飞”。此为之真道,这才是真实的针道。


问:针灸为什么要上病下取,左病右取?
答:针灸不一定是上病下取,左病右取,近取远取,是这么回事,人的经脉一条一条的内连脏腑,外络四肢,你就把每一条经脉当作一个人吧,比如说头上有病,阳明经有病,取之井穴历兑穴狠狠的扎一下,以出其血,它整个气就往下走。阳明头痛一下了就缓解了,就像一条蛇一样的,踩一下尾巴,头就回来了。扎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使经脉之气发生变动。狠劲扎一下,整个经脉会大动一下,就像踩到蛇尾巴一样,所以说我们如果学针灸,扎针一定不要像西医那样扎针。要理解成十二条经脉是活的,是活物,扎尾巴头动,扎头尾巴动,比如说寒的胃痛,你取足三里,鼓动三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它整个经气发生抖动,有可能会把寒气抖开。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相当于是把经气发生剧烈的波动一样,所以说扎井穴的都主急病,井穴只有泄没有补,狠劲的扎一下,以出其血,非常疼。那直接影响经气的波动,达到去除实邪的作用,这个我们会讲到,尤其是我们讲灵柩的时候,非常多的技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这个一般情况下,它叫到缪刺,缪刺以左引右,以右引左。有时候它这个病邪和表现部位是两个方面,比如说左边面瘫,是右边有邪,右边面瘫,是左边有邪,当然是左刺右,右刺左。有的时候经脉是交叉的,所以说刺左边的经脉同时会影响到右边,只要你知道你是始终调动经脉之气,达到补泄迎随的效果就可以了,不一定拘泥于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初期可能大家听着费劲,但是慢慢的大家孰悉这种表述方法和思维方式就好了,我讲黄帝内经无非是让大家知道神气是个什么东西,它怎么变化,怎么影响我们的身体,这个病又是怎么影响我们神气的。初期大家要知道,身体每一个东西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各种生命组合成你的身体,各条经脉都是活的,都是相感通的,五脏六腑都有神,你这样理解就好理解,它们能卷能伸,能大能小,能胖能瘦,能亮能暗、能悲伤也能喜悦,每条经脉都是一样。慢慢的大家不适应的,听一段时间就适应了。今天就讲到这吧。
 
 
附录:节录王正龙著《中西医论坛》如下
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注曰】:“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这句话,至今没有几个人将其解释得令人信服,一般都是依文解字。绝大多数人认为“谋虑”应该出自大脑,绝对不会出自肝脏,甚至将其归咎于“中国古代医学不发达”。
    因为“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怒气直中肝脏而不能疏泄,就会感到胸中憋闷,呼吸加快,情绪急躁。从古至今,凡是上阵杀敌之前,将帅必作战前动员,目的在于使将士愤怒,怒则临阵不惧,从而能够做到“一鼓作气”;不怒者,面对敌人必会胆怯。如果将军临阵不怒,就不能鼓舞士兵的斗志,就会“再而竭,三而衰”。所以,用“将军之官”来形象地比喻肝的疏泄生发的特性。就像竹笋破土生发,连石头都能顶翻。但这里所说的将军不是现代老百姓常说的鲁莽好斗之人,古代的将军都是沉着谨慎、文武双全的人,用将军来比喻具有勃勃生机而又不失约束的正气,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有的书籍关于这方面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怒气冲天,就会抑制大脑思维,就会感情用事而没有了理智,思考问题时就会产生偏颇,于是也就没有了谋略;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怒气,郁滞之气就会得以疏泄,气血才可以调和顺畅,这样才能够理智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时才能够面面俱到,如此才可以“深谋远虑”。
     所以说,发挥聪明才智的最大关键在于肝。肝气舒就会头脑清醒,肝气郁就会感情用事;肝血充足就会稳重踏实,肝血不足就会轻浮烦躁。肝的功能是一个人能否发挥聪明才智的关键,这就是“谋虑出焉”的意思。
     但这是较为浅显的解释。因为不能把比喻与客观实际相等同,比喻就是比喻。
     “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张仲景根据肝的特性,将其定为“六经”中的“(足)厥阴经”。厥阴,就是阴气凝聚到了极点。物极必反,阴极则阳生,由收藏转化为生发。所谓“主春生之气”,就是冬天结束,春天来临,天气寒冷到了极点而温度刚刚开始回升的时候。
    “潜发未萌”,就好比植物的种子,生机萌动却未发芽的状态。就好比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的谋划、考虑一样。若要成就事业,就必须先有谋虑,谋虑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才是“谋虑出焉”的真正含义。
     在《易》中,坤〖〗卦表示纯阴,阴之极点就会生出一阳,就是复〖〗卦,即所谓“一阳来复”。所以,《易经》上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tè 音特,差错),上坤〖〗下震〖〗,则为复〖〗。……。复则见天地之心乎?为大义矣哉!”
    所谓“气急而志怒”,是指肾精充盈就会使得生机强劲(志怒。肾藏志,怒就是非常满。气急。气就是生机,急就是勃勃)。
    《灵枢·本神第八》中说:“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其中的“思”就是肾精充盈的意思,“远慕”就是生机将要勃发的意思。
    肝主疏泄”,疏泄,实际就是生发之机。“谋虑出焉”就是对此生发之机的比喻。犹如种子发芽,上下伸展,无有阻碍,全赖生机;生机如果被压抑,整棵植物也就不能继续生长了。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疏泄功能。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郁闷,就会抑制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就会气郁,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流不畅,必然导致浑身无力、四肢冰冷。如果肝的生发功能长期被抑郁,就会影响其它脏腑的生长和营运功能,哪个脏腑虚弱,废物就不能及时排除,经过积累,就会在哪个脏腑生癌。
    由此原理可以引申出“肝无补法,亦无舒法,只有破法”的结论。因为“已癸同源”,厥阴的生发力量来源于少阴的收藏容量。精气不足,则生发之机也不足;有生发之力,才能有疏泄之功;若无生发之力,疏泄之功也就无从谈起。
     生发之力被比喻为“将军”,说明力量强劲。“木主生发”,生发之力强,精气才能通行十方,才能发挥疏泄条达的功能。肝的气血不足,必定是由于肾精亏损,就会造成肝气郁滞而不能疏泄,只有通过“祛邪扶正”法恢复真阳精气,才能发挥肝的生发舒泄功能。许多身体虚弱的人会经常感到心情郁闷,却不是因为生气,实际属于生机不旺造成的气血不畅的缘故。
    而“舒肝丸、逍遥散”之类的舒肝药物在临床上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因为舒肝药物是不能祛除肾中寒邪的,也不能消除患者的郁闷情绪。只有用回阳救逆的药物才能消除寒邪和无名懊恼,只有用“四逆散”才能破除积滞。所以说,若要补肝,只能补肾,因为“水能生木”;若要舒肝,只能破瘀,因为“金能克木”(金,在味为辛;木,在味为酸。辛胜酸)
    总之,所谓的“蕴含生机”,就是“谋虑出焉”的真正含义。治疗肝病,只在“生机”上做文章,则无所不治。否则,便有“越俎代庖”之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理解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明厥阴
六经辨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八字医病之“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常顺有话如是说: 真阴真阳如何养(讲于2020年1月19日)
《黄帝内经》白话文 (全文)
《难经》原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