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
气虚血瘀,经络失养-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淤之品,使淤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淤所致偏瘫的常用方。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指出:“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需乎四两之多者。”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盗汗、手足麻木、颤证、(淋巴)水肿、关节疼痛、心悸等6种疾病于下。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 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其治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虚血瘀证的基础方,临床表现以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或肢体麻木为辨治要点。脑血管意外遗证、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证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证属气虚血瘀者。
2.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
2.1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2.2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2.3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
2.4 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白僵蚕、白附子、全蝎。
2.5 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钩藤。
2.6 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
2.7 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
2.8 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2.9 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降香、黄芪用量宜少;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
2.10 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
2.11 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   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虻虫等活血药,以破瘀通络。
2.12 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地黄、山萸肉、锁阳、肉苁蓉;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右瘫痪加人参、白术,左瘫痪加熟地、杭菊;腰脊无力加枸杞子。
2.13 弱智体萎软较重者加虎骨、熟地、石决明、龙骨、牡蛎。
2.14 若肢体寒冷者加肉桂、附子。
2.15 若肌肉痿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
2.16 若痰盛者加天竺黄、胆南星、桔红。
2.17 若大便秘结者加麻仁、杏仁、枳实、菜菔子、酒大黄或蕃泻叶冲茶。
2.18 兼大便失禁者加熟地、山萸肉、肉桂、五味子;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旱莲草。
2.19 兼有自汗而气短、脉虚弱缓或先天不足者加倍黄芪或人参、鹿茸、熟地。
2.20 兼关节痛而脉促者加乳香、没药。
2.21 若肝火盛而脉弦数口苦者加龙胆草、山栀、黄芩。
2.22 若伤阴者(舌质红、无苔、脉细数)加白薇、麦冬、玉竹。
2.23 若痰湿重者(苔腻、脉滑)加菖蒲、天竺黄、霍香、青皮。
2.24 若心下痞(自觉胃脘部痞闷不适)而气不利者加台乌、青皮。
2.25 若纳少胸闷者枳壳、陈皮、白术。
2.26 若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
2.27 若脉浮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栀、炒枣仁。
2.28 若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加党参、白术、云苓、半夏、陈皮、甘草。
2.29 口干,口内常有甜味,饮白水也甜系脾蕴湿热,加霍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2.30 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
2.31 呃逆,用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2.32 深静脉血栓症,加乳香、没药、蒲公英、连翘、党参、牛膝等。
2.33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金、龟板。
2.34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平衡气血,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补阳还五汤,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年过半百之人,在秋、春季服该方药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关节病。
总之,补阳还五汤是被推崇的名方,临床应用甚广,笔者主要用于笔者更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对该方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前景更加广阔。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药理】 具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神经、调节内分泌、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讨论】:补阳还五汤主治证型,有人称为中风,有人称为中风后遗症,有人称为气虚血瘀证,中风是病名而不是证型,中风后遗症是症状表现而不是证型,气虚血瘀证则是证型。再则,气虚血瘀证既包括中风病的部分病证表现,又包括中风后遗症的部分病证表现,具有广泛性与特殊性,所以将补阳还五汤主治证型命名为气虚血瘀证比较妥当。
1  盗汗
男,73岁,2006-11-07就诊。主诉:夜间偏身汗出二年余,侧卧时不受压肢体侧汗出,凡洗澡日、或半夜起床日则汗出甚多,平卧或将双脚伸出于被衾外时无汗出,无其它不适。舌偏红,舌下络脉淤曲,苔中黄腻,脉细滑。辨为气血运行不畅,心神失养;治以益气活血,兼养心安神;补阳还五汤合归脾汤加减:黄芪30 g,当归12 g,地龙12 g,赤芍12 g,桃仁12 g,红花9 g,川芎15 g,远志6 g,石菖蒲12 g,茯苓12 g,麦冬12 g,丹参15 g,酸枣仁20 g,大枣10 g,甘草9 g,糯稻根30 g,碧桃干30 g,7剂。11月 17日二诊:夜间汗出减少2/5,舌偏红,苔黄腻变薄,脉细滑。原方去地龙,加煅牡蛎30 g,五味子9 g,7剂。12月1日三诊:夜间基本无汗。
按语:盗汗多见于阴虚火旺、心血不足,但本例舌下络脉淤曲,为血淤之象。《医林改错·血府逐淤汤所治之症目》提到 “有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淤也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淤汤。”又因汗出分布不均,为气血运行欠畅,补阳还五汤较血府逐淤汤更适合病机。从洗澡、半夜起床、双脚伸于被外可影响盗汗程度来看,患者有一定的心神不宁征象,所以配合使用归脾汤。事实证明二方合用效果颇佳。
2  手足麻木
2.1  病例1女,59岁,2006-04-25就诊。主诉:患者3个月前出现左手小指发麻,逐渐扩展至双手尺侧麻木;近来心情不佳,纳寐亦差,夜半辄因麻而觉醒,面黄体瘦,6个月体重减轻2.5 kg,舌偏红,苔黄,脉弱。实验室检查:Hb96 g/L。辨为血痹虚劳;治以益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 g,桃仁12 g,红花9 g,川芎12 g,当归15 g,赤芍12 g,地龙12 g,桂枝6 g,生甘草12 g,炙甘草6 g,鸡血藤30 g,仙灵脾15 g,党参12 g,14剂。5月12日二诊:双手发麻程度减半,不再有因麻而醒现象,每晚多睡2 h左右。原方去鸡血藤,加秦艽12 g,独活12 g,丝瓜筋30 g,桑枝30 g,14剂以资巩固。
按语:手臂麻木而见寐差、面黄、体重下降、血红蛋白偏低,属血痹虚劳,本可以单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调和营卫、通阳除痹,更用补阳还五汤的理由一是手指发麻扩展至臂,乃血虚日久蕴淤之象,二是取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之意,合当归补气生血,使气旺以促血行,去淤而不伤正。党参助黄芪补气,鸡血藤补血以活血。古方常以仙灵脾合当归治疗四肢麻木,《医学入门》云仙灵脾:“补肾虚、助阳。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故用之。
2.2  病例2女,68岁,2006-05-23就诊。主诉:右足背麻2月,针灸治疗无效,时头痛,口干,便秘七年余,舌偏红,苔薄,脉细。痹证由于气血亏虚,便秘由于津枯肠燥;治以益气活血,润肠通便;增液汤加活血润肠之品:玄参15 g,生地30 g,麦冬15 g,黄芪30 g,熟地15 g,川芎15 g,桃仁15 g,当归30 g,仙灵脾15 g,桑椹子30 g,肉苁蓉30 g,火麻仁30 g,枳实30 g,大腹皮15 g,决明子30 g,桑叶30 g,元胡20 g,7剂,分2周服用。6月6日二诊:大便每日通畅,矢气臭,足背麻减轻,今有咽痛,舌淡红,苔薄,脉细弦。便秘向好,血痹尚存,改以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 g,桃仁12 g,红花9 g,川芎20 g,当归30 g,白芍12 g,赤芍12 g,地龙12 g,生地30 g,仙灵脾12 g,桑椹子30 g,肉苁蓉30 g,生大黄5 g(后下),决明子30 g,桑叶30 g,射干9 g,7剂,分2周服用。6月20日三诊:足背麻续减,咽痛止,大便日通,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再予上述处方7剂,分2周服用。7月7日四诊:足背麻完全消失。
按语:阴血不足,津枯便秘;经脉失荣,因虚致淤而足背麻木,临床症状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病机则一。初诊以增液汤合活血养血兼润肠之品,大便日通的同时,足背麻木亦减轻;继以补阳还五汤为主益气活血,配合桑椹子、肉苁蓉等补益精血又能润肠之品再服14剂,足背麻木自除。
3  颤证
女,76岁,退休,2005-04-27就诊。主诉:手抖头摇多年,胸闷,舌麻,自觉面部肌肉绷紧,舌淡红,舌下静脉淤曲,苔薄,脉小弦滑。颤证属于痰淤阻络,肝阳化风;治以活血通络,熄风化痰;补阳还五汤加熄风化痰之品:黄芪30 g,桃仁12 g,红花6 g,地龙6 g,赤白芍各12 g,当归30 g,仙灵脾12 g,天麻12 g,葛根30 g,钩藤12 g,珍珠母30 g,全瓜蒌30 g,半夏12 g,丹参18 g,柏子仁12 g,陈香橼皮6 g,7剂。5月4日二诊:手抖头摇程度及胸闷症情减半。上方去陈香橼皮,赤白芍各增至15 g,加川芎12 g,黄连6 g,荆芥10 g,7剂。半年后随访时患者诉当时手抖头摇及胸闷消失,再无复发。
按语:本证属颤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颤振。《赤水玄珠》命名颤振症:“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肝为风木之脏,又藏血主筋脉,风为阳主动,肝风内动,筋脉不能约束故出现手抖、头摇、面肌绷紧诸症。另一方面,舌麻、胸闷、舌下络脉淤曲提示痰淤阻络。其中肝风痰淤为标,老年气血不足为本。补阳还五汤补气养血祛淤,小陷胸汤化痰散结,天麻、钩藤、珍珠母、葛根平肝熄风。手抖头摇病在经络,舌下络脉淤曲为有淤血,这是使用补阳还五汤的关键理由。由于辨证正确,多年之疾愈于一旦且随访半年亦无复发。
4  (淋巴)水肿
女,41岁,无职,2006-12-01就诊。主诉:右乳癌术后二年余,2005-07结束化疗。顷诊右侧上臂明显肿于左臂约3 cm,伴日夜针刺样疼痛和麻木感,甚则连及右侧肩胛部,稍恶寒,动则易汗出,舌淡红,舌下络脉淤曲,苔薄根部黄腻,脉细滑。另有2型糖尿病及子宫肌瘤手术后。右乳腺癌术后淋巴臂肿属于中医气血(水)郁滞;治以益气活血,舒经通络;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 g,地龙12 g,桃仁12 g,红花10 g,当归15 g,川芎15 g,赤芍15 g,桂枝10 g,白芍15 g,大枣10 g,甘草10 g,桑枝30 g,丝瓜筋30 g,鸡血藤15 g,仙灵脾15 g,苍术12 g,白术12 g,独活12 g,细辛3 g,附子6 g,7剂。12月8日二诊:右侧上臂不痛,其肿程度减轻,麻木、针刺感白昼无、夜间偶有;顷诊腰酸,右上肢酸楚不适,仍动则汗出,舌淡红,苔黄腻变薄,脉细弦。上方去细辛、桂枝;加杜仲15 g,怀牛膝15 g,木瓜12 g,7剂。12月15日三诊:虽右上肢仍粗于左上肢,但右臂淋巴水肿减轻一半以上,无麻无痛。
按语:上臂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因术中部分静脉及淋巴结切除,术后又多对腋窝行放射性治疗,使局部炎症水肿,淋巴液及静脉回流不畅而致。一段时间后自可消退,也有部分经年不消者。此症属中医“脉痹”范畴,乃术中创伤致脉络损伤,气血运行不畅,血淤水聚而肿。疼痛、麻木、舌下络脉淤曲,治宜益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为适切之方;汗出恶寒,宜黄芪桂枝五物汤调和营卫以通畅血脉;淋巴回流不畅似介于痰湿水蕴与血淤之间,故用附子、细辛、仙灵脾、苍术、白术通阳散湿,桑枝、丝瓜筋、鸡血藤、独活活络舒筋。组方目的在于益气活血,调和营卫,去除脉络淤阻,促使淋巴、静脉回流通畅,则肿胀痛麻减消,非单纯利尿之品可以奏功。
5  关节疼痛
女,77岁,无职,2006-11-24就诊。主诉:足麻不知着地两下肢疼痛麻木并浮肿,膝关节骨刺疼痛,影响行走,尤其上楼梯困难,浑身关节疼痛,头晕,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辨为经络气血水郁滞;先以二子七皮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利水去肿,化痰止眩:车前子30 g,葶苈子15 g,陈皮12 g,茯苓皮30 g,桑白皮15 g,大腹皮12 g,泽泻30 g,半夏12 g,白术20 g,天麻12 g,潼蒺藜12 g,7剂。12月1日二诊:两下肢浮肿减轻,头晕亦减,顷诊下肢疼痛麻木及关节疼痛如前,又新见嗳气、胃脘不适、胃内容物上泛、头痛,舌脉同前。前方去葶苈子、潼蒺藜;加川芎30 g,香附15 g,煅瓦楞30 g,7剂。12月8日三诊:两下肢浮肿进一步减轻,麻木始去,足知着地,头晕又减,唯膝关节疼痛,头痛以太阳穴为主,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弦。治以益气活血为主,兼温阳燥湿散寒;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 g,地龙12 g,桃仁12  g,红花10 g,当归15 g,川芎30 g,赤芍15 g,白芍15 g,丹皮30 g,制川乌6 g,制草乌6 g,苍术12 g,白术12 g,杜仲30 g,茯苓皮30 g,潼蒺藜12 g,7剂。12月15日四诊:两下肢仅午后有极轻微浮肿,头痛、膝关节疼痛减半。
按语:初诊气血水郁滞,先去痰湿,二诊胃不适又暂调理脾胃,三诊方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味以益气活血、散寒燥湿止痛,此乃根据主次标本不同而治有先后,顺序渐进。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淤以外,配制川、草乌散寒止痛,重用丹皮专治骨刺疼痛,二术燥湿,诸药合用,相得益彰。
6  心悸
女,38岁,职员,2006-02-14就诊。主诉:患者1999年患病毒性心肌炎,长期服用盐酸莫雷西嗪9片/d,1日减至6片则频发早搏,故来求治中医。顷诊心慌、胸闷不适、气短7年余,劳累或走路稍快辄易气急,有时口干、口苦,纳差,舌淡,舌下静脉淤曲,苔黄腻,脉细而结代。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ST段改变。心悸属于气虚血淤;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合炙甘草汤加减:黄芪50 g,赤芍12 g,当归12 g,桃仁12 g,红花6 g,丹参30 g,炙甘草15 g,生地18 g,大枣10枚,桂枝10 g,党参15 g,麦冬12 g,五味子10 g,生牡蛎30 g,生龙骨30 g,全蝎6 g,石菖蒲10 g,14剂。2月28日二诊:服中药后,盐酸莫雷西嗪由9片/d成功减至6片/d、并进一步减少至4片/d,其间自觉未有频发早搏,心慌、胸闷亦明显减少。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无早搏。效不更方,再予7剂。3月7日三诊:早搏更少发生,原方去生龙骨、生牡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全蝎;加苦参12 g,半夏9 g,茵陈9 g,虎杖12 g,瓜蒌皮12 g,常山3 g,予10剂以资巩固。
按语:究心悸形成机理,多为脏腑气血虚衰,心气鼓动无力,因虚致实,血滞成淤。诚如《景岳全书》所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淤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补阳还五汤补气以活血,活血以去淤,虚实兼治,为适切之方。再以《伤寒论》之炙甘草汤、《医学启源》之生脉散益气滋阴养血,则心之体用气血阴阳无不涵盖。石菖蒲、龙骨、牡蛎均能安神定志;取全蝎代地龙为加强通络之功。三诊加苦参、半夏、茵陈、虎杖、瓜蒌皮、常山均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全方妙在重用补阳还五汤之黄芪,它药均在此基础上发挥作用,以此成功地实现了盐酸莫雷西嗪的减量。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以上所列诸病症,虽病位、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病机却基本相同,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气血亏虚,气虚则行血无力,而淤血从生,投以补阳还五汤均可收效。黄芪重用方可显示药效,古法虽有黄芪五倍于当归之说,但临证时不必拘泥,应根据血虚、血淤程度轻重而定。
7.补阳还五汤治疗坐骨神经痛:
荣某,男,45岁,2008年3月9日因右下肢后侧放射性痛2月初诊。患者曾因“梨状肌综合症”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半月,好转后出院。出院后一直服用激素及止痛药。一周前因感冒后右下肢后侧放射性疼痛加重,口服西药效果不明显。证见面色恍白,体形瘦长,神疲乏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气虚血瘀夹湿。治宜益气活血,利湿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4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独活10g,三七3g(冲服),伸筋草20g,鸡血藤20g,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服药3剂,疼痛稍有减轻,精神转佳。原方黄芪用量加至100g,加用桂枝10g,追地风10g,每日1剂,服药5剂,疼痛明显减轻。继守上方,调治月余。随访1年,坐骨神经痛未见复发。
按: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发生的疼痛,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其属于中医学“痹证”、“腰腿痛”范畴。《济生方。痹》论“此病皆由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阳气不足,不能达邪于外,风寒湿邪才得以深入经络,留着关节,瘀滞成痹。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以治其本,其中用大剂量黄芪,不仅是补气,更重要的是借其“透表”致力,以温分肉,司开合,达外邪。用牛膝、独活、伸筋草、三七、鸡血藤、桂枝、追地风以通络散寒,除痹止痛以治其标,标本同治,收效甚丰。
8. 补阳还五汤治疗过敏性紫癜:
张某,男,13岁,学生,于2006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四肢反复出现紫癜2年余,春秋多发,冬夏缓解。曾在县级医院多次诊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口服激素和抗组胺药可缓解。1周前因感冒后再次出现紫癜,口服3天西药后患者精神不振,嗜睡,家长怕影响学习,故来我科就诊。患者面色恍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春秋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综合四诊,证属紫癜,气虚夹瘀型,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药用黄芪30g,赤芍8g,当归8g,地龙8g,川芎8g,桃仁8g,红花8g,蝉衣8g,紫草10g,防风8g,白术8g,茜草8g,生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服药3剂,紫癜消失。又用原方加鸡内金10g,服药15剂,随访1年未复发。
按: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粘膜及某些器官出血。中医称其为“肌衄”,“发斑”,将其归属于“血证”。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热壅脉络,迫血妄行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治疗应以清热凉血,益气摄血为主。本例患者发病日久,属气虚不摄,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摄血,活血通络以治其本,加用蝉衣,紫草,茜草,防风,白术清热,祛风,凉血,以治其标,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9.补阳还五汤治疗心律失常:
杨某,女,56岁,于2007年12月5日因心悸伴胸闷、气喘约1年初诊。病人患高血压病8年,一直服用西药治疗。近1年来出现心悸、胸闷、气喘等症。西医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测血压170/100mmHg.心电图:左心室肥厚并劳损,频发室性早搏。证见头晕胀痛,心悸气喘,动则悸喘加重,胸胀闷,舌质淡,苔白滑,脉虚弦而结。证属气虚血瘀夹湿。治宜益气,活血,利湿,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80g,当归10g,赤芍15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泽泻15g,车前子15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服药7剂,血压下降(150/90mmHg),悸喘有所减轻,舌脉同前,原方黄芪量用至100g,加葶苈子30g,大枣15g,每日1剂。服药10剂,头晕胀痛消失,心悸气喘症状明显减轻,血压140/85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厚。继守上方,调治月余。随访1年,心律失常未见复发。
按:心律失常是指心搏的频率或节律、心搏起源部位或冲动传导中人一项或多项异常。临床需根据心电图检查确定其类型。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常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肝郁气滞,痰湿内阻,心血瘀阻所致。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以补心气,通心脉,以治其本,用泽泻、车前子、丹参以行湿利水,祛瘀滞,以治其标,标本同治,获得良效。
10 急性缺血性中风
吴氏[1]采用重用黄芪的方法来治疗缺血性中风112例。方中组成:黄芪150 g、赤芍、地龙、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0 g,肝肾阴虚者适当加女贞子、麦门冬、山萸肉、制黄精,1剂/d,连服8周。用西比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7%。可见重用黄芪来治疗缺血性中风能获得显著疗效,因此方具有很好的补气、活血、化瘀作用,并能改善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气旺血行,瘀祛络通,疾病得以解除。就问健康
郭氏[2]也认为重用黄芪,微用活血化瘀之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能使之活血化瘀而不破血,且大剂量黄芪与活血药配伍使用,能促进脑部血肿的溶化和吸收,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起到理想作用。
孙氏[3]用纳络酮穴位注射并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80例,效果良好。穴位注射方法:患侧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穴,每次穴位注射纳络酮0.4 mg。加味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50 g,山楂12 g,法半夏6 g,当归,地龙各15 g,大黄、陈皮、桃仁、川芎、赤芍,丹参、蒲黄、红花各9 g。穴位注射1次/d,口服中药1剂,14 d为1个疗程。用西医常规扩容、抗栓、神经营养药等作对照。统计结果表明显效率为75%,有效率为96.7%,远远大于对照组。就问健康
孙氏认为纳络酮穴位注射能改善微循环,重用黄芪补气;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养血活血化瘀;山楂、蒲黄、大黄、陈皮、半夏同用有化瘀散结祛痰之功效。故治血脉不通,肢体萎软之半身不遂使气行血荣,脉络畅通,有良好疗效,中风之后遗症早日缓解,此方还具有起效快,催醒作用强等特点。
蔡氏[4]主张在治疗中风后遗偏瘫时,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佐以生津的药物,疗效会更加显著。初时方药组成:黄芪60~120 g,当归10 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南星各6 g,丝瓜络10 g,患者经治疗后效果平平,且出现阳虚血瘀征象,遂将上方改为黄芪100 g,去南星6 g,加黄精、玉竹、芍药、甘草各10 g,以加强滋阴生津的作用,既利于补虚,亦助于祛瘀通络。结果患者服20余剂后,其后遗症明显减轻。
蔡氏认为中风多发于老年人之间,而老年肝肾阴虚者偏多。为病之本,虽在急性期给予治疗,但若在后遗症期应用温燥之品而不顾阴,势必导致津亏血燥,不利于病情恢复,甚至易致病情复发。祖国医学认为“津血同源,津为血之母,津液充足则血行畅利,津液虚少则血行瘀阻不畅”。因此治疗血瘀证勿忘滋阴生津以通利血脉。运用补阳还五汤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配以滋阴生津药物以“增水行舟”,津足脉利,后遗症状自可缓解。
11 急性脑梗塞
洪氏[5]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患者200例,取得满意效果。中药组:黄芪30。~120 g,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地龙各10 g,丹参30 g,牛膝、水蛭各15 g,鸡血藤30 g,甘草6 g。加减:口眼歪斜加全蝎、僵蚕、白附;语言不利加郁金、菖蒲、远志;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痰湿偏盛加陈皮、半夏、云苓、胆南星;肝阳上亢偏盛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肝肾阴虚加熟地、山茱萸。1剂/d加水煎2次,共取汁约50 ml,分2次口服。西药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点滴,用前皮试。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6%,基本痊愈率为75%。西药组有效率为90%,基本治愈率为54%,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洪氏认为补阳还五汤有明显的扩张血管作用,加上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有抗凝、降粘、溶栓作用;丹参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作用,并能抗凝、降粘;鸡血藤有阻滞肾上腺α受体作用;牛膝有降压作用。这样通过补阳还五汤加味,相辅相成,其治疗结果优于西药治疗效果。
何氏[6]用补阳还五汤加维脑路通治疗急性脑梗塞107例取得良好效果。治疗组:黄芪50 g,红花、桃仁、赤芍、当归尾、地龙、川芎各10 g。水煎服,1剂/d。维脑路通注射液0.4加在5%葡萄糖液500 ml中静滴,1次/d。对照组不用补阳还五汤,其它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何氏认为脑梗塞病属络寒血瘀,补阳还五汤能补气活血,祛瘀通络,加入维脑路通能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促进新血管生成,二者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疗效。
吴氏[7]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脑梗塞60例。中药组方:黄芪80~120 g,当归尾15~30 g,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5 g,地龙12 g,随兼证加减时,避免加用已证明有抗自由基作用的药物,如枸杞子、何首乌等。上述药物文火1煎30 min,2煎20 min,共煎400~500 ml,分2次口服或鼻饲,每日1剂。西药组用10% 706代血浆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维生素E50 mg口服或鼻饲。结果中药组显愈率为66.7%,西药组为26.7%,显著低于中药组。吴氏以为补阳还五汤能直接提高 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抑制自由基的反应过程,从而阻滞再灌注时自由基反应对神经组织的损伤,有效地改善自由基代谢失衡状态,并且对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用来治疗脑梗塞。
12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
毛氏[8]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30例。治疗方法:黄芪120 g,赤芍、当归尾、川芎各15 g,桃仁、红花各12 g,地龙10 g,水煎服,日2次。对照组服用复方丹参片,日3次,每次4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愈率为4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2%,显愈率为34.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VBTIV主要症状为瘀阻脉络、腔窍,致气血不通,气虚则血瘀,且VBTIV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粘状态,血粘度高也导致血瘀,用补阳还五汤来补气活血,逐瘀通络,改善血液粘滞性,恢复血液动力、血管壁弹性,加速血流速度等,从而取得显著疗效。
13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刘氏[9]应用颠倒补阳还五汤治疗血液高粘滞综合征90例,效果较好。治疗组:黄芪与活血药用量颠倒,活血药剂量大于黄芪。生黄芪30 g,当归15 g,川芎、赤芍、桃仁、地龙各12 g,红花9 g,制成浓缩煎剂,每剂浓缩成50 ml,早晚各服25 ml。对照组:γ-月见草-E胶丸,1.5 g/次,2次/d,疗程2个月。结果表明颠倒补阳还五汤有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过氧化脂质(LPO)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bg)、Va、Vp、PAgT及明显升高SODA和高密度脂蛋白固醇(HDL-C)的作用。
刘氏认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可能是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和潜在危险因素之一。本实验患者高脂血症均存在肾气虚血瘀之证,应用益气活血法取效提示老年及老年前期高脂血症可能与肾气衰退,血脉瘀阻密切相关。老年肾气虚血瘀症普遍存在,但用补阳还五汤原方治疗并不理想,从而认识到本病是在肾中元气不足致血瘀的始动因子作用下从虚致实,在没有明显心脏并发症的情况下以血瘀实邪为主,颠倒补气药与活血药的用量,以活血祛瘀为主,辅以黄芪补肾中元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颠倒补阳还五汤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肾气虚血瘀证高脂血症致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的治疗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1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被认为是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戴氏[10]用补阳还五汤来治疗32例SMI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服用补阳还五汤:黄芪30 g,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各10 g,制成浓缩煎液,1剂/d,分2次口服。对照组服用心痛定10 mg,3次/d。结果治疗组LPO(血浆过氧化脂质)显著下降( P<0.01),RBC-SOD(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显著上升( 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众多研究表明,心肌在缺血无氧状态下,有大量氧自由基(OFR)生成并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检测血浆LPO含量及RBC-SOD活性可间接反应体内OFR的生成和清除情况。实验结果证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的效能,对心肌缺血状态亦有明显改善。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脉运行作用,由于心气虚弱,血运迟涩,血脉受阻,形成瘀血。补阳还五汤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标本兼治,益气活血,共奏气动血行,血行而缺血状态得以缓解之功。
15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综合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出血引起附壁血栓形成所致。唐氏[1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治疗组:黄芪30 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9 g,1剂/d,早晚各1次水煎服。西药组加用美托洛尔12.5~25 mg/d,硝酸异山梨醇酯30 mg/d,硝苯地平30 mg/d或硫氮卓酮30 mg/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90.0%。
现代研究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纤溶性降低。唐氏通过实验在以予补阳还五汤煎剂后30 d,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降低,纤溶活性增强来提示补阳还五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有治疗作用。
16 急性白血病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李氏[12]用补阳还五汤并微量肝素治疗12例急性白血病并发DIC患者,效果满意。治疗方法:生黄芪24 g,党参、桃仁、赤芍、生地、当归、地龙各12 g,红花、川芎、丹皮各10 g,三七粉2 g(冲服),水煎1剂/d,分3次服。肝素15-3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点滴,30滴/min,2次/d,视试管凝血时间适当增加剂量,12例DIC患者日肝素量超过60 mg者1例。止血合剂:10%葡萄糖500 ml,Vit.C 2.0 g,Vit K. 3.16 mg,安络血20 mg,氟美松2 mg,静点,直至出血倾向消失。结果,痊愈8例。显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3.3%。
17 慢性肺心病
张氏[13]选择急性发作期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12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对照组50例。以补阳还五汤为主,黄芪30 g,当归、赤芍各15 g,桃仁、红花、地龙、川芎各10 g,胸闷咳吐黄稠痰加瓜蒌、川贝、黄芩;恶寒、发热、痰稀白量多,喘甚加麻黄、细辛、半夏;恶心纳差痰盛加茯苓、陈皮;神志恍惚、痰涎壅盛加菖蒲、郁金、胆星;恶寒、腰膝酸软、水肿甚加附子、肉桂、大腹皮;久咳少痰、心悸气短加太子参、麦冬、炒枣仁等。1剂/d,10 d为1疗程。对照组选用抗生素静滴,持续,低流量吸氧,维持水电、酸碱平衡,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76%,二者有显著差异。
杨氏[14]则以补阳还五汤加茯苓为基础方治疗此病。治疗方法:黄芪30~60 g,茯苓15~30 g,当归、川芎、桃仁、地龙各10 g,赤芍15 g,红花5 g,痰热加黄芩、生石膏、瓜蒌;气虚加党参、桔梗;阴虚加山萸、麦冬;水肿加附子、葶苈子。根据病情适当配合西药抗生素、强心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或复方丹参液,川芎嗪注射液静滴,服药疗程3周,结果总有效率为93.8%。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属中医“心悸、水肿、肺胀”范畴,是由于肺脾气虚、卫表不固、反复感受外邪造成脏腑衰弱、气阴两虚、痰瘀内结瘀血自生,久咳肺虚、肺与心脉相通,肺虚久咳于心,肺不主气,心不主血,血脉瘀阻导致心肺同病的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扶正,活血化瘀之功。用上述方法治疗肺心病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就问健康
18 糖尿病
顾氏[15]用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Ⅱ型)40例。治疗组:生黄芪40 g,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苍术各10 g,地龙、生地各20 g,玄参30 g,心慌、胸闷加葛根30 g,郁金10 g;水肿、头晕加汉防己10 g,钩藤20 g;视物模糊、双目干涩加枸杞子15 g,菊花10 g;四肢麻木疼痛加鸡血藤15 g,蜈蚣1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加仙茅、仙灵脾各10 g,1剂/d,水煎服。早晚饭前30 min分次服。对照组选用降糖西药,酌情加Vit.B 10 mg,3次/d或TTFD25 mg,3次/d,结果血脂、载脂蛋白、血流变各项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下降。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阴虚为本,燥实为标,阴虚则津不载气,燥热则克伐正气,久之则气阴两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瘀血,即“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液少则血液粘稠不畅亦可成瘀,即“阴虚血滞”,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病情,产生并发症。加味补阳还五汤能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还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液的浓、粘、凝聚之状态,缓解临床诸多症状。
19 糖尿病肾病
王氏[16]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肾病34例,效果显著。治疗方法:先基础治疗后加中药:黄芪30 g,当归尾、赤芍各10 g,地龙、川芎、桃仁各8 g,在此基础上加熟地、玄参各10 g,1剂/d,水煎至500 ml,分2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5.3%。治疗后患者24 h尿蛋白量明显下降( P<0.01),血β2-M亦明显下降,血浆比粘度明显下降。就问健康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它往往出现于糖尿病多年之后,病延日久,不仅阴伤血瘀,气亦消耗,同时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故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瘀之证极为明显,临床检测血流变参数明显异常,存在血液粘、浓、凝、聚病理状态。根据糖尿病肾病患者气虚、阴亏、血瘀的病理机制,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补气、活血、通络、养阴,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20 慢性肾炎
金氏[17]采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型52例,取得满意效果。组方:黄芪45 g,当归尾、赤芍各12 g,地龙10 g,川芎15 g,红花、桃仁各6 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30 g,白术15 g;血瘀明显者加丹参30 g,益母草30 g;水肿明显者加猪苓各20 g,苍术10 g;湿热者加蛇舌草30 g,小石韦30 g,1剂/d,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6%。金氏认为慢性肾炎多以气虚血瘀型及阴虚湿热型为常见,病程冗长,根据中医“久病入络”、“久病多虚”、“因虚致瘀”理论,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益气活血,气旺则血行,血行瘀则去,治疗效果较好。就问健康
21 难治性水肿
霍氏[18]用该方加减治疗难治性水肿11例,效果满意。治疗方法:黄芪60 g,归尾6 g,赤芍10 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半夏、白术各9 g,陈皮、茯苓各12 g,党参20 g。不同患者服用次数各异。结果:水肿消退。
难治性水肿,在肾脏系统疾病中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范畴,以下半身为甚,性属阴水,关键在脾肾两脏,脾虚不运,肾虚气化失职,水湿内停,泛滥肌肤,出现水肿。通常采用健脾补肾利水方法去除水肿,然久病伤气,气虚水湿不化,郁阻于体内而成顽疾,实为“本虚标实”,治标先治本,因此采用补阳还五汤来补气活血,扶助正气,固本之后再去实,则水肿消失甚捷。
杨氏[19]用原方加益母草30 g,泽泻、车前子各20 g,陈皮10 g,治疗功能性水肿1例,共服20剂,水肿消失。此病为气虚导致水肿,气虚气化无权,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为肿,气虚血瘀,经血不化复为水,水肿难消,以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益母草、车前子、泽泻利尿消肿,陈皮行气,气行则水行,标本同治,肿消而愈。
22 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
李氏[20]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50例,疗效很好。方法:黄芪60 g,当归15 g,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各10 g,地龙12 g。水煎1剂/d,2次分服。血虚甚加阿胶以补血活血,偏寒下腹冷痛加炮姜以温经散寒;虚热加黄柏、青蒿以清热除血;腹痛剧烈加白芍、元胡以缓急止痛;感染邪毒加银花、鱼腥草、败酱草以清热解毒;气滞腹胀加木香以行气化滞。结果:总有效率为98%。就问健康
中孕引产后胎膜残留属祖国医学的“产后恶露不止”,“产后腹痛”等范畴。病机为气虚血亏,瘀血内阻、阻滞胞宫,冲任损伤,属本虚标实,应采用“虚则补之”、“瘀血者,活血化瘀”之原则。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使气旺血行,正合本病祛瘀而不伤正,药证合拍,故获良效。同时用此方法治疗免除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且疗效好,成功率高,用药简单方便,无副作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3 盆腔瘀血综合征
张氏[2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42例,疗效比较理想。方药组成:当归20 g,生黄芪60 g,赤芍15 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 g,赤芍15 g,1剂/d,水煎服,30 d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8.1%。
张氏认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后,CD3回升,mIL-2R(白细胞介素2膜受体)与NK细胞明显下降,证明该方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组方后共同体现”低者升之,高者抑之”的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使机体免疫功能趋于正常化。因此补阳还五汤是治疗该病的比较理想方剂。
24 老年消化性溃疡
阎氏[22]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PU)37例。治疗组:生黄芪20 g,当归尾、赤芍各6 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 g,脾胃虚寒型加桂枝9 g,良姜、吴萸、香附各6 g;胃阴不足加北沙参、麦冬各12 g,生地15 g,玉竹10 g,水煎服,1剂/d,10剂为1疗程。对照组:西药口服雷尼替丁0.15 g,2次/d,吗叮啉10 mg,3次/d,甲哨唑0.2 g,3次/d,10 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3.8%,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治愈率为64.5%,总有效率为77.4%,两者差异显著,且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
《脾胃论》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是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机,需补气祛瘀作为其治疗原则。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以促血行,兼有健脾益气、祛瘀血之功,佐以活血化瘀药味,加大行气活血化瘀之力从而达到气行瘀散,“升降浮沉”的脾胃生理机能得以恢复、溃疡愈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还具有明显的抗复发作用。就问健康
2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赵氏[23]用此方加味治疗红斑狼疮15例。处方:黄芪50 g,川芎、地龙、当归、赤芍、生地各5 g,麦冬4 g,丹皮7 g,山药、茯苓各3 g,煎服1剂/d,10 d为1疗程。结果有14例显效,SLE活动缓解,最短为3个疗程,血清含量与抗dsDMA抗体含量均显著减少,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增加,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显著降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汤皮肤病和类风湿性的综合免疫性疾病,病程长,发展迅速,治愈较难。赵氏认为SLE与肾阳虚有关,因而采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并加以养阴、清热、补肾之药以达到强肾健骨之功。实验结果证明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黄芪50~100克,当归10克,赤芍7.5克,地龙5克,川芎7克,桃仁5克,红花5 克,同样用于中风(ct诊断脑血栓形成),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 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用药5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 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
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上运用该方治疗气虚血瘀诸多疑难病证,均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验例:以飨同道。
26   肾肿瘤血尿
张某,男。58岁。2008年5月6日就诊。患此近一月反复出现血尿,腰腹胀痛,并头晕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且见尿血色暗红,时有瘀血块,腰腹时有痛于针刺。有肾肿瘤病史一年余。就诊前曾数次前往他院治疗,均给予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剂不效。来查舌紫暗,苔白,脉缓。此乃气虚血瘀所致,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9g、桃仁6g、红花6g、蒲黄12g、三七粉6g(分三次冲服)云苓12g服二剂腰腹疼痛减轻,血尿减少,续服八剂,临床症状消失,其血尿遂愈。
按:本例血尿诊前数人墨守常规,均予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而无效,后以益气活血而收功。关键在于抓住了气虚血瘀这一病机要点。此乃肾肿瘤瘀血内阻,不通则痛,复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终致气血俱虚。虽然表现血尿反复发作,但其根本为气虚血瘀。气虚使血液失其统摄,瘀阻使血液不循常道,故用大剂量的益气活血药物,直破其瘀,使瘀血得以消散,血脉得以畅通,新血得以归流,不独血止尿清,腰腹无痛,而且全身气血亏虚之症悉得改善,故诸症自除。
27  复视
柳某,女,51岁,2008年7月10日就诊。主诉视物昏花,视一为二一周,并伴左侧肢体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不华。查体各生命体征正常。曾往县人民医院作脑部CT检查正常;颈颅多普勒检查示脑血管痉挛,经扩血管药物治疗无效。诊其舌紫淡,苔薄白,脉细涩。此乃气虚血瘀所为,予以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2g、地龙12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2g、云苓10g、服药三剂视物好转,续五剂转清,再三剂告愈。
按:《眼科大全》日“……真一之精不足,而阳光失其主倚,故错乱而渺视为二。”此患者年过七七,肝肾已衰,气虚血弱,精气不能上行以养目,视一为二,加之气衰,脉络空虚,气虚血行不畅,血瘀脉络阻滞,终致气虚血瘀而成此证,故用补阳还五汤化裁,使气旺血行,瘀去阳通,气血调和,其病自愈。
28 高血压病
郑某,男,65岁,2008年10月15日就诊。述其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坚持服降压药数载,病情一直稳定。但2007年底患中风后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症经治疗虽然基本恢复,但血压不稳定,波动大,服原剂量降压药有时仍高达170/110mmhg,并伴头晕心慌,双下肢无力,肢体麻木,且迁延不愈。诊其舌暗紫,有瘀块,苔白稍腻,脉细涩无力。此气虚血瘀,痰瘀阻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50g、当归15g、赤芍15g、地龙15g、桃仁10g、牛膝12g、僵蚕12g、云苓12g、三剂毕,诸症减轻,血压稳定在130/100mmhg以下,续服六剂,血压恢复常态。临床症状消失,嘱其服用原剂量降压药维持控制血压。
按:血压增高只是一种表现,其本质是全身动脉血管的病变。此患者中风后经治疗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等症虽然基本恢复,但就诊时的临床症状和血压升高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等症的病机是一致的,与补阳还五汤之适应症是相符的,气虚血瘀,脉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除表现头晕心慌,双下肢无力,肢体麻木外,血压升高是其必然。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使其气血运行通畅,血管阻力下降,血压自然恢复常态。另见《中药学》黄芪备述:黄芪主要成分膜荚黄芪皂甙甲具有降压作用。本例运用大剂量黄芪,配以活血通络诸药,使气旺脉通,血行正常,血压稳定,病自瘥尔。
29  面神经炎
患者,女,38岁,主因左侧面瘫伴左侧面部麻木5个月余,经中西医治疗、针灸等效果不佳而来诊。现症:左侧面瘫,口眼向右歪斜,左侧面部麻木,浅感觉减退,左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口角下垂,伸舌居中,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弱。诊为面神经炎,证属气虚血瘀。观其以前进药均为祛风通络之品,故拟补气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组方:黄芪100g,当归12g,赤芍10g,地龙6g,川芎10g,桃仁6g,红花5g,鸡血藤30g,乌蛇10g,桂枝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2周后面部麻木感消失,诸症明显好转,改为丸剂续服而愈。
30    颈椎病
患者,女,59岁,主因右肩背疼痛连及右上肢麻木2个月余,迭服中西药疗效不佳而来诊。现症:右肩背疼痛难忍,右上肢及手指麻木,活动不便,压颈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片示:颈椎病。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诊为颈椎病(混合型),证属气虚血瘀。予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90g,当归12g,赤芍10g,地龙6g,川芎10g,桃仁6g,红花6g,鸡血藤30g,桑枝30g,乌蛇12g,片姜12g,海桐皮12g,天麻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装入纱布袋,温敷患侧。连用2周后,疼痛止,麻木除,活动灵活。嘱其适当活动。
31   末梢神经炎
例:患者,男,42岁,主因双手足麻木半年余,曾先后在数家医院诊治,迭进中西药疗效不佳而来诊。现症:双手足麻木伴冷痛,手足肤温低,肤色微紫,无红肿,浅感觉减退,喜温水浴,舌质淡暗,苔白,脉沉弱。追问病史,平素嗜酒20余年,每日饮白酒500ml,不饮则性格暴躁,身倦乏力,精神萎靡。结合病史,诊为酒精中毒,末梢神经炎。中医证属气虚血瘀,建议戒酒,首先控制减量,直到戒断,予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g,当归15g,土鳖虫10g,穿山甲6g,川芎15g,桂枝5g,红花6g,天麻10g,穿山龙10g,川乌8g(先煎),草乌6g(先煎),鸡血藤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用做手足温水浴,配合维生素B1等 .
32.脑血管病
(1)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 补阳还五汤+四藤汤(红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扩张血管药+抗凝剂。
( 2)脑血栓 A.(补阳还五汤-赤芍+丹参.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鸡血藤.童便引为基础方)+针灸+低右 B. 脑血栓气虚血瘀型(中风中经络型) ( 补阳还五汤+牛膝.鸡血藤.甘草),而中风中脏腑禁用(扩血管强)
(3)中风后遗症
A .补阳还五汤+针灸.加减 1.语言不利.喉间痰鸣+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远志肉.水节菖蒲. 2.半身不遂+紫丹参.稀蔹草.怀牛膝.大活络丹 3.病肢轻冷不和+紫丹参.大白芍.川桂枝 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虫.炒僵蚕. 5.BP偏高+石决明.稀蔹草.车前子.桑寄生.治疗30例.1——2月.有效24例
B.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僵蚕.蜈蚣.甘草等.
C.脑出血恢复期( 补阳还五汤+党参.生地.石决明..桑寄生)+针灸。
D.脑出血急性期: > 补阳还五汤
E.脑出血清醒期 : F.SAH恢复期 G.认为2个月疗程比较合适
33. 脑外伤
⑴ 慢性硬膜下血肿( 补阳还五汤-川芎.桃仁.地龙+丹参.地鳖虫),2——8W ⑵ 1例严重脑外伤.颅内血肿.昏迷30天,手术清除血肿200CC仍然不清醒。采用→( 补阳还五汤+丹参.杏仁.鲜石菖蒲.广郁金.炒枳实.淡竹沥.广犀角.野人参)。20剂后,意识清醒。 ⑶ 脑外伤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加味
34.脑缺氧 ⑴ 急性CO中毒缺O2性脑病: 补阳还五汤 ⑵.CO中毒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菖蒲.茯苓.牛膝.佩兰.苡仁)+针灸。
35.脑动脉硬化 ⑴.脑动脉硬化麻木( 补阳还五汤 -地龙+丹参.陈皮.鸡血藤.半夏.胆南星)。 ⑵.脑动脉硬化眩晕.脑中空虚.思维迟钝.健忘( 补阳还五汤+升麻.葛根)
36.坐骨神经痛: 补阳还五汤 +党参.鸡血藤.桂枝.甘草。 加减: A.脾胃虚弱+白术.茯苓.山药.山查.陈皮等. B.肝肾阴虚+枸杞子.虎骨.菟丝子.枣皮.牛膝.龟板.女贞子. C.气虚血虚明显+首乌.阿胶.熟地.黄精.茯苓 D.风胜+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 E.寒胜+生乌.细辛 F.湿肿+苡仁.通草.桑枝.毕懈. G.痛胜伸屈不利+川断.木瓜.元胡.川楝子. 服药8——25.100例 98% 有效
37. 神经 衰弱 ⑴ 120例.气虚血瘀者19例用补阳还五汤;痰瘀互蕴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导痰汤化裁。 ⑵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黄芪.地龙.防风.石菖蒲.麝香.老葱.生姜),20剂后痊愈。
38. 小儿 麻痹症
⑴.补阳还五汤+淫阳合: 加减: A.瘫痪早期+全虫.蜈蚣 B.上肢瘫+桑枝 C.下肢瘫+牛膝. 服药25——85天不等,都有效 ⑵.一例重症小儿麻痹症,四肢瘫,呼吸麻痹,补阳还五汤加味,间歇 使用半年,痊愈。 八. 其它 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夹外邪( 补阳还五汤+灵仙.防风.细辛);
⑵.球后注射药物致运动眼神经麻痹( 补阳还五汤+VB1.烟酸)20——30天均愈。
⑶.复视(补阳还五汤+益母草.鸡血藤.牛膝)
⑷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补阳还五汤-桃仁+牛膝.西药),有效。
⑸.震颤麻痹(补阳还五汤+全虫.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参.木瓜)52剂有效。
⑹.神经根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党参.白术。
⑺.局限性癫痫:气虚血虚.筋脉失养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2月有效。
⑻.末梢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 补阳还五汤
⑼.GB.补阳还五汤+丹参 ⑽.癫痫 补阳还五汤
注意: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症,以40——60剂为宜。配合西药更好。
2. 凡是气虚血瘀的神经科病例均可用。随症加减效果更好。
关于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中风临床操作:
1.中经络
[治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处方]  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加减]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2.中脏腑
[治则]  醒脑开窍,兼开窍启闭,回阳固脱。
[处方]  水沟、内关。
[加减]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加气舍。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适宜技术
1.平衡针法[取穴]
(1)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
(2)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
(3)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4)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厘米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手法]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一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频率为60±次/分,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
强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一分钟。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厘米,频率为6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一分钟,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隔两天,连续治疗观察3~4疗程。
2.头穴透刺
[处方]意识障碍较轻:神庭透上星、太阳。
精神症状:神庭透上星、曲差透五处、本神。
头痛:太阳透上关、风池。
尿便障碍:四神聪透百会。
失语:风府透哑门。
面瘫:地仓透颊车、下关。
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风池、翳风等。
瘫痪: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4段,依次分别针4针。
感觉障碍:络却透承灵透悬厘。
眼球运动障碍:印堂、太阳。
[操作]  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以28号1.5寸针灸针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头皮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头皮或皮肤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一寸。太阳、风池、下关、廉泉、金津、玉液、海泉等穴位按选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一寸。采用快速捻转实行针刺手法的同时,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运动、语言、吞咽等神经功能锻炼。每日治疗一次,每周6次,每周停针一天,28天为一疗程。
其他疗法
1.头针
[取穴]  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 2线。
[操作]  选毫针与头皮成30°角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隔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2.穴位注射
[取穴]  风池、肩髃、臂臑、曲池、外关、肾俞、伏兔、足三里、飞扬、悬钟。
[操作]  每次选用2~3穴,诸穴交替使用。中药制剂可选当归、丹参、红花、黄芪、夏天无、徐长卿等;西药可选用三磷酸腺苷、烟酸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ATP、辅酶A等。每天或隔天一次,每穴注药0.5~2毫升。每天或隔天一次,5~7次为一疗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UC头条:失眠,是身体阳气少一半,一张补阳还五汤,安神助眠!
《活血降压汤》当归、川芎、赤芍、地龙、桃仁各14g,黄芪60g,
脑梗塞:气虚血瘀--当归补血汤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