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逝的古城——山西夏县禹王城遗址(一座东周超级大城)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城遗址,位于夏县县城西北约7.5公里处,隶属山西省夏县禹王乡,因为传说夏禹曾在这里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

这里曾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早期都城,秦汉河东郡治所,同时也是这个时期整个晋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禹王城遗址范围

城址之东南约30里为中条山,西北为鸣条岗,西南有河东盐池,青龙河、无盐河、白沙河、姚逞渠流经其东南。

禹王城遗址的地理环境

一、城址概况

城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个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内的西南部。

禹王城遗址的布局

大城:东墙南段情况不明,北段現长1530米与北墙呈钝角相交;西墙全长4980米,城垣随地形起伏而曲折,是四墙中弯曲最多的一处;南墙現长3565米,在自西往东1840米处,转折向北280米,再转折向东1445米,以东情况不明,北墙全长2100米,城垣呈一条直线,是四墙中最整齐的一条。

禹王城南墙遗址

中城位于大城城内的西南部,形状略呈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

小城在大城的中央,总面积754000平方米。

古城附近发现的西汉石虎,可与霍去病墓石马比肩

禹王庙的位置在小城的东南角。它建筑在一个方形的夯土台上,夯土台现高9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65米,系近代建筑,已于民国时期毁于兵乱。废墟上发現的最早遗物是明嘉靖时代的残碑。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判断,大城和小城同属东周时期,禹王城小城所处地势比较高,比周围地面高出1~4 米,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安邑的宫城,而大城即郭城。

禹王城的中城是汉代遗迹,是汉代的河东郡治所在。中城的建立,起到了隔开大城的作用。史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堕坏城郭”,关东六国的城郭都被拆毁,安邑的大、小城在此时可能都遭到破坏。

汉六年(前201 年)十月,汉高祖才正式“令天下县邑城。”(《汉书·高帝纪》)从都城降格到郡治,经济和政治上的因素都决定了中城的规模要逊于原安邑大城。

二、古城的历史沿革

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禹都平阳,或都安邑。”认为安邑是禹时代的都城。近年来,山西夏县附近也确实发现了大量夏商时代遗存,夏县是否为禹都,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夏商时期,山西东南部确实是一处重要的遗址集中地。

禹王城出土的陶范

安邑在春秋时期是晋国的领土,被分封给了晋国大夫魏氏。魏氏的祖先毕万事晋献公,获得了领地“魏”(芮城县北五里),子孙因此以魏为氏。

毕万的后代魏绛在晋悼公时期主政,说服晋悼公和晋国周围的戎狄部落保持和平关系,晋国从中也获得了很大的好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魏绛和戎”。

《史记·魏世家》:

悼公之十一年(前562 ),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徙治安邑。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被正式承认为诸侯,安邑也成为了魏国的都城。文侯之子魏武侯在位时,“城安邑”,当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

出土的陶范,铺首即今天大门上的门环的前身

安邑的地理位置靠近秦国,在战国时期秦国强大以后受到严重威胁。在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时,“城安邑”已不足以解决问题,终于迫使魏国做出了迁都举动。

《水经注》引《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六年(前364 )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

从魏绛徙治安邑到魏惠王迁都大梁,魏在安邑经营的时间约两百年。梁惠王迁都后,安邑仍是河东地区的重镇。秦、魏两国为此发生了长期的争夺。

魏国早期货币,安邑半釿

《史记·秦本纪》:

“(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但秦国并没有能一直占领此城。直至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魏国才被迫献出安邑,

“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

《史记·秦本纪》二十二年,“河东为九县。”秦国以安邑为中心建立了河东郡。

到了西汉时期,河东郡仍然以安邑为郡治,是山西南部首屈一指的大郡,河东治下的县最多时达到二十八个(《汉书·尹翁归传》)。

1975 年,山西洪洞县城关公社李堡大队出土一件安邑宫鼎,证实了西汉时期未见文献记载的安邑宫的存在。铜鼎内有铭文:

安邑宫铜鼎一,容三斗,重十七斤八两,四年三月甲子,铜官守丞调令史德,佐奉常工乐造,第卅一。

据铭文可知,铜鼎为安邑宫所用。安邑宫,当为汉代在安邑所建行宫,很可能就在禹王城内。同时禹王城内也曾出土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践此万岁”的皇家离宫专用地砖。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践此万岁。此类地砖还见于韩城县境内的西汉扶荔宫遗址

鼎铭的纪年作“四年三月甲子”,不书年号。两汉铜器作铭,大多署年号,若不书年号而只是纪年的,则当在武帝建元( 前140 ) 之前,属于高、惠、吕、文、景铸器。据《廿二史朔闰表》,

高祖四年三月无甲子,

景帝前元、中元四年三月均无甲子,

故可将高、景二帝排除。而将年代锁定在惠、吕、文三主。

惠帝在位七年,在其元年目睹吕后毒死赵王如意之后,便“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其不太可能在偏远的安邑县修筑高规格的离宫。吕后在位期间,政治环境复杂,因此吕后也不会在安邑县修建离宫。这样看来,唯一的可能便是文帝。

文帝前元四年三月无甲子,后元四年三月八日为甲子。

因此,安邑宫鼎应为文帝时物,鼎铭纪年“四年三月甲子”,可能是文帝后元四年( 前160 年) 三月八日。

禹王城出土的汉文帝半两钱范,西汉初期,半两钱仍通用,汉武帝元狩五年铸五铢钱,斗两钱才终止使用。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争频繁,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河东的战乱较早平息,受到的损失较他郡为轻,在中原地带可谓一枝独秀。

兴平二年(195 ),汉献帝从混战中的关中逃出,《后汉书·献帝纪》:

“十二月乙亥,幸安邑。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郊祀上帝于安邑,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建安时代就此开启。汉献帝在安邑停留了半年多的时光,随即被曹操控制,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

曹魏正始八年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河东郡被一分为二,北部成立了新郡平阳,南部仍称河东郡,郡治仍在安邑。

时间来到北魏时期,出现了“南北安邑”,这也是当下运城、夏县形成的发源。

《魏书·地理志》“河北郡”下面有“北安邑”,注云:“二汉、晋曰安邑,属河东,后改。太和十一年(487 )置为郡,十八年复属”;

有“南安邑”,注云:“太和十一年置。有中条山。”

可见北安邑是原安邑,而南安邑是北魏时期新置县。

《通典》:“后魏神䴥元年别置南安邑城,在禹都旧城之西四十里,分安邑之东立夏县。”。

按《魏书·世祖纪》,神䴥元年前后,北魏正与占据关中的赫连氏作战,虽然北魏在之前始光四年(427)的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神䴥元年的战局一度不利,置南安邑城多是出于军事目的,意在巩固在河东的战果,而直至六十年后的太和十一年,南安邑才正式立县,南安邑应是后来隋唐以后的安邑县、安邑镇(今运城盐湖区)的前身。

而北安邑的治所后来移到东南方向,成为今天的夏县。

北魏以后,禹王城逐渐废弃,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城一直寂寂无名,鲜有人知道它的显赫身世。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代信息被发掘出来,期待不久的将来,禹王城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东映像|夏县禹王城遗址:穿越千年的古老城郭
安邑
中国最古老的都城之一,如今成为地级市的一个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运城夏县禹王城遗址
安邑的前世今生 | 魏都故地说安邑
有奖征文:魏都故地说安邑( 胡洪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