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寿命仅有28天的东方红一号,为何遨游太空52年,还未坠入大气层?

伴随着神舟十五号的升空,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步,而天宫空间站的运行,也让世人意识到,一个来自东方的航天大国正在崛起。

不过,在卫星和火箭技术如此先进的今天,太空中却还存在着一颗五十年前生产的中国卫星。

而且,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颗卫星原本的设计寿命其实只有20天,但它在五十二年后的今天,仍“遨游”在地球外围,这究竟是怎样一件奇事呢,且让我们从上个世纪说起。

上世纪冷战:航天事业的催化剂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日本的投降,正式走向了终点,一场世界性的杀戮也由此画上了句号。

可这场杀戮的结束,却也宣告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那就是美苏的冷战。

1947年3月,在大选中落败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万众瞩目中来到了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并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

或许是丘吉尔一番言论的影响,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派开始注意到苏联的威胁,就连民众也不禁细想了三分,逐渐出现了对苏的敌对思维。

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果断提出杜鲁门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专门针对、遏制苏联势力的策略。

对此,苏联方面也很快做出了回应,那就是在1955年时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即人们常说的“华约”,这意味着,美苏正式走向对立,双方在各领域都展开了残酷的竞争,比如航天航空。

当时,地球上的军事比拼以及科研对决,似乎已经无法再出现突破式的变革,所以双方都将目光转向了神秘未知的太空。

苏联作为当时工业体系最齐全、工业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进行一番研究后,便用一颗导弹作为母版,制作出了人类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即俄语中的“旅行者1号”。

这颗卫星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点火发射,以一颗导弹的姿态进入到太空中,由此打开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大门。

苏联卫星的升空,引起了世界诸国的震惊,与之对抗的美国顿感压力巨大,而对于我国而言,更多是羡慕和启发。

所以,在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的同月,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便联名上书,建议我国也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和考量,尤其是我国的工业体系能否支撑航天的事宜。

但就在讨论的期间,美国也成功将一颗名为“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入了太空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决心。

于是,毛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郑重宣布:“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这句话的倡议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专门针对卫星和火箭研究的“581”组,钱学森出任组长、赵九章作为副组长,之后,赵九章在外交的沟通下,还携带团队到苏联进行了70天的考察,获得了卫星建造的第一手资料,整个项目正式走入正轨。

东方红一号:四大指标确定升空

不过,就在项目行进的时候,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致使卫星的研发被迫放缓,直到六十年代时,我国国力稍有好转,这才终于重启项目,并将其命名为“651”任务。

之后,中国科学院与国防科委还协同多个相关部门,召开了第一次651任务大会,本次大会上明确中国卫星的发射时间为1970年,还专门强调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四大指标,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其中,“上得去”指的就是卫星必须要成功升空,要能进入到预定轨道中,并完成环地球的飞行。

为此,科学家们在承担运载任务的长征一号火箭上,采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定发动机相结合的模式,这让火箭的推进能力更加强大,可把卫星送到指定轨道。

而“抓得住”指的则是对卫星的掌控,会议上强调一定要保持对卫星的控制,不能让卫星失控,更不能出现失去监控的状况。

为了能完成这一指标,我国科学家陈芳允提出了以无线电观测为主,光学观测为辅的测量方式,在经过一番试验后,这一方式被正式选用为卫星的检测方法。

至于“听得见”和“看得见”,则就是单纯的字面意思,即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到和看到这颗卫星。

众所周知,这颗人造卫星的名字叫做“东方红1号”,因此要想人们能“听”到它,自然也就是直接播放《东方红》最为合适。

当然,太空是一个中空环境,声音是无法传播的,所以就将音乐改为一种卫星广播,让身在地球的人们都能收听到。

而“看得到”要相对复杂一下,一来是需要先把卫星做成一个由72面体组成的球体,球体的反光属性,让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如星星般耀眼,世人抬头都能看到。

另外,设计人员还在三级火箭上加装了“观测裙”,这一装置让火箭的升空,能够被全球大多数地方捕捉到,各国只要稍作观测,便能看到卫星的升空。

待一切布置完毕后,这颗承载着中国升空梦的卫星,便正式进入了发射倒计时中。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随着点火按钮的摁下,长征一号火箭携带着卫星从酒泉发射场缓缓升空,在历经十分钟的飞行脱离后,东方红1号正式进入运行轨道,我国成为了第五个自主研发并发射卫星的国家。

52年仍在轨:东方依然红

东方红1号进入轨道的一刻,便用20.009兆周的频律向全世界播放歌曲《东方红》,这首歌在全球响起的一刻,无数的海外游子尽皆落泪,中国终于崛起了。

不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东方红1号卫星采用的是电池供电,这使得卫星的工作时间非常短,按照最初的设计资料,卫星有且仅有20天的工作寿命。

可在实际情况下,东方红还是工作了整整28天,这才正式断电,与地面指挥站彻底失去联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东方红1号只是失去了联系,这并不代表它会如斯普特尼克1号一般,坠入地球大气层中。

原来,东方红1号在发射时,科学家为其制定的飞行高度比较高,它位于一个近地点430千米、远地点2075千米的轨道上,正好处于大气逸散层中。

在这一层级里,地球引力的作用已经非常小,空气阻力也极其微小,在这两种条件的影响下,东方红1号旋转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带来的向心力几乎平衡,若是没有过多外力介入,它将会一直围绕地球旋转。

就这样,东方红1号从1970年,一直旋转到了今天,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国为什么不进行回收呢?

事实上,东方红目前的回收方法非常“尴尬”,因为东方红如今已经断电失控,它不可能再听从地面指挥中心的调度,这让自主返回几乎变成了不可能。

另外,若是想要借助外力收回,那难度将会非常复杂,毕竟东方红本身仍在移动,这让我国航天员很难精准地对它施加力量。

就算能够施加推力,那它的返航路线也很难掌握,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落到其他国家领土,要是造成了居民伤亡,这就会演变成国际争端。

当然,除去以上两种方法外,我国还能选择用激光武器直接把它打下来,但考虑到东方红的历史意义,国家不到万不得已,应该是不会选择这种回收方式。

因此,不贸然回收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正如前文所言,东方红1号采用球体设计,它本身是能够反射光线的,这意味着,就算卫星已经停电,它也会像星星一样闪耀,人们只需要上网查询到东方红一号的飞行轨迹,再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就能看到这颗独一无二的人造星点。

而它散发出的光芒,也向世人昭示着一个道理----------东方,依然红。

参考资料:

《看!50年前的东方红一号依然在轨,至今仍可见》--------全国产经平台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40年,肉眼可见仍在飞行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人民日报》

《全国科普行动日|“东方红一号”,那颗最亮的星》---------人民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各国第一颗卫星都已陨落,唯“东方红一号”依旧遨游太空
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寿命只有20天,但现在已经运行了47年,没有燃料,它是怎么运行的?
中国首颗人造卫星燃料早已耗尽,为何运行49年没掉下来?有隐患吗
东方红卫星发射前,周恩来询问要不要装自爆系统,毛泽东:不必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十大数字奥秘
中国空间站技术超群,东方红一号失联51年,机械臂能带它回家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