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联: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身的独特文学形式

一、 对联在生活中的普及性

公元964年,五代十国的后蜀君主孟昶在春节前夕,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试一试群臣的文采高低。但当群臣把对句写好让孟昶过目时,他却都不满意,于是便亲自提笔,在“桃符板”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春联。不能不说,孟昶虽然后期为政荒淫,导致国破成为囚徒,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对春联这一饱含祝福的文学形式的开创,的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最早在门上挂桃符辟邪,到后来用贴春联的形式来寄托祝福,传递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春联给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和温暖,也让普通百姓家中有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春联,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节日文化中。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春联的诞生比较迟,但对联在很早以前就出现。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中国文人士大夫、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的喜爱,是一种既让知识分子钟情,又让普通百姓乐意的大众化文学样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有对联,吟诗作赋、饮酒品茶时有对联;高楼广厦有对联,小门小户有对联;亭台楼阁有对联,寺庙道观有对联……对联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独特的地位。对联由于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好的对联一出现,便迅速流传四方。对联中蕴含的寄托、祝福、妙趣等,更让人们对对联越品越有味道,故而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将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好融在一起的文学形式。

对联既然是一种文学,那么就像诗词一样,有了文人的参与,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便有了很大的提高。出于对对联的喜爱,本文从名人名联背后的名人故事,对联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价值方面,和大家一起品味对联,感悟对联蕴含的中国文化魅力。

一、 名人名联背后的文学、思想价值

(一)名人名联中体现的文学艺术性

苏轼名满天下,他和苏小妹吟诗作对的故事也广为传颂。虽然苏小妹其人并不可考,但她代表的女性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却成为一种精神,激励着后人,所以虽无有其人,却人人乐闻其事。传说才貌双全的苏小妹自遇到同样名满天下的秦观后,才决定托付终生。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一联让秦观来对,对得好了,才让秦观入洞房。苏小妹上联是:双手推开窗前月。秦观虽然也才华横溢,但面对此联却久久不得其对,急得在院中团团转,苏轼见状,自然为妹夫着急,但思考了半天,也对不出好对子。忽然见院中一装满清水的水缸,而秦观此时也正对着水缸看水。苏轼见了,灵感顿生,道一声:“有了!”但又一想,直接说出答案,恐怕让苏小妹小看秦观的才华,便远远站着咳嗽一声,就地取一块小砖片扔到水中,平静的水面被打破,天光月影顿时破碎一片,溅起的水花落到秦观的脸上,秦观立刻醒悟,马上对道:一石击破水中天。

这是一幅绝妙对联,双手对一石,推开对击破,窗前月对水中天,不仅对得工整,充满动感,而且颇有意境,你看双手推开窗前月一联,轻轻地一推,便是一个月光明媚,流雪泄银的清朗世界。把开窗这一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生活,写出了境界,写出了气势,可以和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媲美,难怪让苏东坡和秦观犯难。而在苏东坡的帮助下,秦观的下联也对得堪称绝妙。“一石击破水中天”,小小石块击破的,不再只是打破水缸中水的平静,而是打破了一个平静的月世界,跟苏小妹的“窗前月”融为一体,又不重复,还很大气。

宋之问和骆宾王作诗、作对的故事中,也体现出对联的文学艺术性。

骆宾王因为支持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后,便隐身在杭州灵隐寺。有一年秋天,宋之问因为被江南美景迷醉,便借宿在灵隐寺。明月皎洁之夜,宋之问看到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岭边树色含风冷”,但是这一句吟出之后,下一句却对不上了。宋之问苦思冥想仍不得,便在大殿上走来走去。骆宾王看他如此不堪,便说:“施主若要吟诗,有现成的一句,施主可要听听?”

宋之问自认为才学不低,也不知道此人是名满天下的骆冰王,便随口冷漠地答应了。只见骆宾王不慌不忙地念道: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听后大吃一惊,这一句对得太好了。于是慌忙给骆宾王行礼,连说“失敬”。

寒暄之后,宋之问说:“弟子在此游玩,想赋诗一首,描绘灵隐寺的胜景,可是只写出了头两句,下面不知如何写了,特向师父请教。”

骆宾王说:“你不妨念来听听。”于是,宋之问将自己写出两句诗念了出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骆宾王听后,随口接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听后,更加敬佩不已,说道:“老师父真是高明,弟子差得太远了。这首诗我不敢写了,还是请师父完成吧!”骆宾王也不推辞,便又念出十句,完成了这首诗。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的确,这虽然是一首诗,但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四句,堪称绝妙之联,既有磅礴的气势,又细腻描摹出景物的特色,人物的活动,在写景中透漏出一种出世的洒脱。诗中的对联凝练自然,清新雄壮,颇见骆宾王之文采和人格。

再如贾岛推敲的故事,一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对,不仅体现贾岛对诗词的极度喜爱,也体现出对联写作方法对诗词创作的影响,体现出中国汉字便于传神的独特魅力。

的确,汉字本身的特点,才催生成语、对联、格律诗词等中国文学形式,而它们反过来,又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文学和汉字之美。

(二)名人名联中体现的思想价值性

对联既然是文学,就不仅体现文学艺术性,更承载着作者的思想。

1、对联中饱含士大夫情怀

宋代的宰相吕蒙正,是一个非常关心民生疾苦的人,他对当时的贫富不均非常不满。有一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写一幅春联,他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看了的人先觉得奇怪,后来细细品味,才发现其中之妙,其联外之意是:缺一(衣)衣少(十)食,没有东西(东西)。这幅对联用字谜和谐音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诉求,是对联中蕴含对现实揭露和士大夫情怀的代表作。

2、对联中蕴含做人智慧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仅是一个英雄,也是对对联非常感兴趣,大力提倡的君主。朱元璋对大肚弥勒佛题写的一幅对联,至今仍在各地寺庙中供奉弥勒佛的地方常见。其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佛家的宽容、乐观、度一切可度之人的博爱思想。这其实也是芸芸众生的做人智慧。想一想:处处计较,心里充满偏见和嫉妒等狭隘思想的人,怎么能与人很好相处?快乐的人,不因为“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而耿耿于怀,更不因为此而悲戚,自然会笑对人生。心中的天地一宽,人生的天地也就更宽,快乐就无处不在。

3、对联中传递奋进精神

清代的蒲松龄,是著名的文学家,但一生热衷科举,却屡屡不得志,然而,纵然如此,蒲松龄也没有向命运低头,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他在屡次科举不中后写下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激励世人勇于立志,坚持不懈的座右铭。此联上联用项羽的故事,说明了有志气,有勇气,有魄力对追求成功者的重要性;下联用勾践的故事,说明了在困境中不绝希望,百折不挠,在忍耐中求得东山再起的精神,对创业者是多么的重要。蒲松龄说到了,他也做到了,虽然科场失意,但《聊斋志异》却成为一部不朽之作,也是蒲松龄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表现。

4、 对联中流露光辉人格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也是文笔锐利,人格贵重的人,他的诗《自嘲》中有这样两句:“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这是一幅能体现鲁迅先生人格魅力的好对联。鲁迅先生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敌人猖獗跋扈、横行霸道的地方,却临危不惧,激流勇进。在幽默诙谐和自我嘲讽中,反而表现出鲁迅先生的傲骨和战斗精神。是的,鲁迅虽是文人,但其骨气,其精神,那是游戏文字、或者趋炎附势之流的文人可比的?

对联就像中国戏曲一样,早已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它本身的有趣、有味和可模仿性,使得它在各种群体、各个阶层都有存在的土壤,喜欢的对象。如果说文人、名人的创作提高了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那么普通百姓的喜爱和创作,则广泛增加了它的普及性,所以,它不像诗词等,成为达到高峰后盛极难继的一代文学,而一直流传至今,并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发扬光大。

对联,是将文学性和实用性很好地集合在一起独特文学形式,蕴含浓浓的中国文化之味和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本体论
中华联墨文章查看
郭省非‖漫说中华对联的民俗性
略谈那些写诗的诗人和他们写的诗
春联有几种种类
《红楼梦》最大的谜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