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书》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隐藏着哪些大智慧?

01

“四书”之名始立于宋朝,理学家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书合成一部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一度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也是朝廷选拔人才考试必备科目。

《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古代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最低的底线。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刚出场就提及《四书》,可见四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02

经过历代儒者的千挑万选,确定下来了“四书”,也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一最基本的书目。

那么这四本儒家经典,我们是随便看,还是按照一定是顺序读呢?

朱子曾经对如何读“四书”给出了一个顺序:《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

朱子读书法一向提倡由易而难,由浅入深,读“四书”的顺序,恰是朱子这一思想的体现。

但是,在难易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这和四本书的内容有关。

03 先读《大学》,以定规模

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与礼仪。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很明显,“大学”和“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的启蒙读物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童书,当有了初步的文化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真正开始所谓“大人之学”的时候,要看的第一部儒家经典,就应该是《大学》。

《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把第一个“明”作“明白”,那么三纲之间就会呈现一种递进的关系。

首先,“明明德”。个体明白了光明正大的品德,也就是个人达到了道德的觉悟。

其次,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之后,还要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这就叫“亲民”。

经过“明明德”和“亲民”两个阶段,就会达到至善的境界。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著名的三纲领,也是儒家修养的目标。此外,还有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见,它是一部讲哲学与个人身心修养的书。朱子说,读《大学》可以“定其规模”,今天大学的意义和古代的“大学”虽然不一样,但是在培养人才问题上是一致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很重要。这个基础打扎实了,然后才有可能说及其他。

04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

《论语》是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纪录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最为亲切可信,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

《论语》里面,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在语文课本中就有,无论男女老少,都朗朗上口。

但其内涵,却很深奥。这里提出了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这三件事情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讲学习之道,经常温习、反复琢磨、嚼烂吃透,是好学生必备的技能。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让人增值,同时还能丰富内心世界。

如果你想人生始终快乐,那么千万不要忽略“学而时习之”这件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说君子之交,以心相交而不是以利相交,才能长存心中,不想起却从不忘记,在岁月中缓缓流淌成久远。延而广之,这更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说自处之道,人生在世,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安放自己,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看淡点儿,心平气和,做自己就好。

朱熹对这段话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并感悟孔子快乐之道。

05 再读《孟子》,以观发越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你奔波千里而来,可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处?”

孟子则开口就说了一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简单的一句,提出的却是儒家的重大命题——要仁义,还是利益?关于“义利”之辨,如何解?

核心标准即是:合道,利再大也不为过;不合道,利再小也不能受。

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读《孟子》一书中的文章,如睹其人,能强烈的感受到一种正气,智慧和幽默。

孟子被称为“亚圣”,在传统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上,孟子畅其源流,通过《孟子》,从义利观、政治论等方面发展和丰富了孔子的思想,把儒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境界,将其发展的更远更广。

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所以朱子说“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06 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为妙处

关于“中庸”二字,在现代人看来,大多认为是不偏不倚,刚刚好。其实这种理解,放在“四书”中的《中庸》来看,有点儿肤浅。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全书的纲领,开始讲天命,这个命不是指富贵、贫贱、福寿这些命定的内容,而是指个人的天赋秉性。从天命而推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

南怀瑾先生曾说,这三句话是影响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最大的东西。《中庸》高深,开篇三句说的更是大本大源。

《中庸》最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提出了“中和”的概念,对全书内容做了升华。

守得住性,把得住道,做得成教,就是那条天人合一之路。

读《中庸》,致中和,中庸之道即是中和之道,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普遍方法论。

这种至高的境界,导致很多初学者反映《中庸》一书难读,朱子也说“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所谓“微妙处”,就是指深入到了宇宙、人性等深层次的哲学领域了。

自然,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解之后,再来读《中庸》。

07

《四书》所讲的知识,无非都是来自于平常生活中的事情,但其映射的大智慧和高境界,却源远流长,影响无数人。

所谓经典,越看似平凡的地方,往往越不平凡。

我觉得在阅读古人的经典著作时,不仅仅知其然,更应当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读透文字,领悟其精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讲 | 陈来:从先秦到明清,《四书》的进化之路
《大学》的升格运动:从“五经”系统到“四书”系统
怎样读经典 |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概论-头条网
朱杰人 | 怎样读《四书章句集注》(二)
四书章句集注提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