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悲鸿使中国艺术的发展滞后50年?图解20世纪留法画家的选择

徐悲鸿是中国第一批留法归国的艺术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他对中国美术以及美术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为何会说徐悲鸿是美盲?

著名英国艺术史家、汉学家、牛津大学荣休院士苏立文在自己的著作中写到,一位现代派画家曾向他表示过一种激进的年轻艺术家所共同持有的观点——即徐悲鸿使中国艺术的发展滞后了50年,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徐悲鸿的话题。

20世纪初,年仅24岁的徐悲鸿来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画。

当时的巴黎汇集了许多对世界艺术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画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艺术中心。

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过渡,经历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阶段。

印象派代表画家 莫奈作品 《睡莲》

后印象派代表画家 梵高作品《阿尔的小屋》

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试图使绘画摆脱文学、历史的影响,更多地注意绘画语言本身,创作时不做自然的奴仆,挖掘绘画语言自身独立的价值。

马蒂斯把绘画比作“安乐椅”,可以供人消遣和赏心悦目。他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和谐、纯粹而又宁静的艺术。

野兽派代表画家 马蒂斯作品《红色的和谐》

20世纪初,毕加索已经在美术界崭露头角,在徐悲鸿到达巴黎之前几年,毕加索就创作了在当时非常前卫、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端的《亚威农少女》。

立体派代表画家 毕加索作品《亚威农少女》

立体主义被人们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分水岭,最活跃的时期是1907年至1914年,至此,世界美术史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

徐悲鸿到法国去的时候是1919年,此时正是世界美术迈入现代主义的关键时期。

与现代派强势崛起相对应的,是法国学院派的徐徐落幕。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学院派常常被视为印象派的敌人,是腐朽、僵化、保守的代名词。

在很多观众心中,19世纪的法国艺坛就是以“沙龙”为手段垄断创作风格、只手遮天的恶霸,“印象派”则是不畏权势、艰难崛起的革命英雄。

实际上,法国学院派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约两百多年的时间里,都是欧洲主流的艺术流派。其中坚力量主要就来源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它的前身是“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

《1796年卢浮宫大画廊改建项目》罗伯特·休伯特

17世纪,路易十四离开巴黎,将朝廷迁往凡尔赛,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入驻卢浮宫。“学院”还被赋予巴黎所有绘画和雕塑教育的垄断权,并通过向“学院”大量订购作品的方式支持其运作,各类比赛成为该校学生脱颖而出的主要途径。

《卢浮宫广场沙龙》 朱塞佩·卡斯蒂利亚(1829-1908)

艺术家们在一座帝王的宫殿中居住、创作、展示作品,这在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官方的重视与高度参与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也奠定了法国作为欧洲艺术中心的地位。

卢浮宫内景

从17 至19 世纪,中央政府始终如一的支持和保护着学院派。受政府影响,学院派的绘画题材主要是历史题材和对当权者歌功颂德的主旋律题材。

《拿破仑一世的加冕典礼》 大卫·雅客·路易

学院派的画家们开设工作室招收学生,以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使艺术技法和风格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承和延续。其中最有名的一支传承就是大卫→安格尔→格罗→德拉罗什→达仰。

徐悲鸿虽然与毕加索和马蒂斯同居于巴黎,但是他对现代派毫不感兴趣。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就读期间,他曾在达仰的工作室学过画,所以说,徐悲鸿学习的是纯粹的法国学院派风格

从题材方面看,徐悲鸿擅长历史性或革命式题材,这正是法国学院派的一大特点。

通过上面两张图的对比可以看出来,徐悲鸿《田横五百士》中的人虽然穿着中式的衣服,画中说的是中国历史故事,但是艺术形式是完全用的学院派的方法。

从绘画技巧方面看,徐悲鸿推崇写实的造型风格,并将光影、解剖等西式的绘画技巧应用到中国画中。这些技巧也是受法国学院派影响。

这三张图中,最上面是元代画马名家赵孟頫的作品,中间是徐悲鸿的作品,最下面是法国热里科的作品,从三匹马的对比可以看出来,徐悲鸿虽然用了水墨画的材料与部分技巧,但是光影效果与马身体的造型方式都借鉴了油画。

与徐悲鸿同时期留法归国的另一位画家——林风眠则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林风眠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比较大,欣赏现代主义精神,提倡自由创作。

林风眠笔下的仕女造型平面化,身体、脖子、头部拉长,眼睛极度简化,这种变形概括手法能看出莫迪里阿尼的影子。

马蒂斯豪放、抽象的画风对林风眠也有很大影响。

立体主义几何形式的造型手法也在林风眠的很多创作中有所体现。

林风眠归国以后,曾担任过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的校长,通过教学、办杂志、办展览等形式多次推动西方现代主义,但是均不被大众接受。建国以后,他的艺术主张也不符合当时官方与大众的审美,所以在国内一直不受重视。

徐悲鸿的学生吴作人、艾中信等人继承了徐悲鸿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直到今天,这种风格对国内美术院校的教学以及画家们的艺术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巴人汲水》 徐悲鸿

《箫声》 徐悲鸿

《擦灯罩的工人》 吴作人

林风眠的学生赵无极、吴冠中等人继承了林风眠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林风眠水墨人物画

林风眠风景画

1948年,赵无极去巴黎以后,早期的作品以塞尚、毕加索为师,之后受克利的影响,画风越来越抽象。

赵无极作品

赵无极是一位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画家,他的作品《1985年6月10日》在201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以5.1亿港元的成交价创下了亚洲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这也是香港拍卖史上价格最高的成交画作。

《1985年6月至10月》 赵无极

徐悲鸿与林风眠虽然同时期去法国留学,但是两人走的是两种不同的道路,一个将西方的古典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一个将西方的现代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当然,去法国留学的还有很多画家,不过,徐悲鸿与林风眠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位,因此本文以他们为例来说明问题。

从第一代留法画家归国时算起,直到现在,徐悲鸿对中国艺术界以及美术教育界的影响远远高于林风眠以及其他留法的画家。

当代艺术家与评论家之所以对徐悲鸿有那些负面评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从法国带回了在西方已经没落的艺术理念,并使这种理念在中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当前中国大部分美术类高校的录取标准仍然是以这种观念为准绳,全国最大型的美术展览上,出现最多的也是这种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现场 2019年

每个观众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你更喜欢学院派的风格还是现代派的风格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前那群艺术留学生
中法文化之春 —— 那些曾经留法的“艺术天团”
观留法大家的精彩之作,忆一段生动的“先驱之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CAFA Art Museum
《田横五百士》中“油画民族化”的早期实践
从民国走来的艺术先驱们
奔向法兰西的先驱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