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儒家的'仁政'思想能取代杨朱理学与墨家学说

短暂的光辉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构建文化的成型时代。诸子百家中的儒家率先实现了突破,在文化的倾向性上做了追求现世的、个人内部的道德价值的路线选择。但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孟子曾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当时杨朱学派墨家的影响力的确大过儒家。但为什么这两家学派在汉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只留下了短暂的光辉。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人物图

我觉得杨朱理学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与杨朱个人的性格与主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下面的示例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认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是如水,至于是清水还是浑水?这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的决定的。而道德是社会强加于人身上的东西,不属于人本性就具有。他很悲观的指出,既然道德是虚无的,那么应该如何探寻研究学问的方向,他的弟子仅仅从个人自身的方面进行探索,而没有放归自然与自然相结合来进行一定的探讨。这些不符合时宜的社会理论大多都是杨朱所阐述的。这种思想不利于汉代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所以他的思想也像墨家一样在两汉时代就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了更好的印证杨朱学说的合理性,汉代的文学家指出,杨朱学说的表面是尊重儒家的学说的以孝治天下而取代东周的礼乐制度。实际上,该学说真正的作用是不利于汉朝社会的发展。对于老子的主张的无为而治,杨朱理学则发展了老子这个思想,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提倡个人主义思想学术的国家。在战国时期杨朱学说的影响力非常大,孟子曾抱怨当时人们的言论不是拥护墨家学说,就是拥护杨朱的学说。

杨朱画像

墨家和集体主义

墨子晚于孔子。面对礼崩乐坏、征伐战乱,孔子企图唤醒人们心中的道德价值,并回到道德实践的周代礼仪,即克己复礼。而墨子则提出了不同于孔子的方案,是'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等比孔子的'克己复礼'更加多元、具体的方案。墨家的主基调是强调集体,个人要服从于集体,集体内的个人要互相敬爱,互惠互利。墨家的知识体系中有许多客观精神,《墨辩》中也有许多实用知识和科学思考,很接近古希腊文明的思想。

墨子人物画像

但墨家的的确确是衰落了,因为其不能适应当时的大环境,春秋战国之间争霸恶斗数百年,单一个'非攻'就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对比儒家和墨家在一些重要观念上的区别,就可以清晰地了解为何是孔子奠定了中华文化走向道德这一脉传统的基调。

知与仁

孔子的是个人道德意识的自觉,具有普遍意义,人人都可以求知,追求道德的完善。墨子的对应着不同地位的人意义不同。天子的知,是知晓自己能否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三公的知,是知晓自己能否更好的辅佐天子;诸侯的知,是知晓能否选择好的官员;孔子的是儒家道德的核心,讲究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人物画像

儒家的仁由'人'和'二'两字构成,指两个人之间讲礼仪、互相亲爱,即一种多人互动社会中的规范共识,指向道德的善。而墨子也讲'',说仁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工具,要做利于人的事,不做不利于人的事;又说仁是一种衡量标准,它要求人不追求口舌身等感官享受,不做劳民伤财的事。

可见在关键议题的上,即在'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善良'上,孔子提出了一套普遍的、明确的理论。孔子认为能够分辨道德的善恶就是智慧,而克制自己遵守礼仪就是善良。这两者是普遍化的,人人都可做到,做到了就能成为道德完备的人,即道德是终极的价值追求。而墨子对知与仁的阐述则不普遍,没有超越具体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角色,到达一个普遍化的层次,因此也无法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价值。

天志与明鬼

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主张以个人的修炼来达到道德完善。而墨子却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即是天志,天志具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可以罚恶扬善。天志一定会惩罚那些互相攻伐的君主和为恶做贼的人。而鬼神会协助执行天志,所以一个人要顺应天意,明辨敬畏鬼神,这就是墨家的'天志'、'明鬼'。

《墨子》关于天志与明鬼书影

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墨家的核心思想并不明确,更像是一个大杂烩。这些多而杂的思想就有点像今日的流行观点一样,时代一过,就容易被人遗落。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具有核心思想的儒家最终凝聚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的内核,而墨家却消散在历史的角落里。

杨朱与个人主义

杨朱学派叱咤一时,但杨朱说了那么多话,后世只记得他的一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也就是成语'一毛不拔'的来源。现在只能从诸子百家的其他诸子文献去了解杨朱的思想,可见杨朱消亡得比墨家还彻底。杨朱的主张主要是针对墨家,也就是全盘否定墨家,因此也可以说杨朱学派是墨家之影子。

一毛不拔战争景象图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世人之间平等爱戴,互相做互惠互利的事,并且墨子极其强调社会性,个人要让利给集体。而杨朱否定了墨家,强调'为我',墨子重社会、重功利,而杨朱则极其注重个人,社会在他那里没有意义。春秋战国征伐战乱,杨朱认识到个人生命很短暂,生逢乱世,不知什么时候就死了,'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杨朱觉得人活着,就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地享受,'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宅男了。与孔子、墨子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不同,杨朱提出了'养生'、'贵生'和'乐生'的理念,即要修养身体、珍惜生命、快乐地过日子。杨朱的确是回到了个体,并赋予了个人的自然欲望的正当性,算是一种古老的个人主义萌芽。但是杨朱并没有讨论到超越个体生死之外的终极价值是什么,没有能向儒家那样产生类似于道德追求的的内涵,实现在文明倾向上的突破。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家一样,汉代之后就很快衰落了。

杨朱的社会理论

杨朱的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人人都绝对平等但每个人都不对国家负一定的责任这种具有一定天下大同的狭隘平等的社会观念。他把自己比成尧舜,自称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贤人。杨朱在这里所阐述的东西和近代西方所提倡的民主与自由有许多吻合的地方。他所倡导的个人应该不拘小节,应该具有王者的风范,而不是拘泥于小节只顾眼前的东西,没有长远的眼光。所以这与他的社会理论形成了鲜明的照应。他的社会理论向往的往往是一种大同的社会。人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种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等级的一种和睦相处的桃花源似的世外桃源生活。在这一点上杨朱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则与杨朱构想的社会截然相反。这是后来杨朱学说消亡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从杨朱的社会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描绘的社会是一种天下大同的社会。基本排除了剥削阶级的存在,同时也否定君主专制的存在,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极其不适应的。因为当时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战事四起,各国都想问鼎中原。而他的理论正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相驳,而恰巧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在那个时候虽然没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孔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到了汉朝之后大一统的王朝建立就确立了儒家官方哲学的统治地位。

春秋至汉代儒家思想地位变化图

结语:墨家与杨朱理学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性。我们先来看墨家,墨家的思想主要是侠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本质上是好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在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相互征战基本没有什么对错,而墨家的这种侠义精神恰巧又被统治者所利用,导致了墨家学说的消亡。而杨朱理学则向往一种大同的无剥削社会,这种社会构想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即使是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后期也是无法存在的。所以杨朱理学和墨家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性,而儒家学说的崛起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焦虑?
道家学说到底几斤几两?《道德经》里有什么阴谋?
荀子的担当与墨家的式微
孟子为什么骂墨子不是人?
《中国哲学》4
为什么墨家从骨子里就反对儒家学说?孔子和墨子谁更受民众拥护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