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著名法国哲学家、作家、剧作家、小说家、政治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及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他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等盛誉,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

说到萨特,绕不开的还是1964年,他拒受诺贝尔奖的事。在得知颁奖消息后,他起草了一份“作家应该拒绝被转变成机构”的声明。他拒绝的理由如下:

我无法想象谁有权给康德、笛卡尔或歌德一项奖,这奖意味着你现在属于一个等级。我们把文学变成了一个有等级的实在,在这种文学中你处于这种或那种的地位。我拒绝这样做,所以我拒绝一切荣誉。

1964年关于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报道

萨特是唯一一位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既是宣示了自己的独特,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哲学主张。要真正理解萨特的独特之处,便要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谈起。


“世界荒诞,人生痛苦”

“世界荒诞,人生痛苦”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前提。事实上,现代社会的“荒谬意识”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并不鲜见。

例如作家卡夫卡致力于用荒诞的形式和“陌生化”的写作策略,展现了现代人异化、怪诞、压抑的生存状态,细腻地表现了“存在之荒谬”本身。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在承认人生荒谬的基础上,宣扬承担荒谬、穷尽荒谬,在荒谬中赋予自身意义。

而萨特的主张不同,他也把人生荒诞作为重要前提,他说:“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

萨特主张摆脱荒谬、冲破束缚、改变自身。后文我们将提到,萨特几乎从不止步于揭示、描绘荒谬本身。他在哲学著述中指出过“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各个侧面,但往往会提出积极应对荒谬的主张,这是萨特的可贵之处。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看作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即“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之可能,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中”。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萨特这样说:

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指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得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样物品,无论是桌子还是椅子(自在的存在,萨特语),一旦被造出来就已经确定了用途。而人之初,是一种“无”,人是还未造成的东西(自为的存在),所以人永远是他的可能性。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赋予的,也不是环境决定的,人要通过自己的创造,去获得自己的本质。

木心曾评价萨特的哲学是大众哲学,励志哲学。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便不然。“人注定是自由的”,这其实是最不自由的一个事实。我们可以逃避一切,但不能逃避自由,即使选择随波逐流,这也是自由的选择。当然,奴役与压迫因此而丧失合法性,但我们同时被判了“自由”的无期徒刑。

萨特不止于陈述这个悲观的事实,他说:

因为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自由的,不受外界客观的影响,当不满意的结果出现时,我们再也不能归咎于任何人。我们需要为我们的选择承担全部的责任,这样的压力大得惊人。

自由意味着主动的选择,所以要为一切结果承担责任。因为没有了强制,也就没有了托辞。所以要真正地活着,就要忍受自由创造带来的责任、烦恼和孤独。同时自由也意味着未知,一旦没有了约束,便也没有了指引与保护。人,就是这样被抛进了世界中,要为我们做的每件事负责。

《存在与虚无》的最后,萨特说“人是一个无用的激情”。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完全悲观的。人正是这样被“无用”地抛进世界中,他才不是一种本质被确定的存在。木心那句名言:“人生好在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也是这个道理。

或者正如庄子《庖丁解牛》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句话所表现的:人因渺小而自由。正因为“人是一个无用的激情”,他才能处于一个可能性完全敞开的空间之中,向无限而在。

萨特与波伏娃

萨特与波伏娃成为终生伴侣,拒绝结婚,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以一种“去定义”的方式,实现开放式的亲密关系,使彼此的爱情也“向无限而在”。


“他人即地狱”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往往在他人的注视中确定了“我”的存在。他人通过注视来使我成为他的“对象”,我受到了他人的目光奴役,那么我也只好通过同样的办法注视对方,确立这个“主体我”。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在相互的不平等注视中不断生成,由此循环往复,社会就成了这样一个“主观性”的森林。

人和人的关系在根源上上就是冲突和斗争。于是萨特在《禁闭》中喊出了这句话“他人就是地狱”,他人不仅是我们存在的中介,也是永久的威胁。在他看来,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海德格尔的“共在”,而是结构性的冲突。

当下,“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几乎尽人皆知,因为它揭示了人际关系的真相,时常引起我们的共鸣。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萨特不局限于揭示现实荒谬,他往往会在认识到悲剧真相后提出积极应对的主张。

关于《禁闭》,萨特说:“我们是活人,他们(剧中角色)是死人。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这是“萨特式”的应对方案。

木心:要我说,应该研究了存在主义,知道了“他人即地狱”然后,就像不知道存在主义,像之前那样存在下去。有人这样吗?有,萨特就是这样。他不靠存在主义生活,他要去演讲,让许许多多“他人”听,“地狱”越多越好。

萨特的确如此。他说,他人即地狱。他说,世界荒谬,人生痛苦。他承认“人是一个无用的激情”。但是他始终坚持去演讲,去介入,去斗争。他一生在精神领域不断劳作。

在这种行动与思想的“背反”之中,他始终追寻着自己想要追寻的。他在不断直面“恶心”、体验“恶心”、超越“恶心”的过程中打开了存在通往未来的无限可能。


今天,我们还需要存在主义吗?

木心认为“存在主义是实用的救济品”,是为解决战后泛起的虚无主义思潮。所以存在主义是有局限性的,他这样说:

不要忘记存在主义产生的年代:二次大战先后牵涉六十多个国家,世界人口五分之四卷入战火。战后幸存的一代知识分子,知识很有限,因此很苦恼,就是常说的“迷茫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什么是人的存在?人在世界上占何种地位?萨特的可贵,是拿存在主义理论去回答这些问题。

萨特是悲观的,他认为法西斯主义仍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明天,在我死后,有些人可能又打算建立法西斯,而别的人可能变得很懦弱,随随便便,听任他们为所欲为。那样,法西斯主义又成为人类的真理了。

在今天,我们不再时常提起存在主义,不是因为它不适用了,只是它不再是什么真知灼见,而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生存焦虑,大多数人仍然是“迷惘的一代”。

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我们看到没有话语权的弱者被牺牲,看到高台上振臂高呼的“一”,遮蔽了台下的“无数”。我们废黜了理性、反宏大叙事、反对同一性、“去历史化”、“去中心化”。

与此同时,庞大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泛起,我们不断建构意义,再去解构它。不断相信,再不断怀疑,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人处于全无确定的散乱之中,陷于无可奈何的荒谬中,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

存在主义“过时”了,人人腋下夹一本萨特著作的时代过去了。即使是从未接触过存在主义的人,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存在哲学。存在主义已经深入了当下的生活当中,也成为了被解构的一部分。但是,在后现代“狂欢”的浪潮之后,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对存在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

因为我们处于这样的一种悖论之中:人的生成永远向可能性完全敞开,因而这种生成是不确定的。可是生成一旦没有了明确的意义指向,人便也失去了生存的实感。因此我们从存在主义不断走出,再不断返回。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永远探询着各自的精神出路。

最后,笔者引用法国才女作家萨冈的《给让-保罗·萨特的情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听说,您现在失去了双眼,不能写作了,而且肯定有时候非常痛苦。所以,也许您会高兴地知道,二十年来,我所到之处,日本、美国、挪威,外省或巴黎,都能听到人们谈论您,男女老少都怀着这封信里所倾吐的那种钦佩、信任和感激之情。

这个世纪疯狂,没人性,腐败。您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愿上天保佑您。

在这个厌恶崇高、擅长解构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时常想念萨特。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
【西方思想家】萨特:说得漂亮,做得太少
那些30岁后越活越自在的人,都看破了这个真相
存在主义:原为一个哲学概念,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文学称之为“存在主义文学”。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文学流派,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逐渐流行于欧美。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