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3期



目录



综合研究


●汉语韵律文学史:理论构建与研究框架/冯胜利
●数据科学与古典文学研究笔谈
    古典文学研究数据化的可行性/王兆鹏
    文献学的数字化转向/刘 石
    自然语言处理与古代文学研究/诸雨辰
    理念与方法:天象模拟技术与古典文学经典作品研究/唐 宸

先秦至六朝文学


●《九歌》人称辨疑/张 雅
●《陌上桑》的生成与汉代的“流行艺术”/赵敏俐
●“话疗”与“梦疗”:论汉赋中的治疗主题与祛疾机理/丁 涵
●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刘 明
●西晋名士“约言”观之成因及其文学影响/何剑平、刘学涛

唐代文学


●论初唐叙情长篇诗歌的艺术特征和诗史意义/杨 照
●李贺部分七古中的“断片”现象及其内在脉理/葛晓音
●从“蛮夷渊薮”到“富庶上国”——论唐宋文人对福建书写的嬗变/张 隽、黄 擎 
●御赐、日用、游戏:宋人扇面书写的文化透视与 文学解读/钱建状 

元明清文学 


●题跋文多元价值探论 ——基于王世贞与徐渭的比较研究/左 杨 
●论明中叶南散曲的题材拓展及其曲学史意义/王 阳、赵义山 
●清代闺秀的文学阅读与文学审美/宋清秀 
●民间学术共同体的结盟 ——陈玉璂《学文堂集》序文解读/郭英德 

近代文学 


●晚清日记书写的文体张力与价值 ——以甲午至戊戌时期的《师伏堂日记》为中心 /张 弛


摘要



汉语韵律文学史:理论构建与研究框架
冯胜利 
【摘 要】文学史研究中有关文学艺术形式的探讨,有待于在当代语言学前沿理论的视野下进行新的发 掘和审视。韵律乃汉语文学语言艺术之基石,可据此提出建立汉语韵律文学史的构想。汉语韵律文学史建基 于“语言—文学同步发展”的原理,其理论构架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汉语韵律文学的断代史、汉语韵律文学的艺 术史、汉语韵律文学的文体史、汉语韵律文学的作家史和汉语韵律文学的理论史。断代史、艺术史和文体史对 作家史而言具有原理性和综合性,作家史对断代史、艺术史、文体史而言则具有材料性和个案性。理论史是前 四者的集成与指南。以上五者,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汉语韵律文学史为文学史理论的构建提供了以语 言为基础发掘不同文学艺术之美的新方法和研究路径。 
【关 键 词】文学艺术;韵律文学史;韵律音系;韵律语法;韵律文体 
【作者简介】冯胜利,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22.11.27~48

数据科学与古典文学研究笔谈
王兆鹏 刘 石 诸雨辰 唐 宸 
【作者简介】王兆鹏,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刘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诸雨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唐宸,安徽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文学遗产》:中文版(京),2022.6.4~23
《九歌》人称辨疑
张 雅 
【摘 要】《九歌》所述乃楚国神灵祭祀仪式,对此研究者并无异辞,但《九歌》究竟是祭祀仪式专用的祭 歌,还只是屈原以个人视角叙述观感、铺陈想象并借以抒写情志的诗作,迄今仍然存在分歧。而所以如此,即 与《九歌》文本中宾主彼我之辞的复杂难辨有关。因此,与诗歌主旨的整体判断同等重要的,是对不同篇章中 人称的分布特征与情节脉络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考辨。 
【关 键 词】《九歌》;人物称谓;话语归属;诗歌性质 
【作者简介】张雅,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文学与文化》(津),2022.2.35~41

《陌上桑》的生成与汉代的“流行艺术” 
赵敏俐 
【摘 要】《陌上桑》的生成,既有历史依托,又有现实土壤。它将传统的采桑故事中的劳动主题、男女相 会主题、女性之美主题和道德品性主题融为一炉,加入了时尚元素,由传统的“民俗艺术”成功地转化成汉代的 “流行艺术”。它的产生,体现了作为娱乐文化的艺术本质,将创作的动力由作者主体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主体, 把符合艺术的欣赏与消费需求当作艺术生产的目标,并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心理。它是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开 魏晋六朝以后乐府诗先河,并成为新的艺术典范。 
【关 键 词】《陌上桑》;相和歌;采桑题材;文化时尚;流行艺术 
【作者简介】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22.6.1~11

“话疗”与“梦疗” :
论汉赋中的 治疗主题与祛疾机理
丁 涵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援医入文的传统源远流长。其中,赋体文学里出现的大量“赋疗”现象尤其值得 注意。汉赋能够表述复杂的医治主题并发挥良好的祛病功效,与这一文体专属的主旨特征和表达模式密不可 分:辞赋之“主文谲谏”所对应的“话疗”,以言语干预的手段为接受对象矫正紊乱或平衡矛盾;辞赋之“体物写 志”所对应的“梦疗”,以梦境回忆的形式为创作主体解答困惑或偿补失落。“话疗”的成败取决于医、患彼此的 互动;“梦疗”的得失受制于医、患之间的转换。唯有在体察辞赋文本的内外语境之后,方能从本质上理解和揭 示辞赋的治疗原理,以期进一步挖掘赋体文学的医疗功能的前提与可能。 
【关 键 词】文学与医疗;“话疗”与“梦疗”;“主文谲谏”;“体物写志” 
【作者简介】丁涵,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魏六朝 文学及海外汉学。 

【原文出处】《中国诗歌研究》(京),2022.第23辑.47~57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表演及文体综论”(项目编号:20AZW006) 的阶段性成果。

司马相如集的文献史
刘 明 
【摘 要】司马相如文学史地位的确立,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相互交织的特点,前者表现在《史记》《汉 书》设立的文人专传,及以史传为载体保存作品的方式,肈开文苑传和别集的先河。历时性则以刘勰的文学批 评为代表,进一步稳定了司马相如的文学地位,丰富了其作品内涵及意义;还有就是作品集的不断重编,目的 也是重构并确立权威的司马相如别集文本。两种特点相互结合,才能观察到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司马相如的文 学史形象,但它却涉及到了作家作品、作品集的制作与流传,还有读者的阅读、理解与批评,溢出了传统的文学 史藩篱,因此需要在更为延伸的“文献史”层面予以梳理,如此其文学意义的呈现或许更加立体和充实。 
【关 键 词】司马相如集;史传;作品集;制作;文献史 
【作者简介】刘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国学学刊》(京),2022.4.58~69

西晋名士“约言”观之成因及其文学影响
何剑平 刘学涛 
【摘 要】“约言”是西晋名士对于清谈语言的讲究,是理想谈论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两晋南北朝文学有 至深影响。论辩推重“约言”较早反映在西晋东都洛阳的名士群中,以乐广、阮瞻等为代表,它的生成既有中土 论辩强调“理足则止”“不务烦辞”的言语传统,也有西晋汉译佛典《般若经》《维摩诘经》等传播的背景因素。其 中后者所倡超越名言概念,逐次遣言乃至废言(无言)的思辨观,直接影响到东晋南北朝文体论对“精约”与“繁 缛”二体的评价标准。 
【关 键 词】西晋名士;“约言”观;论辩传统;佛典传译;两晋南北朝文学 
【作者简介】何剑平,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刘学涛,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成都 610207)。 

【原文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2022.6.66~7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其东传研究”(16JJD730005)。

论初唐叙情长篇诗歌的 艺术特征和诗史意义
杨 照 
【摘 要】叙情长篇是叙述个人经历与抒发情思相结合的长篇诗歌,存在于多种诗歌体裁中。初唐的叙 情长篇具有承前启后的诗史意义,不仅淡化了对社会背景、家族影响的叙述,充分围绕主体的经历、情志来展 开并用以述怀、陈情,使叙情长篇具有了稳定的主体叙述视角,同时还探索出比较稳定的长篇结构和艺术创变 的基础路径。其突出的主体性和稳定而富于变化的结构使其成为叙情长篇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为后来诗人进 一步拓展长篇的艺术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叙情长篇;初唐;主体性;结构;承前启后 
【作者简介】杨照,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文学评论》(京),2022.6.181~189

李贺部分七古中的“断片” 现象及其内在脉理
葛晓音 
【摘 要】李贺部分古诗特别是七古中存在的“断片”现象往往导致注家的无解或歧解,这种现象并非如 古今诗论家所谓因锦囊中碎句的凑合所致,而是出于诗人自觉的创作意图。仔细寻绎这部分七古中内藏的意 脉,可以发现其中内在的理路大致有三类:一是因典故意象的重组或融化成情景而隐蔽的脉理;二是在意象大 幅度跳跃中暗藏的思路转折;三是在密集细节时断时续的堆砌中暗示的情思。这三种理路是李贺对七古跳跃 跨度的探底,其意义在于部分打破了古诗和律诗在基本表现方式上的界限,从某些角度拓展了七古的表现空 间,并以富有暗示性和跳跃性的意象组合技巧丰富了晚唐诗词的艺术。 
【关 键 词】李贺;七古;断片现象;内在脉理;跳跃跨度 
【作者简介】葛晓音,女,上海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92~104

从“蛮夷渊薮”到“富庶上国”
——论唐宋文人对福建书写的嬗变
张 隽   黄 擎 
【摘 要】福建自秦时便被纳入中华王朝的版图之中,却一直被建构为映射中华先进文明的镜像。这一 境况直至唐宋时期才得以转变。初唐至中唐时期,福建仍被中原文人视作化外异方,谈之色变。到了晚唐至 五代时期,文人对福建的观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逐渐趋于亲和与友善。两宋时期,“东南乐土”与“海滨邹鲁” 则成为福建最突出的标签。此时的福建才完成其文化身份的蜕变,真正意义地融入中华文明之中。通过梳理 唐宋文人对福建书写的嬗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到中华文明对边缘文化的涵化过程。 
【关 键 词】唐宋;文人;福建;书写;嬗变 
【作者简介】张隽,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擎,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 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中国文学研究》(长沙),2022.2.49~55,111

御赐、日用、游戏:宋人扇面书写的
文化透视与文学解读
钱建状 
【摘 要】宋代端午、经筵御书赐扇,是帝王光宠近臣、儒臣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日常化、私人化的政 治表达,往往与皇帝的权力变动及人事安排联系在一起,因而备受时人的关注。而文人书扇,其主要目的是以 扇面书写为纽带,进行人际交往与情感沟通,其内容须与人伦日用相谐和。文人书扇是艺术娱乐人生的一种 方式,意在博人一粲,其用典、取象,皆须贴合持扇人的职业、身份、文化特征与人生需求。文人书扇诗对“唯一 性”与“娱乐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藏名体”“嵌名体”诗词的流行。宋代书扇诗,主要有选配与自创 两种形式。截句、绝句字数少,所占空间较小,形式上均衡、和谐,便于扇面书写,因而颇受书扇人的青睐。幽 冷、闲适,是宋人书扇诗在意境上最明显、最普遍的一个特点。它既是书扇者截取、选录唐诗一个重要标准,也 是宋人创作扇面诗的一个主动、自觉的诗学选择。幽冷之境的传达,可以用冷色调的形容词、名词来进行字面 提示,也可以通过意象组合,从游仙诗、山水诗中汲取营养,以此构建一个清凉的世界,或营造一个萧瑟、冷落 景象。但除非是截取、过录唐诗,宋人更倾向借助于扇面上的诗境,用一种平静、和悦的,超越名利、带有一定 隐逸姿态的心境,来对抗来自酷暑或人心的“炎热”与“躁动”。其结果是,宋代书扇诗渐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 闲适诗。 
【关 键 词】宋人;扇面书写;日用;游戏 
【作者简介】钱建状,男,安徽无为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43~154

题跋文多元价值探论 
——基于王世贞与徐渭的比较研究
左 杨 
【摘 要】明代中后期的题跋文逐渐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文体与文学批评的重要对象,展现出鲜明的体 貌特征与丰富的文学观念。王世贞与徐渭的题跋文创作乃是两种不同类型文人的典型代表,它们既呈现出题 跋文体灵活多变的共同倾向,又存在着书写身份及作品体貌的诸多差异。其多元探索与自由发挥,及题跋作 品的开放性特征,构成了明代后期题跋文体观念演变的阶段性特征。而二人题跋创作的比较研究,又可展现 出明代文学思潮中复古与性灵观念交错互融的发展趋势。兼收并蓄乃是中晚明各种文学思潮与观念形态的 突出特征,王世贞与徐渭的题跋文创作及观念,可谓此种现象之集中体现。 
【关 键 词】王世贞;徐渭;题跋;文坛生态;兼收并蓄;文学思想 
【作者简介】左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2.6.76~84

论明中叶南散曲的题材拓展 及其曲学史意义
王 阳 赵义山 
【摘 要】南散曲在元代及明前期多以闺情、时令等为题材内容,以娱宾遣兴为目的。明中叶成化、弘治 时期,江南“词场才子”曲家群体多以曲应歌,提高了南散曲的文学地位。随后,在正德、嘉靖时期,“官场失意 文人”曲家群体普遍兼作南北散曲,极大地拓展了南散曲的题材范围。明中叶以前以应歌为主的南散曲一变 而为文人自我书写之曲。“官场失意文人”中以康海、王九思等为代表的北派曲家,在拓展南散曲创作题材的同 时,还将其传统的柔媚婉丽之风一变而为北散曲的豪爽劲健,对南散曲做了从乐体到文体的双重解放,由此促 进了南散曲在明中叶的大繁荣。 
【关 键 词】明散曲;南散曲;词场才子;官场失意文人 
【作者简介】王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曲学;赵义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 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曲学。 

【原文出处】《励耘学刊》(京),2022.第1辑.172~193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项目编号:15ZDB074。

清代闺秀的文学阅读与文学审美
宋清秀 
【摘 要】清代闺秀的文学阅读活动非常普遍。阅读是闺秀学习知识、增长学问。成为女作家的基本途 径。闺秀对女性作品的阅读,更是女性的文学创作走向自觉与独立的重要一步。通过阅读经典、时贤、女性著 作,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促使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女性文学生态,扩大了闺秀诗名的传播,形成了具有性 别特征的文学品位与文学审美。更重要的是,闺秀在继承大文学传统的同时,确立了女性写作的“香奁正则” 规范,将“灵秀”作为闺秀诗的审美标准,但又欣赏沉雄带有风云之气的女性作品,从而使女性的文学创作在清 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的性别特色。 
【关 键 词】清代闺秀;文学阅读;文学审美 
【作者简介】宋清秀,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性别文学研究(浙江 金华 3210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特定年代的必然产物
大家闺秀与江南名妓肖像里的“小心机”
元明清文人题跋欣赏
元人小令鉴赏之一
才女魅影:晚明叶小鸾《返生香》的性别书写【林津羽 】
张捷:顿悟容易渐修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